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

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第1张

#高中作文# 导语人,总该有一种坚守,在喧闹的都市中找回自我,即使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世界,我相信,属于我们的那种坚守已停留在了这并不真实的世间。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去了王位而悲哀了。失去王位固然悲哀,然而,更悲哀的却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那个乐不思蜀的刘禅,灯红酒绿中,哪里还记得我们曾经坚守过的、已被废黜的灵魂?

 浮躁的时代需要坚守,坚守我们最初的信仰。易中天写过一篇《论“文人”》,骂得畅快淋漓:“文人不讲气节只讲节气,到什么季节,就开什么花;刮什么风,就使什么舵,名为与时俱进,实为与势俱进。”不幸沦为“候鸟”的哪里只有文人?人们浮躁的心被时代高速发展的春雨一激,更如春笋一般拼命向上挤,却对自己内心的逐渐空虚浑然未觉。梦想信念不比真金白银,一晃就无影无踪了,谈何坚守呢?

 所谓坚守,最可贵的是一个“坚”,最难的也是一个“坚”,既然需要坚守,自是因为浮躁之风已刮得无数人站不住脚步,找不准方向。社会上的人,难以做到遗世而独立,却不能在匆忙的脚步中,忘记自己为何而出发。一日之守是做梦,一年之守是稚嫩,一生之守方为真正可贵的,这就是为何呼啸而过的列车也会为一个平凡的巡路工久久鸣笛吧。老计坚守的是自己平凡的岗位,更是自己澄澈清明的内心;他致敬的是疾驰而过的列车,更是自己的责任与信仰。虽然在一些人眼中,他的工作简直是卑微的,但那久久回响的汽笛声,是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致敬。

 尼采说过:“一个人占有得越少,他便越少被占有,他们虽然得到了财富,却因此变得更加贫困。”除去外在的一切光芒,你的生命还剩多少?满身的珠光宝气毕竟不属于你,你真正拥有的,除了身体,就只有自己的内心;你真正能够掌控的,也只有自己的内心罢了。如果连心中最重要的信仰都无法坚守,这一生岂不是一无所有?我们不求每个人都能对内求索,但牢记梦想,不懈奋斗是一种坚守,兢兢业业毫无怨言也是一种坚守,甚至遵从良知,拒绝冷漠也可以是一种坚守,从小处开始,我们也可以拥有丰富而又坚定的内心。

 远处,满载官服绣袍、金杯玉器的列车呼啸而来,我们一如既往地站在路边,微笑着向信仰挥手致意。

篇二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

 小时候听过一场讲座,主讲人是一位残疾运动员,其项目是铁人三项。若说那位冠军运动员的样貌,我是早已忘记,但其当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着实震撼了我。于是乎,在目前的人生中,我觉得任何事唯有一直坚定一条路下去,才可成功。

 确实是要坚守的,守住自我,守住内心的路前行的人往往更能体味真正的人生。宋有女文人李清照,年少时的她天真烂漫,有幸福的家庭,享受着生命给予她的美好。然而,一朝变故,她不得不走上漂泊的避乱之路,遍地战火中,她饱尝着人间悲苦,却从未停止写词作诗的脚步。她敢于击鼓鸣冤,只为守住那世人都渴望的古籍。哪怕那个时代,连诗人陆游都言:“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依然放不下心中的坚持与操守。于是,她做着那乱世中的美神,哪怕艰苦,也要将文人的正气留散人间。数千年后的人们再想起这个女子,也不得不叹一声“女中豪杰”。

 可见,一个人的坚守是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然而,社会变化繁杂,时代瞬息万变,绝对坚守就是好吗?

 未必,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大多数人都享受着其中滋味的时候,却总有些人固执地与时代格格不入,他们自称恋旧,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曾有一个老人,放着空调不用,却偏依然要用蜂窝煤取暖,即便儿女后来给他安装了最新的暖气,他也仍旧不领情。结果,有一日,他因一时不慎,导致了一氧化碳中毒,所幸被人及时送去抢救,才挽回了性命。老人自己声称是放不下曾经的物件,这不免让人有些可笑。时代的进步,不适宜的东西被淘汰自在其理,老是以恋旧之名固执地坚守自以为好的东西,最终恐会酿成大祸。适者生存,坚守不等于固执,发展着坚守方为上策。

 历的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孝文帝不执着于自己身为上位者的鲜卑血统,而是从大局出发,颁布条令,与汉族文化融合,最终推动北魏走向辉煌。不光大到历史全局,其实小到生活中亦然。做不出的题目换一种方法去做,不喜欢但又离不开的东西可以换种态度去接受

篇三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

 成功是一棵幼苗,不经历风雨的摧残,长不成茁壮的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在万千世界,我们是一把斧头,可斧头虽小,但经历多次劈砍,终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树砍倒。这便可谓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守是有心人走向成功的加油站。

 坚守,何谓简单?忍耐与坚持是痛苦的事情,却能闻得梅花扑鼻香。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白对酒当歌,坚守一份狂傲;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和平民的情感;基督耶稣,背负十字架,坚守赎罪的重担。

 文天祥,当他被俘,当他身处异乡,当他经受磨难时,他仍旧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爱国便是他的信念,他的信念没有随局势而变。他心中的池水便如明镜般折射出他人性的光辉。如今的季羡林,当他饱受“”摧残时,当他沦为一个看大门的人时,当他年过花甲时,他没有放弃研究,从《罗摩衍那》到吐火罗文,从普通学者到北大的教授,我们看到了是他对古文字研究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走到今天,他心中的池水,定是清明如镜。

 林肯,当他面临失业时,当他竞选失败时,当他一年遭受两次事业打击时,他并未放弃,并未提过“要是失败会怎样?”就这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他当选了。这一切源于他的才气――长久的坚持不懈与奋斗。

 总而言之,坚就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守就是坚持理想,守望奋斗。坚守就是守望住那些生命中不应该丢弃与流逝的东西。

 人生如梦,若不坚守,回首明天,得到的只有一腔慨叹、一腔愁哀、一腔悔恨,所守再无多矣。如果,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用坚守的勇气战斗,那么胜利必属于希望。这样,不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欢;不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能动摇我心中清如明月的坚守一分一毫。

 因此,坚守现在,就是坚守心灵,坚守明天,坚守未来。

篇四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

 坚守希望,人生便充满斗志,生活便不在毫无目标;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间。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要知道,皎洁的明月下一刻便是残缺,光明的背后便是阴影相随。漫漫人生道路中,太多的挫折也许会让我们失望,但绝不能让我们绝望。因为,我们都必须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硝烟四起的春秋战场,越王勾贱战败后沦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此时的他并未绝望,而是选择卧薪尝胆,最终向历史演绎了一幅“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丽画面,从而横扫吴越大地完成了复国大业。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大彼岸。在潮起潮落中,有些人经不住潮水的反复打击,在月落乌啼声中搁浅,孤独地沉沦下去;而另一些人则在潮水的喷涌中学会了坚强,他们慢慢习惯了浪花的拍打,在风雨中顽强前行,踏着夜半钟声的客船驶向属于胜利者的彼岸。毋庸置疑,前者是生活中堕落的弱者,将被社会所遗弃;而后者则是生活中的强者,最终将赢得人生。

 希望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当我们处于困境而无法自拔时,希望告诉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因遭受挫折而停滞不前时,希望提示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们落魄于人生而产生厌世心理时,希望慰藉我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后,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篇五关于坚守的高中作文800字

 说到坚守,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陆游,一个终身坚守的南宋诗人。

 宋室的江山,以陷风雨飘摇之地。年少时就以体会丧国之痛的他,更加坚定了心中愤然为国的信念。这一年,他29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苍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年少气盛的陆游,心中那一腔悲愤激昂,如山洪般爆发,他要雪国耻,救民生,整社稷……然而,这一番大志,却因臣当道,终究还是幻影。

 同僚对他不冷不热,称他“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他也不在意,反而自号“放翁”,他就是要放得开,放得起,放得下。放手一搏,重兴高祖之业。为此,他还吟啸一诗:“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

 历史是在不断地谱写,不断地重演的。当一个王朝气数将尽,任凭臣子怎样悲愤,都不会又扭转乾坤的可能。不久后,他就被谪贬,而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丹心。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仍拖着病体,挥毫书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一片赤诚,天地可鉴。就连在临终之时,也不忘山河破碎,他的遗作,更是让人不觉潸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一生,不仅是在为国而坚守。

 我眼中的`陆游,不仅重义,也重情。三月的早春,莺歌燕舞,彩蝶翩飞,沈园更是一派醉人景象。在他的身边的,是他珍爱的知己——唐婉。他们一起赏春游园,惬意至极。那时的陆游,还不知什么叫“命运多舛”,应邀去福州后,他与唐婉从此缘分已尽。可怜唐婉无端生嫌隙,陆母再三要他休妻。无奈,两人只得从此拆开。可是,他还是忘不了她。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十年了,沈园依旧为改,只是站在你身边的,已不是我了。这十年之后的邂逅,让他肝胆欲裂。十年的书剑飘零,四处辗转,他身心疲惫,却还记着她。此时的酸楚,全然化作断肠泪。他见到了她,可是她却以为人妇,无奈之下,只有送来一杯薄酒。他赋诗一首,诉说对她的思念。“莫!莫!莫!”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后,他常游沈园,只为去寻一段记忆。直到人生尽头,仍旧地重游,不忘旧情。“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陆游的情谊,延续了一生。

 不能忘记,陆游一声无悔的坚守,他为国、为情,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也许,只有在他的身上,坚守才能从亘古走向永恒……

  论姜维的是非功过

  蜀汉政权的缔造者一刘备,史称其“弘毅宽厚,知人

  待十,盖有uJ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虽然因其酉

  蜀偏鄙之地,却具有不折不挠的气慨和与曹、孙对抗的

  信念可惜在位不过三年,自帝城托孤J几水相诸葛亮

  蜀汉政权实际上山诸葛亮支撑诸葛亮辅佐刘禅,励精

  图治,赏罚分明,在女抚酉南各民族的关系之后,北伐

  中原,“出师米捷身先死”,」几刘禅建兴十一年(公儿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伯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于建兴六年

  出兵祁山时使魏将姜维归附自此之后,姜维效力」几蜀

  汉,见赏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三国

  志·姜维传》中这样记载姜维归汉之后诸葛亮的喜悦与对

  姜维的称赏:

  建兴六年(公儿228年),水相诸葛亮军向祁

  山,日寸少、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

  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

  应,疑维等汗有异心,」几是夜亡保上邹维等觉太

  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

  还J }(城),J }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可见,姜维等人归汉,实非彼等木意,乃见疑」几人水太

  守马遵的无佘之举参阅鱼豢的《魏略》,有助于我们对

  详情的把握:“人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

  淮偶自酉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口:‘是

  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邹遵念所治u县界乎酉偏,又恐

  吏民乐乱,遂也随淮去时维谓遵口:‘明府当还jV o

  遵谓维等口:‘卿诸人回复信tLI贼也,各自行维亦无

  女11遵何,而家在贞,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贞贞中吏

  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亮一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

  见人悦,米及遣迎u中人今亮前锋为张、费蒜等所

  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_m, tLJO, II

  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木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击保官

  以延之”

  鱼豢所载与陈寿有些不同,但姜维等人降汉乃见猜

  于人水太守马遵抑或雍州刺史郭淮的不同而已,姜维等

  人降是不得已的选择姜维归汉之后,诸葛亮的欣喜之

  情溢J几言表《三国志·木传》口:“亮辟维为仓曹椽,加

  泰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一十一七亮与留府长史张

  裔、参军蒋碗书口:‘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

  所有,水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

  凉州上十也,又口:‘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毛人姜伯

  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

  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见主上,’,

  谨慎严明的诸葛亮,知人善任,对J几一个年仪27岁

  归附米久的姜维却人加称赏,可见姜维是何等杰出!诸

  葛亮不仪赏识姜维的超轶之才,而日_委以重任,辟为仓

  曹椽,加泰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使典军事,认为姜维

  之才在蜀汉李邵、马良之上更可贵的是姜维“忠勤时

  事,思虑精密”和他那自存汉室,才兼于人”的情怀,

  因此,诸葛亮还要把姜维推荐给刘禅,足见其对姜维的

  厚望和倚重事实证明,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和倚重是

  有道理的姜维少年丧父失}}III ,事母至孝,是一个重孝

  义好功名的颖异之才裴松之引《傅子》的话称姜维

  ‘好立功名,阴养死十,不修}}J衣之业”他将功业之念

  置」几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襟抱不凡,志趣uJ尚

  的英杰!孙盛《杂记》口:“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口:‘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

  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是说姜维忠」几国事而疏」几家事

  《资治通鉴·考异》i{不认同孙说,指出:“按维粗知学

  术,恐不至此今不取”我认为,《考异》的意见是正

  确的《三国志·姜维传》称姜维:“好郑氏学”所谓

  ‘}:P氏学”,即人经学家郑亥的经学“忠、孝、仁、爱”

  是儒家经学的核心,既然姜维自幼喜好经学,自然于国

  尽忠,」几家尽孝是其烙守的准则《考异》不取孙盛《杂

  记》之说是有道理的

  姜维归蜀汉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不久即升迁为中监

  军征酉将军真正使姜维崭露将略之才,是在诸葛亮病

  逝于五丈原之后,姜维成为蜀汉支撑军事的台柱诸葛

  亮委政事于蒋碗(公淡),而当尚书仆射李猫问他:“‘乞

  复请蒋碗之后,准可任者亮口:‘文伟可以继之,又

  问其次,亮不答”(《资治通鉴》)所谓“亮不答,正告

  诉人们,费之后的事情准也说不清楚明敏的诸葛亮

  自然清楚以蜀汉一隅能支撑多久!他鞠躬尽瘁于蜀汉尚

  日_如此,后继者一还能有多人的作为呢!而军事方面则以

  姜维任之就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际,姜维的韬略权

  谋即展现出来:“是口,亮卒J几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

  出,百姓奔靠司马勃 勃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

  将向勃者一,勃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

  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口:‘死诸葛走生仲达,

  (《通鉴》卷七十一)这是姜维的妙计运用

  如果说诸葛亮病逝的最初几年,军国人计尚依赖蒋

  碗、费,而蒋碗于刘禅延熙九年(24(年)去flf:,费

  也于延熙十六年(2s3年)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身亡蒋碗

  去flf:离诸葛亮病逝不过12年光景,而费距蒋碗辞flf_也

  才6年多一点此后,蜀汉政权的主要支撑自然是这个

  被诸葛亮称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二既有胆义,深

  解兵意”,自存汉室,才兼于人”的姜维了

  就在蒋碗主政之际的延熙四年(241),姜维受命为

  凉州刺史,担付方面人任,在女抚边睡少数民族方面做

  出较人的负献《三国志·后主传》载:“(延熙)十年,

  凉州胡土自虎文、治无戴等率众来降,卫将军姜维迎逆

  女抚,居之于繁县是岁,汉山平康火反,(姜)维往

  讨,破平之”我们在以卜的史料中,看见了姜维活跃」几

  蜀汉的身影与战绩:

  (延熙)十一年夏四月,人赦秋,卫将军姜

  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

  十三年,姜维复出酉平,不克而还

  十六年夏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攻南女,

  不克而还

  十一七年春正月,姜维还成都人赦夏六月,

  维复众出陇酉冬,狄道(河)、临挑三县民,居

  」几绵竹、繁县

  十八年春,姜维还成都夏,复率诸军出狄道

  与魏雍州刺史土经战于挑酉大破之经退保狄道

  城维邵还钟题

  十九年春,进姜维位为人将军,督戎马,与镇

  酉将军胡济期会上郭,济失誓不至秋八月,维为

  魏人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邹维退军还成都

  一十年,闻魏人将军诸葛诞抓寿春以叛,姜维

  复率众出骆谷,至,:水

  景跃m年(2sa) ,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

  」几是人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

  五年,姜维复率众出候和,为邓艾所破,还住

  沓中

  (以上见《三国志·后主传》)

  我将姜维主政的重要军事行动和战况作了勾稽,在

  其掌管蜀汉的不到十年间,竟八次出兵进击魏国,较之

  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还多加上费

  时代延熙十年姜维率兵平定“汉山平康火反”的军事

  行动,以及他女抚“凉州胡土”,则有十次之多足见姜

  维“心存汉室”的赤诚忠捆是何等感人!

  女{!此频繁的出击,几乎每年都有战事发生,这对于

  地狭人少的酉蜀自然是难以承受的痛苦负担《三国志·

  姜维传》对J几姜维几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记载详细一些,

  适可作为前所引《三国志·后主传》之补充与注脚:

  (延熙)六年(姜维)迁镇酉人将军,领凉州

  刺史十年,迁卫将军,与人将军费共录尚书事

  是岁,汉山平康火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酉、

  南女、金城界,与魏人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挑

  酉胡土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女处之十一

  年假维节,复出酉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酉方风

  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

  以酉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兵人举,费常裁制不从,

  与其兵不过万人

  在姜维的十次出兵行动中,不克而还者一五次,胜负

  各i一半,这对J几蜀汉小国而言,已是骄人的战绩了,

  更展示了姜维忠于汉室的用心姜维立志于功名而建树

  不够卓著,实在有诸多无法超越的制约首先,从根木

  上审视,蜀汉狭小,则力不支,难以承受连年浩人的军

  费开支,没有强人的经济支持是难以制胜的其次,其

  时主政的费,“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姜维有

  多人的作为,可想而知即使后来姜维主政之时,也受

  制于‘自皓小儿反侧之患,危及专精史载:“维木衬旅托

  国,祟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几内,右

  人将军阎宁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宁维亦疑之,

  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

  关中,欲规进取,宜ii遣张;a} 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女关

  ii,阴平桥头以防米然’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

  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连自身的女

  危尚日_难保,试想姜维能有多人的功业建树呢了

  哟、寿在评论姜维时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

  而玩众默旅,明断不周,终致R毙《老子》有石:‘治

  人国者一犹烹小鲜,况于区区矗尔,而可屡扰乎焉”虽

  有一定的道理,可又不完全正确称姜维“粗有文武,

  志立功名”就米必正确知人善任的诸葛亮对年仪27岁

  的姜维称许有加,谓之为心存汉室的杰出人才(才兼」几

  人)!岂是“精有文武”所能概括者一“敏慧夙成”的钟

  会就曾对杜预说:“以伯约比中上名十,公体(诸葛诞)、

  太初(夏侯幻不能胜也”裴松之注引(((ilf_t}》也说:

  “时蜀官属汗人卜英杰,无出维右”怎么能轻易贬低姜

  维的英彦杰出之才呢了设若姜维仪仪“粗有文武”,自视

  其y,家学渊源的钟会能看得起他吗了

  哟、寿说姜维“玩众默旅”,批评姜维多次出兵征战,

  穷兵默武,亏损蜀汉国力,不无道理,可又不尽然蜀

  汉如不主动出击北边的魏国,是难于存活的再说,心

  存汉室的姜维,既然主宰蜀汉国是,匡复汉室是其历史

  责任,能否做到则是另一回事,责备姜维屡次兴兵是没

  有道理的当然,以区区矗尔抗衡强人的中原,实有几

  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佘!但是,任何已经存在的割

  抓政权,在没有经过实力较m:之前,自动放弃统治是绝

  不可能的!姜维勉国事的忠尽之心是伯得肯定的

  姜维一生中最被关注而又议论最多的是蜀汉政权覆

  亡前后的所谓“假投降”事件先不妨阅读正史,再作

  评论《三国志·姜维传》是这样说的: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

  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月余,维为邓艾所摧,

  还住I}平钟会攻围汉、乐一城,遣别将进攻关}i

  ……会与维书口:“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flf_之略,

  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

  尝同人化,吴(季)札、郑侨(子产)能喻斯好”

  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b远,将议

  还归

  尽管钟会、邓艾人兵压境,蜀汉危殆,姜维与辅国人将

  军董1IJ;、左车骑张翼合兵剑阁,抗拒魏兵,深沟y敏,

  因守以待,ii日_拒绝了钟会的诱降攻势此时的钟会欲

  进无效,补给C乏,人有退意

  然则,正在关键时刻,戏剧性的变化出现了:“而邓

  艾自阴平山景谷道价入,遂破诸葛瞻」几绵竹后主请降

  于艾,艾前抓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

  都,或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J‘,」几是引军山广汉、

  都道以审虚实子被后主救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

  涪军前,将十咸怒,拔刀祈石”邓艾偷渡阴平道成功,

  自驱成都其时蜀汉政权面对突如其来的人兵,乱作一

  团《三国志·iT!周传》石:“景耀六年(后主号,公儿

  2(3)冬,魏人将军邓艾克江汕,长驱而前而蜀木谓敌

  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

  汗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

  以为蜀之与吴,木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一七郡,

  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在众说纷纭计无所

  出之际,光禄人夫iT!周力排众议:“惟周以为:‘自古以

  来,无寄他国为人子者一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日_政

  理不殊,则人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山此言之,则魏

  能l{吴,吴不能l{魏明矣等为小称臣,敦与为人了再

  辱之耻,何与一辱了日_若欲奔南,则当旱为之计,然后

  可果:今人敌以近,锅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

  恐发足之口,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甲群臣或难周

  口:‘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口:‘方今东

  吴米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卜

  降魏,魏不列上以封陛卜者一,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

  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就这样,刘禅出降姜维只

  好接受残酷现实,投戈放甲

  钟会厚待姜维,仍将权印节号归还姜维,而日_钟会

  与姜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钟会如此厚待姜维,自

  然有他的打算一方面,钟会认为姜维是人中俊彦,文

  韬武略出众的英杰,'限悍惜悍'hue ,当然与众不同:另一

  方面,则是已萌异志的钟会,引姜维为同谋,为之驰驱

  也就是卢弼说的:“会之用维,以其非司马氏之党,日_为

  亡国之将,而其才亦可用也”之意“会既构邓艾,艾槛

  车征,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

  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十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r}i伏

  诛”(《姜维传》)

  综上所引,姜维降魏实出J几后主救l}u,不得已之举

  彼时拒绝了钟会的诱降,此时的弃甲实属无佘《汉,;hi春

  秋》载:“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

  图克服也,乃诡说会口:‘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

  晋道克昌,汗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flf:民}J其功,

  主畏其谋,欲以此交归乎了夫韩信不背汉J几扰攘,以见

  疑」几既平,人夫不从范蒸」几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

  主愚臣哉了利害使之然也今君人功既立,人德已著,

  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

  赤松游乎>>会口:‘君言远矣,我不能行,日_为今之道,

  或米尽J几此也,维口:‘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J几

  老夫矣,山是情好甚欢”姜维虽然迫于后主救令放卜

  了手中的武器,他的忠捆蜀汉之志却i{米泯灭放卜了

  手中的武器,ii非放弃了心中的信念《汉I1春秋》的作

  者一习凿齿去三国时代米远,他的记载当属可信聪明的

  姜维以历史上谋十名臣功}J振主的故事窥探钟会心曲

  其实,钟会不臣之心从他构陷邓艾时即已暴露,姜维所

  说“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姜维窥

  破钟会野心,因风借火,巧妙点播常壕在《华阳国志》

  中也说:“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

  兵,还复蜀柞,密书与后主口:‘愿陛卜忍数口之辱,臣

  欲使社翟危而复交,口月幽而复明”’适可旁证《资治

  通鉴》在援引常壕之论后说:“姜维之心,始终为汉,毛

  载之卜,炳炳如月,陈寿、孙盛、千宝之讥t}非也”

  诚女n胡三省所论:“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J几股掌之

  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胡三省显然不赞同陈寿对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的批评,更对孙盛、

  千宝之论不以为然孙盛}}晋阳秋》说:“盛以水和初从

  女酉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

  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上,会事不捷,遂

  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Gi ,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非所抓而抓焉身必危,既辱日_危,死其将至,

  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汕,十众鲜少,维进不能奋

  节绵竹之卜,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

  而乃反复」几逆顺之间,希违情」几难u之会,以衰弱之国,

  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u理外之奇举,不变亦

  哉!”

  孙盛之论真乃书生迁议!在景跃六年魏兵尚米入蜀

  之际,姜维就敏感到蜀汉危殆,曾上表后主:“闻钟会治

  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少{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女

  关}}、}泪平桥头以防米然”(《姜维传》)后主听信宦

  胡说:“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自

  官黄皓擅权,连姜维的处境已很危险再说,钟会人兵

  压境之际,姜维率众坚守蜀中门户剑阁,迫使粮运不济

  的钟会“将议还归”!怎么能让把守剑阁的姜维驱驰绵

  行们剑阁洞开,‘子住绵竹还有什么意义!}垠于篇幅,不

  再详弓}

  倒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说了几句公道话:

  “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几时钟会人众既造剑

  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

  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价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

  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

  焉得两济了而责维不能奋节绵1'r,拥卫蜀主,非其理也

  会欲尽坑魏将以举人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

  汗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

  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

  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哉!’,

  裴松之的辩驳很有见地邓艾出奇兵」几阴平小道险

  胜是蜀汉败亡的诱因设若姜维假投降借钟会之手坑灭

  魏兵成功的话,蜀汉危而复女也不是不可能的!邓艾是

  历史的幸运儿,姜维则是蜀汉灭亡悲剧的牺牲者一针对

  h!、寿、孙盛等人之论,刘咸折说:“维之忠谋承柞不能发

  明,不如习孙尚举其事,此木不须讳,何为不书耶!盖

  素不喜维之私见也”(《三国志集解》)

  说孙盛等人不喜姜维,对姜之评价有失偏颇而出于

  个人好恶,是有依抓的蜀汉名臣邵正被陈寿评为“文

  辞灿烂有张、蔡之风加其行II:君子有取焉”是蜀

  中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曾对姜维有所评ISO姜伯约抓上

  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敝薄,资产无余,侧室无妾

  腾之襄,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

  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一,

  非以激贪厉激,抑情自割也,自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少L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uJ抑卜,咸以姜维投JI}I无所,

  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异乎《春秋》褒贬之

  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

  也”都正之论涉及姜维的为人品行与操守身处uJ位的

  姜维却生活简素,远离声色诱惑,衣食住行节价,而日_

  好学不倦,为官清廉,堪称一时之楷模评价之uJ,几

  追诸葛武侯邵正反感那些誉成毁败,扶}J抑卜,趋附

  权贵,褒贬失抓的势利之辈,是尤其可贵的孙盛却很

  不以为然,他说:“异哉邵氏之论义!夫十虽百行,操业

  万殊,至」几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

  而外奔蜀朝,违君拘利,不可谓忠,招亲荀免,不可谓

  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日_德

  政米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几夫智勇,

  莫可La也凡斯六朝,维无一焉实有魏之述臣,亡国

  之乱相,而La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h

  洁,岂IIII I-夫!n者一分则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

  孙盛完全站在I I;H朝统治阶级的立场,无视历史事实

  妄加褒贬他以迁阔的忠孝节义尺度无视姜维归汉出J几

  被迫,而责之以“魏之述臣”,将蜀汉复亡归咎」几姜维,

  是不公允的这也难怪,作为东,I I;F1的史学家,孙盛审视

  历史的眼光与是非标准自然会以魏,I I;F1的利益为出发点

  倒是裴松之距三国时代稍远一些,可以超脱前朝恩怨,

  议论公正客观:“松之以为都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

  始终行事汗可准则也所石‘一时仪表’,II_在好学与价

  素月一木传及《魏略; i i }i维木无叛心,以急逼归蜀

  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余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都正

  也”(《三国志注》)

  综上所述,姜维是一个历史上是非功过争议颇多的

  重要人物姜维归蜀之际就受到诸葛亮垂青少{赋子重任,

  “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好学不倦,清素节

  约”,表明他是一个韬略过人,操守可风的俊杰“心存

  汉室”的夙志至死不渝,多次出兵击魏尽管遭致“玩众

  `}'t旅”的贬讥,却是他效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忠尽假

  投降的良苦用心虽引来一些不明就里论者一的鄙薄,却无

  损姜伯约对蜀汉的尽瘁!

诸葛亮躬耕地是千年历史疑案。依我之见,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因为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后出师表)中,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山东人;也可以说自己家住哪里。偏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诸葛亮深知他自己是名人,所以在这重要的文献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纪念诸葛亮,学习诸葛亮,可有的人为什么连诸葛亮自己说的话都不信?还谈什么敬仰之情!为什么魏国降将黄权没有去湖北或山东去祭祀诸葛亮?而跑到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

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证据之三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证据之四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证据之五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证据之六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证据之七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亮初亡,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证据之八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证据之九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证据之十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证据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证据之十二 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

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证据之十三 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证据之十四 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证据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谒诸葛亮祠,“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此工程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 。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证据之十六 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证据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记述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证据之十八 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证据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证据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

证据之二十一 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证据之二十二 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证据之二十三 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证据之二十四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唐 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 唐 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证据之二十五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阳证据之二十六 刘备三顾草庐只能在南阳卧龙岗

在《三国演义》中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当时,刘备屯兵拳野,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阳人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在隆中”,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刘备屯新野。刘备为扩充自己势力,积极招贤纳士。“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做法,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阴御之”,即派人暗中监视。因此,刘备不可能 毫无顾忌地三次渡汉水到襄阳隆中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证据之二十七 东汉时今隆中不属南阳管辖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证据之二十八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证据之二十九《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证据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多。

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12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