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茅盾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地方:他采取“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问题,使读者能玩味思索,即小见大。他的笔触细腻委婉,写人写物,都能神态逼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同时又能把“尖锐”与“含浑”、“严肃”与“幽默”两种不同艺术特点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切合当时客观环境与斗争形势的需要,又较为灵活有致。对旧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时虽未正面加以讥评,但或旁敲侧击,可正言若反,也很能发人深省,使人愤怒。
(2)茅盾的散文往往饶有诗情画意,《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两文,就是明显的例子。《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是追忆自己在延安讲学时见闻感触之作。它只写了西北黄士高原“风景”的几个片断,而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紧张愉快的战斗生活已跃然纸上。它是一组色彩鲜明的画幅,也是一首热情横溢的颂歌。《白杨礼赞》写于次年三月。他用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波澜起伏,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入胜境。着意写物,而意不在物,写物即写人。这是我国古典作家常用的一种手法,在《白杨礼赞》里得到了很好的继续和运用。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评论集》。长篇小说:《子夜》、《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中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散文名篇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 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 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 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 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 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 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 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的三个短篇中,《惊蛰》是寓言体小说,描写惊蛰季节,万物萌动,比喻人民的春天已经来临。《一个理想碰了壁》描写抗战第二年作者的朋友在广州、香港等地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S君,便是作者自己。《春天》则以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中的华威作为主人公,刻画了这一典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卑鄙而可恨,甚至可怕”的“另外一套”的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