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入门基础:舞蹈者形体训练

舞蹈入门基础:舞蹈者形体训练,第1张

舞蹈入门基础:舞蹈者形体训练

  舞蹈入门基础:舞蹈者形体训练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情境的展现、情感的抒发,都要求舞蹈演员具有高水准的舞台表现力。而目前的舞蹈教学多是以解决舞蹈的技术和风格为主,缺乏舞蹈表演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表演往往只能通过排练节目提高,这就直接影响了舞蹈表演的艺术质量。

 舞蹈艺术以人体为媒质、以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特性决定了其艺术表演规律的特殊性:一是强调运用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是情感的表达要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甚至呼吸等紧密联系,舞蹈动作的情感表达具有音乐性;三是将生活中的各种情态抽象、升华为肢体语言,并以富于抒情的手段予以表达,它与自然状态的情感表达有明显区别,它往往超越生活的常态,采用人体动作的线条、力度、幅度,以及独特、夸张的风格特征来塑造形象,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舞蹈艺术特殊的表演规律决定了形体表达的重要性,它也是培养舞蹈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人体的各部位都是舞蹈表现的工具,每个部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在相互协调中形成完整统一的表现力。因此,训练的重点是发挥各部位的内在感情的综合表现力,使内心的激情能够准确地通过全身的肌肉、骨骼运动以及呼吸、表情等,以妙曼多姿的动作语言传达出美的内容。

 “艺术美”是一种持久性的气质和魅力,这种气质和魅力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获得;更为重要的是, “艺术美”是靠一个整体结构来获得和展现的。人体是艺术表现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是艺术表演完美与否的重要前提。形体训练是舞蹈的基础训练,其最终目标是改造自然状态的形体,使之趋于艺术的和理想的状态,因此它有助于提高形体素质,改善形体条件,规范形体动作。

 从认识上来讲,人体美的形成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人的体形、体态、容貌等。其二,通过体形、体态、容貌反映出“人”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理想的形体必然是这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形体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正确、优雅、合理的形体语言,并将之融入艺术表演中去,最终在表演上形成内、外部的完美统一。可以说,舞蹈形体训练是舞台表演所必须具有的身体素质。

 从其重要性来看,理想化的形体是艺术表演的基础,人们在欣赏艺术表演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表演者的风度气质、形体姿态及外部造型,这些因素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的演出效果。因此,舞蹈形体训练应该是展示和充分表达“美”的内容的一个最好途径。

 那么,形体训练中各要素都有着什么样的功用呢?

 形体训练具有打基础的性质,目的是为了提高形体素质,改善自然的形体条件,培养和训练节奏感、律动感以及动作的协调性,调节肌肉的用力与放松,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传递出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舞蹈的形体训练主要是通过舞姿和技巧,通过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彼此配合来体现人的情感和本质的形象。它讲求形体的规范性,具体表现为身体各部位(头、肩、手臂、腿部、腰部、躯干)之间的动作以及呼吸等的协调性、灵活性等。

 呼吸:呼吸是舞蹈的生命。想象和情感主宰呼吸和动作,它左右着舞蹈的节律、速度及力度,使舞蹈造型随着情感起伏而变化。丰富、微妙、细腻的情感通过呼吸的调节传递出各种不同的气质,如喜悦、欢快、狂喜,从容、安详、沉思,忧郁、悲伤、愤怒等等。舞者在表现一种幸福与自豪时,需要借助深深的呼吸和内在的自我控制使其外貌潇洒、姿态柔美动人。而当表现某种愤怒的情感时,带着无比仇恨和反抗的情绪,将身心沉浸于一种无限激越的状态,在急促的呼吸中使整个身体仿佛都在颤抖,呼吸控制着强有力的跳跃……

 头部动作:更多涉及演员的面部表情,也是情感表达最重要和直接的窗口。舞蹈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无一不通过面部表露出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通过面部特别是眼睛的表情而得到集中表达。激情是发自内心的闪电,从闪烁的目光中,它的光辉强烈地照亮面部的一切线条,让舞台人物刹那间变得神采奕奕,把所有的情感和激情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肩部动作:舞蹈中的大量舞姿、舞步、技巧都离不开肩的积极配合。常见的以肩部为主的动作包括柔肩、拱肩、碎抖肩等。在某些民族的风格性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运用更显突出。比如我们熟悉的蒙古族舞蹈,其肩部动作的形态、动律、风格等,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活跃情绪和激动情感的手段,不仅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独有特征,而且传达出这个马背民族的豪迈与高傲。

 手臂动作: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可以说最为丰富多姿,这与手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承担着大量劳动(广义的)有关。它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手臂活动为基础,提炼、升华而来的,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和劳动状态中的手臂动作,而具有舞蹈艺术上的严格要求和自身的运动规律。它在各种各样的节奏中,用丰富多彩的动作及及变化,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情态。手最富有细腻感,东方舞蹈中手的动作尤其重要。

 腿部动作:舞蹈艺术中的一切优美舞姿、舞步、全身性的造型以及跳跃、旋转等,都离不开下肢的参与配合。它往往构成舞蹈动作语汇的主干,也是大量肢体动作的基础,只有准确、优美、轻盈而富有弹性的腿部动作,才能使整个肢体动作呈现出和谐之美。芭蕾的基础训练主要是培养正确的腿部动作和控制能力,纠正肩、胸、下肢的不良体态,改善人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使身体端正、挺拔,富有美感。

 腰部动作:腰是上身与下身的连接点,是整个身体的“轴心”。在舞蹈中各种富有艺术魅力的线条、造型及曲线,其支点往往是经由腰部去实现的。舞蹈中腰部不仅有协同配合整个身体完成舞姿技巧的作用,还有它特殊的功能。腰部必须具有相当的柔韧度和力量,它是舞蹈动律的核心部位。

;

 傣族,即傣泰民族,是水一样的民族,他们滨水而居,爱水,能歌善舞,下面是傣族舞蹈基本体态,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傣族舞蹈基本体态

 (1)“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2)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3)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4)傣族舞蹈在动作过程中,“三道弯”分为“静态三道弯”和“动态三道弯”,

 “静态三道弯”那是一种人体s状的曲线姿态,称为“体态三道弯”。它是舞者在静态中保持s状曲线造型,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胯部的左右三道弯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动态三道弯”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称为“动律三道弯”。它是在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的舞蹈动律基础上,运用人体其他不同部位,如头、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

 (二)傣族舞蹈基本手型、脚型与手位

 基本手型: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叶型(模仿椰子树的叶子)

 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

 基本手位:一位展翅、二位抱翅、三位双合翅、四位合抱翅、五位顺展翅、六位侧展翅、七位展翅、高展翅

 (三)傣族舞蹈的律动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

 (四)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形体舞

 形体舞蹈对外在素质的作用形体舞蹈的美主要体现在依托肢体语言诠释内心情感的一种完美艺术形式,每一支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何将个人情感通过优美的肢体动作表达得更加贴切是每一位舞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所以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注重示范美、造型美、动作美、以美的感染力引导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激发大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学生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会慢慢地改变自身,久而久之美就会体现在学生的外在气质之中。芭蕾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动作训练;第二阶段复合动作训练;第三阶段动作组合。

 形体舞蹈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芭蕾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形体舞蹈单—动作训练,即以人体某一部位为主动,其他部位静止或随动的动作;第二阶段形体舞蹈复合动作训练,不同的形体舞蹈动作在同一时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格作出的动作;第三阶段形体舞蹈动作组合,有两个以上形体舞蹈单一动作按一定顺序、方向、速度和幅度上的结合变化组成的连续性动作,如滑步、踢腿、旋转等等。这样分阶段性练习对于没有基础的练习者来说可以较快地掌握老师教授的动作,同时也可以较快改变学生的外在素质。

 形体舞蹈对文化素质的作用随着高校舞蹈教学日趋系统化,单一形式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舞蹈教学应该向更深层次不断延伸。舞蹈来源于生活,无论何种舞蹈何种起源究其根源舞蹈始终离不开文化属性。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元素则会渗透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之中。随着学生对舞蹈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更深层面延伸,也就是对于文化的深入。

 舞蹈来源于生活,折射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与本质中的文化属性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渗透,教师不仅要更多地诠释民族风情,历史背景或是风土人情,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向文化层面深入。艺术是文化的表象,文化是艺术的衬托,让学生在研习舞蹈的同时加深文化层次上的理解,从而达到由内而外地对舞蹈真正的感悟。

《芳华》里跳的就是芭蕾舞,是芭蕾舞剧《沂蒙颂》,《沂蒙颂》是一部四场芭蕾舞剧。1973年5月16日,由中央芭蕾舞团(当时的剧院名称为中国舞剧团)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

1975年八一**制片厂摄制的同名舞台艺术片在国内公映。该剧以1947年沂蒙老区的拥军故事为题材。

扩展资料

芭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兰西,兴衰于17世纪-19世纪的法国,鼎盛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并于20世纪从俄罗斯走向世界各地,形成意大利、法兰西、俄罗斯、丹麦、美国、英国共六大流派。

其审美标准为“三长一小一个高,20公分顶重要,开绷直立爹妈给,轻高快稳师傅教。”芭蕾是一种尚礼尚雅的欧洲古典舞剧艺术,符合欧洲古典美学。其诞生与发展一直贯穿着“国际主义基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680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4
下一篇2023-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