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藏》中,尤爱《独坐》,词曲俱佳也。后夜读《焚书》,至“增补”一卷,始于百首诗中拾得此篇。惊喜尤甚。浅析诗中之意,未知合先生初衷否。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写的是他卜居山林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客人的时候就兴高采烈,欢喜无已;无人来访之时,没有人可以与之派遣寂寞、交流思想心得,就只能与落花对话,寂寞之情油然而生。仅仅依据这首诗的行文风格,从诗面上来分析,“有客”是衬“无人”的,而写“开青眼”的短暂喜悦,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问落花”的孤独。
实际上,在李贽的独居过程中,“有客”确是极少数,更多的时候是寂寞一人。当然这里的“客”并非指任何来访者,而是与李贽志同道合、思想统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在李贽看来才能称之为“客”,否则他是闭门不见的。在《高洁说》中,李贽对这一点有很明确的解释: “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其实不着手于此,仅仅从诗面“有客开青眼”,亦可略见一斑。一个“开”字写出了蓦然惊喜的心情,同时表明了更多的时候他是像阮籍那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
“无人问落花”一句中,“落花”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落花暮春,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时光无可挽回的流淌。沈周因伤其子之逝,赋《落花诗》十首;林黛玉有葬花之哀;王维细数落花,心有所感而独坐良久,皆有此意。究竟李贽有没有“问落花”类似的举动,其实不必坐实,作者只是借这样一个常见意象来借代自己独处时的寂寞心情,或亦有叹老之感。这样,首联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伤感落寞的气氛。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一句,前为春,后为秋;前为白天,后为夜晚,是通过四季转换、昼夜交替来表现终年独坐的状态。这两句没有用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主观感觉把自然景致极端化,从正面或反面表现内心的情感。而是用很轻柔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淡雅平静的氛围。如果把“凉月照晴沙”试写成“凉月照寒沙”,其透骨冰凉,就完全是另一种意境了。你看微醺如酒的春风拂弄着细细的草叶,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广阔的沙滩。这种生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夜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雅趣。然而李贽是向往激烈快意的生活、要高举大旗,领导社会风气变革的时代先驱,这种山林野逸之乐,是难以使他心情平静的,只是越发使他觉得寂寞。
“客久翻疑梦”,客居在外久了,使得他反而有了一种不真实的错觉,像是梦境里一样飘忽不定,梦醒时又能回到家中安稳度日的时光。一般诗词文赋中的“家”都指故乡,即在父母身边从小长大的故居。而李贽不到二十岁就外出宦游,其后更是一生辗转迁徙、漂泊无依,没有所谓的“家”,故此处的“家”更应该的乡居故里。虽然李贽“平生不爱属人管”,少年居家读书的经历亦未必尽其所愿,但人在漂泊不定、受尽艰辛时有倦鸟归巢之感,是很正常的心理。
“朋来不忆家”,只有朋友来的时候,高谈阔论,一抒心臆,才能暂时放下思乡的愁怀。但是正如第一句所分析的,朋友散落在天涯,要来访一次,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李贽还是独自在乡愁的煎熬中寂寞着。这一句的对比手法,其实和首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反衬之句,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是文章变换法。这里点明了的“朋”,即首联的“客”。变换字法,亦是使文势跳脱之意。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一天又在这样的疏懒遐思中过去了,准备收拾琴和书回去了,不经意回头,看见天边绚丽的晚霞,竟然不觉陶醉其中。然而晚霞虽美,却无人分享,只有自己独看,是否有寂寥之感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两句写得极妙,琴以娱情,书以励志,古人携琴带萧是很普遍的风尚,尤其是明代以后。在早期山水画里,常常能看到高士拾阶而上,童子负剑后随的形象,而渐渐就演变成童子携琴了。这说明士人的社会习惯已经从李白“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的追求转变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琴棋书画”的雅趣了。一天已经告终,诗句就顺势收尾,恰到好处,夕阳的冉冉落下还给人意犹未尽的回味余地,不知作者如何想来。
青眼,《晋书·阮籍传》: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赍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后因谓对人重视曰青眼,对人轻视曰白眼,了引申为青睐、垂青。
从这首五律所表现的情愫看,谅为李贽客居北京期间所写。
首联“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用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说有的客人能对人垂青,但却无人关心、过问落花之事。寓有“落花流水春去也”这被世俗冷落和垂老的慨叹。
颔联“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承上联的“落花”看,写的可能是暮春景色,风有暖意,吹拂着小草,晚上却尚有“春寒料峭”的凉意,故曰“凉月”,凉月照着晴空下的沙地。此联看似纯写景,但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
颈联“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客居久,反而以为是在做梦(这里“翻”作“反”解),有朋友来访,座谈聊天,就会冲淡思家的情绪。此联也有慨叹人生如梦之意。
尾联“琴书独未整,独坐送残霞”,“独坐”照应标题,百无聊赖地独坐,送走残余的晚霞,意即打发余生的时光,连琴棋书画都懒得打理了。
全诗表现了李贽晚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之感,回想其坎坷的一生,顿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慨叹,是其晚年真切感情的流露。
明清性灵
明初之诗有前、后七子,但一味摹古追风少有新意,以袁宏道为中坚力量的性灵派横空出世,一廓裹足不前的诗风,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于山情水韵中释放了个性,彰显了自由之精神。清诗更有超越,学古而革新求变,诗论诗体皆有突破,性灵派至袁枚而成大气候。括言之,明清诗歌虽不免蓄含封建末世的悲叹同时却也颇具了人性的觉醒,尤是清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举足轻重的。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夕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李贽《独坐》
李贽本质上说是思想家,留诗不多,其“童心说”广为人知,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袁宏道影响至深。《独坐》乃是诗人独居生活情状写实,无人相伴,唯语落花,暖风细草,凉月照沙,琴书不整,迎送残霞,俨然一个特立独行“敢倡乱道”傲岸不羁的坦荡文人的写照。
又一次读到李贽的《独坐》——说是“读”,其实,是听,是观:昨夜,重又看了一遍茅威涛的《藏》。虽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一袭藏青的陆游——未等泫然,便已深爱。然而《藏》的魅力在于——“百年来,父子传承寂寞中;百年来,儿孙陋巷清贫守。”寂寞、清贫。这样的坚持,竟谁能忍受?
初遇此诗,便在《藏》中。于一片枯坐中惊艳。
一个不为繁文缛节所束的范容,一个遗世孤立的白衣男子,一柄长萧,悠然独坐,缘于对李贽的偏爱与敬重,于落落清欢中,脱口吟出一个寂寞又飘逸的句子:“有客开青眼,无人看落花。”此为李贽为世俗所不容之感慨,而范容此时,大约乱世藏书艰难之喟叹吧,且又应对了此时此景,一干人等都去忙着迎亲去了,这满庭的落花自去,竟无人赏惜。他的心中充满了郁郁不得之情绪——藏书已藏,焚书难觅。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暮春的暖风缓缓吹送,微醺这满眼的绿,夜晚,沁凉的月光,照着白沙,一片静谧清幽。婉约细腻的歌吟之声飘来来,如此切合时机,如此熨帖心怀。人未至而声先闻,品不知而趣相投,这是怎样一个清雅脱俗之女子,怎样一个襟怀坦荡之新嫁娘啊。
一袭红衣缓缓行至眼前,如花女子,诗意心怀。对此,范容是惊喜的,也是惊艳的。一个为结书缘而苦读十年的女子,一个为登书楼而自嫁范门的女子,而此时,新郎远在千里,作为新娘,只能独自完成大礼。这些,她都不在意。她之在意的是满楼的书啊,是范门的执着坚守。
“客久翻疑梦,”客居久了,反而总以为是做梦,又或者,会彻夜难眠,梦绕魂牵。范容于惊喜之余,吟续下来,我想,此句由范容吟出,也有一定的意思在里面,可能他在给这个满心欢喜的新嫁娘一个提醒,嫁入范门,意味着苦寂清贫,就像客居他乡一样,毕竟,新郎长年在外,不知归期,范门为藏经书,已然财资耗尽,迎娶也是为嫁妆。范容是诚实的,也是善良的,其实,此句也有一定的试探性,他想看看这位闻名已久的才女嫂嫂,究竟有何等的精神境界。
“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腹有诗书气自华。果然,花如笺有才女之品格,也有才女之情趣。有志趣相投之朋友,相聚甚欢,那么,就会忘记了思乡之烦恼了。而此刻,范门于一片喜庆中微显寥落,眼前玉一般的男子,寂然独坐,竟然忘掉整理凌乱的琴书、满地的落花,她的心里,亦有相同的叹怜之意啊。
“独坐送残霞。”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如此之美,如此诗情画意。暮春。落花,残霞。
再也没有比这样的遇更美丽的了。若干年后,他们同时忆起这一段美好的瞬间,彼时,已沧海桑田。
《藏书之家》里有不少的好段子,除了那段最出名的“三跪求书”外,尚有侍书夫人病危时范容的一段“你二八年华嫁范门”,以及范容舍书一场中,一阵粉色烟雾过后和花如笺的对唱。可谓词曲俱佳者颇众。群芳团簇中,第一场中那首《独坐》诚然亦是曲调极为动听,然而却算不得醒目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况乎《独坐》一诗,笔者亦曾试释之,虽则有《藏》先入为主,固以为此诗妙甚,乃至翻遍李贽《焚书》,未见有文墨过之。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独坐》放在《藏》的第一场,于情于境都甚不相符。李贽诗意是阐述卜居时的孤独寂寥,是远离家乡、鲜少亲友的落寞;是经历了世态炎凉,宏论妙言足以警世而不为世所容,有一种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叹息。
这些特征在第一场的范容身上都没有体现。彼时的范容,还没有经历兄长去世、世道艰难家境破落、不惜膝下黄金而三跪求书、侍书夫人的病危、以及如笺牺牲自己而保全书楼。范容是在这些刺激下慢慢成熟起来的,直到最后他的思想境界或方可与李贽颉颃。而第一场中的范容,还只是一个不解世事的单纯的少年,一切琐事有姨娘料理,他自己品箫敲韵,沉浸在方册之中而不问人间世事,是其所谓“世界何窄,方册何宽,生死无界,魂游梦牵”也。他是脱离现实的。而他的生活方式和高人雅士的气质,尤其像是再纯粹不过的芸芸文人,而非离经叛道、遣妻离家而跣足为僧的李贽。
若说把《独坐》安插在此处硬要找出什么道理来,只能解释为它是李贽写的诗中佼佼之作,置之可强化主题,加重出范容对李贽熟悉之甚,从而体现李贽思想对他的巨大影响(实则在范容的行为上实在看不出什么李贽典型的特性),故而令其歌之。
而就是这样一首考虑不周、颇为草草的曲子,却是整部《藏》、乃至茅茅的所有戏中,我极为难忘的唱段。它和《寒情》中的“一步低唤哥哥亲”的段子,和《陆唐》中第一场的《咏梅》,一起在记忆里,生生定格成难以磨损的闪光的金玉。
两年前锥心刺骨地错失了去剧院现场的可能,守着电视等来的是《空中剧院》里宁波大剧院的那一版《藏》。
随着一阵紧锣密鼓的繁星骤雨般的旋律,侍书夫人六神无主中闻说迎亲的人吵吵嚷嚷的要进门,慌忙带着丫头迎到前堂,舞台上的后园子里霎时空落落的剩了一个范容和小书童。如此转瞬间的迅急变化,观众和随侍的书童都随之怔了半秒,措手不及。然而台上的那个白衣少年竟然望一眼姨娘远去的背影,反手一横长箫,释然而笑。
他笑什么呢?是笑姨娘你何必如此慌张,新人与书楼有缘则留,无缘则去,冥冥之间自有定数,何必强人力而扭天命;是笑琴箫之中自有一番清凉境界,无涯书界中天宽地广,竟然芸芸黔首不知此间妙处,偏于琐事中作茧自缚,白白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春色如许。心中高洁明净如此,吟首诗明志吧。
这样的一系列铺垫后,那首《独坐》就此生发了。看他手抚玉箫,转过身向石墩走去,口中唱道是:“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在意犹未尽的余音里,他顺势坐下按箫,渐入佳境,浑然忘却身外事。
几分钟前,墨蓝色的纱幕第一次徐徐升起的时候,出场的范容亦是秉箫而坐。然而彼时与观众相背,只能看到一个白衣素服的背影,而此时方是首次见其正面弄音,如此投入,箫身随旋律起伏。吹箫、弄笛、抚琴、泼文洒墨、笔走丹青……这些古代文人——尤其是明代以后文人看得比修齐治平更能体现个人修养的雅趣,在这位越剧第一女小生的举手投足间竟然屡屡这般逼真,意韵顿生,让人恍然回溯到那个氤氲着诗情画意的理想化的古典中国,不知是耶非耶,我之梦蝶抑或蝶之梦我。不禁想起多年前的唐寅,在京城意气风发,也是这么为客栈挥毫题字,面对众人的称羡,一笑而横斜长袖,浅浅一揖。
然则为何在花如笺出现之前,偏让范容先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行为过程——笑姨娘俗世尘羁,吟李贽《独坐》之诗,弄长箫以自娱?或曰:为了集中表现范容的高雅志趣,让观众对这位天一阁主好感鹊起,倾慕之心油然而生,从而先在观众心里占上一个最重要的地位,使观众因之喜而喜,以之悲而悲,关心其一举一动,是为入戏。对曰:大约还有一点——就是突出范容孤立的状态。
范容在当时的环境中,是一种宛在水之央的孤立。人逢乱世,入不敷出,各书楼自保不暇,坚守已是稀世少有,何来有人吟诗作画?连与书楼有“书缘”的姨娘——这位被范容视为“你不解我谁解我,你不帮我谁帮我”的至爱之人都如此只为现实利益操劳、忍不住对之苛责,范容自然觉得无人可以为知音;兼以朝廷打击奇端异说,连孙知府这样有钱有势、知书护书者都不免问一句“难道你不怕遭来血腥之灾”,又有谁能真正去理解李贽,发觉其思想之珠玉,且又敢溢于言表耶?
“世界何窄,方册何宽”,世界真窄耶?盖目之所及,皆是罹祸乱世,古风隳坏;所接触者,尽为狭隘之人,不可共语。范容是在对现实失望的情况下转而沉溺书中,与先贤交酬对答的。你说他没有希望过知己的出现吗?应当是有的,怎奈何“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像是古代的士子,只要是读了圣贤书,以圣贤的意志为意志,其抱负都是要“置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然而政治上不得志,无奈而转向山水中寻求慰藉,继而方始发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浩叹。你说他最开始不曾有过对仕途的踌躇满志吗?有的,只是不得已,皆是不得已啊。
看他一袭白衣,纤尘不染,在灰色调的凝重背景下,被衬得愈发孤独。白色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是脱世绝俗的一支白莲,是傲骨清高的立群孤鹤。常常的,也是“才高不如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何以陆游出场谢幕即一身皓衣如雪,何以孔乙己初现时亦是一身白衫,何以放翁隐逸诗中常常幻化出一个月中烟蓑渔船里横笛的素缟少年,何以小晏词中有类似的意象以抒发伤感和愁绪?良有以也。
最让人感动莫名的,是当为他的生不逢时而感慨万千的时候,当为他的痴心和执着叹息的时候,不知是哪里清亮的声音接上了那诗的首联——“暖风熏细草,凉月照寒沙。”人为到而声先至。心里顿时破云见月般清朗,若真是在剧院,则千百个痴心人都要翘首觅声望去了。我追随着镜头,看着那个小书童急切地奔到后门口,猛地一顿步子——心也随之停了半拍,继而便看到一身凤冠霞披的花如笺,乍然的出现如火焰般照亮了整个暗色调的舞台布景。
她欣悦地向前,他惊叹地站起,目光彼此相遇,吟唱之声未绝而妙音又续,且如此丝丝入扣,竟似事先商酌唱和了无数遍——是两个爱书人的缘分罢。我们就在这样悉心安排的缘分中,如沐春风,如饮醇醪,不觉熏醉了。无须去考虑这珠联璧合的唱和是台下早已安排好的磨合,不必去联想这千百年难得一见的相遇是导演注定中的情节,戏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你暂时抛却现实的世俗沉浮、朝暮轮转,在这些精心构筑的故事里尽情地微笑,欢喜,流泪,悲伤。这些美好的瞬间,大抵一年下来亦不过极其珍贵的一两次,却是平淡的生活中永不褪色的点缀。
如此相遇,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单纯被外貌吸引而一见钟情,不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草亭初见时的彼者有心我则无意。
她梨花院落深闭门,十年读书在南窗,没有体会过人情冷暖世事维艰,心里皆是先贤高风亮节、盛世清明景象。与其他少女徒然“花落水流红,无语怨东风”的空荡荡的年华相比,她的韶华是在融在翰墨书香中的。说她从不曾有过“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慨吗?也未必,然而她对李贽的激赏,为了登书楼宁愿以身相许的毅然,都成就了她本身的卓尔不群。然而同时,她是沉溺在幻想中的女子。她毕生之愿即是登上天一阁,此生嫁与书楼。她崇尚李贽,然而李贽成为朝廷禁忌,天下莫不噤声,无人可与促膝共言,(实则李贽割喉自绝,逝世后多有人为之吊唁,袁中道的《李温陵传》还颇为出名)她心里未尝不期盼一个知己呢?
她寻寻觅觅,终于对现实失望,转而于书中溯寻蓬莱之境,与先贤哲人凭高酹酒,然而曲高和寡,终不免独自寂寞。与如笺的乍然邂逅,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自成;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得辛稼轩的那首词吗?“那人”的出现,是千回百转,寻寻觅觅,心灰意冷下的蓦然惊喜,是经历了失望乃至绝望后的感激莫名。上阙的宝马香车,凤箫玉壶,歌舞颦笑,下阙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都不过是为这一人设情设境,挖空心思渲染出的元宵盛景不过都是为了引她一人出来的盛大声势,如果没有这人,那么如此繁华至斯的元宵佳节又有何意趣呢?
——那一瞬间是千秋万载永恒的,即是沧海变田田变海,又焉能不为之动容。
明朝梁辰鱼的《浣纱记》中,西施唱:“笑我寒门薄命,未审何时配他;笑你王孙芳草,为审何时配咱。”滚滚红尘,芸芸黔首,相遇几率之微不啻千万分之一。有多少才子佳人,天设地造,然而乃至红颜凋零终不得一见;有多少志同道合之人,各自漂泊一生而无把臂言欢之缘。
李清照和李后主同为旷世奇才,词坛之魁首,然而时代迥异,引得词家每叹“恨二李不相逢”;杜甫和李白之遇,杜甫挥毫而书“乞归忧诏许,遇我夙心亲”,是一见而彼此相惜,志趣相投也,后人常谓之千古第一盛事;张生于普救寺无意之间见得莺莺,两心暗许,竟就此成就一段姻缘佳话。然而范容与如笺之遇,却令观者更为之惊喜感动。盖如笺不独有卓识高见,爱书之痴;不独是二八年华,容颜正好。
她是红颜知己。可以秉烛促膝阔谈不倦,可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以红袖添香凉夜伴读,可以登阁释卷共守书楼。在古典中国的情怀中,红颜易逝,知己难寻,红颜知己尤是难中之难,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可得也,千百年也只出了一个李清照和赵明诚,冒辟疆和董小宛而已。
范容和如笺的相遇,更不像是才子佳人一见,两下有意而不曾多言,这种传统模式是常要让人着急的。既然是有着共鸣的独特性格的两个人,他们的初遇必定也要与众不同,不可有规矩循蹈之。思量来去,倒有些像是林妹妹初进贾府。宝玉乍见之,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然而彼时犹是宝玉直抒心臆而妹妹心有顾忌、未敢多言,两个人不曾有感情的直接交流,互相犹不知虚实。然而范容和如笺,却是一上来便奠定了知己的情谊,在相互酬唱中完成了对彼此的确认。
《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咏歌舞蹈,是比直言乃至吟诗更强烈的表达方式,如笺和范容的这曲《独坐》,不独老杜之诗不足比之,宝玉那句字字珠玉的“这个妹妹我见过的”亦不可比肩也。
李贽是我最喜欢的文人,自中学时代就开始了。
尤其是上面这首诗,与本人的志趣颇为相投。
李贽出生在1527年的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社会相对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初现。因此作为一个具有波斯血统的福建巨商后代,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新考量。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与正统文化交锋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李贽的思想,大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倡“童心说”,反对摹古,主张真实自然,自认为自己的均是“离经叛道”的理论。还是颇有自知之明的。这比后来被中原文人奋起追捧的、以自然清丽为旗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整整早了一百多年。不得不说,每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若不肯吐故纳新,则迟早要被颠覆的。
二、为女性的社会地位,鸣不平。这在当时,恐怕又是一处大大地放厥词了吧。但是,又是二百多年后,一部举世瞩目的名著《红楼梦》,以颠覆女子的传统形象和社会地位为特点的作品,被一位更加尊重女性的汉族人曹雪芹写出来了。也是全国范围满汉一片颂扬。说到曹雪芹对女性的尊重,不用太多找寻,雪芹的号和字(芹圃),有说法就是来自当时的女性词人作品。
三、为商贾之人正名。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商人谋利本属光明正大。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四、李贽反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不合理现象,他强调武事的重要性,认为“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因此,明末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之所以在映入我的眼帘后再无法抹去,就是因为其在文学和军事上的超人才华,而不是源于狭隘的民族偏见。
李贽的先进思想,大约比历史的车轮早了10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正因为早,正因为满清的铁蹄和剃头刀还没有践踏和挥舞到汉族儒家道学者的眼前,所以标新立异者才会被强大的正统思想扼杀。1602年,李贽作为思想犯,在狱中以剃头刀自刎,终年76岁。
这种自杀方式,又是一处先知先觉,与先行。
因此,他的思想境界,值得后人去探寻、体会。
命定藏书人,岁岁复年年——感动于越剧《藏书之家》
昨天是小百花上海巡演的最后一场演出,演的是《藏书之家》。这部戏在多方座谈之后已经三易其稿,我个人觉得第一版的《藏》反而更好一点。不过这不妨碍我们来欣赏这样一部越剧。这是一部不同以往的越剧,没有小儿女的情意缠绵,有的是对文化传承的寂寞坚守,抱残守缺。 可以说这是一部文化戏。
明朝末年,时局动荡,百年藏书楼天一阁风雨飘摇,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解书楼的燃眉之急,范家的姨娘伺书夫人,要天一阁主范容代兄迎亲,迎富家女花如笺进门。 而范容却执萧独坐,拒不迎亲,其言道:如果她真是与天一阁有书缘的女人,请其自入!“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范容仅以一首李贽《独坐》迎新人入门。
不知何时起,青春片陷入了劈腿、堕胎的怪胎,不过还好,在青春即将逝去的年代迎来了《我的少女时代》,看到了成绩不拔尖、不具女神气质、没有“十八般武艺”的平凡女子的青春。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我的少女时代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的少女时代观后感范文1这不是一部多么独具创新的**,它的桥段只是将平凡的校园日常揉以了戏剧性的基因,倾诉着一个在青葱岁月中爱与被爱的故事,但正是这样的《我的少女时代》,却令那逝去的青春变的仿若触手可及,百转千回中再度邂逅了那个淳朴若朝阳般的美好时代。
正如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但青春总是有着它的哈姆雷共通性,呈现青春的**从来就并不是一味依靠荷尔蒙冲动的狗血桥段来无病呻咛,而是应将那美好的共同性无限放大,令人真正得以重温那昔日的青春年华,《我的少女时代》中的很多桥段诚然是多年用烂了的老梗拼凑,但正是这种拼凑,却将青春赋予了最为写实的形态,为什么一部乍看平平的爱情**会有如此感人至深的功底这更多源于其塑造了一个最为平凡又最为独特的少女林真心。
**中担任女主的林真心,她的形象在**伊始并不出众,这是一个最为普通在它作**中甚可以是路人甲的人物,头发乱糟糟,形象成绩平平,迷恋着偶像刘德华,也暗恋着万人迷的校草欧阳非凡,但正是这种对“普通”的聚焦,形成了**极强的普世共鸣性,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林真心意外与不良少年的徐太宇的相识相知,善良与勇敢这些弥足珍贵独特的品质透过与剧情的完美缔结呼之欲出,青春开始在她的身上透过点滴的沉淀形成了真挚的情感,既能令人怦然心动,热血燃情,亦也能忍俊不禁,开怀一笑。
《我的少女时代》实则就是一场女版视角的《那些年》,台湾**唯美清新的风格渲染总能将青春的缩影呈现出最为美好的形态,两个多小时的时长中,**未有一个镜头有觉冗长,每一帧都成为了编织这个带有甜蜜色彩青春之梦的精雕细琢,纯朴暖昧点不破的情感,不论任时代更替,那美好的爱恋都会是人们所倾心的所在,**结局处,林真心的偶像圆梦,与分别了多年后徐太宇的再度相遇,如此俗套不近真实的结局,却并没有何厌烦的观感,有的只是甜蜜中对逝去的校园青春岁月淡淡的缅怀追忆。
以时代为名的《我的少女时代》,它不仅属于林真心,不仅属于那一个特定时代的人群,它属于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成长的我们,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纯朴的青春永远是最好的光影映画。
我的少女时代观后感范文2我们常常有一个感觉,如果一个人自己全权负责一件事,尤其是给自己拍传记片这种事,那么结果常常会不太靠谱。因为人非圣贤,孰能不虚荣近期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由梅家后人大量参与的《梅兰芳》。怎么看都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大于**艺术的本源。于是当我们听说“张海迪对《我的少女时代》的要求很严格”这样的宣传语后,我们都为这部影片捏了一把冷汗。可是当我们看过影片之后,反而会发现,原来由传主亲自监督制作,竟然会给传记片带来一些新的意思。
虽然《我的少女时代》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方丹,但是估计没有人会不把该片当做张海迪的传记片来看。于是我们姑且定义本片是一部由传主监督制作的传记片。这在整个**史上来说,都算是比较罕见的。在2011年三月期的《环球银幕》上有一个专题正好就叫做《一部传记片的诞生》。此文中归纳出了一个“传记片制作六部曲”。就让我们分项看看,这部《我的少女时代》是否算是一部“合格”的传记片呢
1通则。原文给出的传记片通则有几个要点,一是要以闪回作开头,二是要用画外音作旁白,三是受苦和幸福的比例为10:1。《我的少女时代》完美地实现了前两条,并且由于有传主的亲力亲为,闪回和旁白给人的感受更直接。毕竟传主的真容和真声,带来的真实力量是任何表演都难以比拟的。至于第三条,《我的少女时代》则是将其完全打破了。本片受苦和幸福的比例几乎可以调转过来达到1:10。幸福的戏份以压倒性的优势盖过了悲伤。这正好是当年张海迪的事迹之所以鼓舞万千少男少女的根源所在。上天给你一份苦难,你却回报社会十份微笑。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2构思。传记片的切入角度是个比较费脑的事情。本片还真没落入俗套。并非传统传记片那样直接拍摄传主的一生,而是通过改变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来实现传记片的功用。将传主事迹、小说的影响力的情感打通了。无论你曾经被哪一样感动过,你都会从片子里重新体验当初的感动。
3剧本。本片的改编由张海迪亲自执笔,虽然在戏剧性和故事性上不如其它**强有力,但是在细节上却得到了大大的保证。尤其是上述的受苦和幸福的比例,估计除了张海迪本人敢于这样配比外,其他人都没有跟她同等的魄力。
4选角。说实话,国内演员能演好传记片的不多。华语传记片堪称经典的,尤其是能在表演上被铭记的可谓凤毛麟角。想来想去也就一个《阮玲玉》。这主要在于华语传记片在选角上总会陷入“像与不像”的纠结。本片的女主演李依晓可以看出很努力,无奈她的这次任务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艰难。也许是对张海迪的敬仰反而引发了李依晓的紧张,总感觉她表演的痕迹过重了。方丹既不是李依晓的方丹,也不是张海迪的方丹。方丹、李依晓、张海迪,这三个角色究竟哪个和哪个应该划上等号,似乎成为本片唯一没解决好的问题。当然了,由于这个难题太过于难解,估计换做别人导演或别人来演,也不一定能解决好。
5布景。感谢主创的努力,本片的布景成绩非常突出。故事跨度5年,涉及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可是没有一个季节出现过不太真实的假象。方丹家里的布景、村子里的外景,再配合上村民很精准的服装,一下就可以把观众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
6表演。主演稍显欠缺之外,几个小演员便成为了全片的亮点。尤其是那个小哑巴,在完全不煽情的前提下,狠狠地触动了一下观众的泪腺。
在我看来,如果分开项目考量,传主亲自监督制作对传记片显然是有利有弊的。传主亲力亲为,令《我的少女时代》更接近于一种作者**,带有浓厚的个人理想诉求。比如说,张海迪有意识地让我们更多地看到她通过努力得到村民的认可,并由这种认可而获得的内心的幸福。如果我们以前觉得传记片都应该是冰冷的旁观,那么这次张海迪亲力亲为的《我的少女时代》,无疑是要用一种温暖的力量,来化解冰寒的。
我的少女时代观后感范文3终于看到了这个使人心动没有已的片子,没有知道该用若何的形容词来形容它,温馨,丑陋,明澈、优雅、诙谐、轻松、愉悦、细致、动听、知心……
然而,这一切都太过漂渺,无奈体现出它真实的丑陋,它是片子,是关于芳华的故事,是幼年时的胡想,然而,它真正使人深爱以及心动的因由――它是那末细致而又真正的记实了咱们芳华最鲜活真正的画面,最隐秘而丑陋的内心。
幼年老是爱追梦,那些而今看来何等纯粹童稚没有实在际的幻想,却也是如今最使人心动以及温馨的怀想。以是,兴许每一个奼女心理,都住着如许一个林真心。
就像猖狂喜欢刘德华的她说的那样,所有女生都以为,谁征集关于偶像至少的质料以及照片,犹如谁就最有资历嫁给他。她说兴许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二种女生,一种是像陶敏敏那种完美的女生,一种是自身这类平凡而没人违心存眷的女生。看到阳光就感觉世界丑陋,被人眷注全身心都无比感动,看到偶像照片会猖狂尖叫犹如领有了整个世界丑陋的年数丑陋。是啊,她看起来即是那种没有会让人记患上的平凡女生,可是,她没有知道的是,如许阳光温馨,简朴纯善的她,也是对于他人最主要的具有。她的智商从来不过剩的空间去组织将来,却仍每一一刻都想要浅笑感慨当下的漂亮。她都还携带欠好自身,却违心为喜欢的人胆小恐惧应战权势巨子。她即是如许一个像名字一样有着满满真心的女子。正在芳华韶光里,谁又不过如许掉臂一切的真心,谁又能漠视如许的真心,谁能抗拒被如许的真心着迷,谁愿错过这只绽开一次超群出众的真心。她兴许无奈让你刹那间就创造她的漂亮,可倒是让人无奈错过的世上超群出众的她自身。
兴许所有男生都有过以及太宇一样幼年轻浮的年数,自负、豪宕,神驰从容,没有羁潇洒,那样的酷与帅是年老独有的旗号。他们老是喜欢校花,忸怩地看美男,酷酷地表达,是自身的垂老,也认为是真正可以掌握这个世界的垂老。
可是,正在良久以后,他们才理解,那样的喜欢,其实不是真实的喜欢。双眼为美丽的女生闪灼,心却没有自发地为阿谁只需自身注意到的女生狂跳。喜欢以及所有兄弟一路看美男,争抢着想取得她的眼光,可是,却为了阿谁看似平凡的人,情愿掉臂一切警备她的纯粹与丑陋。就像良多年后,咱们会理解,你已经看到的世界,兴许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
事先,咱们也理解了,事先你所以为的喜欢,兴许只是浅薄的赏识与自豪,而当你真正喜欢一小我,是没有敢说入口的,是违心默默为她支出所有的,是让自身感慨从未有过的没有自负的,是觉患上尽量能让她康乐的是另外一小我,但只有她康乐,就好。就像,灌音带里,他不敢背后说出的那句――当然你那末笨,那末傻,当然你还喜欢其它男生,然则我仍旧,很喜欢你。
兴许阿谁叫欧阳不凡的男生,是所有女生梦中的王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注定无奈平凡,造诣优异,老是篮球校队,老是能谈着吉他唱出温顺的歌曲,有着能穿梭浩瀚宇宙的豁亮眸光以及能逾越浮世灰尘的优雅笑貌。
全校女生都暗恋他,崇拜他。可就像咱们都知道的那样,如许的男神,是所有女生心中的黑马王子,却很少有人真实的喜欢他,由于巨匠都痴迷地崇拜着他,如许就离他的心更远。尚有一个主要的因由,是她们当然都乐此没有疲的正在梦里勾画自身的黑马王子,却正在实践中真实的心动,当碰见只属于她自身的利剑马王子。
虽然,童话也会酿成实践,王子也终会碰见自身的公主,他们能看到相互华美皮相下的真心,他仍旧是所有女生影象里的王子,倒是实践里只属于自身爱的公主的惟一的王子。
那末,那样温顺优雅笑患上天真的陶敏敏,即是所有男生心中的梦中恋人了。可是就像林真心说的那样,像她如许优秀的女生,必然听惯了溢美之辞,以是你写一些她的弊病,搞欠好反而会引起她的注意。
可是,其实真实的喜欢其实不只是引起对于方的注意就能够,而是要自发被对于方的魅力所吸收。而开初陶敏敏真正喜欢上了已经经被自身谢绝被自身看没有起的徐太宇,没有是由于他的酷帅跩共同而让她注重到他,是他心理始终存在的无奈伪装天然而然就披发出的聪慧锐敏坚决与细心让她为他着迷。
然而,她始终生产正在被他人的喜爱与赞许营建出的世界里,以是兴许她曾没有习气失落去任何器械。她可以或许为了心仪的男生以及他人一路抵拒老师,却又会为了取得老师的喜欢而去打年夜讲述害无辜的平凡女生。
可是,她芳华里,谁未曾迷失落或者盘桓,谁未曾为了自身的方针而做出愿意的任务。她切实其实漂亮,但岁月的磨砺会让她领有更诱人的魅力。
这个让民心动却又有一点肉痛的故事里,他们终极实现了末了的商定,他打动了民众恋人陶敏敏,而她也吸收了梦中的王子欧阳不凡。可是,他们已没有是当初那样轻率盲方针自身,由于他们已填满相互惟一的心,就像正在水球小战里,第一个砸向你的人,其实不是他厌恶你,而是他的眼里,只需你。
她已经经帮他猜想校花陶敏敏的脸色,讲述他,女生老是难以揣摩的。女生,说没事,即是有事。说无妨,即是无关系。他记住了她这轻易说的话,其实他记患上关于她的每个细节,由于人不知;鬼不觉间,她已旋转了二心跳的频次。
可是,她却不来患上及讲述他,若何一个女生说我一点都没有想理你。实际上是分析她很在意你,真的真的很在意你。
可是,却不人讲述她男生会有的内心,那即是――若何一个男生喜欢你,想要回护你,他会掉臂一切地为你支出为你致力,从此他有了最小的软肋,但也有了最小的能源,他违心为你变患上愈来愈好,可是他兴许始终都难以把心理的思路表明进去,其实他真的真的很想讲述你:他真的很喜欢你。
咱们写好了脚本的入手下手,却不猜到最初的终局。咱们早已由于相互而取得了芳华最佳的恶运,却无奈一路牵动手走进黑甜乡。
这是无奈挽回的遗憾,倒是芳华最小的真实。由于它就犹如咱们每一个人的性命里,最使人难忘却无疾而终的暗恋。
幼年的咱们,有着最纯挚最浓郁的真心,却由于太多顾虑而藏了至少的奇奥。多年后可以轻描淡写的说出的回首,倒是事先无论若何都难以兴起勇气说出的――我喜欢你。
可是多恶运,他们终极抵偿了芳华的遗憾。
麻酱以及面仍旧分隔隔离分散的吗他见到她以后说的第一句,这是属于他们的奇奥与回首,只需她知道,他的意义是,我仍旧很喜欢你。
“良久没有见”。“良久没有见”正在漫长岁月的温顺韶光里,正在悠远韶光的遥远岁月里,所有的故事,都散落、都发光,跟着这夜,微凉。跟着这刻,豁亮。
是啊,他们是最相识相互的人,一个眼神就足以看出对于方的心。是他们,让相互找到了最真的自身,并成为最佳的自身。以是,那边还须要过剩的酬酢问暖,那边又会有难堪的生涩问候,他们始终都看着统一片天空,他们终于可以正在这片天空下牢牢拥抱相互,所有的思念与温情,都正在相互的相视一笑里。
若干幼年时的豪情正在实践中混乱成幻影。但已经失落散正在人海的他们,却终极随同正在相互的性命里,由于离去,让他们更理解相互的心。由于生长,让他们愈加知道,由于对于方,自身才成为如许的自身。由于他们理解了,不需要为没有在意你的人以及事所畅想,而要像已经经芳华时节一样,为自身想要的爱与胡想兴起勇气,而阿谁让我能领有面临一切的勇气的人,即是这世上超群出众的你。由于是你,以是迟一点,也无妨。
林真心已经说过,“他来到后,我的生产宛如彷佛回到了碰见他之前那样的安祥。但我知道,由于他,我才是而今的我。”
你说这世上千千切切的人,我为何就偏偏偏偏喜欢你呢兴许这是个永世不谜底的问题,就犹如我始终没有知道,当初由于好笑却被我置信了的恶运信碰见你碰见你,是不测仍旧恶运
但,我知道,我正在芳华里碰见了你,是性命最佳的任务。
我坚决,你是我最想留住的恶运。
我记患上,那一年阳光恰恰。轻风恰恰。雨后初晴也是恰恰。风吹患上暖软,你笑患上光芒,我的芳华,有了最奇奥最也最丑陋的断点。
“不正在一路的,即是舛错的人,对于的人,你是没有会失落去他的。”
你是从容的,我是爱你的。
我愿我爱的你正在最高远广宽最使你畅想的天空里从容遨游,尽量是我看没有到之处。
那末兴许,有一天你会没有经意停泊正在有我的那片天际,事先,我会微微拥抱你,讲述你,可以或许碰见你,我真的很恶运。
《拜托了,双胞胎》的主题曲,kotoko的代表作
Second Flight
Second Flight
呗:KOTOKO & 佐藤裕美 作词:KOTOKO
作曲:高瀬一矢 编曲:高瀬一矢中沢伴行
きっと巡り合わせた天使のほんの気まぐれだよ
曲がり角で会ったみたいに ふっと始まってた
どうにもならない気持ち 大切过ぎるから持て余す
散歩道で吹いた砂风 心が逸っていく
切なさ はぐらかすのには惯れているのに
こんなときだけ
涙が止められないのは 何故だろう?
暧昧な季节だからこそ
かすかな手触り 心で感じて
限られた时を生きるから
たたんだ翼を今すぐ広げて
たとえ虹が壊れても 空は待っている
きっと壳の中では 全てだと思っていたことも
一つ外に出れば无限に 流れ消える欠片
こんなんじゃすぐに
过去の记事になってしまうと焦るけど
やさしさに弱さが溶け出し ふいに足が止まる
涙を もてあそべるほど 余裕がない
今度だけは 心を误魔化すような嘘 つけない
时は戻らない だからこそ
小さなため息 心で感じて
辉ける砂は梦をみて たたんだ翼に南风受けて
长い旅の始まりを 云に语りだす
(ここにしかないもの ここから始まる时を)
(心の瞳に映し そして 全てを感じよう)
(埃まみれの翼は 后悔もきっと粮にする)
(今だから そう こんな 今だからこそ)
暧昧な季节だからこそ
确かな感动 心に刻んで
変われる明日があればこそ
たたんだ翼は空を忘れない
たとえ虹が壊れても 空は待っている
それが小さな羽根でも 风を抱きしめて
点我下载
空下的邂逅 II (Onegai Teacher)
星空下的邂逅 II (Onegai Teacher)
1Second Flight (OP) 唱 : KOTOKO&佐藤裕美
<日文>
五匀午巡曰合歹六凶 天使及幻氏及纷木分方
曲互曰角匹颇匀凶心凶中卞 孔匀午始引匀化凶
升丹卞手卅氏卅中持切
大切允亢月井日手化丐引允
散道匹吹中凶砂风 心互反支匀化仁
切卅今 反什日井允及卞反惯木化月及卞
仇氏卅时分仃互止户日木卅中及反 卅兮分欠丹?
暧昧卅季节分井日仇公
井允井卅手触曰 心匹感元化
限日木凶时毛生五月井日
凶凶氏分翼毛今允什�仆化
凶午尹虹互木化手 空反待匀化中月
五匀午及中匹反 全化分午思匀化中凶仇午手
一勾外卞出木壬无限卞流木消尹月市弗仿
仇氏卅氏元扎允什卞过去及屑卞卅匀化仄引丹午焦月仃升
优仄今卞弱今互溶仃出仄 孔中卞足互止引月
毛手化丐公屯月幻升余裕互卅中
今度分仃反心毛仍引井允方丹卅剟 勾仃卅中!
时反�日卅中 分井日仇公
小今卅溜户息 心匹感元化
辉仃月砂反梦毛心化
凶凶氏分翼卞南风受仃化
长中旅及始引曰毛 云卞语曰分允
仇仇卞仄井无中乒用毛
仇仇井日始引月时毛
心及瞳卞映仄
公仄化允屯化毛感元方丹
石戊伉引心木及翼反
后悔手五匀午粮卞允月
今分井日 公丹仇氏卅今分井日仇公…
暧昧卅季节分井日仇公
确井卅感动 心卞刻氏匹
歹木月明日互丐木壬仇公
凶凶氏分翼反空毛忘木卅中
凶午尹虹互木化手 空反待匀化中月
公木互小今卅羽匹手 风毛抱五仄户化
<拼音>
kitto meguriawaseta Tenshi no hon no kimagure da yo
magarikado de atta mitai ni Futto hajimatteta
dou ni mo nannai kimochi
taisetu sugiru kara moteamasu
sanpomichi de fuita suna kaze Kokoro ga hayatteku
setunasa Hagurakasu no ni wa nareteru no ni
konna toki dake namida ga tomerarenai no wa Naze darou
aimai na kisetsu dakara koso
kasuka na tezawari Kokoro de kanjite
kagirareta toki wo ikiru kara
tatanda tsubasa wo ima sugu hirogete
tatoe niji ga kowaretemo Sora wa matteiru
kitto kara no naka de wa Subete da to omotteita koto mo
hitotsu soto ni dereba mugen ni nagarekieru KAKERA
konnanja sugu ni kako no kuzu ni natteshimau to aseru kedo
yasashisa ni yowasa ga tokedashi Fui ni ashi ga tomaru
namida wo moteasoberu hodo yoyuu ga nai
kondo dake wa kokoro wo gomakasu you na uso Tsukenai!
toki wa modoranai Dakara koso
chiisana tameiki Kokoro de kanjite
kagayakeru suna wa yume wo mite
tatanda tsubasa ni minami kaze ukete
nagai tabi no hajimari wo Kumo ni kataridasu
koko ni shikanai MONO wo
koko kara hajimaru toki wo
kokoro no hitomi ni utsushi
soshite subete wo kanji you
HOKORI mamire no tsubasa wa
koukai mo kitto kate ni suru
ima dakara Sou konna ima dakara koso
aimai na kisetsu dakara koso
tashika na kandou Kokoro ni kizande
kawareru ashita ga areba koso
tatanda tsubasa wa sora wo wasurenai
tatoe niji ga kowaretemo Sora wa matteiru
sore ga chiisana hane demo Kaze wo dakishimete
最近刚看完了一部100万字的长篇巨作,美国女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的《GONE WITH THE WIND》。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故事。女主人公斯卡利特-奥哈拉是佐治亚中一个小县城里的庄园主,家中拥有的一望无际的棉花田地,遍布在得天独爱的红土带上。每天有上百个黑奴在田间挥汗如雨,几十个家丁烹食煮汤,这也正是南方奴隶制时期普遍的社会景象。跟奥哈拉家族的塔拉庄园一样,县城里的大户人家时不时地举办诸如舞会,烤肉宴会之类的聚会,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交往。那时的生活节奏很慢,有身份的上等女孩,每天在家里打扮的像楚楚动人的洋娃娃般耀眼,为吸引更多男人的目光,不惜花掉大笔大笔的钱财去换得雍容高贵的丝绸锦缎,端庄典雅的天鹅绒披肩,以及中等阶级的女孩子不敢想象的貂皮绒鞋,以便尽情地在舞会上飞裙飘带,卖弄风骚。
她身上融合了来自母方高贵柔美的气质和父方热情奔放的粗犷。一对眸子如同晶莹的祖母绿宝石一般妩媚艳丽,一身白皙得无与伦比的肌肤吹弹即破,在三个县内无人能及的纤腰,以及她那爱征服别人的天性,任性,要强的性格,配上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魅力,造就了她乱世的本领。所有的男人都为她的相貌而倾倒,连日夜脂粉浓抹的花枝招展的女人见了她都不免有三风嫉妒,她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个丈夫死于战乱,第二个又被她间接地害死于3K党的政治活动。所有不幸过后,她幸运地与一直深爱着她的雷特-巴特勒共结连理。雷特为她驱散了一切痛苦的阴霾,让她终日沉浸在挥霍无度的日子里享受她向往以久的物质幸福。然而他能为她分担苦闷,能为她清除一切生计上的障碍,能让她开心的微笑,却无法赶走那个在她心里埋藏了很久的阿什利。一直到最后,所有的误会、错过、哀伤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在他终于放弃她的时候,他才从她的心里永远的沉没。所有的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只剩下佳人从此独守空房。她最后还固执地想着,“我现在不去想它,明天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噢,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了。”
她是个坚韧的女人。就像方丹奶奶所说的那种在桔梗里储存着水分的荞麦,在暴风雨过境后打倒肚子里空空如也又虚有其表的小麦,在被吹打得弯下身子后又顽强地挺直腰杆。为了让自己快乐或维持生计,她不惜一再地违背伦理道德,在守寡时期与雷特领舞大玩华尔兹,怀孕时期还独自驾着马车做生意,甚至在自己家的客厅里打死一个北佬入侵者。在嫁给雷特之前她一直手持利剑孤军奋战,她踏在塔拉的红土地上向上帝宣誓,“我再也不要挨饿,也不让家人挨饿,明年塔拉收的棉花要堆得像小山那样高,大把大把的钞票存在家中,花也花不完,为了这些,哪怕去偷去抢也再所不惜。”她终于领会到父亲当年所说的,只有土地与明天同在的真理。原来她一直是这样坚定地深爱着哺育她成长的塔拉。正是因为她骨子里流淌着一半爱尔兰人的血,那种敢于在险境中去拼杀的精神,才使得她在战乱时期凭借着一丁点的物质基础干成了两个男人都无法胜任的事业。
故事一直是以一种缓慢而极度现实的情节发展,但又从不缺乏浪漫。在斯卡利特开始她与雷特的婚姻生活中,这种浪漫就被发挥到了极至。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中看见雷特对她流露出的爱意——一种无奈的,沉重的爱。他不厌其烦地说有趣的新闻逗他开心,在她做噩梦的时候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他本是个在船上靠赌钱为生的,放纵,冷漠甚至有些下流的浪子,此刻却为一个女人爱得发狂。可见在他冷峻的外表下,藏的是一颗脆弱的,看似坚硬,却需要呵护的心。他说他无法容忍她爱阿什利,无法接受本该是两个人睡的床上却躺着三个人的事实。他在斯卡利特的面前是缺乏自信的,为此他不得不常在她面前表现的不在乎,使得这久而久之成为他们彼此误会的一道无法攀越的心墙。
阿什利对于斯卡利特来说就像是一只潘多拉的盒子,外围镶着金边银丝,美得耀人眼目。她一直不知道里面究竟藏着些什么,在那样高尚纯洁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颗心。她无时无刻不在想象着里面的内容,却不知里面也许是空无一片或庸俗无聊。阿什利对她充满着诱惑,却只是一只盒子。而雷特则更像一双鞋子,不一定是百分百的合适但必不可少,离了他她寸步难行。最重要的是他为她付出了一份沉重的爱,有一种她无法理解的罗漫谛克。
雷特说一个人要是到了45岁这样的年纪,就会迫切地想要一些几乎人人都有自己却不曾得到的东西,像个高尚而非流氓的人生活在别人的仰慕和尊敬当中,是有一种古希腊艺术的匀称美。巧合的是,这正是阿什利早年追求并拥有的生活,而阿什利缺少的,又正是雷特身上那种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中依然不屈不挠而变通自如的精神。假若他们有一天都想改变一下现状,去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相信阿什利是没有机会的。
美丽的塔拉一直是斯卡利特心灵的寄托,在她遭受到各式各样的打击之后,她总是第一个想到那里,那里总是那样的宁静清美,母亲埃伦的音容笑貌总是在那里留下圣洁的缩影。在塔拉,她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还是那个惊艳妩媚,傲压群芳的少女,不用为生计日渐消瘦,不用为生孩子而姿容大减,不用操心一切烦恼无奈的事情,可以无忧无虑地只为自己而活。疲惫的心是需要避风港的,塔拉正是把她犯下的所有过错都挡在门外的港湾,它是挂在天边的桃花源。
斯卡利特所有的快乐和不幸,都源于她的任性以及年轻。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子,看到别的女人跟他爱甚至她不爱的男人亲近,都会挑起她那好斗的神经。如果一个女人生来注定要乱世,那么任你用什么方法束缚住她的人,也无法束缚她的心。就像生在她自己脸上的,来自埃伦的柔美气质无法遮盖她妖媚如绿精灵般的双眸一样她终究还是要整个世界瞩目于她。
她爱阿什利,无非是像太阳爱唯美的月亮,孩子爱漂亮的糖果般无知。就像本书结尾的语句说,她如果了解阿什利,就不会久久沉迷于他而失去这么多;她要是了解雷特,那么他也不会离开她。因为她的不成熟,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幸福却被她一个接着一个的打破。梅拉尼死后,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她的支柱第二次倒塌了,就像当年埃伦死时一样。当她觉悟该珍惜的时候,一切又都离她而去了。45岁的雷特和28岁的她,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却终究像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在短暂的邂逅后彼此奔向不同的世界。但是,人只要还有勇气,这个世界就不至于毁灭,明天,总归是另外的一天了。她为她的人生制造了如此多的障碍,也都凭借着勇气挺过来了,所以在美好的明天,不管它是在以后的哪一天,雷特都一定会回到她的身边守侯着她。
我一直不愿翻开这本书的续集,如果这部作品本是悲剧,那么又给它强加一个美满的结局,又算什么呢?通常写续的人,像高鄂续的红楼,仙剑等都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使得一部作品的原意走了样,又有什么意义呢。米切尔的这部作品,是历经十载春秋才完成的大作,本是不需要什么续的,可怜她红颜薄命,<<GONE WITH THE WIND>>是她的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她在世,自然也是不会在写续集的。好的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圆满的结局,还是一样的脍炎人口,经久不衰。通常人们追求的续集,不过是在寻求心理安慰罢了。
在语言的翻译上傅东华先生译本漏洞和疏忽很多,像人名和地名一般是直接音译较好,强加一个中国姓和中国地名的惯称,弄的中不中,西不西,甚是没有必要。对于他对某些段落的任意删节,对很多形容词和副词的不视和忽略,都大大冲淡原著的感情色彩。所以我建议大家阅读的时候尽量看全译本或英文原版,尽量消除语言上的隔阂,我想这样会对作品的实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个作品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悲剧, 就像斯佳丽说的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像斯佳从来就不会放弃自己想要做的, 白瑞德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的离开了。。。
任性与年轻``让斯失去了很多
她爱阿什利,无非是像太阳爱唯美的月亮,孩子爱漂亮的糖果般无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