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似水年华》

重温《似水年华》,第1张

想去看冬天的乌镇,临近年关的乌镇,第五次去。于是重温《似水年华》,第三次重温。

依然喜欢片中的江南水乡:灰墙黛瓦,幽深长巷,青石板路,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迷恋。

依然喜欢里面的经典对白,像散文诗:隽永文艺,带着淡淡地忧伤,触及灵魂深处,扎心。

“乌镇的日子不是按天算的,是按年算的。” 所以《似水年华》里冬天的场景居多。冬天来了,年就不远了。日子以年为单位流淌着。

萧瑟的古镇,古老的建筑,孤独的石板桥,昏黄的灯笼,怀旧的气息与剧情基调极为融合。伴上唱着戏曲的戏台子,二傻奔跑着燃放的炮仗和极富特色的家常饭菜,静谧的乌镇又有了烟火气。

齐叔

立志书院的馆长,《似水年华》里的灵魂人物,我最喜欢的角色。

日子是日子,故事是故事,日子久了就成了故事。 齐叔的话总是极富哲理又不失感性:

“爱,就是隔着栏杆,远远地看见院子里一群年轻人。

他们说着,笑着,唱着,他们唱些什么呢?是毕业歌。

你就看见一张脸在笑,微风,吹动她的裙角,一双拉着羊毛披肩的手是那么娟秀。

你就留下了,等啊,等,就等了一辈子!”

齐叔在剧成活成了一生只为等一人的传奇故事。

今年重温,齐叔的扮演者朱旭已于去年九月离世。怅然若失,再看齐叔,就有了淡淡地心酸。愿老艺术家天堂安息。

一个安静的修书人。因为与英的相遇,爱的百转千回。他们在爱中经历,成长,学会了爱,懂得了爱,却还是要分开。

“奇迹不是等来的,要去寻找。” 爱需要勇气。奇迹出现,那个对的人出现,彼此还是选择了放弃。

爱情就像一场病,病好了,也就过去了。治病的“药引子”未必是最爱的那个人。也许只是合适的时间出现的那个合适的人。

人生的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所以文后来才会选择接受默默吧。

婚姻很多时候就是搭伙过日子;而爱情,就只是爱情本身,无关其他。

服装设计师。因为有婚约,一直在雄和文之间纠结挣扎。

一次次随着自己的心去乌镇。寻找,面对,感受,却因为不得已的原因终究还是错过。

“想你的心百转千回,莫忘那天你我之间。”

那个夜晚,那坛醉生梦死酒,那个拥抱,那封信,那场大雨……回忆里永恒的篇章。

默默

“早上喝酒醉一天,天天喝酒醉一生。”爱吃酒酿爱喝酒,土生土长的乌镇女孩儿。

人如其名。默默喜欢,默默付出,默默等待,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文的爱熄了灯,她为其筑起一座城。用一世专一与痴情给了文一个温暖的家。

劲与秀

寻常百姓里的寻常夫妻。没有惊天动地,细水长流的过着烟火小日子。

一天可以吵三次,却在吵吵闹闹中相爱相守,共度一生。

本片取景地大多在乌镇的东栅和台湾的台北。简单的人物关系,平淡的剧情,没有多少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

握在手里的,往往不会珍惜。也许,已失去和未得到的,才会令人念念不忘。

一眼千年的相遇抵过十几年的相守。默契有错吗?没错。

因为爱你,选择放手。有错吗?没错。

爱他就给他自由,给他选择的空间和时间。有错吗?没错。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命运让她们错过。谁之错?都没错。

这样的剧情设置,让多少人沉迷于其间不能自拔。甚至可以忍受电视剧画面模糊,剧中人物衣着老套等缺陷。

另外,片中每位演员的表演细腻入微,可圈可点,整部剧充满代入感,这也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弹幕留言,有太多人因为《似水年华》去乌镇旅行;也有很多人因为乌镇,一遍遍重温《似水年华》。

“来过,就不曾离开。” 因为这部剧,刘若英成为乌镇代言人。

又是因为这部剧,现在的乌镇西栅有一家叫《似水年华》的红酒坊。

一个故事成就一座古镇;一座古镇,让一个故事经典永流传。

逢源双桥,观音篷桥,染布坊,染店弄,公生糟坊,立志书院,翰林客栈,蓝印花布,杭白菊,姑嫂饼,冬笋,三白酒……

这些剧中出现过的场景事物和特产,成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文青们寻找和体验之所在。

那些经典台词,那首片头曲,成为多少观众的个性签名和朋友圈的引用语:

我宁愿做一个犯错的人,也不要做一个错过的人。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或许爱情就是对理性的背叛。

快乐和快乐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只有等待快乐的过程和想念快乐的过程。

爱这种事,你不说出来,不做出来,就等于做梦。

多希望地球是平的,那样,我一直望下去,就可以看到你。

我给你写了很多信,可是我没有你的地址,那个邮箱,也没有记忆。

我们在所有经过的爱情当中,都不是看到的对方,只是看到了自己。

我们相爱过吗?

相爱过。

有多久?

好像是…好像是一瞬间。

那剩下的呢?

剩下的,

是很多的挣扎还有惦念。

你来了。

对,我来了。

我知道你会来。

我知道你知道。

你要走了。

对,我要走了。

我知道你会走。

我知道你知道。

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逃离,不是逃离开我的家乡,而是逃离开我的记忆;

那一夜,海棠花飘摇在风雨中,爱我的人在我近旁走过;

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摧毁,不是摧毁这岁月的堆积,而是摧毁我的记忆;

那一夜,石塔依旧矗立在风雨中,我的爱人在远方遗忘。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终于真正熟知了这里的一切。也终于了解了,那一年你为什么会来,又会走的原因。

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

其实,我们的名字,早就刻在了乌镇这碑墙上。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的,而且也注定会这样结束。

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真心的热爱过,并且尝试着去正视爱是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而且不只是我们做到了,他们也一样。

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片头曲《年华似水》-黄磊

歌词:

谁让瞬间象永远

谁让未来象从前

视而不见别的美

生命的画面停在你的脸

不曾迷得那么醉

不曾寻得那么累

如果这爱是误会

今生别的事我不想再了解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

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想你的心百转千回

莫忘那天你我之间

(,致敬作者)

                              原文写于2019-1-22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似水年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似水年华》读后感1

 与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那样,普鲁斯特的创作也明显受到当时哲学家的影响,起初专家认为他深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直接影响。其实,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其的影响更大,当然我也只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还缺乏哲学思辨的能力来阐述这个问题。

 其实,二十世纪的哲学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重新构建了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存在的意义,对科学研究以及哲学必然是一门科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全体可以按照不同种类来界定特定的事质领域,如历史、自然、空间、生命、此在及语言之类,又可以相应地专题化为某些科学探索的对象。特别是他认为,此在的存在优先于非此在的存在,而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的存在,它是以自己的存在,和非自己的存在来认识存在的,这种存在是哲学意义的存在,它不是生存,当然与人类学等根本不同。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哲学上在海德格尔之前,存在与存在者同一,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存在者来诠释,人作为存在者沦陷到了历史和传统的境遇之中,他对自己的存在理所当然地满足和符合他所处环境和时代,并被一些晦暗的东西屏蔽,以至于让人遗忘了本身的存在,这在普鲁斯特之前的作家已经认识到并在进行的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探索。

 普鲁斯特在小说中,通过不断的回忆,让时间蕴藏于空间的后面,让过去的人和事重新显现出来,通过过去的存在再创造出来,人不能在忘记过去、无视现在,让人忘记自己的存在。而且还为了将来让人的存在更有意义。

 其实,普鲁斯特总是强调,对我们非常熟悉的地方和人,我们一直熟视无睹,感觉不到任何的兴趣和爱好,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沉沦到了日常生活中而感觉不到自己的操心和操劳。于此,普鲁斯特一直鼓励我们只有我们通过重温一些我们不注意的或没有搞清楚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有了感受而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经过艺术探寻而得到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艺术生活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在研读之中,对他的存在论理解还很肤浅,以上看法可能有曲解普鲁斯特和海德格尔的看法和主张,我只是想做一个探讨而已。

《似水年华》读后感2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长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的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似水年华》读后感3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本书来读呢?也许是因为那六个字,那深深嵌进我内心深处的逝去的年华,教我无法转移视线。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读完,所以这篇文章可以暂且算为它的“读中感”。普鲁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头脑中不断反射和共振,让我的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两个词:“时间”和“回忆”。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追忆逝水年华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我翻阅着,深思着,听到了岁月里属于我们的心跳声。

《似水年华》读后感4

 我看完了最后一页,喝下了最后一口清茶。抬头望望天。天,看不见鸟群,看不见太阳,看不见飘飘落叶,看不见那些逝去的纯真笑颜……世界仿佛将我遗忘,而我却将我自己遗弃在那《似水年华》的书本间。

 慢慢的,脑中隐约浮现出了逢源双桥,两排窄窄的石栏隔出男女。于是,男生在左行,女生在右行。这仿佛是一则不成文的规矩。嗯,世上说:人们中希望美好如意之事,可是世事无奈,人一辈子总不可能左右逢源,一帆风顺。也许是这样的,因为《似水年华》告诉我:生活是一种选择。

 清风吹过,几丝酒香仿佛飘入了我的鼻中,顿然间,一家酒坊跳入我的大脑里面,而酒坊里那区区几两的白酒,叶不知多少次醉伤了那些愁人的心。而那种心醉的感觉,仿佛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的真真切切。也许是这样的,因为《似水年华》告诉我:生活是一种沉醉候的享受。

 不知何时,目光落在了蓝色床单上,这令我一下子联想到了乌镇的腊杂,蓝看的步,白白的花,那种花,虽然样子美丽,但做工却很复杂,虽然复杂但却很简单,虽然简单,却包容了端庄、精致、大方和典雅,而这种简单也确实很复杂。也许是这样的,因为《似水年华》告诉我:生活是那复杂背后的简单。

 乌镇是个小地方,地图上没有它的影子,而在我眼中它却是世界上最适于生活的地方,它的那种美酷似诗歌,细润绵绵,甜美芬芳,花好月圆,终日沉醉在小桥流水,夕阳烟波深处,如同大梦一场。当晨曦渐渐在天边亮起的时候。微风轻轻拂着杨柳岸。浅浅的雾气氤氲在流水边,就连水草和鱼儿的呼吸也变得像丝绸一般柔软,一波一波地荡漾开来。也许是这样的,因为《似水年华》告诉我:生活是一种意境的美。(叮……)一阵强烈的铃声把我拽处了那梦境般的思索,我又回到了显示的生活。呵,真是似水年华,转了一个大圈,终究还是又回到了起始的原点,可是因为我的叛逆让我有勇气再次挑战自己。不行,我要再泡一壶清茶,将自己再次容入到你――那《似水年华》的书本里面。即使我再回到原点,那又如何呢?

《似水年华》读后感5

 “惟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惟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

 有人说:“未来只会更差,不会更好。”那些我们曾经蹲在树下抓着蛐蛐,看着重复再重复的动画光碟——那些我们曾觉得如此无聊的童真岁月,在如今难以闲下脚步的生活里变得如此珍贵,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们不断向前,我们不可能靠着回忆过一辈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它嵌入心底封存起来。

 普鲁斯特在这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构建了一座庞大宏伟的记忆花园,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精彩纷呈的细节都浸润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笔墨。虽然我只读了很少章节,却不得不感叹这个高度完整的回忆世界,里面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大段的细腻的场景描写。

 普鲁斯特自幼生活在一个较为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体弱多病。他没有像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但他凭着自己过人的天才和敏感,创造出了一个普鲁斯特式的浩大而缥缈的心灵世界。

 我想敏感是与普鲁斯特不可分割的特质。我想没有人不“怀旧”,普鲁斯特穷其记忆写下《追忆》或许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生活中每一次思索,每一次情绪的波动。或沉思,或感动,或释怀,或是歇斯底里,抑或是怅然若失,这些包含情感的经历难道不珍贵吗?

 一块玛德莱娜的点心和一杯热茶的滋味足以令普鲁斯特回到那段早已远逝的时光,普鲁斯特是热爱生活的。罗丹说:“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人尽皆知的话又有谁仔细品味,反思自身呢?

 不可否认,在这个快速生活的时代,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舍弃了太多来自内心的微感受,忽视了太多生活中许多独特迷人的细节。每天等车的巴士站,你是否尝试过搁下手机,抬头望一望此时的天空是湛蓝的还是灰蒙蒙的,是否有飘逸的似马奔腾的云朵,几颗安详静谧的星是否仍挂在天空的那一边。

 年华似水,里面流淌着的是我们最美的回忆。他人所认为的微不足道,也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承载着我们一生的美好。

《似水年华》读后感6

 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初略看完了,真的难读啊!我最大的感想,普鲁斯特以哲学的思维方式,用小说艺术的形式,创作了一部恢宏的《美学》巨著,不难读,才见怪了呢。

 这几天主要翻阅了以前曾读到过的西方美学原著,还有北大朱光潜教授的《西方美学史》,对研读帮助很大。

 德国著名喜剧家、文艺评论家的美学作品《拉孔奥》有下面的一段话,对理解普鲁斯特这部小说的美学价值,很有帮助:

 “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他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现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型的对象得来的,确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确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这段叙述,我在读普鲁斯特小说时,我想做第一个人——文学(艺术)的爱好者,我第一个愿望就是读明白它,满足我欣赏的意愿;第二个人是艺术创造者(也是哲学家)这里当然是普鲁斯特(我以后的读后感会详细探讨他的创作理念,这里不详细分析);于此同时,我又想当第三个人——文学评论爱好者(注意不是文学评论家)。我主要想从研读过程中,参阅一些国外研究普鲁斯特的书籍,更好地了解普鲁斯特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艺术表达的方式,以及哲学家柏格森,费洛伊德等对他的影响。我读了第一卷后,感觉对我挺有帮助的,要不然,我肯定读不下去,这我自己最清楚。

 朱光潜教授的《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很久以前就读过,但最近为了看普鲁斯特的小说,重读感觉收获比以前大。

《似水年华》读后感7

 每天晚上在床上躺着用手机看完了蔡俊的《谋杀似水年华》,因为蔡俊“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的名号,期待还是很高的,可是看完之后不得不说,我很失望。

 首先这部书取名就很带有商业炒作的意味,《谋杀似水年华》,很容易让人想起经典世界名著《追忆似水年华》,所以这部书在《萌芽》杂志上开始连载的时候我就已经很关注了。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淘宝,女主角是宅女中的战斗宅,都很带有新鲜感,很适合作为商业文学作品推广。

 其次,我觉得是作品最让我失望的一点,就是噱头做的太大,然而故事本身的内容则根本无法承载这样的噱头。“——你敢跨过那条深沟吗?”“凶手是一只恶鬼”等等诸如这样反复强调的内容,让人对于故事情节的铺展有了相当高的期待,然而最终的故事构造却很难承载这种前期造成的期待。诸如私生子、父子反目成仇、两男争一女的俗套剧情实在让人无法和自己最初对于故事的期待相联系。

 还有其中很多情节的写作显得非常刻意,例如书中反反复复对于紫色丝巾的描写,确实,书中的三个女子的都是被三条一模一样的紫色丝巾勒死的,但是依然感觉紫色丝巾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的推进作用,而且这样的情节设计本来就让人觉得很扯。还有那个淘宝店“魔女区”的描写也很奇怪,一家如此巨大的淘宝店却只用两个工作人员,而且还有和其规模极其不相符的办公场所,以及通过淘宝找人这种诡异的方式都让人无法理解。

 最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女主角田小麦的爱情。

 实在无法理解盲眼的丘比特究竟是射出了怎样的一箭,才会让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相貌出众的女孩子死心塌地爱上一个没钱没才只有长得还算不错且只在小时候他相处过一个月的男孩子的?并且在分别了将近十年她遗忘几乎将他遗忘之后之,居然奇迹般地想起来,还能与他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这段感情的惯出虽然仅从爱情角度出发很感人,但是就和《还珠格格》似的,完全没有合理性可言,很难想像居然出自一个悬疑小说作家之手。

 看书评的时候看到有人说,用一天看完,用一年悲伤。之前很多人拿蔡俊和东野圭吾相提并论我才去关注这本书,但是希望中国现代作家能沉下心来,抛开过多功利思想去完成一本真正的好书。

《似水年华》读后感8

 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这本书花费了我很长时间,因为我一直都没办法深刻地去理解这本书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读后我沉思良久,仍难理清心头的感觉。

 作者要表达到什么?书中的人物如:斯万、夏吕斯、希尔贝特、阿尔贝蒂娜、盖尔芒特夫人、罗贝、安德烈、奥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写这部书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脑中的问题缠绕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作者写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变迁。两个不可调和的族群——斯万和盖尔芒特,最后结合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这部书里得到的诠释。传统贵族的没落所溅起的浪花,在这部书中被写成了美丽而丰富多彩的落日景观。一曲旧时代文明的挽歌唱过之后,人们还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尔贝特变成了盖尔芒特家族里的媳妇。这部书对法国上流社会旧时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写,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要用回忆的文字无限留恋地再现出来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咏叹整个族群失去的“似水年华”,难免有些伤感和悲哀。

《似水年华》读后感9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着,门前盘虬弯曲的梧桐树愈显得沧桑和生硬。总觉得今年的春节极其乏味。是少了些什么呢到底少了什么呢却又说不清。记忆中的春节是该彻骨的寒气和醉人的书香。

 生一堆炉火,或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或是独自躲在一旁,品着清淡的菊花茶,手捧《雪山飞狐》,随胡斐上天入地,身怀绝世武功,豪情万丈,侠骨柔情,而后才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谛。抬起头,恍惚间却见一身素衣的唐人乘风而至,推门而入,笑吟吟地问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抑或是该有飘天飞舞的雪龙,就像身处欧州贵妇人参加的派对上,浓郁的印度檀香烟雾缭绕,高贵典雅的大家闺秀轻歌曼舞,笑靥如花,悠闲地摇着绒毛扇,那絮絮团团的绒毛便扑面而来,带着一股雅和空灵,成了雪龙。邀上几位好友,踏雪寻梅。寻到了,自然会在暗香疏影下留连忘返,欢歌笑语,寻不到,亦无憾,一枝傲骨寒梅早已在我们心灵的角落里开得绚烂夺目。是少了这些吧!哦,不。想起去年也有温暖的炉火,却因亲人在外求学而天各一方,难以相聚,也想拜读好书,却不得不拿起数理化,算得头脑发涨。也想呼朋唤友,却被父母关在家里,日日以作业为伴,应该是少了一种心情和意境。郭敬明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或许成长是人人必须承受的一种喜悦和痛苦。而偏偏,春节似乎是为小孩子而生。我们无法感到公平,因为我们成长了,所有的人都要告诉你:“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到处乱跑呢回家学习去吧!”我们也无法感到不公平。毕竟,我们曾经也是小孩子,无忧无虑,也曾度过欢乐的春节。

 或许,我们只能平静地接受,只能在回忆中回味。天边是落日的归处,母亲的怀抱是婴儿的归处,那流逝的年华呢大概是记忆的归宿吧。记忆就是老屋斑驳的墙上那一抹红漆,过年时声声的鞭炮声,穿上新衣时那种喜悦和骄傲,还有回忆时丝丝缕缕的苦涩和无奈。

栖身厨房,相妻教子,这是黄磊的日常生活。除了偶尔把下厨的地方搬到综艺节目里,黄老师让自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煮夫”。

人到中年,犹如温水煮青蛙,伴着柴米油盐,总能烹出一锅 味儿。

即便是曾经的文艺男神也不能幸免。

如今黄磊肚腩隆起,市侩圆滑的中年男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在岁月的另一端,他也曾年轻过。

当19岁的江西男孩黄磊如愿以偿考进北京**学院那一刻,他坦荡的星途也被开启。那一年,他被导演陈凯歌相中,出演**《边走边唱》获奖无数,演艺道路从此也开了挂。

当时的黄磊想不到,10年之后,他将达到人生中的顶峰,在一个最美的地方,度过一段最美的年华, 会有一个叫刘若英的女孩,在自己的人生中出现,然后离开,最后嫁给一个陌生人。

迷失在诗性江南

2003年7月4日晚上,央视8套上映了一部全新的连续剧,《似水年华》。

这是一部以“新文人剧”标榜的连续剧,主打文艺路线。讲述阻隔半个世纪之久的海峡两岸,一对年轻人的情感故事,整部剧节奏缓慢,对白韵味十足。

▲ 《似水年华》海报

在非典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的那个夏天,《似水年华》抚慰了无数人的情感。

这部由黄磊自编自导的电视剧,主演除了黄磊自己,还有他的红颜知己刘若英。

彼时的黄磊硕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学院任教,身上多了一份书香气,成了文艺片的宠儿。

与刘若英的相识要追溯到1999年,那年黄磊28岁,出演文艺爱情**《夜奔》的男一号,因此遇见了当时30岁的女一号刘若英。

▲ **《夜奔》剧照

随后两人又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相遇,分别饰演诗人徐志摩和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

拍电视剧使黄磊和刘若英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他们很快发现,彼此爱好相似,志趣相投。他们都喜欢读书,都喜欢写文章,很多看法也惊人一致,就像遇见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感叹相见恨晚。

但从那时起黄磊就开始构思一部以刘若英为主角的剧作,他把刘若英的照片摆在案头,给女主角取名叫“英”,花了5个月时间,一笔一划写出了20万字的剧本,剧本完成后整整瘦了20斤。

被问到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时,黄磊说,他想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 讲述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关于“我曾爱过一个人并与这个人错过”。

后来他一再否认这个故事并没有映射自己。

来自台湾的刘若英散发着深沉而内敛的魅力,具备同期女演员少有的知性美,这与她显赫的家室背景有关。

爷爷毕业于黄埔军校,奶奶是民国名媛,刘若英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从此没有卸下过那一身的文气,常被人称为才女。

刘若英的奶奶一直为孙女的终身大事着急,于是自作主张,帮她在电视里挑了任贤齐和黄磊两个绯闻少的明星,让她选一个。

刘若英知道后大笑,说这俩人是不错,可人家都有女朋友了。

但当黄磊拿着写好的剧本,小心翼翼地问刘若英: “成功的事,我可以找别人一起做,你愿意跟我一起承受可能的失败吗?”

刘若英想都没想,立即答应了。

2001年的冬天,年关将近,黄磊带着刘若英等人去各地勘景。到乌镇那天特别冷,但这不妨碍他们为这座古镇所沉醉。

呼出的热气让眼前的景色更显氤氲,两个人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惊喜还有会意。

“清烟、青石板路、印染花布、灯笼、小桥、流水,乌镇有一种好想谈恋爱的感觉” ,刘若英彻底被这里迷住了,“所有关于我自己的经历都变得那么短,那么渺小。”

于是,黄磊决定就把《似水年华》的故事安放在水乡乌镇。

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2002年农历新年刚过,江南的春天还没褪去寒意。

这天,乌镇到访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清一色豪华奥迪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入,为古朴的江南水乡带来了久违的现代气息。

《似水年华》剧组的进驻,让这座沉寂许久的小镇变得格外热闹,镇上的居民世代居住于此,任外面的世界早已巨变,他们依然勤勤恳恳地守着祖辈留下的旧宅。

《似水年华》要讲一个关于岁月的故事, 而乌镇的美,正是岁月流逝留下的痕迹。

这里曾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到了20 世纪 90 年代,乌镇昔日繁荣不再。年轻人跑去外地打工,村里剩的都是老年人。直到2000年,乌镇旅游业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黄磊与剧组来到这里时,乌镇保持着它最原始的风貌。

这里就像一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千年书院,潺潺的流水,静静的枕河人家,湿湿的石板路,素雅的蓝印花布……组成了一个梦幻的水乡。

诗意的江南风光,为本就诗意的剧本,更增添了人文光辉,这即将让《似水年华》成为难以被超越的经典。

▲ 乌镇 | 图源:视觉中国

铸就经典的还有时代。那是一个对纯粹的文艺分子极度宽容的时代,也是一个商业包容文人审美的时代。

世纪之交刮起的“新文人剧”浪潮就能证明这一点。以历史剧《大明宫词》和伦理剧《橘子红了》为代表,2000年前后出现了这样一批电视剧:浓郁的文学气息、鲜明的诗性色彩、唯美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情,黄磊与刘若英主演的《人间四月天》就是其中之一。

珠玉在前,黄磊另辟蹊径,决定讲述一个如诗如画的现代爱情故事。它没有《大明宫词》的色彩斑斓,也没有《橘子红了》的精致巧妙, 它应该像一幅枯笔水墨,应该像一杯清茶,饮一口可抵三年尘梦。

还应该像刘若英的恬静淡雅,云淡风轻。

在《似水年华》拍摄片场,常有当地群众或前来采访的记者想和刘若英合影留念,刘若英有求必应,拍过照片之后,她会拍着人家的肩膀温柔地说一声“谢谢”。

为了把故事讲得更漂亮,黄磊找来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搞艺术。从《橘子红了》走出来的段正军(摄影)与董少松(灯光),再次在《似水年华》中携手合作,而美术韩忠则刚刚从张艺谋《英雄》的大漠孤烟中归来,就一头扎进了细雨霏霏的江南水乡。

兄弟几人开创性地将手绘动画应用到电视剧中,基本上每集都有1分钟以内的动画,如乌镇外面英和文经常约会的树林湖水,还有文为了眺望远方的英建造的一座石塔,都是用彩色铅笔一张张纸描绘而成。

▲ 《似水年华》中的手绘动画

他们赋予动画的使命不在于叙事,而在于写意,与白墙黑瓦的水乡长镜头交织在一起营造古典而浪漫的氛围。

黄磊还把自己的忘年之交——音乐大师陈志远请到乌镇,给电视剧谱曲。陈志远独自在乌镇转了几天,最终包揽剧中所有原创音乐。

▲ 陈志远

有一天早晨,通宵改剧本的黄磊被陈志远叫了出来,他给黄磊放了一段自己谱的钢琴曲,黄磊听着听着情难自已,止不住地流眼泪。

后来陈志远又给曲子加上了词: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想你的心百转千回,莫忘那天你我之间。” 这首名叫《年华似水》的歌至今仍然飘荡在乌镇的大街小巷。

凭借着自己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黄磊钻进一个小世界,像雕刻艺术品一样雕刻着这部送给自己的“30岁童话”。

“在《似水年华》存在的年代,可能是对纯粹文艺分子宽容的最后年代,可以窥见,不必生硬讨论现实问题的文艺青年,在成为油腻中年之前,曾获得过怎样奢侈的快乐。”

可以说, 在与《似水年华》有关的年华,也是黄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理性而温存的绝望

“齐叔为什么总是坐在门口啊?”

“晒太阳,还有等待。等着门口进来的人。”

“那他等了多久?”

“一辈子。等得等待,都成了一种习惯。”

在英和文的诗意对白中,《似水年华》简单的故事在水乡的第一缕阳光中缓缓铺陈开。

齐叔是乌镇立志书院的馆长,一边看守书院,一边将好友遗孤抚养长大。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院子,南朝梁太子萧统曾在此读书,时间流淌到这里仿佛停止了前进,一千年过去了,唯一变化的,只有来来往往的人。

▲ 齐叔与文

齐叔的扮演者是人艺老艺术家朱旭,朱旭与黄磊家是世交,两家住在同一个小区。朱老爷子有一项拿手绝活,做春饼。能吃上他做的春饼,不知是多少晚辈的梦想,黄磊近水楼台先得月,时常赖在老爷子家,假借交流演技之名,蹭一顿春饼。

黄磊在剧中给自己取名为“文”, 在文的身上,他实现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梦。

文是个格格不入的人,北大研究生毕业后,他逃离北京,回到故乡乌镇,躲在书院里修古书,与齐叔相依为命。

他热衷于和一切衰败的东西打交道,衰败的小镇,衰败的老头,衰败的桥梁和衰败的酒坊。每天早上,他把落满尘土的古书残页浸泡在水里,迎着阳光展开,日复一日,直到自己也走向衰败。

柏拉图曾经说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哲学家———读书四十年,再当十年山野村夫。文就是这种人,好像看穿世事。

但有一天,当他和来自台湾的英**四目相对,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那些领悟并不成熟。

英是典型的都市女性,精明干练,有背景有地位,但忙碌的生活时常让她疲惫,未婚夫的不理解让她感到孤独。

刘若英在主题曲《明年此时》里,第一句唱道:“ 这样的我们,算不算幸运,在人生的定局之后,找到另一个自己? 这样的我们,对不对得起,守住了欲望是否就安了心?”

在30岁相遇是件尴尬的事,30岁是个尴尬的年纪,一边开始承担责任,一边思想还没有彻底死亡,还有可以改变的能力。

为了靠近彼此,英和文想要改变,为此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吃遍了想念的苦。

-我们相爱过吗?-相爱过。-多久?-好像是一瞬间。-那剩下的呢?-剩下的,是无尽的挣扎与惦念。生命中是没有奇迹的。

但奇迹最终没有发生,人都是懦弱的,想要改变的同时,也害怕失去本来拥有,更害怕道德上的压力。

文与英短短6天的爱,最终只能发生在乌镇这个世外桃源。

就像《廊桥遗梦》中主妇弗朗西斯卡最终放弃了与罗伯特远走天涯,回归家庭: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

▲ 英送给文的书,里面写着: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

后来黄磊说,演这部片子时有一种“绝望的美”,但这种绝望是理性而温存的。

文和英的结局似乎早在上一辈的经验中就被注定,就像齐叔与他错过一生的爱人莹一样,“文”长出胡须来就成了“齐”,“英”读成二声就成“莹”。

生命的遗憾之美,爱情的节制之美,这正是《似水年华》的动人之处。

在剧的结尾,文在寄给英的信里这样写道: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真心地热爱过,并且尝试着去正视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电视剧拍完后,作品发布会上,黄磊说: “我与刘若英之间产生了第四种感情。第一种是友情,第二种是亲情,第三种是爱情,而我们是第四种。”

2004年,黄磊结婚,据说在那两天前,他给刘若英打了一通电话。

开玩笑说,如果她不同意,他就不结了。

一个时代的消逝

对黄磊来说,乌镇不仅是自己的精神故乡,更成了自己的事业。作为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黄磊每年都会去一次乌镇。

每次去,他都会到文经常打篮球的地方,打一会儿篮球,回味曾经的青春岁月。

2013年时他在微博上写道:我把魂留在乌镇已经十一年了。

拍摄《似水年华》就像一个节点,往前是青春,往后是家庭,这是30岁时的黄磊给人生的一个交代。

不仅对黄磊,在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刘若英的生命中,乌镇也烙下了特殊的印记。

刘若英曾三次成为乌镇旅游的代言人,她对乌镇有着暧昧的情感联结:“这个地方跟我的情感很像是过去的恋人,有些恋人即便没有在一起,可是曾经有的情感是一直在那里的,留下的美好是不会变的。”

▲ 刘若英为乌镇代言 | 图源:乌镇宣传片

就像文与英被留在乌镇的爱情故事,也不会变,直到成为这座小镇的精神图腾。

“故事是故事,日子是日子,有些事把它藏起来更好,日子久了就变成故事了。”齐叔这样告诉文。

有齐叔在,似水年华的故事就不会结束。

无论在戏里还是戏外,只要朱旭老爷子在,就总能让人安心。

在黄磊的记忆里,老爷子总爱坐在立志书院的那张老藤椅上,不管有没有他的戏,他都愿意在旁边陪着这些年轻人。他教年轻人把台词写在小卡片上,随时拿出来看一看,他说:“你们这群孩子,我得看好了。”

每天拍摄收工时,老爷子都会等到最后回去休息,在寂静的水乡夜晚,摆上一桌酒菜,拉着黄磊和刘若英陪他喝杯小酒。

2015年刘若英开演唱会,犹豫着要不要邀请年迈的朱旭,结果老爷子自己过来了。演出当天,老爷子去后台给刘若英送花,笑她穿一身“不知什么东西”。

▲ 朱旭在刘若英演唱会后台 | 图源:刘若英微博

刘若英问他“好看吗?”,他眯着眼睛笑着说: “好看是好看,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那时,朱旭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

2018年9月,《似水年华》的故事上演后的第15年,朱旭老先生逝世,享年88岁。

齐叔走了,文没了父亲。

陈志远也走了,黄磊没了良师益友。

那天早晨的钢琴声还时常回荡在耳边,弹琴的人却已不再,陈志远走后,黄磊再也不在公开场合唱歌。

▲ 图源:《向往的生活》

人们相聚然后离开,随着剧中人的纷纷远去,似水年华的故事也不再完整。

黄磊当上了好爸爸,刘若英嫁为他人妻,属于他们的时代也终将告一段落。

但黄磊总记得离开乌镇那天的情景,他是最后一个离开乌镇的,那天他带着灯光和副导绕着乌镇走了一圈,“那是带着与一个时代告别的心情,离开之前我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乌镇的石板上。”

走的时候,乌镇周围已经圈起了很多工地,高大的脚手架触目可见,当地政府决定在周围盖一些购物中心,招商引资,发展旅游。

那时黄磊不知道,《似水年华》将是最后一个拍到乌镇原始生态的电视剧。

他也不知道,古典将成为下一个时代日益稀缺的资源。

部分

参考资料:

1《“诗性江南”的影像建构——1990年以来关于江南古镇的影视研究》,卜令娴

2《残酷与美丽——电视剧<似水年华>赏析》,**评介

3《从新文人剧现象看荧幕精英文化》,叶佳

4《当代乌镇文化研究》,郭倩

5《浅析电视剧 <似水年华>的创作特色》,王淼

6《新文人剧研究》,张帆

7《黄磊<似水年华>:如梦的景如诗的爱》,新快报

8《黄磊:我与刘若英是第四类情感》,新闻晨报

9《“奶茶”的情事疑云》,万小刀

来源网络

是邓丽君的《南海姑娘》这部黄磊自导自演的首部电视剧,取景浙江乌镇、台湾台北,很凄美,同时还有同名专辑

专辑《似水年华》

专 辑:似水年华

歌 手:黄磊

[01]年华似水(配乐)

[02]年华似水

[03]年华似水(钢琴版)

[04]当我想你的时候(黄磊&张清芳&黄舒骏)

[05]四分之三的爱(配乐)

[06]似水年华

[07]四分之三的爱(钢琴版)

[08]于事无补

[09]邂逅(配乐)

[10]深

夜深了,你会走进那灯红酒绿么?

可能看了太多酒吧乱象,其实我是有点害怕走进去的,但如果有三两好友一起,似乎又是个不错的放松地方,尤其是旅途中的酒吧,也许会有意外故事发生呢?

那是乌镇,河边一家名为“似水年华”的酒吧,安安静静的。唯一闹腾的,是隔壁桌,他们几个大男人坐了一圈,在为其中一个第二天就要迈入婚姻殿堂的兄弟而庆祝,可是这个准新郎官却一脸愁容。他似乎不想结婚,但又不可拒绝,他觉得自己被一只名为生活的无情的手,推着向前走。

他爱他的新娘吗?他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是个懦弱的男人,连自己的一点点抗拒都无法表达,只好抓住这夜酒水狂欢。

他们开始玩闹起来,似乎玩起了游戏,输了的人就要喝。新郎的运气似乎不太好,他一直在输,喝了很多。可是该走了啊,他要坐船,去参加自己的婚礼。

几人簇拥着,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向岸边,船在等着了,可是这几人已经喝得迷迷瞪瞪,甚至不知道该上船的是谁,他又要去何处,去做甚么。最后,一个稍微清醒些的说,船票在谁身上,谁就是要坐船的人。

哈,合理。然后大家翻起了身上的口袋,一人掏出了船票,晃悠悠上了船,一路划行,一路还唱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真把自己当成杯酒当歌的大诗人了。

送行的人也相互搀扶着远去了。似乎日子就将不温不火地继续下去,如同过去的每个日日夜夜。

但是,每个故事的都会有个意想不到的但是。第二天,一个普通的一天,那个真正要坐船的新郎官在酒吧醒来。他有点懵,直觉告诉他眼下的场景不对,过了一会儿他才想起来,今天是他的婚礼。这个上错船的乌龙,听起来非常致命,可似乎他的不在场,又让他有点高兴。仿佛是在向他的未婚妻反驳,看啊,我不是你口中那个懦弱的男人。

他一边感到轻松,也还有点着急。本该回到京城的他,如今还在乌镇坐着,他甚至感觉到了饥饿,坐在椅子上,想吃点东西。

“你是谁?这是我预订的位置。”这时候他才发现了旁边的女子。她约了人在这里吃饭,可是一个宿醉的酒鬼赖着不走,她有点生气,但没有强行赶走他,甚至还帮他准备了一点食物。

她等的人姗姗来迟,但这个迟到的男人竟然恶人先告状,质问着那个在吃饭的男人的身份。原来啊,他这么担心,并不是普通爱情的小情趣。这个暴怒的男人,是有家室的,却以爱的名义,绑住了这个姑娘。他生气,是因为害怕所爱之人与他一样,违背爱的忠贞么?还是因为,他不耐烦了所谓爱人,天天念叨着,让他赶紧离婚,好信守承诺来娶她呢?他愤愤离开。

听起来,这姑娘似乎不值得同情。可是,她一开始,不知道他是别人的丈夫呀,他们相爱,是错了么?那个没赶上船的男人,把肩膀借给了她。

就在这短暂的时光里,他们的情绪涨落,眼前的陌生人都变得可爱。姑娘诉说着她热烈的爱,在一天天等待中消磨,她永远无法与心爱的男子在节日里同行。男子说,他并不想娶一个瞧不起他的女人,可是他却无法拒绝,阴差阳错下,他做到了自己想做的。

天黑了,又亮了,该走了。

那个错过婚礼的人该走了,他又要继续回去面对他的生活了。还会见面么?看着这个只认识了一晚的女子,他在想,会不会为了她,再次到这个镇子来呢。那个女孩也该走了,这是她和他经常约会的地方,可是似乎没有来的必要了。

这天,桌子边上又围坐了一圈男男女女,这个酒吧的服务员在给朋友说着上面那对男女的故事,众人听完一阵唏嘘。后来,他们还在桌子抽屉里找到了一封信,看内容是那个女孩留下的。她把她的爱留在了纸上,结束在这家酒吧里。

全剧终。

演员们的眼眶湿润泛红,是为了刚刚自己所扮演的戏中人,也是因为演戏的自己吧,在台上,感觉他们真的是燃烧生命地去演绎一个故事。

这是一段发生在乌镇酒吧的浸没式戏剧表演的脚本,是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的一场演出。演出形式真的很神奇,观众买了戏票,就可以坐在酒吧中,选择喜欢的角度来观看这个故事。演员就坐在旁边,演起来前看着像是跟他们一样的普通游客,一段钢琴音乐响起,演员动作定格,酒吧变得安静,故事就开始了。

说不定在这个酒吧里,曾经真的发生了戏里面的故事,更不用说乌镇这种旅游胜地,这样的故事应该更多吧。一个想要挣脱生活而不敢的男人,一个用力去爱,爱得卑微又勇敢的善良姑娘,此刻没有道德评价,就是一个相互拥抱取暖的故事。其实,也许那个不肯离婚的男人也是一样的吧,渴望爱却懦弱不敢拒绝生活的安排,真担心那个本该坐着船走的男人,最后也会变成一副相似的丑恶嘴脸。

不知道故事里的主人公后来会不会再次回到相遇的地方,若是真有这一天,他们估计也不想遇见,因为啊怀念的是某一时刻,曾经挣脱了束缚,短暂遇见自己内心声音的灿烂时刻罢了,并非真的对谁真的会念念不忘。

比起高台上的表演,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演出,更能直击人心。酒吧的环境,也正好切合了故事背景,连名字都那么妥帖——年华似水,爱而不悔。

了解了戏剧的排练过程,还会发现,每次演出都是各种机缘巧合糅合的产物。你会看到女子是灵肉分离的,女演员不说话,只有肢体表演,而旁边是她的灵魂——一位男演员在说。这本非故意作为,而是因为排练过程中,剧团开始是缺少女演员的,后来演出前才临时来了可以让演出效果更好的女性,考虑到时间、背词、熟练等因素,让我们看到了灵肉分离的这个设计,也算是妙。

期待可以去感受一次浸没式戏剧,更多戏剧故事和戏剧节目信息,可以看前两篇文章:

01 不想下蛋的小鸡不是好水手

02 解《鸡兔同笼》,也是解爱

年华似水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很恐惧死亡,大概每个人在少年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时间,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感,我以前有一个很老式的闹钟,是那种上发条的,它走起来声音很响,就“ke ka ke ka ke ka”那年我大概九岁,我就躺在家里的床上听到“ke ka ke ka”的声音的时候,我从床上跳下来,就开始写,一小时等于六十分,一分钟等于六十秒,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年有多少个小时?我就算,这一辈子有多少秒?然后开始心里就很害怕,我在那个暗夜里面开始哭泣,我觉得我如果把这些数字数完了,我就死了,于是我对生命是恐惧的,我觉得它会失去。

1999年我拍了[人间四月天之后,我就得了心脏病,我第一次住进医院的时候,医生跟我讲的话我现在记得还很清楚,医生说:你现在就得住院,因为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那年我28岁,我没有想到那个生与死那个概念对于我来讲忽然变的很近。那个时候我的心跳在睡眠的时候一分钟只有三十三次,后来经常有人问我说:现在心跳怎么样?我说还在跳!就是慢了点。于是我想起徐志摩以前讲过一句话说:只要心还跳。

年华似水(钢琴)

我住进(安贞医院),夜晚我就睡不着觉,我忽然想,在这样一个二十八岁的年纪,,忽然在考虑明天是不是会再面对这一切?我跑到楼下,那个医院里面有个花园,有一个很小的人工的池塘,正好是暮秋,柿子上的叶子都变黄,结了些柿子,我就在那个柿子树下,坐在那个小的池塘边上,抽一根烟,我明知心脏病是不应该抽烟的,然后我就在想,也可能就结束,可是那时候就我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领悟觉得我自己应该怎么去再面对今后的生活。

年华似水(竖琴)

去得到的东西少一点,然后让自己的生命短一些。可能不再希冀的时候,避免不了的痛楚就相伴的离开。我没有讲那个时代有多糟糕,我觉得今天很美好,我也觉得我们能够活下来活下去,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问题是什么方式去面对你的生活?我也是,以前都很希望自己得到的多一点再多一点,当然,对生命更有着那种很坚定的执着。

年华似水(钢琴+双簧管)

今天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用些什么东西交换,去回到一个你特别想回到的地方。我希望有个魔法师跟我做一个交换,用我生命的最后十年或是二十年去换那一刻,我一定换,我会把我后面生命都换给他,换回一个时刻,和大家坐在一起,我希望他们都对我如次的宽爱,如次的体贴,每个人都是深爱着我,包括有些已经不在的人。

四分之三的爱

我在一个商场碰到我初恋的女朋友是在我们分开之后的差不多十年,我们在恋爱的时候都一直写情书,那时候我们两个人都会把信投在同一个邮筒里,然后邮递员把信交给对方,因为那是情书,情书一定要寄,一定要有邮票,要有邮戳,要有放进邮筒的一瞬间,十年之后我们在商店碰面的时候,都是在收款台付款,我们都是去买信纸。我跟我女朋友讲说,刚刚我碰到了我初恋的女朋友,她说是吗?我说我们都是去买信纸的,她说是吗?我说可是我们永远不会为对方写一封情书了!她没讲话,我也没讲话。

以前我有她家的电话号码,我以前坚信这个号码是我一生不会忘记的,我现在一个号码都记不住,我以前觉得我们会一生厮守,我们在一起共处还不到一年,我们把一生想的太简单了,那时候我每天都可以不睡觉,每天可以不吃饭,每天可以不做功课,可是我不能一刻不想到她,今天,我每天都要吃,要睡,都要工作,偏偏就是这个事情有点不见了。

四分之三的爱(钢琴)

我记得那时候,北京的天特别冷,我们一起看过一场**,那**好长,是个台湾**,名字我忘了,很不好看,而且完全不吓人,而她就故做被惊吓的把手放到我的手里,我也好象就若无其事的握住她手,然后她就说,你的手好凉,我说我冷,然后她在我的有脸颊用嘴唇碰了我一下,然后说一个吻等于三十卡的热量,我们在那个飘着雪花的北京的夜晚,路灯是惨白色的,可是远远的楼门口那个灯光是暖色的,她的衣服是白色的,她站在当中是金色的,她就回过头说你怎么还不走?我用我当时想象的出来的最帅的姿势,站在那个风雪的夜晚,一个脚站在地上,一个脚跨在脚踏车上面,然后头昂起来,我觉得很高傲,很像一个贵族,很像来蒙托夫或是普希金,我就说,我在等,她说等什么?我说热量。那个笑容是灿烂的,是你一生见过最灿烂的笑容,那个拥抱是你一生最紧促的一个拥抱,那个吻也是你一生中最美妙的一个吻。可是我就是忘了她家电话号码,对,就是这样。

四分之三的爱(竖琴)

我记得我们走进女生宿舍的那个楼道,我们荒唐不笃,我们像是一个疯癫的少年,夏天的风吹着所有的门的帘子,那些门帘有粉色,蓝色,红色,绿色,全部被吹了起来,像是一面面招摇的旗帜,在欢迎我的到来,你走过那个女生宿舍的的楼道,走向你爱人的身旁的时候,你什么也没有想,就是想爱,可是,就是失去了,年华就是会失去。

邂逅

北京的树叶落了满地的时候,都是杨树叶,清洁工把它堆成山,扫成一堆一堆的,在我童年记忆中,大概有三个我那么高,几十个我那么大的一片,我爸爸妈妈把我的家门的钥匙栓在一个鞋带,挂在我的脖子上,我下了课第一件事就是跟着我那群朋友,狐朋狗党,窜到那片树叶上面去摔交,拳击,打闹,等我回到家的时候我打不开我家的门了,那串钥匙不见了。我爸就跟旁边的人家借了一台脚踏车,带着我,到那片树叶那边,我们父子二人把这堆树叶从这个位置挪到那边那个位置,没有找到那串钥匙,然后,我爸爸就毒打了我,因为我丢了很多把钥匙,家里锁换来换去,打完我之后,我一点都不觉得难过,反而觉得很开心,因为我第一次发现我爸爸会骑车,而且会带着我,我就一直幸福的坐在后面,抱着他的腰,把脸贴在他的后背上。又快要秋天了,树叶又快要掉了,我不知道哪片树叶是我记忆中的那片叶子,而且我也不知道那片铝做的钥匙是不是化成泥土了?我也不知道我还可不可以有一把钥匙去开我快乐的门?

邂逅(钢琴)

什么是我的快乐?童年是我的快乐。或者说,在我不会去了解我自己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在我曾去希望了解我自己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在我不曾对我自己有任何了解的时候,我是快乐的。我小的时候,那时候没有手表,我会用原子笔早上一起来,上学之前先画一个手表,有表盘,表针,刻度,表链,全部都有,然后就会写一个几点,画一个几点,然后会往学校走,背个书包,然后就会突然走着走着,跟神经病一样,就会停下来,然后一抬抽袖子一看,可那个分明就是我画的,然后我就继续往前走。这是我对快乐的回忆。

邂逅〔竖琴〕

我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少年,我在少年的时候从来不回忆也不幻想,我只是面对每一天奇妙的世界,任何事情对我都是新奇的,任何地方我都想要去,我那个时候大概也是能鐕要鐕一遍,能爬的地方爬一遍,那做坏事的事情就做一遍,就一定会去那些事情,我小时候常常让我的父母很担忧的地方是,我没有什么志向,人家说你要干嘛我就说我不知道,今天我做了这些事情是我预料之外的,明天我要做的事情我今天还是不知道的,可是我今天知道我为什么这样想的原因,大概是我的个性使然今天我了解它像是一列火车,在很漫长的一个路程中去兴驶,我不想做在车头,我也不想在旁去看什么,我也不想站在车尾去看走过的路,我只想坐在车中,疑问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什么,那个东西对于我来讲没有引力,我宁愿不去看风景,设置愿意作为风景存在在那里。

邂逅〔深情〕

我有点坚信我最好的已经过去了,虽然今天大家看到的是我的最好,其实不是,当它开到你身旁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只是想到快点长大我也没有准备好长大,这是关键,可是我就开始长,我现在开始有点准备好要面对长大的时候,有点长完了,剩下就是废话。

邂逅〔弦乐〕

大概到大学之后,我觉得我失去了全部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我只活在当下,我只是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然后去想我应该要学会的东西,我觉得我应该要长大,我应该要去得到什么东西,我应该要去挣到什么东西,我应该用一个什么方式做一个好儿子,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朋友,做一个好恋人,做一个好的什么,那个好已经变成了是一种约定,让你一定要去赴这个信约,好象我们注定要为“做好”赴一个约定。

邂逅〔吉他〕

三十之后要做什么,我有一天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个设想其实特别容易实现,就是要赚多一点钱,然后就去种地我们都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能想,而且我们很确定的知道,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答案没有,我每一天都是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可是我又是一个整体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觉得比整体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要好

邂逅〔吉他二〕

我今年三十一岁,我经过很多的瞬间,到我见到我现在的女朋友,到我们在一起过这么多年,准备要过一辈子的时候,我去回头看,我觉得那每一段我都是美妙的,那每一段都是让我永远不会忘怀的,可是那每一段又都是模糊不清的,完全的记不住,可是我就相信那些东西都存在过,存在于我生命的某一个段落,我不是那个我,我是好多个我,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壳,里面换了好多个我,有小时候的我,有略微长大的我有稀罕字的我,有讨厌自己的我,有自以为是的我,也有那种开始看待自己的我。

曾经

柏拉图有一本书叫(理想国),它里面讲到说,人的思维,能有好几种东西去推动它,有三种,一种是依凭着欲望去行为,一种是依凭着情感去行为,一种依凭着智慧去行为。依凭着欲望的人是贪婪的人,依凭着情感的人是盲从的人,依凭着智慧的人是幸福的人。快乐与拥有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因为根本就没关系。所以,拥有者也痛苦,不拥有者也痛苦,所以,拥有者也快乐,不拥有者也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它们之间,只在有一个时刻,有一个刹那存在过,然后它就变成叫是对快乐的回味和对快乐的向往。

曾经(钢琴)

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很复杂,只是我们忽然多了一双眼睛,看到的不是我们现在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我们在看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你知识经历过的,可是被你的思想情感幻化了,你会用另外一双眼睛去看它,而且你会看的特别的着迷,看的特别的投入,你会看的特别的清晰,你会比每一个时刻看到的更快乐,更投入,你会忽然觉得,有时候你宁愿闭着眼睛看也不愿意睁着眼睛去想。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老人,很老,坐在他家的门口,天已经很暗,也许我就是其中之一,你哪知道他在想什么?你哪能知道他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矫情造作,我们都以为是很了解很快乐的一群,我不觉得,而且我很不觉得,所以我更要感谢我的生活,我碰到的这些人,他们都可以去听或者懂彼此,我也试图用一种方式去了解他们。

曾经(弦乐+长笛)

我们不小心爱上初恋,我们不小心爱上一个很美妙的瞬间;不小心爱上有儿子,不小心爱上了有家庭,不小心爱上了稳定,不小心,全部都是不小心,全部都不是一个少年预设好的。我觉得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你准备好的时候有结束了。

片尾经典对白

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真正熟知了这里的一切

也终于了解了那一年,你为什么会来,又会走的原因

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

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

其实,我们的名字早就刻在了这乌镇的碑墙上,

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的,而且也注定,要这样结束

我们爱过,

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珍惜那热爱,

并且尝试着去证实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

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而且不只是我们做到了,他们也一样

有个诗人叫聂鲁达,

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

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

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年华似水(配乐)口白: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点再少一点,我也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

我从1995年到现在是7年,我大概所有的印象都是在每一件工作和那个工作的缝隙,比如说95年我在拍《新夜半歌声》,然后,空了几个月,我在排学校的舞台剧,然后我在拍**《半生缘》,或者比如说我在拍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你所有的记忆都是在你的工作日记本上,那日程表可以找到,可是在这个之前,或者是更早,在1990年,我拍第一部**之前的记忆,是一个眼神,是一个味道;是一个表情,一种可以伸手就可以触碰到的那种温暖,那个记忆可能是你这一生都想回去。

我去年满了三十岁,在满三十岁的那天,我就拿一张纸写,我说三十岁是什么?有人说二十岁叫青年,十来岁叫少年,个把岁叫童年,四十来岁叫中年,壮年,然后就是老年,忽然没有人给我们三十来岁定个名字,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像青年,可是已经不青涩,我也觉得有时候我们像中年,又没那么中庸,没有到把生活看的那么透彻,可是又老觉得自己已经透的不得了,彻的不得了,常常会对生活胡乱发些感慨,对自己人生做个总结,可是转过头看到自己的时候,又觉得像今天看到自己二十岁一样,于是就冒出了《似水年华》这个故事。

关于《似水年华》这部戏的拍摄,我觉得是对我青春的一个纪念,我觉得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做了一个记忆,做了一个类似于结束的东西,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

年华似水(钢琴版)口白:

在《似水年华》里面,我想要做到的是什么?我想,可能看不到黄磊的才华,也看不到我艺术上飞扬的激情,可能也看不到我对人生透彻的了解,可能都没有,但我觉得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就是我在面前我的青春过往岁月的时候,我有过的坚定,我有过的执著,我有过的那份爱。

北京的冬天,树叶会掉光,我在《似水年华》结尾的时候写了一段话,也在剧中的旁白里边讲到,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会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清晰、勇敢、坚强。

四分之三的爱(配乐)口白:

我们在乌镇拍戏,有一天,有一场戏是在墓地,我就有一天下午去选景,选到一个山叫“蠡山”,是范蠡的隐居的地方,大概范蠡有些人不知道,但西施大家一定都知道,就他们夫妻两人隐居的地方。那时候我们在那个“蠡山”上就找到了一个地方,修理了一个坟头,做了一个坟的外景。山上有个庙,叫范蠡祠,里面供着西施还有供着范蠡,还有一个唱经班在旁边念经,在唱大悲咒,我们一群人就躲雨躲在那个庙门口,我就坐在一个椅子上面,看雨会不会停,那大家在等我做决定,看是拍什么还是收工,我说大家等一等,也许雨就停了!可是雨就一直在下,我就拿起我的剧本,在那儿翻,接着我就拿起一支笔,那时候我好象好久没有在一张纸上写点和这个戏无关的事情,于是我写:到底我们在做什么?可以看到的是我每一个清晨四点站在我饭店的房间里面看着外面的雨,然后手里夹着一支咽,眼睛是肿的的时候;可以看到我每个夜晚拍完之后,回来之后,跟摄影师,灯光师一起看回放,喝啤酒开怀大笑的样子;可以看到我们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群年轻人想要做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个证明,证明了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美妙的爱。

四分之三的爱(钢琴版)口白:

“似水年华”是什么?是似水一样的年华,是你要去追忆的年华,可是毕竟是失去的年华。关于《似水年华》这个故事,其实最开始我们只有一个很奇妙的瞬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在完全对对方没有任何了解而认识的情况下,竟然会再一个清晨拥抱在一起,他们在渴求的是什么?我现在才了解,在我写完这个故事,拍完这个故事之后,他们不是要对方,他们是要自己。我们在所有经过的爱情当中,都不是看到了对方,只是看到了自己。

邂逅(配乐)口白:

你说经过的爱情,今天要问我,我会狡猾的讲,我只有一个爱情。我在剧本里写了一个这样的台词。那今天你爱情这么久了,是习惯还是爱?我说是习惯的爱,就是这样。我说我们不小心爱上了东西,其实,都过去了,我们之后还会碰到很多不小心的事情,可是我在《似水年华》这部戏里面是真心的,静静地去品,去怀念,去唤起,我曾经有过的那一段东西,可是我也是轻轻的跟它招手,说:再见。因为必须再见。

邂逅(深情版)口白:

《似水年华》是我的镜子,可是它照出来的不是一个清晰的我,是一个清晰的你,当然,我希望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这个故事是我自己讲给我自己听的,每个演员是演给自己看的,每个观众也是给自己看,我觉得,可能有过情感的经历,甚至要有情感领悟的人,会在剧中有那一丝感动,而且那感动完全和剧中人的表演没有关系,只是他在那一集演完或是全剧演完的时候,他会在跟他身边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沉默了一下,脑中会突然闪过一瞬间,有没有过那样的一个背影,一个眼神,一个呼吸,一个坚定,一个忘却,会,我觉得大概年纪小一点的朋友会幻想,可是有一点年纪的人就会开始去回忆。那是我在北京拍的最后一天,那条胡同叫“小金丝胡同”,在《似水年华》当中,它的名字叫“北官房胡同”。我坐在那个地方准备开始喊预备开始,我还记得在那个胡同的靠墙的地方,然后刘若英面对着墙壁,面对着摄影机,手里拿着一朵红色的花,然后对着父亲住过的小院子讲说:爸爸,我该怎么办?然后眼泪流下来,然后我还记得很清楚,我钻在那个监视器面前,拿一个黑布盖着头,我在里面也掉眼泪。

曾经(配乐)口白:

很多人在看完《似水年华》后是一样的,就像你会想到你再也不会给你曾经有过的一段任何的一个痕迹,再也不会,你就是打开电视看电视,关掉电视去睡觉,就是这样。它只是一个电视剧,每个人去里面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最想给观众看到的是每个人想要看到的东西,可能每个人都会在里面找到一些。它不是一个很完整的,很像电视的故事,可是它是一个很完整的,很像我们经历过的情感。在《似水年华》拍摄的时候,在我心中出现的东西可能都是跟现场无关的东西,跟拍摄无关,这像讲到情感一样,我自己更希望我今天,在往后,什么都空白的,我真的很希望,可是我知道不可能,它一定会沾染各种各样的颜色,那就沾染好了,因为我总有一天还要回头来看,我现在越来越容易感觉,就是,《似水年华》我们写到2050年,这个故事的结尾在2050年,2050年的时候,按照我现在应该的年龄的话,我应该是79岁,我那个故事写到我好老,我不知道那个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似水年华》那部戏其实当初拍的时候应该拍成今天这个样子,让我有很多理由很多愿望再活50年,也算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说《似水年华》给我什么?刚刚我说给观众的,那给我更多的就是一个记忆,一个结束,我自己觉得开场白和结束语是一样的: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点再少一点,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那个多像是一句结束语,好象把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要结束,可是这分明是我新的一段生命的开场,我们怎么能去怀疑生命是什么?或者是猜测生命是什么?只是再往前走,年华真的逝去,有天我们还会觉得年华老去,年华故去,可是,那就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那些东西就是我们生命全部的华彩,你说我哪一个瞬间,或者哪一部戏,或者哪个东西给大家的印象最深?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自己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不精彩的,也没有一件事情是精彩的,因为它只是我的经历而已。

曾经(吉他版)口白:

我们那天就开玩笑,一对夫妻一起看了这部戏,看到最后一集演完的时候,忽然妻子转了头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那个丈夫好似若无其事的看了一眼桌子,桌子反光,若无其事又看了一眼他的妻子,于是,妻子会说,你有没有过一个英?那丈夫说:没有,但是,你有没有文?然后妻子也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28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