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主旨是什么?

雨巷的主旨是什么?,第1张

主旨:

       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像教参上说的“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一篇散文就有了好几个观点,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因为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了,神再散了,那这一篇文章就没什么审美价值了这点道理适用于所有的散文作品,更何况是川端康成的作品

《花未眠》这一篇文章其实就只有一个意绪(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何以见得

第一段说旅馆中的海棠花一夜未眠(言开放),引发自己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第二段说,不单是旅馆里的海棠花未眠,其实,众多的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第三段,有了疑问:“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画线处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作者此处大概要说的是“成了对花的美进行重新审视的机缘”),何以呢——第三段自己“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美(时刻都感受到美,那美就不叫美了,美是相对于不美而言的),更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感受净尽——第五段在前四段论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要有诱因的——正如下面所说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接下来的段落都在形象地论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第六段、第七段是说艺术美成了感受、邂逅生活的机缘、诱因:第六段大概意思是平时我们并不怎么欣赏真的花,插花、画里的花能引发人关注真花的美;第七段开头说李迪等人的画让我们领略到真花的美,接下来说自己从罗丹的的青铜像作品中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青铜像作品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第八段、第九段主要是说生活美成了感受、邂逅艺术美的机缘、诱因:第七段是说由自家的小狗的形象体会到宗达水墨画的写实美;第九段是说对京都晚霞的观赏使自己想起长次郎制造的名茶碗,同时又说观赏茶碗的时候,脑海里会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后面这一点是说艺术美成了感受、邂逅艺术美的机缘、诱因)

第十段、第十一段是说特定的时间成了感受美、邂逅美的机缘:第十段说观赏到京都晚霞的美是由于“归途正是黄昏”,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是由于在冬天;第十一段说自己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再说这一篇文章除了论述“美是邂逅所得和亲近所得”之外,还有“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的观点如果硬要这样理解的话,就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能有多元的解读,但这决不是最好的解读,是肢解文章,缺乏整体把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254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