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正确叫林班,小班是林业术语。林班是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在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生产管理时,大多以林班为单位。因此,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
林班区划的作用为区划出的林班及林班线,主要用途表现在便于测量和求算面积;清查和统计森林资源;辨认方向;护林防火及林政管理;开展森林经营利用措施活动及森林资源的多种经营。区划出的林班及埋设林班标桩后,每个林班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就固定下来了,为长期开展林业生产活动提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江苏苏州有个太湖,而安徽也有个太湖,全国各地地名相同的很多,而黄梅戏不是以地名为名,而是以节气为名。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林班22表示森林经营单位,小班15是指进行森林经营组织木材生产的最小单位。我国将森林资源划分为林班和小班两个层次。林班是森林资源的基本管理单位,是连片森林或者以主要树种为对象的林分组成的基本管理单元。小班则是林班的组成部分,是林分划分的比较细致的管理单位,一般由数个林木调查样地组成。林班是长期性的林业地域区划单位,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工作和合理组织林业生产,把林区划分为许多林班。
(age-class table)
(陈伯贤)
各优势树种的龄级、地位级、疏密度、蓄积量表的简称。也称立木龄级表或大龄级表。根据龄级表材料,可以得出森林经理地区及各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森林资源按龄级、地位级、疏密度和出材率等级等的分布特点及各平均调查因子的数值,以此可分析、鉴定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评价森林经营效果,预测各经营类型的森林生产力。
龄级表根据森林经理调查已检查合格的小班调查因子,按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以小班为单位进行编制。它是一种“复式表”,反映了经理地区各经营单位内,各调查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统计、分析、鉴定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森林资源,检查、调整森林资源,以及确定更新、造林树种和规模的主要基础材料,是森林经理的最重要表格之一。其格式如表1。表中龄级的划分,根据《国有林经理规程》规定,速生树种以5年、中生树种10年、慢生树种20年为一个龄级。编制时,首先在调查簿中找出同一经营类型或同一优势树种的各有林地小班,按林班顺序将这些小班的有关调查因子——面积、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林型、疏密度(或密度、郁闭度)、蓄积量等,分别填入龄级表的相应栏内。复层林的小班,应分别林层填写,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主林层,分母表示次林层;对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小班,应增填出材率等级;对无林地、疏林地小班应根据该小班的立地条件和经营要求,确定优势树种,编入适当的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龄级表内。应分别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林种以及林场作出各龄级的面积、蓄积量总计,并在有林地小班中分别各龄级用面积加权法,逐项求算出各调查因子——年龄、地位级、疏密度、出材率等级、年总生长量、每公顷蓄积量及每公顷年生长量的均值。
表1 龄级表
①平均年龄的计算
首先确定各龄级的平均年龄(表2)。然后,用下式计算各经营类型(或各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
表2 不同龄级期平均年龄表
式中
为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ai为各龄的平均年龄;si为各龄级的面积。
②平均地位级(或平均疏密度、平均出材率等级)的计算
各龄级的平均地位级(或平均疏密度、平均出材率等级)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各龄级平均地位级(或平均疏密度平均出材率等级);tij为各龄级内各地位级(或疏密度、出材率等级);sij为各龄内各地位级面积(或疏密度、出材率等级面积)。
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平均地位级(或平均疏密度、平均出材率等级)计算公式为
③每公顷平均蓄积量的计算
各龄级每公顷平均蓄积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各龄级每公顷平均蓄积量;mi为各龄级蓄积量。
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每公顷平均蓄积量计算公式为
④年平均生长量的计算
各龄级年均生长量()计算公式为
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年总平均生长量()计算公式为
⑤每公顷年平均生长量的计算
各龄级每公顷年平均生长量()计算公式为
经营类型(或优势树种)的每公顷年平均生长量()计算公式为
若一个经营类型包含几个优势树种,则应以各优势树种的平均因子,按其面积加权求算经营类型的平均因子。经营类型的总平均生长量为该类型各优势树种总平均生长量之和。
此外,对用材林,还要按经营类型、优势树种、地位级,分别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三个龄组及各该龄组的组成树种(或树种组),填写“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各龄组、各组成树种的蓄积量表”(表3)。此表简称“小龄级表”,是龄级表的补充,用于对利用资源的分析。
表3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组成树种蓄积量表参考书目
北京林学院主编:《森林经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林班( Compartment)是 一种长期性的林业地域区划单位。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工作和合理组织林业生产,把林区划分为许多林班。因森林经营强度不同,林班的平均面积不一,一般为50一200公顷。林班之间有林班线,林班线或以山脊、河流、沟谷、道路等自然地形为界或A-r伐开。林班用号码或地名命名,在平面图上,以阿拉伯数字从西北向东南的顺序从左列右,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号。
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在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生产管理时,大多以林班为单位。因此,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林班 外文名 :Compartment 特点 :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 性质 :土地区划单位 定义 :一种长期性的林业地域区划单位 面积 :一般为50一200公顷 特点,区划方式,区划作用,区划发展, 特点 林班在林场范围内,为便于调查设计和经营管理而将林地划分成许多面积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林班具有永久性质,境界线要有明显的标志,并加以编号。林班的面积因森林经理的等级(强度)不同而异。1级经理时为50—100公顷,Ⅱ。Ⅲ级经理时为100~200公顷,在集约经营条件下,可小于10公顷。 区划方式 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综合区划法 林班的编号用大写正体的阿拉伯数字,以便与小班编号相区别。 区划作用 区划出的林班及林班线,主要用途表现在便于测量和求算面积;清查和统计森林资源;辨认方向;护林防火及林政管理;开展森林经营利用措施活动及森林资源的多种经营。区划出的林班及埋设林班标桩后,每个林班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就固定下来了,为长期开展林业生产活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因此,合理区划林班,是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林班区划和小班区划还要考虑森林经理等级要求。 区划发展 林班起源于“面积平分法”, 这种经理方法的创始者是德国人柯塔(HCotta, 1763~1844), 他把轮伐期划分为20年一个施业期, 为使每个施业期拥有相同的面积, 把森林区划分为20~25ha的林班, 四周伐开林班线, 设立固定标桩, 并把林班平分到各个施业期。在每个林班里安排采伐顺序, 构成理想的时间和空间秩序, 以利实现森林永续利用。后来, 森林经理方法有很多变化, 但林班区划的方法仍被沿用, 并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如: 资源清查、控制林地面积精度、确定森林位置、划分护林地段、进行作业调查设计、划分施工地段等, 都要用到林班。林班的面积与森林经营强度有关, 在我国的林业实践中, 经营强度较高的约50ha; 中等的约100ha; 较低的约200ha。
二维转换
因为二维转换方法是将平面坐标(东坐标和北坐标)从一个坐标系统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统。在转换时不计算高程参数。该转换方法需要确定4个参数(2个向东和向北的平移参数,1个旋转参数和1个比例因子)。如果要保持GPS测量结果独立并且有地方地图投影的信息,那么采用三维转换方法最合适。
三维转换该方法基本操作步骤是利用公共点,也就是同时具有WGS84直角坐标和地方坐标的直角坐标的点位,一般需要3个以上重合点,通过布尔莎模型(或其他模型)进行计算,得到从一个系统转换到另一个系统中的平移参数、旋转参数和比例因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