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篇1
我相信,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这个假期,与《谈美书简》为伴,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美学世界。它伴我在美学世界中探索前进。
朱光潜老先生的笔触是亲切的。捧起《谈美书简》,细细品读,感受到的,是内心的震撼。这本书以信的形式,解答了许多问题和误解,从现实生活和抽象概念中的美谈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人谈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切,都令我感触颇深。
什么是美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对美有着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也许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和人交往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见解。要做到真正的美,是很难的,因为美需要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倾向与通过外在丑来衬托内在美,因为美丑的对比会使丑愈加丑,美愈加美。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因为美感源于人的意识和劳动,客观、主观兼备。那么,每个人的美感是否都不相同其实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即使是不同的人,对于某些事物也有共同的美感。这就产生了“共同美感”。书中提到,有关共同美感有一个“禁区”:许多人认为它否定了阶级社会的存在。其实不然,美感是人类对于使人愉悦的事物产生的快感,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快感,因为使人愉悦的事物并不只令人感到简单的“快乐”。悲剧中有美感,大自然的风景中也有美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生活中的食物给人的感觉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其实人各不相同,天性总是相同的,因此共同美感与阶级并不矛盾。
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美感,就必须要谈一谈人。作者在书中提到,“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我认为,美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人与美息息相关。审美活动与人本身是无法分割的,不能将人的某种能力剥离来和美产生联系。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就与整体有关,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同样,审美活动与美一样,不能主客观分离,需要辩证来看。
生理学中也有许多方面与美相关,比如节奏感、移情作用等等。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把握住了这些方面,他们的作品才能产生美感,经久不衰。
书中还谈及许多方面,例如悲剧与喜剧、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艺术、文艺创作、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文艺的思想性等等。
读完这部书,我的感慨很深。以前我对美的了解十分浅显,而如今它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著书时已有83岁,但他仍以亲切的笔调与我们交流,令我十分钦佩。
同时,作者有关学习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有句话,“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这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在理解了、领会了的基础上,必须要多加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辨证思想。这告诉我,凡事要多方面思考,万不能以偏概全,妄下定论。
作者还提到一句话,是画家丰子恺曾说的,“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以我的理解来看,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正是指令人回味无穷、又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的佳作。正如这本书,让人读书之外有认知,认知之外还有反思。这部书给予我很多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也给予我许多哲思。作者的思想可以在字里行间窥见。书中很多的地方,作者没有妄下结论,而是采用了“我认为”之类的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致和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关这部书的感想或许我只能写下这么多,但内心的思潮却是止不住地翻涌。感谢《谈美书简》带给我许多我缺少的东西,也是我明白许多我不曾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必将使我受用终生。对于美学,我才仅仅是入门,刚刚窥见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再次研读《谈美书简》的同时,我必定会继续寻找书籍,争取能在美学中探索更深。同时,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值得我学习,这些都值得我反复阅读它。
“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这句话正如这本书,告诫我要在课余探索心知,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美的足迹。走进《谈美书简》,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篇2我对美学一窍不通,但是知道一些杂碎的小常识,比如印象中很早前就知道朱光潜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称得上是美学家的人之一。大学一年级时曾在社会科学类书架前翻阅过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当时正处于刚对哲学感兴趣的阶段,邂逅这本书完全是随手间的无意识行为。翻阅后才知道“美学”竟是一门学问,而且其间还是大有乾坤的。当然那时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在并没有得到我的细究。今天《谈美书简》这本书,也是我在买其他书时顺手捎上的(可能是因为价格合宜),如此看来好像这次又是一次无意识行为。
《谈美书简》是朱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书写的,写的是他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回顾和整理,被誉为朱先生的“暮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给来信未回复的朋友们”的书信结集而成。我极少看书信体的书籍,论近期的话,也就看过一本《查令街八十四号》。书信体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那种交流感、谈话感很强烈,尤其是《谈美书简》这本书,虽然谈论的是貌似枯燥的学问,但是却让人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再有就是朱先生在信中也不仅讲得是美学,更是将他身上的大家治学精神润物细无声般地晕散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年轻的读者。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朱先生广为人知的一桩美谈。朱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写起来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此中的深意是要用一生去琢磨、领悟和实践的,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做起来越是不容易,而朱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一生恪守不渝”,这种情怀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这一次立下的座右铭关乎理想、事业的抉择,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人最感到迷茫的了吧,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正在做的放在一起比较和纠结,很多人受制于现实的骨感,觉得不得志,因而影响心情和生活,幸福感都变得很低,其实按照朱先生的这种视角看,我们没有做成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终究还是因为拿不出朱先生这般的魄力出来,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只一味地退缩罢了。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从这一条座右铭中足以看出朱先生对自己要求的具体和细致,我们往往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地度过了这一生,从未思考过具体究竟应该怎样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所以往往一事无成,终究还是因为对自己太客气了,思考的太少。
就是这样的一位朱先生,不谈《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等让他著作等身的这些个作品,光是这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学习受教的了。
回头再来谈《谈美书简》这本书。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中,朱先生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这一点真是深得我心,朱先生罗列的这几门学问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如此看来我屡屡无意识的看到美学相关的书也是有原因的了,因为我也一直相信学问是相通的。此外朱先生在这封信中还讲到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据我了解朱先生在花甲之年还自学了俄语,就是为了方便阅读马列主义原著。我也曾着手研究过如何阅读外文书籍,由于我不是因为要做学问而读书,所以极少看理论性的书籍,所以当时只想到要看些个外文小说。朱先生同时也是个翻译家,因而他自然是清楚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对书义能做多少改变,倒不是真的会恶意歪曲事实,但是同样的一句话两个人一起听尚可能听出不一样的意思来,何况是从一个语言过渡到另一个语言呢,因而我觉得看外文书,忠于原著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学习和掌握一两门外语就显得很重要了。关于什么时候学,所有从今天开始的学习都不算晚,因为今天是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宜早不宜迟,像朱先生这样花甲之年还在埋头苦学的前辈正是我们的榜样。
从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起,我便可能产生了一些关于朱先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了。现在我觉得可能是我在这方面的思想性有些问题。朱先生曾说过“我不是一名***员,但我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可能跟朱先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但是我却很在意他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马列主义的。要知道朱先生早年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过,1933年回国后又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过,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完全可以有机会在更早些时候就接触到马列主义,可是为什么迟迟在50年代后期才开始系统研究呢另外,可能也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有人在一本谈学问的书里反复地谈论自己的信仰(马列主义绝对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信仰的),虽然朱先生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但是这种他所强调的认识上的更新以及思维上的突破在我看来怎么有一种屈从于主流大众之感我们都知道20世纪下半叶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很多文人大家的作品中、生平记录中都多少打上了这段特殊时期特有的烙印,甚至那段时间有人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自杀。但是朱先生的身上我似乎没有看到过这些痕迹,唯有他从50年代起对自己马列主义信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除了《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小说,我一向不主张将做学问这件很纯粹的事被政治、阶级或是某种主义绑架。但是这些也可能是我一些片面性的主观臆断,极可能是我个人对朱先生以及他作品的一种误解。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很深的这种体会,所以在这里也只能直言不讳了。说实话,这种我思想上所形成的偏见,大大影响了我对这本书关于美学研究价值本身的判断。就好像你放大了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在他身上哪怕是闪烁着的`最耀眼优点的光芒你也会觉得,嗯,没什么意思了。
这本书这次读了以后且要放上一放,我坚持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今天所理解的是这样的一种程度和形态,也许换了一种时间和空间,又或许我得到了其他方面可以补充的知识,那时再对同样的这件事作出判断,跟以前比会有所进步,而更接近真实和真理吧。
除此之外,我有注意到朱先生还曾写过《谈读书》一书,看过内容简介后很感兴趣,四月份的书单里且先给这本书留下个位置。
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篇3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邂逅”这个词明媚且轻软,犹如一缕缕暗香疏影,横斜在红尘的渡口,让人闻之心动。人世间美好的相遇,多半由邂逅两个字在心底衍生。
这个词犹如一个时光宝盒,收藏着所有的经典桥段。一旦开启,那些蛰伏的碎碎念念,那些令人心动的雅致旧物,便如同只只彩蝶在眼眸、在心底振翅欲飞。
邂逅,是与美的相逢。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最想邂逅两个人:一个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一个是被世人称为“生活美学家”的袁枚。
世人认识芸娘大多是因为沈复的《浮生六记》,六记中仅存的四卷,我最喜欢以芸娘为核心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这两卷。
懂文辞,善解语的芸娘是一个浑金玉璞成为一体的女子,她热爱自然,流连于风花雪月;喜欢交朋友,闺蜜众多而且大多生动有趣;闲来也会和沈复斗嘴取乐,温厚的性情使她常常处于下风;见到美好的事物便如醉如痴……
芸娘虽出生在古代,骨子里亦有不同寻常的热情与浪漫,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她喜欢美景、美文、美人,沈复帮她挖掘出很多作为“人”而不只是“妇人”的快乐。也许,真正的爱,应该就是这样吧,不是愿意给你更多,而是愿意带你领略更多,帮你变成一个更善于体验生命乐趣的人。
芸娘是风雅感性的女子,她用自己的聪慧和沉静,把与沈复清寒不易的生活,过出了清暖温柔的味道。
再读《浮生六记》,在文字中邂逅芸娘——这个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诗意女子。心底里依然喜爱她对诗词歌赋的小小才情;喜爱她对平淡烟火的满满热情;喜爱她把繁琐的日常经营得意趣横生;喜爱她对沈复一生的深情和痴情;喜爱她对花木园林艺术的精妙入神;喜爱她对起居饮食到衣服器皿的适宜雅洁……
一个男人生命中如若遇到“芸娘”一样的女子,愿用她的深情、长情和才情谱写属于他们的“浮生六记”,他一定会对此女待以倾城的柔情,给她安暖的余生!
逍遥唯有随园,任性最是袁枚。懂情调、懂生活的袁枚辞官后,重金买下小仓山“随园”。辞官后,他决心做一个洒脱不羁的人,把随园打造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居所”。本着“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的园林设计宗旨,他把随园打造成了南京最美的风景。
在清代乾隆年间,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袁枚爱美景,也爱美食,且懂得吃,他写的舌尖上的中国文化食谱——《随园食单》,受到世人的追捧。
袁枚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过好一生,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他的生活美学,他的美食文化,传承了一个又一个百年。
有时候,一次短暂的邂逅,便会有一些蕴藏的美感,惊艳了你的眼眸。一日,偶遇一家普通的饭店,因为店内诠释了袁枚极富格调,极有风情的生活美学理念,整个室内便因品味和雅趣熠熠生辉。从我遇见它的那一刻,我就被店内的风格深深吸引住了眼眸。
室内的每一处装饰,都有它独到的`风雅,独有的清幽。隔着流年的纱幔,我仿佛看见,袁枚——这个数百年前的诗人、散文家、生活美学家,手捧令世人艳羡了数百年的《随园雅集》,在室内低眉浅语;看到他身着长袍时的从容飘逸;看到他把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过到极致;看到他把每一个烟火日常过出风雅意趣。
在清代颇有声誉“南袁北纪”中的袁枚,这个清代的才子,这个生活美学家,鲜衣怒马一辈子;轰轰烈烈一辈子;随意享受生活中的美学一辈子,一生激情飞扬,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他应该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严格来说,我和文字也是一种美丽的邂逅,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都在用文字接受并传达着美好的事物。
常常幻想某一天,我亦会在时空之门邂逅芸娘,和她一起去南京畅游袁枚的随园。去随园看风生竹院,月上芭蕉;与她持轻罗小扇,并坐小窗,看飞云过天,变态万状;与她赏秋菊,谈园艺;与她共饮藏在荷花苞内的清韵茶;与她西窗下聆听雨打芭蕉落闲庭……
人生最美是邂逅。如若邂逅芸娘,我定会和她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友,她会带我看她在假山花草间,用细线绑置的栩栩如生的草虫;我会给她看我在青花瓷盆内养的“空山无人,水流叶绿”的石头,看我用一湄好水滋养的一山烟岚……
《美丽的邂逅》是陈升在2008年12月19日发行的一张国语录音室专辑,由滚石唱片发行,共收录了11首歌曲。122009年7月5日,该专辑在第九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中荣获“年度国语专辑”奖项。此名还为一部连续性漫画《美丽的邂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