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参加者主要是贵族知识分子吗?

文艺复兴的参加者主要是贵族知识分子吗?,第1张

可以由文艺复兴三杰看出
但丁·阿利盖利(即但丁·阿利基埃里)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城市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

其父因家道中落,长期经商。当时该城有代表封建贵族利益、支持罗马教皇的盖尔非党和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齐伯林党。但丁的父亲自然拥戴贵尔夫党,而但丁本人后来则成为该党的领袖之一。
但丁的生平记载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20岁时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有3子1女存活。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

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他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Beatrice的女子,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创作经历
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但丁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时代,他随父参加友人聚会,遇上一位名叫贝阿特丽切的少女。少女的端庄、贞淑与优雅的气质令但丁对她一见钟情,再不能忘。遗憾的是贝阿特丽切后来遵从父命嫁予他人,婚后数年竟因病夭亡。哀伤不已的但丁将自己几年来陆续写给贝阿特丽切的三十一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 取名《新生》(1292—1293)结集出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
这部诗集是当时意大利文坛上“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迹,公开隐秘情感的自传性诗作。
流放初年,但丁曾写了《飨宴》(1304—1307)和《论俗语》两书,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识消除各城邦之间与城邦内部各派之间的倾轧、攻伐;后者则批驳只重拉丁语、轻视意大利语的倾向。这不仅表明但丁超越了狭隘的党派偏见,以理性意识思考民族现实与未来的胸襟,而且显示出他对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这结意大利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但丁有诗人的柔肠与激情,也有学者的锐利与智慧,他是当时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又是在时代激流中冲浪的政治家,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问世的基础。
彼特拉克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父亲是著名的法律公正人。
14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新兴的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最激烈的舞台,政治派别迭起,矛盾尖锐复杂。但丁和老彼特拉克都站在白党一边,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302年,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黑党,在教皇和法国的支持下,夺取了佛罗伦萨的政权,残酷地镇压了白党。
老彼特拉克和但丁同时被流放,离乡背井,来到阿雷佐。
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在这里降生。1311年,彼特拉克随父流亡到法国,1312年侨居在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城。这里是当时教皇驻跸所在地,位于抒情诗的故乡普罗旺斯地区。早年动荡的生活、但丁的影响、教皇都城的中心地位、当地文化的熏陶,对彼特拉克未来的成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彼特拉克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

每当他读起古罗马作家维吉尔和西塞罗的作品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憧憬着人类美好的未来和生机盎然的生活。
然而父亲则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在法学上有所成就。从1316年起,彼特拉克遵从父亲的意愿到法国的蒙特波利大学和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学习法律。但刻板的法律条文始终未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在1326年父亲去世后,便放弃法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同年,返回阿维农,进入宗教界,成为一名教士。
1327年,23岁的彼特拉克已是精力旺盛、才华横溢的青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使彼特拉克终生难忘的事情。有一天,他在阿维农的一所教堂卫与一位骑士的妻子邂逅相识。这位年方20岁的**,仪态端庄,妩媚动人。彼特拉克一见钟情,深深堕入情网之中。从此之后,虽然岁月不断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却一往情深,对劳拉的爱恋之情有增无减。
从1330年起,大约有17年时间,彼特拉克基本上是在教廷供职,通过红衣主教乔万尼·科伦那的关系参与一些宗教活动。在这个时期,彼特拉克的生活比较清闲、安逸,有较充裕的时间读书和写诗,为其后来扬名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漫长的教会生活使他亲眼目睹了教会的黑暗、腐败、贪婪和虚伪,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世界观,从而使他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捷足先登。
彼特拉克性格豪放不羁,喜欢探奇览胜、游赏山川湖海。这是与中世纪基督教的清规戒律相悖的行为。因为基督教蔑视世俗生活,认为山川湖海为恶魔所造,会将人们引向歧途。彼特拉克冲破了宗教的禁铜,表现了市民阶级的情趣,热爱大自然,追求对大自然美的享受。
1336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彼特拉克同自己的弟弟和另外两位朋友去攀登阿维农附近的温都克斯山。半路遇见一位老牧人,劝阻他们不要去登山。40年前,这位牧人曾登过这座山,因山势险恶,摔得遍体鳞伤。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继续前进。当日下午,他们一行四人终于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峰顶。彼特拉克凭高远眺,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罗纳河的碧波、马赛海滨的白帆,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激起了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热爱。
从1338年起,彼特拉克断断续续用了四年的时间,写下了著名的叙事史诗《阿非利加》。这首诗是仿效古罗马作家维吉尔的笔法,用纯拉丁语写成的。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对第二次布匿战争作了生动的描述;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大将汉尼拔出动奇兵,翻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部攻入意大利,罗马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都城被围,危在旦夕。后来罗马大将西庇阿改变战术,派兵攻入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投降。彼特拉克在诗中热情地讴歌了西庇阿,称颂他功比天高,可与庞培、凯撒媲美。
史诗《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蜚声诗坛,名扬遐迩。巴黎大学和罗马市政府都表示要给诗人加冕桂冠,他最后决定在罗马接受加冕。授予仪式于1341年4月8日正式举行。在这一天,彼特拉克身穿安茹王朝国王罗伯特赐给他的紫袍,在仪仗队的护拥下,神采奕奕地来到丘彼特神殿。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致词后,便将一顶桂冠戴在他的头上。从此,彼特拉克就获得了“桂冠诗人”的荣誉。
彼特拉克在一生中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把古典文化看作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他说:“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出于这一想法,他不辞劳苦,四处周游,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他把自己的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称之为“人学”或“人文学”,以此和“神学”相对立。他大声疾呼,要来“一个古代学术——它的语言、文学风格和道德思想的复兴”。因此,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发起者,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
1347年,罗马爆发了以柯拉·迪·里恩佐为首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起义,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共和国。彼特拉克闻讯欣喜若狂,拍手称快,衷心祝愿新兴的共和国永世长存。他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人,认为君主不应欺压剥削自己的臣民,而应热情地关心他们,努力办好公共事业,赈济贫困,鼓励文明。但起义不久即告失败,罗马又陷于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中。彼特拉克痛惜万分,挥笔致书罗马人,表达了自己的哀惋之情。
彼特拉克一直思念的意中人劳拉,不幸于1348年在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中死去。噩耗传来,彼特拉克痛不欲生,遂寄情于笔端,吟诗抒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1349年,彼特拉克与意大利另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相识。薄伽丘比他小九岁,是他的狂热崇拜者。两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友谊。1351年,彼特拉克毅然辞去教皇秘书的职务,由薄伽丘荐举,到刚刚成立的佛罗伦萨大学讲学。在这里,这两位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通力合作,相互帮助。在他们的热心支持下,一位名叫里昂古奥·彼拉多的希腊人把《荷马史诗》全部译成拉丁文。
彼特拉克的后半生是在自己的祖国度过的。他行踪不定,时而出现在这个城市,时而出现在那个城市,常常为各个城邦做些外交方面的事情,希望他们能够团结起来。
彼特拉克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人物,因此表现出很大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鞭挞教廷的虚伪,但又长期在教廷担任要职;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但有时又认为这是邪恶;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和脱离群众;主张人类之爱,但又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
1374年7月18日夜幕降临后,彼特拉克在一个名叫阿克瓦的小村庄与世长辞,享年70岁。
当人们来到他的房问时,发现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反动的教会势力对彼特拉克恨之入骨,将他暴尸示众,手段卑劣而又残忍。然而,彼特拉克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也抹煞不了的,在他死后不久,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尊称他为“文艺复兴之父”,就是最好的证明。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游历意大利时,留下了光辉的诗篇,赞美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各国”。
薄伽丘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关于他的诞生地,缺少确切的资料予以论断。据说他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契塔尔多,一说生于巴黎。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
后来,他被父亲送到那波利,在父亲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愿地学习经商,毫无收获。父亲又让他改学法律和宗教法规,但无论是商业还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自幼喜爱文学,便开始自学诗学,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这段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后写成的《十日谈》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1340年冬,薄伽丘父亲的商业活动受到挫折,经济状况恶化,一蹶不振。薄伽丘无法维持原先悠闲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边,反对封建贵族势力。他参加了行会,曾担任管理财务的职务,多次受共和政府的委托,作为特使去意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执行外交使命。

1350年,薄伽丘和诗人彼特拉克相识。翌年,他受委托去邀请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罗伦萨主持学术讨论。从此,这两位卓越的人文主义者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薄伽丘潜心研究古典文学,成为博学的人文主义者。他翻译了荷马的作品,在搜集、翻译和注释古代典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致力于《神曲》的诠释和讲解,曾主持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
1373年10月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会上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第二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给他精神上很大的打击。
欧洲各大国的代表人物
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著名的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代表人物:
诗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学家: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

作家:薄伽丘
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
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
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丢勒等。

法国
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托马斯·莫尔
其中,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734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