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被称“为五斗米而折腰”。著有《陶渊明集》。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这些天来,愈来愈觉对世事纷繁多有倦怠,索性修得乌龟之法,缩在家里深居简出,为不使自己太过寂寥,索性与古人为伴。老庄太过高妙,孔孟略显尘俗,屈平悲愤有余,李杜诗人气太重,唯有陶靖节,生性散淡,不喜功名利禄,与田园为伴,随意吟咏,便成千古绝唱。书生自有嶙峋骨,最重交情最厌官——靖节先生淡泊明志,寄情田原,可真是我的知音呀!
读者,你道谁是靖节先生?陶氏渊明也。陶渊明去世后,他的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他的私谥号,靖节两字具有平淡、清高、有气节之意;陶渊明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也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我很喜欢木心先生的说法:“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而陶渊明并不在中国文学的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置身塔外,便是十二分的潇洒,什么都无所谓,只需一份真诚便可。
纪德不总是在说,要怎样才能写得真诚,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作答。但纪德即使精通中文,读了陶渊明还是没有用,因为纪德提出这个问题,问题就大了——陶潜从来不会想到“怎样才能写得真诚”。因为与生俱来的真诚,便自然、便朴素、便精致,便淡到极处,淡的那么奢侈,以致百代流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的楷模。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醉后》诗道: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至今,陶渊明的诗文和境界,仍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也是人类精神的最佳归宿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杜甫的吟酒诗中有不少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作,读了,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脉,它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融合在一起:“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以酒后追忆唐玄宗去骊山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之事,委婉地指出唐玄宗的骄奢*逸造成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之恶果,于沉郁之中见哀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勾勒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贫富图,反映出人吃人的社会现实。“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含泪写尽兵荒马乱之中人民生活之维艰,统治者穷兵赎武之危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获悉官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喜讯后兴奋不已的心怀,爱国精神跃然纸上。诗人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善于用农民的言行写出农村的风俗习惯与农民憨厚爽朗的性情,吟酒诗因而散发出村酒的芬芳、乡士的气息:“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杜甫吟酒诗内容丰富多彩,除上述具有现实性、人民性与爱国精神的诗外,还有一些缅怀往事,思念亲朋,描述自身与别人生活、性情的作品:“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遣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赠卫八处士》),“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这些歌咏诗人与李白、高适、郑虔等友人往来,以及饯别亲友的诗,于真率中见深情,于朴素中见厚意。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这是诗人豪爽、正直、嫉恶如仇性情之真实写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纪事》),“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屏迹三首》其三),这些诗写诗人穷困潦倒之生活,流寓他乡之愁苦,颇显“老杜”之风。写他人生活、性情的《饮中八仙歌》堪称其代表作,诗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贺知章等8位酒家狂士的嗜好、醉态及性格。
在杜甫的吟酒诗中,也有一些吟咏放怀畅饮、借酒遣怀之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屏迹三首》其二),“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其四),这些写放怀畅饮的诗句,与李白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竟近在咫尺了!“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绝句漫兴九首》其八),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又是何等相似!“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水槛遣心二首》其二),写诗人借酒浇愁,诗的内容情味,实与老杜生活境遇相吻合。
此外,也有一些喜沾恩赐,希冀归隐,信奉道教之篇什,如“纵酒欲谋良夜醉,归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宵”(《腊日》)与“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便是。这类内容的诗在杜甫吟酒诗中占的比重较小。
杜甫吟酒诗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也有很高的艺术性。其成就是多方面的,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以时事入诗”:把写诗人自身穷困之生活、潦倒之愁苦,与反映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其遭遇往往在吟酒诗中得到反映。诗人悲叹自己的穷困潦倒,实际上是间接地悲国破,悲民穷。这样,诗人把叙写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与反映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了吟酒诗的思想性。
其次,下笔传神。其吟酒诗,有不少恰似一幅幅传神的人物画。《遭田父饮,美严中丞》一诗,通过叙写老农热情又执意地留住诗人饮酒一事,传神地揭示了老农夫的典型特征——朴实、热情的性格,使老农形象跃然纸上。《饮中八仙歌》写贺知章等8位著名的酒客狂士更为传神。诗人以素描兼漫画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绝妙的酒客狂士群像图。图画中酒客狂士既具嗜酒、狂放不羁的共性,又有身份、醉态各自不同的异处。我们不难看出在其狂放不羁的共性中又有各自的个性特点。譬如,写贺知章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主要突出其醉中骑马、狂而忘身之特点。贺知章不是自号为“四明狂客”吗?写李白则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于醉态描叙之中,突出其蔑视权贵,无视皇帝尊严,狂中带“反骨”的特点。李白自己不是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吗?李子德对《饮中八仙歌》的评语:“似颂似赞,只一二语可得其人生平。妙是叙述,不涉议论,而八公身分自见”①,是颇为中肯的。由于诗人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其传神的特征,因而其笔下的人物,都令人如见其态,如闻其声。
再次,语短情长。杜甫写诗,总是惜墨如金 ,力求诗篇体制小,容量大,以片言只语反映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10个字,便将封建社会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劳动人民的地狱这一实质揭露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多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短短两句,将诗人与友人李白齐饮、共眠、同行这些朝夕相处的生活之景概括得何等精妙,将这两位大诗人亲如骨肉之深情又是发抒得何其真挚动人!
杜甫一生何以留下如此多的吟酒诗?我们认为,这与他嗜酒,与饮酒吟诗的友人李白、高适等互相影响有关;也与他身处逆境,壮志难酬,穷困潦倒,却又不愿趋炎附势之生活境遇、思想性格有关;还跟他推崇历史上的名家,吸取其作品的精华有关。这里,我们想侧重谈论最后一种因素。
就杜甫全集来说,诗人受历史上名家影响是较多的。就吟酒诗而言,恐怕他主要是受陶渊明的影响。杜甫推崇陶渊明这位嗜好饮酒吟诗的名家,在诗里多次提到他:“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至于其诗句“浊醪自初熟”(《泛溪》)则分明是从陶渊明诗句“漉我新熟酒”脱胎换骨而来。杜诗受陶诗之影响由此可见。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出自《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效法王安石,巧妙地采用了移花接木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的文笔汇集唐代诗人杜甫的几句诗,描写出山川、溪桥等自然美景,表达了词人步先哲后尘、隐匿踪迹的决心。
全诗如下: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译文如下: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注释如下: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
扩展资料:
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无数的隐人逸士。“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
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使读者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
词人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二句诗句在这首词里,贯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