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读书与生活》

琦君散文《读书与生活》,第1张

《读书与生活》是20050101三民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琦君。

作者

琦君

ISBN

9789571441740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三民

出版时间

20050101

内容介绍

琦君是个「说童年」的魔法师,任何儿时回忆、故乡景物经由她笔尖轻点,都变得生动奇妙了,《读书与生活》则将让你认识不一样的琦君。在「读书」中,琦君以中国文学科班的身分引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世界中的细腻情感。在「生活」里,琦君以温厚的语调,娓娓道出对生活、对时事的感怀,以及对子女的爱护,不论家事、国事还是天下事,无处不可感受到她的温柔关怀。

你想更了解琦君吗?且随著她一起读书,一起生活;一起明善心,见真情。

作者介绍

琦君(一九一七∼)

本名潘希珍,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任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国立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现已退休。曾获中山文艺奖、儿童文学金鼎奖、国家文艺奖。著有散文、短篇小说、儿童小说、词论等数十种,包括《红纱灯》、《琦君说童年》、《卖牛记》等书。

《烟愁》是台湾散文大家琦君的第一本散文集,在台湾创下52次重印纪录,被台湾联合报副刊评为"台湾文学经典名著"。本书收录了杨梅、喜宴、金盒子、鲜牛奶的故事等35篇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琦君的童年算是幸福的,有着当大官的父亲,善良淳朴的母亲,开朗能干的外公,和蔼亲切的长工,这些人都给了她无尽的关爱。有的人专门用一篇文来讲述,有的人在多篇文章里出现,从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琦君对着他们有着无比真挚的怀念。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偶尔出现在一些文篇里,也只有只言片语,而这些言语里透着不满。本书中唯一对她着墨较多,里面充满的是一个小女孩的胆战心惊,与其他任何一篇文的感情都不太一样。

这个人是琦君的庶母,她父亲的妾。

琦君12岁随着父亲和庶母在杭州,庶母教训过她:“凡是爸爸问你要吃什么,你都得说‘不要吃,爸爸您自个儿吃’。小孩子以后吃的日子有的是,要懂得孝顺,知道吗?”

所以父亲每天早晨喝一杯鲜牛奶,她明明极想喝,也只能忍住拒绝,但是小孩子的心思很容易被大人看穿,尤其是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父亲。于是,父亲把牛奶递给了琦君。

“我接过杯子,战战兢兢地凑到嘴边,心里生怕姨娘下楼来,看到了又要教训我。”琦君既开心又害怕,“正喝了一半,楼梯响了,我急忙放下杯子,不小心一下翻了,牛奶洒了一桌,紫檀桌上,洒了一大摊雪白的牛奶,我更心慌。”胖子老刘因为近视,误把牛奶当作手帕未及时擦掉。

最终,琦君喝鲜牛奶的事还是被庶母发现了,遭受到严厉地训斥,琦君觉得百般委屈,也越发胆怯起来。

这是《鲜牛奶的故事》里的第一个小场景,还有第二个小场景。

琦君捧着鲜牛奶从台阶上连人带瓶摔了一跤,牛奶洒得只剩一点点,胖子老刘想了一个主意,把炼乳用开水冲了装回瓶子里。可那天父亲不想喝牛奶,庶母说她喝,马上就要露馅,琦君又求助于老刘。

老刘明知庶母不吃牛奶煮鸡蛋,偏偏在里面加了一个鸡蛋,果然,庶母生气了,牛奶又给琦君吃了。

还有一回是,当琦君的父母均已去世,庶母成了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庶母来到了上海,与琦君住在一个同乡家中,觉得自己营养不良,也喝起了牛奶。庶母喝牛奶总是皱着眉头像吃药似的,总要剩一点。而且牛奶不许倒锅里,只能隔水蒸,温度不能冷,也不能热,要跟她嘴唇皮一样温度。

为了侍候她的牛奶的冷暖,佣人很少能做到一个月以上。

“你为什么总令人不愉快呢?”琦君心里总是在想。

她为什么总令人不愉快呢?为了一杯牛奶,庶母和12岁大的女孩较劲,不放过家中的佣人。大概有以下的原因吧。

琦君的父亲在外地当上了大官,即便在家中有了妻儿,但是难免寂寞,长期的两地分居,不同的生活和认知,让他与妻子之间有了距离。妻子被裹变形的脚,是让接受过新教育的父亲不愿接受的。

父亲结识了庶母,大脚,漂亮,在战乱的时光里,能给独身在外的父亲带来欢笑。

那个时代,男人还可以纳妾,于是父亲理所当然地把她带回家,向家族大众宣示她的存在。

男主外,女主内,是多年以来的家庭模式。母亲在这个家族里因处事合理,朴实善良,勤俭持家,得到了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认同,这个家庭是离不开她的。

庶母无法也无需去支撑起一个大家庭,她只需要让她的男人——父亲开心健康。父亲的快乐便是她的快乐,父亲健康便是她的开心,父亲是她生活的一切。她会挑剔任何一个人对父亲照顾的不周,也不允许任何人来影响父亲,包括父亲的亲生女儿。

成长期的女孩纵然想在亲生父亲面前撒娇喝杯牛奶,也会被她视为不恭不敬,因为,除了父亲,其他人她都不在乎。

相比母亲的以德服人,庶母无疑多了骄横不讲理。

庶母是个旗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她不太会懂谦卑恭谨,更在意自己的情绪。更何况,庶母与父亲相识是在父亲正是官场时,父亲的官职不小,求他之人必定多。

从文中可隐隐看出来,父亲对于这个妾是宠爱的,恃宠而骄。庶母也太了解这个男人,只要不出格,父亲对于一般的小事,大概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她希望所有的佣人都严格地按她的指令行事,或许,只有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环境里,她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于是,一杯牛奶最终去向,小小的细节,在她的眼里变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拿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庶母是很作,但是回过头了一想,一个生活圈子窄,被男人养在家中的女人,她能计较的又能是些什么呢?只能是一些鸡毛蒜皮吧。

琦君在书中最后说过,庶母的晚景是孤独的,她的一生应该是没有生过孩子。

养儿防老,无后为大,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不能有自己的孩子,是一件悲凉的事。

父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即是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他依然为琦君请来家教,到了12岁,又把她接去杭州上公立的中学。对于孩子的培养,父亲不可谓不费心。

庶母跟了父亲二十年,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其原因,琦君在文中从未提及,我们也不得而知。

庶母并不喜欢母亲的孩子,哥哥当年被父亲接去,父亲不在家,庶母也不管他吃不吃饭,只是出去打牌,最后哥哥因急性肾炎离世。琦君跟他们生活,也是小心翼翼,未曾感受到来自庶母的关爱。

父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于她而言是一个威胁,她又不敢拂父亲的意,只能以冰冷的态度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亲卧病之季,算命的瞎子说母亲的八字与父亲不合,两年内两人不能见面。庶母信了,然后示意母亲远离父亲。此时她已知道父亲对母亲有了留恋之心,她情愿相信一个瞎子的胡说八道,只是来掩饰内心罢了。

《云居书屋》一文中,讲到父亲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他一直放心不下,交待琦君妥善处理。适逢战乱,父亲病逝,琦君屡次发函告诉庶母,无论如何,要将父亲的藏书运至安全处所。庶母来信说:“最要紧提你父亲亲的灵柩要运到山中祠堂里,其次是红木家具与衣物,书籍实在无法搬运了。”

即使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庶母与父亲终究不是一条心,庶母最终不是懂父亲的那个人。

那些共同生活的岁月,共享过的繁华与富贵,最终因父亲的去世烟销云散。历尽孤独与困苦,庶母终于明白了人生需要给予,不是以妒恨剥夺他人的快乐,要以温厚与同情换取与旁人同样的快乐。

当琦君为年迈的庶母订了鲜牛奶时,她却时常省下来给琦君吃,还特地为琦君买了方糖,说方糖比砂糖清洁。这个一直与鲜牛奶较劲的旧式女人,终于放下了一切。

作者通过这些回忆性的散文,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回忆,对父母、师长、挚友的深沉怀念,以及以温存之心体味人生悲喜的生活态度,风文细腻温婉,质朴动人。

对于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成了文学家们最好抒发感情的载体。远离的故土,流逝的时光,故去的亲人,舌尖的味道,都构成了乡愁里最美好也是最惆怅的部份,它们会跟随人的一生,无时不处从记忆中跳出来,汇集在作者的笔端,让人回味品尝。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4 《倒帐》,全家赖以生息补贴家用的一笔钱,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么不难过呢?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们懂得如何安贫守拙,更懂在贫与拙中,如何来享受无边的家庭乐趣”,“岂非得大于失’”?

5《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

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6琦君在散文集《玻璃笔》小序中写道:“人生七十才开始。

”琦君旅美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她在台湾丰厚的散文创作之后,在美国的异域人生再起步,她不愧是个“勤奋的握笔人”。

琦君以散文创作实践其“抑恶扬善、爱生惜福”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人生主张,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以生命夕阳之余晖,播撒爱的情感与人生智慧的种子,温暖着东西方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田。

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

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这正反两个方面对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琦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低调、低姿态,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不过琦君的低调、低姿态并不是装出来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历练修身养性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与她同辈作家中那种伟岸不逊、慷慨激昂、舍我是谁的霸气,几乎是绝然是泾渭分明的,她与某些闺秀作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同样程度的沾染或是张扬乖巧,或是媚世作态的做派,也是同样格哥不入的。琦君的平易谦卑不时自卑,而是一种伦理学和美学领域内的自信和明主作风。对琦君来说低调、低姿态是使一份免遭玷污进入红尘俗世、尔虞我诈社会的解毒剂,同时它又是一张步入圣洁审美殿堂的入场券。低调低姿态在艺术上就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也就有了可能。低调低姿态也就是虚怀若谷,为琦君赢得了进行艺术创造所必不可少的广阔精神空间。

夏志清先生说,琦君的《看戏》、《一对金手镯》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当之无愧的。我很赞同这个建议。琦君的这两篇作品,在题材上与鲁迅的名篇《社戏》、《故乡》如出一辙,但写法上个有千秋,而在艺术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则完全是同一个水平线上。至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显示出普泛的缺陷,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旧制度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未曾扭曲母亲的人性;慈悲为怀的佛家气度,淡化和弱化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苦难,不是苦难已不再存在,而是母亲那坚韧的性格、博大的母爱惟有在苦难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的小脚》,,比较有同感。琦君的母亲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她们来说有一双三寸金莲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母亲是家里的长女,要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带着年幼的弟弟,所以脚缠得比较晚,她成婚的时候还怕新郎嫌她的脚不够秀气,没想到一结婚后,她父亲就劝母亲把裹脚布解开,免得走路很吃力。可是布解开后,因为脚趾骨已经断了,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了,母亲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样子。母亲的一双小脚却撑起了一家。是啊,脚已经裹了,再也恢复不了了,旧社会对妇女的毒害犹如那三尺长的裹脚布,虽然把它解开了,但是已经有了那样的后果了。她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格女人,母亲看到那女人的脚很大,感叹的说那时候不裹脚就好了。

总之在琦君的笔下,只有被扭曲的社会,没有被扭曲的人性

琦君散文读后感2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笔下的故乡,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断的乡愁浓得声声撕心裂肺,琦君的乡愁也浓,却如浓郁的桂花香,多了份从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乡愁悠悠如桂花香浓郁过后的余香缭绕。

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善于从中发掘并表现出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在人们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正如我们一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会判断这是苏东坡所作;读"杨柳岸晓凤残月”,就认为是柳永所为。我们也可以从“等国奉比,又惹轻愁起”,看出是琦君笔法。

琦君作品的独特风格是跟她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那是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读后感3

最近对长篇小说有些厌烦。冗长的情节像迷宫般曲折。有时提着的心还未放下,又一次声势浩荡的生死离别赫然摆在眼前。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断冲击着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宁静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当然的,睡前读物定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触这个作家是在小学课文《桂花雨》里,如今具体内容已记不真切,却仍然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画面,闭上眼睛就能嗅到扑面而来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朴素且不张扬,一如琦君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圆润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对面而坐,用一种温婉的语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道来。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们以为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华丽的词汇,于是读下来一路跌跌撞撞手足无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写童年、故乡、亲人,有人说她的选题范围太过狭隘,但是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不再写。”

独孤的时候,难过失意的时候,如果脑海里没有那些美好的过去,会不会更加心灰意冷,觉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经过光反射后到达眼睛的,也就是在零点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过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谈起自己的故乡、童年,用一种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语气,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读着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对家乡亲人深沉的爱。她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将这些眷恋精心雕琢,使其成为一件艺术品,随着时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种独特的美。她的童年,温馨而美好。《春酒》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亲,每每想起总是让人会心一笑。

在这里,看不到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近在咫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亲情,友情,这些都是我们伸出手就能触摸到的,也正是因为对它们捻熟于心,开始司空见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置之不理。当周围的人都在为金钱、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时,琦君捧着茶,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领悟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如一汪平静的湖,风起却不见半点波纹。她的语言精致而优美,描写细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却如涓涓溪流从不枯竭。这和我喜爱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读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回想起来,仿佛被电流击中,惊叹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对方完完整整地述说出来,仿佛前世有缘。有时也会疑惑,为什么她总是放不下过去,一味地沉浸在回忆里,现在恍然大悟,承载这一切的,都是爱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胭脂,是一种洗净铅华的美。读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不舒畅。她没有刻意去描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字字句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此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下是汹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窥见这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她得心应手地驾驭着文字,一个个人物在她笔下纷纷鲜活起来。也许在她心中,他们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书,我沉沉睡去。梦里有一个女人,她眺望着远方,继而低头,抚摸着相片上家人的笑脸,眼角沁出大颗的泪。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深沉的怀念,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的根扎在故乡,扎在祖国。虽然年纪大了,常常丢三落四,可是故乡的景、事、人却永远印在心里,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断的故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它的真挚、深沉、执著和热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这种感情,是琦君所有怀乡思亲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饼。台湾是产糖的地方,有各种馅的美味月饼,可琦君一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月光饼》)即使是水,也是故乡的甜。琦君去台旅欧访美,喝过各种各样的水,也爱喝矿泉水,但又怀疑外国的矿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在《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

1琦君的《妈妈的手》批注

本文借写妈妈的“手”,唤起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回忆,拾起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母爱。有内疚,对母亲;有不满,对儿子。一篇短文,三代人事,情感虽然复杂,主旨却很明确:怀念妈妈,感化后人。

在写作上,本文值得中学生借鉴之处不少。

首先,文章主体部分十分感人,作者以饱蘸深情之笔描写了母亲的吃苦耐劳、体贴他人等品质,这主要得益于作品的细节、语言、动作描写。如,写母亲的手是“粗糙多骨”“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可她却每天要“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这是一种让许多人愧疚的表现,是一段让许多人读后心灵震颤的描写!除此之外,母亲的乐观、知足,以及对“我”父亲的体贴、关怀之情,都通过母亲不经意的话语和一些不起眼的动作传达了出来。行文显得自然,没有丝毫斧凿之痕。而在记叙中多处用到对比手法,也更加突出了母亲的形象。

其次,文章以“妈妈的手”为题,具体形象,而且角度小,便于更明确、更集中地展开描叙。另外,文章以极富个性的对话情景开头,颇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且感慨万端,既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妈妈的手琦君阅读答案

答案:

1、(1)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捶背,不含感情因素。(2分)(2)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2分)

2、围绕“‘粗糙’是母亲艰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回答即可。(共5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2分)

3、围绕“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回答即可。(共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1分)

4、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

示例③:“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

5、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6、围绕“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回答即可。(共5分,结合成长经历2分,谈自己理解2分,语言表达2分)

7、下联应由名著题目,作品内容或自我感悟两部分组成,宽对即可。(共4分,内容、形式各2分)

网址

3妈妈的手 琦君

琦君 1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

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2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

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头散发。

有的女人披着头发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有的却像丑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瘪,头发掉了一大半,却用墨炭划出一个四四方方的额角,又把树皮似的头顶全抹黑了。

洗过头以后,墨炭全没有了,亮着半个光秃秃的头顶,只剩后脑勺一小撮头发,飘在背上,在厨房里摇来晃去帮我母亲做饭,我连看都不敢冲她看一眼。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

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

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

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3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

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

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4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不必忙厨房,而且许多时候,父亲要她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母亲就请她的朋友张伯母给她梳了个鲍鱼头。

在当时,鲍鱼头是老太太梳的,母亲才过三十岁,却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我悄悄地问她:“妈,你为什么不也梳个横爱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环呢?”母亲沉着脸说:“你妈是乡下人,那儿配梳那种摩登的头,戴那讲究的耳环呢?” 5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

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

父亲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

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6母亲不能常常麻烦张伯母,自己梳出来的鲍鱼头紧绷绷的,跟原先的螺丝髻相差有限,别说父亲,连我看了都不顺眼。

那时姨娘已请了个包梳头刘嫂。刘嫂头上插一根大红签子,一双大脚鸭子,托着个又矮又胖的身体,走起路来气喘呼呼的。

她每天早上十点钟来,给姨娘梳各式各样的头,什么凤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换样子,衬托着姨娘细洁的肌肤,袅袅婷婷的水蛇腰儿,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刘嫂劝母亲说:“大太太,你也梳个时髦点的式样嘛。”

母亲摇摇头,响也不响,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亲不久也由张伯母介绍了一个包梳头陈嫂。

她年纪比刘嫂大,一张黄黄的大扁脸,嘴里两颗闪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个爱说话的女人。她一边梳一边叽哩呱啦地从赵老太爷的大少奶奶,说到李参谋长的三姨太,母亲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却听得津津有味。

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

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我还清清楚楚地听见她对刘嫂说:“这么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梳什么包梳头呢?”我都气哭了,可是不敢告诉母亲。 7从那以后,我就垫着矮凳替母亲梳头,梳那最简单的鲍鱼头。

我点起脚尖,从镜子里望着母亲。她的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她的眼睛停在镜子里,望着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缝眼儿的笑了。

我手中捏着母亲的头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8我长大出外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偶然给母亲梳头,头发捏在手心,总觉得愈来愈少。想起幼年时,每年七月初七看母亲乌亮的柔发飘在两肩,她脸上快乐的神情,心里不禁一阵阵酸楚。

母亲见我回来,愁苦的脸上却不时展开笑容。无论如何,母女相依的时光总是最最幸福的。

9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

4阅读与分析《妈妈的手》

1、(1)rùn(2)xiǎng(3)cuì(4)zào(共2分,每小题05分)

2、(1)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捶背,不含感情因素。(2分)(2)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2分)

3、围绕“‘粗糙’是母亲艰辛劳作的见证。‘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回答即可。(共5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2分)

4、围绕“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回答即可。(共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1分)

5、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

示例③:“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

6、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7、围绕“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回答即可。(共5分,结合成长经历2分,谈自己理解2分,语言表达2分)

8、下联应由名著题目,作品内容或自我感悟两部分组成,宽对即可

5阅读与分析《妈妈的手》

1、(1)rùn(2)xiǎng(3)cuì(4)zào(共2分,每小题05分) 2、(1)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捶背,不含感情因素。

(2分)(2)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2分) 3、围绕“‘粗糙’是母亲艰辛劳作的见证。

‘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回答即可。(共5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2分) 4、围绕“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回答即可。

(共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1分) 5、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示例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 示例③:“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

6、照应的句子: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作用:承上启下 7、围绕“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回答即可。

(共5分,结合成长经历2分,谈自己理解2分,语言表达2分) 8、下联应由名著题目,作品内容或自我感悟两部分组成,宽对即可。

6妈妈的手 琦君 原文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

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贯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说:“替我捶几下吧!” “几下呢?”他问我。

“随你的便。“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钱。”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笑骂他:“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他说:“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我说:“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

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他噘着嘴走了。

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

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

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

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装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

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

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

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你知道吗?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

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

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

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

母亲啊!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

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花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711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