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叫得一个山都浮动起来。
普天下此刻写满一个“秋”。
他想哪里开了一大片山花,和尚去摘花,在那么一片花前面,和尚实在是好看极了。殿上里有花,开得好,像是从里升起一蓬雾,那么冉冉的。猛一下子他非常喜欢那和尚。
他走进那个村子,小蒙舍里有孩子读书,马有铃铛,连枷敲,小路上新牛粪发散热气,白云从草垛上移过去,梳辫子的小姑娘穿银红褂子。
村边大乌桕树显得黑黑的,清清楚楚,夜开始向它合过来。磨麦子的骡子下了套,呼呼的石碾子停止在一点上。
他现在是在山上;在许多山里的一座的一个小庙里,许多庙里的一个的小小禅房里。
世上山很多,庙太少。
青苔的气味,干草的气味,风化的石头在他身下酥裂,发出声音,且发出气味,小草的叶子悉率弹了一下,一个蚱蜢蹦出去。很远的地方飘来一根鸟毛,近了近了,为一根枸杞截住,他知道那是一根黑的。一块小卵石从山顶上滚下去,滚下去,更下去,落在山下深潭里。从极低的地方,一声牛鸣,反刍的声音,(它的下巴动,淡红的舌头,)升上来,为一阵风卷走。虫蛀这老楝树,一片叶子尝到苦味,它打了个寒噤。一个松球裂开了,寒气伸入鳞瓣。鱼呀,活在多高的水里,你还是不睡?再见,你搁在胛骨下,抵出一块酸的石头;老和尚敲着磬,现在旅行人要睡了,放松他的眉头,散开嘴边的纹,解开脸上的结,让肩头平摊,腿脚休息。
他包在无边的夜的中心,如一枚果仁……
水上的梦是漂浮的,山顶的梦挣扎着飞出山去。
于是,黑暗成了一朵莲花,他在一层一层的瓣子里,他多小呀,他找不到自己,他贴着黑的莲花的里壁周游了一次,丁,不时莲花上一颗星,淡绿如磷光,旋起旋灭,馀光蔼蔼,归于寂无。丁,又一声。
墙非常非常的白,非常非常的平,一切方而且直,严厉逼人。
下午常在门外一家可以欠账的小茶棚中喝茶,看远山近草,看行人车马,看一阵风卷起大股黄土,映在太阳光中如轻霞薄绮,看黄土后面蓝得(真是)欲流下来的天空。
老鲁是从有结晶的沙土里长出来的。
队伍像一根烂草绳穿了一绳子烂草鞋,一队鬼。
叶子从各种方向承受风吹,清脆有金石声。
来喝茶的目的还就是想凭窗而看,河里船行,岸上人走,一切在逐渐深浓起来的烟雾中活动,脉脉(注1)含情,极其新鲜;又似曾相识,十分亲切。水草气味,淤泥气味,烧饭的豆秸烟微带有忧郁的焦香,窗下几束新竹,给人一种雨意,人“远”了起来。我这样望了很久,直到在场上捉迷藏的孩子都回了家,田里的苜蓿消失了紫色,野火在远远的山头晶明的游动起来,我才回过身来。
我该回去了,我看见我所住的小楼上已有灯光,有人在等我。
早晨在一瓣一瓣的开放。
大人们凡事都含胡,因为他们生活中只须这么含胡即可对付过去。
戴车匠是一颗珠子,从水里拿出来,不留一滴。
叫天子是个嗓子冲而无修养训练的野狐禅歌唱家,油腔滑调,乱用表情!
人也大了,不复充满好奇,甚么事多失去惊愕兴趣了。
这是一种斗争,沉默而坚持,在日常的委屈悲愤的世俗感情的摆落中要引接山头地底水泉来灌溉一颗心的滋长,是困苦的。
一个人每天需要多少时候的孤独?
初春,但到处仍极荒凉,泥土暗。河水为天空染得如同铅汁,泛着冷冷的光。东北风一起,也许就要飘雪。汽车路在黑色的平野上。悲哀的,苦难的平野。有两三只乌鸦飞。
“世间还有笔啊,我把你藏起来吧。”
小鸡小鸭皆极可爱,小鸡娇弱伶仃,小鸭常傻气固执。看它们窜跑跳跃,感到生命的欢欣。提在手里,那点微微挣抗搔搔,令人心中砰砰然动,胸口痒痒的。
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甚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时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着像一条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来了,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注1:原文中的字打不出来,所以以这两字代替。
另附版本说明:
书名:汪曾祺集:邂逅集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
ISBN:9787555900559
文学特征
散文写作
王琦的散文在结构上没有苦心经营,也不追求深刻神秘的主题。它平实简单,像文字一样普通。
他以个人琐碎的题材做“日常生活审美”,修正集体的“宏大叙事”;它以平实委婉、灵活多变的语言,扭转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化;平淡含蓄内敛的叙述,暴露了矫情夸张的文风,让人重温了曾经失传的名人经典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虚、浮夸、虚假和病态。让真善美、日常生活、从容优雅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千部一腔”,缺一不可。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思想的灌输,却发人深省。比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讲苦瓜的历史,人们对苦瓜的好恶,北京人从不接受苦瓜到接受苦瓜的转变。最后谈到文学创作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或拒绝自己不习惯的作品”。“一部作品可以被认为是现实的,也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的,只要它真的是一部作品。作品就是作品。就像苦瓜一样,说是瓜还是葫芦都行,只要能吃就行。”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了“中国味”。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在创作中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和民族传统。在语言方面,它强调汉语的使用。汪曾祺小说中溢满的美,在于发现了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以近乎虔诚的态度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了通俗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性格评估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受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冷静豁达的态度,创造了积极乐观而富有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评价汪曾祺:“是狐狸,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爱好书画,喜欢谈论医学,对戏剧和民间文艺有很深的研究,一生经历了启蒙救国、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深切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宁静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汪曾祺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者。自他1997年去世后,每年都有几本书出版,销量出乎意料地好。他是一位在死后出版的作品远远多于生前的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认为汪曾祺是一个被忽视的大师。原因是汪曾祺长期游离于新文学的评价标准之外,而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的汹涌澎湃又把他推到了边缘。"回归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 "是汪曾祺对自己创作道路、特点和追求的基本概括。
"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我的一些散文也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汪曾祺1988年在《浦桥集》序言中说。似乎所有的人在写散文时都接受《中国传统》。这是不可取的。如果不接受民族传统,根本就写不出好的散文。但如果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如此强大,我想过去二三十年来散文发展不足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传统缺乏尊重"。
1980年,《受戒》出版后,汪曾祺震惊了文坛。他的作品让人吃惊。小说可以这样写! 思想可以这样表达! 散文有这样的风格!" 马烽说:"真正使新时期的小说跨入新的历史门槛的,是一种温暖的爱,就像冬天中午的太阳",来形容几代读者对汪曾祺的爱。这种爱包括对生活的爱,对美好有趣事物的爱,对普通好人的爱,包括对好语言的爱"。这种爱,让几代读者想起汪老,心里就会有一种温暖的东西。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汪曾祺受的散文优美、淡雅、朴实、精炼。
第一个特点,汪曾祺的语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散文
一、语言上: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二、结构上:随便。
三、叙述和抒情:
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
人:
1、他的经历,自己文章里陈述过多次。祖上算读过书,后来入了西南联大。建国后颇受老舍先生帮忙,又是沈从文先生的弟子。从他对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赵树理先生、闻一多先生的回忆看,汪曾祺先生对天真质朴的才子有极大的喜好。
2、以我所见,他自己可能并非天生如沈先生那样,是星斗流水、天生如此的纯然散仙,他比沈先生更聪明,有点小狡猾,所以更通透(这里所写的一切都不是贬义词)。也唯此,能够相对平安的,度过十年浩劫。
3、但通透并不代表全盘接受。他写北京的那些文章,很好。但最好的,是写云南,写扬州故里。我是江苏人,所以汪先生写的情感,我大概能够明白。
4、骨子里,江浙读书人其实都是汪先生这样的。不求显贵,不想刻薄人,只想平静温柔的享受生活,享受生活里的美好事物。汪先生骨子里,还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规矩,他喜欢自然纯净。《受戒》里,和尚们并不守清规,小和尚也有了爱情,但没人会去指责他们,因为他们自然纯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