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唯一的出轨对象沈雁冰

茅盾唯一的出轨对象沈雁冰,第1张

,原名沈德鸿,真名闫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伟大的***员。

1916年夏,沈雁冰毕业于北京大学预备学校。之后经亲戚推荐,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也从事文学创作。沈雁冰的杰出才能很快受到商务印书馆领导层的重视。在上海的报刊杂志上,年轻的沈雁冰也首次亮相,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在1918年的春节,23岁的沈雁冰和孔德?结婚吧。沈雁冰,一个新的年轻人,非常爱他不识字的妻子。他教她识字,给她起名,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理念。

1921年,中国***诞生。成为沈雁冰第一批党员后,他利用在商务印书馆的有利条件,担任中央联络员,并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学协会——文学研究会的骨干。1925年,孔德?在妻子杨之华等人的介绍下,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大革命时期,沈雁冰和毛泽东一起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是毛泽东的副手。1926年底,沈雁冰来到刚刚被北伐军征服的武汉,任中央军政学堂武汉分校政治指导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被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在武汉避难,后逃回上海。

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住在京云巷11号半的三楼自己家里,足不出户。不能接待访客,不能参加活动,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苦闷、担心、困惑纠缠着沈雁冰的整个心灵。“中国革命究竟向何处去?”在探索的痛苦中,沈雁冰拿起了他的笔。对此,沈雁冰曾说:“我真的去生活了,在动荡的中国经历了人生最复杂的一幕,终于感受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心情抑郁,生活孤独,但仍在生命执着的支配下,想用我生命力的余烬从其他方面在这混乱的灰色生活中闪耀出一丝光芒,于是我开始了创作。”

中篇小说《幻灭》写于1927年9月初。一股强烈的、快吐槽的创作冲动击中了他,促使他迅速动笔。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夫妻两人都不能工作,只能呆在家里。幸运的是,沈雁冰的稿费收入仍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写完《幻灭》后,沈雁冰接着又写了中篇小说《动摇》和《追求》,并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同时也写了一些随笔和评论,第一篇短篇《创造》。1928年6月的一天,我来看茅盾。和茅盾谈了一会儿写作的事,陈望道看着茅盾苍白的脸,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对茅盾夫妇说:“天这么热,在这小楼里呆久了,会生病的。为什么不去日本换换环境,呼吸点新鲜空气呢?”

茅盾夫妇一听,觉得有道理。但茅盾不无忧虑地说:“这是个好主意,只是我不懂日语,在日本生活不方便。”

“这很容易。吴已经在东京呆了半年了。她可以照顾你。”吴是陈望道的女朋友,茅盾也认识她。

“这个可以考虑。”茅盾同意了。这时,孔德?插话说,“我什么时候可以离开?”

“雁冰老师弄好了,我就去订机票,拿到后就走。还有日元兑换等。让我来吧。”陈望道说。

陈望道兑换完日元并订好票后,让茅盾去他家取票。当晚,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几年前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陈家。聊天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了日本,只是和自己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顾秦在日本的生活。茅盾

她是秦德君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女性。1920年在成都读书时,因提倡女子理发和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在陈玉生等人的支持下,她走出四川,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结识了邓中夏等中共***,并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1922年,她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成为上海和南京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通讯员。1925年,她奉命在西安女子模范学校任教,从事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移居上海,与好友陈望道相依为命。当她要去苏联时,陈望道想让她去日本找他的女朋友——吴,然后设法联系中国***去苏联。1928年7月初的一天,32岁的茅盾化名方宝宗,22岁的秦德君化名徐方,登上了一艘去日本的小商船。在船上,除了茅盾和秦德君是中国人,其余都是日本人。日本人认为他们是一对。这时,茅盾和秦德君面对大海,都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他们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却找不到组织。两人一起流亡,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聊得很好。渐渐地,彼此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感情发展很快,也可以理解。船抵达日本神户,他们登陆了。日本宪兵例行检查。茅盾和秦德君站得很近,他们的行李互相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一对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妻子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秦德君没有认罪。在日本,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为他的“救世主”和拯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

到达东京后,茅盾住在一家中型旅馆——本相馆,而秦德君住在东亚预备学校的女生宿舍。两人关系密切,交往密切。那个时候,苦闷孤独的茅盾需要情感上的慰藉。这一年冬天,“岛国冬季漫长,早晨浓雾奔涌,晚上冻雨打屋檐,西风半强时,远寺有钟,迫以火盆眠。”在这种心情下,茅盾和秦德君住在一起,并决定搬到京都。到达京都后,茅盾和秦德君对朋友杨贤江帮忙找到的一套公寓非常满意。茅盾晚年对这套公寓有一段回忆:我的公寓离杨贤江的公寓只有一箭之遥。这是小池附近的四间平屋,每间大概有八个地垫那么大;那时我住在高兄弟的隔壁,他们每人住一个房间,另外两个是免费的。房东就住在附近,一箭之遥。这里,真的很安静。从房子的后窗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不是高山,但并排有五六座,最西边的山峰上有一簇房子。夜晚,这一簇簇房屋的灯光有三层楼高,在青翠的山峰间,犹如钻石的皇冠。小水池边还有一排樱桃树。明年春天,你可以坐在房子里欣赏著名的樱花。想到这,感觉自己的新房子真的很有诗意。对写作很有好处。“在那里,茅盾写了一本小说《虹》,还有许多游记散文,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出版,换取稿费维持生计。秦德君帮助他抄写手稿,并经常给他一些建议。比如她向茅盾建议,把“幻灭、彷徨、追寻”三部曲合二为一,叫《蚀》。如日月食,既是暂时现象,也是必然现象。难道不是现实主义吗?茅盾非常欣赏并采纳了秦德君的建议。不久茅盾被批判“幻灭、动摇、追求”,下定决心再写一部有分量的小说来扭转舆论,但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写不出来。他说,

秦德君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赞叹道:“这些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啊,就像手里拿着一把铜钱。如果你只是用一根线穿上它,它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茅盾开始寻找这条线索,构思主题和情节,以此来反映广阔而复杂的时代和社会生活。

构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年4月开始写这部小说。这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茅盾总是先把情节告诉秦德君,等考虑成熟了再动笔。秦德君帮忙抄写,偶尔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小说《虹》也是由秦德君命名的。她说:彩虹是在某种天气变化中形成的。它妖娆、神奇、美丽。秦德君的故乡四川的天气很容易出现五颜六色的彩虹,对人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和迷惑。茅盾愉快地接受了秦德君的建议,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姐姐才是好的!”1929年4月至8月,他将小说分段寄往上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这部小说原计划写在大革命时期,但在1929年8月,秦德君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回上海堕胎而停止了写作。后来,秦德君回到了日本。

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茅盾到日本后,孔德?我通过党组织找到了工作,成为了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务长。孔德什么时候?当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刚开始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得到证实的时候,我痛哭流涕。直到婆婆劝我,我才不哭了。婆婆说:“茅盾会变心的。”

我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回到上海,住在杨贤江的家中。茅盾带秦德君去访问,并帮助秦德君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我还带秦德君去看望我的母亲,和茅盾旧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聚会。在此期间,秦德君再次怀孕并堕胎。但是很快,因为一系列的家庭纠纷,政治威胁,经济拮据,他们分手了。此时,《虹》这部小说还没有写完。两人分手时,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照相馆拍了一张6寸照片,两人各持一张纪念暂时分离的照片,相约四年,相守百年。茅盾还让秦德君写一份简历,打算替她联系中国***。两人约定四年后共同撰写《虹》的后半部分。

然而,从那以后,两人分开了,再也没有在一起过。毛敦忠回到妻子孔德身边?方,但他恢复中共组织关系的希望并没有实现。当秦德君回到四川时,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此后,茅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子夜》等名著。1949年后成为文化部第一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于1981年去世,享年85岁。然而,在他晚年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提到他和秦德君在东京生活的两年以及他共同创作的《虹》。

自1930年8月中旬与茅盾分手后,因病住进上海富民医院,后在侄子秦的协助下,回到四川忠县老家休养。他在那里住了4年,病后在四川刘向的军队中担任参议官。1945年,她加入NLD,成为妇女运动的一员,并担任妇女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和常务董事。1946年至1949年,她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运输工作,参加了反抗国民党军队的起义。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国民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但在上海解放后得以幸免。

解放后,秦德君被调到北京。1954年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六届委员。1985年4月,年近80岁的她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披露了上述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同一天在日本的熟悉茅盾和秦德君生平的作家胡风也在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对此事作了简要描述。

老舍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一生平:

茅盾(1896-1981)原名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茅盾"是他创作<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医生,10岁是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有知识,有远见的妇女,可以说她是茅盾的启蒙老师,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同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管编译所工作从此步入文坛,1920年成为中国***的第一批党员,同时他也参与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并写了一大批文学论文,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和社会,1982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他辟居日本,直到1930年回国与鲁迅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奖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创作:

(一)小说:

1长篇小说:<蚀>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它们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创作于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创作于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体感侵强的显示主义作品

3<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发表,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说:

<野蔷薇>,<农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忆>,<烟云集>,<林家铺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27年,大革命后,创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严霜下的梦>,<卖豆腐的哨子>,<雾>,<叩门>

230年代,他创作的散文有<故乡杂记>,<乡村杂景>,<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

340年代创作的散文有<风景谈>,<白杨礼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86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