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恩莎卫浴品牌文化

法恩莎卫浴品牌文化,第1张

法恩莎 是意大利一个盛产陶瓷的著名小镇,这里出产的陶瓷透出一股唯美、优雅、艺术的气息。20世纪初,与毕加索齐名的现代派画家马蒂斯(Matisse),到意大利陶瓷之乡法恩莎游历,寻求艺术灵感,在一次漫无目的的街头漫步之际,神秘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为少女的美深深打动,在巨大的创造灵感和热情的推动下,意大利设计师创作了一幅极具魅力神韵的作品,并将其命名为《法恩莎少女》,一时间《法恩莎少女》唯美优雅的艺术风格轰动了整个艺术界,法恩莎品牌由此孕育而生。

以专业生产“FAENZA”牌陶瓷洁具、浴缸、浴房、浴室柜、龙头、五金挂件,以及瓷质饰釉砖、抛光砖、瓷片、外墙砖、广场砖等系列产品而享誉业界,产品远销海内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行业被冠以“陶业航母”之美称。

巨大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法恩莎集团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及广泛的影响力。2011年,法恩莎凭借多年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下来的雄厚综合实力,在行业内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在消费者群体的高度认可与美誉,成功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此外,法恩莎还曾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中国厨卫百强企业- 卫浴 领军企业十强”等称号,充分体现了法恩莎品牌的雄厚实力。

法恩莎的知名度来源于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

法恩莎“FAENZA”产品采用意大利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并依据欧盟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在品质, 环保 均有高水准表现。截至目前,法恩莎业已通过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先后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中国节水产品”、“美国UPC”、“欧盟CE”、“世标WSC”、国家“二级计量单位”、“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认证。

法恩莎产品的高品质体现在美学,科技与人体工学的融合

法恩莎产品向来在美学设计上享有盛誉。法恩莎在2009年推出的飘系列以其惊人的魅力,在当时的整个行业中产生了不小的震撼。源于自然的设计,模拟了溪水在流淌中所展现的轻柔动人的形态,以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工业产品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更被称为年度最唯美卫浴产品。飘系列荣获“中国创新设计大奖——红棉至尊奖”。

为了更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如今年来法恩莎的产品战略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变。在注重产品的优雅艺术性的同时,法恩莎将更加注重产品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唯美恬适的卫浴空间。这样, 法恩莎卫浴 的特点将变得更加鲜明,内涵将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唯美,优雅,艺术外,还加上了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人性化。

公司先后荣获多项荣誉,产品均通过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45升水以下超节水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中国节水产品”、“美国UPC”、“欧盟CE”、“世标WSC”、 国家“二级计量单位”、“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认证;获“广东省名牌”、“广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陶瓷行业名牌”、“厨卫百强-卫浴/ 瓷砖 类十强”、连续三年“中国创新设计大奖——红棉至尊奖”、“中国饭店协会大赛指定品牌”、“中国房地产协会首选品牌”、“广州设计周设计师唯一指定品牌”、“中国酒店协会战略合作品牌”等各领域上百个奖项。作为一个全球知名卫浴品牌,法恩莎卫浴在产品技术和设计上的努力是矢志不渝的,企业的强大实力由此可见一斑。1999年公司创建;

2000年第一批产品下线;

2003年新建高明生产基地;

200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创新大赛”金奖;

2006年,荣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

2007年,荣获《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证书;

2007年,超节水型座便器“1659”荣获红棉奖;

2007年签约广东四会,同年启动法恩莎瓷砖项目;

2008年,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 “OVERFLOW飘”,喜获08年度红棉奖;2008年开始布局全国,签约江西景德镇和山东德州;

2008年第一批法恩莎瓷砖下线。

2009年“Diamond·钻”系列首次荣获中国创新设计大奖中的红棉至尊奖。

2009年法恩莎瓷砖在全球范围内隆重上市。

2011年9月17日国邦美家居望湖店B馆二楼法恩莎卫浴望湖店盛装开幕

发展战略:法恩莎十分注重的产品精致化,高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法恩莎还会继续努力,针对各个地区进行针对性改进,以更符合人们的使用需要和审美要求。由此可见,法恩莎必将在通往世界民族品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全国布局:如今来法恩莎开始进一步布局全国,先后启动江西景德镇和广东四会两个大型生产基地的建设项目。其中江西景德镇基地为超大型生产基地,其占地面积约为2400亩。江西景德镇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法恩莎的主要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法恩莎将携“家居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全新生活理念,为全球消费者呈献更为时尚、简约、唯 美的 整体家居艺术空间。

企业文化:法恩莎是谁?法恩莎是高品质卫浴及配套产品的制造者,法恩莎人以不断改善人们的卫浴生活品质为己任,专注于制造高品质的卫浴及配套产品,法恩莎产品便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法恩莎成长体会?营造一种员工、股东、供应商和经销商共赢的机制,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因

法恩莎的愿望:成为所有法恩莎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平台

法恩莎的使命:改善人们的卫浴生活品质

核心价值观:诚信、敬业、团结、公正、感恩、奉献

核心经营理念:快乐的员工、满意的客户

领导文化:关爱和培训下属,勇挑重担,坚决完成任务!

企业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勇创新高

法恩莎企业宗旨:诚信经营,持续改善

法恩莎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团队、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强势的品牌文化

1 范如归文言文翻译及包含的题目答案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

少年时代跟随舅舅胡安国学习《春秋》。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

刚到武安军时,正碰上统帅准备杀人,范如圭指出统帅的失误,统帅认为已经签署命令不能轻易改变。范如圭严肃指出“:你怎么能够如此看重改动一字而轻待部下数人的生命呢?”统帅惭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自此以后,官府中事无巨细均要向范如圭咨询、请教。在临安军任职数月后,范如圭因父母丧事而离职。

范如圭被征召为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侍从大臣交替推荐,被召来参加秘书省正字的考试,被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秘书省府,是收藏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赵鼎面有惧色,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

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激起朝廷内外的一片愤怒。范如圭与秘书省十余人共同商议,准备联合上奏疏指出和议的弊端,奏疏草稿写好后,多数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

只有范如圭一人上书朝廷,揭露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出:“秦桧不丧心病狂,怎么会如此做,这必将遗臭万年!”秦桧极为愤怒。这份奏疏是范如圭与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轮到范如圭进宫与皇上对话时,他说:“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宋高宗流着眼泪说“: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

当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

范如圭因父丧请假告归,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父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

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入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

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高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宫与宋高宗对话,说:“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没有野心的人。”

言词甚为恳切。又指出“:东南地区不生育抚养孩子的风俗,是灭绝人性的,请求陛下推举出汉代《胎养令》以救治他们,也如越王勾践鼓励生育以向吴国报仇一样。”

宋高宗认为他的议论很有道理。范如圭又说“:现今实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获,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发给种田士兵的服装和粮米仍和过去一样,使致力耕种的人断绝了赢余的念头,懒于农事的人也没有饥饿之忧,因贪图微小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因图谋眼前的利益,妨碍了 的远景规划,这就是屯田法实行很久一直未获成功的症结所在。

应该登记荆州、淮州一带空闲的土地,将土地规划成井字形状,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农业就能迅速发展,农田利润得到提高,武装力量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

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高宗,请求宋高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

宋高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当天,宋高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

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强行役使禁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

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

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性如此。

他治学以经术为本,不写浮华无用的文章。他曾草拟有关屯田制度的文章数千言,还未来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张浚巡视地方军备时,奏请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将文章取出。

张浚罢官后,范如圭有关屯田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践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关朝政方面的议论,收藏在他家中。

2 翻译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年进士第,移西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3 翻译常同,字子正这篇文言文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以敌难不赴,辟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寻除太常博士。

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左司谏江公望,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自元丰新法之行,始分党与,邪正相攻五十年。

章惇唱于绍圣之初,蔡京和于崇宁之后,元祐臣僚,窜逐贬死,上下蔽蒙,豢成夷虏之祸。今国步艰难,而分朋缔交、背公死党者,固自若也。

恩归私门,不知朝廷之尊;重报私怨,宁复公议之顾。臣以为欲破朋党,先明是非,欲明是非,先辨邪正,则公道开而奸邪息矣。”

上曰:“朋党亦难破。”同对:“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上曰:“君子小人皆有党。”同又对曰:“君子之党,协心济国;小人之党,挟私害公。

为党则同,而所以为党则异。且如元祐臣僚,中遭谗谤,窜殛流死,而后祸乱成。

今在朝之士,犹谓元祐之政不可行,元祐子孙不可用。”上曰:“闻有此论。”

同对以:“祸乱未成,元祐臣僚固不能以自明。今可谓是非定矣,尚犹如此,盖今日士大夫犹宗京、黼等倾邪不正之论。

朋党如此,公论何自而出?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又奏:“自古禁旅所寄,必参错相制。

汉有南北军,周勃用南军入北军以安刘氏,唐李晟亦用神策军以复京师,是其效也。今国家所仗,惟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将之兵耳。

陛下且无心腹禁旅,可备缓急,顷者苗、刘之变,亦可鉴矣。”除殿中侍御史。

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而骄狠尚气,无所忌惮,一旦有急,其能相为唇齿乎?望分是非,正国典。

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

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纵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张九龄所谓不以赏功者也。”

颐浩罢相。论知枢密院宣抚川陕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金使李永寿等入见,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

上因语及武备曰:“今养兵已二十万。”同奏:“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

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

同奏:“敌虽议和,而两界人往来未尝有禁,伪齐尚能置归受馆,立赏以招吾民,今乃却泽,人心自此离矣。况宗诚起土豪,不用县官财赋,募兵自养,为国障捍,今因受泽而械之,以沮士气,非策也。”

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四年,除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

先是,同尝上疏论神、哲二史曰:“章惇、蔡京、蔡卞之徒积恶造谤,痛加诬诋,是非颠倒,循致乱危。在绍圣时,则章惇取王安石《日录》私书改修《神宗实录》;在崇宁后,则蔡京尽焚毁《时政记》、《日历》,以私意修定《哲宗实录》。

其间所载,悉出一时奸人之论,不可信于后世。恭惟宣仁保佑之德,岂容异辞,而蔡确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厚诬圣后,收恩私门。

陛下即位之初,尝下诏明宣仁安社稷大功,令国史院摭实刊修,又复悠悠。望精择史官,先修《哲宗实录》,候书成,取《神宗朱墨史》考证修定,庶毁誉是非皆得其实。”

上深嘉纳。至是,命同修撰,且谕之曰:“是除以卿家世传闻多得事实故也。”

一日奏事,上愀然曰:“向昭慈尝言,宣仁有保佑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正为宫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诬谤。欲辨白其事,须重修《实录》,具以保立劳效,昭示来世,此朕选卿意也。”

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后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

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

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

上为减数千缗。又言:“吴 玠屯师兴、利,而西川人力已困。

玠顷年尝讲屯田,愿闻其积谷几何,减馈运几何,赵开、李迨相继为都漕,先后馈运各几何,令制、漕、帅司条具以闻,然后按实讲究,以纾民力。”又言:“国家养兵,不为不多,患在于偏聚而不同力,自用而不同心。

今韩世忠在楚,张俊在建康,岳飞在江州,吴玠在蜀,相去隔远,情不相通。今陛下遣枢臣王庶措置边防,宜令庶会集将帅,谕以国体,协心共议御敌,常令诸军相接以常山蛇势,一意国家,无分彼此,缓急应援,皆有素定之术。”

诏付王庶出示诸将。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

复召,请祠,诏提。

4 郭忠孝传文言文全部翻译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签书枢密院事逵之子。受《易》、《中庸》於程颐。少以父任补右班殿直,迁右侍禁。登进士第,换文资,授将作监主簿。年逾三十,不忍去亲侧,多仕於河南筦库间。宣和间,为河东路提擧。解梁、猗氏与河东接壤,盗贩盐者数百为群,岁起大狱,转相告引,抵罪者众。忠孝止治其首,馀悉宽贷。宰相王黼怒之,坐废格盐法免。

(郭忠孝,字立之,河南人。签书枢密院事郭逵的儿子。学习《易经》、《中庸》于程颐。少年时代因他父亲的职位而做了右班殿的值守官,后来提升为右侍禁。再后来,科举中进士,改为文职官员,被委任为主簿。当时郭忠孝已经三十多岁了,不愿意离开亲人,多在河南筦库一带当官。宣和年间,被河东路提拔重用。解梁,猗氏与河江想接壤,有偷贩私盐的几百人聚在一起。那一年大举查处,盐贩们相互告发,许多人都要被定罪。郭忠孝只是惩罚了盐贩的首领,其余的从犯都宽大处理。宰相王黼知道后很生气,以不执行朝廷的禁盐法而免官。)

靖康初,召为军器少监。入对,以和议为非是,力陈追击之策,谓:“兵家忌深入,金人自燕蓟兴兵,逾河朔,犯都城,其锋不可当,今锐气且衰,又顾子女玉帛之获,故议和以款我师。今诸道之师集矣,宜乘其惰击之,若不能击其归,他日安能御其来。”上命与宰相吴敏、枢密李纲议,忠孝复条上战守利害、士马分合之策十馀事。主和者众,卒不用其策。改永兴军路提点刑狱,措置保甲。初,议者请择保甲十万刺为义勇,分隶河朔诸郡。忠孝曰:“保甲岁久,死亡者众,择三万人守都城可也,河朔骑兵之地,非保甲所宜。”上从之。忠孝亟走关陕,得胜兵三万,分隶十将,择一将统之。继遣兵趋泽、潞,听宣抚司节制。

(靖康初年,奉召任军器少监。入朝应对,认为和议是错误的,极力表达追击敌人的主张。说:“领兵的人最不该孤军深入到对方的地界中去,现在金兵从燕州、蓟州起兵,。。

金人再犯京师,永兴帅范致虚率诸军繇淆、渑入援,忠孝曰“金人深入,而河东无守备,愿分兵走太行,扼其归路,彼必来战,城下之围可缓。”致虚以为然。檄河中守席益、冯翊守唐重与忠孝同出河东,为牵制之擧,大军尽出函谷。

忠孝独以蒲、解军三千至猗氏,遇金人,破之。逾绛州,破太平砦,斩首数百级。

攻平阳,入其郛。会大军失利淆、渑间,乃引还。

及金人犯永兴,兵寡,或劝忠孝以监司出巡,可以避祸。忠孝不答,与经略唐重分城而守。忠孝主西壁,唐重主东壁。金人陈城下,忠孝募人以神臂弓射之,敌不得前。已而攻陷城东南隅,忠孝与重及副总管杨宗闵、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经略主管机宜文字王尚、提擧军马武功大夫程迪俱死之。朝廷赠忠孝大中大夫。子雍,别有传。

(时间关系,先做这一段。如要全篇,请加QQ252089187)

5 文言文“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原文翻译

原文翻译: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子孙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们。”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绍兴三年,朝廷召他回朝,他首次论述了朋党的祸患:“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

常同请求到郡县任职,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湖州知州。又被朝廷召回,请求做祠禄官,皇帝下诏让常同担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去世。

1出自:

《宋史•常同传》

2原文节选: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以敌难不赴,辟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寻除太常博士。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左司谏江公望,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

3赏析:

从本传记中可以看出常同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敢于触怒权臣,也敢于跟皇上提出直谏。

4人物简介:

常同(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常安民子。政和进士。宋高宗南渡,召为大宗正丞。绍兴三年(1133)除殿侍御史。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见,言:“先振国威,则的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著有《虚闲集》、《乌台日记》等,今佚。

6 文言文《宋史陆秀夫传》的翻译

译文在后,原文: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

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

时天下称得士多者,以淮南为第一,号“小朝廷”。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

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

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

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年正月,以礼部侍郎使军前请和,不就而反。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

时陈宜中往占城,以与世杰不协,屡召不至。乃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

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翰林学士刘鼎孙亦驱家属并辎重沉海,不死被执,搒掠无完肤,一夕得脱,卒蹈海。

鼎孙字伯镇,江陵人,进士也。 方秀夫海上时,记二王事为一书甚悉,以授礼部侍郎邓光荐曰:“君后死,幸传之。”

其后崖山平,光荐以其书还庐陵。大德初,光荐卒,其书存亡无从知,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云。

译文:陆秀夫, 字君实, 楚州盐城人。还在他三岁的时候, 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

稍大以后, 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 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 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 这小家伙不一般哪。”景定元年( 1260) , 考上 了进士。

李庭芝镇守淮南时, 听说了陆秀夫, 就将他罗致到自己的幕府中。当 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材最多的, 以淮南李庭芝为第一名, 号称“ 小朝廷”。

陆秀夫才思清丽, 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性格沉静, 不苟求被别人知道, 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 宾主共欢同乐, 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

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 在宴席上, 他总是正襟危坐, 矜持庄重, 很少与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务, 他都治理得很好, 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 即使调任官职, 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 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 曾三次进升, 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咸淳十年(1274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 提升陆秀夫为参议官。德

1 虔州学记王安石文言文答案

原文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

庆历中,尝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

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

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氵,莫不有所。

又斥馀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而来请文以记其成。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

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

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夫政,非为劝沮而已也,然亦所以为劝沮。

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

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杀戮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盖其教法,德则异之以智、仁、圣、义、忠、和,行则同之以孝、友、睦、姻、任、恤,艺则尽之以礼、乐、射、御、书、数。

*言诐行诡怪之术,不足以辅世,则无所容乎其时。而诸侯之所以教,一皆听于天子,天子命之矣,然后兴学。

命之历数,所以时其迟速;命之权量,所以节其丰杀。命不在是,则上之人不以教,而为学者不道也。

士之奔走、揖让、酬酢、笑语、升降,出入乎此,则无非教者。高可以至于命,其下亦不失为人用,其流及乎既衰矣,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

故当是时,妇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惑而不悟者也;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后世豪杰名士之所惮而愧之者也。尧、舜、三代从容无为,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馀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

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

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我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

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呜呼,道之不一久矣。

扬子曰:“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盖有意乎辟雍学校之事。

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

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悍昏へ凶、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故余为书二侯之绩,因道古今之变及所望乎上者,使归而刻石焉。 译文虔州在江南是土地最空阔的,高山深谷,荒山险阻,交、广闽、越贩卖铜盐的人,取道这里,从这里出入,偷盗抢劫作奸犯科的事,比全国其他地方多。

庆历年间,朝廷曾经下诏在州县建立学校,虔州也响应了号召,可是学堂低矮简陋狭小不能算是美观,虔州人想要聚聚私有财产,迁移并扩建学堂已经很久了,但是官吏常常在处理案件上耗尽精力,没有空闲顾及此事,总共有二十一年了。此后,改建在州驻地的东南,来顺从虔州人的愿望。

学堂在治平元年二月开始营建,提点刑狱宋城蔡侯代理虔州事务的时候,而在治平元年十月建成学堂的人,是知州事钱塘元侯。这两位侯爵,都是天下所说的有才的官吏,所以他们建成学堂不辞辛苦,斋祠、讲说、候望、宿息,都建有学堂。

然后州人又拿出剩余的钱买了土地和书,来等待求学的人,内外都具备了(万事俱备)。因此,虔州人都感激两位侯爵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请我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我听说,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性命的本真罢了。它的界限在俎豆、钟鼓、管弦之间,却常常担心百姓难以了解,所以替百姓安排官方老师,给百姓建学堂,来聚集天下的学子,希望可以让他们辨别讲演,颂歌弦舞,使他们深深了解其中的意思。

周王朝衰落之后,不幸的是接连而来的是秦朝,君臣不知道委屈自己来学习,却以自以为是为乐,因而它倡导的道义也就错了。秦讨厌那些指责他们的人,于是就烧毁了《诗》《书》,杀有学问的人,拆除全国的学校,这样以后,指责秦的人更多,秦终于没有长久得保有天下。

为什呢?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从性命的本真中提炼出来的。而性命的本真来自于人心。

2 文言文阅读

(1)B句子译为:李朴从担任小官开始,天下人尊重他的名望蔡京想要强行招致他,让(李朴)知道(蔡京)厚待他的意思,答应让他做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蔡京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然而最终没有加害他“为小官”动宾短语,不可断开,故排除CD“俾”,让的意思,紧承后一句“所厚道意”,所以排除A,选B(2)C关于左、右地位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的地位有变化(3)D“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错国子祭酒,因病没上任高宗即位授他秘书监,未到就去世了,原文“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4)①死,置于死地;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语译为: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没有害怕的神色②诸,介词,于;莫,没有;“惟王氏之听”,宾语前置句式,只听王氏的学说译为: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③谨,认真;颁白,须发花白的老人译为: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答案:(1)B(2)C(3)D(4)①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没有害怕的神色②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参考译文李朴,字先之,虔州兴国人考取绍圣元年进士,调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赞许他调任虔州教授因曾经说隆祐太后不该废处瑶华宫一事,朝廷下诏审问他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没有害怕的神色随即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遇上赦免,排挤他,安排任汀州司户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己说待罪四十六天,听不到皇帝的声音,对李朴说:“某事难道有利于国家吗?某事难道有利于人民吗?”李朴说:“承旨知道却不说,没有你父亲的风范”右司谏陈瓘推荐李朴,有旨召他答对,李朴首先说:“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开始出现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来就各执己见,互相排挤攻击,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又说:“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希望下诏不要拘泥于王氏,就会英才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的耿直,其他宰相三次拟定授官,都扣压不下发,重新任命他为虔州教授(蔡京)又让谏官弹劾李朴是元祐学派,不该任教导儒生的职务,将他罢免任肇庆府四会令有奸民说县东产金宝,破坏田地,发掘墓地,李朴到后,请求停止这件事改任承事郎,临江军清江县知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时就听说了他的名字,等到登位后,授任李朴著作郎,半年内共升迁五次直到国子祭酒,因病不能上任高宗登位,授予秘书监,召他速来,未到就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李朴从担任小官开始,天下人尊重他的名望蔡京想要强行招致他,让(李朴)知道(蔡京)厚待他的意思,答应让他做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蔡京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然而最终没有加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邂逅李朴,李朴笑道:“不能见蔡京,怎能邂逅冯熙载呢?”做官所到之处有声望在广南,阻止帅臣孙埃以空文为皇帝效力,不如调拨常赋资助边疆反对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的计策,消除了边境的祸患,人们称赞他的智谋李朴曾自己写墓志铭说:“以天下为心,以道学为本体,以时势为实用,这样就可以了”大概是对他生平的叙述有《章贡集》二十卷在世上流传。

3 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4 求《学记》文言文及其译文,求最全

原 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

5 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朱熹br

答案小题1B小题1A小题1D小题1(1)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了。

(2)契丹国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前来是为中国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3)余靖暗中使人告诉王全,要他躲避一阵,王全以家贫无钱外出为理由回绝。

答案解析小题1让:责备小题1③指余靖有才艺,④写其廉洁,⑥是余靖在求助于王仝小题1余靖“被贬”龙图阁学士与原文不符,当时余靖应是“升任”小题1(1)关键点:省略成分、重惜、钳…口等(2)以、“为”的主语、之、和等(3)关键点:讽、省略、介词结构后置等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余靖,字安道,是建州人。 奉事仁宗,做官到工部尚书一职。

范仲淹因为上书言事得罪了某些大臣,被贬至饶州任知州。谏官和御史都闭口以躲避灾祸,没有敢说话的。

唯独余靖上书说:“自陛下亲政以来,已经三次贬逐敢于进谏的人。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了。

”余靖的奏疏呈上去之后,就被贬到筠州任酒税监。尹洙、欧阳修等人也相继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又写信责备谏官不敢犯颜直谏,因此也都得罪当权者,遭到贬官。

当时天下的贤士都为他们被贬出朝而惋惜,称他们为“四贤”。余靖奉命出使契丹,进殿向仁宗辞行。

他将准备奏议的事写在笏板上,每一条用一个字点出纲领。仁宗看见笏板上有字,问他写的是什么?余靖如实地回答。

仁宗便指着余靖笏板上的字,一条一条地问,直到他回答完毕为止。庆历四年,西夏李元昊求和,仁宗准备加封他。

这时契丹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前来是为中国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朝廷为此事而担忧,商议很久也没有结果。

惟有余靖进言说中国不想打仗已很久了,这是契丹的幸运。中国如果一天仗也不打而息兵养勇,对辽邦就不利。

所以他们故意用这个方法扰乱我们,千万不能听信。朝廷虽认为他的建议正确,仍把册封西夏的诏书留下来暂不发布,而派余靖以谏议大夫的身份去报知契丹。

余靖带着十多个随从驰往居庸关的九十九泉,见到契丹的国主。他从容地坐在军账中,与契丹人反复辩论几十次,最后终于说服他们,将会商的主要内容带回朝廷。

朝廷这才派使者持诏书去册封李元昊,西部边境随即解除警报,西北部边境也没有发生什么事。余靖出使契丹,能用契丹语说话,契丹人很喜欢他。

当他第二次出使时,契丹人对他更加热情。余靖还能用契丹语作诗,契丹国主大为高兴。

余靖出使归来,却因此而被贬官。唐朝时的外国船装货时都依旧例收取装船税。

他奏请朝廷免除了它,以使外商买卖顺达。又奏请朝廷立法,禁止在任的官吏购买南方药材。

余靖从南方返京时,未携带南海一件土特产。余靖的本名叫余希古,韶州人。

考进士时没有被地方荐送入试,只有曲江县主簿王仝对他很好。当时的韶州知州要应试制举,王仝也要应试制举。

知州认为王仝是在玩弄自己,十分生气,便动手搜集王仝的罪行,无有所得,只知道他同余希古交好。 王仝被处以“违敕”的罪名停职免官,余希古被打了二十臀杖。

王仝遂即赋闲居虔州,不再出来做官。而余希古却改名余靖,在别州被荐送入试,中了进士。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推荐余靖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服丧日期未满,就到京城谋求官职。

余靖上奏说,茹孝标服丧未满就急着做官,这是不孝的表现。 茹孝标因此获罪,便对余靖恨入骨髓。

之后,余靖升任为龙图阁学士,王仝曾数次写信给他请他代谋一官半职,余靖未能答应。茹孝标听说余靖曾受过刑罚,并将此情隐瞒去参加科举考试,于是便到韶州将余靖犯刑的案卷设法买到手。

当时钱子飞任谏官,正全力攻击范党,茹孝标便将余靖的事告诉他。 于是,钱子飞就将余靖以前所犯的案子上奏给仁宗。

于是仁宗下诏虔州,令王仝前来对证。余靖暗中派人劝王仝,要他躲避出去,王仝以家贫无钱外出为理由回绝。

余靖在茶篓子中放了一百两银子,托人给送他,所托之人感到茶篓很重,便打开来看,发现银子,便将银子偷去,只将茶送给王仝。 王仝大怒,等到诏书降下,州官劝王仝回答说,不知道当时受牵连的余希古现在何处。

王仝不听劝告,回答说余希古即是余靖。余靖于是被贬为将军分司。

1 翻译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年进士第,移西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2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朴传原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释1、推鞫:亦作“推鞠”。审问。

《隋书·裴蕴传》:“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唐陆贽《商量处置窦参事体状》:“若不付外推鞠,则恐难定罪名。”

宋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事下开封府推鞫,皆无事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累絏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

2、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绛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

明张居正《上六部禀帖》:“且巧为诋说,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3、泰然:安然。

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晋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

唐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裴子野,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签》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寿何待。”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于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

《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东提刑司检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谒贼,各追官勒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宁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

’”《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5、待罪: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

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汉司马迁《史记·季布传》:“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

”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 ,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6、玉音:原系尊称帝王的言语。

《尚书大传》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宋苏森《后序》:“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

后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十:“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宋杨亿《送刘秀州》诗:“骑置迢迢阻玉音,左鱼江海遂初心。”

7、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 攻,终致南迁之患。”

明高启《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40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8、政体:为政的要领。汉荀悦《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牍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9、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3 《宋史、李朴传》的翻译

李 朴 李潜长子,字先之,江西省兴国县迳口(今埠头乡风冈村)人。

宋代理学家。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进士第。

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为大理学家伊川程颐所器重。移虔州(赣州)教授,因直言隆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而被停职。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对朴说:“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回答说:“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 荐朴,有旨召对,李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

失今不救,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权奸蔡京恶其鲠直,复为虔州教授。后任肇庆府四会县令,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事,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书等职。

钦宗即位后,改任著作郎,半年内五次升迁,至国子祭酒(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因病未到职。高宗即位后,改任秘书监,诏书未至而去世,享年65岁,追赠为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著有《章贡集》20卷。

是著名诗人,《千家诗》中辑有其诗作。其生平载《宋史·李朴传》。

4 李朴的《中秋》全文翻译

译文: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

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扩展资料: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意思: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参考资料:

—《中秋》

5 李朴的《中秋》全文翻译

译文: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 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扩展资料: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

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意思: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八钻生活-基本概念

  代表一种最高钻石级的品质生活形式,从钻石的顶级切工“八心八箭”延义而来。

  八钻生活-详细说明

  国内白领、时尚一族日益热衷于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创造出诸如“小资生活”、“先锋生活”、“五钻生活”、“六星生活”等概念,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最顶级的生活概念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公认的说法。

  直至钻石的风行,作为高贵甚于黄金铂金的奢侈品、以及时尚饰品,尚富逐爱之人无不以拥有一颗高品质钻石而愉悦,钻石的最高等级切工“八心八箭”也逐渐为普通人群熟悉。对于“八心八箭”,行业内如此称述:八心八箭,也称丘比特切工。所谓八心八箭是采用了世界顶级的丘比特式切割,完美对称的八颗心和八支箭,精确无瑕的切工令人惊叹, 无论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璀璨耀眼的光芒。八心八箭凝聚一体,比喻“邂逅、钟情、暗示、梦系、初吻、缠绵、默契、山盟”八个美丽意境,八心八箭折射出的爱情意义,无与伦比而又妙不可言……

  顶级钻石拥有“八心八箭”切工,而拥有“八心八箭”切工的顶级钻石亦称“八心八箭八钻”。随着对顶级“八心八箭八钻”的认同,富人圈内日益推崇一种“八钻生活”概念,喻之为品质生活的至高境界。“八钻生活”概念逐渐得以阐释和完善,通常分解为“四会四有”:

  会生活、会快乐、会爱人、会学习

  有健康、有事业、有家庭、有财富

  “四会四有”的每一点,皆像人生的一颗钻石,也如顶级钻石的华美一角,都体现了“八钻生活”的部分特质。会生活、会快乐、会爱人,最基础的,是需要会学习;有健康、有事业、有家庭,不可置疑,定会拥有财富。

1 权德舆传翻译(古文,人物传记)

权德舆,字载之。

父名皋。德舆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哭跪拜一如成人。

不到二十岁,他的文章就受到读书人的称赞了。韩泗任河南黜陟使,召权德舆为自己幕府。

后又跟随江西观察使李兼,在他府中任判官。杜佑、裴胄交相推荐他。

德宗听说他的才能,召他任太常博士,改为左补阙。 贞元八年(792),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发大水,冲坏了房屋,淹死了好些人。

权德舆向皇帝建议“:江、淮一带的田地,若有一次好收成就能够支援好几道的食用,所以天下大计,一向仰仗东南。现在两个季度*雨不止,农田无法耕种,离乡求生的日渐增多。

最好能在群臣中挑选能明察全局且有胆识权宜处理的人,去持节抚慰,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免其租赋,与当地连帅守长研究赈济办法。赋税从百姓中征来,现时不如藏在百姓手中更为有利。”

皇帝于是派奚陟等四人巡察慰抚。裴延龄因善于奉迎而进官,管理财政。

德舆上疏斥责说“:裴延龄将常赋中计划支出未用尽的作为羡利进奉,以夸耀自己的功劳;用官钱收购一般杂物,又卖出取利,称之为‘别贮羡钱’,以此欺骗皇上;边军粮饷匮乏,他不运粮过去,以致招来边祸,此非小事。陛下怀疑以上均为流言,可就新利为由召延龄来,查核其收支明细;另选朝臣去查核边域费用开支情况。

如果传言的事确实,则邦国的要务,不可交给不正派的人。”奏疏送上去,没有下文。

权德舆升任起居舍人。兼掌制诰之事,升为中书舍人。

当时,皇帝亲理政务,十分重视除拜官职,凡有任命,必定亲自批示下发。起初,权德舆掌管制诰事,徐岱为给事中,高郢为舍人。

几年后,徐岱死,高郢调任礼部,权德舆一人担负了中书、门下两省之事,忙得几十天才能回一次家。于是上书皇帝:“中书、门下左右两省,承旨拟制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所司。

旧制,分部治事共有十人,以备相互监督检查。一般来说,若事有所壅闭,官吏有了干违法之事的机会,四方之士如得知这种情况,会认为朝中缺乏任事之人。

政要部门不宜长期空缺。”皇帝说:“我不是不知道你的辛苦,但想觅一个像你一样的人,还没找到啊。”

很久以后,权德舆主管礼部贡举、实授侍郎。三年来,甄选评量极为仔细,他所选拔的人相继都任公卿、宰相。

取明经不限名额由此始。 贞元十九年(803),天大旱,权德舆即此上书陈政事:“陛下净心精简膳食,同情怜悯百姓,到宗庙向祖先报告求助,再向天地祝祷,请求赐福。

凡有可祈求之物,定致敬礼;一个士人有所请,定要详听其言,这样,关心他人之心可称完善。臣听说,消化天灾的,定要修善其政;感召人心的,定要广施惠泽。

祥和之气洽比,自然会有祥瑞的应和。王城内外,大部分都成了荒地,转徙逃荒的人,不少都死于道路。

担心到种麦时,无种可下。最好诏令各地根据情况留下所需之种子,到时贷给百姓。

今年的租赋以及过去的欠债,一律均免除。即使不免,也没理由收取。

不如先做出决定,百姓就会感恩皇上。以前十四年(798)夏天的旱灾,官吏催促常年的租赋,以致发生县令被百姓殴打侮辱的事,不可不引以为戒。”

权德舆又说“:漕运本是为关中需要而设。假如改将东都以西诸道的仓储都运入京师,再督促江、淮所缴纳的备足常数,然后估量太仓留一年的食用,多出来的全都卖给百姓,那时价不会涨得太高而储蓄的人愿意卖出来了。”

又说“:大历年间,一个缣值钱四千,如今只八百钱。税收仍与过去一样,百姓实际缴纳的则是以前的五倍。

四方之官热中于上献,结果是为国家聚怨。又广求军车器械等物,而兵籍中不少虚额,多方剥取。

虽有心计巧法,能贾功利,但其做法有如割股肉塞口福,使大家都陷入困顿。”又说“:近年来遭绌官外放的,自以为不可能再磨灭以前的过错,以致自暴自弃;冬荐官过了三年都未授具体官职,以致衣食皆尽,溘然而逝,这也是使人穷困的一个方面。

近来陛下为被绌放的洗宽恕罪,有的起用为二千石。其他与之相类的人则相互勉励,知道复官有望。

就此推而广之,可使人人自我约束。”他的这些建议,皇帝很多都采用了。

宪宗元和初年,曾任兵部侍郎,因牵连获罪,降为太子宾客,不久又回任前官。那时,泽潞的卢从史虚诈而又傲岸,渐渐不受制约,他的父亲卢虔死于京师。

成德的王承宗父亲死了,上书请求承袭父职。权德舆入谏,他认为:“如想改变山东形势,先要选好昭义的将帅。

卢从史从军校选拔上来,傲慢不遵法令。现在可以就其父丧期,另选守臣把他替下来。

成德父死子袭已成习俗,该慢慢地制约他们。可以同意成德的要求,而昭义的要求则不可应允。”

皇帝不听。及至王承宗叛变,卢从史设诡计阻挠王师,费时而无功。

权德舆再次请求赦免王承宗,贬徙卢从史。后来的事都如他所预料。

其时宰相裴耹有病,权德舆从太常卿委任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锷由河中入朝,求兼任宰相,李藩认为不可以,权德舆也奏言:“平章事一职不是逐步升迁可得。

方镇而兼任宰相者,定要大忠有大功者,此外强悍不听制约的,不得已而给予以羁勒。现在王锷无功,又不是姑息之时。

若一开此例,以后就无以禁止了。”皇帝乃作罢。

董溪、于皋。。

2 翻译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年进士第,移西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3 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旧唐书·陆贽传》,怎样翻译

《旧唐书·陆贽传》: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

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

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

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

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臣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

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

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

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

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

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

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

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

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

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

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

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

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

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陆贽随德宗奔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因户部侍郎裴延龄构陷,被罢相。

永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

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

《全唐诗》存诗3首。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另有《陆氏集验方》50卷。

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4 取笑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唐·刘长卿《取笑》白话释义:

甲乙同行,甲望见显者冠盖,谓乙曰:“此吾好友,见必下车,我当引避。”不意竟避入显者之家,显者既入门,诧曰:“是何白撞,匿我门内!”呼童挞而逐之。

乙问曰:“既是好友,何见殴辱?”答曰:“他从来是这般与我取笑惯的。”

原文:

甲乙两个人同行,甲望见一位显贵人士的车顶,就对乙说:“这人是我的好朋友,看到我一定会下车,我应该回避一下。”谁知他一不小心竟然回避进了这位显贵的家里。

显贵进门后,诧异地说:“这是哪里来的白日行窃的人,藏到我家门后来了!”于是就叫门童把他打出去了。

乙问甲说:“既然你们是好朋友,怎么被他殴打侮辱?”甲回答说:“他从来就是这样跟我开玩笑惯了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新唐诗·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诗·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

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

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据传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刘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5 文言文:袁黄公力行节俭

袁黄公力行节俭 原文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

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

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译文 袁黄公努力施行节约俭省的政策,与官宦和儒者相互约定:每次会聚(只备)荤菜素菜五样,不许宰杀牛羊。然而县衙附近都有熟食店,由来已久,每天宰杀牛羊很多,袁黄公也不能禁止。

后来逐渐少了,一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的店铺了。大概先前来买熟食的,都是打官司的人邀请宴请官府的小吏的。

如今袁黄公(对案件)随察随结,县衙里没有积压的案件了,(所以)买熟食的人很少了,因而卖熟食的店主都亏损(严重),所以都转行了。注释1、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

2、力行:犹言竭力而行;努力实践。《书·泰誓中》:“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

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陵压》:“严安之、崔谭俱为赤尉,力行猛政。”

宋曾巩《与王深甫书》:“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 以下所以有功于世也。”廖仲恺《序》:“读先生之遗文者,能体化而力行焉,则此集之刻,为不虚矣。”

3、缙坤:即搢绅。插笏于绅。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后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学者尤盛,冠带搢绅,游雍而观化者,以亿万计。”唐权德舆《知非》诗:“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

清昭连《啸亭续录·内务府大员》:“内府人员惟充本府差使,不许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许与搢绅为伍。”林纾《与姚叔节书》:“伧人入城,购搢绅残敝之冠服,袭之以耀其乡里,人即以搢绅目之,吾弗敢信也。”

3、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4、已而:旋即;不久;后来。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新五代史·梁臣传·霍存》:“存伏兵萧县,已而瑾果与溥俱出迷离,存发伏击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过午一时,潮乃自远海来,白作一线。已而益近,群舟动荡。”

5、期年:亦作“朞年”。一年。

《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后汉书·侯霸传》:“百姓老弱相携号哭……皆曰:‘愿乞侯君复留朞年。’”唐李德裕《渔鱼骨》诗:“昔日任公子,期年钓此鱼。”

《金史·宗翰传》:“盟未朞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清袁枚《续新齐谐·曹公梦》:“于是有言梦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载相机进退劝者。”6、向来:刚才;方才。

原来;先前。《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璡,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著衣帽故也。’”唐张鷟《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宋陆游《夏雨》诗:“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7、吏胥(xū):旧时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唐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诗:“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徵役钱。”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

8、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唐司空图《唐故宣州王公行状》:“会鄂州盐铁使赃状上,闻有力者持为滞狱,公驰传即讯,涉旬辨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帝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者无过三日。”

参见“滞讼”。9、鲜(xiǎn)少:很少。

《国语·楚语上》:“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宋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诗:“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郭沫若《断断集·社会发展阶段之再认识》:“分工在封建制之开花期中鲜少成立。”

鲜:少。10、折阅:(1)谓商品减价销售。

(2)谓买主杀价。这里指亏损。

11、徙业:谓不专心本业,见异思迁。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夫外慕徙业。

6 唐朝权德舆写的一组《玉台体》所有的诗词,谢谢

标题:玉台体

作者: 权德舆

体裁: 诗

格律:五言绝句

年代: 原文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译文:昨夜晚,我的裙带突然松解,今清晨,又看见蟢子四处飞窜,莫非是,丈夫就要回来,我须得,好好梳妆打扮。 赏析 此诗写一位新娘初入夫家,惟恐处事不当的心态。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玉台新咏》。严羽说:“或者但谓纤艳者玉台体,其实则不然。”(《沧浪诗话》)可知这一诗集,香艳者居多。权德舆此首,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

人在寂寞烦忧之时,常常要左顾右盼,寻求解脱苦恼的征兆。特别当春闺独守,更易表现出这种情绪和心理。我国古代妇女,结腰系裙之带,或丝束,或帛缕,或绣绦,一不留意,有时就难免绾结松弛,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夫妇好合之预兆,当然多情的女主人公马上就把这一偶然现象与自己的思夫之情联系起来了。啊!“昨夜裙带解”,莫不是丈夫要回来了吗?她喜情入怀,寝不安枕,第二天,晨曦临窗,正又看到屋顶上捕食蚊子的蟢子(喜蛛,一种长脚蜘蛛)飘舞若飞:“蟢”者,“喜”也,“今朝蟢子飞”,祥兆迭连出现,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喜出望外的女主人公于是由衷地默念:“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我还得好好严妆打扮一番,来迎接丈夫的归来。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象“裙带解”、“蟢子飞”,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丈夫出门后,女主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如何,作者都未作说明,但从“铅华不可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作者简介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59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