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怎样谈恋爱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怎样谈恋爱的?,第1张

梁山伯刚开始不知道英台是女的,慢慢的他发觉喜欢她,那时他以为自己喜欢男人了,英台一直喜欢他,马文才又喜欢英台,毕业回家时,英台借很多东西比喻自己与梁山伯,无奈他没能懂,后来他去找她,看到了她是女生,然后私定终身,可惜马文才家权势大,强娶英台,把山伯打伤,然后不治身亡,英台结婚那天,走到他坟前,突然刮起大风,然后坟墓打开,英台就跳进去了,最后化成蝴蝶。我最喜欢的就是《梁祝》还有歌曲《化蝶》所有版本我都看过,歌曲不同乐器演奏的也听过,我羡慕他们对爱情的忠贞。讨厌马文才,如果不是他,他们会有个美好结局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孔明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桥公有二女,长曰大桥,次曰小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桥,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桥,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桥。”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桥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1 文言文《岳阳记行》袁宗道 译文

从石首到岳阳,湘江水象明镜一样,山峰象青色田螺一样,我们在船中透过窗户怎么也看不够。最奇特的是墨山延绵只有三十里,船走了二百余里,还在山下盘旋。太阳早上从山上升起,傍晚落下,早晚霞光都辉映一处。只因为江水在山中环绕,所以船绕着山行驶,虽然走得很快,却只觉得慢啊。

过了岳阳,我们正要游览洞庭湖,被大风所滞留。我的小弟小修作了《诅柳秀才文严》疑一文,文中多玩笑话。傍晚,风很大,击打的波浪如雪一样白,靠近岸边的湖水都成了白沫,船几乎翻了。小弟说:“这不是柳秀才在报复我们吗?”我笑着说:“兄弟之间开玩笑,是经常的事。”因此都大笑起来,第二天天亮,风才停住了。

2 有没有《涸辙之鲋》的古文翻译

涸辙之鲋

庄周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

>;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

鱼之肆!’”

自译: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

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我)四周环顾一

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

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

感:这让我想到庄子的另一个故事:相濡以沫。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此处让人互相扶助,不

要许人以遥遥无期那么淡漠。看来“相忘于江湖”是理想,互相帮助是现实。有社会就很难相忘,实现了共产主义

大概就可以了。

现实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谓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就是因为龌龊的存在——而且

太多。一旦互助不成其为美德了,也就是因为没有了龌龊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互相利用——没有利益就拒人千

里之外了。

3 说孙劝夹濡须水口立坞文言文翻译

译文如下:吕蒙听说曹操打算再次东征,劝说孙权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建营寨。将领们都说:“上岸攻击敌军,洗洗脚就上船了,要营寨有什么用?”吕蒙说:“军事有顺利之时,也有失利之时,不会百战百胜,如果敌人突然出现,步骑兵紧紧逼迫,我们连水边也到不了,难道能上船吗?”孙权说:“很对!”于是,下令修筑营寨,就称作濡须坞。

扩展资料:

原文为: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在曹丕首征东吴之战中,魏大将军曹仁围攻吴裨将军朱桓据守濡须城。黄初三年九月,曹丕督三路大军进攻东吴。统率中路军的魏大将军曹仁于四年二月,挥师进逼濡须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引诱朱桓分兵救援羡溪(今安徽裕溪口),然后率步骑数万直扑濡须城。

朱桓急令派往羡溪的援兵返回,但曹仁已兵临城下。朱桓只有5000余守城部队,人心惶惶。朱桓向将士分析敌之不利己之有利条件,激励必胜信心,并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诱曹军攻城。

果然,曹仁令其子曹泰率兵攻城。又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乘油船(一种涂桐油的皮筏子),袭击吴军眷属住地中洲(今湖北长江枝江沱水间)。蒋济以不可贸然涉险劝阻,曹仁不听。朱桓临敌不惧,亲自率部众抵御曹泰,适时发起迅猛反击,焚毁曹营,曹泰战败,撤军。朱桓趁势反攻,斩常雕,俘王双。魏军临阵被杀及淹死千余人,对濡须城的进攻失败。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濡须之战

4 沾文言文的解释

沾文言文的解释:

〈名〉

古水名

沾,沾水,出 上党壶关东入 淇。从水,占声。——《说文》

淇水支流。源出山西省壶关县南赵掌尖老山南麓,东流入河南省,至鹤壁市西注入淇水。今上流建有弓上水库

〈动〉

假借为“沾”。浸润;浸湿

沾,一曰益也。——《说文》

惠沾渥。——《汉曹全碑》

澍雨沾洽。——《白石神君碑》

汗出沾背。——《史记·陈丞相世家》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长夜沾湿何由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

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白石神君碑》

十八日,大雨沾足,乃种豆。——《聊斋志异》

又如:沾足(雨水充足);沾洽(雨水充足;渊博)。又如:沾浃(浸透);沾渥(浸润);沾臆(沾膺。泪水浸湿胸前);沾濡(浸湿);沾襟(浸湿衣襟);沾洒(水珠洒落浸湿。多指流泪);沾缨(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

牵扯,牵连 。如:沾扯(牵扯);沾带(牵连);沾恋(牵念留恋);沾连(沾带。牵连)

接触

沾水则高下不平。——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殊不沾污。

又如:沾粘(相互粘结,接触);沾唇(形容略微喝一点酒、茶水等饮料);沾牙(吃喝东西);从来滴酒不沾

熏陶;感化

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又如:沾化(感受德化);沾被(影响所及)

受赏 。如:沾赉(受赏赐;赏赐);沾赏(受赏赐);沾丐(给人以利益);沾锡(赏赐)

〈形〉

自矜的样子 。如:沾沾(自矜。自得的样子);沾沾自炫(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动〉

雨水浸湿

沾,渍也。——《广雅·释诂二》

沾体涂足。——《国语·齐语》。注:“沾,濡也。”

沾余襟之浪浪。——《楚辞·离骚》

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诗·小雅·信南山》

又如:沾衣(润湿衣服);沾衿(沾湿衣襟);沾醉(饮酒大醉,沾湿胸襟);沾体涂足(身体被田水沾湿,脚上被泥巴涂污)

比喻恩泽沾润

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沾而恩洽。——《文选·扬雄·长杨赋》

5 《水经注》描写拒马河的片段或孟门山 要文言文 急求急求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

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

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迳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迳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涞水又东南,迳榆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迳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钚钚相比,咸悉西首。

涞水东迳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东过逎县北。

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左右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一十许里。东南流迳逎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

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南过容城县北。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迳遒县北,又东迳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斋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迳涿县故城南,又东迳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

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

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迳安次城东,东南迳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迳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乳流东注也。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虖池,同归于海也。

创作背景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简介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扩展资料

作曲家简介

何占豪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

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钢

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舒城县工业生产,1949年以前以私营、个体手工生产为主,大宗产品有19类,其中名、特、优产品有龙舒贡席、土织丝绸、晓天方铁、纸伞、庐镇关铁锅、干汊河菜刀、桃溪斧头、孔集篾器、平田皮纸、缸窑陶器、西山盆桶、竹扫帚等,除县内自用外,大量销往县外,龙舒贡席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据民国8年《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记述:“舒城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5640人”。又据民国11年舒城县知事鲍庚作的《舒城县大概情形》一文所记:“舒邑以丝、茶、竹、木、油、铁、药材等综合加工,(年)收入可达二百万元(银元)。皖中各县所售豆腐铁(方铁),大半出自舒城,据梅河厘局税率计,每年可达十万元(银元)”。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生产发展不快。抗日战争爆发时,生产遭到极大破坏。40年代初,从肥东、巢县、芜湖、南京等沦陷区逃来的难民,因无耕地,他们遂以手工业生产谋生,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舒城县工业生产的复苏。特别是纺织、卷烟、制革、制鞋、成衣等行业较为发达。民国36年,全县有工业生产47个行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分属17个行业理事会,有私营半机械生产卷烟厂13家。

建国后,舒城县工业发展很快,私营工厂和个体手工业者受到政府保护。1951年,开始组织手工业合作小组,并兴建粮食机械加工厂,1953年,兴建舒城茶厂,始用机械制茶。1956年,全县实现手工业生产合作化。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全县1957年工业总产值1604万元,比1949年426万元增长276倍。1958年,全县大办钢铁,机械制造业应运而生,紧接着轻纺工业、建材工业、采掘工业、化工工业、粮油加工等工业连续“上马”。后因财力、设备、技术缺乏,1960年关、停、并、转了不适合市场、县情的企业。1963~1965年,通过调整,收到良好效果,196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962万元,比1962年1457万元增长346%。1967年以后,舒城县新建了麻纺织、棉针织、化肥等骨干企业,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和提高,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619万元,比1966年增长283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建了水泥、饲料加工、建材、电力和乡镇企业、个体户企业。至1985年,全县计有开工企业17917个,其中属重工业3661个,轻工业14236个,全民所有制22个、集体所有制1261个(县属集体所有制20个、乡镇所有制392个、农村合作经营849个)、个体户16634个(农村个体户15837个、城镇个体户797个);工业从业人员50818人;总产值17314亿元,比1949年增加396倍,全员劳动生产率3407元;固定资产6648万元。

2012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42亿元,增长248%。净增规模企业15家,总数达120家,净增亿元企业10家,总数达50家。县开发区扩区升级通过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13平方公里。两个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8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入区企业168家,实现产值862亿元。9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9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入区企业210家,实现产值641亿元。

建国前,舒城县农业生产发展较慢。建国后,人民政府把农业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积极推广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稳步上升。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1653亿元,比1949年5189万元增长317倍(均为1980年不变价)。

1953年前,舒城县农业生产,长期沿用传统的耕作制度,绝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一熟,少数地区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其茬口安排是:一年一熟制,每年芒种前栽中稻,立秋前栽迟(晚)稻。水稻收割后,绝大部分田翻犁水沤,少数田(地)种红花草和大、小麦、豌豆、蚕豆、油菜、大蒜,光照较差的山地,一年只种一季玉米、山芋、麦、豆;两年三熟制,多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少数农户实行水稻(玉米、大豆、烟、靛、姜)——麦、油菜、大蒜——水稻轮作;一年两熟制,个别生产资金、劳力、畜力较强的农户,立夏左右栽少量早稻,立秋前收割后,或栽迟(晚)稻,或种寒(晚)玉米、荞麦、红豆(或黄花绿、泥黑豆)、荸荠、蔬菜,有的实行高杆、矮杆作物套种,水旱作物间作(水稻田埂种大豆)。

1954年,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扩大秋种面积,改变午秋收成比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作物和耐旱、耐涝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的农业“三改”措施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议,重点是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1954年,全县播种早稻面积12800亩,粮食播种面积1058万亩,比上年9408万亩提高1246%。1956年,播种早稻2033万亩、双季晚稻21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14283万亩,比1953年、1954年分别提高518%、35%。一年两熟的水稻面积达4684万亩,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849万亩的552%。1963~1965年,因早晚稻品种不好,又加科学种田技术差、肥料不足,产量较低,群众不习惯,所以,每年播种双季稻面积分别在7~9万亩之间。1966年起,双季稻播种总面积有所扩大。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消灭冬沤田,扩种红花草、双季稻,减少单晚稻。”1971年,全县播种早稻4249万亩、双季晚稻416万亩、红花草3628万亩、油菜74万亩、单晚稻962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11197万亩。除山区少数冷浸水田、圩区陷田外,其余均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在田,全县基本上实现一年两熟制(稻——稻、麦——稻、经济作物——稻)和一部分一年三熟制(绿肥——稻——稻、油——稻——稻)。这是舒城县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上划时代的变革,效果良好,群众拥护。这年全县粮食总产5443亿斤,比上年净增103亿斤,增长234%,首次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亩产800斤),成为全省13个“超纲要”县之一,也是全地区第一个“超纲要”的县。在此后十年中,双季稻、红花草、油菜播种面积逐年稳定、稍有增加,最高年份的1977年,早稻达4907万亩,双季晚稻达5129万亩。红花草稳定在36万亩左右,确保早稻基肥。一年一熟的老品种中稻,只播9200亩,比1953年减少985%。耕作时令上,早稻一般不栽“夏秧”,双晚绝大多数不栽“秋秧”。

80年代,又向一年三熟制发展。主要措施:减少红花草面积,扩大油菜面积,稳定双季稻面积,缩短作物在大田的生长期,搞温水催芽、薄膜育秧、移栽油菜、培选良种。1980年,全县栽插早稻4714万亩,比1970年增加411%;双季晚稻5022万亩,比1970年增加586%;油菜1307万亩,比1970年增加1054%,1985年,增到2107万亩,比1980年增加679%。全县稻——油——肥(红花草)一年三熟的面积,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

2012年粮食总产398万吨,增长53%,连续九年创历史新高。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超级杂交稻高产试验平均亩产达8396公斤,创造了低海拔地区百亩连片高产新纪录。新增规模养殖户400多户,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16家,实现加工业产值861亿元,增长56%,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完成26个示范点村庄整治工作,改造农村危房3330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灌溉面积29万亩,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4座。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三资代理服务,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何以报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论语》

当受助者们在丛飞的捐助下过上正常的生活时,回望病危的丛飞,他们是否感到一丝焦急与不安他们是否曾考虑过对于丛飞的爱心,何以为报

先哲孔子早已为我们找到了完美的答案--以德报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一个科技水平、生活水平都比先秦高得多的环境里,我们不能放弃先哲留给我们的真善美。以德报德不仅是两千年前的准则,也应当是我们当代人的道德底线。

我不想一味地抱怨世风日下,也不会口口声声诉说社会阴暗。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次内心的拷问,心灵呼唤感恩与报答,社会需要良知与正义。这些,你做到了吗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

一个山间的夜晚,一位禅师正坐在自己的小屋外打坐修禅。这时,从黑暗中窜出一个人影,他偷偷地溜进了禅师的小屋。清贫的禅师室内竟无一物可拿,不一会儿,那人就失望地出来了。正当他走到门口,竟看见禅师对着他,像是在等他。没等他开口,禅师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披在他身上,说:"山里风大,穿上这衣服下山吧。"那人无地自容,披上衣服匆匆走了。禅师目送着,自言自语道:"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第二天清晨,禅师在门口发现了昨晚那件衣服整整齐齐地放着。禅师欣慰地笑了:"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是一个关于德的故事,是一个善举救赎一颗心灵的故事。这一轮明月,不就是我们的心灵守望的美德与良知吗

也许你曾经受过别人的帮助,感受过关爱的温暖,也许你也曾有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经历,也许你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也许我们大家一样都在盼着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到来。那就请不要忘记感恩于人,那就让我们大家都以德报德,甚至以德报怨。

以德报德,是生命与生命间高境界的交流。以德报德,是对爱心最好的慰藉。以德报德,是伟大的情怀。以德报德,更是对美好社会的深情呼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07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