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二铁路全线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起自京包铁路集宁南站,终到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口岸,全长336公里。目前为非电气化铁路,集宁南至贲红区段为复线,贲红至二连区段为单线。
二连浩特口岸
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口岸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扎门乌德市之间,357号界碑处,中方的集二铁路与蒙方的蒙古纵贯铁路通过该口岸相连接。“扎门乌德”蒙语意为“道路之门”;“二连浩特”这个名字与部队无关,在蒙语中,“二连”意为“海市蜃楼”,“浩特”意为“聚居地”。二连站是中国境内最后一个车站,有宽轨52条、准轨65条,拥有亚洲最大的散堆装货场和换轮库。截至2019年底,仅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入境的中欧班列就超过3000列。
二连浩特口岸有多对国际旅客列车,有每周一趟的北京经乌兰巴托至莫斯科的K3/4次,北京至乌兰巴托K23/4次列车,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的4653/4次列车,以及每周两趟的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的681/5次列车, 旅游 旺季还会加开列车。K3/4次国际列车大名鼎鼎,1959年6月4日起开行,是继走满洲里口岸出入境的K19/20次列车后北京与莫斯科间第二趟国际列车,连接中蒙俄三国首都,全程7819公里,比后者运行里程缩短1141公里,被誉为“中华第一车”。
宽轨与换轮
中国人常称蒙古国为“外蒙古”,以与内蒙古相区别。外蒙古原先也是中国领土,清朝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底,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覆亡在即,自顾不暇。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苏维埃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与旧贵族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组成白军,与红军展开持续四年的苏俄内战。1919年,北洋政府派徐树铮将军率军收复了外蒙古。但1921年,俄国白军罗曼•冯•恩琴男爵率领所谓“亚洲骑兵师”攻占外蒙古,随后苏联红军以“清剿白军”为名侵入外蒙古。1922年,苏俄内战结束,白军被剿灭,但苏军并未撤出蒙古,还借机吞并了原属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成为今天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1924年底,苏联扶持的蒙古人民党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名“乌兰巴托”,允许苏联驻军。1946年,在苏联的威逼下,国民政府只得承认外蒙古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和蒙古国同属 社会 主义阵营。1952年9月15日,中苏蒙三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修建集宁至乌兰巴托铁路并开办三国之间铁路联运的协定。蒙古纵贯铁路,从苏蒙边境的苏赫巴托经乌兰巴托至中蒙边境的扎门乌德,全长1879公里,自北向南穿过整个蒙古国,时至今日,它也是蒙古国仅有的铁路干线。1947年,苏联就开始着手建造连通蒙古国的铁路,从西伯利亚大铁路乌兰乌德站引出,1950年铺轨至乌兰巴托。三国协定签署后,铁路开始从乌兰巴托南延,1955年修至中蒙边境。中国方面,1953年5 月集二铁路开工,1955年12月1 日竣工,1956年1月3日在中蒙边境举行了两国铁路接轨典礼。1月4日,中苏蒙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三国铁路接轨。
因中苏两国轨距不同,且苏联铁路是靠右行驶的,中国则靠左行驶。为方便国际列车的开行,集二铁路与蒙古纵贯铁路均采用1520毫米的俄式宽轨并全部靠右行驶,集二铁路也就成了中国唯一一条宽轨也是唯一一条右行的铁路,此举凸显出苏联“老大哥”的强势地位。集宁南站设有换轮库,国际列车在这里将宽轨转向架换为准轨。
社会 主义阵营虽然表面团结,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20世纪50年代初,考虑到中苏同属 社会 主义阵营,驻蒙苏军一度撤离。但60年代,中苏交恶,曾经的“同志加兄弟”反目成仇。1962年起,苏军重返蒙古国,至1965年,实际上已形成了对蒙古国的军事占领。驻蒙苏军和技术人员超过15万,超过当时蒙古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蒙古国实际成了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直至1992年苏联解体后,才撤出蒙古国境内所有军队。
为防止苏联以蒙古国为桥头堡进犯中国,尤其是沿着集二铁路长驱直入。1965年10月,时任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罗瑞卿大将下令将集二铁路由宽轨改为准轨,换轮库也移至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苏联也针锋相对,弄出一批“宽轨-准轨通用转向架”,改造方案充满“毛子”得“简单暴力”,因准轨与俄式宽轨仅相差约8厘米,“通用转向架”内侧轮沿之间为准轨轨距,踏面做的特别宽,能够架在宽轨上,勉强实现了“兼容”。
增设铁路口岸
中蒙边境线长达4710公里,是中国所有邻国中最长的。但近70年间,二连浩特口岸都是中蒙之间唯一的铁路口岸。2004年,两国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关于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协定》,计划增建策克-西伯库伦、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珠恩嘎达布其-毕其格图3个铁路口岸。
策克-西伯库伦口岸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与蒙古国南戈壁省之间,572号界碑处,设立该口岸的目的是为了开发蒙古国境内距国境不到50公里的那林苏海特煤田,2005年开通公路口岸。2007年,酒泉钢铁集团投资修建的嘉策铁路建成通车,嘉策铁路南起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厂区,北抵策克口岸,全长452公里,由酒钢集团管理运营,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2010年,东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至策克口岸,全长768公里的临策铁路开通。同样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由呼和浩特铁路局所属的临策铁路公司管辖。中国一直有将铁路通过策克口岸延伸进蒙古国的计划,但一直未能实施。
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和蒙古国南戈壁省嘎顺苏海图镇之间,703号界碑处,原称“288口岸”,有公路相通,“甘其毛都”是蒙语“一棵树”之意。为开发并进口外蒙古的煤炭资源,2012年,自内蒙古包头市万水泉南站至甘其毛都口岸,全长367公里的甘泉铁路通车。甘泉线由神华集团管理运营,为单线电气化铁路。并计划修建甘其毛都口岸至蒙古国塔温陶勒盖煤矿区,全长为267公里的单线非电气化铁路,这段铁路不与蒙古国境内其它铁路相连,仅与中方铁路对接,故采用准轨,目前多数区段都已铺轨,计划2022年中旬通车。
珠恩嘎达布其-毕其格图口岸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之间,1046号界碑处,已开通公路口岸。2014年7月,东起内蒙古霍林郭勒市通霍铁路珠斯花站,西至珠恩嘎达布其站,全长358公里的珠珠铁路建成通车。珠珠线由沈阳铁路局管辖,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中国计划将铁路过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北延,经蒙古国乔巴山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目前仅有初步计划。
1、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2、蒙古族的居住:传统的蒙古族牧民住房是蒙古包,“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所以在古时候,蒙古包又被称作“穹庐”、“毡包”。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3、蒙古族的婚嫁: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等人,也会穿上节日盛装。他们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4、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5、岁时风俗:蒙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
6、生儿育女的习俗,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7、献哈达,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一、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蒙古族喜欢戴帽和佩挂首饰,民族服饰中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人平时穿布料衣服,节日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男子帽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二、蒙古族的风俗
蒙古族的民族节日有白月节、鲁班节、燃灯节、那达慕。其中,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男子三项为那达慕的基础项目。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1、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生活特点:
(1)交通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2)牧马
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
(3)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4)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的起源据记载,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
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后人也有称其为“蒙兀戈喇”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绎史》《帝系谱》记载:三皇之首包羲后裔包豕韦封蒙国,嫡嗣世袭称蒙国豕韦,商王武丁五十年北逐豕韦入北狄为东胡。《夏史初曙》《东北民族史略》载蒙国豕韦北迁为蒙兀(鲁斯)室韦始见于《唐书》。屠寄《蒙兀儿史记》开宗明义将室韦作为蒙古的族源。王国维、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韦说。张久和进行了系统论证,蒙古室韦说成了学术界较流行的一家之说。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
1、居住地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2、风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
蒙古草原辽阔,牧草丰茂,很适宜养马。马好运动,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边食边排便,一天多数时间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热蚊虫多,马在白天躲蚊虫、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间吃草长膘。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蒙古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