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

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第1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1

 书是飞向蓝天的翅膀,书是陪伴着我的朋友!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有一次,我意外的有了一本《红色经典传奇》,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我像一匹贪婪的饿狼一样一页二页三页地读着这本书,我津津有味地看着,记得当时妈妈叫我吃饭都忘去了!

 这本书主要写中国战争的故事,有很多英雄为国捐躯。我最喜欢的是《革命伉俪的亲情绝唱》,这个小故事里面英俊潇洒的陈觉和貌美年轻的赵云霄,他们俩是一对假扮夫妻。他们在湖南地下道工作,已怀有赵霄云被捕。反动当局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威逼利诱,但是陈觉和赵云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他们英勇就义了。

 战争使人们家破人亡,人们不得不走上颠沛流离的逃难。战争把安定和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残酷的世界。战争使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我要告诉大家,我们要和平,不要走上战争之路,我们一定要共同携手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不要把人民的死活不当一回事,我们的家园是靠人民创建起来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是最深的!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和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还让我知道了亲情和友情是多少金钱都换取不来的。还让我懂得了要尊老爱幼,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对得起他们!

 它让我开启了新的一扇门,让我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标签:战争灾难人民

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2

 今天我读了《大义灭亲斗土豪》的故事,里面写了一个敢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物。

 故事中写的是王树声,他的亲舅舅在村里为非作歹,还有他的儿子丁岳平,是仗着自己父亲的权位高,就欺压劳苦百姓。还把村里的小组搞乱了,把村里刚贴的标语斯了。人们都很狠他。可是又不敢出声。王树声跟村民开了一个会议,他首先就说要把丁岳平抓起来,他说完后整个会场没有一点声音,王树声早就料到了大家的顾虑,说,是不是因为他是我的舅舅?他家的钱都是剥削来的,我们要把穷苦农友组织起来,消灭剥削才能翻身解放,听了他的话,大伙心里的石头落地了。王树声拍了一下桌子,说:“我们现在就去找丁岳平算账去。”丁家大院被包围了,丁岳平被从草堆里抓出来了,被打得嗷嗷叫,大伙儿也开心的分粮。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辈们经过辛苦的斗争得来的。有的人流过鲜血,还有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为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3

 今天,我有幸读到了《红色经典传奇》之《红色少年连》。我看了红色少年连不尽面带愧色。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红色少年连中的小英雄栾占奎和邓马倌,全们那机灵和智慧让我甘败下风;他们的勇敢和力量让我觉得自己分文不值。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国救民,一批少年不得不担当起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责任。他们与大人一样,纵横敌后,通过机敏灵活的战术,富有创造性的聪明以及英勇的斗争精神,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这本书,使我想到了我看过的一个电视剧。电视剧中的中国人叶利,他自己搞起了一个对我们国家很有利的机器人,哪知一个外国人对这个机器人很感兴趣,给叶利98亿,目的是想让叶利去再做一个机器人,叶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气坏了,恨不得把电视机给砸了。

 我想起了二句话,是这样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英雄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为国家利益着想,我现在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读红色经典传奇有感的作文4

 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士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近我阅读了《红色经典一百例》,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难的走着,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大风仿佛在咆哮这红军们。这时候有人说:“有人被冻死了!!”将军发现,前方有一个靠在树上,手里点着香烟,将军眼睛红了,像个发怒的狮子大吼:“军需处长呢?怎么不给这位棉衣呢?军官,听见没有?我叫军需处长过来!”却没有人回答,这时四周像死一样寂静,除了旁边那无情的大风在咆哮着……过了一会一个军人对将军说那就事他们的军需处长,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自己的棉衣个了军人,自己那瘦骨嶙峋的身体却被狂风吞噬着。将军突然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中烟,热泪从脸颊滑落……将军深情地对着那为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遗体深深地鞠躬,大雪覆盖住了军区处长已僵硬了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我们因该向这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学习,如果军队里多几位这样的军人,那胜利不属于他们还会属于谁?

有风掠过,友谊长存

风,来无影,去无踪。风在吹拂中能够带来快乐、带来誓死的情谊;掠过就会带走恨、带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走一切不快的思绪。

风掠过,掠过,一切就变了……

里六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跛脚少年,因为自幼失去了父母,他独自一人生活,艰难、孤独、而又寂寞,并又常受松举等一些少年的欺凌。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只会说话的神奇的八哥,“是风把你送到我跟前的,我就叫你风儿吧”。

村里的人都十分羡慕他,而松举想要灭灭他的威风,但威风没灭成却自己出了丑,里六也因此认识了心地善良的覃家大少爷——覃福庆。“一个穿洋装的白净少年站在他们面前。面前的覃家少爷头发油亮亮的。少爷的脸很白嫩。少爷的衣服一尘不染。少爷就是一副少爷的样子。”

从那时起,里六和福庆形影不离。直到有一天,听说红军要来这里打仗,要劫富济贫,覃家只得临时离开一段时间。红军在的期间,里六和风儿幸运地入了队伍,并顺利的打败了军力略胜一筹的白军,里六也因此得到了厉团长的命令。“风儿是队伍上的,你也是队伍上的。你要听命令!我把风儿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把它养好!”

覃家回来了。福庆和里六仍形影不离。但覃家老爷却十分反对他们的友谊。福庆害怕父亲如刀一样的眼神,从不敢和他对视,懦弱得如同一只胆怯的小猫。老爷也在谋策一个计划中……

刚过完年,松举就跑到里六的碓屋,说白军在追杀红军的人,让他赶快逃,里六却没有搭理。路过的白军自然也没有理睬这个跛子。里六走在街上,却遭来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他感觉巷角那些地方都有眼睛盯着往这边看。他感觉到来自背后的指戳”。

原来,有流言说里六出卖了松举和梁坊许掌柜,但这不是真的!福庆也极力想要说服村民,他们却仍不屑一顾,“谁会搭理一个少爷说的话”。最终,里六受不了如此压力,得了重病,死了。临终前把风儿托付给了福庆。“我答应过入队伍的,我答应等他们来,把风儿交给他们。风儿是队伍上的人。你要是把我当弟兄看,你一定要交给他们!”

终于等来了红军,但福庆就要交给把风儿他们时,风儿多嘴,被红军一枪打死了……福庆也在这时,什么都明白了,原来,是覃老爷和白军串通好了,出卖了松举他们,嫁祸在了里六头上,把里六逼上了绝路……“福庆想让恨现实起来,可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恨不起来。他咬着牙齿。他知道他其实在恨。他也敢直视父亲了。一动不动的盯着父亲,比他的‘刀子’还要锋利。”

最后,福庆入了队伍,带着对里六、风儿的怀念,也带着对里六誓下的信念,和风一起,品味曾经友谊的结晶……

风悄悄地掠过,除了回忆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一场梦,不留一丝痕迹,只把那段唯属于两个人的回忆铸就在心的最底部,永远刻上了烙印……

也是风,让这两个少年走在了一起。一个是跛脚、遭人欺凌的落魄青年,一个是优雅、仪表堂堂的富家弟子,看似完全不可能在一起的两个人,却成了无话不谈、不惜他人忍受的指指点点、并经历了生死的世交,一起领略了友情的美好、兑现了曾经的诺言,把这份珍贵的感情藏在最深处。

题目中的“风”,寓意也很深刻。其一,是风给里六带来了八哥“风儿”,福庆和里六也因此相识;其二,里六和风儿最后死了,在福庆的心中,就是一阵风,轻轻掠过去了,留下了回忆和信念,虽然再也无法看到他们,但曾经的记忆就像风带来的树叶,有印记,挥之不掉……

这套作品高举勇敢、包容、理想主义的旗帜,深刻的表达了里六玉富家少爷福庆的少年情谊、成长感悟、生命情怀和对于封建观念的不屈反抗等方面,旨在彰显阳刚向上的力量,并试图展现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史。

这部作品人物鲜活,特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坚强、宽容、机智、自强不屈、为他人着想;“他”,善良、刻苦、重情义、信守诺言;“它”,聪明、忠诚、但有时也会调皮地离开主人去吃里脊肉。

风,依然来去自如……有风掠过,心底存痕。有风掠过,友谊长存。

  **:《红孩子》

  故事片(黑白)。长春**制片厂1958年摄制。

  剧情: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 根据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卫队 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 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细妹 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卫团团 长黄静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坳,屠 杀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 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 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 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 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 。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 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本片于1979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 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主创:

  编剧: 时佑平、乔羽 导演: 苏里 摄影: 李光惠 美术:童景文 作曲: 张棣昌 主 演:陈克然 宁和 王和永 陆贞冀 关敬熙

  **《红孩子》诞生记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在此之前,苏里曾拍了儿童片《哥哥和妹妹》,这次他想再拍一部关于“红小鬼”的影片。对于苏里的提议,乔羽欣然同意。其实,乔羽和苏里两人都有着浓浓的孩童情结,他俩也都曾是红小鬼,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怀念与热情。 乔羽接受任务后,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将剧本内容定格在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北上后中央苏区一群红孩子们身上。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最能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孩子们英勇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挖掘创作素材,乔羽生平第一次渡过长江来到了苏区体验生活,走家串户,听当年“红小鬼”们讲述红军北上后他们那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渐渐地,一个关于当年“红小鬼”的故事在乔羽的笔下诞生了。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江西苏区的李家坳的赤卫队在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细妹、冬伢子等一群小伙伴们恳求大人带他们上山未成后,自行在一个山洞里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与盘踞在李家坳的白军和反动势力展开斗争。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并在“李公公”领导下.浞人反动武装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被捕的李主席,还打死了追捕他们的敌团长黄静波。在严酷的斗争面前,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剧本写好后.乔羽又为这部影片写了日后广为传唱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苏里看了剧本后很满意,并立即着手小演员的挑选。不久,来自各个学校的小演员们都到剧组来报到了,唯独片中主人公小苏保还没个着落。正当他为此苦恼不已时,多年前在拍摄影片《祖国的花朵》中担任角色的一位小演员陈克然突然闪现在了他眼前。陈克然长得很可爱,十来岁就进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在片中的表演很是出色,何不让他来试试呢不过,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克然是否能胜任“红孩子”的角色呢苏里心里没底,他为此专门赶到哈尔滨一探究竟。尽管好多年过去了,小克然也从当年小孩子长成了大孩子,但他身上的那股机灵活泼劲却一点也没变,这使苏里感到很兴奋,并特地请小克然在饭店里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清蒸鳜鱼、红烧猪肉,这在这那个紧缺年代算是颇为奢侈的了。或许是出于谨慎,苏里并没有向小克然说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小克然也以为苏里请客纯粹是出于当年拍片的缘故,直到两个月后,苏里派《红孩子》副导演来接他去剧组,他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小苏保”归队后,为了使小演员们充分领略当年“红孩子们”同白军斗争所表现出的英勇精神,苏里带领大家随摄制组一起走访了井冈山和瑞金等革命根据地,还到过毛主席和朱德会师的茅坪。为了让孩子亲身体会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他还特地让孩子们穿上当地儿童的服装和鞋子,爬上了赣粤交界的岭背山。尽管这一路行军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却也使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因此对自己在戏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事实证明,苏里“这一手”是很有成效的,经过锻炼的孩子们拍起戏来也很是顺手,拍摄过程显得紧张而又快乐。不过,最令孩子们感到难忘的是在拍戏中他们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1958年2月14日,尽管当时室外是天寒地冻,但摄影棚里却是秋光一派:棚内的一条羊肠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青草满地,珠露欲滴,虫声唧唧……原来苏里正带孩子们拍摄《红孩子》最后一场戏“黑夜夺枪”。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拍片时,厂里突然派人来通知说:一会儿有重要领导来视察,到时你们复拍一场戏给领导看。由于平时来长影视察的***比较多,大家对此也是习以为常了,因而显得很平静。中午十一时左右,摄影棚门忽然大开,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和厂长亚马陪同下健步走了进来,“这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么”!意外的惊喜使整个摄影棚顿时欢腾起来。毛主席边走边挥手向大家致意,厂长亚马在介绍了导演苏里后,指着小演员们对毛主席说:“这就是我们的红色儿童团员,请主席看看像不像当年瑞金的红孩子”毛主席端详着化了妆的孩子们,笑笑说:“像,很像当年苏区的儿童嘛!”又指着扮演白军的演员说:“白军也蛮像嘛。”大家听了禁不住乐了。毛主席随后又微笑着问小演员们:“你们是长春人吗”大家回答道:“我们是北京的。”毛主席又问:“你们都是哪个剧团的”孩子们回答说:“我们都是学生。”看着孩子们依偎在毛主席身边这一问一答的动人情景,在场的人们心里感到暖乎乎的。当毛泽东走到一片树林前停下脚步询问扮演细妹的小演员一些问题时,摄影师们纷纷举起了照相机。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你们把我也当**拍了。”他那亲切幽默的话语又引来一片欢快的笑声。毛泽东沿着羊肠小道走进景区,指着用油纸做成的树叶和用麻做成的青草问道:“真的能不能用”厂长亚马答道:“能用。”毛泽东又问:“那这场戏怎不到实景中去拍”苏里接话说:“因为季节关系,我们只能在摄影棚中搭景拍摄。”毛泽东幽默地说:“拍**是允许弄虚作假的嘛。” 毛主席的到来给摄制组以巨大的鼓舞,决心一定将这出戏拍好,苏里也因势利导地教导孩子们把体验生活时学到的东西在影片中表现出来。孩子们也很争气,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角色中。小克然比其它小演员来得晚,一到剧组就要拍戏,但他虚心好学,下苦功读剧本,仔细揣摩剧中人物心理、设计人物动作。苏里对他也是指导有加,耐心给他说戏。好在他已有了几年舞台表演经验,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总算挺过了这一关。由于他在剧中出色表演《红孩子》刚刚拍摄完毕,小克然就被调到了长影,并先后在《画中人》、《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孔雀胆》、《红旗谱》中饰演了多个角色。 经过摄制组的努力,1958年,**《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

  主题歌资料与介绍

  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曲调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具有奥地利梯罗耳族民歌的风格,词作者佚名。1957年,长春**制片厂根据共产儿童团的故事拍摄了影片《红孩子》,再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与白匪作斗争的光荣岁月,《共产儿童团歌》作为影片主题歌传遍了中国大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 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 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小兄弟们呀,小姊妹们呀! 我们的将来是无限好呀, 牵着手前进,时刻准备着。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帝国主义者,地主和军阀, 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 快团结起来,时刻准备着。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红色的儿童,我们向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美丽的世界,在远处召唤。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66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