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命运尾随我们的行踪
塔尔科夫斯基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师,《镜子》是他的一部自传性作品。讲述一个艺术家的童年体验与成长。时间始于二次大战爆发,跨越40年的岁月,完全吻合了导演自己的生平年代。塔尔科夫斯基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而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
……当他离开时,沿着那条若有若无的小路往前走,突然,有一阵风平地而起,沿着相反的方向直刮过来,惊动了所有在半空中伸展的叶片,地上的庄稼,刮过它们的头部,继续猛烈地摇晃,引起韵律般的颤动,令人心悸不已;然而,就那么一小会,这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归于平静。这位妇女转回身去,诗歌的声音响起,那是导演本人的父亲亚森尼•塔尔柯夫斯基的诗篇
《邂逅》:
那一刻我们相聚
都是喜庆,像主显节,
全世界只有你和我。
你比飞鸟的羽翼更勇敢、轻盈,
迷醉如眩你飞奔下楼
两阶一步,你带着我
穿过潮湿的紫丁香,进入你的王国
往另一边,镜子之后
……
我们被引领,不知身往何处,
犹似海市蜃楼于我们面前瓦解了
奇迹所建造的城市,
野薄荷匍匐于我们脚底,
鸟雀沿着我们的路径飞行,
而鱼儿溯溪逆游;
而天空展延我们的眼前。
当命运尾随我们的行踪
宛如剃刀握持于狂人手中。
《邂逅》的作者是巴西作家维里西莫。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邂逅》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邂逅》阅读原文:
她发现他对着几瓶进口葡萄酒若有所思地想改变方向,但为时已晚,购物车在他脚边停下了。他看了她一眼,最初毫无表情,继而露出吃惊的神色,接着显得有点慌乱无措,最后两人微微一笑。他们做过六年夫妻,一年前分居了。自从分道扬镳之后,这是第一次邂逅。两人笑了笑,几乎同时说了话,不过还是他先开口的:
“你就住在这儿”
“在爸爸家。”
在爸爸家他摇摇头。他的购物车里装着罐头、饼干,还有许多瓶酒。他装作在车里整理什么,无非是免得让她看出他那副激动的样子。
他听说岳父死了,但没有勇气去参加葬礼。那是在刚刚分居以后,他没有勇气去向这个女人表示礼节性的同情,因为恰恰在一个星期以前,他轻蔑的称她是“母牛”。他说什么来着“你是条没心肝的母牛!”其实她一点儿也不像母牛,而是个苗条女人,可当时他没有想出别的侮辱人的词儿来。那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她呢,管他叫“装腔作势的人”。他想最好别问她妈妈了。
“你呢”她依然挂着笑容问。
她还是那么俏丽。
“我在附近这儿有个套间。”他没有去参加老人的葬礼,他做对了。第一次见面是这个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超级市场不拘礼节的见面,这样更好。可天都这么晚了,她在这儿干什么呢
“你总是深更半夜买东西”
“老天,”他想,“她会把我的回话当作讽刺吧”这恰恰是他们夫妇的一件麻烦事,他从来不知道她会怎么样理解他所说的话,就因为这个,他竟然叫她“母牛”。这个侮辱性的词毫无疑问地说明他轻视她。
“不是,不是,是跟几个朋友在家里聚会,决定做点儿吃的,可家里什么也没有。”
“真是巧极了!我也有客来访,来买点喝的、肉饼什么的。”
“竟有这么巧的事!”
她刚说的那几个朋友,是他们俩在一起时的什么人吗是经常见的那几个人吗他可是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她向来比他善于交际。不过谁知道是不是男朋友呢她是个漂亮、苗条的女人,当然可能有情人,这条母牛。
她呢,也在想:他厌恶凑热闹,厌恶走亲访友。在他看来,所谓消遣就是到爸爸家里玩纸牌。可现在竟然请朋友到家做客了。也许是女朋友吧不管怎么说,他还算年轻……大概是让女朋友呆在房间,他来买东西了。怪不得正买进口葡萄酒呢,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他思量,她不想我。她家里高朋满座。看见她时我有点慌乱,她大概觉察到了,以为我怀念着她。我可不会让她称心如意,不,**。
“我存的酒快喝完了,总有客人来。”他说。
“我们家也是接连有聚会。”
“过去你就一向喜欢搞聚会。”
“你可不喜欢。”
“人都在变,是不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当然。”
“如果你再和我一起生活,会认不出我来的。”
她依然笑容可掬的说:“愿上帝饶了我吧。”
六年期间他们相亲相爱。一个离开一个,两人谁也不能活。朋友们说,这两人,如果有谁死了,另一个就会自杀。可朋友们不知道,他们一直受到误解的威胁。他们相爱,但互不理解。好像是爱情有更强大的力量,代替了理解。他说的话她能理解,可他什么也不愿意说。
两人一块儿走到收款台。他没有主动提出为她付账,反正她招待朋友用的是他转给她的抚恤金。他想问问她母亲怎么样;她呢,想问他感觉如何,尿酸的毛病又犯过没有。两个人刚要同时开口说话,却又笑了,接着便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了。
回到家里,她听见妈妈躺在床上嘟哝,说她一定得改改那套半夜三更买东西的习惯,应该交朋友,做点事,不要老是哀叹失去了丈夫。她一言不发,收好买回的东西就睡了。
他回到房间,打开一盒肉饼、饼干包和一瓶葡萄牙的葡萄酒,孤零零地吃着,喝着,一直呆到有了睡意,便躺下了。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邂逅》阅读题目:
16请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以“邂逅”为标题。(4分)
——————————————————————————————————————
17请对文中画线语句从技巧、内容、作用三方面简要赏析。(6分)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
18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并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7分)
——————————————————————————————————————
19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他”心口不一,吝啬小气;“她”苗条俏丽,却缺乏细腻温柔的性情。
B“他”和“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居后的生活状况,如对对方热切关心而外表故作冷漠。
C“人都在变,是不是”一年的分居生活使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D爱情的消失使“他”和“她”分道扬镳,猜疑使“他”和“她”破镜难圆。
E莱辛认为,艺术美在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从情节安排看,本文完美地实践了这一点。
《邂逅》阅读答案:
16B、E、A
17①“邂逅”是小说的核心情节,小说情节从男女主人公在超市邂逅展开,文末以分手作结。②“邂逅”的意思是偶然相遇,暗示男女主人“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的必然结局。③“邂逅”为人物活动提供契机。
18技巧:心理描写(或“内心独白”)。(2分)
内容: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因邂逅时对方的态度而不满,更写出彼此的孤独寂寞和“怀念”。(各1分,共2分)
作用:突出误解之深,强化主旨。(各1分,共2分)
19小说通过叙写男女主人公分居一年后邂逅的故事,(1分)告诉人们仅仅有爱远远不够,不能用爱代替理解,要学会表达爱,理解爱。(2分。大意正确即可。)
“理解或看法”示例①:就爱情婚姻而言,不仅需要真爱,还需要表达爱。现今,离婚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或因爱不被理解而分道扬镳;或因缺乏沟通和理解,爱情被时间稀释,最终形同陌路。爱和理解,是幸福婚姻家庭的共同元素。(言之成理即可,3分)
“理解或看法”示例②:就父母与子女而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本能,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由于年龄、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关系,代沟往往对这种爱加以消解,这就需要我们“爱就大声说”,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让爱和理解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言之成理即可,3分)
以上就是我收集的《邂逅》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京王府并邂逅"是一个旅游主题,意为在北京的古代王府中体验文化与历史,并发掘其中的故事与传奇。这个主题旅游可以带领游客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感受中国古代皇族的生活和文化底蕴。
北京王府是指北京市内的一些皇族王公的宅邸,包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恭王府、王府井大街等。这些建筑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高峰。
在北京王府并邂逅的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古代建筑,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游客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欣赏传统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的独特魅力和风情。
清风舞明月,幽梦落花间。灯市繁华尽。着一身荷香,乘一叶兰舟,划过秦时明月,穿过唐风宋韵,飘荡在烟波浩渺的西子湖畔。我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到达此地,只为这一场与美的邂逅。
有人说:“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东西就是美。”有人说:“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特质的美丽。”这世界有太多的美了:淡泊是一种美,灿烂是一种美;独处是一种美,热闹是一种美……美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诠释,我想,这本来也是一种美吧。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瞥惊鸿,最是那一眼的美景,时间被定格,征服了人心的世界,犹如阳光渗透云层,钻入平凡而枯燥的生活,照亮一片光彩。那一秒转瞬即逝,只想赶紧闭上双眼,跑去将这一份收藏于眼底的不掺任何瑕疵的美分享给最亲近的人。遇见美的那一秒在心里却成了永恒,似乎失去了语言能力,回过神来,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跳起来惊呼,满是讶异与喜悦。
森林承载了所有的遐想,似乎比广袤的大海更令人神往。郁郁葱葱的树叶苍翠欲滴,阳光不小心跌落,碎了一地斑驳。清晨之时,白露未晞,晨露沾湿衣襟,有些许凉意。夏蝉匍匐枝干,高亢鸣唱,却掩盖不住泉水叮咚。谁家篮中散落了菌菇,它们撑开伞帽,绚烂无比。半湿的草丛在阳光下微微闪烁,一缕清风载着淡淡的花香飘过,风中有草在结着它的种子。没有一句话,只有鸟鸣虫窸窣。在体会过这番风景后才渐渐懂得为何失意的人会跑向森林,并不是逃避,只是这样的画面就算不如出现在动漫或**的荧屏上那般精致,也会让人萌生治愈之感。
想起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收录了一篇题为《花未眠》的文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听来似乎很容易,其实,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
也不知为何会想起这浪漫的歌词,或许在这样仙境般的世界里,总该用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来装饰一番,来稍稍地抒发一下内心惬意的感受吧!
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把自己独自置身于美景中,那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感受,或许你不懂,但或者你也许懂,这很容易,我告诉你,不想别的,只要闭上眼,放松心情,你会发现你已经来到了你曾经梦见过的那个世外桃源。
红日在那天的尽头,然而又仿佛近在咫尺,在心中。夕阳下的油菜花更加婀娜多姿,夕阳下的人儿已醉了,醉的是感受着春天跳动的脉搏,醉的是倾听着这个世界诉说着“爱”的声音,醉的是融入了心底那片最纯洁的角落里……
让最后一抹斜阳将余辉再慈爱地照一照吧,心灵在熏陶,让美的春景,美的感受,美的直觉为世界洒满“博爱”!
古有“四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生命的幸福与快乐来源于对美的欣赏与感受,而事物的美是需要用智慧去发现的。这种智慧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所谓美是一件事物所有特征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在于独立的个别特征,也就是说,事物的所有特征之间关系的和谐,才会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美的概念。事物的每个特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必须存在的。比如说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它的颜色、形状、工艺、材质等等这些所有的特征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使人产生美的感觉。而且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存在关系,不是哪个特征优先。
听说古巴比伦有空中花园,似谜一般的美好。如果说“距离产生美”,那它确是最美的,跨越了时空的距离,不可望也不可及,美得不真实,朦朦胧胧却又清晰可见,所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大概都是美的吧。陶渊明的笔下有过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份安逸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显得格外美,这份美,是心灵的寄托,是他归隐田园的祈愿。原来,美,也不只是形容风景的,大脑中千奇百怪的思绪汇合凝聚,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可以拼凑出来的。
昨夜,黑暗中弥漫着寂静,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倾听着歌者永不停歇的歌喉。入睡的时候脑海中还着萦绕着之前的瞑想,甚至在我昏昏欲睡时的潜意识中,生命的舞蹈,和着窗外满天的繁星,还在我入眠的身体上继续。只要竖琴的主人一拨动琴弦,我的心就随着震颤的旋律跳动起来,血液在血管内澎湃,身体里数百万个活跃的原子伴随着琴弦的节奏舞动起来。
美是外表与内在的统一,美是躯体与灵魂的和谐,健康的身体,善良的心地,充实的内涵才是一个完美人生的真正含义。
很庆幸,早起遇见太阳,出门与带着花香的清风撞了个满怀。骑着单车,趁年龄尚可,鲸鱼还算温柔,去和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邂逅。
第一次看《花样年华》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我和同学两个人看得断断续续,回过神来,**已经播完,脑海中只记得苏丽珍穿着旗袍的身影和周慕云吐出的那缕蓝烟,其余情节都已经模糊不清。上大学后,我又找了个空闲时间重温了一遍这部**,倒是觉得感触已多有不同。
《花样年华》适合一个人,找个阴雨天气,在不开灯的房间里,细细品味。
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 饰)和苏丽珍(张曼玉 饰)两家人成为了邻居,在逐渐的交往中,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周慕云和苏丽珍两人熟悉起来。直至有一天,两人突然发现各自的另一半原来早已成为了一对婚外恋的主角。两颗受伤的心再次相遇,而两人的关系也在这种情形下也显得愈发暧昧,这段充满矛盾却又使人越陷越深的感情,该何去何从。
这部**由王家卫自编自导,梁朝伟和张曼玉主演,改编自刘以鬯的《对倒》。
《花样年华》作为经典华语文艺影片,剧情简单却晦涩难懂。王家卫的**风格重视情绪的传递,往往“看的不是剧情,而是情绪;讲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影片中充斥着浓烈的王家卫独特的艺术风格,灯光、画面、音乐、慢镜头等,这一切都会把人带入一种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特有氛围,画面与情节步步紧凑。
这部**给人的感觉就像周慕云吐出的那缕蓝烟,氤氲不清又消散不去。
• 镜头下的《花样年华》
**中大量使用繁复的慢镜头或长镜头,以一种缓慢、细腻而克制的**语言叙述苏丽珍与周慕云富有层次感的微妙关系。影片中,王家卫也通过对空镜头、平移镜头、景深镜头的使用,营造出一种怀旧复古的情调,使影片呈现出复古胶片的味道,将已逝去的似水花样年华在泛黄的记忆中随着**镜头娓娓道来。
由于丈夫长期出差在外,苏丽珍一人不常做饭。她总是穿着华美的旗袍,提着饭盒去买面,经过一条阴晦、狭窄的小巷才能到面摊。小巷内悬挂着一盏无精打采的孤灯,昏黄的灯光照得人生出一丝凄凉。昏暗的墙上映出她修长的身影,暗淡的灯光投射在她郁郁寡欢的脸上。
当身着旗袍摇曳多姿的张曼玉和帅气优雅的梁朝伟在麻将桌边擦肩而过时,一组慢镜头耐人寻味,将两人的神态、眼神、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暗示了两人之间千丝万缕难舍难分的感情纠葛。在这样缓慢展开的**节奏中,更容易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复杂暧昧、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镜头细若游丝般的连接着**中的人物。
在男女主角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两人一起吃饭聊天、写小说等情节中,来回的平移镜头演绎出一种欲拒还迎的暧昧情感,让观众感觉出两人亲密中又有些若即若离,喜悦中带有淡淡的哀伤。
每一个细看过**的人,应该都忘不了一幅幅经典画面。
在《花样年华》中,袅袅上升、四处弥漫的浓浓白烟淹没了刺眼的灯光,孤独的街灯在细雨沐浴下独自散发着昏暗的光,在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我们不难感受到人物心中的沉闷、忧郁以及人物关系中那份无法说破的情愫。
寂静的小巷与昏黄暗淡的灯光,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男女主人公在暗淡狭小的弄堂里相遇,苏丽珍总是垂着眼皮,不敢直视对方,周慕云总有抽不完的雪茄,偶尔才会对苏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两人却一次又一次地在沉默中擦肩而过。特写镜头突出了人物之间的情绪,深化了人物形象,也让观众放慢观看节奏,陷入这样朦胧的氛围中。
当苏丽珍走出 2046 房间,映入眼帘的是旅馆的走廊,两边轻轻飘着深红色的窗帘,天花板上的灯散发出微弱的白光。当行走着的苏丽珍突然停在走廊上时,观众的视野不自觉的停留在了苏丽珍的身上,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随着苏丽珍的定格静止了,观众们屏住呼吸,等待这个画面被打破,这一段景深镜头的运用可谓是经典。
•《花样年华》中的明暗色彩
我想,这个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可以称得上是淋漓尽致,将情绪、情节、环境烘托到了极致。整体昏暗的色调和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停地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影片雅致却不单调,繁复而不俗套的视觉基调,光影纵横的视觉奇观,以及极具特色的摄影风格,多用室内景、夜景、冷暖明暗色彩对比体现,表现出人物心境的变化以及复杂矛盾的情绪。
《花样年华》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导演以大量的画面进行环境的表现:瘦削的旧阁楼、凌乱的房间、拥挤的楼梯、狭窄的街道、灰暗的弄堂、幽深而又雨雾氤氲的小巷、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白炽灯、木制的高窗、老式的轿车、灯光迷离的西餐厅等。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采用这样的色调,暗示了故事中的时代气氛、生活真实和情感主题,造成一种阴暗、低沉、压抑、伤感的氛围。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可能击破那块 “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终究不可能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表现出主题的厚重、深沉、压抑,渲染出了**悲伤的情感基调,把观众的思绪带入了一种 “悲”的状态,暗示了影片的悲剧结果。
但是与之相对的,在这部影片中,最不能被人忽视的,最具色彩表现力的就是苏丽珍身上的旗袍。试问谁能不被这精美绝伦的旗袍和张曼玉婀娜多姿的身影所吸引,想当初我同学就是为了旗袍去看了**,本片简直可以当做旗袍鉴赏来观看。
旗袍是** 《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苏丽珍在不同场景内更换的旗袍都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王家卫通过旗袍作为一种象征的符号,作为一种隐喻道具在无形中不断向观众传达着人物的情绪状态以及故事的信息线索。
**中色彩的变化渲染着主人公的情感波动。在影片中苏丽珍多彩的旗袍形象烘托了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对其性格的暗示也恰如其分。正如旗袍在她身上表现出的优雅含蓄的外表或是说那有些束缚的人生,这一切也已经注定,他们无法挣脱自己身上沉重的道德枷锁,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
• 怀旧音乐中的《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带有强烈的怀旧气息。王家卫**中的音乐叙事性较强,并且以重复的音乐来叙事,不仅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得影片整体节奏舒缓、悠长,呈现出一种诗性美。
后来去看了《重庆森林》,让我对这种音乐叙事的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每当《California Dreaming》前奏一想起,阿菲(王菲 饰)带着青涩感但又灵动的形象便已浮现在脑海。她放着超大声的音乐,漫不经心的做事,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喜欢一个人,就活在幻想中。包括后面那一首《梦中人》,歌词成了她内心世界的最佳写照,“梦中人,一分钟抱紧,接十分钟的吻。陌生人,怎样走进内心,制造这次兴奋。我恍似跟你热恋过,和你未似现在这样近,思想开始过分”现实与梦境交织,阿菲与警察663在幻想中邂逅,热恋。
说回《花样年华》,全片我最喜欢的两首音乐,也是本片的灵魂所在。好的**,应能做到声入人心,通过一首曲子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回想起**中的某个片段,这便是音乐赋予《花样年华》的灵魂。
一曲《Yumeji’s Theme》,配上眼前出现的那昏黄的灯光,两个恋眷的背影,和小巷中那匆匆一眼对望。她婀娜娉婷,他目光灼灼,镜头与音乐节拍巧妙的呼应,让这种暧昧的感觉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氤氲的红色迷雾,配上一曲《Quizas,Quizas,Quizas》,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带着有节奏的音乐,让观众的情绪随着画面跌宕起伏。他们看不清彼此,他们也看不清自己。突然响起的音乐,隔空无言的对话,电话两头静默着,却好像能听得见彼此的心跳。一切尽在不言中,让人陷入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想逃离越挣扎却越陷越深。
当世事变迁,花样的年华已经悄然流逝,缓慢而悠长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依然采用慢镜头的方式,音乐和画面高度吻合,表现出当时间如流水般从指尖淌过,曾经的真挚情感却依然在心底挥之不去,不免让人欷歔感叹、满心伤怀。
• “王家卫式”的《花样年华》
王家卫的叙事风格,在这个**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总结起来便是“留白”二字,总是三言两语勾画一个人、一件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部**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欲说还休的婚外恋的故事,却让王家卫拍摄得委婉动人,曲折回肠。从开始两人的搬家、交代两人的家庭状况、以及两人发现各自另一半出轨等情节中,都只有人物三言两语的交谈、稀疏的线索暗示,却已将整条故事线叙述详尽。以情绪的表达为中心,简化故事情节是王家卫一贯的表达表现方式,也通过忽略掉这些过渡性的情节,来为影片留白,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空间,让观众可以不断推敲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绪以及故事的结果。
而影片中的人物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画面伴随着音乐不断流转,人物在其中也走走停停。人物的对白变得更加至关重要,只要人物在进行对话的时候就会抓住观众的所有注意力,这样弥足珍贵的对白也让观众需要更加仔细地聆听,以理解并掌握剧情的发展。三言两语愈发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我们在这部**中还可以看到王家卫一个很经典的人物处理方法——“人物的缺席”。正如影片中,周慕云的妻子以及苏丽珍的老公,只出现了他们的声音或者背影,寥寥一笔带过,但是却又巧妙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就像是皮影戏幕后的那双手,让幕前幕后两条线能平行推进,千言万语已尽在不言中,这给**带来了不小的张力。
• 苏丽珍今生的《花样年华》
作为“苏丽珍三部曲”之一,《阿飞正传》讲的是她的前世,《2046》讲的是她的来世,而《花样年华》讲的是她的今生。今生的苏丽珍优雅温柔,克制隐忍,在像花一般的岁月年华里,与周暮云相遇相知,不敢相爱只得相离。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段年华表示似花般,绚烂绽放又匆匆凋谢。
正所谓,开到荼靡花事了。
说到底,《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故事。正如苏丽珍所说,“我一开始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后来我发现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一首《吴哥窟》道不尽千言万语,有歌评说道,当我真的去了吴哥窟,却没有找到可以让我倾诉秘密的树洞。当我准备离开时,我才知道,所谓树洞其实就在每个人心中,只不过我永远也找不到能将它封存的东西了。
深夜、雨巷、慢镜头;暧昧、寡欢、语还休。与君淡如水,千杯亦不醉。
影片结尾处,周慕云问到,“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我想,答案究竟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岁月不能回头,时间在遗忘之后。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现在在初中教材中也有很多散文诗比如纪伯伦,鲁迅的,巴金的。
散文诗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