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地的躬耕南阳文史记载

躬耕地的躬耕南阳文史记载,第1张

史料记载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语:诸葛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这是“人以地名”。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陇亩。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

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

《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凤踊又在柯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文学记载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南阳卧龙岗(南阳诸葛庐)在唐代已名扬天下。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诗人胡曾《南阳》云:“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 ,争得先生出草庐。”

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唐汪遵《咏南阳》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

宋 王安石 《诸 葛 武 侯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宋·汪应晦 《次韵武侯庙》—“武侯遗庙自丹青,霸业销磨但故城。 北魏中分盟血在,南阳三顾夙心明。君臣际会宜兴汉,吴蜀相资失借荆。 独致瓣香思祀典,西山回首暮云生。”

宋 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碑刻草书,风骨神秀,洋洋洒洒,峭拔苍劲,龙飞蛇腾。

元·王冕 —《秋晚即事》—“ 十年湖海挟飞仙,今日凭高思窅然。关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别是一般天。紫髯老将悬清梦,白面儿郎减少年。 说与南阳诸葛道,草庐虽好莫贪眠。”

明·唐寅 —《三顾草庐图》—“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春。 ”

明于谦 《过南阳挽孔明》“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

清 彭而述 《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清左宗棠 《题卧龙岗诸葛草庐》“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官方记载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

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北师大出版的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教材,《出师表》明文注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

《光明日报》刊发长文认为南阳卧龙岗景区是诸葛亮躬耕处(2013年06月06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整版刊发长文《汉之南都时势英雄》,刊载各界文化名人观点,从历史记载、实物资料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认为今日之南阳,无疑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南阳”。

好。

1、可以充分的使游客理解文史二点具体内容,了解更多历史性的事情,丰富游客的知识面。

2、讲述过程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吸引游客的兴趣。文史是指有关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领域,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是了解过去、规划未来的重要途径。

商周之际,周文王之子姬发率大军讨伐商纣,伯夷和叔齐拦住大军,苦苦劝说:“作臣子的讨伐君主,这算是忠吗?”有人提议将他们抓起来杀掉,军师姜太公说:“这是义人啊!”就放他们走了。后来周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伯夷和叔齐因为耻于吃周朝的粮食,就躲进首阳山里,靠采集蕨、薇一类野菜度日。有个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可这些野草也是周朝的呀!”伯夷和叔齐听到这话,就连野菜也不吃了,不久饿死在首阳山。

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节日期间,只能吃凉东西,因此人们又称寒食节为冷节、禁烟节。

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相传,这与一个叫介之推的隐士有关。

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人。在晋公子重耳流亡饥渴难耐之时,曾“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晋文公归国即位后,介子推不居功邀赏,背负老母隐逸绵山,结庐深谷,草木为食。文公亲往绵山访求子推,却找不到他的踪迹,就派军士在山前山后举火焚林,想逼子推出来。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矢志不移,坚不出山,最后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晋文公大为悲痛,抚树长嗟,为表达怀念之情,命人伐下此树制成木屐,以后晋文公每每想起介子推,禁不住低头对着脚下的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即源于此,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表彰介子推的高风亮节,晋文公为之立祠,并改绵山为介山,还规定在介子推死日全国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例,于是就有了寒食节禁火的习俗。

在我国音乐史上,《高山流水》是一支著名的古曲;在音乐鉴赏理论中,“知音”是一个重要概念。而这支名曲、这个概念,都与俞伯牙和钟子期密切相关。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楚国人,在晋国为高官,称“上大夫”。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偶遇一位年轻的樵夫偷听他的演奏,便有意考考他。

俞伯牙抬头望见了高山,就在琴声里表现出山的雄伟高峻,樵夫听了,马上说:“巍巍乎意在高山!”俞伯牙又面对江水,在琴声里表现了江水的汹涌奔流,樵夫听了,说道:“荡荡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大喜过望,说:“你可真是我难得的知音啊!”这才想起问樵夫的姓名,知道他姓钟,名子期。二人忘却了彼此社会地位的悬殊,结为兄弟,约好明年再会。

可第二年俞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时,钟子期已经离开了人世。俞伯牙痛不欲生,跪在钟子期的坟前,弹了最后一支曲,然后便把瑶琴摔了个粉碎,表示从今以后再不弹琴。因为痛失真正的知音,弹琴还有什么意义呢?

文史类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通常包括图书馆学与档案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学等。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这些专业变得愈发受欢迎。图书馆学与档案学培养信息管理和资源组织能力,适用于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历史学和考古学可从事学术研究、教育、文化传承等工作;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则涉及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学培养了解展览策划与管理。这些专业满足社会对文化传承和知识保护的需求,就业前景较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98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