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五十岁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奴耕婢织生涯,门前栽柳,院后桑麻。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茶芽。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甚么富贵荣华。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著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海棠恰西园锦树花开,便是春满东风,燕子楼台。几处门墙,谁家桃李,自芬尘埃。记银烛红妆夜来,洞房深掩映闲斋。醉眼吟杯,林下风流,海上蓬莱。白莲映横塘烟柳风蒲,自一种仙家,玉雪肌肤。净洗炎埃,轻摇羽扇,琼立冰壶。又猜是耶溪越女,怕红裙不称情姝。香动诗臞,鸥鹭同盟,云水深居。丹桂说秋英媚妩嫦娥,共金粟如来,示现维摩。月下幽丛,淮南胜韵,招隐谁呵。管因为清香太多,这些时学我婆娑。纵览岩阿,抚节高歌,时到无何。红梅缀冰痕数点胭脂,莫猜做人间,繁杏枯枝。天竺丹成,山茶茜染,照映参差。共倚竹佳人看时,索饶他风韵些儿。脉脉奇姿,应解痴翁,鉴赏妍媸。橙杯摘将来犹带吴酸,绣毂轻纹,颜色深黄。纤手佳人,用并刀剖出甘穰。波潋灩宜斟玉浆,样团圞雅称金觞。酒入诗肠,醉梦醒来,齿颊犹香。咏别离人易水桥东,万里相思,几度征鸿。引逗凄凉,滴溜溜叶落秋风。但合眼鸳鸯帐中,急温存云雨无踪。夜半衾空,想像冤家,梦里相逢。记相逢二八芳华,心事年来,付与琵琶。密约深情,便如梦里,春镜攀花。空恁底狐灵笑耍,劣心肠作弄难拿。到了偏咱,到底亏他,不信情杂,忘了人那!丽华叹南朝六代倾危,结绮临春,今已成灰。惟有台城,挂残阳水绕山围。胭脂井金陵草凄, 空玉树花飞。燕舞莺啼,王谢堂前,待得春归。萧蛾梵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篱笳,百二山河。炀帝荒*,乐淘淘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杨妃玉环乍出兰汤,舞按盘中,一曲霓裳。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西施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堤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坟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绿珠后堂深翠锦重重,绿软红娇,留住春风。万劫情缘,想人生乐事难终。宝鉴破香消玉容,凤楼空酒冷金钟。金谷成空,过了繁华,洛水流东。小卿暮云遮野寺山城,渡口风来,一叶帆轻。宿雁惊飞,冷清清败苇寒汀。吴江阔澄波万顷,楚天遥明月三更。金斗苏卿,一首新诗,万古离情。巫娥想巫山仙子风流,不念襄王,多病多愁。梦断阳台,冷清清玉殿珠楼。会暮雨灯昏绿牖,望朝云帘卷金钩。离恨悠悠,旧约新盟,往事难酬。商女水笼烟明月笼沙,淅沥秋风,哽咽鸣笳。闷倚篷窗,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洛阳怀古河南杜鹃声啼破南柯,恨流尽繁华,洛水寒波。金谷花飞,天津老树,几被消磨。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老子婆娑,放著行窝,不醉如何?夷门怀古汴梁想邹枚千古才名,觉苑文辞,气压西京。汴水烟波,隋堤困柳,枉共春争。恰鼓板声中太平,鹧鸪啼惊破青城。河岳丹青,临眺枯荣,陶冶襟尘。咸阳怀古京兆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竹帛烟消,风去日月,梦寐隋唐。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尽可栖迟,大好徜徉。邺下怀古彰德笑征衣伏枥悲吟,才鼎足功成,铜爵春深。软动歌残,无愁梦断,明月西沉。算只有韩家昼锦,对家山辉映来今。乔木空林,几度西风,憾慨登临。颍川怀古颍州笑邯郸奇货难居,似帷幄功成,身退谁欤?颍水东流,嵩岳西去,临眺踌躇。记游宦三川故都,尽龙门风物何如?吾爱吾庐,欲倩林泉,纳下樵渔。汝南怀古蔡州,今汝宁记元戎洄曲奇勋,被雪鹅池,惊倒骡军。谁杂声沉,无端世故,几度兵尘。有客子经过汝坟,望飞来辽海愁云。奄冉西昏,倚遍幽轩,吟断兰生。广陵怀古扬州对平山懒赋芜城,笑豆蔻枝头,惹住歌行。风调才情,青楼一梦,杜牧三生。更谁看桥边月明,是谁留花里飞琼?欲问承平,牛李宾朋,怀断江声。京口怀古镇江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吴门怀古平江倚夕阳麋鹿荒台,对平楚江空,老树苍崖。季子风高,闾门陈迹,抚事兴怀。谁种下吴宫祸胎,苎萝山华鸟飞来。伏节英才,倾国佳人,几度尘埃。钱塘怀古杭州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金陵怀古建康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宣城怀古宁国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浔阳怀古江州笑元规尘涴清谈,便尽自风流,用世何堪!陶谢醺酣,香消莲社,禅悦谁参?琵琶冷江空月惨,泪痕淹司马青衫。恼乱云龛,我欲寻林,结个茅庵。武昌怀古旧鄂州问黄鹤惊动白鸥,甚鹦鹉能言,埋恨芳洲。岁晚江空,云飞风起,兴满清秋。有越女吴姬楚酒,莫虚负老子南楼。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江陵怀古古荆州慨星槎两度南游,想神女朝云,宋玉清秋。汉魏名流,临风吹笛,作赋登楼。谁学下宫腰种柳,又添些眉黛新愁。渔父回舟,应笑湘累,不近糟丘。长沙怀古潭州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襄阳怀古鹿门山尽好幽栖,且听甚群儿,争唱铜鞮。抚节怀予,平生传辟,须曰书痴。谁醉着花间接篱,更谁家日暮习池。憾慨兴衰,欲问沙鸥,正自忘机。箕山感怀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广帅饯别席上,赠歌者江云问江云何处飞来,全不似寻常,舞榭歌台。溟海星槎,清秋月窟,流水天台。准备下新愁送客,强教他眉黛舒开。楚楚离怀,香动罗襦,梦绕金钗。寒食新野道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喔诗。云台醉归灏灵宫畔云台,日落秦川,半醉归来。古道西风,荒丛细水,老树苍苔。万古潼关过客,尽清狂得似疏斋。翠壁丹崖,题罢新诗,玉井莲开。醉赠乐府珠帘秀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容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赠歌者蕙莲刘氏问何人树蕙芳洲?便春满词林,香满歌楼。纨扇微风,罗裙纤月,作弄新秋。好客呵风流太守,怎生般玉树维舟。樽酒迟留,醉墨乌丝,当得缠头。赠歌者刘氏白沙翠竹柴门,弭节出家,已待黄昏。林下琼枝,灯前金缕,满意芳樽。谁恁地教人断魂?是东风吹堕行云。宝靥罗裙,浅笑轻颦,不枉留春。阳翟道中田家即事颍川南望襄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似鸡犬樵渔武陵,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濛江舟中值雨雨霏霏画舫亭亭,谁唤起江妃,惊动山灵。万壑千岩,空濛雾帐,掩映云屏。想猜是孤槎客星,待温存湖海飘零。且向南溟,应笑虚名,不负平生。六月望西湖夜归看西湖休比谁呵,才说到西施,便似了东坡。宝瑟鸣泉,烟鬟翠领,玉镜晴波。数十处芙蓉画舸,对三山楼观嵯峨。问夜如何,月下婆娑,恰似姮娥。冬夜宿丞天善利轩听星簪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饮溉餐松,含宫嚼羽,戛玉钟金。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簌俱沉。敬亭赠别丁太初宪使映苍崖磊砢孤松,待树蕙滋兰,分付春工。梦短歌残,霜寒木落,岁晚江空。且莫说邯郸道中,听吾诗目送飞鸿。归棹春容,政尔孙刘,未害为公。太初次韵见寄,复和以答论诗家剪取吴淞,与众鸟孤云,琢句谁工。一笑斋名,三生旧梦,思满春空。算今日东风座中,寄新词两度鳞鸿。惊动山容,唤起江声,谁更如公?正月十四日嵇秋山生日记春星初度今朝,甚却在秋山,梅阵松巢。笑掩蒙庄,金纱雾散,玉友神交。飞琼唱偏宜洞箫,似麻姑痒处能搔。有客超摇,一刻千金,最是灯宵。贾皓庵楼居即事这先生会与云闲,偏独自楼居,揽断溪山。客子寻真,林端税驾,雪意凭阑。想竹叶知人病懒,共梅花笑倒春寒。萧散襟颜,办下新声,少个仙鬟。正卿寿席问东君借得春来,早去绿歌鬟,香动梅腮。初度筵开,金兰宾友,玉树庭阶。恰侵晓交晖香霭,寿星明相近三台。林壑襟怀,文采风流,琼映霜台。肃政黎公庚戌除夜得孙,翌日见招,作此以贺映梅林修竹高邻,恰今旦开年,昨晚生孙。抚节邀宾,银釭照夜,宝篆留春。快传语江东缙绅,剩歌谣天上麒麟。昭代人门,准备诗书,等候风云。辛亥正月十日游胡仲勉家园办乌丝准备挥毫,倩昨暮东风,照缀今朝。吟断兰陔,香浮竹叶,玉绽梅梢。唱白雪新声阿娇,万两金一刻春宵。归路休教,灯月光中,踏破琼瑶。——元代·卢挚《双调蟾宫曲_碧波中范蠡》 双调蟾宫曲_碧波中范蠡 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五十岁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奴耕婢织生涯,门前栽柳,院后桑麻。有客来,汲清泉,自煮茶芽。稚子谦和礼法,山妻软弱贤达。守着些实善邻家,无是无非,问甚么富贵荣华。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著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海棠
恰西园锦树花开,便是春满东风,燕子楼台。几处门墙,谁家桃李,自芬尘埃。
记银烛红妆夜来,洞房深掩映闲斋。醉眼吟杯,林下风流,海上蓬莱。
白莲
映横塘烟柳风蒲,自一种仙家,玉雪肌肤。净洗炎埃,轻摇羽扇,琼立冰壶。
又猜是耶溪越女,怕红裙不称情姝。香动诗臞,鸥鹭同盟,云水深居。
丹桂
说秋英媚妩嫦娥,共金粟如来,示现维摩。月下幽丛,淮南胜韵,招隐谁呵。
管因为清香太多,这些时学我婆娑。纵览岩阿,抚节高歌,时到无何。
红梅
缀冰痕数点胭脂,莫猜做人间,繁杏枯枝。天竺丹成,山茶茜染,照映参差。
共倚竹佳人看时,索饶他风韵些儿。脉脉奇姿,应解痴翁,鉴赏妍媸。
橙杯
摘将来犹带吴酸,绣毂轻纹,颜色深黄。纤手佳人,用并刀剖出甘穰。波潋灩宜斟玉浆,样团圞雅称金觞。酒入诗肠,醉梦醒来,齿颊犹香。
咏别
离人易水桥东,万里相思,几度征鸿。引逗凄凉,滴溜溜叶落秋风。但合眼鸳鸯帐中,急温存云雨无踪。夜半衾空,想像冤家,梦里相逢。
记相逢二八芳华,心事年来,付与琵琶。密约深情,便如梦里,春镜攀花。空恁底狐灵笑耍,劣心肠作弄难拿。到了偏咱,到底亏他,不信情杂,忘了人那!
丽华
叹南朝六代倾危,结绮临春,今已成灰。惟有台城,挂残阳水绕山围。胭脂井金陵草凄, 空玉树花飞。燕舞莺啼,王谢堂前,待得春归。
萧蛾
梵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篱笳,百二山河。炀帝荒*,乐淘淘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杨妃
玉环乍出兰汤,舞按盘中,一曲霓裳。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
西施
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堤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坟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
绿珠
后堂深翠锦重重,绿软红娇,留住春风。万劫情缘,想人生乐事难终。宝鉴破香消玉容,凤楼空酒冷金钟。金谷成空,过了繁华,洛水流东。
小卿
暮云遮野寺山城,渡口风来,一叶帆轻。宿雁惊飞,冷清清败苇寒汀。吴江阔澄波万顷,楚天遥明月三更。金斗苏卿,一首新诗,万古离情。
巫娥
想巫山仙子风流,不念襄王,多病多愁。梦断阳台,冷清清玉殿珠楼。会暮雨灯昏绿牖,望朝云帘卷金钩。离恨悠悠,旧约新盟,往事难酬。
商女
水笼烟明月笼沙,淅沥秋风,哽咽鸣笳。闷倚篷窗,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
洛阳怀古河南
杜鹃声啼破南柯,恨流尽繁华,洛水寒波。金谷花飞,天津老树,几被消磨。向司马家儿问他,怎直教荆棘铜驼。老子婆娑,放著行窝,不醉如何?
夷门怀古汴梁
想邹枚千古才名,觉苑文辞,气压西京。汴水烟波,隋堤困柳,枉共春争。恰鼓板声中太平,鹧鸪啼惊破青城。河岳丹青,临眺枯荣,陶冶襟尘。
咸阳怀古京兆
对关河今古苍茫,甚一笑骊山,一炬阿房。竹帛烟消,风去日月,梦寐隋唐。
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茅宇松窗,尽可栖迟,大好徜徉。
邺下怀古彰德
笑征衣伏枥悲吟,才鼎足功成,铜爵春深。软动歌残,无愁梦断,明月西沉。
算只有韩家昼锦,对家山辉映来今。乔木空林,几度西风,憾慨登临。
颍川怀古颍州
笑邯郸奇货难居,似帷幄功成,身退谁欤?颍水东流,嵩岳西去,临眺踌躇。
记游宦三川故都,尽龙门风物何如?吾爱吾庐,欲倩林泉,纳下樵渔。
汝南怀古蔡州,今汝宁
记元戎洄曲奇勋,被雪鹅池,惊倒骡军。谁杂声沉,无端世故,几度兵尘。有客子经过汝坟,望飞来辽海愁云。奄冉西昏,倚遍幽轩,吟断兰生。
广陵怀古扬州
对平山懒赋芜城,笑豆蔻枝头,惹住歌行。风调才情,青楼一梦,杜牧三生。
更谁看桥边月明,是谁留花里飞琼?欲问承平,牛李宾朋,怀断江声。
京口怀古镇江
道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吴门怀古平江
倚夕阳麋鹿荒台,对平楚江空,老树苍崖。季子风高,闾门陈迹,抚事兴怀。
谁种下吴宫祸胎,苎萝山华鸟飞来。伏节英才,倾国佳人,几度尘埃。
钱塘怀古杭州
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
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
金陵怀古建康
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
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宣城怀古宁国
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
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浔阳怀古江州
笑元规尘涴清谈,便尽自风流,用世何堪!陶谢醺酣,香消莲社,禅悦谁参?
琵琶冷江空月惨,泪痕淹司马青衫。恼乱云龛,我欲寻林,结个茅庵。
武昌怀古旧鄂州
问黄鹤惊动白鸥,甚鹦鹉能言,埋恨芳洲。岁晚江空,云飞风起,兴满清秋。
有越女吴姬楚酒,莫虚负老子南楼。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
江陵怀古古荆州
慨星槎两度南游,想神女朝云,宋玉清秋。汉魏名流,临风吹笛,作赋登楼。
谁学下宫腰种柳,又添些眉黛新愁。渔父回舟,应笑湘累,不近糟丘。
长沙怀古潭州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襄阳怀古
鹿门山尽好幽栖,且听甚群儿,争唱铜鞮。抚节怀予,平生传辟,须曰书痴。
谁醉着花间接篱,更谁家日暮习池。憾慨兴衰,欲问沙鸥,正自忘机。
箕山感怀
巢由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
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广帅饯别席上,赠歌者江云
问江云何处飞来,全不似寻常,舞榭歌台。溟海星槎,清秋月窟,流水天台。
准备下新愁送客,强教他眉黛舒开。楚楚离怀,香动罗襦,梦绕金钗。
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喔诗。
云台醉归
灏灵宫畔云台,日落秦川,半醉归来。古道西风,荒丛细水,老树苍苔。万古潼关过客,尽清狂得似疏斋。翠壁丹崖,题罢新诗,玉井莲开。
醉赠乐府珠帘秀
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
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杀啼莺。容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
赠歌者蕙莲刘氏
问何人树蕙芳洲?便春满词林,香满歌楼。纨扇微风,罗裙纤月,作弄新秋。
好客呵风流太守,怎生般玉树维舟。樽酒迟留,醉墨乌丝,当得缠头。
赠歌者刘氏
白沙翠竹柴门,弭节出家,已待黄昏。林下琼枝,灯前金缕,满意芳樽。谁恁地教人断魂?是东风吹堕行云。宝靥罗裙,浅笑轻颦,不枉留春。
阳翟道中田家即事
颍川南望襄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似鸡犬樵渔武陵,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
濛江舟中值雨
雨霏霏画舫亭亭,谁唤起江妃,惊动山灵。万壑千岩,空濛雾帐,掩映云屏。想猜是孤槎客星,待温存湖海飘零。且向南溟,应笑虚名,不负平生。
六月望西湖夜归
看西湖休比谁呵,才说到西施,便似了东坡。宝瑟鸣泉,烟鬟翠领,玉镜晴波。
数十处芙蓉画舸,对三山楼观嵯峨。问夜如何,月下婆娑,恰似姮娥。
冬夜宿丞天善利轩
听星簪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饮溉餐松,含宫嚼羽,戛玉钟金。
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簌俱沉。
敬亭赠别丁太初宪使
映苍崖磊砢孤松,待树蕙滋兰,分付春工。梦短歌残,霜寒木落,岁晚江空。
且莫说邯郸道中,听吾诗目送飞鸿。归棹春容,政尔孙刘,未害为公。
太初次韵见寄,复和以答
论诗家剪取吴淞,与众鸟孤云,琢句谁工。一笑斋名,三生旧梦,思满春空。
算今日东风座中,寄新词两度鳞鸿。惊动山容,唤起江声,谁更如公?
正月十四日嵇秋山生日
记春星初度今朝,甚却在秋山,梅阵松巢。笑掩蒙庄,金纱雾散,玉友神交。
飞琼唱偏宜洞箫,似麻姑痒处能搔。有客超摇,一刻千金,最是灯宵。
贾皓庵楼居即事
这先生会与云闲,偏独自楼居,揽断溪山。客子寻真,林端税驾,雪意凭阑。
想竹叶知人病懒,共梅花笑倒春寒。萧散襟颜,办下新声,少个仙鬟。
正卿寿席
问东君借得春来,早去绿歌鬟,香动梅腮。初度筵开,金兰宾友,玉树庭阶。
恰侵晓交晖香霭,寿星明相近三台。林壑襟怀,文采风流,琼映霜台。
肃政黎公庚戌除夜得孙,翌日见招,作此以贺映梅林修竹高邻,恰今旦开年,昨晚生孙。抚节邀宾,银釭照夜,宝篆留春。
快传语江东缙绅,剩歌谣天上麒麟。昭代人门,准备诗书,等候风云。
辛亥正月十日游胡仲勉家园
办乌丝准备挥毫,倩昨暮东风,照缀今朝。吟断兰陔,香浮竹叶,玉绽梅梢。
唱白雪新声阿娇,万两金一刻春宵。归路休教,灯月光中,踏破琼瑶。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卢挚
猜您喜欢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宋代·张嵲《墨梅》墨梅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咏物 ,梅花抒怀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宋代·陈师道《示三子》
示三子
宋代: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古诗三百首思亲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柏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清代·陈维崧《卜运算元·租风瓜步》
卜运算元·租风瓜步
清代陈维崧
“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美国畅销书作家安迪·安德鲁斯曾经对时间旅行的这段描述,恰好发生在两位相爱的冠道车主之间。
MY LOVE
01
时光如逆旅
冠道让你我不曾错过
田先生和张女士都是冠道的车主,也是吉林当地冠道车友会的成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位在线上“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有缘人,成为车友群内令人羡慕的情侣。
田先生和张女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一次两人都去给冠道做保养,刚好也在群里分享,竟然发现在同一家特约店。“不然就互相认识一下吧”,一念而过的想法,也促成了他们这次的初识,让两个相爱的人没有擦肩而过。
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他们却聊得出乎意料的投机,从生活琐事到目标理想,从兴趣喜好到 汽车 改装。
说到为什么选择冠道,他们的理由出乎意料的一致,除了冠道的 大五座宽敞空间 满足他们的高个乘坐需求以外,冠道无论从高阶奢雅的外观、流线的溜背造型、质感的内饰座椅和智能 科技 配置,还是出色的动力和性能来看,都能带给他们满满的豪华感, “没错,这样的豪华感就是我们想要的。”
02
冠道婚车“开道”
开启属于两个人的幸福旅程
因为冠道而结缘相识,在冠道的见证下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可谓是一桩令人羡慕的人生快事。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11月的婚礼上,夫妻俩选择用冠道作为婚礼头车的原因。在婚礼当天,冠道车队驶过吉林的大街小巷,车队中都是清一色的冠道,车友会许多好友都来到婚礼加入到婚车行列中,他们相识的广汽本田特约店也送来了诚意的祝福。
当夜幕降临,所有的冠道都分两列一字摆开,在漫天星光的映衬下打开 鹰翼式全LED前大灯 ,用流光溢彩的光芒见证他们的美好爱情,让两人终身难以忘怀。
03
让旅行不再是单纯的梦想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时常参加车友会或特约店组织的周边自驾活动,田先生和张女士还会去更远的地方旅行。在他们看来,没有旅行的生活,只能称之为生存。更重要的是,旅行绝对不是一场“穷游”,也不是一场以金钱来衡量的“奢游”,而是在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享受真正的品质与豪华。
虽然生活与工作琐碎繁杂,但是只要享受旅程,便可以恣意洒脱。“在冠道身上,我们能够找到久违的驾驶激情”,田先生说,他很享受冠道的 20T直喷VTEC涡轮增压发动机 ,匹配9AT变速器,强劲的高功率动力输出,快速的响应,以及中后期更加线性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让他能够尽 情感 受高速驰骋的劲爽。
04
提前的蜜月旅行
探寻美好的秘境时光
在旅途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田先生和张女士也一直在这样践行。穿梭于繁华市井,别忙着赶路,打开冠道的全景天窗,尽情欣赏蓝天白云;纵情在秀丽山水,彼此相互依偎,感受新款冠道豪华质感的舒适空间。因为一时的冲动,和TA一起说走就走,去探寻外面的世界, 有时候为了一口鲜香,他们就会驾着两台冠道远赴千里 。
一次机会难得的云南之旅,让他们感受到了非常独特且有意义的体验。他们开着新款冠道,驶过风花雪月的苍山洱海,翻越云贵高原的深山,去探寻那一片森林秘境。
在深山纯净的阳光沐浴下,田先生和张女士手挽着手,一起去采摘顶级美味的松茸,在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和属于他们自己的慢时光中,享用顶尖大厨的烹饪手艺。
“ 就像一次提前的蜜月旅行,用这样放松的几天时间和先生一起去探秘,把自己交给大自然,在舒放身心的同时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我们都觉得非常值得。 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被邀请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活动,作为冠道车主,我们感到很荣幸;感谢广汽本田的组织和服务,确实非常贴心,让这次旅程更加难忘。”
因为冠道而邂逅彼此,在时光旅程中相伴此生。 对田先生和张女士来说,在城市生活之外,寻一方净土,安安静静地过一种他们想要的闲适生活,冠道正好满足了自己、彼此、和家人朋友们的价值和需求,优雅的姿态、出众的运动天赋、自由的天地与空间,让他们 能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之外,找到片刻的宁静,领略时光的美好,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福。
穆丽华是清初戏剧家袁于令所作传奇《西楼记》中的女主人公。
穆丽华,字素徽,是个教坊出身的风尘女子。她“七岁能讴桃叶,十三善舞柘枝”, “容貌一似李师师、张盼盼、不减旧苏小。更那水映翠眸、山远轻眉,果是素喉蛮腰”,故“今日烟花部中,还推你第一”。但这个聪明美丽、正当妙龄的青年女子却成天愁云满面,欢少怨多, “春病恹恹不得好”。可谓是倾城倾国之貌,奈何多愁多病之身。正像一般良知未泯而又有心计的风尘女子那样,她并没醉心于当前的车马填门、慕者如云,而是深深地为“一朝春去,门前宝骑雕轮稀了,那时谁怜贫惜笑”而忧虑。并且,对目前这种“看似月夜花朝、笙歌碧落,其实无非选伎征歌,强为欢笑。满腔恨,有谁知道”的卖笑生涯已十分厌倦。风月场中,多为猎艳渔色之徒,更有势豪公子,地痞恶少,顽劣粗夯。稍不如意,立致祸生。而那些来寻欢作乐的词苑名流、骚坛年少,人虽风流,未免轻薄。行云流水,亦非长久之交。即使有意从良,心怜才隽,但碌碌风尘,无有解者。只有做锦帆乐府的于鹃,穆丽华感到是位天下奇才,而“日夜习其歌曲,心欲归之”。但又人事茫然,不知“邂逅何时,缘分有无”。正是满腹心事,无处话衷肠。且身为青楼女子,门外总免不了聒噪。她所能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装病谢客。这一招也果然灵验,收到了“门前车马空喧闹,朱帘寂寂几生尘”的效果。但若遇到池相国之子池同这一类鄙陋粗俗的仗势公子,也就有些失灵了。正如鸨母所讲“你若再不去,他势焰滔天,我一家都送在他手内了”。但它仍可作为免遭粗暴强梁的一种托词,使这个渔色之徒,在所谓“赏梅”之后,不得不有所忌讳。时常受制于这类衣冠禽兽,无尤之辈,穆丽华感到说不出的屈辱和愤懑。此后即真的病倒了。更有不堪者,于鲁这个进士出身的御史,只因为儿子与穆丽华交往,感到有辱门风,竟使家奴把穆家打得雪片相似,并要即刻逐去外州府县,使穆丽华连立身之地都没有,又被鸨母、池同赚至钱塘,白银五百,一纸婚书,就被强逼做池少爷之侍妾。一个如花似玉,聪慧伶俐的少女就是这样横遭践踏,一步步被推向生活的地狱。她的没病装病,到真的生病,都是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际关系所强加给她的。
悲惨的遭际,绝非她生活的全部。她并不是俯首帖耳,任人宰割。而是顽强地抗争命运的不公,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使那些给她带来苦难的人,或自食恶果,人财两空;或无奈事实,空遗笑柄。而对于她所爱的人,则倾注满腔热情,死亦甘心,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在与命运搏击的过程中,她不畏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不渝的态度令人感佩。她的多情、机智、泼辣使她的形象焕发出光彩。
穆丽华在爱情的选择上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她的择偶理想是品貌端正、真正有才情的人。她说: “那见有才的没有情,唯真正才人,方是情种。”其实她所要求的,是才情的统一。这里的“才”即指文才,也包括对人的理解能力如果把它具体化,则她所倾心的于鹃正是这等样人。于鹃所写的锦帆乐府《楚江情》她认为既有文采,又能善解人意。即把她这一类人的生活和心境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并暗含着同情之意。所以,穆丽华把这首曲子视为司马相如的“琴挑”,是使她与于鹃相爱的“媒妁”。鸨母曾对池同说过: “我们素徽,是痴心小娘。不知什么缘故,与于相公从无一面,见他歌曲,便要跟他终身。”这位见钱眼开的老太婆所不能理解的“缘故”,正是穆丽华选择理想伴侣的标准。所以,当刘楚楚问素徽: “倘王孙公子要娶起你来,怎么处”她马上很干脆地答道:“儿曹,任他白璧黄金,一点芳心难讨。漫无缘,可不空负了求凰琴操。”以她之社会地位的卑微,却视王孙黄金如粪土,不唯难能可贵,亦是有识之论。那些王孙公子恐怕是只可做子弟,而不能做丈夫的。
既然认准了于鹃是才情兼备的理想伴侣,所以在他们的爱情历程中,穆氏表现出大胆、热烈、执著的性格特征。西楼初会,第一句话就入题,先问尊庚,次问婚娉与否,然后云已倾慕多时, “情之所投,愿同衾穴”。以初次相会,已为烟花贱质,彼乃阀阅名流,又不顾自献之羞,讲出这番话,可谓明快,大胆而又颇自信。这恐怕是神交已久,早就引为知己所致吧。私订秦晋之好以后,又主动提出为情郎演唱那曲《楚江情》。于鹃担心其病虚气怯,她却表示即便“随歌而没,亦足明志”。临别又赠以玉簪,频嘱多会。可见其热烈、情切。惨遭驱逐时,又背着鸨母寄柬赠发约会,这是要担很大风险的,是老虎头上做巢的勾当,弄不好会雪上加霜。后又不顾艄公、虔婆的奚落和嘲讽,于锦帆泾苦等情郎一夜。可见其对心上人的一往而情深。被鸨母卖与池同为妾,是穆丽华生活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对爱情的一次严峻考验。她对池同还是很了解的,知道这个恶棍不会轻易放过她。池同对她留意已久,而目前的处境与以前又大不相同。过去毕竟还是自由之身,这次已是笼中之鸟。但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以后的较量中,穆丽华又充分显示出她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泼辣、尖刻,毫不退让,像一朵迎着暴风雨开放的带刺的野玫瑰。她对这个相国公子十分鄙夷,称他为“禽兽”、 “可厌的东西”。并当面直呼其名。在这种恶少面前,软弱是没有用的。穆氏总是针锋相对地与他斗争。当池同欲与其拜堂时,她明确宣布“我有一人曾罚咒”。池同想同床共枕,答以“除非是层峦生浪,碧波起尘”。逼得紧了,就寻死觅活。池同终不能得逞。正如其所自云: “自家要与素徽做夫妻,做下千般计较,万种心机:拜之、跪之、打之、骂之、杀之,越触越生,只是不得相好。”而穆氏自知这次在劫难逃,遭毒打,被凌逼,度日如年,成天以泪洗面。她之所以苟活偷生,全在于爱情的力量: “向之日夜寻死,不能一刀决绝者,尚图与于郎万一之遇。”当刘楚楚来看她,告诉她听说于鹃已为思念她过度,染病身亡时,素徽即哭绝于地。其后池同又借题发挥,乘机再次逼穆氏与其成婚。穆丽华深感情郎为己而死,现在“西楼之约,已成画饼”,遂决意追随情郎于地下。因念及与于鹃生不能同衾,死不能同穴,易箦之时,不得永诀,归土之时,不能一拜。即决计骗池同说于鹃已死,情愿相从。只是要披麻戴孝,设水陆道场,做九昼夜功德,超度他。心愿一完,便谐秦晋。到那时功德圆满,再一死不迟。池同听后,喜不自胜,一切照穆氏分咐办理。不想做道场期间,侠士胥长公设计救出了素徽。他为了试探其情,故意不说曾遇到于鹃,前情尽知。而是说要与她成亲,得到的回答是: “被你劫取,我只道押司昆仑之辈,尚与你接谈。不意又一池同……如再相逼,君家佩剑,妾当以颈血溅之。”当告以实情后,方转怒为喜。特别是得知于鹃并未死去,更是喜出望外。后二人相会于京城,又双双赴于鲁处完婚。巡抚大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位青楼女子为自己的儿媳。穆丽华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终于使自己的夙愿变为现实。正是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荆竹 马濯华
荆竹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作家与现实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一种关系?从自觉拒斥到不自觉地认同,然后成为现实世界的同谋,最后沉沦于现实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典型的“萎靡心态”。由于我们赋予文学不堪重负的使命,所以在严峻的现实世界面前,文学必然表现出某种无能、无力和无奈。这种现象从闻一多的《死水》中就开始存在,其后在不少作家的作品中氤氲散漫,不绝如缕。他们因无力、无奈,最终认同并沉潜于现实困境之中,以消解自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和失败感。现实世界强大得近乎荒谬,人的生存原始得近乎动物,这就是他们所叙述的同一绝望的“死水”。不同的是文学后来者失去了闻一多当年的真诚、挚爱与独善其身的精神品格。我认为文学应该走出单一的现实关怀,更多地去表达对于苦难、黑暗世界中的人文关怀,去探索自然环境之谜、生命之谜,去发现与歌颂艰难困苦中的人性之美、生命之美、思想之美、存在之美,在生命的悖谬、历史的荒诞、人性的黑暗之中去寻找思想的火与光!你的《碧血1940——绥西抗战往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下简称《碧血》)和姊妹篇《喋血1941——绥西抗战往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以下简称《喋血》)这两部长篇小说,不仅标志着宁夏抗日战争文学不仅是中国“二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现反法西斯战争文学在宁夏的首次出现。这两部小说,首先体现的是厚重的抗战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这也许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主要特点。在这两部小说的历史叙述中,“过去式”的时间标识以及历史意象、历史人物既是叙述展开的依据,也具有本体意味,因为作品探求的正是人性、命运与历史存在的冲突。这样,《碧血》与《喋血》呈现出的历史性就成了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情境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指向与价值取向。作品以文学的手段描摹历史风云,以神来之 揭示了人性之谜,在激活民族痛苦记忆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我认为文学对话作为一种最自由、最活泼、最生动的文体,它能最有效、最直接地表达和凸显对话者主体的心灵质量、精神向度和思想积淀。让我们的对话尽量能够稍微展开一点,尽力延伸至文学的普遍性意义和价值取向方面来进行。
马濯华 :你谈到一些作家在文学价值取向上的问题,我以为导致的主要因素是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人与事、历史与现实,缺乏一种应有的叙事立场、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以及思考的深度、思想的高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作家扮演的代言人身份的理念和现实奴役的结果。一直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以及信仰。我们的思想要么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要么是底层民间社会实用、本能生存的价值观。在作家构想的现实关怀的大大小小的故事中,几乎看不到作家自己思考的影子,作家永远都是现实的旁观者,永远都是轻描淡写的或带着调侃的姿态叙述他人的、别一时代的苦难,这些苦难与己无关。置身苦难,他们不是感同身受,而是缺席叙事。我在《碧血》与《喋血》中,尽量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战争”困境的历史叙事状态之中,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怀,与笔下人物一同受难,共同承担。因此,关于生命苦难的叙事,我绝不放弃作为人类良知的独立的立场和观念,站在民间的立场,用民间的价值观念与生命态度去说话。这里的立场观念,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的提升与引领,对沉沦的人性的拯救与抚慰。
我的创作 主要来源于绥西抗战历史对我心灵的震荡。位于内蒙古中西部的库布齐沙漠,经过三分之二世纪风雨的剥蚀,使恩格贝台地一具具抗战烈士的白骨 于墓穴之外,这个白骨累累的“死人塔”情景,对我心灵的震荡非常大。后来我归结这是一种“悲悯”情怀,这个比附我不觉得有矫情之嫌。唐代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金戈铁马、春闺惊梦的意象和意念,开始兀地迸发,血液奔流在加速。我觉得作为文学创作,这个题材绝不能错过。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的绥西抗战,赋予了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永恒主题。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些模糊的人物开始在脑海浮现;在梦中,我常常徘徊在当年硝烟未退的战场,仿佛听见枪炮声和喊杀声……在后来的田野调查中听人说:多年后人们偶然经过恩格贝台地时,看见人头骨上的牙齿整齐坚固,足见死去的士兵都是些年轻人……历史被尘封与遗忘,烈士遗骸 使人感到很凄凉。八旬老人徐双虎是当年的埋尸人,他说:“……光这边就埋了480个人,那边就埋了500多人”。这些,促使我开始查找文献、梳理史料,为创作做准备。直到活生生的人物在我心中一个个站起来,甚至和我有了奇妙的“神交”时,我才决定要以文学的手段为抗战英烈们树碑立传。
另外,《碧血》出版两年后的2010年,我和一个年轻记者,根据线索寻访到了内蒙古达拉特旗店壕村的“西军墓”地,幸运地采访到了石伟士老人。他是在1941年一个凛冽的残冬,帮助掩埋500多名宁夏抗战烈士的见证者之一。一条不宽不窄的公路穿墓地而过,载重卡车一辆辆来去疾驶,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被遗忘的墓地旁,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此前,两位本地的女教师还记录了绥西抗战士兵在寒冬穿着短裤的情景。有个叫杨三成的当地老人,他与死者非亲非故,坚持每年清明节都要背一袋“纸钱”,到绥西英烈墓地去祭奠亡灵。如今杨三成老人已经故去……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让我的心灵产生了一种激烈的震荡。原来在人们的心中,还伫立着一座英烈的浮雕!尽管战死的士兵有些卑微,烧纸的人也很平凡,可中国人并不卑微,人心并未泯灭。这是我创作《喋血》的初衷与准备。
荆竹 :人们常说描绘历史生活最好的方式不是史著,不是史学,而是文学。文学是想象的历史,它未必处处征诸事实,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的真实,亦非一般史著可比。从绥西抗战的两部小说中,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历史脉络、历史细节,从而使这段历史生活变得更丰富、更真实。也有论者说,文学比历史更可靠,至少马克思就说自己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所了解的法国比历史学家笔下所描述的法国要丰富得多。莫洛亚在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也说,没有任何历史文献会像托尔斯泰那样去描写一个皇帝:皇帝的手又小又胖。像“又小又胖”这样的词语,在历史文献里肯定是不会出现的,但会出现在小说里面。小说就这样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肌理与脉络给补上了,从而有效地保存了历史的肉身部分。通观《碧血》与《喋血》,不仅年代景观色彩斑斓,且民俗风情、宁夏“花儿”、陕北民歌、西北秦腔、晋绥“二人台”、蒙古“漫瀚调”等民俗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这些表现战争艰难困境中的生活、人生、风情,都是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书写的。而最能体现这种审美想象方式的则是文本中审美意象的创设,这不仅仅因为审美意象正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渗透与契合中诞生的,而且也是这两部小说的美学魅力所在。
马濯华 :用文学对话历史尤其是抗战历史,自然是一个有血性的作家的担当。就近代文学而言,我们就从《子夜》《家》《春》《秋》《阿Q正传》《四世同堂》等小说,以及《雷雨》《日出》等戏剧中,看到了近代中国转型时的彷徨、阵痛、苦闷与觉醒,以及苦难和呐喊的民族历史记忆。人们常常感叹往事如烟,因为历史极易被时光冲淡、被岁月湮没。我写“绥西抗战往事”,就是想用笔墨记录这段历史,将黄河后套土地上国破家亡的一段历史,宁夏士兵饥寒交迫、日寇刀下人头滚滚、日寇皮鞋蔑视中国“毛鞋”、日军半工厂化炊事对我军怀揣冰坨干粮、飞机坦克大炮加毒气弹压制“汉阳造”等历史……这里须得说明:日本兵的皮鞋是用绥远沦陷区出产的牛皮制作;“毛鞋”,是中国士兵自己用生毛线织成袜子外面套上草鞋,在严寒中打仗。若要将这些历史呈现出来,就得有人描写(记录)下来,小说虽然不是回忆录,但这些历史却绝对不能不写。为了使小说氛围不至于显得过于残酷,我将作品底色尽量赋予“温暖”的色调,用温馨的“酸曲”歌咏、高亢的秦腔吼唱等再现世态之本真;用战火中的苦恋,把爱情纠结宣泄出来,如唢呐王血染黄沙时用唢呐朝天吹出了最后一声长音。可是,我让读者感到刹那间四野却是死寂无声。因为此时,广袤的恩格贝沙漠死了,机枪射手何贵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躺倒仰天喊到:“小珍子,我回不去了……”下一刻我的脑际就出现了他和她又相逢的幻象。写到此处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让小珍子到宁夏省城的陋巷二道巷去打听,看见曾经的邻居何贵的瞎老娘孤坐在炕上,便烧了一点热水给老人洗了头,默默帮她梳理着凌乱的白发。两人当然不知,她们思念的亲人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荆竹 :小说就是塑造人物的,无论什么样的人物,皆可以成为小说关注的目标,用劳伦斯的话说,即使是雨中的白菜,也应该是一株“活着的白菜”。因此,人物作为小说中一种特殊的性格造型,被所有作家所倾心关注。《碧血》与《喋血》,通过表现特定历史时空下人物的生活状态,作家主流历史意识的包容,以及作家主体情感渗透的方式等方面,充满了一种诗性表达的意味,而作品的艺术世界,即对于人性与存在的书写则具有了强烈的普遍性意味。这主要是对战争环境中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如作品中所展示的主要人物在艰难困境中的生活片断,作家截取的人物的生活细节和普通的人生经历,作家对每一个人物在战争中特定历史时空的人生经历的展现,也是同基本的、感性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从单纯的战争生活体验上升为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体验的认知指向是指向主体的,是与人性、文化、存在等命题相联系的,是作家立场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正是基于此,作品才显示出那些血肉丰满、卑微坚韧的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独特生命形式。这些人物在带有强烈历史意识色彩的时空中的生命律动,解读了普通弱小生命之坚强、无助、挣扎、悲喜,这些个体存在所具有的普遍性,最终昭示了人与战争、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之间的命定关系。这些人物造型具有某种深广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别有洞天。
马濯华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授奖大会上首先自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故事只是载体,当读者在阅读或聆听故事时,便能感受到作家在叙述时若隐若现的某种情怀。历史小说的故事架构,是作家描绘情景、思考感悟和采撷历史真实的糅合。由于要描述绥西抗战历史,所以要设置一组或多组“群像”,直白地说,摹本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栩栩如生的群像。《碧血》的主要人物白武耕、刘子斌、金虎彪等在笔下出现,唢呐王、巴特尔、尤素福也应运而生,周嫣红、丁巧巧、马兰草及老鸨子小红鞋、日军歌舞伎秋子等也随即登场……历史人物马鸿宾、马鸿逵及蒙古族王爷达理札雅、敌方日酋野田花部、川板英夫和伪蒙军团长杨云斋等亦穿插其中。我是想表达恩格贝这段抗战历史中人物与战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折射绥西抗战历史的伦理变迁。就人与战争的关系而言,人们虽远离战争,但对那场战争并未失去记忆,“战争”对人们的意义将永远不会消失。
荆竹 :我们的文学究竟如何与外部地域的文学对话?首先这里不存在何方为话语中心的问题,从我们借助于国内外的话语资源构筑文学历史伊始,我们就已经主动地纳入了整个话语体系,如果我们不借助于国内外整个的话语资源,我们只能成为文化和文学的双重缺席者。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文学价值的缺席,而且是文化、文学全方位的缺席。所以人道精神、价值关怀、终极意义、爱与悲悯、责任与使命,不能成为衡量文学的规范与准则,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我们的尴尬是,既不愿意也不能够用西方意义的文学和价值与世界对话,也不能够用本土意义的文学和价值与世界对话,因为我们毕竟没有自己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泰戈尔,既不能像大江健三郎那样用现代的话语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体系,也不能像川端康成那样抛开所谓现实,去关注日本文化的传统之美,揭示日本民族纤细、哀伤的心灵世界,更无从像泰戈尔那样,诠释孟加拉文化中神性之诗意、宗教之光芒,以及灵魂对永恒的追求,无法像泰戈尔那样,以圣徒之虔诚、诗人之忧伤,完美地诠释人与神的关系及其神圣存在的美。但从绥西抗战两部小说所披露的细节与人物关系,仿佛也能找到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契合点,也能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自然精神和诗意之美,传统中的浪漫与超然,也似乎打上了现代性思想之烙印。如作品在整体布局上,雅俗相间,互相映衬;在具体展开情节时,艰难生活环境中人物本身熨帖细腻,融情于叙事之中,而并非单纯直抒胸臆或浓墨渲染等。这些,仿佛也是理解两部小说叙述话语的重要切入点。
马濯华 :《碧血》设置的爱情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白武耕和周艳红(其中有新娘丁巧巧被日军机“无差别轰炸”杀害的曲折)的爱情线,一条是缉私军官金虎彪和风尘歌女马兰草在绥西草原生死邂逅之后的苦恋爱情线。爱情副线也有两条:一条是逃兵黄河筏子客纳三娃和沙枣叶,另一条是机枪神射手城市贫民何贵和小珍子(干脆是惺惺相惜的“ ”)。当然还有多条“隐线”埋伏在故事中,如山西汉子唢呐王怀揣着被鬼子掳走的儿子虎孩的一只虎头童鞋,吹着低音唢呐《走西口》的荡气回肠曲调,在营长金虎彪带领下不减军威地去与日军对接电话线,准备绝境搏杀慷慨赴死前,心中闪现出年轻妻子“豆花上身只穿着红肚兜在炕上纺线的身影……”。《喋血》的爱情主线也是两条(略)。这些方面的设置,主要是想通过“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爱情描写及人物心理与情感的暗示,表达诗的意境,是饱含诗情画意的抒情文字。将抒情与议论加入叙述中,让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共之。汪曾祺在谈叙事与抒情的关系时,认为小说的情感表现不应该特别说出,而应蕴含在字里行间,“在叙事中抒情,用水清的笔触叙事”。将主体情思融入叙述,注重情与人、物、景、事的融洽,但主观性情的抒发,受小说叙事性的限制,尤其对于抗战历史题材的小说来说,其战争性、社会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诉求,对我的章回体小说创作来说也提出了挑战,我也试图想在这一方面做点尝试与探索。
荆竹 :在如今的小说写作中,坚持人文精神写作的人大概越来越少了。在一个普遍狂欢的时代氛围中,美学气质也似乎影响甚至主宰了写作的内容,使之朝着迎合公共趣味的方向一路下滑。我这样说或许有偏颇之处。因为“公共趣味”似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追求思想深度也不是人文写作者的专利,这样说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区分,事实上任何写作都很难界定其身份。从你的小说来看,一方面是没有将自己的写作立场与风格,消融到世俗化的、狂欢化的潮流之中,而是坚持了自己的精神向度与趣味;同时又以时代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从一个历史的侧面,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抗战历史中的这个比较重大的命题进行执着的诉求。在小说中运用了“悬疑”“美人计”,以及“神枪擦顶”骗术的江湖神秘色彩和具有戏剧传奇色彩等手法,将历史的精神命题装入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结构中进行处理,而且还坚持了人物内心化视角——即对主体的个体动机,特别是历史世界状况的深入探察,这些活动,往往是主要人物命运和某些历史关节中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这大概是你带有历史“唯物论”“宿命论”哲学与历史观念的一部分。
马濯华 :我使用的“悬疑”直白说就是拨云见日,或者说是层层剥笋。而白武耕对刘子斌的身份猜测应该早有察觉,只是一直没有说破,因为同是杀鬼子的生死战友和弟兄。包括他敢于冒死劫法场营救刘子斌,这是他慷慨大度的胸襟。对金虎彪的刀法神武有足够铺陈,川板英夫原本是三代侵华日军世家子,他的“阵太刀”倭刀刀法自不寻常。金虎彪的胜算多了一筹天助:那就是正义的精神力量。29军在长城抗战中,中国大刀的近战威力曾让狂傲的日军胆寒,让全国民众振奋。这也不是偶然的。九一八事变之后,29军特请北方武术大师教练指导,快速抢步近身格斗,破解了“三八大盖”加上刺刀的过长枪身。至于枪决犯人的“神枪擦顶”,确实传有江湖秘籍,民国文人笔记有所记载,京津一带民间盛传不衰。换言之,都有着历史的生活依据,并非纯虚构。据史载:绥西抗战开始后,日军间谍与奸细在宁夏与绥西交界偷撒霍乱病菌,制造恐怖。中毒者口吐黄水,人畜死亡。日军派特务潜往黄河南岸准格尔旗售卖有毒面粉,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某部官兵中毒,造成死伤。事后检测为“虎拉”(日军称谓,实即“霍乱”)病菌所致。日军女特务井香子的形象原型,就源于此。会说中国话的她与司马河山医官在磴口野战医院不期而遇,后来司马潜入包头被她认出……这自然是小说家的“无巧不成书”了。她与野田设计了“美人计”,诱降司马尴尬失败。这个情节使井香子这个人物性格更加丰富了。精于空手道又杀人不眨眼的她,从磴口逃出与中佐小岛的苟合,及内心滋生的厌战情绪,为“圣战”献身的情结等混杂之下,她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但又极想征服中国男儿司马……其实,在小说中个体动机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乃至对于历史的影响——或者相反,历史中个体无助的命运感、偶然事件对人物的控制,都属于探索的核心。
荆竹 :不难发现,两部绥西抗战历史小说人物的气质和言谈举止,明显有别于由主流历史和文学作品所构筑的“正统形象”。个中原因,主要因为小说始终把最为私人领域的爱情叙事作为情节轴心,从而极大地屏蔽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小说历史叙述的渗透。中国古代的小说曾被指认为“稗史”,在西方的巴尔扎克心目中,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可见,小说家的使命在于构想自己心中的历史。用小说家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生的体验和人对历史的感悟,赋予这一历史时段以主观诗性的样态。小说对历史主体的“人”的诠释和洞悟有多深广,其笔下的历史面孔就有多丰富。因此,与其说我们通过小说对抗战历史多一层认知,还不如说我们对抗战的认识透过历史的瞳孔更进了一层。
马濯华 :两部小说中的大小正面人物,无论贵贱、党派相异、民族不同,直面生死时的行为最终落脚点就是对历史的认知。辛亥革命发生了,“国民”身份感一时还不太纯粹。从1911年的武昌起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才20年。可叹开启民智之路被屡屡中断,劳苦大众多为文盲。但家国伦理不泯,义薄云天观念之下,“20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的气概仍然笃实。“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还是浸润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在日寇的 下,虽然曾出现过无数叛徒……但中华民族的灵魂仍在。“碧血”与“喋血”作为意象,既包含了20世纪“革命”的理想本身,也包含了文人自古就有的理想抱负。传统的根基与现代理想,在会聚到抗战历史性这一点上时,无疑都是以“碧血”“ 喋血”作为意象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它们作为小说关键词的原因。基于这一点,我有意识地整合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传统资源,并试图在小说世界中体现这个较大的蓝图。
荆竹 :历史在小说中向来都是人各一面。90年代以来,许多小说家写下为数众多的新历史小说,他们纵情恣肆的大胆想象,给历史涂抹出斑斓多姿的七彩面目。每个作家心中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书写的个人化,时至今日,几乎成了常识。但绥西抗战小说对历史的处理比较特别。历史细节、历史场景、重要历史事件(包括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某些重大的历史概念都成为小说中表现人物或自身理想之载体。书中有很多细节与人物行动,被转换为人物超越现实的个体生命追求,成为人物寻获生命意义之步骤,以及达成作家“诗意栖居”家园梦想之途径。因此,《碧血》与《喋血》里展示的历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外在的活动空间,而且内化为个体灵魂之吁求。历史在小说中被缩小了,在个人的生存和内心世界,它被充分地诗意化了,与个体的存在诉求重合为一,强壮而坚硬的历史经过文学的叙述变得柔软而亲切。把历史变得实在又隐约,熟悉又陌生,这一处理方式,实际是对历史进行诗意化的极致书写,也是对历史的人性根由进行追本溯源的“人心考古学”。
马濯华 :你对这两部小说的主旨对象,分析概括得很有味道。我在小说中对人物的两面性作了深入的描写。小说张扬理想主义精神,表达艰难困境对于拯救人心颓败的积极作用,又客观地显示了艰难困境对人的反面危害。这种双面性的呈示显现了小说对历史的深刻描绘。从这个方面而言,我的两部小说也是带有某种寓的,对历史劫难的根源进行了象喻式的透视,同时对在艰难困境中人的内质给予了深邃的解析。两部小说负载的主体意蕴仍是对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的推崇。小说借助对主人公灵魂世界的披露,把理想这一思想情结表达得比较充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与个人气质,寄予了作者尊重历史“唯物论”而又挣脱世俗的热望,透出作者对现实污浊的憎恨与批判。作品中人物的思想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是来自作者的生命深处。
荆竹 :两部绥西抗战小说的色调是温暖的,叙事中作家几乎无处不在。这就让我想到在日本作家宫本辉的小说中,有一种脆弱却高贵的精神,有一颗会哭的灵魂。宫本辉的小说《泥之河》《萤火河》,传达的就是一种苦难人生之中的人间温情和大自然的美。这种对生存苦难的人文关怀及其人文精神,我们在新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中依然能够感受得到。相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功利、心机,宫本辉是这样开始创作的:不为一己名利,也没有改变社会和历史的宏图,只是“在生活的痛苦和绝望中拿起了笔,要把心中淤积的悲哀倾吐出来”。哪怕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无论贫穷、磨难、失败,一定要把着充满苦难的生活写下来,留在世界上。他说:“是生活逼迫我走上了文学道路,但也是生活为我提供了素材。我希望我的笔,能给人们生活的勇气、希望和信心。”(宫本辉:《泥水河》,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7页)宫本辉在这里所说的希望、信心、勇气,与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所表达的是同一种精神品质。我讲这些的目的,就是要让文学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艰难曲折的历史,是当代文学创作一个应该倍加珍惜的丰富的文学资源。要真正地激活、穿越这段历史,就需要走出人类自设的种种精神误区,返回存在的本质层面,直面历史和人生的真实,挖掘个人独到的生存体验,从而形成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独到的理解和判断,这是产生无愧于这个时代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
马濯华 :我们的文学应该从暧昧的人生意义中走出来,给黑暗、苦难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作品就是照亮黑暗、温暖人心的光之源。这些年来的一些抗战文学,都是史实的混沌改写,真正有创新、有洞见的抗战小说并不多见。抗战小说也应该探源一种文明的气象与脉络,思力应该深厚,气势应该壮阔,语言应该庄重,有大格局、大气象。在我们不得不进入现代的同时,不要忘记而且坚守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我的这两部小说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这个层面,但我是有意识地在向这个层面追求着。当然,作品的优劣,最终还是由读者来评说。
荆竹,本名王金柱,曾任宁夏文联副主席,著有《智慧与觉醒》《追求真善美——吴正诗文研究》《学术的双峰——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马濯华,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编辑、记者,在地市级以上刊发小说、散文、杂文等30余万字,发表新闻作品30余万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