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究竟该如何理解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究竟该如何理解呀?,第1张

此诗鲁迅1903年赠友人许寿裳。灵台就是心,心没有办法逃避爱神的神箭,爱什么?故园——祖国。而这时的祖国被大石般的风雨笼罩着。黑暗极了,好象黑夜一般。所以我把自己的爱意寄托给寒夜的星星,请它捎回祖国。荃,香草。此指祖国同胞。祖国同胞不能体察我的爱意。轩辕,就是黄帝,此指中华民族。荐,献。我甘愿把我的热血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

亦舒的代表作品有:

1、《玫瑰的故事》

此图书于1981年出版,该书是一部“情爱宝鉴”,描写各种不同性格的男女,对情爱的处理态度。

该书内容是讲述黄玫瑰因貌美而追求者不断,并给她带来诸多烦恼。当她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庄国栋时,庄却绝情而……极度悲伤的玫瑰赴美留学,并与方协文结婚。

十年后,玫瑰与丈夫离婚,独自返港,在孤独、寂寞之中结识了身患绝症的溥家明,三个月的热恋使柔肠断……几年后,玫瑰巧遇十几年来一直思念着她并已离异的庄国栋,玫瑰内心极度矛盾与痛苦,最后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归所。

2、《喜宝》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79年。

20世纪70年代,香港从工业化向经济多元化逐步蜕变,消费主义时代在香港的全面到来使得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日益显露。亦舒笔下财富与爱欲交织的都市小说浸润了鲜明的后现代消费文化色彩。小说《喜宝》就是香港消费文化时代的言情作品。

该小说讲述了剑桥圣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姜喜宝,为了生活和自身的要强,决定做勖存姿情妇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喜宝内心自我身份的转变,以及对聪慧身份转变后自我价值的烘托,表现了亦舒对于20世纪80年代香港女性身份的探索。

3、《风满楼》

小说讲述的是宦晖、宦楣两兄妹含金汤匙长大,生活富足应有尽有,不知人间疾苦。宦晖花天酒地,滥交女友,游手好闲;宦楣性格安静,失败的初恋是她心中一道深深的伤口。她无法忘记邓宗平。

4、《故园》

这是由亦舒编著的一篇喜剧小说,由中国喜剧出版社出版。讲述的主要情节是人一生中遇到让你一生依恋刻骨铭心的人,确不能与之长相厮守的一种心境。

5、《迷迭香》

这部小说于1998年在海天出版社出版。

小说内容描述女导演余芒发现自己的记忆里出现了从来不曾经历的事物,因此,她的谈吐习惯、个性嗜好也随之改变,并莫名地结识了“记忆”中的于世保与并仲开二人。

他们都认力余芒酷似恋人文思慧而时刻追随于她的左右,这神秘的突如其来的一切激起余芒极大的好奇心,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疗养院中长眠不醒的文思慧**,同时,她还发现了一位每日都悄悄探望思慧的陌生男子……

--亦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出自唐代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翻译及注释

全文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

今年又被春风盛情邀请,轻率地做了她家的座上宾客;

转眼到了秋天,原本想用紫色妆点故园,却忧思用了红妆;

连翘与妩媚和艳丽不期而遇,成就它一张美丽的笑靥;

等到第二年春归时,不知道枝端还有多少花朵留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

自题小像

(近代)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翻译: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忆故园

(唐代)顾况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宋代)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翻译: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此时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人却老了;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

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这春空里,柳絮将飞又落下。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

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

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

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原文: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独自泛一叶孤舟,驶遍田野荒地去寻访他的故园。还记得当年,绿荫将园门摭掩。我们一同寻访游览,满地苔藓都印下了我们木屐的齿印。那时赏心乐事真无限,纵情豪饮,任凭酒痕把衣袖湿遍,酒痕斑斑。如今想要寻觅以往的踪迹。只能空自感到惆怅和幽怨。昔日的百花园,已变成一片凄凉秋苑。从前共同赏花的友人,分别后全都风一样流逝云一样消散了。流水悠悠远远,怎知流水之外,是纷乱的群山,可友人比那乱山还更远。料想他独处天涯,归梦何其短暂,想是早已忘掉故乡的绮窗雕栏。抬望眼,所见到的只是斜阳冉冉。抚著高大的树木,叹息自己的年华已晚。只有数点落下的红英,还在眷恋着凄婉的庭院。

注释 1长亭怨慢:词牌名。 南宋 音乐家、文学家姜夔自度曲,调属「中吕宫」。或作「长亭怨」。双片九十七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五仄韵。2中庵:所指何人不详。3孤艇:孤单的小船。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泛指田野或高地。三国魏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皋:水边的高地。4当日:昔日,从前。唐李商隐《华清宫》诗:「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5绿阴:亦作「绿荫」。绿色的树荫。唐来鹄《病起》诗:「春初一卧到秋深,不见红芳与绿阴。」6屐齿:木屐底部前后各二齿,可踏雪踏泥。唐独孤及《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群不香。」莓阶:长满青苔的台阶。7酒痕:沾染上酒滴的痕迹。唐岑参《奉送贾侍御史江外》诗:「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8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成秋苑:用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9风流云散:风吹过,云飘散,踪迹全消。比喻人飘零离散。汉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十绮疏雕槛:指窗户上雕饰花纹。绮疏: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后汉书·梁冀传》:「窗牖皆有绮疏青琐,图以云气仙灵。」雕槛:犹雕栏。⑾冉冉:一作「苒苒」。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⑿乔木:高大的树木。《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年华:年岁;年纪。北周庾信《竹杖赋》:「潘岳《秋兴》,嵇生倦游,桓谭不乐,吴质长愁,并皆年华未暮,容貌先秋。」⒀红英:红花。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⒁凄婉:悲凉婉转;哀伤。《新唐书·张说传》:「既谪岳州,而诗亦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鉴赏

 这首词为记事感怀之作,写重过故友旧园时的复杂心绪,流露了对往事的无限依恋和因时光荏苒而产生的迟暮之感。王沂孙一改填词用典多惯例,这首词用典极少,文辞稍显简淡的情感曲折跌宕,用语波峭起折,也堪称一首佳作。

 「泛孤艇、东皋过遍。」写重访中庵故园。扣准本题。「孤艇」,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落出访故地的落寞。「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作者足迹遍至东皋,留连徘徊。烘托出情境。词人对此地蕴含深情,此次特地前来追寻旧游之地。照下文「欲寻前迹」,足见发端伊始,虽入手擒题,却并非一览无余。曲意直笔,颇耐人寻味。

 「尚记当日」点明下文是对往昔的追忆。「绿阴门掩」,表明当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景境宜人而访者少。「屐齿莓苔」,指游览之事:「酒痕罗袖」,是讲宴乐的。正所谓「事何限」表明事情的范围。而「记当日」指时间。昔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无限与当日交游、乐事的欣愉雅致相互生发映衬,给人印象颇佳。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笔锋转至眼前。履旧迹,寻前踪。一切皆已渺然。旧日舞台歌榭,已雨打风吹去。怡人春光。亦复化为令人惆怅的一片秋色。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欲寻前迹」本应接在「东皋过遍」之后,词人却把它置于「尚记当日」后面,是一种腾挪之法。这种利用「时间差」的写法,造成今昔的强烈对比,和笔势上的波峭回环之感。词人同时还辅以不同的景致和虚实相生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昔之欢游,「绿阴」、「莓苔」的春色点染,乐景独好;今之萧条,一片「秋苑」的悲秋笔墨,哀感十足。昔日之乐何其乐,此时之哀何其哀矣。追忆昔游是出于想像,本是虚写。用了「屐齿莓苔」、「酒痕罗袖」的具体可感的细节,变得历历可见,足见词人对昔游的怀恋之深。重游寻迹,望故园萧条迹渺,感慨无穷,却将万端感慨凝为「空惆怅」一语,用「成秋苑」的写意笔墨,世间沧桑都言尽,寓不尽之意于象外言外,极为空灵,此正是碧山过人之笔。「空惆怅」感发于中庵园林的今昔相比,和与故人流散之哀,故而下启「自约」数句。「自约赏花后,别后总,风流云散」两句写出故人之离散。以风云流散变幻飘渺不定之姿,写人间别离,妥贴空灵而凄美可感。「总」字遥合于「孤」,写尽人去园空,形单影只相别久矣之感。孤寂的情怀和惆怅的眼睛。贯穿于故园之忆,之寻的过程,非常传神,是词人精心提炼的效果。

 「水远」二字起头,于奇峭中透视常理,写法非常独特,不落俗套。于叙情之处,戛然收束,寓情于景,让人体味个人情改,颇为曲折。「水远」在景致上是遥应「泛孤艇」之所见。上片歇拍将故人离散的实事,幻为一片风流云散。「水远」则是紧承其命脉而来。却以山高水远进一步渲染离散之实。故人的萍踪渺然苍茫里,更加反托出词人怀念之情的悠深缠绵。又以「怎知」「却是」的虚字进一步勾勒,欧阳修《踏莎行》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之句,正是水远,表意浑厚。

 「乱山尤远」。则知水远山长在前人笔下,超越自身美感,象征著天各一方的深沉的意蕴。这三句在淡墨无华中,具有浑厚的艺术感染力。在层层递进之中,融进了词人多少怀恋和伤离之情。「天涯梦短」,以「短」状梦,精警峭拔。是承上启下之转折,它承前反扣山长水远的天涯隔阻,束后则点出天涯未归之人的处境。「想忘了、绮疏雕槛」。「绮疏雕槛」,中庵园林的亭台楼榭。「想忘了」是体贴故人迟迟不归之婉辞。梦短路遥,是一种叫人割舍不断的痛苦无奈。短梦沟不通花花天涯的阻隔,使故人无可凭依。因而显见词人对故人的同情的了解。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再折回眼前之景,收束全词。它上承过故园的各种感怀,历层层曲折,极自然地以眼前景作结,正写出词人的情感变化。叙写的景色萧然:一片斜阳晚照、数点残花映红。「望不尽,冉冉斜阳」由周邦彦《兰陵王·柳》中的「斜阳苒苒春无极」名句而稍加变动。

 「春无极」改为「望不尽」极写中庵故园眼前秋苑的无限萧条。「春」「望」之变,与「重过」故园的题旨相扣。「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前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泣然流泪。「冉冉斜阳」所描绘的日暮黄昏之景,使人易生苍凉迟暮之感。「望不尽」,更引出对人生的渺长和惆怅的反思。「抚乔木、年华将晚」进一步渲染此情此景。词中将这种迟暮之悲由外围、外景、外物引向内心深处,使之情景生发,汇融成为绮丽中带悲壮、淡远中寓苍凉的意蕴浑厚的意境。使人意感横生,情景交加,在烟霭苍茫之处,感慨则纷至皆来。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在斜晖脉脉的中庵故园里,只有几点残存的红英,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劫,目睹沧海桑田的变换,在由极或到极衰的转换中,也定是凄怆已极吧。对人、对花,皆是如此。

 全词笔调伤感凄凉,意境空灵高远,怨怅之情溢满字间,哀婉动人。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重游友人故园的怀旧之作。此词题为「重过中庵故园」,旧注以为中庵系元曲家刘敏中。刘敏中号中庵,有《中庵乐府》。但刘敏中乃由金入元者,据其他作品和其他史料看,似与王沂孙无关。故此中庵究属何人,有待详考。但有一点似应肯定,即此人与作者是故友,关系相当不错,很可能入 元朝 为官为未归故乡,故词有如此感慨。 诗词作品: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诗词作者: 宋代 詹玉 诗词归类: 记事、感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111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