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第1张

岑参的这首诗,很有艺术特色,是唐诗宝库中的精品。(1)这首诗写到的是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的所思、所写。从诗题“行军九日”、首句中的“登高”、第一句中的“送酒”,以及第三句的“故园菊”中,可以看出来。九日指的是双九之日,即农历九月九。重阳有登高、赏菊、喝雄黄酒的习俗。

(2)“遥怜”二字,是指站在很远的地方,怜惜、可怜,对象是长安故园的菊花。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菊花开在战场上,惊慌所措,却无法躲藏。作者小中见大,借遥怜乱世之菊,表达自己和将士们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决心。

颈联: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感情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绩

原文: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出自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是运用了陶渊明白衣赠酒的典故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这句诗的意思是: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原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出处:唐代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诗歌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重九登高,饮酒赏菊,是古已有之的习俗。“登高”二字早紧扣诗题“九日”,一个“强”字则写出了万般凄凉与无奈。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当长安故园这一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尚未恢复时,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 登高赏胜呢。

诗人此时凝神所想的,是遥远故园的现状,“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个“遥”字,即写出了自身与故园相距甚远,如今只能遥寄一番牵挂与思念,而不能踏上故都,亲掬一把泥土,写下祝福。但诗人对故园、故都思念的情感是无法抑制的,他遥想故园的菊花,昔年是那样的灿烂,如 今,也应同样的缤纷。

只是那缤纷的菊丛中,也许已埋葬了太多将士的英魂。更或许,灿烂的菊丛正在断垣残壁的战场边寂寞地开放,此时,有谁记得是重九佳节,有谁会对你们寂寞地开放投去一瞥欣赏的目光啊!吟完此作,遥向故园,诗人陷入了无边的沉思。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全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古诗作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鉴赏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

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wwWSLkJorg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6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