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第1张

 一、基本资料:

 14岁的小涛是一个再读初二的男生,他性格内向,身材瘦弱矮小,说话爱脸红,沉默寡言,上课很少发言,对老师同学冷漠,在学校很少和老师、同学说话,没有朋友,惯爱独来独往。服务对象总是出现肚子痛等问题,缺课很多,医院查找病因也未果,最终遭到揭穿,皆因作业没有完成而出此下策,由于家长碍于颜面,很早就心知肚明却没有如实说清,导致了习惯的恶性循环。现在八年级,虽然不会再出现肚子疼的问题,但经常会不做作业,瞒骗家长老师。家中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但哥哥身材高大,形象阳光。

 二、家庭状况:

 服务对象母亲是外来媳妇,来自江苏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现在超市工作,父亲是上海本地人,文化程度也较低,在商场做保安,父母的工作都比较辛苦,服务对象和哥哥放学回家都是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因为父母经常很晚下班。母亲说双胞胎儿子平日生活开支很大,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为了赚更多的钱,母亲休息时还去做钟点工,平日生活忙碌且压力很大。听服务对象班主任老师说其父母关系紧张,一直在闹离婚,对兄弟俩的学习甚至生活都无暇顾及。

 班主任老师说服务对象从小就因为自己各方面不及哥哥,自小就因为与哥哥长相截然不同而常常拒绝与哥哥一同外出,害怕别人说到的他的痛处,众人的评价使得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心理。

 父母眼中的服务对象是一个胆小、性格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从小学习成绩不佳,到了初中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去上课,为此他们感到很无奈,平时他们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太多。对于服务对象的状况父母无计可施,服务对象心里究竟有何所想,父母也无从得知,得知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帮助,父母非常感激,并表示极力配合。

 三、主要问题:

 服务对象存在主要的问题有:1、具有厌学情绪,服务对象一直寻找肚子疼的借口不做作业,不上学,可见服务对象无心向学; 2、缺乏自信,上课时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敢接受老师布置给他的任务;3、不合群,与同班同学很少交流,伴有自卑和孤独情绪;4、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遇到困难时喜欢逃避。

 四、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其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疏忽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父母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父母的争吵和冷战使他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服务对象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陌生环境影响

 服务对象小升初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由原来非常熟悉的环境突然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面对一个个生疏的面孔,面对一处处陌生的环境,使得原本内向、缺乏自信、成绩不好的他产生了茫然,不知所措,陷入了寂寞、孤独的困境中。在新环境中,服务对象没有找到自己的坐标,缺乏归属感,他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在自己的心里设立了重重的防线,进而回避环境,找各种理由逃课。

 (三)自我意识强

 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青少年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

 服务对象从小因为外貌、身材、成绩都不及双胞胎哥哥,受到了众人的比较及不良评价,使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将自己隐藏起来,他的内心急需别人的真正了解和认可,但这种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于是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 产生孤独感。

 (四)自我评价不当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服务对象由于得不到家长、老师及周边人的的关爱等原因导致其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朋友,使得他产生孤独和自卑。

 (五)缺乏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服务对象因为一直隐藏自己,回避他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不能与人交往,也使得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良好的形象。

 五、理论支撑:

 (一)米德的自我理论:

 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另一类是重要他人,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个人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并对个人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来自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会逐渐形成个人自我的重要部分。服务对象家庭环境和进入新学校的影响,导致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父母对其的不重视、不关心;没有朋友,得不到关心与支持,使得他缺乏爱的温暖,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关爱的孩子,不受人喜欢,自尊受挫,从而产生孤独感。

 (二)库利“镜中我”: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服务对象性格内向,从小存在自卑心理,他从不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同学对他缺乏了解,没有人与他成为朋友,父母关系紧张且都忙于工作,很少与他沟通交流,不能满足他的情感需要,他从他人那得到的是不及哥哥、成绩差等不良评价,使得他感到父母、老师、同学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加上学习成绩不佳,使得他觉得自己很差,什么都不如别人,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对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六、服务进展:

 (一) 服务计划

 1、总目标:提升服务对象自信心,消除自卑情绪,积极融入群体。

 2、具体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认知,激发潜能,增强自信;

 (2)改善服务对象的厌学情绪;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融入集体

 (4)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与服务对象更多的重视和关爱。

 3、具体行动计划:

 (1)接案,建立专业关系。遵循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建立工作关系,并广泛收集信息。

 (2)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让服务对象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定位,提升服务对象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信心。

 (3)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磨练耐性,鼓励服务对象参加感兴趣的兴趣小组,如篮球、羽毛球等。

 (4)参加青少年事务社工组织的人际关系小组活动,激发服务对象融入团体活动的勇气,消除人际沟通障碍;

 (5)与服务对象的家人交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的重视,多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爱。

 (6)与学校建立关护网络,定期与老师同学沟通,给与服务对象更多的关注,使他尽快地融入集体。

 4、服务模式:

 运用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综合辅导。帮助他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并结合人本主义,挖掘和发挥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提升自信心,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相结合,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以家庭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二) 服务过程:

 1、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2、通过交往,与服务对象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经常在课余时间找他闲谈,帮助他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优势,并强调他在某些方面的才能。通过沟通交流,青少年事务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口琴吹得很好,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鼓励下,他吹给同学们及青少年事务社工听,他的琴声让大家大跌眼镜,十分惊讶,同学们都没有想到他有这样出色的才艺。同学们的第一次称赞和异同寻常的眼光顿时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让他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

 3、和服务对象一起树立生活学习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才会知道自己想什么、做什么。由于服务对象学习底子差,青少年事务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学习内容帮助服务对象制订学习目标,并且目标不能制定太高,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哪些科目是他学习时感到困难的,要重点制订目标、并采取措施帮助他。

 4、加强学习上的辅导。父母与老师共同配合青少年事务社工帮助服务对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老师决定让学习委员与他结对,帮助他辅导功课,老师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集体的关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服务对象的逃课次数逐渐减少,作业基本能够按时完成,点点滴滴的进步得到了老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减轻了他在校学习的压力,慢慢体会到了付出努力后的成就感,这样服务对象自信心也跟着有所提升。

 5、鼓励服务对象参与人际关系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服务对象展现自我,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其他成员说:“看,我们的朱同学今天游戏环节表现很积极,真好!”“感谢我们朱同学的分享,你的分享很真实”等,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渐渐的,服务对象开始喜欢和大家接近了,渐渐的,服务对象自信心开始提升了。

 6、小伙伴的作用不可忽视。鼓励服务对象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服务对象作说明和诱导,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他开始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服务对象慢慢被大家接纳和认同,整个小组成员相互之间都成为了好朋友。此外通过让他与学习委员学习结对,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有了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服务对象慢慢感受到了被接纳和关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

 7、通过多次心理辅导,改善服务对象的自我认知,让服务对象反省自身的缺点及长处,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8、与老师沟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社工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并得到了各科老师的肯定和配合,老师对服务对象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鼓励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在他成绩或者各方面表现有所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赏,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用心,从而提升了他的集体归属感和自信心。

 9、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帮助服务对象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他的重要性,帮助服务对象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

 10、家庭治疗:

 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首先,我们要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因此,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交谈,详细地分析了服务对象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不能不为忙碌自己的工作而忽视孩子,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其身心也要有所了解,要尊重孩子,民主教养,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充分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多关注教育类的视频和书籍,从中掌握科学的教导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督促,对于孩子的进步之处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产生快乐和成功心理,进一步体验到成就感。

 此外青少年事务社工建议家长注意家庭氛围,并告知他们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希望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七、效果评估:

 个案比较成功,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介入,服务对象感觉到了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找各种理由逃课旷课,作业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家长也反映服务对象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在鼓励和激发下,服务对象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敢于和同学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沟通下,家长意识到了教育方式的不足,从而得到很大的改善,父母现在很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经常与服务对象沟通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八、个案反思:

 在该个案中,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服务与有效地沟通技巧,较好地处理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服务目标。通过此个案,让青少年事务社工反思到:

 其一:针对缺乏自信心伴有自卑和孤独情绪的服务对象,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工作的时候要要学会运用一些工作方法技巧和耐心,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多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鼓励,挖掘服务对象潜力,增强他对待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其二、家长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处理家庭问题,双管齐下,才会取得一定成效。

 其三、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很重要,人在环境中,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同学们慢慢了解了服务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交流,服务对象和小伙伴之间相互接纳和认同。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满足了服务对象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让服务对象意识到了自己是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这样服务对象内心就会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

一、个案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H阿姨(化名)

性别:女

年龄:71岁

二、个案来源

工作单位查阅服务对象资料时发现,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集体活动时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三、 个案背景资料

(一)引发/重要事件:案主的老伴患脑中风,曾经经历两次开颅手术,第2次手术后半身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更要紧的是在此后不久案主的老伴出现了精神问题并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动则对案主拳脚相向。这给案主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常常因照顾老伴失眠,同时还要忍受来自老伴的暴力。

(二)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1案主为了缓解照顾老伴的压力请了多个保姆,但均因照顾压力太大,生活环境恶劣而在短期内相继离开;

2案主所在的单位的老同事处于关心曾经尽心用各种方法帮助她,但是成效都不明显,案主自身的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照顾的压力仍然存在。

(三)行为表现

案主是所在单位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

(四)人际关系:案主的人际关系良好,和单位的同事相处融洽。但是在当地除了儿子和女婿,没有太多的亲人和朋友。

(五)情绪状况:情绪状况一般,容易抱怨。

(六)精神病纪录:无精神病纪录

(七)健康状况:长期劳累,心理负担过重以致高血压等老年病。

(八)经济状况:案主及其老伴都有较高的退休工资,经济状况尚可。

(九)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

(十)支援网络(能获得的资源):

案主和老伴同为安置在深圳市的军队退休干部,生活和医疗待遇都比较好,但是因为案主老伴的病情过重,医院不愿意收治,案主又不愿意将老伴送入养老机构进行照顾,所以正规的照顾缺失,只能由案主在家里对其老伴进行照顾;案主原来和子女同住,但是因老伴的照顾问题引起了儿子和儿媳的矛盾,遂搬离儿子家里自己居住,儿子忙于工作,较少和父母沟通。

(十一) 总体评估显示,案主的支援网络不足以让她的压力得以缓解,社工在这个方面为其进行了资源的争取:

1医疗照顾方面:在了解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之后,发现案主的老伴符合申请条件,社工在和案主讨论方案后,案主决定委托社工为其申请这一服务,社工在短时间内向其所在街道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

2福利政策方面:按照案主和老伴自身的身份,案主是可以享受公务员租房待遇的,案主也一直在为自己争取这一福利,但是苦于申报无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社工和用人单位的领导一同向国土局和房管局上书反映情况,在对方了解情况之后,做出了批示,同意案主的请求。这一批示在经济上给案主缓解了一定程度压力的同时也让案主在自身身份被认同的现实下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四、问题分析

(一)理论分析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于人的假设有: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理性是我们成长和创造的保障,非理性则导致我们陷人情绪困扰;人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这三者同时并存,而且,思想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人有自我谴责以及谴责他人、谴责环境的强烈倾向;人有自由意志而且也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的价值感产生于人自身的存在,而不是由能力、表现、知识等非本质因素所决定。

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分析案主的情绪和压力来自一些非理性信念,即在长期的照顾中,案主认为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是不正常的,在这种信念下,案主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想到了通过为自己和老伴做寿衣这样的方式做为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或者说是释放,这样的非理性情绪让案主忽略了自身的资源和优势。

(二)具体问题

按住常年照顾瘫痪且精神又问题的老伴,与子女分居,保姆都请了几个,但都因照顾压力太大,而且家居环境很差,结果都纷纷离去,案主的精神压力极大,自身又无法寻找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或利用更多得渠道去解决问题。

案主的家居环境:目前案的住所是其在政府的帮助下租住的,三居室,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住在客厅内,由于案主整日忙于照顾老伴,疏于整理家居环境,屋里堆放着书籍等各类杂物,显得拥挤零乱。案主的老伴因瘫痪以致大小便失禁,空气很差,总体家居环境令人堪忧。

五、服务目标

(一)短期目标

1案主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

2案主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二)长期目标

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对将来的照顾能制定更合理的计划。

3 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4案主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更理性的思考和计划。

六、过程评估

(一)案主方面:由于和案主建立关系的过程不是十分顺利,初期案主对社工的态度多是试探和不信任,在经过与社工的面谈得到一定的情绪支持后,特别是在社工积极为其寻找到一些资源后,案主才开始慢慢接纳社工,并积极配合服务。在全部服务过程结束之后,案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一些理性情绪也开始取代之前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案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 )社工方面: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的服务还是显得不够成熟,具体表现在理论知识的运用方面,在面谈中常常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惑当中。但是对社工的理念和服务宗旨的坚持,社工还是坚持把整个过程完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七、结案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服务前后,案主的改变总体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得到一定的情绪支持和加之认同之后,案主不再像从前那么爱抱怨,自己对压力的管理能力也有了进步,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看法也显得更加释怀和坦然。

(二)结案原因

在评估之后,社工认为服务计划中的目标基本达成,案主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决定结案。

(三)建议

案主老伴的病情有加重的情况,案主日后的照顾任务必然会加重,建议所在单位多些关注,尽可能在政策范围之内多为案主及其老伴提供一些资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在宏观方面,居家养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民心工程,对于社会中的困难群体是由极大的帮助的,建议居家养老的内容可以继续深化,如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一些更细致、更人性、更专业的服务,另外申请的程序可以从简。

单亲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解析

 社会工作者应该注意运用倾听、同理、尊重、接纳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辅导过程中注意运用鼓励与关注、尊重、同感、支持、积极回应等技巧,同时运用面谈、家访技巧,对服务对象的改变及时给与肯定。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单亲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解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小希(化名)

 性别:女

 年龄:9

 接案时间:20xx年12月1日

 结案时间:20xx年5月15日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社工在四点半课堂发现服务对象,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多才多艺,学过舞蹈、绘画,架子鼓,成绩名列前茅。后来接触中发现,服务对象孤傲、偏执,朋辈关系紧张。随后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跟妈妈一块生活,爸爸在其七岁时自杀,单亲家庭,母亲一人承担全部家庭重担,权威主义(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妈妈过于偏重对孩子的智慧才艺教育,尽管经济困难,还花4000多的学费给孩子报架子鼓培训班。对服务对象学习方面要求严格,教育投入很大,但是忽视了孩子道德培养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行为表现:服务对象表现为偏执、孤傲、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不希望别人说自己不乖,有时具有轻微攻击性。

 4人际关系:同学、朋辈关系紧张。和妈妈交流沟通也很少。

 5支持网络:只有一个住楼上的王某和服务对象关系较好。因为王某的妈妈教育王某,要关照小希。

 二、问题分析

 经过与服务对象多次沟通交流,社工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家访、面谈,资料收集,社工较全面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并对其问题做出了诊断分析:

 1单亲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父爱,服务对象缺乏安全感。

 2服务对象本身比较乖,加上妈妈权威式家庭教育,服务对象比较害怕妈妈,但又渴望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偏执、纠结。

 3朋辈交往能力欠缺,对待喜欢的同学。朋友常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导致朋辈关系紧张。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念——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家庭治疗理论

 1优势视角理论

 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

 2社会支持理论

 指个人能够从中获得资源和支持的自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包括家人、亲戚、邻居和社区互助小组。

 3结构家庭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法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特别重视家庭结构的影响,认为个体的问题症状都是家庭结构缺陷造成的副产品,必须在家庭结构发生良性改变之后,个体的问题才能够减轻或消除。

 (二)服务目标

 1服务对象不良行为治疗,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

 2学习交友技巧、改善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3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互动交流关系。与妈妈多交流,了解彼此内心想法。

 (三)服务策略

 1面谈。通过面谈,与服务对象建立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充分了解其需求,帮助其调整心理情绪状态,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2介绍服务对象参加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青少年互助小组,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与朋辈群体的关系,并通过互助合作,建立自己的互助支持网络。

 3通过家访、亲子教育讲座等形式,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关系,让服务对象了解妈妈艰辛和对自己的爱,让双方勇敢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创造单亲也可以幸福的良好家庭氛围。

 四、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2014年12月1号(接案)—2014年12月3号(预估)

 目标:建立良好专业关系,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与服务对象一块分析问题成因,并制定服务目标。

 内容:通过倾听、接纳、尊重、同理心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形成彼此信任和谐的关系。面谈过程中,工作者扮演好忠实倾听者的角色,引导服务对象尽情吐露心声,并启发其诉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减轻心理负担。并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服务目标。

 第二阶段:2014年12月4—2014年12月18号(三次面谈)

 目标: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内容:本阶段主要采用面谈的方式。在面谈过程中,社工扮演好使能者的角色,积极参与服务对象自我认同困境的解析,及时给予适宜的肯定和鼓励,认可她的自我价值,鼓励她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同时,工作者还要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因为服务对象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害怕听到别人说自己不是乖孩子,面谈中,社工及时纠正她过于偏颇的想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态。通过“当然了”游戏,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处理愤怒情绪,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

 第三阶段:2015年1月10号—2015年4月18号(团体游戏治疗)

 目标:改善服务对象人际交往关系,帮助其建立朋辈互助支持网络。

 内容:本阶段,主要采取团体游戏方式。1月10号—1月31号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3月28—4月19号青少年互助小组。通过“盲人旅行”、“握手游戏”、“风中劲草”、“爱在指间”、“我的秘密”、“角色扮演”、“小故事,大道理”、“风雨同舟”等游戏,让服务对象在游戏与团队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信任、互助合作。

 第四阶段:2015年1月7号—5月12号(家访、社区活动)

 目标: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关系,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妈妈的爱,建立尽管单亲也很幸福的良好家庭氛围。

 内容:通过两次家庭探访(1月7号、4月16号家访),两场社区活动(2015年2月7号亲子教育讲座,2015年5月12日爱在行动母亲节活动)改善服务对对象与妈妈的关系,让妈妈意识到亲子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也让服务对象了解到妈妈的艰辛与关爱。在家访过程中,运用家庭结构治疗的相关技巧,改善服务对象与妈妈的沟通方式。

 第五阶段:2015年5月15结案

 目标: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成长,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

 内容:与服务对象一块回顾服务过程,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成长,并给与一定的建议意见。进行结案,处理好离别情绪,注意移情和反移情,做好跟进工作。

 五、评估

 (一)评估方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评估。小组过程中让组员填写参与者意见表。通过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现阶段情绪、家庭、交友等方面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服务对象不良行为改善情况。

 (二)介入成效

 1服务对象评估

 服务对象在结案后告诉工作人员,她很开心这段日子有社工的陪伴,也很高兴在小组中找到的好朋友。她说她现在和妈妈的交流也多了,并且在学校,同学关系也有所改善。她现在不会刻意做一些行为以引起妈妈的注意,她会主动告诉妈妈自己的一些想法。

 2目标达成情况

 到目前为止,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一切都在像积极的方向发展。与妈妈关系、朋辈关系有所改善,情绪控制能力有有提高,攻击性行为减少。对待问题的看法,也不是如此偏激。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

 服务目标基本达成,自然结案。

 (二)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社工提前告知服务对象即将结案,并及时处理离别情绪,与服务对象相约后续通过电话、QQ等方式跟进服务。

 七、专业反思

 (一)一般技巧分享

 服务过程中,社工注意运用倾听、同理、尊重、接纳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辅导过程中注意运用鼓励与关注、尊重、同感、支持、积极回应等技巧,同时运用面谈、家访技巧,对服务对象的改变及时给与肯定;结案时,注意服务对象离别情绪的处理,给出建议意见,并制定好跟进计划。

 (二)个人感受分享

 整个服务,社工与服务对象关系融洽,采用面谈辅导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速了服务对象的改变。社工和服务对象都获得了成长。但是,本案是贫困单亲青少年家庭,在介入过程中,社工除了在家访过程中,给与服务对象一些物质帮扶,没有能够改善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服务过程,由于社工认知度低,资源整合难度大,没能更好的帮助服务对象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99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