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的《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的《谈美》有感,第1张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读朱光潜《谈美》有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读后感《读朱光潜《谈美》有感》。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格式]

原文摘录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 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 。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

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注意: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欢喜《陶渊明集》;假如你是道德家,你也许特别欢喜《打鼓骂曹》的戏或是韩退之的《原道》;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特别欢喜河南新出土的龟甲文或是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 倒影 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同理, 游历新境 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 移情 作用”是 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 错觉 ,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 物我同一 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 快感 的,一个是只能引起 美感 的。

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弗洛伊德把文艺认为是性欲的表现

文艺和梦一样,都是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察的欲望。举一个例来说。男子通常都特别爱母亲,女子通常都特别爱父亲。依弗洛伊德看,这就是性爱。这种性爱是反乎道德法律的,所以被压抑下去,在男子则成“ 俄狄浦斯情意综 ”,在女子则成“ 厄勒克特拉情意综 ”。

联想是 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 ,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像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联想大半是 偶然 的。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我们把他们区分起来,可以得四大类。

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批评也不是欣赏。

总而言之,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 ,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 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所以松的形象这 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① 矛盾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② 美的标准是人定的

你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它是 取决多数 ,像选举投票一样。如果一百人之中有过半数的鼻子是一寸高,一寸就成了鼻高的标准。所以通常人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古怪。

照这样说,世间美鼻子应该多于丑鼻子,何以实际上不然呢?自然美的难,难在件件都合式。高低合式的大小或不合式,大小合式的肥瘦或不合式。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 ,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① 写实主义

但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 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 ,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 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 。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

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

什么叫做 想像 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 意象 。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

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叫做“想像”。 想像有 再现 的,有 创造 的。一般的想像大半是再现的。例如《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 。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 拟人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 托物 ”。“拟人”和“托物”都属于 象征 ,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

(拟人不多说了,大家都懂。)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我们在上文说过,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 寓理于象 ”。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 格律 里面的。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律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 死板 的形式。

拿一个实例来说,比如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你如果把这段经验当作“事”来叙,你只须说:“我看见一位年轻姑娘”;如果把它当作“理”来说,你只须说:“她年纪轻所以漂亮。”事既叙过了,理既说明了,你就不必再说什么,听者就可以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你一见就爱了她,你只说“我爱她”还不能了事,因为这句话只是叙述一桩事而不是传达一种情感,你是否真心爱她,旁人在这句话本身中还无从见出。(所以你可以用往而复返的格式)它所以往而复返者,就因为情感也是往而复返的。这种道理在较长的诗里更易见出,你把《诗经》中《卷耳》或是上文所引过的《黍离》玩味一番,就可以明白。

韵只是音节中一个成分。音节除韵以外,在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中也可以见出。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的存在理由也和韵一样,都是顺着情感的自然需要。分析到究竟, 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 传达的方法 ;一项是关于 媒介的知识

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工夫才学得来。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 遗传 ;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 环境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 努力 的余地。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灵感有三个特征: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现在认为,灵感就是在 潜意识 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 处处留心玩索 ,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

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流行语中有一句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望文学创作力在 诗词 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人类何以有美术的要求?这个问题本非一言可尽。现在我们姑且说,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 人类的意志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现实界,一是理想界 。不过现实界有时受我们的意志支配,有时不受我们的意志支配。譬如我们想造一所房屋,这是一种意志。要达到这个意志,必费许多气力去征服现实,要开荒辟地,要造砖瓦,要架梁柱,要赚钱去请泥水匠。这些事都是人力可以办到的,都是可以用意志支配的。但是我们的意志想造一座空中楼阁。现实界凡物皆向地心下坠一条定律,就不可以用意志征服。所以意志在现实界活动,处处遇障碍,处处受限制,不能圆满地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意志十之八九都要受现实限制,不能自由发展。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决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的 意志就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冲突

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半让 现实征服了意志 ,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自杀、逃空门种种的消极的解决法就乘虚而入了,不过这种消极的人生观不是解决意志和现实冲突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人类生来不是懦弱者,而这种消极的人生观甘心让现实把意志征服了,是一种极懦弱的表示。

然则此外还有较好的解决法么?有的,就是我所谓 超脱现实 。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那里去呢? 超脱到理想界去 。现实界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现实界不可以造空中楼阁,理想界是可以造空中楼阁的。现实界没有尽美尽善,理想界是有尽美尽善的。

此美术家的生活就是超现实的生活;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 求安慰 的。换句话说,我们有美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界待遇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径。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阔大还是窄狭。 但是 美术又不是完全可以和现实界绝缘的 。它所用的工具——例如雕刻用的石头,图画用的颜色,诗文用的语言——都是在现实界取来的。它所用的材料——例如人物情状悲欢离合——也是现实界的产物。所以美术可以说是 以毒攻毒,利用现实的帮助以超脱现实的苦恼 。上面我们说过,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要看它超脱现实的程度如何。这句话应稍加改正,我们应该说,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我不愿像柏拉图、叔本华一般人以伦理眼光抨击自杀。生的自由倘若受环境剥夺了,死的自由谁也不能否认的。

但是自杀以外,绝非别无他路可走。

① 第一条路 绝世而不绝我

最普通的是 绝世而不绝我 ,这条路有两分支。

玩世者与逃世者都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不能绝世,便不能无赖于人。牵绊既未断尽,而人世忧患乃有时终不能不随之俱来。所以玩世与逃世,就人说,为不道德;就己说,为不澈底。

衡量起来,还是自杀为直截了当。

② 第二条路 绝我而不绝世

什么叫做“ 绝我而不绝世 ”?就是流行语中所谓“ 舍己为群 ”,不过这四字用滥了,因而埋没了真义。所谓“绝我”,其精神类自杀,把涉及我的一切忧苦欢乐的观念一刀斩断。所谓“不绝世”,其目的在改造,在革命,在把现在的世界换过面孔,使罪恶苦痛,无自而生。这世界是污浊极了,苦痛我也够受了。我自己姑且不算吧,但是我自己堕入苦海了,我决不忍眼睁睁地看别人也跟我下水。我决计要努力把这个环境弄得完美些,使后我而来的人们免得再尝受我现在所尝受的苦痛,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我所以不惜粉身碎骨,努力打破这个奴隶制度,为他人争自由,这就是绝我而不绝世的态度。持这个态度最显明的要算 释迦牟尼 ,他一身都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教到了末流,只能绝世而不能绝我,与释迦所走的路恰相背驰,这是释迦始料不及的。古今许多哲人、宗教家、革命家,如墨子,如耶稣,如甘地,都是从绝我出发到绝世的路上的。

③ 第三条路 自杀

自杀比较绝世而不绝我,固为澈底,然而较之绝我而不绝世,则又微有欠缺。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色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美感是什么?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

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没有我就无由能见出他的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完全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没有物的话则直觉无从活动。

创造都有创造者,合作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产生的异象,河流所产生的异象不同,和癞蛤蟆所产生的印象更不同。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距离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美好理想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有距离但没有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超乎实用世界的美感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创造,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的。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衣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种田人曾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园长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遭遇境遇。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建议,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的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堪称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船,宇宙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之间,他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里去玩味它的美妙。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他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了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他的原来的腥味,辣味,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心。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古风的形象引起清风亮洁的类似联想。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枫,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移情于物。

超现实的美。

美就是所谓的超现实,意志对抗不了现实,那就去理想界造就理想的街道房屋来。把它表现在图画上,表现在雕刻上,表现在诗文上,于是结果有了所谓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之后便是“原来不过如是”的失望。越美好越害怕得到就是这个道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利用环境解决生活问题。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追求真理。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就“用”这个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

美感的态度是精神价值的流传,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具有美感态度。

无言之美。

如果画作和照相一样逼真,就没有美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言不尽意,留下思考的余地,意味深长。无言之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星辰大海、理想国,这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着无穷的意境。

口开着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拿美术作品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以及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美感和快感。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种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了快感,腹肌是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了快感。

看到美女,产生美感,或不产生美感,你信上面这是可以的,但如果你觉得她可爱,想让她做你老婆,这是占有欲的表现,猥琐的表情,你的举动只是试用活动,而非没敢活动,看美女找老婆无异于为着饥而吃饭。

美感与联想 。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他只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他们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

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他们欢喜这个调子,因为他是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喜欢这个调子,因为他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

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映精神涣散而减少。

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历史的知识也非常重要,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

常态美与艺术美。

“美”字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美就是常态,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陀背。第二种意义,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自然美就是常态美,所谓的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都不是常态,所以都使人觉得丑。山的常态是巍峨,所以巍峨最易显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美媚是最易显水的美,同理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雨宜凄厉。

艺术不光只是在模仿自然。还需彰显某种精神价值。艺术不像哲学,他的生命在具体的形象,最忌讳的是抽象化,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的美,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然后加以人情化。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

艺术与游戏。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

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周期性的,它的精彩就在这综合上面见出,而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和谐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是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率变而为规范率,在由规范率变而为死板的形式。一种作风在出生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例如,格律将自然美变为规范美。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

游戏不带有社会性,儿童在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识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游戏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需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艺术已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

艺术与生活。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

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艺术的精神价值反映在实际人生。没有实际人生做铺垫,艺术的理想精神价值也不会存在。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艺术是由生活做铺垫,创造是由模仿做铺垫,美感经验由物的形象直觉做铺垫。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过一次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平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在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

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的一切,也拿艺术的口味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味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和艺术口味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

耶稣教的神只是一般穷叫花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一般哲学人心中的神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

艺术之模仿、欣赏和创造。

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上去。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模仿为创造做铺垫。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读后感 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 文章 ,一段话,几句 名言 ,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朱光潜《谈美》高一 读书心得 800字 范文 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1

最近又重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一书,跟上次读起来感觉又有很大不同,收获良多。这或许正是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厌,还能让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古松,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材商难掩商人习性,只用木材价值来审视古松;植物学家知觉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春的显花植物;画家却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同样的一棵古松,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观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极客观存在的美,也要通过审美(主观)的眼睛才能见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怀才不遇的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得同样有眼光的业主才能欣赏和认可呀(笑)。

说回上面的三种观点,作者认为分别代表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首先要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对于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关痛痒。于是我们对于他们就有了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 经验 。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态度源于公式、数据和理论。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所以美感的态度,是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也就是偏重直觉的心理活动。

我突然联想到,书中所说的三种态度这不就是设计装修中的三方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嘛。我们不妨将这三种态度代入装修工作中来看。

实用性——业主方。

什么是实用性呢,具体来说,比如卫生间地砖是否防滑(安全第一)、厨房墙地砖好不好打理(卫生第二)、开关位置合不合理(再也不用石头剪刀布老虎棒子鸡决定谁关灯)、不同位置灯光明暗设置得好不好(起夜开灯晃瞎眼)、门窗开扇方向合不合适、橱柜高度会不会影响操作(不下厨理由±1)等等。

综合整个装修周期来讲,绝大部分的业主最为关心的还是装修实不实用,毕竟他们才是房屋的最终的使用者,实用与否决定了他们对装修工作的盖棺定论。

科学性——项目经理。

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还能这样做!不要钱的吗),装修成本和装修质量该怎么权衡(缺钱or缺德),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改进等等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

美感性——设计师。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都有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 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专注于建筑物本身的形象,往往会先大胆构思一种或几种最能展现建筑美的方案,自我欣赏不能自拔(大雾),再结合业主的要求,从实用性和科学性出发,在满足实用功能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居家环境的美观性,从而将家居生活感化,达到功能性、科学性和美感性的和谐统一。(毕竟连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更何况装修设计呢)

我们常说艺术(或者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见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高度,才能产生美感,而在美感方面保持洞察力正是设计师的 基本素养 。

所以,在满足功能和成本要求的情况下,希望业主朋友能够更多地采纳设计师的意见,向光潜先生所说的“不令人俗”的境界再靠近一些。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3

本以为《谈美》会是一本结构松散的 散文 集,却没想到朱光潜先生可以把这么抽象的概念用以类似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且语言通俗易懂,对初涉美学的读者来说十分友好,即便如此,却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深厚的美学、文学、历史和哲学功底。

朱先生先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古松的态度引出了美感的特点,接着指出想要发现美,就必须要和实际的人生保持一定距离,毕竟太熟悉的事物是很难产生美的。之后又对美感与快感进行了区分: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接下来还对其他关于美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其实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一句话,而这句话回答了困惑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朱先生的答案是:“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之艺术呢”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或许就是对不完美的遗憾和对完美的向往,让人类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总是会对美丽的事物发出赞叹。人不可能永生,但是一幅好画、一幅好字、一本好书却可能流传千百年。人类喜欢音乐书画、热爱创作,或许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灵魂,能在艺术中找到一份平静,来以此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的 方法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无生趣的牢笼,不要去过度追求快感,慢点走,可能反而会更快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4

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遵循艺术的形式而能脱化艺术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依然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舞的灵动和洒脱。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见,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闻,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想法都被世间的繁杂,世间的奢华,世间的迷乱所诱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会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俗世的诱惑都超越过去,抱着这种"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远的理想,才能够"望尽天涯路"。这种出世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他们把所作的学问和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进退取与,小到声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体现,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处,完整、自然而又和谐。

人生之路,犹如灵魂在一段段艺术作品中冒险的旅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里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默默地展现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险。

人生之路亦是寻美之路,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5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习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朱光潜《谈美》高一读书心得800字相关文章:

★ 《谈美》读后感800字

★ 谈美朱光潜读书报告5篇

★ 高中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 读书高一作文800字范文五篇

★ 读书心得800字3篇

★ 高中读书的心得体会800字大全

★ 关于高中读书心得800字

★ 读书心得800字6篇

★ 高中生读书心得800字3篇

★ 高中生800字读书心得体会3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美;“梦娜丽莎的微笑”是美……大千世界,美好的事物实在很多。悠扬的旋律,抑扬的诗词,惟妙惟肖的图画,青山绿水,日月星辰,都以自己的姿态展现自己的美。世间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值得我们欣赏。我们都有一颗爱美的心。但若问你美是到底是什么?恐怕一时也说不清楚,觉得就是一种舒服舒畅的感觉,更深层的关于美的理性的分析还是缺乏的。

《谈美》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美学入门书。本书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美学书籍。在本书中,朱光潜以朋友般的语气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等内容娓娓道来。全书抒发了作者的人格理想,美学理想,他将人生纳入到美学之中。通读完本书后,美学修养会得到很大提升,懂得什么样的诗,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自然风景是美,更会懂得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然后会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

读完本书收益匪浅,不光是对于美的欣赏能力的到提升,更是在做人做事方面受到很大启发,也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也是《谈美》再版数十次,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之所在。

1、我们都知道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正值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年头。“谈美”看似一个风花雪月的话题,与当时的现世状况有些不协调。实则不然,他以自己的方式教化年轻人。他认为“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就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管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我们追求美的最终目的是要追求人的心灵纯洁,干净。现实世界是一个厉害网,很多人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的,艺术活动是“无为而为的活动。“做学问或是做事业都要抱有一副‘无为而为’的精神”,“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这种精神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予我们方向,做人做事作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美的心灵。

2、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木商会从实用的角度,看到一颗树会想到这颗树值多少钱,可以做出什么东西。科学家会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到一颗树,会分析它的叶,它的果,它属于哪一颗的植物。画家,会从美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到一棵树会欣赏它的姿态,颜色,及其表现出来的气概。由此可见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人性本来是多方面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算是完全的人”。

3、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老先生交了我们很多,不仅包括艺术的欣赏与创造,更教会了我们过美好的人生。在第十五章中,朱先生专门说明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我们要做有自己人格的人,切忌烂俗,虚伪。最后在应有自己的人格的同时,慢慢走,欣赏人生当中的风景。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一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二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由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用自然界的一些树叶、贝壳之类的东西来装扮自己,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或许他们那时已经有了美的意识,认为有了这些简单的装饰更能让自己与众同。随着历史的前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使其成为众人心目中所追求的目标。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吧!

 不过,现代人对于美的认识已经发生一些改变,以至于人们在追求自己外表靓丽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一些东西,这是一些你丢了却发现不了的东西——心灵美。这种美不是人们表面上所能定义、评判的,这是种精神境界里的美,它所涵盖的内容并不唯一,而且还有很多。只有用你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去体会它的存在。虽然说心灵美不像容貌美那样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是,它也有它的特性,即使一个人的容貌并不出众,但拥有这种心灵美的人总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和快乐。

 如今,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有许多甚至大多数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外表是否出众而忙碌着,这是为什么呢?这无非就是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身份,吸引他人的关注,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当然,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但是,要知道在你得到一样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件你拥有时嫌累赘、但失去时却觉得宝贵的东西。

 在社会上这种对容貌美的追求已成为时尚,以至于现在许多就业岗位都对应聘人员的外貌作出要求,使得有些外貌不出众的人为了能够拥有一份好工作,被迫去改变自己的容貌,这种改变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健康,以至得不偿失。甚至有一些有钱人,把自己变得靓丽还不够,还硬要把自己身边的事物也弄得非同一般,以衬托自己“高贵”的身份。这种种的一切,往往会使他们在追求外在美的路途中迷失了自己,把自己那原本纯洁、高尚的灵魂给出卖。就好像电视上报道的那样,有些有钱人甚至口出狂言可以买到别人的生命,尤其是可以买到贫苦人的性命,在他们看来,有钱就是万能的,可以买到世间的任何东西,包括生命在内,这是件多么骇人听闻的事啊!

 其实,要想让自己变得受人尊重,并不是说你需要有多少资本,只有当你拥有那原本属于你自己的真善美,别人才会发自内心、由衷地尊重你。因此,如果想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须先得学会尊重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才能得到别人由衷地尊重。这样,即使你的相貌平平,也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三

 读完《谈美书简》总体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明白。留下鲜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也许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专业性很强,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应付。

 可以做个比喻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一样。看着各种各样想尽办法创新的时装,却得不偿失的让人看到另类的搞怪,难以接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知名大师呕心沥血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心品位,试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过去的地方。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徒劳的时候,你又看到别人对这些设计赞不绝口,你便会心生疑惑,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找乐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庞杂部分,比如你会欣赏模特的妆容、身材、造型,或者聆听秀场的音乐,或者研究T台的设计。总之,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读它需要静心,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寻找到一点能读懂的,能理解作者观点的,但往往是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和服装设计师类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收效甚微。至少作为万千读者之一的我,确实是在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读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对美学的认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许是内容涉及知识面太广,含盖内容太多,这就对我像我一样知识面狭窄的读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扰。这个问题,即使作者再怎样神通广大也解释不清楚。比如,书中常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根本就没接触过,试问,我又怎能理解透彻呢?所以,我还是要多读书,多涉猎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也许这样,便可以理解此书的内容。(当然,这是后话)

 正如看T台一样,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无法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我就会从其他细节方面来寻找这本书的精彩,好鼓励我继续读下去。作者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对社会学风很是忧虑,也不断鼓励年轻人去打破禁区,为文坛带来清风。他也确实是个“老实人”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思考,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他这种务实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华,也是这本书的精华。而且,作者在这本书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他的文字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并没有拘人与千里之外的意外,这也是朱光潜先生与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论拘人与外,让人心生畏惧的学者的最大不同,这才是真正有学识的表现。“唯有品质好的人才能写出好书才能写出好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也有它的可贵之处。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评论。只希望以此来记录下读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72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