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弥留之际的嘱托是什么?我还知道的爱国诗句还有什么?

肖邦弥留之际的嘱托是什么?我还知道的爱国诗句还有什么?,第1张

弥留之际乃 将死之时 因为他想死在自己的国家 音乐可以没有国界 音乐家却是有的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可以这么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盛。那么古典主义时期究竟从何时开始算起,又在何时结束呢一般而言,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而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在这前后不到一百年的岁月中,古典主义风格成为当时艺术的准则以及审美的标尺。

       浪漫主义时期。 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此时的不少音乐在结构上已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但也更为灵活了。

      估计大家对肖邦都比较熟悉,因为国产的几位钢琴大师都喜欢弹肖邦。这也不难理解,肖邦的钢琴曲中那么多空灵飘逸的气息本来就和中国文化有几分相通。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这是任何一个听过他的音乐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他几乎只为钢琴写作,故而他能把钢琴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

       舒曼最后得了精神病,而不少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过于耽溺于个人的激情世界中不一定是好事。他的音乐大多很抒情,很有诗意,有时也会很激烈。他作了四首交响曲,都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有名。舒曼最常被人提到的作品是钢琴组曲《儿时情景》、《C大调钢琴幻想曲》、《狂欢节》等。我最喜欢的有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伯特,瓦格纳,韦伯等。

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欢迎交流!

应该没有。

肖邦和女人的关系,一直是肖邦研究者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的话题。毋庸置疑,肖邦和女人的关系,不仅影响着他的音乐,同时影响着他的生命。

据我查阅的资料,肖邦短短39年的生涯,和四个女人有过关系。每一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都留下并不很浅的痕迹。而且,他都留有乐曲给各位女子。研究肖邦和这四个女人的关系,的确不是猎奇,而是打开进入肖邦音乐世界的一把钥匙。

肖邦爱上的第一个女人,是康斯坦奇娅。1829年的夏天,他们俩人同为华沙音乐学校的学生,同是19岁,一同跌进爱河。第二年,肖邦就离开了波兰。分别,对恋人来说从来都是一场考验,更何况是在动乱年代的分别。这样的考验结果,无外乎不是将距离和思念更深地刻进爱的年轮里,就是爱因时间和距离的拉长而渐渐疏远、稀释、淡忘。初恋,常常就是这样的一枚无花果。肖邦同样在劫难逃。虽然,临分手时,他们信誓旦旦,肖邦甚至说我如果死了,骨灰也要撒在你的脚下但事实上分别不久,他们便劳燕分飞,各栖新枝了。别光责怪康斯坦奇娅的绝情,艺术家的爱情往往是浪漫而多为一次性的。我不想过多责怪谁是谁非,这一次昙花一现的爱情,给肖邦没有太大的打击,相反却使他创作出他一生仅有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无论是E小调第一,还是F小调第二协奏曲,都是那么甜美迷人,流水清澈、珍珠晶盈的钢琴声,让你想到月下的情思、真挚的倾诉和朦胧的梦幻。它不含丝毫的杂质,纯净得那么透明,这是只有初恋才能涌现出来的心音。这是肖邦以后成熟的作品再不会拥有的旋律。

肖邦爱上的第二个女人,叫玛利娅。这是1835年6月发生的事。玛利娅比肖邦小9岁,小时候,肖邦见她的时候,她还是个相貌丑陋的小姑娘,眼下竟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人了。只是这一场爱情太像一出流行的通俗肥皂剧,女的家世贵族,门不当户不对,一个回合没有打下,爱情的肥皂泡就破灭了。虽然肖邦献给人家一首A大调圆舞曲,不过,在我看来,这首曲子无法和献给康斯坦奇娅的那两首协奏曲相媲美。想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无论肖邦,还是玛利娅不过是一次邂逅相逢中产生的爱情,他们谁也没有付出那么深、那么多。艺术不过是心灵的延伸;音乐不过是心灵的回声;趟过浅浅一道小河式的爱,溅起的自然不会惊涛拍岸,而只能是几圈涟漪。

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是旷世持久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爱,长达10年之久。该如何评价这一场爱情呢乔治·桑年长于肖邦6岁,一开始就担当了"仁慈的大姐姐"的角色,爱的角色就发生了偏移,便命中注定这场爱可以爱得花团锦簇、如火如荼,却不能坚持到底还是因为乔治·桑的孩子从中作怪导致爱的破裂或者真如人们说的那样乔治·桑是个多夫主义者,刺激了肖邦抑或是因为他们俩人性格反差太大,肖邦是女性的,而乔治·桑则是男性的,不说别的,就是抽烟,肖邦不抽,而乔治·桑不仅抽而且抽得极凶,就让两人越来越相互难以忍受爱情,从来都

一笔糊涂账,走路鞋子硌不硌脚,只有脚自己知道,别人的评判只是隔岸观火罢了。

1848年的春天,因为生活的拮据,肖邦抱病渡海到英国演出,用光了在伦敦储存的钱付医疗的费用,只好暂住在他的苏格兰女学生史塔林家中,这是他接触的第四位女人。史塔林爱上他,并送给他二万五千法郎做为生活的费用。他回赠给史塔林两首夜曲F小调、降E大调(作品55-1、2)。不知道回赠有没有爱情我是很怀疑这种说法的,因为我查阅了肖邦的年谱,这两首夜曲并不是作于1848年,而是作于1843年。纵使是赠给史塔林**的,这两首夜曲也无法同上述那些乐曲比拟。在肖邦21首夜曲里,它们不是最出色的。或许,肖邦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爱无法挽救他了,或者是爱来得太晚些了或者是他还沉湎于以往的甜梦、噩梦里再无力跳将出来

我无法想像。我也无法猜测肖邦短短的一生,是否真正得到过爱情他和四个女人的爱情算不算是他所追求的爱情但是,我能够说,这一切是爱情也好,不是爱情也好,都不能和他的那些美妙动人的乐曲相比。爱情永远在肖邦的音乐中,它比肖邦同时也比我们任何人都要活得更长远。

终于在巴黎尘埃落定的肖邦,25岁时有机会回到华沙,与久别的父母、亲友们会面,对于这短暂的重逢,双方心里都依依难舍。回程的时候,肖邦和友人顺道到德累斯顿,拜访在华沙时代曾经非常照顾他的旧识沃金斯卡伯爵。这位波兰的贵族,在情势最混乱的时候,也曾举家流亡到日内瓦,如今重回德累斯顿,与肖邦再度相逢。

而一段既甜美又悲伤的恋情也同时发生了。久别多时,肖邦发现伯爵的千金玛丽亚已经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脸上散发着美丽的光彩,深深牵引着他的心。这两位小时的玩伴,如今重逢,却好像是初次邂逅一样,突然一起坠入爱河。

长得高挑纤细的玛丽亚比肖邦小5岁,她有一头黑丝绒般的秀发,和一双灵动的黑色眼睛,对于音乐和文学十分有天赋。肖邦在她家停留期间,两人交谈的话题也都围绕在彼此对艺术以及创作的看法之上。这两位年轻人之间燃起炽热的恋情,他们亲密的通信,将彼此的爱意写在往返的信件上,甚至到了论及婚嫁的地步,肖邦曾经谱了一首《降A大调圆舞曲》,题上“献给玛丽亚姑娘”这一行字,寄给他的恋人。

然而,由于玛丽亚的父亲沃金斯卡伯爵终究摆脱不了世俗的观念,认为世代都是贵族的沃金斯卡家族,实在无法接受一位出身平民阶级的女婿。因此到头来,这段纯真美丽的恋情变成了肖邦的悲伤。

肖邦回巴黎后,玛丽亚受到父母亲的阻挠,来信逐渐减少,终至全然失去了消息。肖邦去世后,朋友在他的住处发现一个用绳子捆绑的包裹,里面装着他与玛丽亚往返的信件,包裹上凌乱潦草的字迹显露着他的痛苦,肖邦在上面写着:“我的悲伤”。

我的最爱“肖邦”于1836年邂逅了当时寓居巴黎的著名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他们不久即坠入情网,并于1838年开始同居。这段时间肖邦乐思泉涌,写下了不少弦律优美的钢琴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但由于志趣和性格的差异,他们在共同生活8年后,终于感情破裂。失去爱情的肖邦,带着苦闷的心情和病躯赴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就卧床不起。

爱国的句子经典语录:

1、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佚名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

5、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

6、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7、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王安石

8、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9、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10、我们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普希金

11、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苏步青

12、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13、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还有一个叫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光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扩展资料: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位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

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但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继承了接近歌剧的世俗“康路塔”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接近复调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合的新型的康塔塔。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柴科夫斯基) Overture (excerpt)Stuart Challender;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 TV Commercial Classics,E调前奏曲(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调旋律(鲁宾斯坦)F调之旋律Raimond Lap,天空之城。

G弦之歌(巴哈)Air Sul GClassical Artists ,二泉映月(阿炳),五月花开(佚名),兰色多瑙河舞曲(约翰施特劳),军队进行曲(舒伯特),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是江苏无锡最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可以说是二胡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被国际乐坛誉为中国的“命运交响曲”这首如泣如诉的二胡曲反以独具特色的音乐讲述了“瞎子阿炳”的坎坷一生。表达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经历的盲人艺术家的思绪情感,乐曲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军队进行曲》作于1822年前后,是钢琴联弹曲《军队进行曲》中的第一首。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描写了士兵行进时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士兵的场面。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圆舞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该曲被作为保留曲目演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75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