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2019年1月23日上午,刚刚看到噩耗,台湾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岁。
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多家报纸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就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曾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称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代表作是“菩提十书”系列。
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
01家境清贫,少时立志当作家被父亲打了一巴掌 林清玄小时候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他曾自曝自己离奇艰辛的身世,称年少时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小时候他们生活在高雄一个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20人,他排行12。少年时代吃饭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怕兄弟姐妹们和自己抢饭吃,每次吃饭前都向碗里吐唾沫,每次都是狼吞虎咽一扫而光。
小时候的事情令他终身难忘,这里说两个他的小故事:
故事一、由于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他的父亲每周都要开家庭会,目的就是‘认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后他在路上向父亲打招呼,父亲问他,你是谁,怎么这么面熟?他说我是你孩子,父亲不信:你骗谁啊?回到家一看,发现他坐在家里,父亲吓了一大跳,从此才记住他。
故事二、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就立志成为作家,但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当时他们住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作家,作家是干什么的。据说他父亲听到他的话,当场就给了他一巴掌,让他趁早死了这份心,不要胡思乱想,安心做一个农民。
他不甘心,也不服气,偏要做出来证明自己。他大量地看书,达到如饥似渴的地步。功夫不负苦心人,17岁,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终于成为了作家。他规定自己每天雷打不动必写3000字,几十年如一日,所以才有那么高产。
02进取、超越,不断增大自己的“抗挫容量”
林清玄书如其人,为人处事随和、亲切、无拘无束。他曾到“扬州讲坛”演讲,在现场,针对整日奔波忙碌的人们,他回顾了自己成长的环境,那时候很贫穷,充满挫折,充满压力,但是他还是要努力地向前行。
他真诚提出了沉淀着自己人生经验的建议:“面对逆境要有进取心、超越心,不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林清玄端起茶杯说:“我教给你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来喝的时候,先念一个句子:好好地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不可能再喝到跟这杯一模一样的茶了。端起茶杯的时候,你想象那是见爱人时的欢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时候,你想象那是离别爱人时的缠绵之心。那样的生活就不会有压力了。”
03语言精妙质朴,直抵人心
林清玄的作品,辨识度非常高。他的语言轻松自然,时而清雅,时而质朴,如潺潺泉水,不经意间,直抵你的内心深处,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他对文学有自己固有的坚守,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畅销书 应具备的五个重要条件:
受到读者的需要;
有很好的口碑,
能够被传播;
有比较强的感动力;
对人有启示性。
他说,他喜欢的作家像余光中、刘墉、余秋雨等人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质。
林清玄最早是以纯文学起步,曾花很大功夫追求美丽的辞藻,清新脱俗的品格。后来慢慢发生转变,行文变得朴素、浅易,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因为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他发觉,“如果写很深的文章可以给十个人感动,而写很浅的文章给十万个人感动,而你谈的是同样一个观点,那何不选择第二种方式。” 关于传播度,在林清玄身上发生了一个令他很觉自豪的事情,那就是传为一时美谈的“与杀手的对话”。
二十多年前,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死囚在临刑前,说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一见林清玄。林清玄接到监狱打给他的电话,觉得很感动。原来,这位死囚在关押时间里几乎读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并把生命中最后一次机会给了自己最喜爱的作家。死囚对林清玄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
林清玄一直记着那个死囚读者的话。他觉得,当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内心是孤独的,但当作品完成以后,那种分享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时,他又是快乐的、幸福的。
04结发妻子
林清玄有一段难忘的初恋。为了送女友一串风铃,他甚至放下自尊心去借钱。但交往5年后,在一家咖啡馆里,初恋女友向林清玄提出了分手。林清玄好像遭了晴天霹雳,心里绞痛,端着咖啡的手一直在颤抖。他甚至想向她下跪,只求她回头。但男子汉的尊严使他咬牙忍住了,眼睁睁地看着女友决绝而去。 林清玄心如死灰。他体会到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心境——他的头发和眉毛竟伤心得掉光了!当然,头发和眉毛后来又慢慢长了出来。林清玄开始把生命的重心投入到事业上面,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期间,他又谈了几次恋爱,但他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当有一天,其中的一位女友也在一间咖啡馆向他提出分手时,他只是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说:“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咖啡。”他已经不再相信爱情。 遇上陈彩鸾时,两个人都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他们很快就结婚了,这一年是1979年。陈彩鸾是一个善良的传统妇女,一切以丈夫为重。生活上再无后顾之忧的林清玄写成了《身心安顿》,书一出版就畅销,在台湾连续一年保持销量第一。林清玄成了人气最旺的畅销书作家,身份开始水涨船高。30岁的时候,他当上了《中国时报》的总编。 不过林清玄表面上春风得意,实际却活得很苦很累。每天要开五六个会,晚上还要看报纸大样。他奔波于应付各种竞争,生活虽然忙碌,内心却非常空虚,他多么希望回到家,能和妻子有心灵的沟通,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陈彩鸾却无法做到,她能服侍他吃穿,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两个人相敬如宾,却开始同床异梦。时间长了,彼此之间就很少沟通,陈彩鸾不过问林清玄的事,而林清玄则连妻子去了哪里都不知道。 有一年的春节,陈彩鸾离家外出不知去向。儿子饿了,林清玄翻遍家里,只找到几包方便面。眼见别人家里欢声笑语,而自己的家却如此凄凉,林清玄只感心灰意冷,深感落寞。
三个月之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才重回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方是他演讲时的听众,认识时她还是个学生。
05实现了人生三大愿望
林清玄曾回忆说,有一天,他演讲完趴在桌上闭目休息。忽然,一个轻柔的声音叫他,他抬头一看,站在面前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清秀、斯文、娴静。一身纯白的打扮,白衣、白裤、白球鞋。她说明来意,想邀请他到她们学校去演讲。
这时,林清玄年幼的儿子来叫爸爸放风筝,林清玄当即邀请她和自己儿子一起去放风筝,从此开始相识。两个人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讨论人生观,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他出版了新书,会在第一时间寄给她。天长日久,彼此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在思想上观念上却如此的投契,无人可以取代。
方淳珍出生于1968年,两人相差15岁。林清玄向妻子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陈彩鸾同意了。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两人在1997年结婚,这一年,林清玄44岁。
“如果不是那场婚变,林清玄几乎就是个完人。”可他偏偏就抛弃了结发妻子,又再娶了,新任太太很漂亮,而且还很年轻。这似乎是公众最不能原谅的。整件事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台湾的妇女团体甚至在大街上当众焚烧林清玄的书,以示抗议。不少人指责林清玄虚伪,说一套做一套,有读者感到自己受了愚弄。林清玄一直沉默,不为自己辩解,他认为清者自清。
婚后,他专门写了一本书《生命中的龙旋风》,将整件事情前后交待了一遍。很快他的书就又回到畅销书排行榜前几名,似乎说明了什么。事实上,陈彩鸾和方淳珍私交不错。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给已经长大的继子买**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
林清玄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正合他的情况:“一个人无论男女,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成熟只在生理。在这个年龄段与他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计算,至少有30亿的人可以合格;人到30岁的时候,情感与心理也成熟了,他这时候的婚姻选择犯错率就会降低很多;而到了40岁,真正在灵性与价值观上匹配的那一半,可遇而不可求。”
至此,林清玄实现了他早年间许下的三大愿望:一是做一个杰出作家,二是周游世界,三是娶像“奥黛丽·赫本”一样的妻子。在他眼里,方淳珍就像奥黛丽·赫本那么美丽优雅。现在,他去世了,应该死而无憾了。
06林清玄作品妙言精选:
1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境明,千里皆明》
2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人生最美是清欢》
3玫瑰与爱是如此类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一瓣落下,爱到了顶点,也会一步步地走入泪中。《玫瑰海岸》
4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平常茶非常道》
5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好的围棋要慢慢下》
6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心的菩提》
7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玄想》
8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人间有味是清欢》
9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人间有味是清欢》
10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和时间赛跑》
END
1、《大和小》
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儿女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双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双的呢?”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客商人,却有着非常巨大的家园。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小有小的妙处,有时候却难以说得清,就好像故宫的国宝象牙球、翠玉白菜、肉形石,都小得超乎我们的想像。当然,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2、《活珍珠》
在夏威夷的夜间市场,有一些卖活珍珠的摊子。摊子上摆一个木桶,桶中有水,水里都是珍珠贝,每个珍珠贝卖七元美金,由观光客自己挑选。珍珠贝选好后,小贩把珍珠贝挖开,当场摸出一粒珍珠,就好像开奖一样,运气好的摸到很大的珍珠,旁边的人就会热烈地鼓掌。
小贩说,这些珍珠都是同一时间种在海里的,但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很圆,有的歪歪扭扭,连种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由于挖活珍珠贝实在很残忍,我很快就离开了,想到那种在珍珠贝里的砂石会长出不同的珍珠,在人间的生活也是一样,同样受伤与挫折,总有一些人能长出最美、最大的珍珠。
人也要像珍珠贝一样,养成重塑伤口的本事,转化生命的创伤,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人生的伤痛就是活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焕发晶莹的光彩;不能转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脚步。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翅膀,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这是2019年1月22日,在林清玄去世的前一天,他在微博上写下的一段话。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文坛上一位高产的作家,也是台湾独具特色的新生代散文家,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有诸多经典作品广为流传,是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他认为:“作家就是不断做加法,做一点,加一点。通过点点滴滴的写作,来为自己的文章积累力道。”
林清玄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已经在他的梦想路上奋进了,那时的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500字的目标,从来没有停止过。等到了中学,他每天可以写1000字;高中每天2000字;大学则是每天3000字,就这样,一直笔耕不辍的他在十七岁那年,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之下,出版了属于他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阳园已唱千千遍》。
之后,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去了陌生的大城市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林清玄的笔下,衣食住行皆有哲学, 花影树声皆含妙理。他把那高深莫测的“佛性”,都表现得触手可及了起来。
他以一颗悲天悯人的菩提之心关注人间万象 , 关爱芸芸众生 , 充分显示出林清玄的悲悯情怀。
读起林清玄的散文, 总会感觉冥冥之中有一双温润敦厚的眼睛,默默地注视人世间的芸芸众生。读起他的散文,我们总能够感觉到他生命的本真 , 他仿佛毫不遮拦地向我们展开他的心灵的窗户, 让我们走入 , 去听取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体悟 , 不知不觉中和他一道思索。
读他的文字总会给人清凉之感,醍醐灌顶之气,而且林清玄先生在教导启蒙孩子方面也别有一番深意。
在《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一文中,林清玄写道:
我发现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
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这个理念对我影响深远,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不时跟他谈及这个故事。
林清玄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其给儿子送上十二个字:“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他解释道,“一个人年轻时的愿望往往会决定他的人生。你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拥有怎样的物质条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强大的愿望和为实现它而努力的决心,来支撑你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用文学经典滋养幸福生活
“我平时最喜欢读经典书籍。”林清玄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道,“只有经过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经典书籍,才会对人类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当前火爆的网络文学,林清玄称,现在网络最大的问题是太快、太淡、太浅了。因为每天要点击率,所以来不及沉淀,来不及深情体味,来不及领悟人生的美好,这样的作品缺乏让人成长的精神给养。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写作,林清玄有他自己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要有深情的体会、美好的向往和浪漫的情怀,让人读后觉得温暖、看到希望、增长见识。”
针对当前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日渐习惯“浅阅读”的现象,林清玄说道:“浅阅读久了,人们的视野和想法也就随之变浅了。现代人急需用经典打造有深度的生活。”他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似乎永远都在为“紧急”的事情而忙碌、旋转,阅读经典,能够帮助人们从“紧急”中跳脱出来,放缓脚步,去认真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人来到世界的意义何在?人的内在价值是什么?究竟什么能够让自己得到终极快乐?
温柔两半从容一生出自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前不久读了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到里面这句话,‘温柔半两,从容一生。’初读这句话时被惊艳到了,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却带来这么美的享受。只要一个人心里有一点温柔,一生都会从容自在。
林清玄:
林清玄,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 。
心灵的修行——林清玄《玄想》读后感 (2009-08-16 11:27:03)转载
标签: 玄想 读后感 芒花 悲怀 林清玄 阳明山 文化 分类: 纪念册
“若有广大的心,一片茶叶,也可以跨泰山,穿北海,与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叙。”书的扉页上竖排印刷者这样一句话,读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玄想》,看着这样的句子,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就像一片小小的茶叶翻山越岭,飞越海峡终于阳明山上的一股清泉相逢,心灵从此找到了一个安宁的归宿。
最初读林清玄的书是在高三,偶然间看到同学手里抱着的书的封面上行云流水的三个字,林清玄,因为对这三这个的一见倾心而成了他的读者。在那个被一叠叠的试卷和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夏天,林清玄的文字给我带去了安宁与清净,他对人世间一切美丽与梦想的信仰也给我带去了一份坚持的力量,坚持为的是去追求他所说的那美丽的色彩与优雅的样子。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林清玄的书最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皎洁的月光下一个人细细体味,若是有一把轻摇的竹藤靠椅和一壶馨香四溢的好茶相伴则更能融入书中的境界。看着目录中一个个美丽的题目,就足以让人思绪飞舞,“天空的心”、“心的泼墨”、“相思飞舞”、“黄鹤楼的笛声”……读着书里的文章,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舒服,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完全放松下来的时空,没有了红尘滚滚的喧嚣,耳边响起的是高山流水的浅吟低唱。
以下摘录的是书中很多值得细细咀嚼的的句子:
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不论是不是愿意,我们总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个,漫漫的旅行,没有终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尽而止。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努力的追寻,也要保持静观。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无惧。
——《在生命的旅途中》
凡是不再创造新事物的民族,也将要丧失欣赏旧东西的能力;
凡是不懂得欣赏旧生活的地方,也会立即丧失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心的恒河》
耕心的人把一切写在心上,无垠的大地,是他的稿纸,笔墨浓淡,是他的修行。
——《留在大地的墨痕》
创作如此,人生的情景亦然,循着画好的地图前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成为一个四平八稳的人、写下十拿九稳的作品,留给平凡人一个好的评断,这是不难的。艰难的是。放下笔触、抹去线条、舍弃手中的蓝图、打翻铅字架、泼倒墨水瓶,以内在的感觉推动,随意随机地去完成一幅作品。
——《心的泼墨》
在变与不变之间,有情就有伤感,有情就有失落,有情就有悲怀,这些都是由变化所生。但是眼睛如果大到如月如天,伤感、失落、悲怀,不就是海边的贝壳吗?贝壳已死,却留下了形状、颜色与美丽。
——《无情眼》
相爱时那么短,遗忘却是那么长!以为相爱时永恒的的,但爱却如此无常:以为遗忘会留在时间里,但遗忘却是超越时间的恒久。
——《花果不同时》
相思花开,是情人初遇时的心情,霎时出动春天,把天地都点燃了。
相思花舞,是清热充满了感情的舞动。花朵专注于风,才使舞蹈美如飞焰,情人专注于爱,才使相思满盈天地。
相思花谢,是情人心碎的道别,心碎于小径、心碎于巨石、心碎于一切的溪山与河畔。总是一切都已谢落,只留下了美;总是一切都已心碎,心上还有昔日的嫩黄。
情人之间的相思,不单属于情人,也是万象的相思。
芒花与秋日相思,以践履旧岁的誓言。
樱花与春风相思,只对春天的爱情忠诚。
雾气与山谷相思,每日徘徊,轻轻地叹息。
候鸟与太阳相思,永远追随着阳光的脚步。
潮汐与月亮相思,朔望都来赴千万年的约会。
……
——《相思飞舞》
………………
这就是林清玄,他的文章从没有宏伟壮阔的主题,相反,他总是在生活中最渺小的细节里探寻生命的真谛,一朵相思花,一枚无患子,一篮山间的青菜,林清玄都能在其中找到滋润生命的营养,然后用他的文字在每个人的心理播撒下幸福的种子,普渡心灵。林清玄是位虔诚的信徒,他潜心研究佛理、茶道,他喜欢行走,喜欢与三五好友泛舟西湖,品最上乘的龙井;喜欢与家人漫步于阳明山间,看落英缤纷,寻花的世界,心的菩提。读他的散文时,仿佛融入了书中的世界和林清玄一起走过了许多美丽的地方,看过许多高山稳重与流水的灵动,在林清玄的散文世界里,我一边旅行,一边感悟着人生的美好与幸福的方向,沿路的风景与心灵的收获都让我在这个燥热的夏天里感到了一阵阵沁心的凉意,这是一次灵魂的旅行,也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对象不同,感受也会不同,因而,同样的文本、视频,总能得到不同的读后感。下面,为大家带来“《林清玄散文》读后感”,更多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阅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我想林清玄的心必是宁静的,充满感激的,否则无法越过尘世悟清生命。
我想林清玄的心必是细致的,善于观察的,否则无法透过平凡看到非凡。
有这样一颗心就有这样的文字。有些蕴含佛理,有些则充斥着深深浅浅的乡愁。林清玄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不似一些幼年在大陆生活过的台湾作家,但在台湾这篇土地上的文字,却都弥漫着一种对故乡的思念,遥望大陆的无奈。林清玄的文字往往引人深思,即使一片文章只有小小一段也饱含哲理。比较喜欢那些由小细节组成的文章,仿佛能更接近生命的纯粹。
《金色印象》便是这样一组。看了《水牛的红眼睛》,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见到过一只真正快乐的猪,它们看似吃喝玩乐终生,却从不真正自由;有点可惜以前没有仔细观察水牛的眼睛,但我相信耕田的水牛眼睛是红色的,这是一种仅凭感觉没有依据地相信,我相信这些水牛没有流下屈辱的泪水,只是倔强地红着眼睛,自由,对于每一个生灵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乞丐的钵子》中的现象似乎很常见,但从前却从未发觉其中的道理。迫于生计而去乞求施舍的人是乞丐,他们的心情却不一定是乞丐的心情;为着得到钱财扮成乞丐的同样是乞丐,或许他们不急缺这点钱,但他们的心情已是乞丐的心情,拥有乞丐的心情的人比街边乞讨的人更可悲,为何还要假装成乞丐呢
《鸟的心情》有点天马行空,我也想成为一只鸟,可以飞快地想到达哪里就到哪里,我也不想成为一只鸟,因为不小心就被人类捉入鸟笼,一只自由的鸟可以很快乐,像我,像林清玄,以一个人类的身份想要拥有一份鸟的心情,可是我想,只要有鸟儿不自由,人类就无法拥有这种心情。我不知道我对《果实是树的心》的体会是否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我以为,拥有果实的树是充实而美丽的,若人的心中充满美好,这个人也会充实而不是空虚。
《金色印象》中的片段给我以能够表达的同感,《夜梦记五则》虽也让我深有感触,发出的感叹却像是呓语。《心门》表现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想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定不是那个“我”所说的;其实文中是有两个“我”,一个不甘得过且过,一个则安慰另一个平淡度日。就是在这种矛盾与挣扎里更显出林清玄希望能在生活中不断有收获。还无法理解《名字》,其实名字于人只是一个称呼,把人与人区分开来,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名字,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便等于迷失掉了自己,找回自己吧,没有人会真正忘了自己的名字,没有人会真正迷失了自己。
《蔷薇和荆棘》中我看到了不被相信的无奈,若我看见了一株蔷薇,就算我看见的是一团荆棘好了,我也会相信它会开花的,若我作为一株蔷薇,我相信自己会开花,即使被人误认为是无用的荆棘,我也不在乎,一个人的价值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也终会展现出来的。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些不合常理的想象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散发着让人不自觉追寻的光芒。林清玄其他的散文也足够吸引人,像《木鱼馄饨》、《三生石上的旧精魂》等,既使人感兴趣,又在不经意间让人放下俗念。
“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在文中也有提到过这几句,“清欢”不易得,读林清玄的文字却别是一番滋味。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轻轻地捧着一本《林清玄散文》,纯白色的封面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地在荷叶中间玉立着,犹如一位孤傲的不可一世的皇后,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苞从荷叶的一角窥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可爱极了。
林清玄,台湾人,现代著名散文家,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而不失大气,文章中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蕴含着一些思想。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星落尼罗河》。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埃及旅游看见尼罗河的所见所闻。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又是埃及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在没见到尼罗河之前,林清玄曾经幻想着尼罗河是一条清澈干净的河流,但是当林清玄第一次看见尼罗河只不过是一条浑浊不堪的“臭水沟”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导游说:“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
跟随者旅游团沿着尼罗河继续往前走,远离都市的繁华,罗河水越来越干净,当林清玄随着旅游团来到一个小山村时,他所见到的尼罗河和第一次看到的河水截然不同。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到处是鸟语花香。想起导游的那就话“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还真的很有道理。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人类制造的垃圾,这都是生态环境的敌人。
来到罗河就一定要去看亚瑟文水坝。亚瑟文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坝。以前每年到了汛期,尼罗河水就会泛滥,河水冲毁了下游的庄稼,埃及人为了防止尼罗河水泛滥,冲毁庄稼,在20世纪初,耗时30年的时间修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但是50年过去了,埃及人逐渐意识到当初修建这个水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虽然尼罗河水每年都会定期泛滥,但是河水退去后给下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下游的庄稼。现在建立了水坝,导致下游的水越来越少,两岸的庄稼也渐渐枯萎。埃及人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尼罗河水还会存在吗
文章看完之后,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因为人类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我们的黄河也逐渐变得浑浊,下游的河水也越来越少。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所以我号召大家:要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不要等到“星星”落下来了才会觉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在七年级下学期,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林清玄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这是继《张晓风散文》和《毕淑敏散文》之后,我阅读的第三本散文集。也许是因为作者是一位男性吧,我对这本《林清玄散文》充满期待与好奇。
这本书分为了四部分:天真的心、 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每一章都从不同方面叙述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爱的理解,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心灵的探究以及对社会种种现象的感悟。其实这里的四种“心”,也就是林清玄自己对广大少年的期许,他期许少年们拥有天真的心、 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少年们的心灵向导书,教会少年们如何面对风浪,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也许是与林清玄三年的修佛经历有关,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总能隐约映出一种宁静致远、看破红尘的悠扬气质,仿佛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使我在待人处事时更加的淡定从容。
另外,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总是蹦出一些台湾的特殊风俗与文化。如“过火”、“狩猎”等等,使我感觉这又像是一本百科全书。
与张晓风、毕淑敏两位女作家相比,林清玄这位男性作家却一点也不缺少细腻或是婉转,而且柔中带刚,擅于细小中见真知,富有禅意。每每读起林清玄的散文,总感觉是一缕清泉,缓缓流入我心间。
在林清玄的诸多散文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今天的落叶》。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扫落叶时因嫌累而想把明天、甚至以后的叶子都一次性扫完,结果却事倍功半,因为明天的落叶永远不会在今天落下。
我由此悟出:未来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活在当下、活在此刻、活在今天,才是生命实在的态度。今天树林中的落叶,要在今天打扫干净,明天自有明天的落叶,不必烦恼。沉下心来,专注于生命的每一刻。如此,生命的每一刻都可以很精彩。
想想我自己,从前也总是喜欢把明天、后天的任务做完,长久以来,顾此失彼,把事情弄的一片混乱。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今天把今天的事做好,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这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我精心推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