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敦煌旅游攻略敦煌旅游攻略自助游

新疆敦煌旅游攻略敦煌旅游攻略自助游,第1张

:1敦煌旅游攻略自助游

1自动选择财力最高的五个门童,按照财力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游戏。如果游戏中的看门人被合并,那么拥有最高财力的看门人将取代他们的位置。

2敦煌装备可以大大增加拥有相应序列号的客户的财力,并通过旅行商人获得合成或升级的装备件。

3损害值=5公客财力之和。

希望这个建议对你有帮助!

:2敦煌攻略自助游路线

1丝绸之路佛洞传送点(160,9)选择敦煌夜谭进入副本。然后,在介绍了临摹的背景之后,开始了敦煌夜谭上部的临摹之旅。

2与敦煌城莫(2472)对话,选择要接的任务。本环节为单人任务,每人最多可完成两项任务。任务分五类:取好毛笔,取敦煌土,取贝壳粉,取朱砂颜料,取石青颜料。它这相对简单。在取敦煌土的任务中,只打主怪不碰小怪就成功了。杀死主怪后,其他小怪会自行逃脱;当选择正确的颜料在任务中采取石青颜料,你不不要被颜料上的文字所干扰,只要选择要填充的颜色就可以了。每人完成两个任务后,可以获得113724经验,903金钱,1581储备。

3与敦煌的中年人或街头小贩交谈。

4对舞台周围的人使用照明灯(59,99),然后进入战斗。这并不难。战斗结束后获得经验98724,白银1845两,储备3228两。

5根据道具,从敦煌城(179,85)到达丝绸之路,然后在(160,9)找到佛洞传送者进入佛洞。

6查看壁画,与壁画上的十三位母亲一起进入战斗。它这并不难。战斗结束后,获得经验136800,白银1825两,储备3195两。

7与十三娘对话,进入绘画世界。

8在须弥山(37,192)与天女对话,进入战斗。这里涉及到三场战斗,即六个带有精神在成长巡逻乐队中,六个怪物都有法律在国家巡逻队和六个怪物的词缀body在大眼睛巡逻乐队里。它这并不难。三次战斗,获得475608经验,6933两白银,12136两储备。

9在(89,131)进入于震观,在船舱里与好朋友王子对话(也有机会遇到坏朋友王子。如果遇到是损友的王子,需要战斗,战斗胜利会获得隐藏道具)。然后和甲板上的银山守护者(176,62)对话,进入战斗。以怪物命名320被清除,则更多的钱主怪物旁边会不断召唤怪物,所以战斗需要集中收集更多的钱也是主要的怪物。战斗结束后,获得经验206856,白银3461两,储备6057两。

10在甲板上击败六里山的守卫者(51,60)。类似于上一场战斗,需要集中火力更多玻璃也是主要的怪物。战斗结束后获得经验211032,白银3392两,储备5936两。

1在甲板上击败金山仙子(19,99)。建议这次战斗用钻石锤会简单一些(这里钻石锤是你遇到前面说的邪恶王子朋友得到的道具)。战斗和上两局差不多,需要重点收集更多黄金也是主要的怪物。战斗结束后,获得经验211032,白银3357两,储备5877两。

12与眼前的洪水搏斗。在对方的强力输出下,一轮就把团灭了,什么都不会掉。

13和甲板上的好朋友王子(38,95)说话,然后和天女、木莲说话。被送进了无尽的地狱。

14它与你面前的幽灵将军对话并进入战斗并不难。战斗结束后获得348228历练,4548两白银,7960两储备。

15找到十三娘和慕琏这一幕中的母亲。

16与目连尊者对话,在无痕地狱(89,88)处进入战斗。这一战是这个副本的终极之战,难度很大。在其他怪物被消灭之前,主怪酒烛鬼只会受到1点伤害。先不理他,专心收拾怪物。如果妖魔鬼怪中有一个女儿子的坟墓,妖魔就会被召唤出来。(这场战斗,前几回合,善佑王子会给战场加血,几回合后,他会先离开)。怪物s的大招,比如吞天地,吃自然,宴饮,祭神,都是法术伤害,数据可观。此外,他还会使用秘密的失心咒。所以在这场战斗中,罗汉和景清是比较好的特技选择,队内的辅助需求也比较大。战斗结束后,获得经验493860,白银6242两,储备10925两。

17在此场景(172,55),与目连尊者对话离场。获得515542经验,6622两银子,14994两储备,105复制点。

至此,敦煌夜谭的复制结束。

摘要

3敦煌旅游路线攻略

敦煌的游览分为东、西线,离市区不远。景点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可以自己去参观。敦煌不是大城市,西北地广人稀,道路很通畅。建议租车自驾。

西线一般是拼车,景点有西千佛洞-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汉长城-丫蛋鬼城。可以在淘宝上预定,一般一个人120元之间。

4敦煌攻略

本周,当你第一次通过相应秘境的25级时,你就获得了海市蜃楼的钥匙。玩家可以选择8个辅助战斗与自己一起探索海市蜃楼(之后敦煌海市蜃楼每周都会与东海湾海市蜃楼轮换)。

(1)多入口多选择。

想探索郁郁葱葱的绿洲还是神秘的洞穴?不同的选择或许对幻影派的少侠有所帮助~

(2)助手可以自由更换,死亡不能复活。

在敦煌幻影中,你可以随时更换助手。但是要小心,战斗中死去的辅助只能在休息点复活。

(3)独特的天气机制

在海市蜃楼的每一层,都有部分区域被风沙雨雪覆盖。其中,玩家探索和战斗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善用天气效应可能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4)祈祷祭坛,沙漠幻境,还有更多事件等着你去发现。

与东海的海市蜃楼相比,敦煌的海市蜃楼多了几分奇异。可以帮助鲁老师净化祭坛获得奖励,也可以帮助自己拯救幻境中的迷途。更多活动等你去探索。

(5)多选,成败在一条心。

每一个敦煌幻影的首领都有自己的故事。面对领导,你留在三味山是为了敦煌人民吗?还是为了自己的信仰离开这里?你的选择影响了首领的难度,也影响了三味山的最终结局。

5敦煌旅游攻略自助游路线

敦煌。建议8-10月去。天气不是很热。大名鼎鼎的李光星也成熟了。

如果你有钱,你可以飞。所有进出敦煌的航班全年都是全价。K9667次兰州-敦煌列车和K591次西安安-敦煌比较便宜!

你可以好好休息。你下车后可以乘出租车。到市区需要20-30大洋。城市里有各种住宿,主要集中在阳关路及其延伸段。其中五星级酒店有沙洲宾馆和敦煌宾馆。在那条路的两端,中间都是三星级和四星级酒店。费用从100-800不等。

环境还不错,因为敦煌当地的旅游体系不是很发达,旅游公司也不是很完善,建议大家自行行动!敦煌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小城市。市内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相对便宜。公交1元/人,出租车起步价在5元,一般敦煌市区起步价,想去哪就去哪。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由樊锦诗口述,北大顾春芳撰写的樊锦诗自传。读完,被这位看似柔弱的老人家深深打动了。在她看似柔弱的身体中,却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在充满感动和敬意的同时,对敦煌更加心向往之!

还是来说说我的几点最深刻的感受。

一、始终坚守,择一事而终一生

樊老师1963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分配到了敦煌。其实,在她实习期间,就已经到过敦煌。之后,她扎根敦煌,接过敦煌老一辈的接力棒,克服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恶劣条件和困难,潜心敦煌工作几十载。可以说,她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而这一路上,她与她的爱人,彭金章老师,两地分居将近20年。最后,老彭80年代才从武汉大学到了敦煌,家人才得以真正团聚。

刚到敦煌的时候,她也曾想过要离开。她也曾埋怨,北大好像把她忘记了。可是,最终内心的力量,还是使得她扎根在敦煌,选择了坚守,选择了不平凡的一生。

所以说,人这一辈子,不用朝思暮想,不用这山看着那山高。能够择一事而终一生,已经很了不起。

二、与时俱进 ,大胆实施敦煌数字化

随着岁月的变迁,敦煌壁画、彩塑的不断退化让樊锦诗心焦,有没有办法能够让这些珍贵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樊老师大胆着手建立“数字敦煌”:一是建设数字化的敦煌壁画信息库;二是找到一种方式,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让游客能“窟外看窟”。

实现了数字化的敦煌,如今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这些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难怪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三、不忘前人,继往开来

虽然国家给了樊老师很多荣誉,但她始终没有骄傲,没有忘本。 她一直说她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所长等人的贡献,离不开敦煌老一辈、一代代工作者的贡献。这是多么谦逊的一种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如今,虽然老彭去世了,樊老师还每天想念着他,但是她在84岁高龄,还在为敦煌工作,还在带领团队进行研究,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的努力。

此书文字真诚、朴素,有的地方还很有趣。透过它,你可以生动的看到一位既伟大,又真实的杰出女性。

再次表达深深的敬意。

通过阅读,你同时可以对敦煌的前世今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敦煌,真切期待能早一天见到她。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艺术和文化的瑰宝,它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内容丰厚。里面每一幅奇伟瑰丽的画都带着宗教的神秘和自然的美,非常能触动人心,因此从古至今有许多诗人在敦煌莫高窟留下了流传广泛的诗句,并与敦煌莫高窟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赋得边城雪送行人胡敬使灵武》、《释敦煌》、《敦煌乐》、《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敦煌曲》、等等。

这些诗里面比较有名的就是明朝杨慎的《敦煌乐》了。这首诗不仅描写敦煌广阔的宏大景象,还有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叹。那么这首诗的原文是怎样的呢?“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这首诗的格式是六言诗,在平时不太常见,但丝毫不逊色于五言诗和七言诗,诗人所罗列的敦煌景色更能突出了边塞景象的宏大与荒凉之境,并且表现了西北地区的一些特色,再结合苏武牧羊和昭君出塞的典故,更表现了此地是个远离中原,充满了自然的野性的美和开阔宏远的意境。

诗人不仅为敦煌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而且诗人自己的命运也与此地息息相关。杨慎的家里本来是世代为官的,可是他却因一次不好的事件而被充军到边关。这个地方就是山西的雁门地区。这里距离诗人的家乡非常的遥远,所以他才会有“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的感叹,诗人在梦里才能够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怎能不悲伤呢?

除了此诗外,其他关于莫高窟的诗也有很多。不仅有古体诗,还有现代诗,由此可见敦煌莫高窟的魅力之大。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全文

 一

  公元三六六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佛教在印度传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场所,却不在里边雕塑和描绘佛像,要表现也只用象征物来替代,用得比较多的有金牛、佛塔、法柱等。后来到了犍陀罗时期,受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带来的希腊雕塑家们的影响,开始开凿佛像石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从那里发现希腊雕塑的明显痕迹。

  这就是说,仅仅是佛像石窟,就已经把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包罗在里边了。这些石窟大多处于荒山野岭之间,远远看去很不起眼,哪里知道里面所蕴藏的,却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精彩。

  佛教从印度一进入中国,立即明白这是一个需要用通俗、形象的方式来讲故事的国度,因此在石窟造像艺术中又融入了越来越浓重的中华世俗文明。结果,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

  二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让人惊奇的是,历来在莫高窟周边的各种政治势力,互相之间打得你死我活,却都愿意为莫高窟做一点好事。

  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贵族都对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更不必说隋代、初唐、盛唐时莫高窟的欢快景象了。连“安史之乱”以后占领敦煌的吐蕃势力,以及驱逐吐蕃势力的张议潮军队,本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却也都修护了莫高窟。

  五代十国时期的曹氏政权对莫高窟贡献很大,到宋代,先后占领这一带的西夏政权和蒙古政权,也没有对莫高窟造成破坏。莫高窟到元代开始衰落,主要是由于蒙古军队打通了欧亚商贸路线,丝绸之路的作用减弱,敦煌变得冷清了。

  为什么那么多赳赳武将、权谋强人都会在莫高窟面前低下头来我想,第一是因为这里关及人间信仰,第二是因为这里已经构成历史。宗教的力量和时间的力量足以让那些燥热的心灵冷却下来,产生几分敬畏。他们突然变得像个孩子,一路撒野下来,到这里却睁大了眼睛,希望获得宗教裁判和时间裁判。

  在这个过程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全民参与。佛教在莫高窟里摆脱了高深的奥义,通俗地展现因果报应、求福消灾、丰衣足食、繁衍子孙等内容,与民众非常亲近。除了壁画和雕塑外,莫高窟还是当地民众举行巡礼斋会的活动场所,也是享受日常娱乐的游览场所。但是,这种大众化趋向并没有使它下降为一个乡村庙会,因为敦煌地区一直拥有不少高僧大德、世族名士、博学贤达,维系着莫高窟的信仰主体。

  于是,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不明亮的自然光亮从洞窟上方的天窗中淡淡映入,壁画上的人群和壁画前的雕塑融成了一体,在一片朦胧中似乎都动了起来。在他们身后,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来这里参加巡礼的民众,一群又一群地簇拥着身穿袈裟的僧侣。还有很多画工、雕塑家在周边忙碌。这么多人渐渐走了,又来了一批。一批一批构成一代,一代代接连不断。

  也有了声音:佛号、磬钹声、诵经声、木鱼声、旌旗飘荡声、民众笑语声,还有石窟外的山风声、流水声、马蹄声、驼铃声。

  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

  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三

  记得每进一个洞窟,我总是抢先走到年代标示牌前,快速地算出年龄,然后再恭敬地抬起头来。

  年龄最高的,已经一千六百多岁,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十六国时期的作品。壁画上的菩萨还是西域神貌,甚至还能看出从印度起身时的样子,深线粗画,立体感强,还裸着上身,余留着恒河岸边的热气。另一些壁画,描绘着在血腥苦难中甘于舍身的狠心,看上去有点恐怖,可以想见当时世间的苦难气氛。

  接下来应该是我非常向往的魏晋南北朝了:青褐的色泽依然浑厚,豪迈的笔触如同剑戟。中原一带有那么多潇洒的名士傲视着乱世,此时洞窟里也开始出现放达之风,连菩萨也由粗短身材变得修长活泼。某些形象,一派秀骨清相,甚至有病态之美,似乎与中原名士们的趣味遥相呼应。

  不少的场面中出现了各种乐器,我叫不全它们的名字。

  有很多年轻的女子衣带飘飘地飞了起来,是飞天。她们预示出全方位舞动的趋势,那是到了隋代。一个叫维摩诘的居士被频频描绘,让人联想到当时一些士族门阀企图在佛教理想中提升自己。壁画上已经找不到苦行,只有华丽。连病态之美也消失了,肌肤变得日渐圆润。那些雕塑略显腿短头大,马背上的历练,使他们气定神闲。

  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欢乐,那只能是唐代。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是舞者,连繁花都卷成了图案。天堂和人间连在了一起,个个表情生动,笔笔都有创造。女性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不管是菩萨还是供养人,都呈现出充分的女性美。由于自信,他们的神情反而更加恬静、素淡和自然。画中的佛教道场已经以净土宗为主,启示人们只要念佛就能一起进入美好的净土。连这种简明的理想,也洋溢着只有盛唐才有的轻快和乐观。

  唐代画面中的那些世间人物,不管是盔甲将军、西域胡商,还是壮硕力士、都督夫人,都神采飞扬、炯炯有神。更难得的是,我在这些人物形象中分明看到了吴道子画派的某种骨力,在背景山水中发现了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那一派的辉煌笔意。欢乐,就此走向了经典。走向了经典还在欢乐,一点也没有装腔作态。

  除了壁画,唐代的塑像更是风姿无限,不再清癯,不再呆板,连眉眼嘴角都洋溢着笑意,连衣褶薄襞都流泻得像音乐一般。

  唐代洞窟中的一切都不重复,也不刻板。我立即明白,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结果,唐代的欢乐诱发了长久的欢乐,唐代的人性贴合了永恒的人性,一切都融合得浑然一体。恍惚间,热闹的洞窟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画,没有雕塑,没有年代,也没有思考,一切都要蒸腾而去,但又哪里也不想去,只在这里,在洞窟,在唐代,在吴道子笔下。

  突然,精神一怔,我看到了一个异样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尽孝报恩的故事。与一般同类故事不同,这个佛家弟子是要帮助流亡的父母完成复国事业。我心中立即产生一种猜测,便俯身去看年代标示牌——果然,创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安史之乱”,像一条长鞭,哗啦一声把唐代划成了两半。敦煌因为唐军东去讨逆而被吐蕃攻陷,因此,壁画中帮助流亡父母完成复国事业的内容,并非虚设。

  悲壮的意志刻在了洞壁上,悲惨的岁月却刻在了大地上,赫赫唐代已经很难再回过神来。此后的洞窟,似乎一个个活气全消。也有看上去比较热闹的场面,但是,模仿的热闹只能是单调。

  在单调中,记得还有一个舞者背手反弹琵琶的姿态,让我眼睛一亮。

  再看下去,洞窟壁画的内容越来越世俗,连佛教题材也变成了现实写生,连天国道场也变成了家庭宅院,连教义演讲也变成了说书人的故事会。当然这也不错,颇有生活气息,并让我联想到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瓦舍和诸宫调。

  唐宋之间,还算有一些呆滞的华丽;而到了宋代,则走向了一种冷漠的贫乏。对此,我很不甘心。宋代,那是一个让中国人拥有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朱熹、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的时代啊,在敦煌怎么会是这样我想,这与河西走廊上大大小小的政权纷争有关。在没完没了的轮番折腾中,文化之气受阻,边远之地只能消耗荒凉。

  到了元代,出现了藏传密宗的壁画,题材不再黏着于现实生活,出现了一种我们不太习惯的神秘和恐怖。但是笔触精致细密,颇具装饰性,使人想到唐卡。

  这是一个民族之间互窥互征的时代,蒙古文化和西藏文化在这一带此起彼伏。倒是有一个欧洲旅行家来过之后向外面报告,这里很安定,他就是马可·波罗。

  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记住。

  四

  当我在夜色中这么匆匆回想一遍后,就觉得眼前这个看上去十分寻常的“小山包”,实在是一个奇怪的所在。

  它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博物馆,也是半部中国艺术史,又是几大文明的交会点。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的原因。

  但是,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事情一样,兴旺发达时什么都好说,一到了衰落时期,一些争夺行动便接连而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莫高窟曾经成为白俄士兵的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了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

  这些士兵走了以后,不久,一群美国人来了。他们是学者,大骂白俄士兵的胡作非为,当场立誓,要拯救莫高窟文物。他们的“拯救”方法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为首的是两位美国学者,我要在这里记一下他们的名字:一位是哈佛大学的兰登·华尔纳,一位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的霍勒斯·杰恩。

  兰登·华尔纳带回美国的莫高窟壁画引起轰动,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了第二次。这次他干脆带来了一名化学溶剂的调配专家,眼看就要在莫高窟里大动手脚。

  但是,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次在莫高窟遇到了极大的麻烦:

  事态变得十分棘手,约有几十个村民放下他们的工作,从大约十五公里外的地方跑来监视我们的行动……以便有理由对我们进行袭击,或者用武力把我们驱逐出境。

  结果,他们只是拍了一些遗迹的照片,什么也无法拿走。化学溶剂更是一滴也没有用。

  后来华尔纳在美国读到一本书,是他第二次去莫高窟时从北京雇请一位叫陈万里的翻译写的。这才知道,那些村民所得到的信息正是这位翻译透露的。陈万里先生到敦煌的第二天,就借口母亲生病离开了华尔纳,其实是向村民通报美国人准备干什么了。

  为此,我要向这位陈万里先生致敬。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加上几十个他原先不可能认识的当地村民,居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成了这么一件大事。对比之下,我看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以及那些助纣为虐的翻译,还怎么来寻找遁词

  陈万里先生不仅是翻译,还是一位医生和学者。中国另有一位姓陈的学者曾经说过一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位陈先生叫陈寅恪,后来两眼完全失去了视力。

  陈寅恪先生看不见了,我们还张着眼。陈万里先生和村民没有来得及救下的那些莫高窟文物,还在远处飘零。既然外人如此眼热,可见它们确实是全人类的精粹,放在外面也罢了。只是,它们记录了我们历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欢,我们一有机会总要赶过去探望它们,隔着外国博物馆厚厚的玻璃,长久凝视,百般叮咛。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经能够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至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吧,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还是转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信众、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注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湾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慈父心疼女儿一样叫一声: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来了!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

  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漂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条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是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目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她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时,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时,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境内。

  在中国古代,文官兼有文化身份和官场身份。在平日,自己和别人关注的大多是官场身份。但奇怪的是,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在浓冽的秋霜中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除夕的深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古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言传的文化归属。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薄薄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塌,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死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几行墨迹堆积如山的中国史籍,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是历代王朝的边远地带,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铺陈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眼下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这里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陈开来的坦诚,一切都在花草掩映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冤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使每片土地都疑窦重重。相比之下,这片荒原还算荣幸。

  远处已有树影。疾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拌和着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向前俯视,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直伸天际。我突然觉得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的笔触实在是温厚。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也许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声声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神貌,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由此联想到,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这些艺术家以多年的奋斗,执意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而更早就具有这种微笑的唐代,却没有把它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限,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只允许他们以文化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人文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人性寄托。

  于是,九州的文风渐渐刻板。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越来越少,只有陆游、辛弃疾等人一次次在梦中抵达,倾听着穿越沙漠冰河的马蹄声。但是,梦毕竟是梦,他们都在梦中死去。

  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见不到诗人的寂寞。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旅途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如壮汉啸吟,与自然浑和,却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不再欢跃,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让那条曾经横跨洲际、缔造过历史的古老丝路再一次映入世人眼帘。敦煌莫高窟,这座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圣地,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它全新的光彩。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窟洞内部

但是,你可曾知道,如今这座恢宏壮观、举世无双的敦煌莫高窟,其实与一个人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此人,就没有现在的莫高窟。

这个人的名字是樊锦诗。

樊锦诗,她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但是她还有一个更为贴切、可敬的称呼——敦煌女儿。

这位敦煌女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走进敦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

1963年,樊锦诗尚处25岁的青春年华,2017年,如今的她已是满头华发。在漫长的54年岁月中,在黄沙漫天的大漠深处,她爬进黑黢黢的洞窟,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拼着命将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她“功德无量”。

央视知名主持人董卿更是惊叹道,这是一份“逆天”的勇气。

而这份“逆天”的勇气背后是樊锦诗执着又从容、沧桑又笃定的信念。

为了更好地保护敦煌莫高窟,减轻由游客参观带给石窟的负担,在她的倡议与主导下,经过十年的坚持与探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以仿真**加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莫高窟。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不仅如此,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樊锦诗再次发下宏愿,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永续荣光。

樊锦诗曾在她新书里写道:“在莫高窟,不知不觉之间,几十年就过去了。和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为伴,就是极大的幸福。”

这正是樊锦诗,她用54年的生命岁月再续敦煌1000年的荣光。

敦煌莫高窟是传统的、历史的,但是却以数字展馆的形式散发着全新的时代的光彩,这不正与如今“一带一路”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打造现代经济带的理念不谋而合?

历史与未来正是由如此美妙的方式连结为最忠实的伴侣,而这也激发了小编关于小猪理财品牌建设的思考。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言: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一切的商品都将同时呈现“特定人格”和“工匠精神”两个特征。

将敦煌莫高窟喻作为商品,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无处不彰显着樊锦诗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与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在如今的时代趋势下,传统商业意义上的品牌正在逐渐被瓦解,人格认同感与品牌背后的人文精神正成为用户越来越注重的关键因素,并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和注意力缺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与重要。

如果将樊锦诗这份坚韧执着的匠人精神,看作是一种对于敦煌这一千年文化品牌的温情,那么我们小猪理财何尝不能将这份匠人精神付诸于企业品牌的塑造与构建当中?以追求极致的匠心,致以所有互联网金融用户们最大的温情。

因为,没有温情的品牌将没有生命,而小猪理财愿意永远地将这份温情珍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520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