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推荐一个很值得旅游的地方

请大家推荐一个很值得旅游的地方,第1张

你要去的天堂

开个玩笑。

首先 少数民族什么的,你可以去云南,云南虽然一直在旅游榜上看到这个名字,但其实是它的昆明丽江比较有名,其余还是有很贫穷的地方的。所谓好山好水,就是穷了点,是没什么代步工具,便利店的。

你可以百度下云南的地方城市,可以找到你想去的。

然后我觉得你的几点要求有点点的小矛盾。

所以一开始我说你想去的地方是天堂。

首先你要去很遥远的地方,是多远…

其次地方不要太发达,相信我地方不发达的,又有贫困群众的,虽然不至于混乱危险,但在冬天肯定是生不如死的。

吃,不是你走着走着,想吃就吃的,就算吃,估计也是你自己带的干粮了。

住,不是你在网上订好酒店,check in就可以的。

穿,话说寒假神马的出去贫困地方,比如山区等地,生不如死正常的。

玩,单反什么的,如果不是为了拍些特别触目惊心的照片参展的话,不是很必要(不过个人觉得自己欣赏也是可以的)

以上都是比较打击你的。

说点好的吧,其实我也有这想法,但我去年已经大学毕业,现在工作快一年了,也没什么寒假之类的去这种地方,所以我很鼓励你的。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难以施行,当年我还没有单反。现在我的单反要么是躺在我家等着生锈,要么就是我难得的有空,请个几天假 带着它一个人跋山涉水的几个城市的跑。

所以我觉得楼主你要是可以的话,把最后一句,生不如死去掉。 那很多地方都是你可以选择的,毕竟我国生不如死的地方还是存在。

个人建议,生不如死的极致,就是西藏。

贫困地区可以是云南的几个地方(这个你要自己搜了),少数民族的话可以去陕西,缅甸也不错。

最后再给你个建议:或许你可以试下我的旅行方式,不要拿太多东西,然后在地图上标出你家,沿着一条线路一直走下去。一个地方住一夜,你要是喜欢还可以住两夜,这种流动性的旅游方式还是不错的。不会一直在一个地方,而且其实旅行最有意思的一点之一,就包括了那些交通工具上的时间。

我上次这种流动性的旅行,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经常就是彻夜不眠的,凌晨到另一个城市。早上吃了一个城市的早点,然后背上包包开始一天的行程,晚上再赶下一个城市这样子。曾经试过三天没睡觉,可惜不会累,因为真心高兴。

最后,

祝你生不如死的愉快~

  顾维钧是中华民国外交家,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历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务,国民政府驻法国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顾维钧主要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顾维钧人物生平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

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

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 辩论 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

1922~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等职,其间,于1924年5 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

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

1956~1967年,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等职。退休后定居美国,以十七年时间完成口述回忆录,记述了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

1985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前往麦克逊大道坎培尔殡仪馆吊唁;顾维钧的遗体葬于纽约芬克里夫墓园(Ferncliff Cemetery)。

顾维钧晚年口述了计13卷,600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该著作后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重要资料。

 顾维钧人物轶事

立志报国,求学海外

顾维钧生在鸦片战争后,此时的中国正一步步陷入列强的侵略包围之中,而上海又是一个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顾维钧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也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一次,少年顾维钧经过外白渡桥,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急着要去看跑马。拉车上桥本来就累得很,他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很愤怒,于是斥责这个英国人说:“Are you a gentleman”(你还算是个绅士吗)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并说“我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

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 留学 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 经验 ,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曾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瞭望者》的主编,这对于一名留学生是非常难得的。在校的学习,为顾维钧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到邀请,回国效力

顾维钧在美留学期间,有一次,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唐绍仪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的内阁时,他立刻想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正在准备博士学位的答辩,他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

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为国报效,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写得就很好,就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来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顾维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12年启程回国赴任。多年后,顾维钧回忆起导师时说:约翰穆尔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8年前,顾维钧赴美留学时,还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而8年后他回到中国时,已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

同名幸事,携女殿堂

1912年,顾维钧在哥伦比亚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归国,顾维钧回国不久,就由他的岳父张衡山介绍,北上去见唐绍仪。唐绍仪时任外交总长,顾维钧以留美博士的资格,在唐手下当了一个外交部三等秘书。他少年翩翩,公余出入于达官贵人的娱乐场所北京饭店舞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唐绍仪的女儿唐宝。唐宝没有出过洋,对外洋向往已久,所以她平时非留学生不交。顾维钧的美貌,更打动了她的芳心。自此以后,二人形影不离。有了这层关系,顾维钧开始步步高升,简直像乘直升飞机一样。每提出一项要求,唐宝就死缠着唐绍仪,不怕她老子不答应。顾在北京两年,官已至外交部情报司长了。远在上海的张衡山高兴得很,以为得此乘龙快婿,证明他的看相功夫已到了家。于是函电顾维钧回上海举行婚礼。顾置之不复,后来张衡山终于得知他和唐**的一段情史,把老脸都气黄了,并写了一封信给唐绍仪痛责顾维钧,请唐将顾送回上海。唐绍仪阅信后,勃然大怒,当即把顾叫来训斥了一顿,令他立即返沪。顾虽然不愿离开北京,但受不住良心的责备和亲友的劝导,只得收拾行李,预备南下。事情马上被唐女知道了,哭哭啼啼地跑在父亲面前道:“孩儿若不能和维钧结合,一定削发为尼!”一定要父亲出面干预此事。其时,唐绍仪已晋升为国务,总觉得不该凭着自己的权势,去强夺人家的女婿,没有答应。唐**仍不罢休,为了示威与恐吓,跑到了北京郊外的白云庵,并叫人通知她父亲说:已择期落发,唐绍仪仍未理睬。女公子见此计不成,再生一计,她又回到城里,使人通知她父亲,说再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只好到八大胡同(旧时北京娼妓集中区)去做生意,并且挂上现任国务**玫瑰的金字招牌。这一记闷棍,果然把唐绍仪打昏了。他立刻请回了自己的女儿,宣布“无条件投降”。

以的权势,干预这样一件区区小事,何须费力他打了一个电报,给淞沪护军使(警备总司令)何丰林,叫他负责顾维钧退婚一事。何丰林原是一个老粗,奉到国务的命令如何敢怠慢于是亲自带了百名士兵,跑进张公馆,找到张衡山,逼他立刻写退婚书。衡山向来不畏强暴,愤然地对何丰林说:“顾维钧不是东西,我当然不要他做女婿,退婚可以,但我不能受你的威逼,你带了大兵包围我的住宅,太侮辱我了。”何丰林拍桌子大声地直嚷:“你不退婚,我公事上怎么交代我官做不成,和你拼命!”此时,衡山的女儿,顾维钧的未婚妻,突然勇敢起来,跑出来对父亲说:“爸爸退了婚,我们认错了吧。”何丰林兴高采烈地把退婚书拿走了。衡山长叹一声:“我只会看相,不会看心。”不久便抑郁而死。张润娥万念俱灰长斋念佛,在陆家观音堂落了发。张某落了发,唐某自然可以不当尼姑了。在何丰林把退婚书专人送到北京后,不到一个月,于1913年顾维钧与唐宝便在北京饭店举行规模宏大的婚礼。郎貌女势羡煞了多少青年男女!从此,顾维钧在北洋政府中的政治地位,又更稳了一层。不久便被派往伦敦,充任中国驻英公使去了。1933年,顾维钧再度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在上海知悉张润娥生活清苦,特地写了一封忏悔信,附送一笔5万元的款子,派人送到陆家观音堂。张某把款子和信原封退还,她修行20多年,已到了不动凡心的地步。此是后话。

据说岳丈唐绍仪字少川,顾维钧也是字少川,翁婿同名,因此也曾在民国时期传为佳话。顾维钧和唐宝婚后感情笃深。1915年,顾维钧出任美国公使,夫人唐宝一同前往,同年他们的长子顾德昌在美国降生。

投身外交,崭露头角

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法俄相继投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也使日本获得了扩大在华势力的天时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11月,日军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德战事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如先前所说的从中国撤军,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

因为害怕其他国家干预,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时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许把中日交涉的有关内容泄露出去。然而,顾维钧感到此时的中国需要外来的支持。于是,他没有征求袁世凯的同意,悄悄把消息透露给了英美。于是, 其它 国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对日本构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看到对外界作一定透露有助于中国,开始有意地让顾维钧继续透露消息。这一做法最终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由于顾维钧有着留学美国的背景,了解美国历史、政治和 文化 ,又在这次外交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才能,其后不久,袁世凯任命顾维钧为驻美公使。

那一年,顾维钧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内忧外患,矛盾重重

1918年深冬,顾维钧抵达巴黎。这一年,他31岁。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和会席位问题。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两个席位,列强仍然把中国看得很低。虽只有两个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在代表团排名问题上,波澜又起。按陆征祥报送北京的名单,顺序依次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魏宸组。然而北京政府的正式命令下达时排名却被换成了: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这就引起了王正廷和施肇基的强烈不满,在代表团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随着和会的进行,代表团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大会通知中国代表到下午的会上作陈述。代表团接到通知时已是中午。这对于中国代表团又是一个晴天霹雳。

雄辩巴黎,声名远扬

经过一番周折,确定由顾维钧代替王正廷出席。下午的会议作出决定,有关山东问题,由中国代表次日进行陈述,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受命于危难,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顾维钧在国内外一举成名。 这次雄辩在中国外交史上地位非凡,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的主权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说。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然而,到了4月,变化陡生。因分赃不均。意大利在争吵中退出了和会。日本借机要挟: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满足,就将效法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个大国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这一事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

妙语应答,立场坚定

顾维钧巴黎声明 1919年1月28日,美、英、法、日、中国在巴黎讨论中国山东问题。 战败西德国将退出山东,日本代表牧野先生却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 中国代表顾维钧听了,站起身面对其他四周代表问道:“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稣,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 牧野先生你说对吗” 牧野不得不承认:“是的。” 顾维钧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 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撤冷一样!(China can not missshandong as same as the west world can not miss Jerusalem)”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克里孟梭--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听完顾维钧掷地有声的声明,一齐走上前握住他的手,称他为中国的“青年外交家”。

断然拒签,名留史册

面对如此现实,代表团心灰意冷,名存实亡,有的代表离开了巴黎,团长陆征祥住进了医院。和会最后一段时间里,顾维钧独自担当起了为中国作最后努力的职责,一直坚持到和约签订前的最后一刻。然而,不管顾维钧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中国的正当要求一再被拒绝。保留签字不允,附在约后不允,约外声明又不允,只能无条件接受。如此情况下,顾维钧感到:退无可退,只有拒签,表明中国的立场。他把这一想法汇报给陆征祥,陆征祥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1919年6月28日,当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一直空无一人。中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签约仪式的同时,顾维钧乘坐着汽车经过巴黎的街头。他在回忆录中说:“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同时,我案子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

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夺回了丧失的主权。

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是33岁的顾维钧。

坚守底线,捍卫台海

1954年12月2日,台湾当局与美国经过一个月的谈判后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台美之间围绕《共同防御条约》的交涉由此进入递交各自立法机构批准的最后阶段。此时人民解放军对在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大陈诸岛发起进攻,沿海岛屿遂成为台美批准条约过程中的一个焦点。围绕如何处置大陈及金门、马祖等岛屿问题,台美之间展开了新一轮交涉。顾维钧作为台湾当局的“驻美大使”以及谈判《共同防御条约》的两个全权代表之一(另一名为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自始至终参与了台湾与美国间关于条约交涉的整个过程。在整个台美交涉中,他主要是作为叶公超的副手出现的。但由于其资深的经历、丰富的经验和对美国的了解,其作用非一般副手可比。从与美方会谈过程看,叶公超较为强硬,常正面表达台湾方面的立场,而顾维钧则相对灵活,多对台湾的立场进行解释说明。在会谈陷入僵持时,总是由顾维钧出面转圜或另提办法,如1月31日会谈中对金门、马祖在声明中的具体表达方式。虽然由于长期职业外交官经历形成的灵活应对寻求妥协的习惯,在台湾发表声明的措词这样的问题上与蒋介石十分强硬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但在防范由沿海岛屿问题导致“两个中国”这一点上,无论是顾维钧还是叶公超,都与蒋介石一样十分警觉,这就为台美之间最后达成关于沿海岛屿的协议设定了一个底线。

严氏理家,顾氏最爱

顾先生的最后一位夫人是严幼韵女士。严女士是一位出身上海富商家庭的大家闺秀,早年为复旦大学的“校花”,也是上海交际场中的名流。她的第一任丈夫杨光泩是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法博士,留美时,也曾任《中国留学生月刊》的主编,只不过比顾维钧先生晚10年。回国后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的教授,不久进入外交界。那时的杨光泩与任外交总长的顾维钧接触较多,彼此交谊颇深。因此,夫人严幼韵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顾维钧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杨光泩出任驻菲律宾总领事。不久,日军占领了马尼拉,杨光泩先生以身殉职。严幼韵女士与杨结婚后生有三个女孩。严幼韵女士小顾维钧20岁。婚后,严夫人对顾先生关爱有加。在顾先生看来,在他的四位夫人中,他最喜欢的是严幼韵女士。严幼韵与杨光泩的三个孩子后来自然也成了顾维钧先生的三个继女,他们早年丧父,顾维钧视他们为己出,三个女儿对顾先生如同亲生的父亲一般。长女杨蕾孟,资深编辑,曾任美国著名的双日出版社的总编,并亲自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回忆记录就出自她之手。次女杨雪兰是有成就的企业家,现任美国通用公司的副总裁。通用公司在上海投资生产的别克轿车项目就是由她促成的。三女杨葸恩,在房产开发中成绩卓越。

严幼韵是位善于理家、精于治家和好客的女主人。顾、严作为继父、继母,对双方各自子女来探拜,一律欢迎,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对故旧亲朋的造访,殷勤款待,礼数周致。婚后的严幼韵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照顾丈夫的生活琐屑上。为他备大量的中英文报纸;同他聊天,让他身心愉悦;陪他散步,让他恬静怡然;为他安排牌局,供他消遣取乐。牌局的定率出入甚微,顾维钧视它为“统战”。他打牌从不算牌,不扣牌,十必九输。有人表示礼貌,让他当赢家,他绝不接受,总把钱塞在输家的手中。

严幼韵熟知丈夫有晚眠晏起的习惯,考虑到晚餐到次日早餐有十多小时不吃东西,怕影响他的健康,每日凌晨3时必起,煮好牛奶放在保温杯中,还附上一张“不要忘记喝牛奶”的纸条放在床边,温馨地督促,呵护有加,百分百地充当了“好管家、好护士、好秘书”的角色。顾维钧在九十六岁高龄时,还完成一万一千页的口述回忆录,历时十七年,是与严幼韵的精心照护息息相关的。晚年过着“不忮不求,不怨不尤,和颜悦色,心满意足”的生活。大儿子顾德昌感动地说:“如果不是她(指严幼韵),父亲的寿命恐怕要缩短二十年。”顾维钧晚年在谈到长寿秘诀时, 总结 了三条:“散步,少吃零食,太太的照顾。”

退而不休,永著青史

顾维钧退休后先打算做三件事:疗养度假,以消除长期紧张工作 带来的疲劳;写作和研究;开设事务所,提供法律咨询,解决生计问题。

他尚未着手做这三件事,台北便通知他,希望他竞选一个新的职位: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顾维钧早年学习国际法,对此颇有兴趣,精力和履历都足以胜任。经过一番竞选,获得任命,于是走马上任到了荷兰,一干又是10年,1964年当选为副院长。直至1966年,他才正式告退。越到晚年,他越思念故国家园。他每天的晚餐必吃中餐,特别想吃家乡上海嘉定的塌棵菜和罗汉菜。只要有上海来客,他都要问去过嘉定否。1983年,他的女儿顾菊珍回国观光,顾维钧再三嘱咐女儿一定要到家乡看看,并将他珍藏多年的明代“嘉定四先生”和民族义士侯峒曾、黄淳耀的墨迹带回,献给国家。

女儿回到美国后,把家乡的所见所闻告诉了父亲。顾维钧激动不已,把画册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后来每逢思乡心切,便要翻看画册。他还给家乡写了一封信,感谢家乡对他的关心厚爱,盛赞故土发生的巨变。

晚年的顾维钧身居海外多年,可他一直没有入美国籍,这是由于他一直心系大陆。女儿顾菊珍对父亲的这一份不绝如缕的故土深情看在眼里。为了了却父亲的这份心愿,顾菊珍每次回大陆时,都要代替父亲回到嘉定故园去看看家乡的亲人,转达父亲对家乡父老的深切问候,然后,再把家乡而今的深刻变化一五一十地告诉父亲,以宽缓父亲对故乡的思念。

顾维钧的退休生活过得非常有规律。他上午9时许起床,早餐时间约一小时,一面饮食,一面阅读。每天看的英文报纸是《纽约时报》,中文报纸是台湾出版的《中央日报》和美国出版的《世界日报》。

每天下午,顾维钧都要拄着拐杖,外出散步。这是他的健身之道。他虽住在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中心,但公园大道离著名的中央公园只有一箭之遥,那里森林繁茂,绿草如茵,是闹中取静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只是六七十年代纽约的治安状况太差,他在散步时曾被抢劫三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失固有的幽默感,每次散步总要带些钱,说是不能让抢劫者空手而归。不过,被抢劫几次后,出于安全的考虑,就只能到大街上散步了。除了散步外,他还喜欢 游泳 。90多岁时,他还能游泳,并站在跳板上跳水。

顾维钧晚年最经常的消遣是打 麻将 。严幼韵操心最多的也是为他作好安排。顾维钧打麻将,思路敏捷,出牌极快。有人问他牌运如何,他答曰:“十九必输。这不是我的技术不如人,实因这是一种‘统战’,花样繁多,有时我的精力不能顾到全局,因此牌运对我不甚客气。”对于输赢,他认为,“这原来是消遣,定率低而出入微,输赢可不在乎。

晚年的另一消遣是画画。60年代末,顾维钧专程赴香港拜师学习作 国画 ,并认真研读画谱。他的画题材固定,大都是梅、兰、竹、菊,颇得传统文人画的神韵,也是他处世立身之道的一种写照。他也画过工笔牡丹,那是赠送给夫人严幼韵的。

97岁那年,他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嘉定县城的地图,图中央是家乡高耸的古塔,下面写“孔庙”两字,又画东西大街,西端写“西门”两字,那就是他美丽的家乡,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他说着,画着,思绪如潮,不能自已。当前嘉定博物馆中,保存着顾维钧于1984年亲笔书赠的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退休后,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参加“中国口述历史计划” 而完成的长达600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已成为历史学家的案头必备。

顾维钧晚年的另一乐事,是看到儿女孙辈欢聚一堂。顾维钧共有三子一女。

 对顾维钧的人物评价

20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从1912年到1967年,五六十年间,顾维钧担任过无数的外交职务,驻美大使、驻法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外交总长、海牙国际法院法官等。到了晚年,他又以十七年心血完成了长达十三卷,600万字的巨著《顾维钧回忆录》。

顾维钧是位功不可没的爱国外交官,他本身传记,便是现代中国的一部外交史。他一生坚毅果敢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对工作的献身精神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他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之一,改变中国屈辱的对外关系、维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尊严是他投身外交界时抱定的目标,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这位爱国外交家以自己的智慧、修养和爱国热忱,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中国人民服务的一人,他对工作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毛主席也十分佩服他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顾维钧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半个。

看了“顾维钧主要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顾维钧智辩护国权

2 建党伟业观后心得1500字3篇

3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智辩

4 **我的1919观后感 3篇

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版本一:

中文名称:少年梁祝

别名: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资源类型:RMVB

版本:全42集/更新完毕

发行时间:2000年

导演:徐进良

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

演 员

罗志祥 饰 梁山伯

梁小冰 饰 祝英台

吴孟达 饰 丁老师

李璇 饰 丁师母

六月 饰 丁香

沈海蓉 饰 梁母

欧汉声 饰 四九

江祖平 饰 吟心

陈家辉 饰 马文才

★版本二:

名称:梁山伯与祝英台

总策划、出品人、总制片人:曹珩

总策划、总监制、文学编审:迎高

总导演:陈俊良

编 剧:英 俊

李或知

音乐顾问:何占豪

总发行:湖南时代明星传媒有限公司

演 员

何润东 饰 梁山伯

董 洁 饰 祝英台

陈冠霖 饰 马文才

寇振海 饰 王世玉

岳跃利 饰 祝员外

邬倩倩 饰 祝夫人

刘 芳 饰 梁 母

詹小楠 饰 谢道韫

贾兆冀 饰 陈子俊

车永莉 饰 师 母

[剧情简介]

1600多年前的东晋末年,是一个士族与平民对立、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上虞士族**祝英台,聪明灵秀不甘世俗,说服父母让她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出门不久便遇上曾在月老寺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两人在书院三载,“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而马文才却仗着时任太守的父亲和各种优越条件,在学友中聚集一帮纨绔子弟,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

[演员心声]

董洁:“很喜欢祝英台的扮相,以前我扮演的大多是清纯形象,现在要把祝英台直爽可爱的一面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书院里着男装的戏,要调整好角色定位,偶尔也要露些小马脚,这样的过渡就自然些。这一角色是压力,也是挑战。”

何润东:“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接拍的戏就是徐克版的《梁祝》,不过,这次我‘升级’了,从梁山伯的同学变成梁山伯。这次梁山伯的人生哲学是‘绝不生气’,看起来很好欺负,有时还要靠祝英台打抱不平,但当身边的人被欺负的时候,他会不惜一切去反抗,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花絮看点]

何润东身高186厘米,董洁162厘米,相差足足24厘米,也是所有版本的《梁祝》中男女主角身高相差最大的一部。拍两人的正面特写时,董洁经常要踩着踏板拍摄。

何润东是家中独子,疼惜儿子的何爸爸何妈妈不远万里从台湾来到内地探班。何润东忙不迭带妈妈看《梁祝》的初剪样带,一场他和董洁吵架后流下眼泪的感情戏,让何妈妈看得眼眶泛红。

拍摄时天气很热,何润东说:“我现在晒得像黑包公,很惨。为了连戏,剧组要求我撑太阳伞,还请人从香港带来一些美白保养液让我快速美白,这让我觉得很丢脸。”

“马文才”以前多以反面形象出现,此次由陈冠霖出演的马文才,较以往有很大的区别,被奉为史上“最出色、最帅气”版。剧中的马文才,除了英俊之外,还能文能武,善骑射,还经常打抱不平。不少网友都说“马文才”变得“善良”了。

★各版本比较[情节篇]

吴奇隆杨采妮版(1994年)———开创经典

开头就是那个开头———书生书童结伴而行;结尾也就是那个结尾———两只蝴蝶翩翩飞去。但是其间的故事却被导演徐克大大地发挥了一把,梁山伯、祝英台在书院里的生活被拍得妙趣横生,俨然一部爱情喜剧。这令影片后半部分的悲剧性转折更加撼动人心。该版本在影迷心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影视版《梁祝》中的经典。

罗志祥梁小冰版(2000年)———冗长受批

《少年梁祝》明显有模仿徐克版《梁祝》的痕迹,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求学生活为重点,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祝英台跟男生一起吐口水、打架、踢球,还阴差阳错地吸引了富家**丁香,发生一段“苦恋”。该剧被观众诟病“过于冗长”,有网友评论说它“拖沓如裹脚布”,“冗长乏味可媲美韩剧”。

何润东董洁版(2007年)———原汁原味

该版定位为大型古装正剧,风格凄艳绝美,突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凄美爱情。这部戏还邀请到经典乐曲《梁祝》的原创作者、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老先生担任音乐顾问,更保证了“原汁原味”。

★各版本比较[人物篇]

•梁山伯

吴奇隆——最书生气

1994年时的吴奇隆表演经验不多,但在徐克的调教下进步神速,把一个质朴清纯的书生梁山伯演绎得深入人心。很多网友表示,吴奇隆有一种书生气,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都很符合梁山伯的传统形象。

罗志祥——人气最弱

罗志祥演《少年梁祝》时还是一个新人,但是演技不俗,木讷的梁山伯被他演绎得很到位,很难想象现实中的他竟然擅长搞笑。不过要说人气,却是三个版本中最弱的。

何润东——最高最黑

与两位“前辈”相比,何润东扮演的梁山伯被认为气质“最现代”。根据一门户网站调查,有大约80%的网友认为该版本梁山伯“身材高大、脸形现代”。何润东辩解说:“我相信我只要把人物的感觉演出来,观众就会接受。我不是演给古人看的,是给21世纪的人看的。”他的表演确实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他是有史以来最帅、最高大、最黑的山伯……那么高大,但是又懦弱——正因为有反差才有意思啊!”

•祝英台

杨采妮——英气勃勃

备受推崇的一个“祝英台”形象。在徐克的巧妙设计下,祝英台变成一个阳光少女,学梁山伯敲钟的顽皮、补考时的狼狈、双手被烫时捏着耳朵倒吸冷气的娇俏——杨采妮都演得非常到位。有网友说:“这样的气氛,这样的轻快,我几乎忘记了这是一部悲剧了。”

梁小冰——年龄偏大

17年前的港姐,上世纪90年代“无线”当红花旦。《少年梁祝》当年在凤凰台热播时,梁小冰唱的主题曲《快乐人儿》也成为红极一时的歌曲。但是,梁小冰最大的问题是年龄偏大,她和罗志祥年龄相差10岁,站在一起有“姐弟”的感觉。

董洁——江南才女

董洁的气质温文柔弱,而在新版《梁祝》里,祝英台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懂武功,这对于董洁来说是一次挑战。董洁说:“以往的祝英台更多的是注重悲情,我要尽量把她江南女子的才气展现出来。”目前已看过该版《梁祝》的观众对董洁印象不错:“董洁演得非常有才气 ,也非常勇敢。”

**(动画)

导演 蔡明钦

类型 动画

年代 2004

地区 中国内地

片长 95分钟

好动活泼的女孩祝英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女扮男装到学校去上课。在前往学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学梁山伯,英台对清秀斯文又富正义感的梁山伯一见钟情,两人结伴同行。

英台与山伯在学校认真辛勤的读书,下课后,也经常一起出游。每日的相处,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对英台而言,这是段最甜蜜的时光,而她对山伯的心意也越来越坚定。

三年后,英台家里不断催促她返家,挂念家里的英台在临行前晚,对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两人私下互许终身。但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纨子弟马文才偷看到了……。

回到家中的英台却发现自己将被许配给马文才,英台不从,却是无法抵抗强势的马太守,为了父亲与母亲,英台只能在内心默默祈祷山伯快快来访……。

憨直的山伯原意要修习完课程再到英台家中拜访,在师母点醒之下,他决定提早结束学业,先行前往英台家中拜访。一到英台家,山伯才知道英台已经许配马文才,黯然憔悴离开祝家,虚弱的山伯终因不堪悲伤而死去。

山伯的死讯传来,英台内心哀痛不已,她穿戴成美丽的新嫁娘,偷偷离家来到了山伯的墓前。就在此时,墓碑崩裂,山伯温柔微笑牵引着她,缓缓走入墓中,两人化成翩翩彩蝶,双双飞向天际……

舞剧

中文名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外文名称: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类别: 芭蕾舞剧

剧情介绍

序幕

一对彩蝶纷飞,引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第一场乞父求学

祝家。女儿祝英台一心想外出求学,被礼教森严的父亲拒绝。在丫环银心的协助下,假扮卜卦先生,骗祝母抽到“英台如不外出求学将大难临头”的卦签,祝母信以为真。后祝父又见英台假扮男子尚妥,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

第二场草桥结拜

三月的江南,草桥亭畔,鸟语花香。书生打扮的英台和书童打扮的银心划着一叶小舟顺流而来,在草桥歇息时同要去杭州求学的梁山伯相遇,二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

第三场同窗共读

杭州书院。山伯与英台同窗共读,朝夕相伴。日月如梭,把他俩的情意编织成一幅春、夏、秋、冬绚丽多彩的爱的画卷。同窗三载情绵绵,一封家书催人归。英台父命难违,又不忍离开山伯,便灵机一动,谎称家有小妹,为山伯做媒,将定情的玉扇坠送给山伯,依恋地离去。

第四场楼台抗婚

英台回到家中。在楼台上,日夜盼梁兄来府求婚。不料有钱有势的马太守带着随从、侍女抬着聘礼来到祝家为儿子提亲。想攀高结贵的祝员外满口应允。英台被迫挺身表明早已与山伯定下终身,祝父气急败坏地将英台手中的玉扇坠夺下交给了马太守……

英台悲痛欲绝。忽然窗外走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梁兄来到,英台悲喜交加。当山伯发现这位端庄典雅的美丽女子竟是他同窗三载的贤弟时,不禁欣喜若狂。山伯拿出定情的玉扇坠,英台犹如利剑穿心。山伯得知英台被迫定亲,犹如晴天霹雳。二人互诉满怀愤怨,一场欢喜化成空。

第五场殉情化蝶

山伯墓地。梁山伯在极度悲哀和绝望中死去。身着嫁妆的英台呼唤山伯,狂奔在旷野之中,她扑倒在山伯墓前,声声哀恸,毅然头撞墓碑,坟墓轰然裂开……山伯和英台化成美丽的蝴蝶,双双飞舞。

演出单位: 辽宁芭蕾舞团

本剧依据梁祝民间传说故事和同名小提琴协奏曲创作,1982年获辽宁省舞蹈比赛创作奖、优秀作品奖。次年重新结构,仍以梁祝主题为基调,发展为三幕四场大型舞剧。1992年参加克拉斯诺雅尔斯克——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艺术节演出。1994年为香港神州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其他剧种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三位作家写过同名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梁祝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烟雨江南的古风唯美句子篇一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绘下江南古镇,路过江南小桥,看过江南别韵,坐过江南古船,触过江南涓水,遇过江南美人,更淋过江南烟雨。。。。。。那场烟雨,唯美而又朦胧。。。。。。

3烟雨红尘乱,无计对愁酌,对愁酌呐。

4寒雨落小桥,我静望江南青石路。有一位女子撑伞走来,紧蹙娥眉,不曾施妆,掩面离去。

5二月春鸟鸣山更幽,肃肃晚风轻拂面。除去寒夜微霜,声动渐渐循声望去。灯火阑珊处,一方烟雨蒙蒙晓自闲。

6风吹过,携来相思,吹不尽满脸忧愁,带不走满心惆怅,追悔的文字一行又一行,可我却再也不是你的避风港,而今烟雨蒙蒙,亲爱的你却已不知去向……

7烟雨蒙蒙,乍暖还寒,花毛茛的花语是受欢迎,春天里**的花看着让人一振,好像生命从来没有离开过。 ​

8无花之容貌,亦无水竹之静,在涉水的江南中,我是一平凡女子。夏观荷花春看桃,冬咏腊梅秋赏菊。烟雨江南,四季花开,伴我一路芳香。

9江南烟雨朦胧是江南最美的风景我很喜欢在江南烟雨时一个人淋雨一直走,趁着雾色想看清前方是否还有人在执伞等我

10就像是一枚青涩的梅子,在江南的雨季里散发着悠悠的清香。

11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归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12夕阳西下有农家,小桥流水醉江南。

13到过西藏的人们,如果没有去过西藏的江南林芝,那么应该是一个遗憾。到过林芝的人们,如果没有亲临过错高湖,那么,应该是一个大的遗憾。

14我一生戎马,无法走进你的烟雨江南。

15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16石板是清的,各式各样的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了一起。高高低低的石板把路又一次引向了一个新的拐角。石板颜色也很多,青色的,纯洁无暇,青中带黑的,还有青,带一些清新的翠绿。细细观察,我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

17再见南国掩轻纱,江南碧如诗画,莲叶已田田,何处灯火没蒹葭。

关于烟雨江南的古风唯美句子篇二

1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阵微风细雨过后,古猗园里的花石小路,廊檐,老树上都长满了喜人的青苔。它沐浴着春风细雨,一尘不染、清幽境远、如诗如醉,似一个淡雅的江南女子,温婉而又羞涩。

19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海角天涯,烟雨江南,青色古道两情猜伞下影相依,只叹已是旧时景,笑语盈盈暗香去,摇曳独醉,此去经年,纵有千万种风情,锦瑟年华谁与度刹那芳华烟花易冷。

20春有齐放百花,夏有山水诗画,秋有万千古刹,冬有傲雪梅花。

21妩媚一笑解千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满川芳草迷烟雨,春天云海美景如仙境。阳春三月不只是赏春花最美的季节,而且也是赏云海最好的季节,烟雨蒙蒙的天气所形成的云海奇观如同仙境。

2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的春天是最有特色的,姹紫嫣红的景象在烟雨蒙蒙的笼罩下变得如梦如幻。

2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25你有黛玉般的诗才,静如止水的心境,潇湘般的梦。你的文字流露出一中淡淡的忧伤与惆怅,如同在明天的桥梁上独自失落的晚风。你的文章总给人清新,细腻,与世隔绝的感觉。这就让人醉了吧,醉在古老深幽的江南,醉在你轻柔的笑里。淡若无痕,偏又夺人心魄;风情万种,更是婉转羞涩。你,忧思如诗,清馨如画,释雅如梦,如此江南,深秀其中。

26一个江南女子,爱,能恋到云淡风也清,便是余韵绵绵了。因了这份余韵,只让我想起悠远的笛音。萦绕在耳,却能带给你回味。

27不敢问烟雨蒙蒙行人何处去,但思秋风瑟瑟游子何时归。扁舟一叶寻沙洲,落日长空有蜃楼。走近尘沙纷扬的无边沙漠,远处高山大河,绿水轻舟

28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又逢江南好风景,独见落花不见君。

29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30江南雨,江南伤,江南烟雨朦如纱。胭脂巷,胭脂畔,胭脂亭中素衣站。

31烟雨蒙蒙波光滟,柳丝摇曳春风剪。 静水如卷写时光,伞下情悠岁月闲。

32穿上汉服,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江南烟雨蒙蒙的水乡。

33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34在红尘陌路与你相逢,相逢在烟雨江南,满地氤氲,你的淡然,我的幽怨。我把幽怨凝结成千古绝唱,唱曲调婉转,唱沧海桑田,唱红楼梦断。你把淡然旖旎成芬芳丁香,在风里随风飘散,在人间蛊惑心田。

关于烟雨江南的古风唯美句子篇三

35雾里几叶花开,沾着夜的露水。冷瘦了灰暗的爱,风蚀了刻骨的情。吞噬着星空中零散的几行诗几页词,笑颜里哭着真情,真情中笑着哭泪。一笺荒漠的红尘上,寂寞着烟雨蒙蒙、细雨尘尘,一夜幽梦半帘思念,生活着一场梦。 ​

36这一笔淡墨,清浅,絮不尽往事如烟。十月季末,踏霜露枫叶,只将清愁锁紧,入红尘。一缕素雅琴音,惊梦,江南岸柳,摇曳着一个未完的情结,一笔沧桑,难絮情缘。

37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8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9走进江南烟雨,让江南烟雨走进心灵,洗褪都市的繁华、俗世的铅华。

40细雨绵绵,感觉倒春寒来了。一直走在朦朦的雨季里,心情也似乎潮湿了许多,柔软了许多,也多愁善感了许多。这样的季节里,仿佛适合躲在某个干燥的空间,静静地想着远方的她,念起些许往事,用晴朗的心光,细细盘点。

41烟雨,是一副山水画!属于耕者的画面。

42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43江南朦胧烟雨中,小桥流水人家,被墨迹朦胧的勾勒。空气中充满了湿润的水汽,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你的身影。雨滴晕开了天空,薄烟晕开了青柳。

44门外路,咫尺是湖阴。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

45烟雨蒙蒙,凉风悠悠,那些随雨水逝去的时间,是我们不再来的雨季。

46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47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48三月烟雨,飘飞着淡淡的忧伤,莫名的惆怅,一丝丝一缕缕,如心底的思念,交织缠绵成一个柔软的雨季。

49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50江南未雪梅花白,忆梅人是江南客。

51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施过有机肥的花园,花园更加生机盎然。植树节先生又适时补种了一些果树苗,期待来年有收成。越来越喜欢下雨天,从阳台望去远处烟雨蒙蒙的景象,听着雨滴嘀嗒嘀嗒的声音……大自然自成的优美交响乐和画面让人无限惬意。但雨天更合适的是泡一壶热茶,或喝一杯咖啡,享受着小点心,再放一张音乐碟,让整个家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52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江南的一场烟雨,在相视一笑中,随风荡漾起回忆的波纹,然后再渐渐隐去在画中的江南,只因为你的离去,我竟为你留下的惊艳,倾情伤怀。

烟雨江南朦胧的唯美句子

烟雨江南朦胧的唯美句子篇一

1走进和平镇,你还为其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叹服。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一润着莘莘学子。这里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种类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而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而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等,则让游人一体味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情。

2喜欢在烟雨蒙蒙的江南中,感受诗意的浪漫。在波光潋滟的水边,细数着岁月风留下的斑斓,婉约的江南,细雨芊芊,枕河漫漫,小桥流水人家,在雨中淡淡地蒙上一层薄纱。

3西安,那是一座让我用情极深的城市,是我想忘却始终忘不掉的城市,我在那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刻下了流年最珍贵的痕迹,如今,那一切一切的笑语欢颜,一切相逢的事相遇的人,一切用尽悲欢的白天和夜晚,都将如同那正在徐徐倒退着的城市一样,退出我生命的舞台。哦,原来你只是路过江南,无意间放慢的脚步不小心惊扰了我的染指流年。

4岁月如水,洗去了江南的华丽,那一度的歌舞升平,那一度的画舫夜行。岁月如潮,冲刷着江南曾被人赋予的太多不属于她的颂辞赞歌。江南就是江南,江南也只是江南,那样的淡泊,那样的恬静,兀自笑得温婉。

5烟雨蒙蒙,河宽水绿,春天的味道在微风里、在柳梢尖,还有在躁动的情愫里。春天还未渲染,故事却已泛滥。每个人对于春天,可能都有一些微妙的情意在里边,绵远悠长,渐行渐深。

6绘下江南古镇,路过江南小桥,看过江南别韵,坐过江南古船,触过江南涓水,遇过江南美人,更淋过江南烟雨。。。。。。那场烟雨,唯美而又朦胧。。。。。。

7岁月留人处,尽是烟雨蒙蒙。今春已晚时节,花红柳绿无人解。空余怨,闲对孤灯残月。

8宋朝的烟雨呀,飘进了宋朝的词里,宋词的烟雨将一个如水的女儿浸润成一朵含泪的云;宋词的烟雨将一朵娇艳花飘向惶恐滩头,伶仃洋里。

9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10三月烟雨蒙蒙,不起眼的小乡村也多了一分神秘感

11花已谢,草已枯,青梧渐老,烟雨仍蒙蒙,城已旧,泪已收,柳未抽新,人事却变迁。

12烟雨,是故乡的魂,淅淅沥沥下在游子的心头。

13落花烟雨江南,邂逅一段老时光。

14雨是江南的衣,江南是雨的故乡。江南的雨是诗人的泪,诗人的雨是江南最美的容颜。

15烟雨尘世,弦断山间,河边知已,怎奈生命飘潦。

16岁月静美,剪一影烟雨江南,时光安好,守一方天涯咫尺。

17满川芳草迷烟雨,春天云海美景如仙境。阳春三月不只是赏春花最美的季节,而且也是赏云海最好的季节,烟雨蒙蒙的天气所形成的云海奇观如同仙境。

1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的春天是最有特色的,姹紫嫣红的景象在烟雨蒙蒙的笼罩下变得如梦如幻。

烟雨江南朦胧的唯美句子篇二

19旧成谙的江南,是浓墨惹了相思,倾了半纸砚迹。花事也许缠绵,凋谢得更是沉重。

20那**相貌娇美,肤色白腻,别说北地罕有如此佳丽,即令江南也极为少有。她身穿一件葱绿织锦的皮袄,颜色甚是鲜艳,但在她容光映照之下,再灿烂的锦缎也已显得黯然无色。

21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22溪水潺潺,几袭彩衣飞舞,漂漂洒洒,衬着那朦朦烟雨,犹若仙境,远看又像一幅水墨画,挺拔峥嵘中含清秀,粗犷雄奇中富有妩媚,浓彩泼墨中透出淡雅。

23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归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24乍寒乍暖忽晴忽雨,踌躇的暮烟,黛色的江南。落陨声伴隔世沧桑,指尖微凉,却是曲江流伤。

25梦回江南烟雨路,烟雨茫茫已惘然。我把江南的梦装在我的梦中,梦中梦希望可以不在醒来,我怀着对生命一切的美好想象,去探望我昔日梦中的江南,却发现在岁月的颠波流离中,这如水灵韵的江南,晃碎了她一世的安宁,喧喧扰扰、熙熙攘攘充斥在这烟雨潇潇、淡雅清新的花香中。我们于宇宙万物是渺小的尘埃,风带来蒲公英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绽放,风又带走了蒲公英,随风……化作漂泊的灵魂。午后的花园,湖面上斑驳的点点微光,风带来了每个季节该有的来信。大自然总是这样纯粹,令人心怡,令人神往。时间裁剪了江南,沧海桑田换新颜;世事多磨了悠然,素雅清淡便浮乱。

26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水仙子咏江南》

27漫步南浔老街,脚边不远便河水。既是水乡,便一定有风了。丝丝细风掠过水面,便让河水泛起鱼尾纹,甚是有趣。

28乘着采莲的小船,随着采莲女一起,在船家的歌声中,游荡在那寂寥的江南晨间。

29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30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31远处,夕阳西下,泛舟于湖上的景致,又提醒着我,这就是江南。

32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萨都剌《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33诗意江南,遥望水之湄,种种美好都在满目绿意中,透着一婉静雅。

34我望向烟雨朦胧的远处,灯火阑珊着的是故人的愁心,不时心中想起了你,心头就泛起蒙蒙细雨。

35江南的雨很轻细,很柔敛。水乡孕育出的女子,似细柳般柔若无骨,媚态万千。一座小桥,精巧细腻,雨滴慢慢渗入流水中,溅起那么一丝轻巧的水花。

36塞北风沙尚烈,江南已是烟雨时节,茶烟清扬,岁月静好;水落红莲,浓稠颜色。

烟雨江南朦胧的唯美句子篇三

37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38江南朦胧烟雨中,小桥流水人家,被墨迹朦胧的勾勒。空气中充满了湿润的水汽,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你的身影。雨滴晕开了天空,薄烟晕开了青柳。

39风景旧曾谙,阳春三月归;烟云十年后,又见江南花。

40江南烟雨江南乡,温柔佳人温柔水。

41路的尽头,是很久很久没人管的戏台,木头边是一片杂草丛生,里面空荡得很,而且昏暗,点起蜡烛,火苗在从墙上的洞穿进来的风里摇曳、摇曳这个戏台曾经的辉煌,化做木头上的一屡灰尘,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42朦朦胧胧的雨中,正如那初次相见的画面,可惜,你已不在。

4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4江南碧雨落,大漠黄沙起。山河壮丽,锦绣神州。

45烟雨蒙蒙,高架上绿树丛中掩映着淡粉色的花丛,像粉色的云一样。这种花期特别短,一年之中只有很短时间能看到。看着这种花心里很是柔软。

46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47你可曾知,烟雨江南,无你何欢

48春雨是一年雨季中最温的。春雨下起来,就如千缕万缕细细的银丝,带着冬季残留下来的微微寒意,还带着春天的喜讯,微笑着温柔的下起来,冲刷着冬天遗留下来的痕迹,迎来春天。

49细雨微烟,淡水疏云。乱红深处又逢春。 嫣香十里,嫁予东君。有桃花酒,梨花雪,杏花村。 青山不老,长流碧水,汝亦年年最芳芬。 归来紫燕,似有前尘?叙江南事,汉唐月,别离人。 ​

50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51变天了,昨天骄阳似火,今天烟雨蒙蒙

52一盏烟火,一枚花灯,穿过了多少逶迤的岁月,穿过了多少烟雨蒙蒙,何时才能抵达,属于我独有的一抹风情。

53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54一个江南女子,爱,能恋到云淡风也清,便是余韵绵绵了。因了这份余韵,只让我想起悠远的笛音。萦绕在耳,却能带给你回味。

55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烟雨江南诗句

1、江南曲四首 唐储光羲

第一首: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第二首: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为惜鸳鸯鸟,轻轻动画桡。

第三首: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第四首:隔江看树色,沿月听歌声。不是长干住,那从此路行。

2、江南好 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3、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4、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5、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6、忆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7、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8、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9、双调望江南寿秋水 宋刘辰翁

齐眉举,彩侍紫霞记。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词。

篱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10、双调望江南 寿张粹翁 宋刘辰翁

七日后,董会是垦前。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日拟醉华筵。

歌白雪,除是雪地传。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

11、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12、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3、望江南 宋戴复古

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

壶山好,博古又通今。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直千金。四海有知音。

门外路,咫尺是湖阴。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

14、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15、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唯美古风句子江南

1 烽火烧,几时了。冠翎梦,故里情。碧落上,黄泉下。

2 是今生相伴,或来世再惜淡褪了的记忆,消散了的芬芳。

3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4 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5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6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7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8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9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0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1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2 清欢共,紫陌红尘相逢;望苍穹,掠眼繁华谁懂。

13 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14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5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6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7 千山雪,月光泻。等待伊,相思情。寒衣调,一阙歌,唱不尽情丝万缕,柔肠千结。

18 红尘画卷,画的是谁的生死之恋最后却只能,守着那不变的容颜,一守就是千年。

19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20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21 他夺得帝王霸业君临天下,她等到坟头草立枯骨成沙

22 如若为你权倾天下,我愿自此丢盔弃甲

23 我自问所向披靡天下无敌,唯独你一人却成了我此生最大的败笔

24 君若离去,请赐我百年无忧,允我此生无虑,可好

25 你错将我的相思留了念想,我错将你的名字入了奏章

26 我别了繁华弃了天下负了子民反了国家,只为陪你浪迹天涯闲看落花。

27 你早已三宫六院佳丽三千,我还在长亭苦等掌灯门前。

28 君为帝,妾为民,帝民两不同,君妾怎相拥。

29 谁人哭泣谁人离,谁人自此无可依。

30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31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32 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33 蝴蝶很美,终究飞不过沧海。

34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5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36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37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38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9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40 如是你爱,如是我在,金口纵开,只为伊改。

41 曾经为我而笑的面庞,而今成了何种摸样。

42 用我万世千秋,换你风华绝代。

43 你是我共老白头的良人,黄泉碧落,七世三生。

44 你已相思成疾,我又怎舍离去。

45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46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47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48 你是我等也等不到的回应,想也想不了的空明,念也念不出的曾经。

49 半生残月两难圆,相思如雪漫天边。醉梦灵归沐雨处,千年轮回共婵娟。

50 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洗尽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

1 求梁祝化蝶的原文

梁祝传说的渊源演变考 (澳大利亚)谭先达 优秀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说的是东晋时的恋爱悲剧。

它的梗概是:晋永和七年,会稽有个善良纯朴的书生梁山伯,上虞有个聪明貌美、女扮男装而远出求学的**祝英台,二人到杭州同校读书。山伯秉性憨直,不懂爱情。

二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结成异姓兄弟。后英台奉父母之命回家,英台在送别山伯时,反复吐露爱情,但山伯毫不觉察。

后来,他回家时去拜望她,知道她是女子,才要求父母遣媒去求亲。英台在父母之命的压力下,被迫许配马俊,但她仍钟情于山伯,山伯因己贫祝富,又为势利的祝父所反对,终气愤吐血而死。

英台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墓侧,便前去拜祭,那坟墓裂开,她奋力跳进,墓便合拢,终以殉情而死。英台她对封建婚姻作了有力反抗,这传说暴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它最初大约产生于晋末,约在公元400年。

但在宋代以前,已无直接的具体史料保存下来。今天可见的较早资料,是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所说:"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见于宋代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据此可推知,民间传说很丰富,经文人记录后,无疑地是把它压缩了。后来,传说经过人民大众进一步的口头加工发展,就形成了早期较完整的故事雏型。

晚唐张读便把它收进了《宣室志》,原文是?quot;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 城西。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见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

这个记录,只说梁祝同埋一处,到底梁祝是如何结下深情,如何反抗封建礼教,又如何殉情,未有具体叙述,已难得知了。 到了北宋徽宗大观间(公元1107年),明州知事李茂诚写过《义忠王(梁山伯)庙记》(见清代闻性道康熙《鄞县志》的《坛庙》类),大意说:梁祝同窗三年后,祝思念亲人先回家,两年后,山伯也回到家里。

当他去拜访祝家时,知道祝是女子,便遣媒人说亲,因去的迟了,祝已许配马家。后来山伯任鄞(今鄞县)令,病死后,祝出嫁时路过山伯墓侧,前去祭祀,忽然墓裂,她便跳进去殉情而死。

当时丞相谢安奉表,封为"义妇冢"。梁山伯的阴魂,则帮助刘裕平"寇"--农民起义立功,故被封为忠义王,又得人们立了庙祠。

故事中,山伯变成了主角,一心要忠于帝王,希望得到封侯立庙,这样,比原来传说是曲折得多了,但由于作者站在封建立场上,故民间反封建、反礼教的重大主题,已被歪曲。当叙到英台已许配马家时说:"神(山伯)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加上他的鬼魂去协助刘裕平"寇",是想得到封侯立庙。

这样,山伯成了坚决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者。英台之死,又被赞为合乎"义"。

因之,她对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全部丧失,这是主题受到了封建文人的严重篡改,民间的色彩已不见了。结尾说,英台哭墓、地裂并埋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

"可见,祝是自动投崖自杀而死。 英台死后化蝶的结尾决不迟于南宋。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至1162年)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云:"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清初吴骞《桃溪客语》也引南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说:"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庵名)空有潦樘场?相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蝴蝶。

"可见梁祝死后化蝶的结尾,至迟在南宋咸淳(公元1265至1274)年间已盛行。它增强了传说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使故事更为悲壮动人。

从大体上说,南宋时近乎今天的梁祝传说的主要部分已经形成。宋代词牌有《祝英台近》,元代白朴有杂剧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623536《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足证宋元作家已很熟悉这个传说。

明代,因受无名氏传奇《同窗记》的关目《十八相送》、《楼台会》、《柳荫结拜》、《书馆谈心》、《英台思兄》、《四九求方》、《马家逼婚》、《英台殉情》等影响,在不少有关梁祝的民间戏曲和曲艺说唱中,又吸收其中某种成份,丰富了自己,从而增加了新内容。这些又已为各地民间传说所吸取,使它们增添了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更为民间所喜欢。

梁祝传说最初产生于江浙,由于深刻反映过去民间某种美好愿望,便不迳而走,流传到全国各地,为各民族爱好,至今不衰。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甘肃等省,均有关于他们的庙宇、坟墓、读书处保存下来。

如号称"双洞江南第一奇"的宜兴善卷洞,洞壑幽奇,洞外有碧鲜庵相传为梁祝读书处,虽毁于火,但唐刻石碑"碧鲜庵"三字仍存。那里还有"英台阁"、"双蝶亭"、"英台琴剑之冢"。

至今广西贺县的过山瑶和镇边黑衣瑶,也都争认梁祝就是他们的祖先。可见,梁祝传说早已深入中国民间。

不但如此,它还流传到。

2 谁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言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

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

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

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

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

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

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

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

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

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

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

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

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

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该剧由上海**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

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

3 梁山伯与祝英台文言文

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山伯,字处仁。祝先归。

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

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

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

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

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

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

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

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

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

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

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

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

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

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

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

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

4 梁祝传奇《合墓化蝶》是什么意思

化蝶的故事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化蝶能通梦,游蜂浪作媒。"

解释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5 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蝶的诗句

《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来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自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百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梁祝 吾爱梁祝婉转曲,凄凄美美有悲音。 纵使草桥能相见,中间又有谁伤心。

自古度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 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

6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诗

一、诗歌

1《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2梁祝

吾爱梁祝婉转曲,凄凄美美有悲音。纵使草桥能相见,中间又有谁伤心。

自古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

3梁山伯与祝英台

晋浙上虞玉水边,

祝家小女惹人怜。

聪颖美丽好诗篇,

班昭文姬幼心钻。

常恨家里无师范,

求学神往万松院。

恐父惦念乔打扮,

会稽邂逅山伯男。

一见如故读相欢,

草桥亭上结金兰。

杭州城里书声传,

同窗不觉满三年。

山伯引来英台恋,

始终不解梦中缘。

祝父思女急催还,

十八里送依情绵。

借物抚意秋波掀,

忠厚纯朴却难见。

谎称家中九妹端,

愿替作媒红线牵。

梁生家贫未顾眷,

谁料错过好姻缘。

楼台相会泪如泉,

满眼深藏两凄然。

山盟海誓立真言:

生不同衾死共眠。

鄞县令上郁疾患,

身后埋葬九龙山。

英台闻讯绕祭奠,

风雨雷电伴翩然。

今生不能同百年,

随即化蝶舞蹁跹。

二、文言故事

1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2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85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