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艺术手法

文艺美学研究·艺术手法,第1张

文艺美学研究·艺术手法

文艺创作过程中,为达到艺术审美表现境地所采用的合乎美的规律的具体处理方法,又称表现手法。比如叙述、描写、虚构、渲染、夸张、对比、象征等等。依靠它,主体把对于现实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物化形态的艺术形象,把分散的自然组织成统一的整体,使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对生活的高度典型化,对材料进行概括和集中,做到有取有舍,疏密得当,多样化统一。而要达到这样的境地,照抄生活是办不到的,它必须经过一系列具体的处理,使之既符合现实的真实,又适应人们的心理结构。为了创造高度的艺术真实,往往需要把原本的生活材料捣碎,进行新的符合美的规律的加工。为了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作家、艺术家可以打破自然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艺术上的虚构,对材料、事件可以张冠李戴施行移植,以便取得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其次,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更有助于突出作品的题旨,使艺术审美的情感更为强烈,因此更能打动人心,征服读者。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所谓对比,即是有差异的事物又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合关系,它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表现在情节、结构、情感等方面,在叙事作品中,更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上。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农民起义领袖,所以各有特点,与作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不无关系。 《红楼梦》中把“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与“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放在同一时间去写,激起了读者强烈的爱怜和憎恨,如果不是这样,则不可能达到这样理想的审美效果。

艺术手法是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和怎样运用,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服从艺术类别的要求,服从于总体审美意向的需要,还要照顾欣赏主体的审美习惯。诗歌、音乐长于抒情;叙事性的小说、戏剧多用叙述、描写,而绘画艺术又常常截取生活中的断面或时间长河中的一瞬。现代艺术常常采取象征的手法,这与人们审美习惯、兴趣的变化有关。现代生活、 现代意识的多极化,要求审美创造方法也必须多样化,单靠传统的艺术手法已经适应不了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了。

文无定法,艺术方法是个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实践性的范畴,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艺术手法也肯定在发展变化,新的手段也会不断地出现。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讲过:“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不胜枚举。早在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有这样一段话:“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思是讲,虽然画家把西施之面画得很美,但却引不起人的喜悦,描摹勇士孟贲之目,却引不起观众的恐惧;可以说,从艺术效果来讲,两者都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君形者亡焉”。就是说,如果画家只重人物的貌而不重人物的神,即在人物画中只重形似而不重内涵,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肯定是不成功的。从传统画论来看,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都强调绘画不但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通过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所直接看到的外貌或外形,而且有无法直接看到,但却可以感觉到、领会到的内容和意蕴。

1、艺术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表达形式: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

2、美学

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ή;英语:Aesthetic)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扩展资料:

一、美学的范围:

美学的范围与宇宙同在,与人类同在,作为一本美学原理,应该讲哪些内容呢?这不但涉及到美学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到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

在中国,一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二是艺术学下面的四个一级学科里:艺术理论、美术与设计学、戏剧与影视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

三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四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

这里最为重要是因艺术学与美学的分离而产生出来的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与美学的关系。可以说,美的艺术类型与艺术概论所讲的内容甚多重合。因此,还要对学科分工的内容加以考虑。

在综合这两个方面方面之后,一本美学原理,一是要列出所应讲的问题,二是在这些问题讲清之后,要让人对整个美学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领悟。

基于此,一本美学原理,最需要讲的问题如下:

1、审美现象学,讲清楚当人面对美,做审美欣赏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审美是怎样开始的,怎样进行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2、审美类型学,讲清楚美分为几个大的基本类与型,如美、悲、喜等大类,类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优、壮美、典雅,这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

3、审美文化学,讲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

4、形式美法则,讲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美的基本法则,如形、色、对称、均衡等。

5、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美的。

6、美学的学科历史,讲清楚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其规律是什么。

在这六大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审美文化学、形式美法则,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美学原理,知道了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学。

二、艺术的类型: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1、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plastic arts) 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来反应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

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谓“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 machen)。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2、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由表演艺术家完成的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的艺术种类。泛指必须通过表演完成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演奏、演唱、舞蹈、曲艺等。专指演员在**、电视剧、戏剧中创造角色的表演。

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各类艺术的文学脚本所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人在欣赏演员绘形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如亲临其境、亲闻其声、亲见其形,产生情感交流,了解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

3、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又叫复合艺术。艺术分类用语。泛指几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如歌曲综合诗歌与音乐,建筑综合绘画与雕塑,戏剧综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通常专指戏剧、**、电视剧、舞蹈等形式。有机性是综合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4、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戏剧小品、播音主持、演讲、辩论等艺术形式。它的表达方法可以有呼吸法、语言速度、单人、多人、混声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语言艺术和文学、戏剧等有所不同。

——美学

——艺术

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 、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2、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3、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

4、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5、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等。

6、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7、"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8、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63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