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

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第1张

大佛的建设意义与建设理念

东林寺净土苑的定位是纯宗教场所,是纯粹为弘扬佛法、为修行而建的一个道场。大佛建造的目的亦纯粹为度众生。因此,摒弃商业运作,是大佛建设始终不渝的原则。

从建设理念上来说,并非简简单单地建一个外在的道场、佛像,建大佛过程的本身也是一个度化众生的过程,是要把外在的大佛和众生内心的大佛同时建起来。东林寺净土苑将来的运作理念及各方面的规划,都要以佛教思想的本位为前提。

佛像设计

多次论证调整,力求尽善尽美

末学在前期主要是负责大佛小样的设计。针对大佛造型的设计,当时专门成立了由大安法师牵头,还有明贤法师和末学三个人组成的大佛小样验收小组。前期主要是由孙纪元教授做佛像,其间反复地修改了很多次,孙教授曾做过三四次大的修改,最终认定了一个结果,中稿就告一段落了 。之后把大佛的中稿运到南昌桐青金属工艺公司,就是大佛制作的厂家、铜像的铸造厂。当时中稿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在造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桐青公司对此很负责任,提出了中稿修改建议。桐青公司的郭东清老师也是做佛像的专家,他发心帮助东林寺把大佛样稿修改好。经过一年多时间,又把这稿大佛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回。

在定型、放大之前,小的修改就不止二三十次,比较重大的修改有四次。定稿之后就是放大的过程,先翻石膏模,做成1:1的大小。佛身共分为五段,最下面一段是脚。模型在放大的过程中,原本中稿上并没有的问题,在做出来之后,脚的问题看起来比较明显,最后还是把放大模型稿拆了重新做。虽然多花了钱,但为了尽善尽美,就必须这么做。头部是最后放的,在放的过程中,五官、造型在小的48米中稿上看不出来的问题,一放大之后,问题就很明显,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处修改。修改是在石膏上,而不是在泥巴上,难度很大。当时,大热天的,费了很大劲,才把这个模型改到大家都基本满意的程度。

大佛造像艺术和取材以历史为依据,「取法乎上」

从造像的角度来讲,当初东林大佛基本造型的定位,经过了很多次论证和深入的思考。当时有很多艺术家的投稿,风格上也都是各种各样的,但大部分都属于现代人常见的造型,很多都不如法。我们面对佛像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修行有关,但也和造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系。

就目前状况而言,佛教造像不论是从艺术水平还是从宗教情感以及如法程度上来讲,现代的造像和古代的造像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中国佛教艺术是有自己的一个发展脉络的,佛像最初从印度传过来,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到了隋唐,汉地的佛教造像水平达到了高峰,形成明显具有汉文化特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就是把印度本土造像的一些特点和我们汉文化的造型特点结合起来。这个高峰时期的造像,在造型上更加具有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很多造像是以尊重佛教的原则及体现法的内涵为标准而建。并且很多造像是经过当时的大成就者、大德认可的。

比如,最有名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善导大师监造的。善导大师对于造像有很高的造诣,他不仅懂造像,而且会造像,他自己本身既能画像又能塑造。传记里面记载他一生造净土变相图三百幅。善导大师已证念佛三昧,彻悟法理、圆证实相,因此他造的佛像具有很强的摄受力。虽然龙门石窟留存到今天已经残破得很厉害,但佛像所具有的摄受力不减当年。据说曾经有位美国游客,一见到这尊佛像,立刻就跪下了。他并不是因为自己怎么信佛,而是在他看到这尊佛像的瞬间,就强烈地被震慑住了。说明这尊佛像——龙门石窟大佛绝对是从深层传达出了佛法的精神以及佛的威德。

我们也要造这种佛像——符合佛教法度,既有外在的庄严,又具备佛教内涵。建造佛像是和修行有关的,佛像如法与否,和其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不同。我们造像是为修行服务,不是当做艺术品来欣赏。净土宗里就有「观像念佛」这一修行法门,即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有的人不能念佛,比如聋哑人,但他能观看、想念佛的样子,一样能被摄受,一样能够修行有成就。所以说,造像对于佛教的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造一个好的像,必定要「取法乎上」。

现在的很多佛像是由商人在制造,他们只是想以此牟利,因此赋予佛像的也只是一种世俗的想法,难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此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将之作为创作题材。艺术家造佛像,尤其是没有信仰的艺术家,只是把它当做艺术品,目的是在于创作,往往走的是标新立异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流通的、常见的、很受欢迎的佛像都是没有创作依据的,是创作者自己想像出来的东西。你要是懂点佛经和造像度量常识的话,就知道很多东西都是不对的。以一个凡夫的心——一种妄心、一种烦恼心去想像佛的形象,这样建造出来的佛像是不具有摄受力的,也无法体现法的内涵。

佛法最讲究的是传承。我们建造佛像还是要根据佛经的记载,或者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样板来把佛的相好造出来。能临摹百分之七八十,能够把古代的传承下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在造型上面,我们最初以唐风为主,造型比较饱满,基本上以龙门石窟为原型,但并非完全按龙门石窟来临摹,也参照了敦煌大佛。

当时有位很懂造像的法师,说我们这尊佛像是比较学术化的造像,也就是说不是民间大众所普遍接受的那种。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完全对,因为学术化并不意味着就脱离人的关系,而是更具严谨性。民间老百姓都喜欢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佛教造像自宋代以后就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到明清,好的东西就更加少了,而且这个时候的佛像更加民间化了。也就是说,更多的佛像是依据老百姓的喜好、诉求来做的,而不是依佛的经典、依古代的传承来做。所以我们造像要尽量地避免这些,包括大佛,除了主尊的阿弥陀佛像,旁边还有四个塔亭,塔亭里面供有四尊菩萨,这四尊菩萨,我们也是要体现「大丈夫相」这种特征。再者,古代留下来的经典佛像,可以说都是艺术精品,比如我们敦煌的佛像,在艺术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的造像者,不仅是虔诚的佛弟子,而且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他们做出来的佛像是宗教精神与艺术效果的高度结合。而现在常见的一些佛像,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这也是佛教艺术衰落的表现。所以,我们建造东林大佛,效法古人,就是希望把大佛做成能流传后世的精品。

 

选择阿弥陀佛站像的依据与考量

从经典里来讲,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的接引像是站像;从古代流传的净土宗的绘画来看,阿弥陀佛接引像基本上都是站立的;再从唐代、五代以及宋代的资料上来看,阿弥陀佛的接引像也基本上都是站像,而且我们大众比较认可的也基本上都是站像。最开始的设计,大佛手里没有托莲华,因为托莲华的形象,从佛教造像的历史上来看,是比较晚才出现的。宋代以前的阿弥陀佛像,我们没有看到一尊是托莲华的,至少汉族地区是这样的,到了明清以后,就把这个莲华放到佛像手上了。

现在东林大佛手里托莲华,也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审美上的、或者说需求上的一些因素综合考量才决定的。

宝盖建造因缘

蒙本焕长老悲悯提醒,全体人员倾心努力

宝盖是后来加上的,一开始也考虑过要做个建筑遮上,因为大家觉得佛像被风吹雨打显得不恭敬,效果也不好。考虑到了,但是很难落实,因为佛像那么高,又在山顶上,什么建筑都不好建,也就没有再过多考虑此事。

后来下决心要建宝盖,是因为在一次采访本焕老和尚时,老和尚说,建大佛是好事情,但是他最反对建露天大佛,佛像被风吹雨打的非常不好。大安法师觉得很有道理,像乐山大佛原本也是建有楼阁来遮盖的,不是完全露天,只不过后来外面的楼阁被毁坏了。再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凿石窟也只是凿了一部分,外面则修了一个殿以遮盖大佛。早期建的大佛,包括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也都是在石窟里头的,原来应该也有建筑,只不过后来被毁掉而已。古代建大佛基本上是没有露天的。

 

加做宝盖也是商讨了很多方案,最先确定的一个方案是做一瓣莲华将佛像罩住。但有个问题:从空气动力学来说,风阻太大,很难做起来,即使做起来,如果刮大风给吹坏了怎么办?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个方案,就是把这一叶莲华的后面削掉,镂空,像个门,基本上风就可以通过去,风阻就小了。这样一来,从建筑、力学角度就能够实施了,最终敲定了这个方案。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解决遮风挡雨的问题,但还是表达了我们对佛的恭敬之心,不愿意让佛像直接暴露在风雨之中。

佛像贴金始末

素食以作方便,贴金工艺考究

佛像开始铸造或者开始放样的时候,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会举行洒净之类的仪式。刚开始铸造时,还专门在桐青公司建了一个素食食堂,所有参与大佛建设的人一定要在这个食堂里吃饭、食素,以表达诚敬之意。

关于佛像贴金,最初大佛没有涉及贴金的内容,但有人提出佛像应该贴金,一是金色好看,二是经典上记载的阿弥陀佛紫磨真金色身的形像已经在念佛人心中深深植根。但是给这么大的佛像贴金,面积大,用金量也多,国内外都极其罕见,可以说是尚属首次。后来,大安法师觉得造佛像就应该造到位,表达恭敬之情,除了在造型上反复地推敲,外在的形态,尤其是最终的一个形态还是非常重要的,就决定贴金。贴金要用很多的黄金,于是号召大家来捐献黄金,很多信众踊跃捐金。给这么大的佛像贴金,在工艺上有难点。佛像体量高大,又在户外,必须要考虑日照、风雨等因素,以保证贴金的持久性,这样就必须对贴金的工艺进行比较严密的设计。

经过近一年严格考察招标筛选,最终选定了在传统漆上贴金工艺具有优势的福建华和公司来完成大佛像贴金工程。当时有几种贴金方案,最常规的方案是用腻子打底,然后用立邦漆来作底漆,再贴上去。但这种常规的方案很难保证它的长久性,因为用腻子打底,腻子本身有个粉化的问题,这个底子很难保证时间长久,如果底子坏了,上面的金也就掉了。当然这个是比较便宜的一个方案。另外一个方案,即是按传统的方法,用生漆做底,但成本比较高,比前一种方案高出一倍还不止,而且施工难度也比前者大。但漆上贴金工艺具有色泽光润、契合造型、耐高温等优势,而且大漆一旦固化,千载不改其质,不易其色,抗氧化能力非常好。(因为漆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抗氧化材料,像马王堆或者是春秋时期墓地里埋的漆器,后人挖出来跟新的一样,可见它的抗氧化力是非常强的。)

最后大安法师决定,宁可多花一倍的钱,也要用这种方法来做(图7)。另外,还要在金箔外罩一层保护漆,这个漆使用的是调色漆,目的是配合紫磨金身佛像整体艺术表达,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贴在佛身的金箔,使佛身的颜色呈现紫磨真金色。这是贴金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令金箔脱落,而且还会有颜色上的色差。经过多次失败和反复试验后,终于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在,赤金色的大佛在蓝天的映衬下十分庄严,而且由于有一点红色,在阳光照射下看上去也不会刺眼,这也是东林大佛的一大特色。

倾尽心力的创作小组

在佛像的建造方面,大安法师是不惜代价的。一方面在造型上精益求精。在大佛中稿敲定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是全程参与的。我们那时候去兰州、去南昌很多趟,大安法师始终参与其中,有时候一次就得修改好几天,他就直接在那儿盯着,很多艺术家们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就在那儿指挥,这地方加厚两公分,那地方如何如何,他们就根据我们的指挥来做。基本上这个大佛的创作,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一个作品,而应该说是以大安法师为主的一个创作小组共同的创作成果。大安法师对大佛的造像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从他对做宝盖的这种坚持,再到他对贴金的坚持,都是在表达他对佛像的恭敬和尊重,想要尽量做出一个至少是他认为比较满意的佛像。

东林佛像最殊胜之处:脸部铸造完整

铸造是个很艰难的问题,在做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包括监工、研讨各种制 造方案。因为它是一块一块的板拼接出来的,每一块板子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监控。最难的部分是大佛的脸部,脸部面积比较大,大约20多平米。一般来讲,想一次性完成脸部铸造,是很难成功的。但是如果不是做成一块,而是分成几块的话,就会有接痕,效果就打折扣了。后来法师要求把它做成完整的一块,这样就要进行周密的设计。为了计算精确,我们请了铸造方面的专家来论证,开了很多次会,最终把铸造方案做出来了。铸造之前还特意举办了一个洒净仪式,并且还在脸部放入了几公斤黄金。这个过程还比较顺利,一次性就铸造成功了。目前国内外其他几个地方大佛的脸部,没有一尊是一次性完整铸造的。能做到这样,确实是非常不容易。东林寺的大佛虽说不是国内最高的一尊佛像,但就阿弥陀佛像来说,它应该是最大的了。

东林党的由来没有什么争议:人称“东林先生”的顾宪成被万历皇帝革职之后,回到家乡从事讲学活动,并修建了“东林书院”。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十月,顾宪成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和叶茂才等制定了《东林会约》,并定期举行会谈。

这次事件被学术界认定为东林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上述八人亦被并称为“东林八君子”。

但是东林党成立的动机就有争议了:按照东林党自己的说法,他们一群寄情于山水和书本的文人,只是有感于时局混乱,不得不抱着“匡扶正义”的目的出仕。

可按照现代的定义以及他们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类似于作家联盟的学术组织,而是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团体。

既然是政治团体,那他们最关心的,自然应该是官场上的事。而官场上最敏感的动向,就是人事调整。

在东林党未出山之前,朝堂上的官僚们经过多年博弈,早已就人事分配达成共识。他们之间虽然也会产生激烈的争斗,但从整体上看,这种争斗还是有秩序的。

换言之,经历过多年博弈,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繁琐的人事任免程序,大家也都守住了这条底线。

很多人提起科举制,总认为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能直接当大官,这未免有些过于小瞧古人的智慧了。“知易行难”这个词出自《尚书》,成书于公元前。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八股文,那他当个小吏都够呛,更别提大官了。

一个人就算高中状元,也会被外派到基层历练,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这个人在基层干得一塌糊涂,他的考核成绩一定是不堪入目的。对于这种人,就是再会写文章,也很难得到重用。

这个考核成绩并不单是考核你赚钱的本事,而是综合评定:比如说这个县在你的领导下,兴修了多少水利、新建了多少桥梁、增产了多少粮食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人民的幸福指数核定,但这没有具体数值,而是看你们县有多少人越级告状,或者闹出群体事件。如果出现了恶性新闻,你的考核成绩肯定也不合格。

乍一看,这种选拔制度非常不错。如果能够按照这个制度严格施行,那么官僚集团应该可以算正面角色。可在现实生活中,潜规则永远都是最有成效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政绩相差甚远的两个人,由于出身背景不同,可能会被区别对待,他们的政绩也会被拉到相当的地步。

张三的爹是豪商,李四的爹是农民,两人同时成为县级领导。张三他爹有本事,愿意用自己的财产和人脉,帮助儿子提高政绩;李四的执政能力比张三强,但李四他爹却没办法帮助自己的儿子。

一旦出现了责任不清的恶性事件,没有背景的人则更容易倒霉。

张三和李四所管辖的县相邻,在两县交界处爆发大规模冲突,继而引发大型流血事件。李四率先赶到处理纠纷,张三却想方设法推诿责任。在张三他爹的金钱运作下,此次大型流血事件的主要责任由李四承担。

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官僚集团就像曾经的豪门士族一样,开始拉帮结派。当吏部决定提拔官员时,首先要看这个官员背后是哪位大佬,然后才会看该官员的具体表现。

经过重重考验,李四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勉强获得了和张三同期参与考核的机会。但由于张三后面有朝廷大佬,李四没有任何后台,结果张三高升,李四原地不动。

官僚之间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默契,在皇帝看来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对于皇帝而言,下面的官僚最好是分派系斗得你死我活,皇帝居中做裁判。大家为了能够获得皇帝的偏袒,自然会纷纷讨好皇帝,皇帝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维持整个帝国的和平稳定。

可如果官僚集团内部形成默契,就意味着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来划分利益,而不需要牺牲利益去讨好皇帝,这是皇帝无法忍受的事。

在这种背景下,东林党横空出世。

东林党甫一介入官场,就打乱了曾经的均势。就好像已经被黑社会瓜分完毕的地盘,又出现了新的势力:你们把地盘分完了?不算,要重新分!

官僚集团对于东林党这伙突如其来的政治团体极其不友好:你说重新分就重新分?你算老几?

但在东林党出仕前,就已经立起了自己的人设——君子。换言之,他们最擅长的攻击方式,就是利用舆论武器,干涉朝堂上的人事调整。

人往往是自己缺什么就向往什么,自诩为君子的人,往往干的都不是君子的事。

东林党一面装腔作势,一面控制舆论。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东林党俨然是一群才华与正义感兼具的人,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能走上执政岗位,必然会使得整个大明帝国焕然一新。

东林党之所以敢跟官僚集团打擂台,背后肯定有万历皇帝的纵容与支持,这种说法没有直接证据,却是合乎常理的推断。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只能沦为笑柄。如果没有万历皇帝做靠山,东林党敢非议执政官僚,执政官僚一声令下,就能把那个东林书院给封了,然后把相关人员全部抓起来审问:是谁让你们胡说八道的?成天就知道坐在书斋里妖言惑众,你们是不是以为这个社会没人管了?可由于万历皇帝的纵容,执政官僚不敢找东林党的麻烦,只能生受着。

直接证据没有,间接证据还是有的。比如东林党非议万历皇帝的时候,万历皇帝从来都是一声不吭的。要是有官僚想打压东林党,万历皇帝自然会出来打圆场:哎呀,他们愿意说就说吧,你没看我都不敢管他们吗?我们不要以言治罪嘛!

一时间,东林党就像滚刀肉一样,官僚集团对他们恨得牙痒,却又不知该如何打击他们。在这种背景下,官僚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部分官僚开始尝试与东林党合作。

与东林党合作的官员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东林党的吹捧之下,这部分官员很快就成为了正义的化身。谁要是敢说这部分官员的坏话,舆论一定会炸锅:这么好的官员都要被你们黑,这社会还有天理吗?

凤阳巡抚、漕运总督李三才属于比较有远见的官员,他较早发现了东林党的舆论优势,开始积极与东林党合作。东林党投桃报李,对于李三才的吹捧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出生在书香门第,家里几代都不作官,却有着很高的声望,汤显祖很有才气,二十一岁中举,二十八岁进京赴考时已经是名闻天下的才子了。但是,汤显祖因为不愿意替高官捧场而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居正,两次考试都落了榜。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那一年他已经三十四岁了。后来汤显祖几次拒绝大官僚们的笼络,结果被安排到南京当了个闲官。可汤显祖是个耿直的脾气,又嫉恶如仇,常常对时事大发议论。有一回他向朝廷上书,指责执政者,还牵扯到皇帝,因此他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作了一个县官,可汤显祖并没有消沉,他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反对他的人依然要罢他的官,汤显祖也早就对官场厌倦了,他辞官回到了江西老家。

汤显祖的家乡盛行一种叫“海盐腔”的地方戏,光是职业演员就有一千多人。回乡后,汤显祖一心一意地创作剧本,还亲自导演排练,成为这个蓬蓬勃勃的戏剧运动的领袖。尽管他晚年生活贫困,可他从戏剧创作中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他常常坐在书房里和朋友们谈文论曲,而窗外就是猪在吃食,鸡在叫唤。汤显祖流传下来的戏剧主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又被称为“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中最有名的是《牡丹亭》,无论从思想或艺术方面都达到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它讲述了感情丰富的姑娘杜丽娘在家庭的束缚下,为爱情而死,又在爱情的感召下复生的故事。表达了真挚的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的界限这样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在今天看起来很平常,可是在中国崇尚礼教、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却是个了不起的见解。《牡丹亭》一上演,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触动了许多受压抑妇女的心灵,据说当时有一位女子,特别喜欢读《牡丹亭》,剧本的情节常感动得她泪流满面,最后竟伤心而死。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为了爱情,她经历了从现实到梦幻,到幽冥再回到现实的复杂过程。《牡丹亭》中的曲文典雅清丽,文采斐然,其中有的曲子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名唱段。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顾宪成经典名人名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即使天下有一分可为,亦不肯放手,天下有一分不可为,亦不可犯手。

年少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

汝若能识得,省却了多少闲心肠,省却了多少闲气力,省却了多少闲悲喜;便是一生真受用也。

若是贵的可以势求,富的可以力求,那不会求的便没有份,造化亦炎凉也。

人生穷通利钝,即堕地一刻都已定下,如何增损得些子

男儿七尺之躯,顶天立地,何如开口向人道个求字

字辇毂,志不在君文;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 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

1、汝若能识得,省却了多少闲心肠,省却了多少闲气力,省却了多少闲悲喜;便是一生真受用也。

2、即使天下有一分可为,亦不肯放手,天下有一分不可为,亦不可犯手。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类别:读书

4、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5、若是贵的可以势求,富的可以力求,那不会求的便没有份,造化亦炎凉也。

6、字辇毂,志不在君文;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年少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

9、男儿七尺之躯,顶天立地,何如开口向人道个求字

10、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11、人生穷通利钝,即堕地一刻都已定下,如何增损得些子

名言内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名言解释:

明顾宪成对联。

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写书院学子的读书声和自然界的风雨声交织一起,与天籁齐鸣;下联写书院的读书人并非埋头读书,不问世事,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下句合起来,就是说既要致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只强调读书,不关心政治,只能成为无用的书呆子;只强调政治,不努力读书,也只能成为空头政治家。这副对联长久为人记诵,除了它对仗工稳、琅琅上口的形式美音律美之外,与这副对联所讲述的道理和东林党人关心时政的精神有着重要关系。至今人们去无锡东林书院旧址游览时,还可见到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 东莱先生吕本中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

吕本中名人名言大全: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

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说道觅新词,把酒来相就。

故人何处。同在江南路。百种旧愁分不去。枉被落花留住。

高楼只在斜阳里。春风淡荡人声喜。携客不嫌频。使君如酒醇。

要相忘。不相忘。玉树郎君月艳娘。几回曾断肠。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病香无力傍栏干。风雨送春还。一枕晓来清梦,无人说似西山。匆匆笑语,时时邂逅,草草杯盘。莫谓杂花时候,便忘梅蕊冲寒。

酒罢悠扬醉兴,茶烹唤起醒魂。却嫌仙剂点甘辛。冲破龙团气韵。金鼎清泉乍泻,香沈微惜芳薰。玉人歌断恨轻分。欢意厌厌未尽。

渺渺风吹月上,濛濛雾挟霜回。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阳落外。有梦常嫌去远,无书可恨来迟。一杯浊酒两篇诗。小槛黄花共醉。

乱红夭绿风吹尽,小市疏楼。细雨轻鸥。总向离人恨里收。年年春好年年病,妾自西游。水自东流。不似残花一样愁。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取之伤廉,与之伤义。

不特圣人直重先后之序,如天之四时,分毫顷刻皆有次序,此是物理自然,不可易也。

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取其行事之善者别录出之以自警戒,亦乐取诸人以为善之义也。

得酒贵多,不问美恶,过人远矣。

用心多使气胜心,毎心有所不善者,常使气胜之。

读书须是尽去某人说某人说之心,然后经可穷矣。

以信解诚,不能尽诚。至诚无息,信岂能尽之乎

於安定处得此一字,亦用不尽。

言天在山中者,前言往行,无有纪极。故取天之象焉。

此事闲时说时甚易,在於临事时,要执得定耳。

学者非止读诵语言,撰缀文词而已,将以求吾之放心也。

凡欲解经,必先反诸其身,而安措之天下而可行,然后为之说焉。纵未能尽圣人之心,亦庶几矣。

寻常人便说作两事,失之逺矣。

每事无不端正,则心自正矣。

义者宜也,知者知此者也,礼者节文此者也。

至如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及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以信解诚,不能尽诚。至诚无息,信岂能尽之乎

毎心有所不善者,常使气胜之。且云自知如此,未得为善也。

所损者惩忿窒欲,所益者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

施於一身而非有馀也,施於天下而非不足也,是之谓圣人之道。

有人曰仕宦显达者,使天下谓之贤人则不可,使天下谓之不贤人,则可矣。

学者非止读诵语言,撰缀文词而已,将以求吾之放心也。

今之学者不能见其近者小者,而妄意谈其大者逺者,故终汗漫而无成也。

欲忠於君,是利於忠也。欲孝於父,是利於孝也。其馀皆然。

安而行之,圣人也,自非圣人,皆利而行之者也。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夫能如是,故能养其大体,而为大人,故能格君心之非,而使天下利见,故能言动以为法则。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後之人不及孔子颜子逺矣,而常叹仕宦不达,何愚之甚。

无妄之往得志,言无妄而往,则可以得志也。

今之学者必要一其说,是不知圣人之意也。无妄之往何之矣,言无妄之世,往无所之也。

若必以寺为法度,则侍者法度之人,峙者法度之山,痔者法度之病也。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惟诗不可拘以法度。

观张子厚所作西铭,能养浩然之气者也。

上下以利相聚,其能长育人才乎!

其逺者,须谓之逺。其近者,须谓之近也。

圣人之言其逺如天,其近如地。

以信解诚,不能尽诚。至诚无息,信岂能尽之乎

今之人所以为学者,某却不会如此为学。

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富有之大业,至诚无息日新之盛德也。

乾坤之於易,犹隂阳之於道,仁知之於圣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欲穷理,直须思始得。思之有悟处始可。不然所学者恐有限也。

又不可忘之也,忘之者不芸苗者也。正其名而取之者,非苗者也。

浩然之气充塞天地,虽难得而言非虚无也,必有事焉。

虽然毫发之失生于心术,其流之敝有不可胜言者。

懒惰者必有饥寒之忧,虽欲亲人,人不用也。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才,*也;瘠土之民莫不饷义,劳也。

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君子能劳,后世有继。

以公定力如此,必无过戚。

古人辞尊居卑辞富居贫,处乱世自全之道,可以为万世贪冒不厌,以致破家亡国者之至戒也。

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

学者读之更无可以消详处,更无可以致思量处。

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此人等也。如此自处,忿心必自消也。

言读书编类,语言相似者,事做一处,便见优劣是非。

不唯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人之为恶,虽至于谋反大逆,若有一念悔心,使临刑之际说我悔也,便须赦他,便须用他。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不同者,皆私心也。至于公则不然。

习以成风,遂畏死耳。如习俗皆不畏死,则亦不畏死也。

卒不改官,浮沈京师,至死不屈。

近年以来风节不立,士大夫节操一日不如一日。

不特圣人直重先后之序,如天之四时,分毫顷刻皆有次序,此是物理自然,不可易也。

文如元凯徒成癖,赋若相如止类俳。惟有孔门无一事,只传颜氏得心斋。

人有三不幸:少年登高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势为美官,二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不幸也。

行己须先诚实,只如书帖言语之类,不情缪敬,尽须削去,如未尝瞻仰而言瞻仰,未尝怀渴而言怀渴,须尽去之,以立其诚。

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

或得于数,盖指康节。或观于礼,谓横渠也。

在昔诸儒,各行其志,或得于数,或观于礼,学者趋之,世济其美。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先有所据守。

心与道潜,湛然渊静,所居则躁人化,闻风则薄夫敦。

道学至于无心,立行至于无愧,心若止水,退然渊静。

公诚厚德可服,某适来相试耳。

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未之有也。

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父母欲之,乡人荣之,诸君何不为君子!

诸君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诸君何不为君子!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愿侍郎宁百受人欺,不可使好贤之心少替。

忍之一字,众妙之门。

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

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经典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经典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1、信念是储备品,行路人在破晓时带着它登程,但愿他在日暮以前足够使用。——柯罗连科

2、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阿米尔

3、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苏霍姆林斯基

4、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5、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6、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7、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富兰克林

8、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9、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夫人

10、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11、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12、暴君是天下最可怕的恶疾,并是其他一切病症的根源。——〔英国〕勃莱克

13、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14、我攀得愈高,就看得愈清晰,远处的景色就看得愈清晰;有什么声音在四周轰鸣,自天地间响起。——〔俄罗斯〕巴里蒙特

15、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墨西哥〕帕斯

16、凭着一个词儿的力量,我重新开始我的生活。我生到世上来就为了认识你,为了呼唤你的名字——自由!——〔法国〕艾吕雅

17、不要一路流连着采集鲜花保存起来,向前走吧,因为沿着你的路鲜花将会不断开放。——〔印度〕泰戈尔

18、每个孩子都带来同样的信息:神对人尚未丧失信心。——〔印度〕泰戈尔

19、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必悲痛,不必气愤。在苦闷的日子里需要克制,相信吧,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俄罗斯〕普希金

20、我的心与大海相似,有风暴也有潮汐,但许多美丽的珍珠,就藏在海底。——〔德国〕海涅

21、白杨树上有一只鸟,这是太阳。树叶是小小的**的鱼,在河里嬉戏。——〔美国〕威廉

22、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英国〕布莱克

23、太阳,伟大的诗人,用金笔;在我们的大地上,写下美丽的诗句。——〔捷克〕沃尔克尔

24、世界用图画同我说话,我的灵魂答之以音乐。——〔印度〕泰戈尔

25、树就像大地的渴望,它们都踮起脚尖向天窥望。——〔印度〕泰戈尔

26、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7、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2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9、才智是实践的女儿。——达·芬奇

30、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

31、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32、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3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34、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德)

35、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英)

36、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37、要获得理智,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它必须以青春为代价。——拉法耶特夫人

38、青春并不是生命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的一种状况。它跟丰润的面颊,殷红的嘴唇,柔滑的膝盖无关。它是一种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辛尼加

39、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实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罗曼·罗兰

40、我能够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去寻求低下和没落的生活吗?我能够在晚年渐近的时候,目标转向享乐和名利吗?——琴纳

41、希望是风雨之夜所现之晓霞。——歌德

42、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歌德

43、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满着艰苦的磨炼。——高尔基

44、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

45、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歌德

46、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47、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48、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伟大的杠杆。——别林斯基

49、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高尔基

50、生命不可能是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51、坦率的批评是最灿烂的宝石。——迪斯累里

52、最易受骗的,就是认为自己远比他人聪明。——罗休夫柯

53、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忧郁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爱因斯坦

54、自夸聪明的人,有如囚犯夸耀其囚室的宽敞。——西蒙

55、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证明生活的价值。——夏加尔

56、行动才是果实,言词不过是枝叶。——德雷克

57、人生如下棋,必有远见方能获胜。——巴克斯顿

58、人生如河流,我从不怕逆水行舟。——拿破仑

59、保持一生健壮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的心。——科林斯

60、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琐事上。——苏霍姆林斯基

61、科学是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62、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63、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64、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65、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66、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67、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68、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69、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70、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马克思

东林

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是一个反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副经典对联,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它的大气与魄力。常常看到有识之士把这副对联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如果作者可以看到今天人们依然这样认同他的思想,一定会含笑九泉了。现在这副对联就悬挂在东林书院内,受到往来游客的观瞻。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的名字:这副对联的作者顾宪成和他的同志高攀龙。

由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等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但封建社会的顽固本性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乎,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敢于直谏的官吏纷纷被贬回乡。但他们并未消极隐居,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顾宪成、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聚众讲学,并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他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以东林书院为主体的东林学派,就在读书、讲学、救国的呼声中诞生了。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特别到明神宗统治后期,宦官弄权,边患频仍,名饷加派,人民负担沉重,政治日益腐败。以东林书院讲学为联系纽带并逐步发展形成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东林学派,他们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脏枉法,呼吁朝廷要惠商恤民等。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要求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忌嫉和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这就是“东林党”的来历。到天启年间,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之间因朝政争论相互攻击达到公开不可调和地步。天启后期,阉党魏忠贤窃权乱政,向全国颁示所谓《东林党人榜》,公开逮捕迫害大批东林党人士。高攀龙力抗权奸,不屈逮辱,投水自沉。同时,由政争迁怒于讲学,又矫旨毁全国各地书院,禁止讲学活动。天启六年(1626),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同时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不过,一些东林党人也只能在泉下稍许宽慰了

很多人对待爱情,都想要追求公平,可现实是,爱情,没有绝对的公平。不管两个人感情多好,总是有一个人多付出一些,另一个人相对少付出一些,你愣要去追求绝对的公平,那就会闹矛盾。爱情,允许存在适当的不公平,但是如果存在太多的不公平,那爱情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下面这个读者的爱情就是如此。

东林老师:

去年看漫展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摄影师。当时我穿着自己喜欢的动漫服装在展会现场闲逛,他说想给我拍张照片,我没有拒绝,当时只是简单的让他拍照片,因为这种事在漫展很常见。可是,等他拍完说要发给我而加了我的微信之后,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打着拍照片的幌子跟我搭讪。我没太当回事,心里想着等收了照片就不理他了,可是没想到之后我却爱上他了。

我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女人,对待异性是接近还是很谨慎的。之后他把照片传给我的时候,我也只是客气地跟他聊了几句而已,他再说话,我就没理。后来是因为我一个闺蜜想要拍写真,说想去野外拍,不想找摄影机构的人,问我有没有认识的比较会拍照的朋友,我当时第一个就想到了他,也只有他,除了他,我不认识其他摄影师。我把这事儿跟他说了之后,他很乐意,说能给我们拍照片是他的荣幸。也就是因为那次拍照,让我对他产生了好感,因为他工作起来很认真,拍出的照片真的很好看。

对他有了好感之后,他再找我聊天我就没有太多防备了,心里已经把他当成了朋友。关于拍照技巧什么的,我有不懂的也向他请教,他每次都会教我很多,这让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可能从那时开始,爱情就在我心里慢慢发酵了。当有一天我听他说要去给其他女人拍照时,我心里很不舒服,很明显,我吃醋了。或许就是那种想要把他据为己有的心理作祟,所以没过多久我就像他表白了。他答应了我之后,我安心许多,觉得有了爱情这层关系,他就没有权利不理我。

很多人都说,女人在恋爱之后智商会下降,我一开始还不信,现在我信了。我天真地以为我和他有了爱情的关系之后,他的世界里就只有我一个,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或许是他工作性质的原因,他身边以及手机,微信通讯录里有好多好多女人,在我看来,每一个都是我的情敌。我不想等坏事发生了再去补救,所以我提前警告他,“我才是你女朋友,不管你去给哪个女人拍照,都只是工作,明白吗?”他总是说我瞎想,说他不可能做那种背叛我的事。

我相信他,但这挡不住我胡思乱想。为了能把他牢牢留在我身边,我每天都给他买早饭,做午饭,做晚饭,还给他洗衣服打扫房间,甚至主动搬到他那里住,他想要什么,想要我做什么,我都会满足他,只要他开心就好。他自己都说,“亲爱的,你为我付出那么多,我该怎么报答你?”我告诉他,“我要的很简单,只要你一直爱我就行。”他答应了,可是却没有兑现,没过多久就爱上了别人。

这样的剧情可能在别人看来很狗血很正常,但是作为当事人,我完全接受不了。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身与心都交给他了,他倒好,直接玩背叛这一套。闺蜜亲眼看见他跟别的女人牵手接吻拥抱,她告诉我了我才知道。我打电话他不接,发微信也不理,最后他连分手都没跟我说,就直接把我拉黑了。他的住处也换了锁,我进不去,也找不到他的人,我就这样被抛弃了。

我很痛苦,和难过,很不甘心。他凭什么这样对我?我对他那么好,像个仆人一样伺候他,这还不够吗?我为他付出再多,只要他爱我,我就不计较是否公平。可是现在他这样对我,真的太不公平,我恨他,我很想找到他问问清楚,如此践踏我的感情,算个男人吗?

情感建议:

关于这个读者遇到的问题,和黄琦珊那首《离不开你》里的一句歌词很像:“我俩,太不公平,爱和恨全由你操纵!”因为是他,你爱得忘乎所以,愿意为他做各种事。同样因为是他,你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这种分手后由爱生恨去计较两人不公平的心理,其实就是被对方变相地操纵了。很多人都会栽在这个问题上,因为爱一个人,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身上,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这样一来,你的世界围着他转,你的心也就跟着被他操纵了,你会因为他对你的好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他的背叛而愤恨交加,完全迷失了自己。

这个读者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头讲的那种太多不公平的爱情,从他们恋爱的过程来看,明显是她付出了太多,而男人只是被动接受,几乎没有付出什么。这样明显失衡的爱情,最后分手是难免的。爱情,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也不能太不公平,不然就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不要等到爱情没救了才想到你们之间有太多不公平,在恋爱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有太多不公平,就应该及时去补救,实在补救不了可以选择放弃,不然到最后分手了,你肯定是最痛苦最后悔的那个人。

最后,想对那个读者说,“你们之间因为从始至终存在太多的不公平,大多时候都是你在一厢情愿地付出,所以最后走到这一步是难免的。你恨也好,痛也好,都改变不了这个结果。他就是那种不珍惜爱情,不为爱付出的人,你早就发现了,只是还在一厢情愿地付出,所以最后他背叛了,你才会痛彻心扉,因为你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其实,你早就应该跟他分手,只是因为你太盲目了,以为他会如你所愿爱你,可是并没有。希望你能吸取这次教训,以后再恋爱的时候多注意点。恋爱时,可以不去太过于计较是否公平,但如果太不公平,那该计较还是要计较一下的,毕竟你是在恋爱,不是在为他打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4091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