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粮食官余廷璋:家境小康,战斗时溺水而亡,你怎么看?

太平军粮食官余廷璋:家境小康,战斗时溺水而亡,你怎么看?,第1张

忠王李秀成在自诉书上说,参加金田起义者,基本上全是贫困农户,她们因没法存活下来,迫不得已揭竿起义。李秀成自己,也是因为贫困而参与农民起义,若是处理吃饱穿暖难题,他也不容易作出对清代“出轨行为不义”之事。针对太平天国起义盛行之实际缘故,《李秀成自述书》有详细描述,贫困是重要。

应对贫苦日常生活,群众迫不得已起来抵抗,而求存活机遇。可是,一切都是有除外,参加金田起义者也不缺小康家庭,韦昌辉、胡以晃便是典型性。韦昌辉、胡以晃全是一方富商,却对改革健身运动极其激情。文中主人公,太平军“粮食官”余廷璋:家世小康生活,生活无忧,在支援江西省作战时落水而亡。

余廷璋,广西桂平人,东王杨秀清同乡,金田起义元勋。在生活上,余廷璋并没有艰难,他家世富有,不用说富甲一方,日常生活毫无疑问安心。平日推着小轿车,余廷璋进军桂平每一个角落里,将手上粮食售卖出来,获得必需的生活物资。小贩,平日艰辛,但收益也非常好,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冯云山,拜上帝教具体创办人,影响力十分赫赫有名。擅于机构、宣传策划,它是冯云山的强项,紫荆山3000技术骨干元勋,全是冯云山拉起来。余廷璋,为人正直憨厚老实,做买卖时从来不欺客,这一切都被冯云山看在眼中。

彻夜长谈,冯云山取得成功笼络余廷璋,并使他去商中宣传策划,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天国志》记述:“一直以手推车贩米为业,家颇小康生活,从冯云山、洪秀全等拜造物主,以诚悫为诸主要所喜,渐与商业秘密。”

1851年1月,金田起义暴发,余廷璋率一部分商人将士参与改革。俗话说得好,“粮草先行,兵马未动”,要军队战斗,务必筹资充足粮食。那麼,谁人能出任此项每日任务呢?回答是余廷璋,他对调运粮食很有一套。史料记载:“迨金田团营,廷璋率军从焉,辛开年间六月至茶地,封左二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

负责人粮食,它是余廷璋的关键工作中,之后英王陈玉成也从业“粮食工作中”。筹资粮食,余廷璋将总体目标指向商贾,开展“打先锋”。涉足中途,余廷璋基本上能确保粮食供货,太平军得到专心致志杀怪。建都南京市后,余廷璋封“恩赏宰相”。

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军西征军,攻占长江中游之与此同时,筹资粮食物资供应,保证 天京都供货。余廷璋大军行动,曾天养夺得清代漕粮,余廷璋承担运送,将粮食带回天京。

粮食源源不绝运到天京,洪秀全、杨秀清喜不自胜。可是,余廷璋迅速就遭受极大不便,被杨秀清撤职做奴,打进牢房。南昌市对决不断93天,太平军有一次次机遇杀进城里,从而占有鄱阳湖平原,断开“江南大营”饷银运输线,但都被赖汉英毁了。

赖汉英,王后赖莲英小弟,洪秀全内弟,影响力赫赫有名。赖汉英国防工作能力一般,能出任西征军副帅,当然是来电镀金。赖汉英声望不好,不可以控制属下,跟石达开亲哥哥石祥祯矛盾尖锐,造成行动落败,太平军遭遇清军内外夹击之风险。

清军支援南昌市,城边集聚兵马2亿元人,军力早已超出太平军。这时,“江南大营”又强攻扬州市、镇江市,杨秀清只能撤兵补防,太平军从南昌市城外撤离。参加南昌市对决者,大多数被惩罚,“汉英撤职论死,后入式删书衙删书,廷璋亦撤职,黜做奴。”

撤职做奴,余廷璋挨打回“原形”,但他毫无怨言。“江南大营”进攻冷峻,被咸丰帝称为“江南长城”的张国梁强悍超级,他频繁率军进攻雨花台大营,尝试催毁天京都南引控。张国梁手下有一虎将,就赫赫有名的冯子材,之后在镇南关战胜法军,教会法兰西学会做人。

张国梁、冯子材强攻雨花台,余廷璋拼命决战,借助牢固工事,数次击败清军攻击。清军依靠大炮保护,一度催毁营外碉堡,向着大营拼杀而成,境遇万分危急。余廷璋不畏强敌,率军赶赴空缺,一边决战一边修补碉堡,就是将冯子材部清军赶回去。

恪守雨花台有功功率,东王杨秀清很高兴,不仅废止他“奴仆”真实身份,还将其破格提拔为指引,变成太平军将领。史料记载:“清师借以失之千里,屡出队进犯,廷璋督众不违,卒没有失,升殿右四十指引。”

从“粮食官”踏入竞技场,余廷璋“转行”取得成功,再再加上桂平同乡真实身份,他发展前途一片光辉。1854年10月,燕王秦日纲兵败田家镇,4000艘战船被烧毁,太平军一溃万里,曾国潘率军立即攻进九江、湖口,西征军形势大幅度反转。

九江、湖口有难,杨秀清想起了雨花台对决大元勋余廷璋,使他迅速率军支援九江,阻拦湘军。余廷璋很强悍,无可奈何太平军水师战斗能力不好。对战中,余廷璋坐舰被湘军水师击毁,余廷璋落水而亡。另有记述说,余廷璋水溶性非常好,凫水逃过一劫。因为担忧杨秀清论罪,余廷璋没有返京,只是外逃到上海,隐名埋姓,在巷子里做买卖,度过此生。

在近现代史上,中日两国的关系非常复杂。 我们现在都知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有日本方面的影子,其实如果往前推,日本近代史上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都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影响。

清朝末年和日本幕府末年都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双方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相较于中国,日本受到的压力要小得多,这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所有西方列强都想从中国获得最大利益,在没得手前会暂时忽视日本。 可以说中国是日本防范西方侵略的挡箭牌,日本人也十分留意中国的时局,生怕西方列强在日本也搞类似鸦片战争式的全面侵略。

1851年(咸丰元年)1月11日中国广西爆发了著名的金田起义,拉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这也是世界 历史 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1853(咸丰三年)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到1864年(同治三年)7月19日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持续了14年。如果把其后太平军余部与捻军的联合战斗也算在内,则至1868年(同治七年)共坚持了18年。太平军战斗过的省份总计有18省,占领过的城镇达600多个。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了致命打击,现在有些人对太平天国运动颇有微词,泼了不少脏水。中国 历史 上的农民在大多数时间都是逆来顺受的,如果不是清朝的统治者腐败到极点,使广大中国人民失去活路与希望,中国是不会爆发如此剧烈的农民起义运动的。

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时,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末年。 因德川幕府设在江户(东京),故德川时期又称江户时代。到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尚未建交通商。两国政府分别实行“锁国”和“闭关”政策,日本政府严禁日本人出国,中日贸易被严格限制在长崎一地进行。 中国发生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驶往长崎的中国商船大大减少,日本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有关中国太平天国的消息。

江户时代,长崎成为日本人了解国外情况的惟一窗口。 德川幕府主要通过来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和荷兰商人收集外国情报。 当时日本人把中国商船称为“唐船”,把中国商人称为“唐人”或“清商”;称荷兰为“阿兰陀”或“红毛””,把荷兰商馆馆长叫做“甲必丹”。德川幕府规定,在长崎入港的中国商船船主和荷兰商馆馆长,必须经常向管理外贸事务的长崎奉行提供本国情报,回答有关询问。这种报告统称为“风说书”(风说即传闻、传说之意)。中国船主报告叫“唐人风说书”或“清商口单”。荷兰甲必丹的报告叫“阿兰陀风说书”或“ 和兰 风说书”。还有担任翻译的日本 通事 根据外国商人的口述或摘译外国报纸上的新闻,编成“别段风说书”(特别风说书)。

1852年(咸丰二年,日本嘉永五年)冬,两艘中国商船船主江星畲和杨少棠来到长崎,他们的风说书第一次提到太平天国。 据《清国骚乱风说书》载,他们说“广西贼匪,首姓朱,余党凌十八等。烧香聚众,谋为不法。官府拿捉,拒捕作乱,广西巡抚兴兵伐之,屡次丧师,贼势猖獗。”皇上大怒,“特命两广总督徐广缙为钦差大臣,调各路兵马往剿,连获胜仗,擒其谋臣洪大全,贼匪丧胆,连夜退走数千里外,官兵追之,又获其伪臣洪秀全。贼势颓靡,由是不敢在广西扰乱,窜入湖南,纠合土匪韦正等,攻破道州。”“又窜至湖北源口等处。所喜各省提镇向荣等,率兵会剿,谅可即日荡平。”又说“于十一月间唐船开驾之时闻得,湖北紧要地方名汉口,亦径失守,不知的确。然而果然汉口失所,更易蔓延别处,殊属可惨。”这份材料道听途说不少,但提到洪秀全等人。

据《续泰平年表》载,同年长崎翻译官从中国商人那里听说“贼首朱氏”叫朱天德,是广西省浔州府桂平县煤炭商人,因与附近“山贼”交往被官府逮捕。后来“贼党打破监牢,救出天德归山,与官军开战,夺取四方之地,引起大骚动。”他们打败赛尚阿所率大军,“声称要推翻清朝,夺取帝号”。而且“留发改衣,恢复先朝风俗。” 报告把太平天国革命看成是反清复明运动。 太平天国反对清朝是真,但起义的组织者与明朝宗室后裔毫无关系,最初在紫荆山烧炭人中传播“拜上帝教”的是冯云山等人。

据《海外异说》,1853年春天长崎中国商人说:“广西、湖南、湖北,四年前已有大明余党奋起,愤恨清朝暴政,想要恢复大明。以朱氏为三军大元帅,年号天德。”还说中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去年以来接连二百多天大旱,谷物无收,又出了很多蝗虫。老百姓把写有“天德将军退此恶虫”和“咸丰皇帝退此恶虫”的牌子分别插在两块田里。结果插有天德将军退虫牌子的那块田里一夜之间虫就没了,而插有咸丰退虫牌子的那块田却毫无效验。“因此,老百姓认为清朝二百多年的天下一旦让位给大明的时候,就可以一统安居了。” 这个故事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以及开始对太平天国寄予同情与期望。

同时,日本幕府和各藩从琉球、朝鲜与荷兰商船及美国、英国、俄国军舰那里也收集到不少太平天国的情报。

据水户藩《见闻录》,琉球商人尚森被日本萨摩藩派往中国经商。1853年4月他从福州发回报告,详述了自1851年(咸丰元年)广西爆发起义,1852年起义军攻入湖南、湖北,1853年(咸丰三年)东下安徽、江西,占领南京、镇江,攻打苏州。钦差大臣向荣、琦善率20万大军包围南京。这是准确情报。

据《清朝骚乱风说书》,1853年4月,长崎奉行收到一份来自朝鲜的报告:“去年壬子春,明朱氏后裔,名华,字元晔, 蜀 四川人,年仅二十四,欲兴复先明之大志,乘道光之丧,不用清之正朔制度,更明律明服,建元天德。募兵于广东诸州,渐得十万矣”。“拥元晔为朱新王”。这份报告声称“诸港英夷亦属焉”,“鞑靼亦起兵于北方,檄文声言助朱氏,袭清之旧都据之。”“诸府股栗,京师戒严焉云”。

据《开国起源》,同年6月,宗对马守义和家臣古川将监与佐须伊织向幕府报告从朝鲜那里了解到的近年中国动乱情况:“最初以为是一般盗贼作乱,后来才听说是明代后裔为了恢复前朝。”“这个骚乱主谋者洪姓,党徒皆为中国人”,禁止剃发,恢复明制。报告赞颂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不犯财货妇女,故庶民安堵,悉皆服从。”叙述起义军先后夺取道州、岳州,攻陷武昌、九江、安庆,清军死伤很多,北京震动,“催促调兵遣将之使者不绝于途。但庶民穷困,财用匮乏,粮秣难继。”他们认为起义“蔓延之势很盛,看来是不容易平定下去的了。” 这个时期日本人还没意识到起义军所打的宗教旗号。

据《幕末外国关系文书》,1854年(咸丰四年)闰七月中国船主江星畲、杨少棠:“原自道光三十年间势甚炽猛,得广西广东无赖贼党无端之合,唤洪秀全、杨秀清者两名为谋主。同类日增一日,协从者不为不多,或二三千人,或四五百人,分股拨往各处,肆行抢劫,甚至打到官府,夺据城池,攻以大炮地雷,颇谙军略者亦多纠合在内。若辈俱皆留发,以红色布裹头,故官兵叫做红巾贼,又叫长发贼也。”这时候日本人得到的太平天国运动信息越来越详细,能够准确探知到起义领袖名字,知道起义军纪律严明。

德川幕府严禁日本人乘船去外国,但日本渔船或运输船在沿海捕鱼或航行时,有时因遭遇风暴漂流到国外,或者遇难后被外国船只救起带到异国。荣力丸是日本摄州卯系郡大石村松屋八三郎的货船,载重量1500石,共有17名船员。1850年(道光三十年)9月15日荣力丸从日本播州大石村起航,航行时遇到风暴,在远江冲遇难,漂流53天后,被一艘美国船救起,这些日本船员被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第二年美国船把他们转送到香港。1853年2月上旬,荣力丸上的漂流民从香港出发,经过广东等省北上,到达上海。

当时上海局势动荡,地方官员和租界的外国人都很害怕太平军进攻上海。租界外国洋行挖沟戒备,派人持枪昼夜值班,荣力丸漂流民有6人被雇去值班。他们在上海逗留40天后,又被遣送到浙江乍浦,于1854年7月乘中国船源丰号回到日本。船员伯耆国河村郡长濑村的利七回家后,改名文太,被任命为藩学尚德馆馆吏。1856年(咸丰六年),文太口述漂流见闻,由藩学尚德馆学者堀熙明等编纂为《荣力丸漂流记谈》,抄本名为《长濑村利七漂流谈》。文太在书中讲述了他所听说的太平天国革命的来龙去脉。文太也把太平天国革命称为“明清骚动”。他说起义最初在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发生在广西,首领本是明朝后裔,流落到广西务农,见到鸦片战争后民不聊生、人心思乱,“乘机聚众攻入广西城”,又从香港英国人那里买入大炮武器。“因此才起兵四年,就所向无敌,攻城九十余,夺船六百艘,拥兵二十万。所取之地,都实行明代古法,连衣服、旗章甚至头发也恢复明制。”他还赞扬起义军纪律严明,得到人民拥护。文太详细描述了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的经过,当时他们正好来到上海。文太谈到当时上海富绅和外国人十分恐慌态。他们到乍浦后,听说“明军”在8月5日攻入上海城内,激战后又退出县城。 真实 历史 是1853年9月7日,刘丽川领导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 他们还听说“明军”两次北上进攻北京,“其势二十余万人,船二百艘,势如破竹。”文太并未了解太平天国革命真相,一直以为太平军是“明军”。 这是日本人最早近距离接触到太平军。

1853年12月,到琉球出差的鹿儿岛藩士乡田仲兵卫、川上式部从那霸港的美舰上得到两册香港英华书院编的汉文月刊《遐迩贯珍》。这个刊物上登载了太平军占领南京和英使文翰访问南京的报道。1853年8月《遐迩贯珍》创刊号上刊登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写的《西兴括论》:太平军“其兵甚众,内有崇奉一上帝笃信我教之徒,其意专与满洲为敌,恢复明朝。”“ 其设立国政,法律严整,又颁发新历书,行军恒有法度,分行皙伍最为肃穆,其意欲灭清朝,扫除土偶木象,专拜独一真上帝,尊呼为天父,又为皇上帝。其长复云,原蒙上帝下凡口敕,屡径晤面等书。其见贻各种书籍,立论具著信服之志”。 日本人第一次知道太平天国信奉基督教。

1854年1月,他们又从俄国、英国军舰那里打听到太平天国首领是太平王,信奉基督教,并把这些情报和《遐迩贯珍》一起送往幕府。据《川路圣谟鲁使应接日记》,同月,幕府官员川路圣谟访问俄国军舰巴鲁拉达号时,曾关切地询问:“北京是否被夺?清帝逃往鞑靼(蒙古)了吗?”俄国人则回答说“没有”。

真正使日本人全面了解太平天国的是中国人罗森。 罗森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第一位赴日本的中国文人,也是近代第一部日本游记《日本日记》的作者。罗森,字向乔,广东南海人。他居住香港期间,友人美国传教士卫廉士担任美国培理舰队日本之行的翻译官。1853年培理舰队首次赴日期间,卫廉士感到与日本人打交道、订协议都离不开汉文,因而1854年培理舰队再次去日本前邀请罗森充任舰队的汉文翻译。

罗森随美国培理舰队于1854年1月从香港出发,穿过台湾海峡,经琉球群岛,2月11日进入日本江户湾,在神奈川举行日美谈判。在美国舰队的武力威胁下,德川幕府被迫接受培理提出的各项要求,3月31日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箱馆等港口, 这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也标志着日本锁国体制正式解体 。 签约后罗森又随培理到下田、箱馆等地巡视, 6月末离开日本,8月初返回香港。

罗森在日本期间,广交日本各界人士,与许多日本文人、学者、僧人接触。不少日本人士也主动与罗森交往、笔谈,并向他打听中国情况。很多日本人与他唱和汉诗、互赠书画,请他题字、写扇面。罗森回到香港后,把《日本日记》交给香港英华书院主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刊载。该刊以1854年11月号、12月号和1855年1月号分三期连载。

据《金川游记》,1854年3月28日,罗森在横滨宾馆与一位以井户对马守的家臣身份参加接待美国使团的日本官员,用汉文进行了笔谈,回答了他提出的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问题:

罗森的回答比较符合事实,纠正了不少误传,如指出洪秀全是太平王而不是小刀会,年号不是天德而是太平王,清帝未遁朝鲜等。 他对太平军也没有恶意攻击,只表示双方成败未可知。

罗森处处将日本与中国进行比较,对于日本的种种“落后”之处很是不屑。例如,他以“男女授受不亲”的儒家伦理道德来描写日本的男女共浴,“竟有洗身屋,男女同浴于一室之中,而不嫌避者”。鸦片战争已经发生十几年,在罗森的笔下,仍然流露的是天朝上国俯视东方蛮夷的优越心态,他没有意识到,正在他身边发生的事件即将改变日本的 历史 ,也将改变中国的命运。

罗森还把自己写的一部记述太平天国的著作《南京纪事》借给日本人士平山谦二郎等人。这本书从鸦片战争后的形势讲起,叙述了洪秀全起义经过。称洪秀全“自小素有胆略,结纳英豪,中年读书贫寒,郁郁而不得志”。谈到洪秀全曾在香港跟英国牧师学习耶稣教,读圣书,然后到广西传教。冯云山则是在澳门入教,也去广西传教。为抗拒官府追捕,于1848年举起反旗。书中写道:“洪秀泉(即洪秀全)率其乡民,蓄发易服,禁止掠夺百姓,纪律整齐,行军肃度,立志恢复明朝。”最后提到上海小刀会起义。这部著作很快就被翻译成日文,改书名为《清国咸丰乱记》,在日本广泛流传。 这部书第一次向日本人提供了太平天国革命接近真相的具体介绍,比如拜上帝教等,否定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明清战争”的说法,引起日本人士重视。

1854年7月,中国商船带来一部中国书籍《粤匪大略》,这本书很快在日本流传。此书是中国人所写,原名《唐山逆匪大略》。同年冬天,日本绿天山房加以训点翻刻出版。这部书写粤西(指广西)山水险恶,“向称多盗之都”。1850年,“浔州桂平县之金田墟,即逆匪洪秀全、杨秀清、肖朝贵、冯云山、韦正(韦昌辉)、胡以洸、范连德、罗亚旺等结拜上帝会,自称太平王,竟择于十月内起事”。此书逐年逐月记载战斗情况,叙述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的经过。谈到北伐军从扬州出发,逼近天津,直至兵困山东。最后写到1854年3月,钦差大臣胜保攻陷山东临清州,“贼匪又窜至山东高唐州……现胜保亦在高唐州,观其大势,待胜保南下可一路荡平矣。”《南京纪事》和《粤匪大略》两书使日本人比较全面、真实、具体地了解了太平天国。但《粤匪大略》完全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称太平军为“贼”,攻击太平天国信奉基督教,渲染北伐军的挫折。这些都影响了日本的舆论,以至于1854年7月之后,日本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有所变化。 《南京纪事》和《粤匪大略》后来在中国反成佚书,可见中国不重视情报工作的状态。

1856年(咸丰六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公开分裂。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争权夺利。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后,东王杨秀清逼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对付杨秀清,韦昌辉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石达开逃往安庆。韦昌辉的屠杀和暴虐统治激起天京将士的愤怒,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这就是天京事变。11月底,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务,但对其心存疑忌,处处牵制。1857年(咸丰七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 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本方面收到的信息多次提到清朝方面最终会剿灭叛乱。

1860年(咸丰十年,日本 万延 元年)6月,太平军攻克苏州后一个多月,苏州商人程稼堂带家属逃到日本长崎。他写了一篇《避难纪略》,说:“同月(1860年6月)16日晨,有贼首名忠王贴出安民告示,略谓:此次平定苏州,乃欲铲除欺压 百胜 之贪官污吏,使民苏息,非为杀伐而来。自即日起,凡军中有劫杀百姓、奸掳妇女者,一律斩首问罪。尔等庶民万勿惊恐,老幼妇女有欲迁往他地者,一律准行,云云。两三日内,城门大开,自布告张贴之日起,城内已渐平稳。百姓咸以忠王仁厚,若出城避难,又恐途中颠沛,反遭不测,故安避城中不思出走者较多。”谈到了苏州从事对日贸易的王氏十二家船主尽皆离散。十二家中的宏丰船、吉利船、吉隆船分别在乍浦、吴淞口卸货受阻,影响了中日贸易。当时上海的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开始勾结起来抵御太平天国进军。但程稼堂对上海能否守住表示怀疑。他认为:“据闻上海之地,虽有人欲以银两 仰求 法兰西人协助防守,然食俸之朝廷命官尚且临危惜命,专为谋利而来之外国人,又岂能与贼众血战抵御哉?此断非万全之策也。刻下当地人俱纷纷议论,何时发生意外变故,实难预卜,情况确已十分危殆矣!”因此,他带了全家人从上海登船逃往日本。

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位置关系,以及上千年的文化交往,使得日本朝野上下非常重视搜集中国内部的情报。而愚蠢没落的晚清统治者恰恰不重视情报工作,既不睁眼看世界,也不搜集国内人民写的重要资料,这是晚清在国内外事务处理上处处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点,当时中国人普遍没有国家保密意识,既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防人之心,什么都敢给外国人说,贻害不浅。

中国国内情报资料搜集与交换工作长期做得不充分,没有专门的机构持之不懈地搜集国内外情报分析并整理。虽有个别仁人志士写了不少好书,但是没有渠道送到当政者手中,即便当政者看到这些书籍也鲜有重视的例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都是日本人拿着我国发布的内部资料打击我国,而我国对于日本内部的资料几乎一无所知,这都是惨痛的 历史 教训。

限于篇幅,本文暂时写到这里,还没有扣上本文标题,后文展开之后我们再讨论标题话题。

未完待续。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

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

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

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

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

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

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

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

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

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

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

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

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

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

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

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

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

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

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

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

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

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

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

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

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

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

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

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

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

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

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

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

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

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

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

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

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

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

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

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

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

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

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

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

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

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同样吸引了无

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

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

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

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

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

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

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85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