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莲灯》的杨婵与三圣母?

关于《宝莲灯》的杨婵与三圣母?,第1张

1二郎神最喜欢的女人到底是谁

--他不是想脱离三公主吗

二郎神最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嫦娥,但嫦娥是寡妇坚决为自己的丈夫后羿守节,可遇不可求。三公主曾救过二郎神,为报答三公主,才娶三公主,她们的感情基础就本来不是很牢固,婚后三公主一心想让二郎上天庭为官,这是二郎不愿意做的,三公主又让他疏远妹妹和结拜兄弟导致他想脱离三公主。

2王母娘娘是否暗恋二郎神

没有

3二郎神为何叫"二郎神"为何没有一郎神三郎神

二郎神最早原型是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李二郎,因治水有功被尊为灌口二郎。

4客观地评价:"二郎神"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客观地评价他,还是让都江堰人(古称灌口)来评价吧。

可惜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在去年大地震中毁掉。

是一个人

玉皇大帝不是要处死二郎神吗?玉皇大帝杀了他爹和他大哥,

玉皇大帝为何给他封神?

二郎神为何还为他效力?

这不是很矛盾吗?

宝莲灯前传里二郎神兄妹法力无边,玉皇大帝和二郎兄妹打下去将会两败俱伤,荼毒三界,才被迫议和。在古代神话里二郎神是力诛八怪 治水用功被封神。二郎神对玉帝只是表面尊重。“听调不听宣”“心高不认天家眷”《西游记》并不是真正甘心为他效力。在《西游记》第六回里说的很清楚。

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是《西游记》第六回对二郎神生平的描述。

既然二郎神的童年经历与 沉香 类似 那他为何还要跟哮天犬追杀他?

用九年的话来说就是“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

在古代神话里二郎神劈山救母在前,沉香版为后人所演化,有兴趣的慢慢往下看

本来就是二郎神劈山救母,后来演化为沉香劈山救母

神话浅考二郎神的传说与“劈山救母”神话的起源与发展

http://tiebabaiducom/fkz=566100594

九年揭密为二郎神“翻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cccfe0100de2shtml

在我接触到的各种神话传说里,不管是《西游》、《封神》、还是《席方平》,二郎神都是一个玉树临风、冷峻孤傲、武艺高强的大帅哥,怎么在《宝莲灯》里变成了这幅模样?而且,只单单在《宝莲灯》这样?

后来去网上查,发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那个乱啊,那个矛盾啊。而且,很多资料都已经丢失了,无从查找了。你遵从任何一种传说,都会和别的传说矛盾。

但是不管怎么乱,关于二郎劈山救母的事情,还是可以捋出点头绪来的。

后来,开始写《宝莲灯》,更为痛苦,二郎神是反派,这不符合他的身世。一个曾经劈过山救过母的人,怎么可能那样对待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呢?这很不合理。我不知道戏曲里的那个原作者是怎么把他合理化的,又是怎么让那个时候的观众接受的。但到了我这里,二郎神的立场成了一件很麻烦很麻烦的事。

可是,不这么写又怎么写呢?那是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传说,在舞台上演了几百年的戏。把二郎神改成正面人物,现在的观众能认可吗?审片能通过吗?

我只好极不情愿地“尊重原著”,把一个很多年的偶像写成一个大反派。尽管这个“原著”并不合理。对于二郎神的前史,也只好只字不提。因为只要一提,这个人物立刻就不合理了。

前两稿出来之后,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只是,也有人跟我有相同的感觉,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二郎神是个坏人。制片人李功达,责任编辑阮丹娣,执行制片人张增祥先后跟我谈及这个问题。但是,矛盾归矛盾,没有人敢冒险把二郎神改成正面人物。制片方投了一两千万来拍的戏,如果因为“篡改原著”而被毙,那投资方和制片人可能会血本无归。这时候,就不是编剧说了算的了。

写一个反派的二郎神,这个剧没有什么风险,但要写一个正面的二郎神,或者说为“二郎神翻案”,那是要冒着一两千万人民币的风险。我们该拿稿费拿稿费,该拿片酬拿片酬,但制片人可能会因此背上巨债,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之下,剧组开始筹备了,开拍的日期日益临近了,对于二郎神的矛盾心情,大家假装遗忘,假装忽略。这个时候,饰演二郎神的演员焦恩俊拿到了剧本,再一次提到能不能把二郎神写成正面人物的问题,并列觉了二郎神作为一个神,在其他神话传说里的形象(看来他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二郎神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问题再一次受到了重视。制片人和责任编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的意见是,没有问题,可以改(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思路)。但是我也担心,会不会有麻烦?审片能否通过?这个时候,要担责任的是制片人了。做这个决定是需要些魄力的。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改了。

但是,那个时候剧本已经完稿了,拍摄日期日益临近了,时间不多了。要把一个大反派改成一个大好人,这个手术可不小啊,很多地方都不合理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二郎神是个正面人物,这个故事就不成立了。民间所以有《宝莲灯》这个戏曲,不就因为二郎神是坏人吗?

怎么改?

我想了很久,想出了一句名言,“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于是我眼前一亮。

其实,《宝莲灯》里除了孝道之外,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这句,“最好的老师是你的敌人”。

这样的话,我只需在整个剧里把二郎神这条“好人”线重捋一遍,重新按照一个“好人”的心理轨迹去体验一遍就行了。但是,谈何容易?写东西的人常说,第一感觉是最重要的。改了几稿之后,对剧情,对人物,对感情,早失去了“第一感觉”,而且时间又很紧迫,难免会有一些纰漏,有一些生硬,有一些不合理。唉,如果一开始就是这么设定的该多好啊。

正月初七就开机。记得那年的大年初一,当别人都在欢欢喜喜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我还孤零零地一个人在改剧本。一直改到开拍后一个多月,才差不多改完(当然后来要改的不止是二郎神的线了)。那时候是边拍边改,经常会改蒙了头,改到了已经拍完的戏,白改了。

好在,焦恩俊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演员,弥补了很多在修改的过程中被忽略掉的地方。他是用心去体会那个角色的。尽管仍然无法做到天衣无缝,但对于我们来讲,能做成那样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其实,审片能通过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没想到《宝莲灯》播出后会出现那么强烈的反响。于是又催生出了一部《宝莲灯前传》。这次,终于可以不冒任何风险地,很从容地讲一讲二郎神的故事了。我想,这是我的一个机会,也是二郎神的一个机会。希望能通过这个剧,让二郎神这个神在现代社会里发扬光大。

宝莲灯前传

相传,玉皇大帝有一个妹妹叫瑶姬,她长得绝世倾城而且法力高强。一次下凡时,她不顾天条人神不能通婚的森严戒律,因为与夏朝书生杨天佑共用一颗心,爱上了杨天佑,并愿与之隐居桃山,共度一生。

后来,他们有了三个儿女,大儿子杨昭(也有叫杨广,杨震,杨蛟)二儿子杨戬(额间天生神目,拥有无限法力),三女儿杨莲(也有叫杨婵)他们本是快乐幸福的一家人。

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发现瑶姬思凡,违反天条,便带人来到桃山,抓瑶姬上天受罚。瑶姬誓死抵抗,在那一战中,杨天佑和大儿子死去,瑶姬被压在桃山下,不见天日。

只有二儿子杨戬带着妹妹杨莲九死一生,逃了出来。为了生存,为了带大妹妹,杨戬受尽屈辱。终于,他的行为感动了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派玉鼎真人收他为徒,杨戬托女娲娘娘照顾杨莲。

五年后,十六岁的杨戬用开天神斧力劈桃山,救出在山下囚了五年的母亲。撼天动地的巨响震动了天庭。王母是不会放过瑶姬的。她趁杨戬去找水时,派十个太阳晒化瑶姬!杨戬悲愤难当,追杀十个太阳,到了西海时,只剩下一个太阳。这时,杨戬遇到了母亲瑶姬为他指腹为婚的妻子西海三公主……

而后,杨戬参加封神之战,立下赫赫战功,其间收服了梅山六圣,并与之结为兄弟。他被封为显圣二郎真君,却在天庭的任职书上签下“听调不听宣”几个大字,接回妹妹,一起住在灌江口。

这时的妹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并得到了女娲娘娘的法器宝莲灯。后来,杨戬收服孙悟空,被封为司法天神,福泽亲属,杨莲也被封为三圣母,封地华山。可令杨戬没想到的是,妹妹居然走上了母亲的老路, 爱上了落地书生刘彦昌,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叫沉香……

更多参考

http://tiebabaiducom/fkz=566960279

宝莲灯前传神话来源

《西游记》第六回

二郎治水的传说

《封神演义》

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

道教三郎神是主管人世间一切是非善恶的判官,他的前世化身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说他是周文王的三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不是周文王的儿子,而是秦朝的一个将军,名叫李信。

还有人说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赵云,因为赵云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刘备封为永昌亭侯,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赵侯三郎”。

总之,三郎神的化身和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了他是一个具有正义、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的神灵。

三郎神、四郎神等称呼是基于日本民间传说的,而葛立恒数和TREE(3)是由数学家研究和命名的。

三郎神、四郎神等古老传说中的妖怪们被当做故事中虚构的角色。而数学家命名命名自然数时则不仅使用自己的姓名、其他数学家的姓名或自然界现象进行命名,更多时候是以该数字特定的性质、形式、结构等为灵感。这些数在数学领域具有自己特殊的含义,比如 TREE(3) 是一个拓扑学引理中某一逻辑问题的最小可计算但无法人工确定性的上限。

虽然三郎神、四郎神等名称并未在数学领域出现过,并且也没有直接衍生关联到数学中任何概念或模型,但每个文化和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和常用术语。了解这些建筑于各种领域的名词规范对于跨领域交流沟通十分重要,希望能够为您解决疑问。

二郎神身边的三大神兽是一马一犬一鹰。

1、银合马

杨戬是有坐骑的,乃是一匹浑身雪白的银合马。杨戬曾骑着他和魔家四将、闻太师作战,要知道魔家四将中的老四魔礼寿,可是养着一只白象大小的花狐貂,还有闻太师的坐骑乃是一头墨麒麟,然而银合马面对这两大神兽都没有丝毫退却,除了速度快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功能。

2、哮天犬

在《封神演义》,杨戬是在押粮的途中碰到的哮天犬,此犬吃了他好几袋军粮,于是被杨戬收到军前效力,用仙馒头将其点化,变成纸片大小收入怀中,后来在战场桑遇到强敌便放出来咬人,经常达到奇袭的效果,连女将邓婵玉,武财神赵公明和截教高手羽翼仙都被哮天犬咬伤。

3、扑天鹰

在《封神演义》里,武成王黄飞虎养了一只凶猛的金眼神鹰,第二任北伯侯黄飞虎也养了上千只铁嘴神鹰,这两种鹰都非常厉害。杨戬幼时在山崖上捡来的一只受伤了的雏鹰,跟着杨戬一起长大修行,后来有了灵性还得了仙道,成为了杨戬最心爱的神兽。

二郎神为何叫二郎神

根据部分学者的考证,最早的二郎神起源于唐朝,为佛教传说中的“独健二郎”,其父亲为毗沙门天王。

不空和尚翻译的《毗沙门仪轨》就提到了二郎神在唐朝的早期记录:在唐玄宗时期,独健二郎率领天兵天将帮助唐军打退了西域的敌军。这个独健二郎就是毗沙门的次子,其还有大哥和三弟。三弟就是哪吒。

后来,道教这块把独健二郎的定位和佛教做了区分:道教把哪吒的两个哥哥列为金吒和木吒,二郎神就成为哪吒的同事,都为天庭的重要人物,在《西游记》中出现。由于独健二郎为毗沙门天王的次子,独健二郎及其后面的衍生人物,就叫为二郎神,而非大郎神,三郎神。

关羽被吕蒙设计斩杀之后,不久亦随之而逝,终年42岁……

参《三国志·吕蒙传》载,‘ 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 。’即吕蒙体弱多病并非隐秘之事,以致关羽闻之不疑。故吕蒙确是积劳成疾,又染病在身,最终英年早逝。

但小说之言亦非毫无依据,关羽死后确有种种显灵传说传播于世,而关羽亦是因此而步步登顶神坛……

如唐·范摅《云溪友议》载,‘ 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有三郎神,即关三郎也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亦载,‘ 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 ……’

有学者推之, 「关三郎」 即是关羽。 「三郎」 并非辈分排行,而是民间尊呼鬼神的一种习俗。

民间祭祀关羽始于何时何地,尚无史籍古迹可考……

然而,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类鬼神载录,如晋裴启的 《语林》 、干宝的 《搜神记》 ,前秦王嘉的 《拾遗记》 ,南朝宋刘敬叔的 《异苑》 、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 ,梁殷芸的 《小说》 等,均未提及关羽。

说明关羽在萧梁之前,尚未在民间形成风气……

参《隋书·地理志》载,‘ 大抵荆州率鬼神,尤重祠祀之事 。’即荆州民间百姓,极重鬼神祭祀。而 「当阳」 本有楚地巫风*祠的民俗。另外,受天师道影响之巴人,又于南北朝时期迁徙至此。

故关羽显灵之传说,即是经由 「当阳」 等地,逐渐向全国扩散。

百姓最初建庙祭祀,亦是民俗所致。为消灾弭祸、护佑地方尔。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董挺所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全唐文/卷0684)中载,‘ 玉泉寺在覆船山东,去当阳县三十里……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 ……’

应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关帝庙记载。

参清光绪十一年《玉泉寺志》载:南朝天嘉三年(562),“ 陈文帝敕修显烈祠 ”。即董挺所述之 「遗庙」 也。俗称小关庙,相传为关公显圣之处。

同时,依明·李维桢《重修关王府碑》载,山西解州城西之关羽祠 「结祠传自陈隋」 。即解州关帝庙,亦是始建于陈隋之际。

又参《重修玉泉关庙记》碑文有云,‘ 生为英贤,没为神明,精灵所托,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 。’即地方府衙以关羽信仰,引导文治教化,说明关羽崇拜在当地根基深厚。

不过真正将关羽信仰由地方推广全国,仍旧依靠的是宗教传播……

据《重修玉泉关庙记》载,‘ 先是陈光大中(567—568),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 ……’南宋《佛祖统纪》亦夸饰关羽献僧舍,皈依佛门、护持佛法之语。

故《三国演义》中 「玉泉山关公显圣」 即由此而来,而非作者凭空遐想。

关羽亦是由此因缘,被佛教封为 「护法伽蓝」 ,正式纳入佛教神话体系。

又参《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载,“ 唐仪凤末年,禅宗神秀至当阳玉泉山,创建道场。乡人祀敬关羽,秀乃毁其祠。忽阴云四合,见公提刀跃马,秀仰问,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为本寺伽蓝。自此各寺流传 。”

换言之,关羽信仰在唐代已随佛教禅宗、天台宗的推广而遍及中国,被百姓所认可……

唐代关羽虽有配祀武庙的经历,但不过短短五年而止,直至宋代……

据 《文献通考》 (卷一〇三)载,赵匡胤于开宝三年(970)十月,诏前代功臣烈士二十三人,各置守冢三户,以掩坎日致祭,长吏奉其事,关羽亦是其一。

参《解州志》有 「关圣庙在城西门外,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敕修」 之载;

而《碑铭・荆门州玉泉山景徳禅寺碑铭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十一)亦载,至哲宗‘ 绍圣三年(1096),玉泉寺关庙得赐庙名「显烈」 。即「显烈祠」正式得名,关羽亦由地方祭祀开始逐步向官方祭祀转化。

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二)云:“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追封忠直公。大观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宣和二年(1120),又封义勇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1128),加封壮缪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为英济王。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而并传,殁为明神,并古今而不朽,可特封壮缪义勇武安王’ ……”

然上述宋帝的多次加封,并未载于《宋史》,而是由碑文记载整理而来。

如北宋·阮升卿的《解州闻喜县新修武安王庙记》;南宋·萧轸的《淳熙加封英济王碑记》;元·郝经《陵川集》(卷三十三)‘ 汉义勇武安王庙碑文 ’。至元文宗·冯子振的《显灵义勇武安王英济王碑记》……

由宋帝的数次加封可见,关羽信仰已然提升至,可以影响国家政治教化的程度。

至于 「崇宁真君」 之称,却是出自 「天师道」 ……

参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载,‘ 三十代天师讳继先者,宋崇宁二年(1103)投符解州盐池,磔蛟死水裔。上问:“用何将?”曰: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即握剑召於殿左,羽随见,上惊掷祟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 。’

南宋·吕祖谦,评论宋代盐利时,言「 惟海盐与解池之盐,最资国用 」。解州池盐获灾可谓兹事体大,北宋诸帝又深信道教,故方以天师治之。

对比《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天师修复解池所载,勉强亦可相互印证。

「崇宁真君」 虽是天师一家之言,但据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确有 「清元真君义勇武安王庙」 之载。故关羽在宋代继佛教珈蓝之后,亦被 「天师道」 纳入道教神话体系……

至此,看似关羽信仰之崛起与北宋诸帝崇信道教有关。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源于解池湖盐,缘于 晋商 崛起……

宋代北方、西北战事频仍,其财政收入八成用于军费,而其中五成是为盐税。朝廷以食盐专卖,保证边境的军需供应。其中作为京城与边境之间最大的湖盐产地,山西解池(运城湖盐)的盐商——晋商开始逐渐崭露头角,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而关羽作为山西解县人,自然广受晋商祭祀、崇拜 。

同时关羽信仰,亦作为联系商人与国家权力的手段而日渐扩大。

譬如,《宋史·包拯传》(卷三百一十六)载,‘ 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即宋仁宗赵祯于庆历八年(1048),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亲临解州关庙,疏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春秋两季关公祭拜秩序,加以经营管理,从而整顿盐商市场。

而此亦是关羽,能够进阶为 武财神 之缘由 ……

然而关羽的升阶之路,并未就此而止……

自欧阳修著《魏论》,司马光纂《资治通鉴》以续之,中国史学 「正统」 之争,亦由此而起。至南宋偏安江南,朱熹理学欲为南宋正统提供依据,修《通鉴纲目》以改司马光 「帝魏寇蜀」 之立场,确立了蜀汉正统论。

故最终在理学正统的指导下,否定了曹魏的地位,肯定了蜀汉之兴复。

从而关羽兵出宛洛,“ 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 ”之举,相应亦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作为系蜀汉安危成败于一身,为 「兴复汉室」 而殉身的关羽,摇身一变,亦在理学正统史观中,占据了重要、显著之位置。

至此,关羽得到了儒家之肯定、正名,三国平话等开始在民间传播, 「尊刘抑曹」 思想亦逐渐于民间成形。

而关羽信仰,亦最终得到 儒、释、道 三家之推崇,彻底融入华夏道统之中。

参《元史·祭祀》(卷七十七)云“ 世祖祭祀佛事,以关羽为监坛 ”。

至元朝,因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同根同源,又同蒙古古老之萨满教习俗通融,故成为统治者维系精神统治的重要工具。换言之,关羽亦因此被纳入藏传佛教之中。

又参《元史·文宗》(卷三十二)载,‘ 天历元年(1328),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 。’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正史所载之册封。

元代其他册封如《山右石刻丛编》(卷38)载,山西宁乡县的一道 「关庙诏」 碑文曰:‘ 上天立眷命,皇帝圣旨敕封,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神杀无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大元国至正十三年(1353)四月中旬有九日立石,王子谨书丹 ’。

同时,关帝信仰伴随着元朝统治,亦逐步扩展至偏远地区……

而在民间,关羽之形象亦通过元朝戏曲的发展增润,而更加深入人心。

参 《录鬼薄》 、 《太和正音谱》 载,元代三国题材剧本多达40多种,而以关羽为主角更占首位,有12出之多。民间亦多收集关羽生前事迹,死后显灵之载传,加以编纂成册,如 《关王事迹》 等。

至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之问世,更是将关羽之 「义勇」 演义至了巅峰,使得关羽文化成为华夏道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传,元代已有 「关帝」 之称流传民间。如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引元代诗人张宪诗云:“ 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 。”

不过此处所载,并无相关史籍可考。

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敕建关公庙于南京鸡鸣山,每岁四孟及岁暮,遣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诞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建关公庙于北京。

至明万历十八年(1590),《解县志》载神宗封关羽为 「协天护国忠义帝」 ,后进阶帝位,赐庙 「英烈」 。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

但上述皆是宗教行为,并非谥号,故而并未留下官方档案记录。

不过,至明朝末期,明帝追尊关羽为武庙的主神,设立关帝庙,明末北京城内外关帝庙,至少接近百座。

故至明末为止,关羽在民间已明确有 「关帝」 之誉。同时《古今图书集成》卷三七《伽蓝辨》中亦云:“ 禅林道院中有护法神,曰伽蓝。或当户而立,或拱侍于旁。神不拘一,而以关帝作伽蓝者大概十之八九 。”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明代政治多有损革。满清本崇黄教,且又为羁縻蒙古各部,故对明代统治者尊崇关羽的做法,予以继承并有所发展。

清人王嵩儒曾言:“ 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 。”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载,满人跳神‘ 极尊处所奉之神,首为观世音菩萨,次为伏魔大帝,次为土地…… 伏魔呵护我朝,灵异极多,国初称为关玛法。玛法者,国语谓祖之称也 。’

大清十位皇帝中,确有八人,先后十三次封谥关羽,终累封至“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且所有加封皆有官方记录。

同时,清康熙四年(1665),尊关羽为夫子,与孔子并称。

至雍正八年(1730),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合称文武庙。关羽正式晋入国家祭祀,晋升 「武圣」 之位,与孔子并列。

满清为维系统治,愚弄人民,散布康熙皇帝为刘备转世,关羽则为天神,为满清皇帝护驾之传说,迄今依旧在许多地区流传。

同时因岳飞抵御金廷,民间崇拜岳飞不利于清廷统治,满朝贵族恐汉民心中升腾 「反清复明」 之念。故而岳飞在雍正时期,正式被下令移出武庙。

至此,关羽信仰步入巅峰,独领风骚。可谓 「关公庙貌遍天下,九州无处不焚香」 。

至清朝中期,从京畿到边镇,境内林立的关帝庙达30余万座,仅北京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庙之首。

所谓 圣人植林、帝皇建陵、鬼神修庙 。关羽最大的三座庙宇:洛阳关林、湖北关凌、解州关庙,可谓是圣、帝、神三者皆备,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公也!正如武庙中一副对联所言: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关壮缪》中说:“ 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

南怀瑾在《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序中称:

“ (关帝)已成为民俗文化之中坚信仰,普为四海同钦 , 至如世所标榜关公之忠义,则于忠道之诠释,不仅施于君臣之际,且可尽于人伦纲常之间。其于义道之影响,且可概于朋友之适而及于社会之则。是诚春秋大义之微旨,故关公之典范,终能由人道而臻于神明之尊 。”

关羽经由历代帝王之封谥,儒释道三教之推崇,士农工商之膜拜。戏曲、文学,以及各类文艺作品的演义描述,逐步上升至 「万世人极,乃圣乃神」 。

正如《关帝宝诰》中所言,‘ 掌道释儒教之权,管天地人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持生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神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513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