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巷》优秀导学案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导学案,第1张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法设计: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现代诗歌阅读达到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 、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一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二、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三、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四、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

 2、现实的黑暗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五、艺术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

 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附:

 雨巷邂逅

 一个雨夜,我独自彷徨。一个女子从远处走来,她撑着淡紫色的油纸伞,白色的纱裙上点缀了雨的精华。她是如此的姣美,而又带着点点忧伤。她步履姗姗,有着丁香一样的芳香,带着寂寞的秋的情愁,她眼神迷离,有着蔷薇一样的可爱,又带着蝴蝶的泣诉。她清丽秀雅的脸上没有美丽的笑容,却带着那辽远的海的思念——-尽是忧伤

 她走近了,没有目光的对峙,没有长时间的注视,只是一瞥。她未曾回眸,却像一股暖暖的春风漾起了我心海里爱的波澜;她像一片轻柔的云彩,俘获了我多情的视线;她像那沾满露珠的花瓣,给我带来一室的芳香;她像那划过蓝天的白鸽,给我带来心灵的静远和追求。我心中感慨,她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像一首朦胧的诗;她是那样的纯洁,纯得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石。从她梦一般的眼神,我捕获了凄婉、迷茫。她娇丽未残,芳时恰在,可如今却结着愁怨。

 她远了。微雨飘落在她的鬓边,像水晶碎落在鲜花丛中,闪出神秘而娇美的光。我想彳亍在她身旁,无奈她已飘然远去,我便成了相思病的又一患者。在深深地海底,在悠悠的长夜,静静地呼唤她。静静默默地,长远长远地,无法走向遗忘。爱的呼唤,在我心底响起。

 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走到了那颓圮的篱墙边,最后消失在雨中。这雨似乎也成了紫色——她的油纸伞的颜色。

 从此,我便常去那个雨巷,期盼逢着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忘不了她那双忧伤的眼睛,忘不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当时黑暗的社会,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在革命中失败的人

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讲述的是离别时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如梦如幻。那么《雨巷》则是一首雨中邂逅诗,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就仿佛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让我们一起来感觉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

若说《雨巷》是寂寥的叹息是朦胧的惆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那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激昂直白而热烈的,这首诗歌情思浓郁地表现祖国、民族、人民的苦难,愤怒诅咒现实的黑暗,讴歌光明,铿锵有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艾青对祖国的热爱,对黑暗的愤懑,对光明的赞歌。

《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说是代表作,乃是因为这首诗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但是戴望舒先生自己却并没有将它视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作品,甚至在他自己的编定的诗集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现在,固然不是读诗的年代,但是对于如何读诗还是可以多说两句的。不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乃至一切的文学作品,第一要紧的就是让读者内心升腾起某种情愫,如果不能够做到,就不能随便称自己的文字为文学了。是不是诗歌,不是看它用了多少手法,其中的意象又是从何传承,迢递至今的,而是看这首诗是怎样整个儿地用一种情愫将你围困住,让你久久无法释怀的。

就拿《雨巷》来说,某种意义上是很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不过一种是将自己的寂寥悲凉审美化为故都的风物,一种是将这种情感幻想成为一场雨中的邂逅而已。所以都是属于主观主义的创作。在这种创作之中,外界事物其实不过是内心情感的一个幻想而已,简直是文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如果要用一个大家以为规范的概念来表达的话,这就是象征主义。是文人内心寂寥的象征。

说到文人内心的寂寥有时候未必有什么形而下的原因,常常只是单纯地发自生命的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心忧炭贱愿天寒”之类的悲怆,乃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有具体的指向的。但是闲愁却不是这样的,“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里尔克有诗云:“这时悲哀如江河,铺满大地”。这种闲愁,是来自生命底层最原始的地方,没有具体的指向,但是却又无处无时不在,当你为具体的事物而或喜或悲的时候,它不会出现;而当你闲来无事,腾出空来直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它就会一下子将你包围了。一般的人这种感觉弱一点,叹息一声,也就罢了,但是文人就不会善罢甘休,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番之后,发现上下茫茫都不见,明明有愁,却不知从何而来又不知如何得去,这便特别吸引文人了,为之作诗赋歌也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说,戴望舒的那点惆怅就是没来由的。但正因为没来由,没有具体的定义域,反而具有了普世性。这也是为什么《雨巷》可以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吧。

《雨巷》也是一首男性中心主义的诗。在心中臆想一个女郎从自己的身边飘过,又用着动人的眼光投射了过来,这是许多男人都会有的臆想的画面。不过在这首诗里面,有的不是雄性的征服,而是幻想自己忧郁的气质将擦肩而过的女郎吸引,这又是羸弱男人容易有的幻想。这首诗即以意蕴而言恐怕也就是这些了。不过,《雨巷》妙处在于为一种情感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承载物——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首先丁香是与雨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愁怨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丁香空结雨中愁),第二丁香是清幽淡雅的(这符合文人的审美习性),第三丁香又是小巧玲珑的(适合怜惜和揽之入怀,以体现男性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贴切地符合一个羸弱善感的男诗人的心怀的了。——一个作品能够道出那种人人(或者是部分人)心中有笔底无的东西,就是一种成功了。而《雨巷》做到了。

《雨巷》当然也是具有所谓古典主义审美精神的诗。《拉奥孔》的作者莱辛是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最好的表达者,按照他的概括,美,就是对于情感的节制。不让情感泛滥,而以一种精神的力量控制住它,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雨巷》中“我”之与那个姑娘的邂逅,只在擦肩而过时一注叹息的目光而已,女郎没有为“我”而停留,“我”也未曾执着地去追寻,就让情感停留在了那个时间空间交汇的一点上。世俗地看这是诗人的懦弱,审美地看则是一种精神的控制。欲说还休之际,琵琶声停欲语迟之时都是审美达到最高潮的时候。

当然,《雨巷》实在是一首虚幻的诗,因为所有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在现实之中,开头就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最后则是“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从头到尾不过一场春梦,而且是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而已。这是一个精神羸弱而细腻的男人,闲愁满布之时的一个幻象。

我想戴望舒那时的精神一定正在生着很严重的肺结核吧。《雨巷》正是他吐了半口血之后恹恹的梦话。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 叶圣陶 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

  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王泽龙:《由狂放的“天狗”到寂寥的“雨巷”――论20年代中国新诗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嬗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4

  2. 孙淑芹:《<雨巷>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3. 蓝棣之:《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名作欣赏》,2002/01

  4. 张俊萍:《也谈<雨巷>――兼与<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文商榷》,《名作欣赏》,2002/06

  5. 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

在我们未知的故乡,传来宁静的歌声,天空中绽放着烟火。

同时,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错呈现了未知的复杂。难得的安静岁月,一种相对脱离的自由和对漂泊的苦恋,若有若无的空荡和不习惯脱离现代伪文明无奈。

凝结成冰冷的虚幻的泪水,只不过想翻身,想摆脱一种平凡,不想做生活中出现的梦,还是需要起身面对一切,慢慢地走着,忘记来自何处,同时看不懂身边的微妙。

听着来自远古的声音,不能连续的思考,被情感的旋涡拌住,自己好象被栓在什么地方,脱离啊,伴随者是无奈。

遥远的天堂有双明亮的眼睛,在天上。

在天黑的时候,眼睛还在天上……我的喉咙想发出什么声音,但不是呐喊,因为我担心把我眷恋的未知的遥远的心灵吵到,我本能的呼吸,本能的进食,本能的听琐碎的声音。

当我转身,我开始幻想我听说过的又未知的影子,如果天还是那么的蓝,如果爱还是那么的真,我也一定会不知所措。

我开始发现目标,疾步行走起来,穿过树林,爬上高山,在高山顶上我剧烈的呼吸,之后我翻身爬上了云端。

我跟着云一起张望,一起游荡。在一段时间内我附身看着高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

我还记得我曾在人群中的追随脚步。

头脑被一种恍惚的记忆唤醒。

是丁香走来,她从怀里掏出一把泥土,揉捏着,揉捏着,对着我微笑。

云还在飘,风托着我。看到她的影子线条的粗细变化,风在起伏,透过了我的心。

我缓缓站起身,就像用指尖问候风一样,回复的声音只有灵魂听得见……而我即刻进入了这种虚幻。

为了她我放弃了和灵魂的对话。在我身边出现了想象中的精灵,精灵的出现开始慰藉我沉重的心,我不再渴求恰好温柔的阳光,开始拥有生命的力量。我的微笑透进梦里,我的泪水流淌着感动。

我可以不需要内心飘飘荡荡,她就是我的天使,上帝的使者…… 我在光亮和黑暗,温暖和寒冷,干燥和潮湿,清风拂面以及狂风肆虐中保持清醒,发现这就是一瞬间的爱,短暂且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61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