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 文化 代表之一,那么《诗经》的思想内容你了解多少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诗经》的思想内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它形象地展现出一幅幅周朝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人们常把《诗经》比作“周朝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描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它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的心声,首先在十五国风中大量地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国风》中的绝大部分诗作都属于民间歌谣,在这些歌谣中,劳动人民唱出了他们的苦难和欢乐,愤怒和不平,唱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具体、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周朝社会的 历史 面貌。其次,即使是《雅》、《颂》部分,也有不少诗作同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虽然《雅》、《颂》中多有歌功颂德,拜神祭祀的诗歌,但除此之外仍有真实反映社会矛盾、人民心声的诗作。其中:有的切中时弊,讽刺朝政昏庸,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有的对人民在国家动乱中遭受的疾苦表达了一定的同情。因此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周王朝的社会现实。
总之,《诗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极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
爱情诗在《国风》中占有相当的份量。从内容看,有的写青年男女邂逅定情,有的写幽期密约,有的写相互思慕,有的写恋爱婚姻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这些大多出自民间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坦率直爽,感情真挚热烈,纯朴 健康 。
譬如《诗经》的首篇《关雎》就是一首动人的情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是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设法去追求她: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慕之意,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表现了青年男子纯真的爱情和相思之苦,也表现了它对美满婚姻的顽强追求。《关雎》是《诗经》中最优美的民间情歌。
再如《卫风·氓》以叙事为主,陈述了女主人公初恋时的天真痴情,结婚后的忍辱负重,被遗弃后的独自悲伤。字里行间浸透了主人公的哀怨之情,道出了旧礼教束缚下的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这首诗不仅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妇女遭受压迫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对后世的《 琵琶 行》、《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名篇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二) 反抗并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
譬如大家所熟悉的《伐檀》、《硕鼠》,就直接喊出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愤怒呼声,同时还表达了对理想“乐土”的渴望。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
再如《七月》、《大东》、《桑柔》等诗篇,也同样真实地反映了奴隶遭受贵族的压迫剥削,他们虽终年劳苦,却不免饥寒交迫。
在这些诗篇里,人民将贵族老爷比做大老鼠。质问他们“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为啥吃穿不缺人民终年为他们劳动,自己却没衣没食,不知怎样度过寒冬。还指责那些贪欲、暴虐的官僚,迫使人民从西往东,居无定所,受苦受难。诗中无不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发出了不平的呼声。
(三) 反映繁重的徭役和怨战情绪
《诗经》中有不少民歌,真实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刻画了战士思念家乡,妇女思念征夫的痛苦心情,表达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诅咒和怨恨。如《君子于役》、《东山》、《小明》等就属于这类诗歌。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东山》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小明》 这些诗歌,具体、生动地反映了繁重的徭役、行役,强加于人民,使他们离乡背井,日夜奔忙,不能回家耕种,无法养活家人。虽想擅自回家,又怕加罪,遭受更大的迫害。诗中的诅咒与怨恨显而易见。
(四) 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
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有的反映了当时农业、牧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还描写了劳动人民筑土墙,建房屋,布置新屋的劳动场面。《七月》、《甫田》、《无羊》、《駉》等诗作就再现了当时的农牧业生产的情景。
“九月筑场埔,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昼尔于茅。霄尔索綯,其始播百谷。”《七月》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润。尔羊来思,
其角濈濈”《无羊》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
以上诗句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农牧业已有相当的发展。 总之,《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的鼻祖还在于它在艺术技巧方面具有很高成就。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在文学史上,《诗经》是大量运用“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开端,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为它下了一个清楚的定义:“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叙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的手法。“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物起兴。
1、“赋”的运用
“赋”是铺叙其事,即用叙述、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七月》全诗共八章,细致地铺叙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家生活:春耕、秋收、养蚕、打猎、缝衣、酿酒、凿冰等生活内容。而且描述细腻入微,堪称《诗经》中运用“赋”的典范作品。再如《氓》中,也多处运用了“赋”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勤劳善良而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2、“比”的运用
“比”即比喻手法,用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其作用在于使表达生动形象。例如《硕人》采用比喻手法将人物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重叠运用比喻 句子 ,描写女子的美貌,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文字修养。难怪后代诗文描写美女往往袭用这类诗句。甚至有人称之为《长恨歌》、《洛神赋》等诗文的范本。
《诗经》中还有通篇运用“比喻”手法的。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中把剥削阶级贪婪丑恶的形象比作大老鼠,显得比喻贴切、生动、,很具感染力。
3、“兴”的运用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叹之词,也就是借物起兴。作为“兴”的句子多用于诗的发端,有触景生情,象征事物,烘托气氛,唤起感情等多种作用。“兴”还常常兼有“比”的作用,合称“比兴”。如《关雎》从水边一对对形影相随,笃于伉俪之情的雎鸠鸟的叫声,引出下文君子追求淑女的缠绵情思的描述,其开头的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起兴。
再如《氓》的第三、四章开头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都是为下面的直抒胸臆起兴的。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从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直至今天的现代自由诗,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古代优秀的诗人发扬《诗经》的“比、兴”传统,创造出无数动人的艺术形象,以至形成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
(二)精练、娴熟的语言表达
《诗经》虽属上古的作品,但它在驾驭语言的艺术技巧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足以为后世垂范。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常常仅用三言两语,甚至一词一语,就能将丰富的感情,复杂的事件,美妙的意境,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而且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句式,往往只在各章节中有规律地更换个别词语,这种回旋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易于歌唱,便于流传,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用韵灵活,富于变化
据统计,《诗经》305篇,只有七篇没有押韵。从用韵的格式看,既有句尾押韵,也有句中押韵。如《关雎》第一章(“鸠、洲、逑”句尾押韵),第三章(“得、服、哉、侧”句尾押韵);又如《伐檀》(“檀、干、貆”句中押韵)。
既有隔句押韵,也有句句押韵,或者奇偶句交替押韵。隔句押韵的,如《关雎》第二、四、五章,都是二、四句(偶句)押韵。句句押韵的,如《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以上用韵格式中,最普遍的是隔句句尾押韵,以至成为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中国文学的典范。
《诗经》的产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诗经》的创作,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它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千百年来,人们传咏它,研究它,历久不衰,代代相传。古往今来,关于《诗经》的文章著作,不可胜数,早已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这便是“诗经学”。
《诗经》本来只称为“诗”、“诗三百”或“三百篇”。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提倡读经,从此《诗经》便被奉为垂教万世的宝典,并改称为《诗经》。所谓“经”,即经典之义,也就是能称为典范的著作。至于现在仍使用《诗经》这个名称,那是依照传统的习惯,便于同其它广义的诗区别开来。
《诗经》经秦代焚书后,至西汉复传,西汉传《诗》的有四家。即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还有鲁人毛亨。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三者合称“三家诗”。鲁人毛亨和他的弟子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经》称为“毛诗”。把“三家诗”同“毛诗”相比较,多有不同,前者对《诗经》的说解诠释往往断章取义,繁琐晦涩,而且充满阴阳 五行 杂说,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而后者“毛诗”,则较注重字义训诂,诠释简明,迷信成分也少得多。至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又给毛亨的《诗故训传》(毛亨解释《诗经》的著作,也称“毛传”)作了“笺”(对“毛传”加以补充和发挥,简称“郑笺”),使“毛诗”的诠释更趋精密。从此以后,“毛诗”广泛流传,而“三家诗”则逐渐衰废。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 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以上三大类的划分,在于音乐曲调的不同:“风”是地方乐调;“雅”为正乐之歌,即周王朝王都的歌曲;“颂”则是庙堂祭祀所用的曲调缓慢的乐章。由此可见,“诗三百”最早都是配乐、歌咏的。后来,曲调失传,只剩下唱词,这便是后人所见到的《诗经》。
收入《诗经》的作品,从时间看,包括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五百多年间的诗作;从地域上说,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包括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南到湖北北部的长江流域。如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就产生于江汉流域。
收入《诗经》的作品,由于大多是民间口头流传而后采集编定的,所以具体写作年代和作者姓名都无从考证,但《诗经》的确反应了群众集体的艺术智慧。那些无名诗人虽然湮没无闻,但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的确是不可磨灭的。这些历时几百年,地跨数千里而产生出来的诗篇,在当时各地语言不统一,交通又不便利的情况下,是怎样采集、写定并汇编成书的呢从文献记载上看,采集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采诗”。这是当时采诗以观民风的制度。《汉书·识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以闻天子。”意思是早春的季节,群居的奴隶将散入田间劳动,采集诗歌的使者摇响木铃,行游在路上以采集诗歌,将采诗献给专管音乐的太师,并将诗歌配上音乐,以此给天子欣赏,以观民风。采诗的另一条途径是“献诗”。其情况有两种:一是诸侯国的官员写诗献给周天子,如《国语》就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的记载,这里说的就是诸侯国的官员向周王朝献诗的情况;献诗的另一种情况是,民间乐工自下而上地向天子献诗。《左传·宣公十五年》就有这样的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总之,各地的民间歌谣、文人创作、庙堂乐章就这样通过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周王朝的乐师那里。他们再经过一番编辑、整理、配乐的工作,然后让乐歌班子演唱给天子听。
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浅谈中学诗歌教育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在内容上最具有心灵性。形式上最富有审美意味,是文学的精华和灵魂。诗歌为人类提供了-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人的高尚的精神伴侣,在文学审美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是把学诗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诗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表现真实的情感,传达真实的心灵,是诗歌生命的所在,灵魂的所在。所以,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正是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理性思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生存方式。“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古人早就讲过,作为学生如果通过读懂诗人能了解生命洞悉人生,从而唤醒自己人生的价值的正确判断,那么,诗歌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是以印发资料,学生自主查找信息,老师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知名的现代诗人的生活和追求。并且通过课堂讨论等,拉近学生和诗人和那个时代的距离。毛泽东的大胸襟大气度,徐志摩和新月诗派的深情与唯美,闻一多的爱国热血和执著,顾城的童心与迷惑,海子的纯洁与抉择……他们都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对生命诗性的理解。学生可以透过这些进行一次对生活的审美对人性的反思。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2005年度诗人李伟业获奖演说时说:“没有生命元素就没有诗。”我想,诗歌正是以它丰厚的人文特性潜移默化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对学生而言,学习诗歌无疑是对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体系的一次美的洗礼,对生命话题的一次深切感悟。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诗歌作品,处处闪烁着社会生活美和人的心灵美,所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美,是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人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不仅可以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审美世界,而且,诗歌语言在本质上的虚幻想性常常能引发人们的无尽想象,从而领会诗中的精妙之处,感受诗中的语言美。通过鉴赏诗歌,调动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纯正、高尚的审美趣味、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
那如何将诗歌之美传递给学生呢?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的语言所承载内容的浓度又超过了其它任何文学形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
我把朗读过程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每个梯度又可用分组朗读、单人朗读、齐读、分配读等方式进行。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文学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不过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即以对文学中最早发生的诗歌这一类型的研究来统领对整个文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以部分代替整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诗词歌赋的教育。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内容的把握不是一个重点,而诗的格律和意境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体味诗情更是重中之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近体诗、词和新诗
其次,引导学生溶自己的情感于诗作品,以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诗是重情的,情感是诗的的生命和内核。因而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美时,更应注意让自己的身心溶进作品中,对待人的情感再体验、再经历,以获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施行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因诗而异”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作中所包涵的思想感情,而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随意进行阐释。如鉴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先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是,诗人被流放,途中忽闻赦书,而放舟下江陵。接着引导童溶情于诗、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遇赦返乡时喜悦的心情。其二,学生在鉴赏诗作时不能只是诗人原有情感的复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再创造,让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用自己感情经历去消融诗人的感情经历,使之成为自己感情历史的一部分。如上述李白的诗,因学生根本不曾被流放过,且不曾游历过三峡,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以各自的理解来“消溶”它,或从中感受高速前进的喜悦、或从中领略化验为夷的快感……这种“溶情于诗”的创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再次,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而意不断,通过似断非断的变化,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作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如在鉴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莱花稀”这一诗句时,教师可先通过讲解诗中出现的四个物象的特点,再让学生依据诗中的描写颜色的词,对诗句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完成一幅江南春天多姿多彩的图画,进而从感受作者带给读者的江南春天的喧闹感觉。再如初中课本中出现的长篇诗歌《卖炭翁).也可用上述的方法,让学生先想象出冰天雪地中拉署炭车的卖炭老人的形象,再进一步通过联想,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并从中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诗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同类型的诗歌的不同感情基调,自然人境,或抑扬顿的美,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国乃至世界灿烂的文化,或轻重张驰,力求通过心、口、耳并用诗文化,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我的妈妈
想起妈妈,我有无数事情可说,反而不知如何开头,只好远远的扯起。我长的据大家说是很像爸爸的,我自己倒不觉得,但我的头发又粗又黑又多,这一点毫无疑问的像妈妈。妈妈的头发这几年来掉的很厉害,但是看上去还是很浓密,这就是基数大的明证了。乾隆皇帝用纯金造宝塔放他老妈的落发,连孝心都是金光闪闪的,我这样的穷学生可学不起。人在外地上学,妈妈生日也无法回去煮一碗长寿面,大概也就能寒假回家时给妈妈染染头发。再早一些的时候,我有时还承担替妈妈拔白头发的任务,后来拔不胜拔,就在方法上与时俱进了。虽然我妈抱怨我不熟练,染得太慢,但她还是表扬我染得很好。这么说来简直有些伤感,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不知何以至此。其实我妈妈很显年轻的,人家全不相信她有我这么大的女儿,对于这一点她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多次带着不加掩饰的得意跟我和我爸转述,我稍大后就懂得立即奉上谄媚的附和,不过我爸就不会像我这么配合了。
我妈可不止是显的年轻,虽然她经常在家喊:老了老了,并列举各种证据,其实她的工作比年轻时还多还忙,人好像比年轻时还爱买爱穿新衣服。我爸就笑话说,“比女儿还爱打扮,(为尊者讳,此处略若干说法)^_^”,不过我妈是不会理会的。每每上街归来,不管多么疲劳,总有精神把灯都打开,在镜子前把新衣服试来试去,还要找出旧的搭配来搭配去,并对我赖在沙发上懒得去试衣服的行径极度鄙视,逼我要向她学习,换衣服出来给她看。这也就罢了,如果上班回来非常高兴,也多半是因为新衣服受到恭维赞美了,这种开心往往能持续好几天!就是谄媚如我,也忍不住公开嘲笑她的虚荣。我妈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但是拒不承认,说:“我这是热爱生活,不像你们两个懒惰无聊。”说实话,我经常觉得我妈是很好看的,但是这个感觉可能感情色彩太浓。不过既然我妈都能昧着良心说我是美女,那我自然也该投桃报李一下。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童年印象来。我的童年过的非常混沌,只剩下些片断而已。我记得我妈有一件淡青色的丝绸衬衣,她穿着很好看,所以也常穿,后来越洗那青色就越淡的发白了。这个回忆的重点是,我小时候拉着妈妈的手,很喜欢偷偷把袖口上的那个扣子解开,把手伸进去摸她的手她的腕她的胳膊,那么温暖光滑丰腴,那种亲昵的抚摸的感觉真好。有一个印象就是她穿着这件青色的衬衣在街上走,我就又乱摸她,结果忘了她有没有阻止我,只记得她当时另一只手拎着给我买的糖。我也喜欢摸我外婆的手,她那时就已经老了,手上的皮松松的,触感不同,可是也很好。我小时候的比较结果是:妈妈的胳膊摸着更有弹性,更舒服。现在我还是喜欢摸妈妈的胳膊,把脸凑上去小狗一样蹭来蹭去的,不过我有点儿不好意思,所以比较克制,不比小时候肆无忌惮了。但是我就不记得我妈怎么温柔的抚摸过我,肚子疼的时候妈妈会给我揉揉,但是平时她就只喜欢乱掐我捏我,还说“嗯,真结实。捏着也有成就感。”太邪恶了!
我妈年轻的时候特别瘦,大学时一度连80斤都不到。一直到结婚还是很瘦,我爸爸也很瘦,我小时候也不爱吃饭,很瘦。我妈说,我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出去,人家的眼光都是充满同情的。-_-b…汗。为了我小时候不爱吃饭,我妈可是操尽了心,每天都要挑着花样做饭,为了吸引我吃饭,还把别的小朋友都叫到我家来请人家吃饭,希望造成大家抢的局面来促进我吃,各种开胃健食的药更不知试了多少。好在我小学三四年纪以后就慢慢变得很能吃了,现在我就很结实啦!如今我也不瘦,我妈妈也已经不可抑制的变胖了,爸爸的腰也要控制不住了,哈哈。经常听到我妈抱怨小肚子的问题,叫嚣着要减肥,吃饭时要克制,要运动,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我妈除了虚荣,还小资无比。而且还是那种欲小资而不得的小资,这太致命了。多年来的爱看爱情片,读言情小说,喜欢漂亮东西,长吁短叹,伤春悲秋,顾影自怜,附庸风雅,种种表现,我简直羞于描述,虽经我和我老爸无数冷嘲热讽,热情始终不改,庶几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形容。我妈这样一个敏感自恋并且酷爱抒情的女子,生不逢时,出身贫寒,错过了成为小资的最佳季节和土壤,事实上只曾做过80年代所盛产的文学女青年。其实80年代那种宏大的理想主义气质部分的与她的本性相违,所以最后她的文学女青年也做的比较业余。真是可惜了她对“优雅”“精致”“丰裕”“远方”“多情”“艺术”种种词语和它们背后所指向的一切的迷恋。为人女儿,我本不该这么刻薄,但是我妈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伪小资,我对她的小资特质的亲切和热爱,是非为人女儿者体会不到的,所以我也就懒得表白了。
我的妈妈还很不讲道理。这一点在她和我爸吵架时表现的最为明显,其他时候属于偶尔露峥嵘型的。她的不讲道理和虚荣小资一样,是绝对不屑于掩饰的。例如在她和我爸争执的时候,我就必须站在她一边。小时候我还比较天真,还说:“我也得考虑你们谁说的对,才能决定帮谁啊。”结果我的妈妈给我当头一棒:“我要是对,还要你帮忙干什么!就是不管我对不对,你都站在妈妈一边,才能见出你和我亲!”——醍醐灌顶,受教受教。从此我才明白人和人交往时,特别是和女孩子交往时,有时也要尊重人家不想讲道理的权利。有的人对这一点明白的很晚,这就是没有家教或者领悟力太差的表现,因此吃亏那也是成长的代价了。我们家吵架的一般过程是很程式化的:1,我妈发难(总归是我爸做错了什么)——2,争吵——3,冷战若干小时——4,我百般游说我爸道歉(这时候要战略性地忽略谁的错比较多的问题),安抚我妈――5,我爸道歉,我妈摆架子,反复挑剔道歉的用词用语,犹如一个严苛的外交官6——我妈终于被我们两个逗笑——7,做饭,吃饭,恢复正常――8,余震,偶尔还提起一下表示不满。这种场面我不知经历了多次,所以遇到的时候全无害怕,偶尔厌烦,因为过程实在太相似了,结局一望而知,只能一边默默感叹他们两个没有创意,一边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使命。步骤5是几乎永远没有例外的——大家都是学过概率论的人啊,你们想想…算是作为本段段首句的支撑句好了。另一点经验就是争论正义之所在有时是没有意义的,放下无谓的争执,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妥协,其理论依据在于收益大于成本,并被实践证明是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避免拖延使双方受损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的思想有人要通过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或者冷冰冰的政治理论分析才能得到,还自以为是什么独得之秘,得意洋洋的讲来讲去。我可不相信他们是在没有争吵的家庭长大,所以不得不感叹某些“学人”大概面对生活这一伟大宝藏时缺乏理解力和总结力^_^。
上面提到步骤8——余震,这就是我妈另一个特点,小气小心眼的例证了。小心眼是我妈妈极少数平常就肯承认的缺点之一。像“我就是不讲道理”这种大实话,她就只肯在步骤5和6之间偶尔无心的说出。而虚荣和小资,她是不以之为耻的。据我妈自己供称她是从小就很小心眼的,很容易和小朋友生气,一旦生气就不理人家,巷子里遇到时正眼也不看一下,只斜斜的瞅着别处,差一点要撞到墙上去。像这种事情,我可从来没干过。她要不是爱生气,也不会和我爸发生那么多次没创意的争吵了。而且吵架的时候言词也很没新意,还总爱把很久之前的旧帐翻出来,都快能整理出段子了,虽然我不敢建议她模块化操作,但是对这种明显落入下乘的吵架不知腹诽了多少次。我当然很少跟我妈争执,几乎只有听训的份儿,但是有时也难免解释一两句。这种时候就形成一种类争吵的局面,显然,从来都是以我低声下气的求和来结束的。生气的时候不是没想过从此不理她了,但是我从小就非常有理性,考虑一下我能不能一辈子不和妈妈说话呢?显然不能也没有必要。那么坚持三个月不说,和坚持三天不说,和现在就去求和有什么区别?难道能指望她主动示好吗?所以我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认同她的意见,但是总是抱着委曲求全,大局为重的良好心态迅速打破僵持,在表面上放弃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点上我比我爸爸要识时务的多。所以我妈承认自己在三点上不如我,不如我大度,不如我狠心,不如我有定性
《谁,执我之手》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我, 牵尔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我, 抚尔秀颈, 挡你此生风雨。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出处:出自清朝作家仓央嘉措的《谁,执我之手》。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
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
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或用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动活泼的自由诗,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
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仓央嘉措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
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仓央嘉措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诗人第三次故地重游,再回康桥,离别在即,吟诵而成的。诗中的康桥即是诗人的母校——英国的剑桥大学,他曾于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他邂逅了一生中的红颜知己—林徽音。在这里,他常出入泰斗大师的会客厅,与他们谈论文艺和时事,而剑桥的优美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更留给诗人抹不去的回忆。当他与母校阔别数载后又挥手告别,这之中的无限眷恋的情怀自然浸透在字里行间,但诗人不愧为诗歌的才子,表情达意的圣手,在写景中流淌着深情,在抒情中印证着诗歌独有的韵味——“三美”。一、音乐美 诗的首尾两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了几个“轻轻的”和“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而至,又悄无声息的荡去,写尽了其潇洒的风度、浪漫的情怀,读来轻快而柔和,宛如轻音乐的动听舒缓、沁人心脾。放逐整体看全诗,诗人更重节奏感,既注意了音组的整齐,又顾及到韵律的铿锵和平仄的和谐。在韵脚上,借用了西诗常用的偶韵体,追求意象的动态美和意境美,通过情感的驱使,化静为动,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伴着情感的起伏和跳跃,恍若一曲悦耳舒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诗的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往复,优美的节奏更象涟漪荡漾开来,与音乐的节拍如此和谐和统一。二、建筑美 全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的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从结构上看严谨整齐,错落有致。从音节上看重音和句读不一、自由结合。恍若游走在那庄严肃穆、方正规则的中国建筑和那高贵典雅、圆角尖顶的欧洲建筑之间。在这里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和自由诗二者的形式揉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歌体,同时把富有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建筑美呈于读者的面前。徐志摩曾留学西洋,深谙欧洲的文化和建筑,而作为民族诗人,他更精于表现国土文化的精髓。所以《再别康桥》又一次体现了东西文化领域中完美结合。三、绘画美 不言而喻,诗人写的是离愁别绪,但我们没有看到执手相看,车水马龙,人语喧嚣,而是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由人间转向自然景物,既跳出寒暄叮咛的俗套,又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清新飘逸画卷之风。而那艳丽异常的夕阳中新娘,七采纷呈的清澈河水,更有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让我们驰骋于作者色彩想象美丽空间的同时,又体悟到鲜明而生动的图画美感。在每一幅画卷上,作者又不忘使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作修饰,使之赋于生命和灵性,让我们既享受到动态美又欣赏了立体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徐志摩已随风而去,把美丽的康桥留给别人,将缠绵和依恋留在心底。在回味中,每每读到《再别康桥》,总被那诗风、诗韵、诗情所动。总被那作者深邃、无奈、执着所动。总被那至真、至情、至美所动。唯美的闻一多曾在20年代多次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说是“三美”兼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挪残蕊,
更拈馀香,
更得些时。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
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
更一声啼□(左“决”右半,右“鸟”)。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
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写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
红梅些子破,
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
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人似春将老。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歹带〕人娇
后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
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
云间水远。
清昼永,
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
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
更须频剪,
莫待西楼,
数声羌管。
(此首一作无名氏词,见梅苑卷九)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
行香子
天与秋光,
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
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
黄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戌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满庭芳
小阁藏春,
闲窗销昼,
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
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
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
如韵胜,
难堪雨藉,
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
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
良窗淡月,
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芳草池塘,
绿阴庭院,
晚晴寒透窗纱。
□□金锁,
管是客来〔口沙〕。
寂寞尊前席上,
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酉縻〕落尽,
犹赖有□□。
当年,
曾胜赏,
生香熏袖,
活火分茶。
□□龙娇马,
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
恰才称、煮酒残花,
如今也,
不成怀抱,
得似旧时那。
(□:原缺字)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财,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
雕栏巧护,
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
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
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
妒风笑月,
长〔歹带〕东君。
东城边,
南陌上,
正日烘池馆,
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
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
几枝先近日边匀,
金尊倒,
拚了尽烛,
不管黄昏。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
清芬酝藉,
不减酴〔酉縻〕。
渐秋阑,
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长寿乐
南昌生日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
阶〔艹冥〕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
漏残银箭,
杓回曳。
庆高闳此际,
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
归逢佳偶。
到如今,
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
文步紫禁,
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
虎符熊轼,
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
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
兰羞玉酎。
祝千龄,
借指松椿比寿。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
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
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
要吟风味两家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