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真是使明朝衰退的大奸臣?历史学家们是如何评价这位宦官的?

魏忠贤真是使明朝衰退的大奸臣?历史学家们是如何评价这位宦官的?,第1张

魏忠贤真是使明朝衰退的大奸臣?历史学家们是如何评价这位宦官的?魏忠贤就是一个触犯了官员利益,还做事不安官员套路出牌的宦官,现在世界上最出风头的二货特朗普做事风格跟魏秉笔有的一拼目的也基本差不多:给国家多捞点钱,但是做事风格的确不靠谱。不过呢,那个时代,太给官员面子的确解决不了税收和党争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魏忠贤更多保护基层民众的利益,毕竟税是面对富人收的,主要用于对努尔哈赤的战争上了。

魏忠贤究竟是不是祸害,首先你要了解魏忠贤做了什么事。历史中的魏忠贤可不是什么祸害,朱由校常年不上朝,明朝非但不腐败,反而国力强盛,一切都来自于魏忠贤。魏忠贤在位期间,非但不增加百姓赋税,甚至减免取消百姓赋税,只是增加商人商业税和海上贸易税这两项,就使得明朝国库丰足,同样,魏忠贤这举措侵犯了东林党的利益,所以和东林党矛盾很深。而且魏忠贤重视军队建设和军官培养,花费大量军费,袁崇焕等人都是魏忠贤一手提拔重用的,魏忠贤在位时期,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一次次被挡在关外,可以这么说吧,魏忠贤在明朝军队中威望很高。

朱由校临终前告诉崇祯,万事可与魏忠贤商议。可崇祯没听,魏忠贤死前告诫崇祯,不可重用东林党。崇祯又是没听,这个时候魏忠贤要反,崇祯还真弄不过魏忠贤,可魏忠贤非但没反反而赴死,是奸臣吗?给魏忠贤的一条罪名就是东林党说魏忠贤贪赃枉法,富可敌国,可查抄魏忠贤家,只收出几千两散银。东林党上位后,第一时间取消魏忠贤设立的商业税和贸易税,增加百姓赋税,结果百姓造反,袁崇焕的死和东林党没关系,谁信。魏忠贤虽然被称为九千岁,但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利国利民的居多,反而是东林党自私自利,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崇祯也是一个昏君,自以为是。

天启皇帝临死前,特意告诉朱由检,魏忠贤要忠诚,你才能成就大事;天启七年八月,天启皇帝死后第三天,他的弟弟朱由检国王正式即位。当时,魏忠贤与李思秉笔同为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的密友田二庚是锦衣卫提督,崔成秀是兵部尚书。魏忠贤他最好的朋友遍布整个球场。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崇祯,暗中投毒还是有可能的。于是,入宫当天,崇祯彻夜未眠,从太监手中接过宝剑防身,并牢记皇帝张皇后的训诫的妻子,不吃宫中的食物,而只吃藏在她袖子里的麦饼。整个宫殿处于一种非常恐怖的气氛中。朱由检继位后,像他的哥哥朱由校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家人,并逐渐将宦官和宫女带到宫中,以确保自己的安全。魏忠贤没能摸不透崇祯所以她派了一些漂亮的女人去朱由检。朱由检不好色,自然对美没有兴趣。但是因为害怕引起魏忠贤出于怀疑,朱由检把魏忠贤派来的四个绝色女子都留下了,而是仔细搜查了一番。发现在四个女人的裙带关系顶端,系着一颗极小的药丸,宫中称之为摇头丸,其实是一种可以自然挥发的春药。崇祯下令四人将药丸销毁。魏忠贤千方百计引导朱由检做荒*无度的皇帝。如果计划失败,就另做打算,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殿的双壁上,手里拿着摇头丸,使房间内自然弥漫着一种奇怪的香味,以达到壮阳的效果。这一招也被崇祯识破了。朱由检这样感叹:科举和师兄都是误以为这样的!既然美貌可以为了打动朱由检,魏忠贤干脆采用了一种更明确的测试方法。一些不要脸的朝臣还在不停地下乡,为魏忠贤唱颂歌。朱由检读这些奏折时,总是看书笑。他于0755年至79000年拜见了魏忠贤皇帝,请求皇帝停止为他修建神龛。朱由检的回答不冷不热:以后所有神社要举行者都要停。这种作秀,压制了朝野对魏忠贤的崇拜,并没有引起魏忠贤愤怒。朱由检还不断称赞魏忠贤、王秀干、崔启秀等人。自然,朱由检心里知道这一切迟早会回来的。他在悄悄等待机会,暗中试图削弱魏忠贤的影响。政治斗争是非常微妙的。或许,当时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在思考自保的良策,有的猜测,有的悄悄,有的冒着生命危险去谏。最终,魏的垮台是由魏忠贤首先发起的的党羽。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御史杨惟元弹劾崔成秀,却美化部长;魏忠贤展示对厂官不利,如果厂官累了。厂官有公有私;工厂官员不不要爱钱却表现出贪婪;工厂的官员仍然知道他们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但表明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权利和受贿。这分明就是丢车保帅的策略。在魏忠贤,崔成秀会叫五虎一个是魏忠贤他是我的得力助手。而且作为魏忠贤的密友,崔成秀的儿子崔铎,虽然不识字,却中了进士。除去崔成秀,就是打破魏忠贤的手臂。朱由检免去了崔成秀的兵部尚书的职务,并命令他回国保留这一制度。投资者称20130606拉开了魏倒台的大幕。敏感的官员觉察到了政局的走向,于是对魏忠贤的弹劾相继出现。朱由检一直不动声色,任由大臣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魏忠贤,而面对魏忠贤中间在哭。10月26日,钱一

魏忠贤怕受伤,马上去找他的赌友前宫太监徐应元求教。徐苑建议魏忠贤辞去爵位,这样可以保护他的财富。第二天,魏忠贤要求辞职,得到了朱由检的许可。11月1日,朱由检斥责徐应元,再次将魏忠贤贬至祖陵四巷、凤阳、中都。但是,魏忠贤是一个习惯了权贵生活的人。当他离开北京时,他带着1000名卫兵和40多辆大车南下。一个罪中太监竟然如此霸气,这无疑刺激了朱由检敏感的神经。于是,崇祯接着下诏,命令锦衣卫学堂逮捕魏忠贤,带回北京。11月6日,阜城县南关的旅社里,失去了全部秦冰的魏忠贤一个人呆在客栈里,听着隔壁一个书生的久抱建祠之愧疏小曲。只听趋势下行的时候,就像一片浮草像这样荒凉,它死了更好。魏忠贤在客栈的房间里乱窜,最后上吊自杀。从此树不见了,清算魏忠贤余孽的行动很快就开始了。

魏忠贤,明末著名宦官,权倾朝野,号称“九千九百岁”。迫害无度,玩弄权术,架空帝王。这个人被钉在耻辱柱上几百年,在清朝的小说和诗句中,都能看出魏忠贤的罪过。

“熹庙复宠魏忠贤,烈火毒燄熏高天。醴交势合走东厂,东林善类坑炎烟。

磔死何足蔽毫末,铜驼石马高硉矹。粪壤壮丽侔桥陵,名胜何辜遭污蔑。”

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如此。但在近些年,魏忠贤突然被披上了能臣的衣服,让人看起来他有种曹操的感觉。更有人说,魏忠贤若在,大明不可亡?这话真不知从何谈起。

的确,他死亡后,出现了明末惊天变局,但这和他的死亡有关系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首先关于魏忠贤,挺他的人提到最多的就是钱。

提到明末,不得不提的就是钱。因为崇祯一朝都为了钱而发愁,当年偌大的明王朝为何打不过只有数万人的努尔哈赤,为何镇压不了一群饭都吃不饱的灾民。

很简单,没钱。士兵没军饷、没粮食、没武器、没甲胄,怎么打?农民起义是因为加赋税,军队哗变是因为没军饷。你完全可以说,是因为明朝是因为没钱而导致了灭亡。

但这一切,都不是魏忠贤死了的缘故。反而是魏忠贤导致了明末的入不敷出。如果说万历三大征耗光张居正给明朝积攒的财富,那么魏忠贤则是直接断绝了明朝财富的来源。

有人讲魏忠贤征收商业税,触动了东林党人的利益,到了东林党人执政时期,商业税不再收取,反倒是农业税增加。而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明朝得不到江南富商们的赋税,失去了一大财富来源。

我不清楚讲这句话的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目前所查到的各种史料均未记载魏忠贤收取商业税,反倒是他免除了商业税。

当然,魏忠贤确实曾一度掌控了明朝税收大权。

天启元年,魏忠贤凭借天启近臣的关系,登上历史舞台,此时他羽翼未丰,而东林党借助“移宫”把声势到达了顶峰,此时依然还是东林党主政。而到了天启四年,魏忠贤杖杀杨涟,阉党掌握户部。也就是此时,他掌握了税收。

而这之后他做了什么呢?

天启六年,天启皇帝出了这么一道旨意:

“边口各商贸易良苦,各口税银既不系正供,著尽行赦免,以彰朝廷恤商德意”。

而天启六年是魏忠贤执政时期。

当然这还不算完,天启七年,又是一次大免税:

浙江直隶等处商人以及药王庙商税蒙厂臣奏免。(厂臣既指魏忠贤)。

同年,朝廷还减免了潼关,咸阳的商税。

以上三点,证明了魏忠贤执政后免除了东林党人立下的商税。

而且魏忠贤执政后做的不光这些,他在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怎么看都是在胡搞。

比如增收盐课,盐在古代是朝廷专卖品,这样做只会给民众带来负担,造成私盐泛滥。而这个钱都用来中饱私囊。还有铸造劣质铜钱牟取私利,这样做的危害想必我不用多讲。仅仅一点钱币信任度下降导致的货币流通受阻,就能够让这个国家的市场进入寒冬。最可恶的是征收库银,这个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之罪,库银指的是各地的府库之银。是各地方发展的资本。这一征收,就基本让地方无活路可走,无发展可言。一旦遇到天灾民乱,地方根本没钱去调节,只能是上报朝廷,然后干看着。

此外魏忠贤,或者说他手底下的阉党,为了敛财,居然大肆诬告商人,抄家产来中饱私囊,其中最著名的是诬告徽商。当然这个钱他没用在自己身上,但也没用在国家上,而是给天启皇帝修宫殿了。足足有500多万两白银,抵得上一年的辽饷。

最有趣的是巧立名目,卖京城骑马特权,这个到没什么,但是这是用国家的权利充他个人的腰包。

总而言之,魏忠贤和阉党绝对没有征收商税,更没有利于国家。

至于有人说魏忠贤给崇祯内库留了4000万两白银,才让崇祯撑了17年。各位,造谣不要成本的吗?如果谁这样说,你把证据拿出来我看看?我且不说4000万两是多大的数字,我就问一下整个崇祯在位的十多年,有一年不缺钱嘛?

有人又说,天启年间魏忠贤执政,没有缺过钱,边关没有大问题。到了崇祯年间,缺钱不说,边关失利,导致明朝的防线已经退到了山海关。

那么为什么崇祯朝缺钱?

《明代九边军费考》记载,天启六年,七年,九边欠军饷高达七成。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600万是当时天启年间辽东一年的军费,他魏忠贤执政时欠了七成的两年九边军费,这是何等的数字,这个钱,终其崇祯一朝都没还完,那么,天启朝没钱么?

当然不是,辽东战役最是费钱,而天启年间,辽饷一年可征九厘,共500余万。包括各种其余税收和正常税收。天启年间是不缺钱的,但就是欠了军饷,这些钱不是进了他魏忠贤的腰包就是他魏忠贤拿着钱带着天启皇帝吃喝玩乐了。比如修宫殿什么的。

当然,除了钱以外,就是军事上面了。许多人都说魏忠贤在,后金便很老实,皇太极根本蹦跶不起来。

确实,历史上天启年间明朝在辽东对女真的战争,并不落下风,辽东还算稳定。但这又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时后金并未整合完毕,实力还没有完全崛起,万历年间萨尔浒之战的失利更多是因为指挥不当造成。明朝一直占据着国力上的优势,直到崇祯初期,辽东局势还是平分秋色。

而明朝颞部相对稳定,这个稳定指的是比崇祯后期要稳定,因为这个时候国家不是很缺钱,天灾也不是那么的频繁。所以起义不是很疯狂,明朝军队不太缺饷,军队士气也不错。总之这个国家还有得救,并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

换句话说,家底儿还没被败光。这也是为何崇祯即位之后,意气风发,同意袁崇焕大修辽东防线,更是做着“五年平定辽东”的春秋大梦,因为有底气啊。

但这是魏忠贤的功劳吗?你如果说他败家速度不够快也算的话,我无话可说。

综上所述,魏忠贤的确不是能臣,也不是良臣,更不是纯臣,我相信如果天启不死那么早,崇祯不做皇帝,他魏忠贤就是第二个赵高。

因为他这人没受过什么忠君爱国的教育,谈不上家国大义。

有人说木匠皇帝朱由校一生做过最有水准的事情就是将皇位禅让给了崇祯,并且对这个平日里很是疼爱的弟弟说:你会成为像尧舜一样的皇帝。朱由校将皇位传给弟弟也是出于一句玩笑话,一日还不懂事的朱由检问哥哥,能不能将皇位给他坐坐。朱由校非常爽快地答应他:过几年就给你坐。

朱由检可以说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之下登上了新皇之位,这个时候魏忠贤确实在朝堂之中只手遮天。朱由检的养母李选侍因为被魏忠贤和客氏百般刁难抑郁而死,这件事在幼小的朱由检心中留下阴影,对于魏忠贤既恨又怕,他登基之下基本不动声色,看似毫无主见,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除去阉党的时机。

魏忠贤刚开始对新皇肯定是有所防范的,但是朱由检是一个好演员,他像天启皇帝一样器重魏忠贤,当年天启皇帝答应给魏忠贤的匾额,到了崇祯手上还是二话不说赏给了他。魏忠贤为试君心,小心翼翼对崇祯提出了要辞去东厂提督一职,崇祯帝果断拒绝了,还安慰他不要乱想,好好工作。

朱由检身边全是魏忠贤的耳目,他不得不忍着,直到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撬开阉党的突破口,那就是崔呈秀。崔呈秀是阉党五虎之中的老大,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可以说是阉党的重要首领之一。朱由检打听到了阉党内部的矛盾,逼的崔呈秀辞职。

崔呈秀垮台之后,朝堂上的官员们得到一个讯息:崇祯要动魏忠贤了,你们可以表态了。于是许多官员都趁此机会弹劾魏忠贤,甚至有嘉兴贡生上书崇祯,列出了魏忠贤的十大罪行,很快,这十大罪状在官员们的填补之下最终变成了二十四条罪状。

阉党已经开始动摇,很多官员立刻表态站队到崇祯这边。魏忠贤十分惶恐,竟然跑到崇祯面前去哭诉。崇祯冷冷看着他的装模作样,还叫人将官员弹劾他所列的罪行全部念给魏忠贤听。魏忠贤立刻提出辞职,他已经不在乎什么九千岁了,只想保财保命。

崇祯准了魏忠贤的辞职,将他打发去给天启皇帝守陵。而魏忠贤竟然带着一千名卫队和四十箱财物浩浩荡荡地上路,一副要去地头蛇的模样。崇祯皇帝一怒之下派人去捉拿魏忠贤,魏忠贤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选择了自缢。

崇祯帝将客氏囚禁在浣衣局,并将她折磨至死。魏忠贤死后,他的尸体被崇祯皇帝下令肢解,并将他的首级悬挂示众,以平民愤。

这八个字就是“重用东林党必亡国”,但是崇祯帝并没有听他规劝,最后还是重用了东林党,从而让明朝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众所周知,魏忠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仗着明熹宗对他的宠信在朝中作威作福,以他为首的阉党也是劣迹斑斑。崇祯帝尚未登基的时候就对魏忠贤的恶行相当不满,所以待他登基之后他马上利用手中的权势将魏忠贤治罪,阉党这股势力也因此没落。

阉党的没落,给予了东林党东山再起的机会。东林党主要是由文人组成,他们对宦官干政一事本就意见颇多,所以才会遭到魏忠贤的再三打压。等到阉党被剿除之后,无人可用的崇祯帝只能再次启动东林党。东林党再次受到重用之后为了显示他们与阉党的不同,取消了众多之前阉党立下的规矩,其中就包括江南富商多种赋税的取消与降低。

这项举动看似为百姓着想,实际上却加剧了百姓的负担,因为这些富商代表的仅仅是百姓的一小部分。东林党将他们原本需要缴纳的高额赋税取消了之后,朝廷为了维持国库的运行就只能加重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明朝末年的百姓本就生活艰难,且当时各种天灾接连不断,所以赋税的提高让众多农民沦为难民,百姓更加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东林党人空有种种论断,但是却无法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明朝的社会矛盾终是彻底激化,诸多地方的农民接连发动起义。崇祯帝这个时候才幡然醒悟魏忠贤临终前曾经说过的“重用东林党必亡国”这八字告诫,但是已经为时晚矣。魏忠贤此人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其实明熹宗临终前也曾告诫过崇祯帝说魏忠贤是个可堪重用之人,当时崇祯帝并未将这话听进去,明朝也最终在他手中走向了灭亡。

从古至今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魏忠贤也不会例外,虽然他曾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但是他诺大的权力也都是皇帝赋予的,如果皇帝不再认可他,他就没有任何权利了。而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才17岁,年少气盛做事情容易冲动。

作为高高在上的新皇帝,崇祯皇帝自然不允许有魏忠贤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朝堂上。他会认为魏忠贤的权力影响到了他自己的威严。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朝代刚刚登基的皇帝都会对一些遗留下来的全臣老臣下手,一方面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另外一方面就是将自己信任的人放到那个位置上。

那么魏忠贤为什么会成为权倾朝野的宦官呢?其实这个需要从明朝的政治结构来说了。在历史上,除了那几个出名的皇帝以外,其他皇帝都会被他们的官僚体系所挟制,大明王朝也不例外。说简单一些就是,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对外面的情况一点都不清楚,能靠大臣的汇报来决策。而大臣们又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背地里又会相互勾结形成利益集团。

所以历史上的很多党争,其实是皇帝有意为之。因为只有让他们掐起来,皇帝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权力。皇帝一般会选择培养外戚势力或者宦官势力来制衡朝中其他的利益团体。但是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的生母们大多出身非常卑微,所以很难形成有影响力的外戚势力。于是明朝的皇帝们就倾向于使用自己身边的太监来制衡群臣。但是太监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无法形成长久的利益团体独立生存,最终还是要依靠皇帝,所以皇帝才是他们权利的根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0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