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生前不被人理解,直到他死后,他的作品和才华才真正为人所知。世人才真正知道一副《向日葵》倾注了他的多少热情和希望。形成极大对比的是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而死后却是追随者无数,听起来令人讽刺。
艺术家,很少有精神比较正常的,当然,梵高也不例外。说到梵高,人们不仅会想起他的画作的超凡表现力,同时也会想到他怪异、疯癫的性格。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但也由于他的作品色彩太过强烈、色调过于明亮,而因此很难被世人接受。
癫狂的他,创作的作品当然也是癫狂的,他的画作及其抽象,以至于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位绘画艺术界的天才,才发现他画作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内心情感和意识。梵高的故事十分励志,尽管精神已经失常,但却是一位真正具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在谈到他的创作时,他这样总结道:“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很晚才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他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明白即使刚开始世人无法理解,只要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专注于自己所爱,终有一天世人会理解。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 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_梵高
早期的数学家或者自身家庭富足,或者依附于对研究有兴趣的富豪权贵,研究数学更多是出于爱好。而在现代逐渐形成了数学家这个职业。他们的工作包括,在各级学校教授数学课程,指导研究生,在具体的领域进行研究,发表论文和报告。
阿基米德
数学研究工作,不仅是了解及整理已知的结果,还包含着创造新的数学成果与理论。许多人误解数学是一个已经被研究完的领域,事实上,数学上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待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有大量新的数学成果发表。这些数学成果有些是新的数学知识,有些是是新的应用方式。 所以心算家、珠算家不能算是数学家,数学家也不见得能够快速的做出各种计算。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比如教学和科普,而不从事数学研究的人,可以被称为广义的“数学工作者”。
一般认为,历史上可考的最早的数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并让同行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来也成为判断研究成果原创性和所有权(主要是时间先后)的依据。早期的学术交流只能在口头进行。后来学者们也开始通过信件,手稿来代替口头交流。印刷术和出版业的兴起使得学术著作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最早付印的算术学著作于1478年意大利的特来维索出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最早在1482年出版。[1]
在17世纪欧洲出现了专门的学术期刊,比如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论文就最早在1686年发表于杂志“Acta Eruditorum”,早于1687年牛顿发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个数学的专门期刊是出现在1810年的法国杂志《纯粹与应用数学年刊》。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数学期刊,其中最著名和权威的四大杂志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美国数学会的《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ity),施普林格旗下的《数学发明》(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和瑞典Mittag-Leffler研究所主办的《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
一般认为,越权威的杂志,发表的文章的学术价值就越高。而数学类的期刊(尤其是纯粹数学)并不非常适用于“影响因子”这个经常在其他学科的杂志间出现的指标。关于合作者之间的署名顺序,现今数学界也不区分“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讯作者”,而一般用拉丁文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作者。
史上著作与论文总量第二多的是十七世纪的数学家欧拉,他的纪录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匈牙利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打破。
学术会议
参见:国际数学家大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是国际数学界四年一度的大集会。首次会议于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当时只有200人左右参加。以后,除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停顿外,一般是四年召开一次。
纪念国际数学大会的邮票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议程安排由国际数学联盟指定的顾问委员会决定,邀请一批数学家分别在大会上作一小时的学术报告和学科组的分组会上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凡是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都可以申请在分组会上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一般分为20个左右的学科组。
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上,由国际数学联合会***宣布该届菲尔兹奖获奖者名单,颁发金质奖章和奖金,并由他人分别在大会上报告获奖者的工作。从1983年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始,同时颁发奖励信息科学方面的奈望林纳奖。199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23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际数学联盟决定设置高斯奖这一奖项。从2010年开始,设置陈省身奖。
编辑本段国外数字家
牛顿
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高斯、莱布尼茨、希尔伯特、康托尔、克莱因、黎曼、艾米·诺特、狄利克雷、柯朗、策梅洛、笛卡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费马、柯西、泊松、嘉当、伽罗瓦、傅立叶、格罗森迪克、庞加莱、牛顿、泰勒、罗素、安德鲁·怀尔斯、埃斯特曼、哈代、利尔特伍德、欧拉、尼古拉·伯努利、丹尼尔·伯努利、雅各布·伯努利、约翰·伯努利、爱尔特希、冯·诺依曼、阿贝尔、庞特里亚金、阿诺尔德、柯尔莫哥洛夫、闵可夫斯基、伽利略、斐波那契、拉马努金、汉密尔顿、弗列特荷姆
编辑本段华人数学家
古代
刘徽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赵爽(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祖冲之(公元429年生)、祖暅(祖冲之之子)、沈括(公元1031~1095年)、张丘建(北魏人)、秦九韶(1208年生)、郭守敬(1231年生)、朱世杰(1249年生)、贾宪(北宋人)、杨辉(南宋时期)、王恂(1235年生)、徐光启(1562年生)、梅文鼎(1633年生)、薛凤柞、阮元(1764年生)、李善兰(1811年生)、王贞仪(1768-1797 )
近代
华罗庚
冯祖荀、姜立夫、胡明复、钱宝琮、陈建功、熊庆来、杨武之、曾炯、苏家驹、苏步青、江泽涵、曾远荣、高扬芝、赵访熊、吴大任、庄圻泰、柯召、许宝騄、华罗庚、陈省身(美籍)、卢庆骏、段学复、王湘浩、田方增、徐瑞云、林家翘、钟开莱、严志达
现代
吴文俊、冯康、王浩、张鸣镛、谷超豪、陆启铿、龚升、许以超、王元、陈景润、潘承洞、项武忠、项武义、陆家羲、吴从炘、张广厚、钟家庆、杨乐、周炜良、萧荫堂、李安民、侯振挺、王戌堂、伍鸿熙、彭实戈、王见定、田刚、丘成桐(美籍)、张伟平、罗懋康、袁亚湘、陈永川、周海中、景乃桓、蔡天新、朱熹平、汤涛、王小云
编辑本段部分数学家简介
欧拉
参见:欧拉
欧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Basel)城,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
杰出数学家 欧拉
数学家,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数学家高斯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由于过度的工作,欧拉在二十八岁时得了眼病,并最终失明。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直到逝世,竟达17年之久。欧拉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见的,他能够复述年青时代笔记的内容,心算并不限于简单的运算,高等数学一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拉格朗从19岁起和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的一般解法,这引起变分法的诞生。等周问题是欧拉多年来苦心考虑的问题,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欧拉的热烈赞扬。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为了庆祝他计算气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请朋友们吃饭。那时天王星刚发现不久,欧拉写出了计算天王星轨道的要领,还和他的孙子逗笑,喝完茶后,突然疾病发作,烟斗从手中落下,口里喃喃地说:“我死了。”欧拉终于“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祖冲之
参见:祖冲之
祖冲之 像
祖冲之曾经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时2721223日,与现代公认的2721222日几乎没有误差。月球上许多火山口中的一个被命名为“祖冲之”。祖冲之还曾经计算出圆周率应该在3和3之间。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科学博物馆中也有祖冲之的大名与他所发现的圆周率值并列。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各国著名的科学家肖像中,也有中国的祖冲之和李时珍。
丘成桐
参见:丘成桐
由于他在
丘成桐 “菲尔茨奖”获得者
几何方面的杰出工作,丘成桐在1982年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奖之一菲尔兹奖。1994年,获得了瑞典皇家学员颁发的国际上著名的克雷福德奖。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丘成桐最著名的成就是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现在成为物理学中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陶哲轩
参见:陶哲轩
陶哲轩是澳大利亚籍华裔数学家,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他是继丘成桐之后获菲尔兹奖的第二位华人。
王见定
王见定教授
从1983年到数学分支的产生,王见定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半解析函数理论,1988年又首次建立了共轭解析函数理论;并将这两项理论成功地应用于电场磁场流体力学,弹性力学。此两项理论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引用和发展,并由此引发双解析函数复调和函数多解析函数k阶解析函数半双解析函数半共轭解析函数以及相应的边值问题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等一系列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而且这种发展势头强劲有力,不可阻挡。
编辑本段语录
“不懂几何者免进”。“如果谁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同边是不可通约的量,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 ----柏拉图
“几何无王者之道”! ----欧几里得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
“虽然不允许我们看透自然界本质的秘密,从而认识现象的真实原因,但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一定的虚构假设足以解释许多现象”。“因为宇宙的结构是最完善的而且是最明智的上帝的创造,因此,如果在宇宙里没有某种极大的或极小的法则,那就根本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欧拉
“数学的本质在於它的自由”。“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康托(Cantor)
“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向无穷那样深深的触动人的情感, 很少有别的观念能像无穷那样激励理智产生富有成果的思想, 然而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能向无穷那样需要加以阐明”。“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 它就充满着生命力, 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我们必须知道, 我们必将知道”。———希尔伯特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PR哈尔莫斯
“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 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 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数学,科学的女皇;数论,数学的女皇”。“有时候, 你一开始未能得到一个最简单,最美妙的证明, 但正是这样的证明才能深入到高等算术真理的奇妙联系中去。 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动力, 并且最能使我们有所发现”。“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 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高斯
“在奥林匹斯山上统治著的上帝,乃是永恒的数”。 ----雅可比
“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其余的数都是人造的” 。----克隆内克
“上帝是一位算术家” ----雅克比
“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气的数学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完全的数学家”。“我决不把我的作品看做是个人的私事, 也不追求名誉和赞美。 我只是为真理的进展竭尽所能。 是我还是别的什么人, 对我来说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它更接近于真理”。----魏尔斯特拉斯
“纯数学这门科学再其现代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之最具独创性的创造”。----怀德海
“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著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AN怀德海
“给我五个系数,我将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如果认为只有在几何证明里或者在感觉的证据里才有必然,那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给我五个系数,我将画出一头大象;给我第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人必须确信,如果他是在给科学添加许多新的术语而让读者接着研究那摆在他们面前的奇妙难尽的东西,已经使科学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人死了, 但事业永存 ”。 ----柯西
“数学不可比拟的永久性和万能性及他对时间和文化背景的独立行是其本质的直接后果”。----A埃博
“用心智的全部力量, 来选择我们应遵循的道路”。“异常抽象的问题, 必须讨论得异常清楚”。“我决心放弃那个仅仅是抽象的几何。这就是说,不再去考虑那些仅仅是用来练思想的问题。我这样做,是为了研究另一种几何,即目的在于解释自然现象的几何”。“数学是人类知识活动留下来最具威力的知识工具,是一些现象的根源。数学是不变的,是客观存在的,上帝必以数学法则建造宇宙”。----笛卡儿
“我不知道, 世上人会怎样看我; 不过, 我自己觉得, 我只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 一会捡起块比较光滑的卵石, 一会儿找到个美丽的贝壳; 而在我前面, 真理的大海还完全没有发现”。“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 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虚数是奇妙的人类棈神寄托,它好像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一种两栖动物”。“不发生作用的东西是不会存在的”。“考虑了很少的那几样东西之后,整个的事情就归结为纯几何,这是物理和力学的一个目标”。————莱布尼茨
“读读欧拉, 读读欧拉, 他是我们大家的老师”。“天文科学的最大好处是消除由于忽视我们同自然的真正关系而造成的错误。 因为社会秩序必须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 所以这类错误就更具灾难性。 真理和正义是社会秩序永恒不变的基础。 但愿我们摆脱这种危险的格言, 说什么进行欺骗和奴役有时比保障他们的幸福更有用! 各个时代的历史经验证明, 谁破坏这些神圣的法则, 必将遭到惩罚”。----拉普拉斯
“如果我继承可观的财产, 我在数学上可能没有多少价值了”。“我把数学看成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 而不是想为自己建立什么纪念碑。 可以肯定地说, 我对别人的工作比自己的更喜欢。 我对自己的工作总是不满意 ”。“一个人的贡献和他的自负严格地成反比,这似乎是品行上的一个公理 ”。----拉格朗日
“看在上帝的份上, 千万别放下工作!这是你最好的物”。“前进吧, 前进将使你产生信念”。----达朗贝尔
“我的成功只依赖两条。 一条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到底; 一条是用手把脑子里想出的图形一丝不差地制造出来”。 ----蒙日
“精巧的论证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长期切磋积累的成果。 我也是慢慢学来的,而且还要继续不断的学习”。“直接向大师们而不是他们的学生学习”。 ----阿贝尔
“到底是大师的著作, 不同凡响”!----伽罗瓦
“挑选好一个确定得研究对象, 锲而不舍。 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终点, 但是一路上准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克莱因
“思维的运动形式通常是这样的:有意识的研究-潜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研究”。“人生就是持续的斗争, 如果我们偶尔享受到宁静, 那是我们先辈顽强地进行了斗争。 假使我们的精神, 我们的警惕松懈片刻, 我们将失去先辈为我们赢得的成果 ”。“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 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 ”。----庞加莱
“一个人如果做了出色的数学工作, 并想引起数学界的注意, 这实在是容易不过的事情, 不论这个人是如何位卑而且默默无闻, 他只需做一件事:把他对结果的论述寄给 处于领导地位的权威就行了”。----莫德尔
“数学家通常是先通过直觉来发现一个定理; 这个结果对于他首先是似然的, 然后他再着手去制造一个证明”。 ----哈代
“科学需要实验。但实验不能绝对精确。如有数学理论,则全靠推论,就完全正确了。这是科学不能离开数学的原因。许多科学的基本观念,往往需要数学观念来表示。所以数学家有饭吃了,但不能得诺贝尔奖,是自然的”。“诺贝尔奖太引人注目,会使数学家无法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一个数学家的目的,是要了解数学。历史上数学的进展不外两途:增加对于已知材料的了解,和推广范围”。----陈省身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华罗庚
“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伯克霍夫
“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刘徽
“几何看来有时候要领先于分析,但事实上,几何的先行于分析,只不过像一个仆人走在主人的前面一样,是为主人开路的”。“也许我可以并非不适当地要求获得数学上亚当这一称号,因为我相信数学理性创造物由我命名(已经流行通用)比起同时代其它数学家加在一起还要多 ”。————西尔维斯特
“迟序之数,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祖冲之
“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诺瓦列斯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雷巴柯夫
“生命只为两件事,发展数学与教授数学” ----普尔森
“扔进冰水, 由他们自己学会游泳, 或者淹死。 很多学生一直要到掌握了其他人做过的, 与他们问题有关的一切,才肯试着靠自己去工作, 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人养成了独立工作的习惯”。 ----ET贝尔
“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 ----拉奥
“数学——科学不可动摇的基石,促进人类事业进步的丰富源泉”。 ----巴罗
“不亲自检查桥梁的每一部分的坚固性就不过桥的旅行者是不可能走远的。 甚至在数学中有些事情也要冒险”。 ----贺拉斯。兰姆
“数学家实际上是一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 ----诺瓦利斯
“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史密斯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京斯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包含了一些后来西方数学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一些数学研究成果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2]
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李善兰恒等式”。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成为“华—王方法”。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命名为“苏氏锥面”。数学家熊庆来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熊氏无穷级”。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称为“陈示性类”。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数学家吴文俊在拓扑学中的重要成就被命名为“吴氏公式”,其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称为“吴氏方法”。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称为“王氏悖论”。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称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柯—孙猜测”。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称为“陈氏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杨—张定理”。数学家陆启铿关于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陆氏猜想”。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姜氏空间”;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成果被称为“侯氏定理”。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周氏猜测”。数学家王戌堂关于点集拓扑学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王氏定理”。数学家袁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袁氏引理”。数学家景乃桓在对称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景氏算子”。数学家陈永川在组合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称为“陈氏方法”。
编辑本段爱情故事
笛卡尔的故事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7 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曾经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有着“现代哲学之父”的称号。笛卡尔对数学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中学时大家学到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就被称为“笛卡尔坐标系”。
传闻,笛卡尔曾流落到瑞典,邂逅美丽的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笛卡尔发现克里斯蒂娜公主聪明伶俐,便做起了 公主的数学老师, 于是两人完全沉浸在了数学的世界中。国王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笛卡尔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不但强行拆散他们,还没收了之后笛卡尔写给公主的所有信件。后来,笛卡尔染上黑死病,在临死前给公主寄去了最后一封信,信中只有一行字:r=a(1-sinθ)。
自然,国王和大臣们都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只好交还给公主。公主在纸上建立了极坐标系,用笔在上面描下方程的点,终于解开了这行字的秘密——这就是美丽的心形线。看来,数学家也有自己的浪漫方式啊。
事实上,笛卡尔和克里斯蒂娜的确有过交情。不过,笛卡尔是 1649 年 10 月 4 日应克里斯蒂娜邀请才来到的瑞典,并且当时克里斯蒂娜已经成为了瑞典女王。并且,笛卡尔与克里斯蒂娜谈论的主要是哲学问题。有资料记载,由于克里斯蒂娜女王时间安排很紧,笛卡尔只能在早晨五点与她探讨哲学。天气寒冷加上过度操劳让笛卡尔不幸患上肺炎,这才是笛卡尔真正的死因。
成语名称: 依然故我 yī rán gù wǒ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依然故我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依然故我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依然故我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依然:依旧;故:原来的。仍旧是原来的我。形容情况仍然没有变化。
[成语出处] 宋·陈著《贺新郎·次韵戴时芳》:“谁料腥埃妨阔步;孤瘦依然故我。”
[正音] 然;不能读作“yán”。
[辨形] 依;不能写作“衣”。
[近义] 原封不动 一如既往 依然如故
[反义] 面目全非 一反常态 瞬息万变
[用法] 可形容人的思想、习惯、为人或环境、工作和往常一样;没有改变。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见“依然如故”(1188页)。
[例句] 你说他“~";我认为不能这么说;要看到他有改正的地方;要肯定他点滴的进步。
[英译] I remain the same as before。
百科解释如下:
依然故我
本套丛书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最新引进,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最重要作品的合集,在国际心理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准和实用价值。卡斯特以多年研究心得和深入浅出的解析,用清新简练的文笔,生动鲜活的事例,向读者阐述了有关自我、梦境、信任、命运、恐惧等诸多人类最根本的心理命题。本套丛书是广大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学爱好者,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众多读者了解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最新趋势、提高心理素质以及走出心理阴影、克服心理障碍的必备书目。目录 • 基本信息
• 依然故我
• 我推荐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图书目录
• 书摘插图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信息[回目录]
发音 yī rán gù wǒ
释义 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出处 唐·薛调《刘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示例 二分明月,照向谁家,一个诗人,依然故我。(清·吴锡麒《家慕桥诗集序》)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人的思想等
依然故我[回目录]丛书名: 精神分析经典系列丛书
作 者: (瑞士)卡斯特 著;刘沁卉 译
出 版 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8-9-1
字 数: 145000
版 次: 1
页 数: 187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737700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定价:¥2500
我推荐[回目录]《卡斯特精神分析译丛》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重要作品的合集,在国际心理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准和实用价值。
维蕾娜·卡斯特以多年研究心得和深入浅出的解析,用清新简练的文笔,生动鲜活的事例,向读者阐述了有关自我、梦境、信任、命运、恐惧等诸多人类最根本的心理命题。
本译丛是广大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学爱好者,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众多读者了解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最新趋势、提高心理素质以及走出心理阴影、克服心理障碍的必备书目。
内容简介[回目录]在多数情形下,以这样的方式感受到的新的自我会带来良好的价值感、自信和自我认同。但这种自信也不是就简单地意味着快慰,它也有可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总的说来,与自我感受相关的生命体验就是那些将人置于自我极限边缘的、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超越这一极限的体验;是那些自己在与周围事物的比对中显现本色、而又不为之困扰时的体验。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差异赫然显现时,自我的本质——多数是经年以来形成的本质——就会被照亮,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清晰夺目,让我们看到他、感受他、瞥见自己的真正面貌。同时,那些不属于自我的、被外界强加于自我的东西也会显露无遗。不过,由于人们并不能随时感受到自我,所以有人认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过着没有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感的生活,甚至是生活在对自我的疏远之中。
在何时、何种情形下能够感知自我,这原本也是每个人性情当中特有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的是:所有的人都经历过自我感知,而且每当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痛苦和迷茫。但这也意味着,除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证实这些独特的感受。假如能有一些有可比性的自我感知经历,那倒是可以相互探讨交流,但如果某人谈到一种他自己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自我感知历程,我们便只能沉默。每个人只能自己去寻找自己独特的感受自我的方式。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的、同时也是外在的、社会的进程。我们不停地与命运、与他人、与自己打交道,也就不停地推动着这一进程。
本书中,我们将探讨自我同一性的各个不同方面,并在部分学说的理论视角之下对具体的自我同一性感知行为做出分析。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出心理学中那些关于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同一的复杂构想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最终找到在当代生活中如何拥有良好自我价值感、并走向一个积极灵活的自我同一性的答案。、
作者简介[回目录]维蕾娜·卡斯特,1943年出生于瑞士阿彭策尔,大学时主修心理学、哲学和文学,博士论文以荣格心理学为主题。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现为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苏黎世荣格心理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同时担任心理治疗师,并拥有个人诊所。在多年的诊疗工作中,卡斯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与大最的病理资料,这使她的作品更能贴近广大读者的真实需要。
维蕾娜·卡斯特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者,其作品主要涉及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象征学领域,以如何走出心理阴影,如何面对不幸与哀伤,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为主题。例如:《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放手与找到自我。》《梦:潜意识的神秘语言》《相信自己的命运》,等等。
维蕾娜·卡斯特的作品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样在非专业大众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图书目录[回目录]前言 有关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自我价值感的几宗案例
感知自我同一性
连续性与一致性
感知自我的空间
身体:体验自我的基础
性取向
人际关系网
工作与成就
价值观
主观想象
创造性
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同一性
情感的意义
情感:复杂的协调系统
自我价值感:最基本的情感
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感受的形成
自我感受的发展阶段
自我感觉、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感
依恋关系
认可的必要性.
埃里克·H.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经典理论
埃里克森:天生另类
自我同一性的几个核心要素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若干主题
自我同一性状态间的过渡
女性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修整
借助范例完成过渡
模仿与自居
从自居到自我同
自我同一性的改变
角色面具与人格暗影
角色面具下的人格暗影
真假自我:充满矛盾的自我同一性
内在自我
自我异化
两难境地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个体化进程
荣格心理疗法中的深层自我
象征性事物——个体化进程中的路标
个体化进程与社会
自传:贯穿始终的自我同一性
自传式叙述
回忆
充当象征性事物的记忆章节
档案保管员与传奇讲述者
改编与杜撰
回忆的离散
自传性记忆的开端
设计未来
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人生转折阶段
时代的见证者
当生活未从人愿
主动忘却
认可自己
家族传奇
自传与心理治疗
一致性——连续性——自我分裂
创伤经历
获取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进入自我同一性境界
自我价值的来源和自我价值危机
是什么在威胁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与外界评价
自我价值感,接受自我和接受他人
自我价值感的保护
以自己的尺度为准绳
催生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其他因素
较量
自我价值感和其他情感
对自我同一性的忧虑和自我价值感
附录 关于几个概念的解释书摘插图[回目录]
感知自我的空间
自我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及其许多分过程的发展结果在某些空间里更加容易显现。这些空间围合起来,构成了人类进行自我感知的框架。
身体:体验自我的基础
当我们自问是否存在于这个大千世界的时候,所指的往往是身体。身体似乎是我们立身于世的基本保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体,一个极具个性的、由他/她的全部往事以及未来经历共同铸就的、独一无二的身体。每当自我遭遇到太多的疏离与消解,身体总是我们依然保有生机和整体性的最后明证。
一具拥有头颅和大脑的身躯让我们得以生存、得以体验、得以积累感受。虽然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在虚拟世界邂逅的可能,但人际交往依然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并会带来切肤体验。我们与大千世界的联系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倘若没有大脑,人就无法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对自我感觉的变化也往往从身体开始。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身体在青春期的经历:自己熟悉的孩童躯体倏忽之间就不复存在,四肢变得那么修长,活动起来笨手笨脚,原本协调的动作被不协调的动作取而代之。我们渐渐告别原来的身体,正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为自己所不熟悉的身体。因此,这一时期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对自我的发展无疑功不可没,但也能在那几年的时光里带给我们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类似的情形还会出现在更年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也会由于身体的变化而生出不同于以往的自我感觉。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病痛所带来的是最根本的自我感知体验,而当我们的身体——尤其对于女性而言——风韵不再的时候,我们同样可能陷入对自我失去信心的泥潭。身体变了,对身体的印象必然随之改变,这也就牵扯到我们对自我的体验。身躯是我们感知自己和他人的途径,它的存在即是我们的存在。
身体更是我们感受的载体,是各种情绪酝酿登场的舞台:人有七情六欲,强烈的、肤浅的、或者身体上的。或许我们的身上还鲜明地打着某种情绪模式的烙印,这使我们成为胆小如鼠的或者是脾气暴躁的人。身体容纳着我们的欢乐、痛苦、疼痛,也将是今后死神的降临之所。没有身体,就谈不上死亡。
地址:baikebaiducom/view/170873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245578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