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短故事现在就要

苏轼的短故事现在就要,第1张

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佛寺趣事

苏轼很早接触佛教,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满意望采纳

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到十一世纪的中国,找出一名堪称「国民老公」的宋朝男子,他会是谁呢?

相信不少朋友都会说:柳永!柳永!

柳永确实是当时许多女性心目中的大宋男神。《喻世明言》第十二卷记载说,柳永「自恃其才,没有一个人看得入眼,所以缙绅之门,绝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没有人。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当时汴京的青楼,传出几句口号:「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其中有三位名妓: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更是「赔著自己钱财,争养柳七官人」。

不过,柳七官人离国民老公的境界还远着。毕竟,争着想结交他的女性基本上都是青楼歌妓,良家女子恐怕都不敢嫁「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才子。那时候还有一位男性,如果他不能称国民老公,那柳永就更没有资格了。这个人就是苏轼苏大学士。

妾身非苏郎不嫁

和柳永一样,苏轼也是颇得青楼歌妓之欢心的。熙宁七年(一○七四年)九月,三十七岁的苏轼被委任为密州太守,他从杭州启程,前往密州赴任,途经苏州阊门,苏州「望云馆」有位歌妓,特意携酒前来送行。我们不知道这位歌妓的名字,但知道她对苏轼非常仰慕,如今意中人要远行,她心中难舍,忍不住泪眼婆娑。临行,苏轼赠她一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裛,弹在罗衣,图得见时说。」

但苏轼的女人缘绝不限于青楼,深宫中的皇后、皇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大宋民间,更不知有多少良家女子都想嫁苏大学士。有一本宋朝人写的八卦笔记,叫作《瓮牖闲评》,就记录了一桩轶事:元丰年间,「苏东坡谪黄州,邻家一女子甚贤,每夕只在窗下听东坡读书。后其家议亲,女子云:『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竟无所谐而死。故东坡作〈卜算子〉以记之。」人们相信,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就是为纪念那位红颜薄命的少女而作。

这桩轶事流传颇广,并衍生出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记录在另一部八卦笔记《野客丛书》中:「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东)坡讽咏,则徘徊窗外。(东)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东)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为姻。』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之侧。(东)坡回惠日,女已死矣,怅然为赋此词。」

在这个版本中,故事的地点改为惠州,女子姓温,是惠州都监的女儿,十六岁了仍不肯嫁人,听说苏轼来惠州,说,嫁人当嫁苏学士。苏轼夜里在书房读书,温氏女则在窗外徘徊。苏轼推窗去看时,她又逾墙逃走。其实此时苏轼已年近六旬,身边也有王朝云相伴,显然和温氏女不可能再有缘分。但苏轼为人热心,介绍一位王姓公子与她相亲,准备为她做媒,可惜相亲未果,苏轼又被贬至海南。等他从海南回来,温氏女已抑郁而终。天妒红颜,苏轼唯有怅然写诗相吊,所谓「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说温氏女择偶不嫁。「寂寞沙洲冷」,是指她死后葬身之所。

恨不相逢于未嫁

还有一些女子,未嫁时仰慕苏轼,婚后仍念念不忘,想见苏轼一面,以了结情思。很八卦的《瓮牖闲评》载有一事:苏轼在杭州时,一日与友人同游西湖,「至湖心,有小舟翩然至前,一妇人甚佳,见东坡,自叙『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东坡不能却,援笔而成,与之。」

苏轼赠送给这位多情 的诗词,就是这一首〈江城子〉:「凤凰山希雨初晴。水风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八卦笔记记载的这些风流韵事,很可能有杜撰的成分。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元祐八年(一○九三年),苏轼被任命为定州太守,时五十六岁。在定州任上,苏轼聘请了一位叫李之仪的年轻人为幕僚。李之仪的夫人名叫胡文柔,是一位很有才情、见识的女子。丈夫每天到苏轼府上办公,胡文柔都要交代说:「子瞻名重一时,读其书,使人有杀身成仁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苏轼到李家做客,胡文柔每次都躲在屏风后听他与丈夫聊天,待苏轼告辞后,则叹曰:「我尝谓苏子瞻未能脱书生谈士空文游说之蔽,今见其所临不苟,信一代豪杰也!」

后来两家人来往多了起来。胡文柔与苏轼的侍妾王朝云年纪相仿,又都喜欢诵读佛经,因此成了好朋友。苏轼还戏谑地给胡文柔起了一个法号,叫「法喜上人」。可见两家人过从甚密,相处融洽。不久苏轼又遭贬迁,胡文柔夜连做了一件衣服,送给苏轼,说道:「我一女人,得如此等人知,我复何憾?」

如今想来,胡文柔对苏轼应该也是怀有仰慕之心,只是已为人妇,这种感情只能深深埋于心底,或者说,已经超越出了男女之情,升华为对亲人的关爱。后来胡文柔不幸病逝,丈夫李之仪将妻子与苏轼的交往,都写进他的文集《姑溪集》。

更有意思的是,那时候许多男子也很仰慕苏大学士呢!苏轼名动天下,粉丝也遍布天下,其中最奇葩的一名「苏粉」,大约要数章元弼。据一本宋人笔记《师友谈记》的记载:「章元弼顷娶中表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说为朋友言之,且曰『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这个章元弼,慕苏轼之名,对苏氏作品爱不释手,结果冷落了美丽的娇妻陈氏。本来章元弼就长得丑,已经让妻子陈氏很不满意,现在陈氏更受不了了,便提出了离婚。而章元弼说起这件事,还沾沾自喜,经常跟朋友吹嘘说:「因为我废寝忘食读苏先生的书,冷落了妻子,她才跟我离婚。」这让我怀疑他对苏轼是不是有某种特别的情愫。

苏轼一生并不得意,仕途坎坷,以致他多次感叹说,我们摩羯座就是命运多蹇。既不是帅哥,也没多少钱财。但他多才多艺,琴棋诗画皆精通;也有学问,开创蜀学;能谈星座,还做得一手好菜;又懂工程设计,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即出自他的设计;他生性幽默、乐天,即使在人生最失意落魄的时候,也能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又有着菩萨心肠,一手创办过孤儿基金「救儿会」、福利医院「安乐坊」,至今杭州与惠州还有他整修的苏堤。

他又是一位深情的男人,妻子王弗病逝,他在她坟前手植三万棵松柏,十年后梦见王弗,还是旧时模样,醒来写了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悼亡词中的千古绝唱,相比之下,柳永词中表现出来的小伤感,显得太轻飘飘了。苏轼每有新词出,必天下传诵,这首〈江城子〉在传播过程中,不知深深打动了多少闺中女子柔弱的心。如此深情的男人如果还不值得寄托终身,那世上还有什么男人值得嫁呢?

本文节录:宋朝妙新闻一书

『壹』 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1037年1月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贰』 苏轼有深意的故事,能启发人的

1、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嗅,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2、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3、坡一日打坐,佛印说:“好象一尊佛。”印问:“我如何”坡说:“好象一团屎。”坡自得。归家后与其妹说起。其妹说:“佛因看众生皆有佛性故其才能成佛。你心不净故有此说。”

另一版本: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他有个好朋友是个有道的高僧,名字叫佛印。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屎。”……

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说给了他那聪明绝顶的妹妹苏小妹,并说我以前盘道老输给佛印,这次总算挣回了点面子。

苏小妹听了皱皱眉,对哥哥说:“这次你又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就都有佛的影子。一个人要是心里装着牛屎,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像牛屎……”

4、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出任闲职。据说当年他在瓜州的时候,经常和长江对面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参禅论道,甚是得益。有一天苏东坡觉得灵光闪现,得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说明一下,所谓的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遇,人在这些境遇之前,往往不能稳守心道,情由所动。当时东坡居士很得意自己这首诗,于是满心欢喜地派人送到佛印处求印证。佛印看到诗后,只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人将诗送了回去。苏大学士一看这两个字的评语,火起无名,立马过江到金山寺,要当面和佛印禅师论道。于是佛印就问苏东坡,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什么一个屁字就让你渡江而来

『叁』 苏轼的故事

1、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肆』 苏轼的故事

1、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2、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3、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

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4、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

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伍』 苏东坡的人生故事读后感200

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时候还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东坡先内生的仕途容颇有坎坷,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并非几乎没受到重用;东坡先生两次受贬,起因都是王安石一党的迫害。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

『陆』 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柒』 我和苏轼的故事 作文

给你个题材。

你从小到大读过苏轼的诗。

从而给你的启发。

生活中遇到的困专难。

你又属想到了某首苏轼诗的意思。

你克服了这个困难。

现在的感受。

没了- -

『捌』 关于苏轼的故事

神话 -------------永远的苏轼生与死血与泪跪倒在地的王爱与恨杀与狂鲜血铸就的辉煌仰天长啸一只受伤内的孤狼金容戈铁马风化血腥于沙场雪花干枯陨落了天下凋亡 一壶浊酒抚不平英雄赤胆衷肠一捧黄沙送不走龙魂嗜血悲壮一曲离殇唱不尽萦绕儿女情长一柄残剑割不断三世愿景炙望一盏孤灯看不破一生夙仇新伤一声哀叹道不尽战士铁甲寒光 暮然回首不堪爱恨离愁微闭双眸梦回一世风流千年之后亦非皇帝诸侯 [我对苏轼的理解

每次从小区门口的眉州东坡酒楼路过,都能看到前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眉州东坡的饮食,作为一种舌尖上的文化,我认为不仅是一种美食的流传,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苏东坡,900多年了,最有趣的灵魂,我认为也只有他了。提起苏东坡——苏轼,很多人都会立刻想起来这位宋代著名的大文豪、美食达人、爱妻狂魔,这是他的身份标签,更是他的灵魂所在。

他的豁达、乐观、处事不惊的旷达心态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他的性情,他的人生三观,也许正是我们现代人所寻求的经典哲学。

大文豪,自不必说。在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要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轻的苏轼,并预言他的成就将超越自己。在当时,北宋文学出现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态势,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文学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朗朗上口的流传千古的经典语句太多太多了,都出自他的笔下,这些都令我们不得不膜拜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文学修养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

美食达人,更折射出了他另一面的人生棱角。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排骨等等,流传至今。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鱼和竹笋配美酒,多么恰当的搭配啊!光看这些文字,我就直流口水三千尺了。

他还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哎,普普通通的猪肉,都被他写的这么有讲究,被颂为不朽的传奇。

都说他是大吃货吃遍天下美食。其实我认为这更映射出了他面对人生逆旅不认怂的生活态度。其实,他在职业生涯中,屡遭贬谪,并非一路坦荡,未能充分施展政治才干。由于在仕途不得志,他才一生奔走潦倒,又相继被贬到湖北、安徽、广东和海南等地。

从地理跨度来看,这些饮食文化和习惯天差地别。但是,苏轼颠沛流离每到一个地方,并非悲春伤秋,反而随乡入俗,静心做一个释然的乐天派,把职场起伏当做人生常态,这就是那句大俗话“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的人生哲理。

他每贬到一个地方,就仔细研发本土特色美食,正由于他这种匠心精神,使以他姓名而命名的美食,一直流传了几百年。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是热爱生命的真实写照。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我时常想,能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只有他苏东坡了。他的处世态度令我们后人折服,试问当代的我们能有几人能做到他这样的庐人心境?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恋妻狂魔。他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中国,一夫多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独特产物。然而在东坡居士的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多年后,真没想到人世间还有一个痴情的男子,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尽管时过境迁,你我都“尘满面,鬓如霜”,他又另娶她人了,然而亡妻在“小轩窗,正梳妆”充满画面感的一颦一笑的柔美举动,仿佛发生如昨,她依然是那个娇滴滴、柔美的**,就在那个洒满一米阳光的午后,透过镜子的镜像反射与爱夫咫尺相望,满眼泛泛着情与爱意,静静幽幽地享受着繁杂世间只有你我的慢时光。

然而,回到现实中,东坡居士才恍然大悟,斯人早已远去,这才领悟到“肠断处”、“惟有泪千行”,这刮断肠肚、痛彻心扉的情深意切,让我们读之潸然泪下。拥有这样的爱情神话,也真让人羡慕。不得不说,东坡居士也确实是一个心怀温暖、刚柔并济之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坚信,东坡居士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第三集大江东去

公元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黄州,在公元1082年之后,发生了奇特的转型。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宋代不是隐逸的时代,知识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 赵冬梅:宋代皇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的士大夫那些最优秀的分子,他们始终都知道要约束皇帝要帮助皇帝成为圣君。 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意于词的创作。在他看来,唯有帮助圣上成为明君的策论,才是文章的正道。

李山:苏东坡传熙宁元丰时期,苏轼的政论写的应该是个高峰期,而且他自有一套他自己对王安石变法,对科举改造的一些独特认识,他想用他的道让皇帝接受。从而改造这个世界。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开始了词的写作。苏东坡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是为朝廷,为帝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 词本来的意思,不是一个文章的体式。是唱歌的歌词,你要把你的文字填到这个乐谱之中去,所以叫填词,他都是给歌女去唱的歌词。 当时词坛的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处 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在当时被万人传唱。

杜若鸿:这个柳永在宋代的情况,就像一个流行曲的歌王。特别是北宋这一块基本上词可以说是柳永词的天下。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是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为言志和再载道的文学形式。是苏东坡把这个词不当作歌词使唤了。他用歌词来写自己内心的理想质疑。这是他用做事的方法来作词。 苏东坡的词,它抛弃了代言体出现了这个“我”字。他已经把他个人站出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苏东坡的词是比柳永更近了一层。

在日本东京有一座汤岛圣堂,她被称为日本的孔庙。每年到了中高考的时候,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会到此求签许愿。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这里都会开办一次苏东坡文学讲堂。这个宋代文豪在日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学习汉语的人有初级中级上级。苏东坡在中级以上的人群中是十分受欢迎的。“人间如梦”词人的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这样的意境超越时空和疆界。

而在时间的另一头,苏东坡也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浪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头鲜红如丹,因而得名赤壁。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赤壁前写下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 赤壁怀古》直抒胸臆,是关于雄心斗志的倾诉,关于成败皆空的感叹。这首词有意象有河流,惊涛拍岸、事物更迭,但实际上讲的是人世的变迁。 当年的战争森严、马嘶弓鸣,都化为一片虚无。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也都淡然无存。只有这江、这月、这木、这石,千年不易。 “他努力的想要去领悟,给人感觉是都看开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还是矫情。我来回来去的就这点事,我就是摘不清楚我就不能从这里头拔出来,算了,把酒泼到江里头。我还是过我的日子吧。”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但正因这份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

方文山:“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刻意去讲究音律,不协韵,我觉得无妨,因为下他创作的都是以文学的角度,不是用音乐的角度出发。” 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于豪迈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这样细腻之笔,也为苍茫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青春之美, 他可以写历史,像《念奴娇》、像《大江东去》。他可以写兄弟之情,像《水调歌头》。还可以写妻子之情,像《江城子》。 他改变了词的题材。所有的内容,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农事、怀古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入词,不在只写男女之情了。

在黄冈的一家东坡酒楼,东坡肉是最受欢迎的招牌菜。据说这道菜与黄州有很深的渊源。 有道是黄州有三件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为什么猪跑不了,猪都很肥,就是黄州这个肥猪很多。一些肥肉啊,富人不肯吃,穷人也不会,不会怎么弄来吃。被贬谪至黄州的苏东坡生活窘迫,幸好他发现了价格便宜的猪肉。于是苏东坡另辟蹊径,创造出一道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肴。 “这就是苏轼,他是美食家,这个《猪肉颂》,就是写他做猪肉的心得。把这个把这个锅洗干净了,少放水,另外就是待他自熟没催他,这是要领。要小火慢慢炖,把这个油给煎出来,这样的话就肥而不腻。” 东坡肉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一道美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好似一个永不过气的偶像。人们喜欢他的“真”,在得意时与民同乐,在落魄时仍怡然自得。 “苏轼对生活充满了爱和眷恋,他会发现生活。” 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苏东坡与几位好友泛一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江山如此之美,明月如此浩荡,吃着江边的鱼喝着酒,扣舷而长啸,跟朋友们在一起相聚,举头望明月”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喧嚣都退场了,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月光水色还有临江独立的赤壁。

酒过三巡一个叫做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萧,呜咽的萧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何吹的如此悲凉?这个道士杨世昌,他就很伤感,生活时光是如此的美好,只可惜啊,人生太短暂了,如果能长久地,一揽子地,让自己拥有这个清风明月,那多好。 “在面对朋友的忧伤的时候,他表达的观点是,我们必须接受人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他安慰朋友们要接受改变。” 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的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 “苏轼说,想长久的占有清风明月也很简单,那你就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给自然。你就先在尽情的去享受它。你只要现在享受够了,那也就永远的占有了。” 苏东坡的一番妙语,使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又开始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深,大家横七竖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展区。古老的东方文明吸引着各国游客驻足。但有些人难免失落,这里并没有展出他们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那是一幅描绘苏东坡后《赤壁赋》的画卷。这幅画这么宝贵,我们不是经常打开看,顶多是一年一两次。关于这幅画不世的价值,博物馆东方艺术部主任马麟,喜欢从他传奇的身世说起。“这幅画是我们纳尔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幅画是武丽生馆长给我们博物馆买的,几十年以前最开始这幅画是在溥仪手里,从故宫带到天津,从天津带到新京(长春),伪满洲国的新京,画的前半段被切了下来,那部分遗失了。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而著称于世,这是一家私人性质的博物馆,收购藏品的费用来源于博物馆董事会的基金。 最终武丽生成功的买下了这幅珍贵的画卷。我们找到了钱买了它。那个时候这幅画是历史上中国画卖的最高价的一次,真的用了很多的钱,现在来看钱已经不重要了,已经是无价之宝了。从买下这幅画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在这在这三十多年的期间,武丽生几乎痴迷地去了解苏东坡,去探寻关于这幅画的一切。“人影在地,这个很有趣。这里你可以看到人影就在地上,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幅画,画出了影子。这里你看到了船和苏轼,你总能看到苏轼的脸,和影子,这点我觉得很有趣。这张画里苏轼有很鲜明的面部特征,这幅画的画者乔促常,有可能见到过苏轼。”

在写完《赤壁赋》的三个月后,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而这一切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卷上。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上赤壁高崖,对着夜空长啸一声。“我长啸,期望大自然回答,回应我。大自然回应了,但是他害怕了。”“好像这个山上变得比较狰狞,让他的心里有点发怵,所以他就下来了。”于是苏东坡回到船上,任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举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一声长鸣掠过小舟而去。 “他放弃了这种登高,放弃了超越,最后还是要强调我要回到人间去。” 回来以后晚上做梦,一个道士来到他跟前问他今天江游快乐吗?苏东坡问道士的名字,道士没有回答,低着头。苏东坡恍然大悟,那之横越大江的仙鹤,莫非就是你,道士回头一笑,苏东坡陡然惊醒,打开门窗去看, 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在苏州当地流行着一种名叫核雕的艺术,把玩核雕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字,陈素英。 “台湾人到我们这里来看核雕,他们说那个台湾有,那个故宫博物院里有橄榄做的小船,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一点那个图案。一做做了几十年,我琢磨那个小船。后来女儿上了初中的时候,她说,妈妈你做的船就是我们念书念到了,她跟我说苏东坡坐在哪里呀,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慢慢的了解。” 这场跨越千里的邂逅,让陈素英对自己手中的作品,有了别样的理解。 “苏东坡在那个船舱,他微微地抬头在看外面。看到他坐在那个船上很舒服的样子,乐观的要命,他希望所有人都像苏东坡一样,高高兴兴的。”

“因为苏轼的诗词,赤壁成为了很流行的主题。” 《赤壁赋》的主题,就是在一个中国文人的一个低潮时代,理想是不可磨灭的,这样一个典型的主题。 北宋乔仲常之后,历代许多画家都画过《赤壁图》。高峻陡峭的赤壁下,苏东坡的身影,还有那一叶偏舟,都显得那么渺小,最终这一切都成为过眼烟云。只有赤壁留下来坚韧如初。 在黄州的这段岁月,是苏东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公元1082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世千年,为宋朝代言。这或许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黄州的创作,使他放到了李白杜甫这个行列里面去,毫无愧色,甚至还有更多一点自己的色彩。

一个深秋的夜里,苏东坡与朋友畅饮,酒醒复醉。“归来,回到家的时候都是三更天了,就是凌晨。敲门家里的仆人都睡得很死,敲门都不应。一般人如果敲门都不应很可能会火,但苏东坡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地方,任何事此路走不通,转个方向,那路就又更宽了。” 苏东坡来到江边静静的听着江水声,在心底酝酿出一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诮,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倚杖听江声江涛的波涛,就像他的内心一样翻滚不已,这就是解释了他为什么不愿意醒来,他身上有各种羁绊太多了。各种无法解脱也太多了,什么时候我才能把这个烦恼都给他抛在脑后。 这首《临江仙》在小城里悄然传开,有人说苏东坡昨夜唱罢此歌后,把衣冠挂在江边乘舟远走高飞了。第二天,在城里就传开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历尽苦难之后在死亡的边缘,获得了重生,对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慢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初读苏轼的这首词喜欢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段充满禅意的诗句。想想在这样物欲横流,人心浮华的社会里,内心能做到淡然、安闲,生活能做到清新、雅致,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再读,更喜欢初春时的细雨斜风,淡烟柳眉、与友人相聚时的雪沫乳花、廖茸、蒿笋。这首词作于元丰七年十二月。当时苏轼赶赴汝州任团练使时,途径泗州与友人刘倩叔在游赏春山时所写。苏轼作为北宋文坛的一代盟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不仅如此,对酒,肉,茶,禅,也颇有钟爱。这首词中处处流露出了苏轼清新淡雅的喜悦之感及早春的雨,风,烟,柳,及空气微寒的状态。尤其一个“媚”字,烘托出了这个季节的明媚如花,意境幽美之感。邂逅一首好词,就如同在春之暮野, 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怦然心动。读这首诗的时候,正临初冬,我还卷着被子蜷缩在床头,可是那一刻我似乎感觉到三月暖暖的春阳,嫩嫩的柳枝,以及烟雨濛濛的丝雨。夜晚的孤单清冷一下子也温暖了起来。

苏东坡不仅诗词卓绝,更是一个热爱生活,情趣跃然的人,尽管宦海浮沉,仕途坎坷,面对生活逆境,依然乐观豁达、诙谐洒脱,他把人生最清淡的生活,活成了一种享受。乳沫香茶,蓼茸蒿笋,在我们看来最平常不过的春日景象,却在苏轼的眼中彰显出了这个季节的极致雅趣与欢乐情调。与友人的陌上随意闲散,却收获了一番清欢在心底。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清欢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细微生活里,只要你有一份淡然的心境,乐观的情怀,看淡人情,读懂世事,月下卷袖煮茶,闲时看云舒莲开,把生活的雅趣置于每一处,就可以体会出这份清欢。一处美景,一股微风,一杯清茗,一树花开,就足以让我们感觉到人世的温柔美好与生活的情趣多彩。人间最美是清欢,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品出清欢,只有淡定了,才能享受清欢。人间草木皆有情有意,我们不必追随奢华俗物,做有情人,行快乐事,做有心人,留人间美景。愿余生,我们能够放下烦恼,放下浮躁,在粗茶淡饭中活出生香,最享福的生活,也最简单。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题解

本文篇幅虽小,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欣然起行。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这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切都像信步由之,信笔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然那空明如积水的月色,如藻荇交横的竹柏之影,都描绘得那么生动感人,如有神助。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解

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游记文,它不注重山川形胜的描写,而注重辩难与议论,其所阐发的道理又是通过游程的记录来说明,这需要处理好记游、辩难和议论三者关系。作者巧妙地把记游作为辩难的根据,而议论则是对辩难的生发和引申,不仅讲清了知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见识的关系、知与言的关系,而且把石钟山的壮丽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这种于形象描绘中熔入理性分析的高超技巧,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题解

本文借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文章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题解

一位朝中大臣,远戍荒蛮之地,得也,失也?在世俗眼中所失甚大。然苏轼却对那“民夷杂糅,屠酤纷然”的荒蛮之地感到温馨与亲切,以致夜游归来,偶有所得,对韩愈“钓鱼无得,更欲远去”的想法报之一笑。体现了随遇而安、大道自然的思想。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题解

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文章写景精约,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宋代隐者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曾于东山建亭,因自驯二鹤出入山中经过此亭,故名“放鹤亭”。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题解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瀚的长江奔腾东去,一往无前,江浪不舍昼夜拍打着江岸,卷起如雪花般的浪花,四溅飞散,飘飘洒洒。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长江不曾忘记,1082年,是谁在黄州那一叶扁舟之上,吟出了这样激情四射而又永垂不朽的诗句?又是谁以卓而不群的姿态屹立于文学的史册中?

  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在黄州找到的最幸福的抒情方式。

  一、婚姻

  东坡有个幸福的家,父慈母爱,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一生上进,沉迷书海,潜心学术,虽长年游学在外,好在母亲程氏也是饱读诗书,教育子女更是大义凛然。东坡的才学和性格也童年时期打上了深深的铬印,特别是他宁折不曲的耿直大义是其后半生不幸的根源。

  东坡还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1054年2月15日,蜀中最热闹的蚕市之上,因仗义斥责一富商的流氓调戏,东坡邂逅了一美少女,思念便从此落地生根。而幸运之神不忘继续眷顾东坡,三个月后,年方18的东坡在洞房花烛,掀起红巾的一刻,几疑是梦中,握着的手竟无法抽回,梦中人王弗,竟真的成了眼前的新娘。从这刻起,博学又温柔,大方又可爱的爱妻王弗,从此便将长伴一生,夫妻琴瑟相合,必将天长而地久了……

  可是,为什么?幸福的时光总是流逝的最快?转眼间已到了1065年,东坡经历了一夜才名传天下的辉煌,经历了母亲守孝三年的痛苦,经历了初任凤翔府签判之职的艰难,更经历了投书《思治论》石沉大海的烦闷,这一年,东坡转任京城鼓院一投书小官,怀才不遇的苦闷,东坡唯有借酒消愁,在酒精的刺激下,在通宵达旦的畅谈中发泄,但苦的是东坡,痛的却是王弗。她日夜担心着丈夫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交了不该交的友,喝了不该喝的酒,担愁、忧心、压抑、苦闷、悲伤一直缠绕着王弗的心,她通宵难眠,她忧心如焚,她心力交瘁。这一年的5月28日,在劝慰完像孩子一样在她怀里痛哭流泪之后安然睡去的东坡之后,王弗终于可以安心的躺下了,就这样,她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一年,她年仅27岁,结婚仅仅11年。东坡醒后哭倒在床前,这青春美好的幸福时光,就这么如流水般伴着王弗真的去了吗?东坡还没真正体验家的爱和温暖,还没有听够妻子夜夜枕边的温柔劝语,还没有说够一生最爱的诗词呀!1074年正月,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深情的写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中他回忆了妻子窗前梳妆时的情境,更表达出一种十年如一日的深切思念和一往情深的悼念,写完时,他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东坡幸运的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能拥有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不幸的则是妻子王弗的早逝。

  三年服丧,经人反复撮合,东坡再娶了,娶了个胸无城府,不解温存的王闰之,她不懂东坡的诗词,她不懂世事的沧桑,也不懂官场的险恶,东坡无处话凄凉。但幸运的则是西湖边上那个11岁的歌女——王朝云能伴随左右,不离不弃,她用她的歌声诠注了东坡的诗词,她用她温情的给东坡最最真挚的宽慰……

  二、友情

  友情,一直有东坡的心里占了很大的份量。友情,给东坡许多的诗情才思和温暖幸福,也给东坡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东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他与编著《新五代史》才名冠天下的欧阳修亦师亦友;与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相交甚密;与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也有诗文相交,其他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诗文唱和,更是其乐融融。

  他还有一群生死相随,至情至性的朋友。如杭州诗僧道潜和尚,在东坡徐州任上黄河洪水困城最危难之际,不远千里,前去献计解忧,在东坡最苦难伤痛的时期,伴随到黄州,追随到岭南,给东坡最温暖的友情的阳光。还有巢谷,在东坡下放黄州时自愿当苏家的免费私塾,70岁高龄仍想着去看望远在岭南的东坡;吴复古在东坡贬放天涯——海南岛,最阴晦之时,还不忘捎来友情的问候;维琳长老在他生命垂危之时,亲赴栖霞山采来一株千年灵芝试图挽救东坡的性命。其他如陈希亮、文与可、张方平等都是可以生命相托的挚友。

  东坡招待朋友只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诗,另一种则是酒。所以东坡的朋友种类很多,有画家、诗人、道士、和尚、村夫、高官,还有隐士、侠士,也有阴谋家和科学家。但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东坡对朋友都是一视同仁的信任。

  例如曾悼。妻子王弗在东坡初任凤翔府签判时曾说:“交友要慎,话语要择,”并一力反对他与曾悼相交,劝告东坡要远离其人,指其不可为友。但东坡对自己相交之人却一直是深信不疑,在曾悼罢官之际,自己担任主考官之时,坚持秉公取士,将其子曾援列为贡举头名,引发了误会与非议;后来曾悼升任宰相时却恩将仇报,不断的迫害他们兄弟,把东坡贬至岭南惠州,抛到海南,东坡在九死一生之后,也不曾怨言,甚至于听说他落难贬至雷州之际,还到城楼探望,尽弃前嫌。

  还有沈括,写了《梦溪笔谈》一书的这个科学家,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小人,当初同在京城馆阁共事时就与东坡交好,神宗派他到两浙察访,并要他去苏州看望东坡,他却带着小心眼,不,是坏心眼,在杭州与东坡游西湖、访名山、和诗词,临别前请求东坡将新诗一一抄与了他,东坡心无旁念,对他信任有加自然是有求必应,而他,可恶的沈括,却将东坡的“礼物”当做“乌台诗案”中的罪证,其心当诛。

  友情,带给东坡的不只是诗与酒的快乐,还有阳光的温暖,当然,也有灾难。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灾难,又怎能显示友谊的弥足珍贵?如果没有这些灾难,又怎能激发生命最大的动力?灾难也许正是上天给予的最好礼物。那是烈火炼金?是凤凰磐陧?是新生,是升华。

  三、亲情

  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去,那年东坡年仅12,可亲可敬的爷爷苏序去世了,当棺木下葬的一刻,东坡放声长哭,不能自己,以头撞地,直到鲜血直流,当场晕倒,不省人事,而这一病竟拖了整整一个春天。

  第二次却是金榜题名时,丧母之痛让东坡三年无一游。

  1065年,那是个多灾的年份,先是妻子因病去世,丧偶的孤独与痛楚还无法消除,灾难却接踵而至,父亲苏洵竟也因病而逝世,那一刻,东坡几乎失心丧狂。

  但上天垂怜,虽然最亲最爱的人一一离自己而去,幸运的是弟弟苏辙却能一直与他同舟共济,风雨同当;虽然仕途坎坷,几经浮沉,兄弟俩也总是聚少离多,可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渴盼相聚,是的,即使是匆匆一面,即使绕再长的路。相见时,没有热烈的拥抱,没有热情的握手,也没有热切的问候,但眉宇间藏不住的微笑,嘴角掩不住的温情,眼睛里那说不出的关切,却足以温暖彼此奔腾在血脉里的兄弟情谊。

  嘉佑六年(1061年)的冬天,东坡奉皇命要到凤翔做官。从小朝夕相伴、读书对诗的好兄弟,第一次面临了离别。苏辙心酸的送哥哥西行,一路的依依不舍,一直送到郑州,方肯话别,独返汴京。

  后来,东坡通判杭州。任期满后,为了和弟弟团聚,他申请到山东一带做官,理由只是因为这时的苏辙正在济南当官。

  神宗皇帝把他安排到密州做知州。然而阴差阳错,他们兄弟错过了相见。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月下畅饮,念起多年未见的弟弟,写下了那首家喻户晓的长调词《水调歌头》,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情的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祝福,此词后来成为“中秋词之绝唱”。

  1079年,东坡因乌台诗案坐牢时,苏辙不避嫌疑,上下疏通,想尽办法为兄长争取生机。他甚至上书皇帝表示愿意放弃自己一切的官爵,来为兄长抵“罪”。而东坡在狱中写下绝命诗,诗云:“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真心的表达了来生和苏辙继续做兄弟的愿望。

1,苏东坡风格谈

我喜欢苏东坡,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轻松,似乎没有太多的负担与情感投入,但往往喜欢一个人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反而会对喜欢的人觉出一种轻松,而不是负担。我这么说,不会让人以为我有断袖之癖吧,那么就开始从他的词风谈起吧。

这是个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所以就不必我多费口舌来说明我要说的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这就是名人的好处。那么下面就转入正题了。

众所周知,词分豪放与婉约两体,而东坡正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BIAO者。而说到词的分派,我们不妨简单地说说词的起源与发展。

一般认为,词产生于唐代,而流行于中唐以后。最初的词只是为了适应古代乐曲歌唱的需要而创作的(即所谓倚声填词者)。到了中晚唐,这种既适于歌唱,又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体裁开始走向成熟,在音节和句型长短方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律。晚唐以后,词不仅在格律上逐渐成形,而且在情志的抒写上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多以女性生活和爱情以及个人的小天地为主要描写内容,以娱乐遣兴为主要创作目的,以词藻工丽、篇章精美为表现风格,《花间集》便是这一时期词作的代BIAO。

五代后蜀鹿虔扆的《临江仙》写兴亡之感,“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云云,成为了《花间》词的上选。南唐李后主的亡国之词,在意境上也有所开拓,但总还是难逃一种悲愁的个人底韵。

在东坡之前的传统观念之中,词就是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的内容为正体的,而到了东坡手里,则首先在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得变化。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如游猎、登览、怀古、感遇等,统统驱使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便使人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曲子缚不住”的感想来。

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东坡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拿“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今若到黄州赤壁的现场,怕也是见不到这样的壮观了,这不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披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晁以道)的印象,即在于此。

1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2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3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4关于苏轼的作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

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

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

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wonderful!。

5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二、苏东坡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6求一篇作文,关于写苏轼的,文章中要有苏轼的诗句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

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 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7求一篇关于苏轼的诗歌赏析的文章

因为不知道你要赏析他的哪首诗,故先给你一篇,权作参考: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8苏轼诗词优秀作文片段200字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9作文 邂逅苏轼 500字以上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6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