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

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第1张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十、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经》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一、大禹九鼎

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是因为他在民国时期曾经多次倒戈,多次进行背刺。冯玉祥一辈子都在追求进步,不贪财,不讲究享受,没有那个时代军人普遍都有的恶习,但是他有一个不怎么样的外号:倒戈将军。其实在那个时代,倒戈是稀松平常的事。西方人嘲笑中国军人,仗不是用枪炮打的,而是用大洋和烟土打的。只要把大洋和烟土送上,大家就倒戈,谁这边的人倒戈得多,谁就输。川军喜欢内战,每一次打仗都有大量的军头倒戈,倒戈过来再倒戈过去的小军头不计其数。在民国,尤其是在北洋军阀时期,每一仗的开打都会有战场之外的另一路人马出动,去收买对方的人。这一路人马的成败甚为关键。冯玉祥后来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的部下接二连三地被蒋介石收买。那么为什么别人倒戈无所谓,却拿冯玉祥的倒戈说事呢?首先,冯玉祥的倒戈动静比较大。第二次直奉大战,正是因为他的倒戈,直系土崩瓦解,毁了常胜将军吴佩孚的一世英名。其次,冯玉祥过于清廉自持,让众军头不舒服,众军头抓住一个把柄就使劲说了。在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一种“文治”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出了问题,军人集团的割据就不可避免。每当军人从后台走到前台,破坏了“文治”秩序,瓦解了传统意识形态和道德的时候,都会遭遇“道德的诅咒”。军人在反抗皇帝,动辄叛乱的同时,发现自己内部的维系也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效忠皇帝,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让部下效忠自己。正因如此,很多军头都在找出路。_玉祥信基督教,用水龙头给全军洗礼,唐生智全军信佛,都是找出路的尝试,但是没有一个人成功。被人称为“倒戈将军”的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悲痛欲绝。他哀叹:“我的西北军哪儿都好,就是一个见不得钱,一个见不得女人。”其实,见不得钱、见不得女人是军人的通病,谁也好不到哪儿去,关键是当年的军头谁也没有办法建立一种防止军人倒戈的制度和文化。来源:特别文摘

撰文丨那良志

摘编丨何安安

2020年,对于故宫来说,是极为特别的一年。而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顾故宫博物院的创办发展历史,也就有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意义。

作为初代故宫人,那志良1908年生于北京,17岁便进入故宫成为一名职员,一直到1998年去世。他将自己毕生的时间都花在了守护故宫文物之上。那良志既是故宫文物的典守人,又是故宫博物院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由那良志创作出版的《故宫五十年》,以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为开端,再现了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涵盖了故宫文物清点造册、国宝疏散后方、文物出国展览、文物运台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有关抗战期间百万件国宝在战火中南渡北归、西迁东还的部分经过,更是首次在大陆披露。书中所记录的内容,都是那良志亲历、亲见、亲闻,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以下内容节选自《故宫五十年》,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故宫五十年》,那良志著,博集天卷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故宫博物院在北伐成功以后,虽然有过一次“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的提案,经同人的努力,不久也就过去了。于是院务便积极展开了。展览方面的情形,在前面已经谈过了,现在我们要谈的,是文物集中、审查文物,及文物流传等。

首先谈文物集中,在谈这一步工作之前,先要把宫中文物贮存情形,略为说一说。

宫里的各宫殿,除了外廷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地的正中大殿,是有一定的陈设外,其他各处,也与一般家庭一样,除了起居室、卧室比较整齐,别的地方也是颇为凌乱。库房里堆得满满的,有时乱杂得无法走路。故宫博物院对于这种情形,不得不加以整理,采用了两个办法:

一、凡是与礼制有关,或是供人参观的地方,一切仍旧,不加变动。 二、其余地方,由各馆把所属文物分类集中,存入各馆的集中仓库去,整理编目。

我被派的工作是集中玉器,和我一同工作的,一位是胡文光,一位是崔仪。胡先生的儿子在国民军里任司书,服务的一连,正好负守卫故宫之责,遂由连长介绍他的父亲到故宫来任一名书记之职。刚一来的时候,大家知道他认识不了许多字,有些看不起他,但他有他的长处:第一,他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努力学习,每天很早到院,到了之后,便不断地写字;第二,他不畏辛苦,在延禧宫修建库房时候,建筑商要求每天七时开工,六时收工,胡先生担任这一组的工作,自始至终,毫无怨言。那时,故宫博物院还没有加班费的事。结果下来,大家都很敬重他,称他为胡大哥。崔仪先生本是在总务处担任照料参观的工作,因为他做事勤慎,也由古物馆把他调来,加入玉器的集中工作。我有这两人的协助,工作非常顺利。

故宫博物院旧照。

集中文物,先要由经办人根据清室善后委员会所出版的点查报告,查出在某宫殿中有需要的东西,先写好提单,送秘书处,审核之后,通知馆中,可以定期去提,才能决定提取的日期。这时,馆里面开一通知单给秘书处,载明哪一天去提,组长是什么人,参加工作的是什么人,需用工人若干名,秘书处根据通知,代开一正式组单,把他们派去的人,也写在上面,然后通知警卫方面,派员参加监视,并通知总务处派定工人。

到了工作之日,组长凭那一张组单,向秘书处管钥匙的人,领取工作地点及经过各门的钥匙,然后会同全组人员,入内工作。把想提的东西找到之后,与提单核对,如果有附件、破伤等情形,在提单上注明,把提单交给秘书处的人,秘书处的人把东西交给古物馆,算是完成了提取手续,大家同监视着,送入古物馆的库房。

接连着提取几天,便停止下来,改做整理编目的工作。入库整理,也照样有那一套手续,通知秘书处、开组单、会同监视人员一同入内。并不是提到古物馆,古物馆的人就可以自己保管了,还要用出组手续会同监视人员及工人一同工作。

瓷器的集中工作与玉器不太相同

整理玉器,第一步手续是刷洗。一般的情形,玉器上都是积尘已多,要把灰尘洗去,同时把太监们在上面贴的小黄签去掉。取下的小黄签,像那些只写着“二百三十七号”或物品名称的,大半都丢弃了,有些仍然在洗完之后,贴了回去,例如在永寿宫提来一个雕漆盒,里面有屉

(金字四三号)

,屉上分成十几个小格,原来是每一格里装一件玉器,可是有几个格子是空的,在这几个空格子之中,各贴有小签,写着:

宣统十二年八月初三日赐皇帝用一件。 宣统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赏朱益藩。 八年八月初二日赏耆龄用。 八年八月初三日赏载润用。

第一条所说“赐皇帝用”,讲不通,可能是说皇帝拿出去送人了,不知道是送给什么人。我们觉得这个雕漆盒没有影印或展览的价值,这黄签还是暂时保存的好,想不到这件东西已运到台湾,小签仍然无恙。

又提过一个“描金红漆八瓣盒”,是在民国以后买进去的,上面还贴着制做商号所得的奖凭缩印本,这个奖凭的话,是:“农商部奖凭,第壹叁贰号。出品地:直隶省。出品者:隆和。品名:漆器。前项备赴美国巴拿马赛会展览出品,业经本部审查评定,给与四等奖凭,以示鼓励。此证。农商部部长周自齐。中华民国四年七月三十日发给。京都宣武门内、西单牌楼北、路东、隆和号。电话西局三百二十七号。”像这样的浮签,也都保留起来。

物品上小签的丢弃,有些是应该的,有些是不应该的。例如上面只写着“二百三十七号”的,我们既没有他们的原账册,这个号签是无用的,应当丢弃。至于品名小签,是太监随便写的,他们既不懂古物,自然是有许多错误。可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之时,就是根据了这个签入了账,以后故宫博物院的规定,名称不经审查,不能随便更改,俨然成了这件东西的定名,如果有人问到当时为什么有此错误登记,连个证明都没有了。

玉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器洗刷完毕,用较小的纸写上点査号数,贴在器上,登记完毕,依次放入库房的大柜子里面。一年之内,日积月累,也提了不少东西,后来在斋宫成立玉器专门陈列室时,费时不多,便能完成,就是因为有了这准备工作。

瓷器的集中工作,与玉器不太相同,在宫中,有几个存贮瓷器的大本营,设备很好,没有集中到一处的必要。例如:

一、景阳宫景阳宫在内东路,也就是后来的铜器专门陈列室的地点,后殿里有十个大木柜,以天干的字编号——甲、乙、丙……每个柜里,都做成许多小抽屉,与中药店的药柜一样。抽屉外面,刻有这屉内所藏瓷器的品名件数;抽屉里面,还分出小格来,分装瓷器。这一处共存有宋元明瓷器三千七百多件。原来贮藏得很好,自然仍存其旧,不必集中了。 二、景祺阁情形与景阳宫相同,有同样的木柜,柜里的抽屉也是一样。这里共贮存宋元明瓷器三千四百多件,也没有集中。 三、皇极殿与宁寿宫两旁配殿这一带所存都是清瓷。国家在景德镇设有御窑厂,终年在那里烧,烧好之后,就往宫里送,宫里怎会用那许多瓷器?就选了这个地方,一桶一桶地堆起来,堆得高及天花板,总数有几千桶之多,瓷器的集中库房,是无法容纳的,只好仍存原处,不予集中。

画珐琅开光提梁壶。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此外便是端凝殿北小库了。这里所存的瓷器,都是“瓷胎画珐琅器”,也就是俗称古月轩的瓷器,古月轩瓷价值之高,是人所共知的,外间看到一件,视同拱璧,这里有四百多件,真是了不起的收藏。可是,这个地方,阴暗潮湿,房顶也漏了,并且有许多件是放在地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他们也在集中,这里只是一个集中站而已。古物馆自然把它们一齐运到集中库房去了。其他散见各处的瓷器,大部也都集中了。

《四库全书》最初钞写四份后续钞三部

书画的集中工作不难,因为大批字画,已经由清室集中到钟粹宫与斋宫了,一律新箱,大铜锁,这些箱中的字画,虽不能说件件精品,也不至于显然赝品;另外在景阳宫也发现有几箱,却都是整箱赝迹,打开一看,就不想再看下去了。为什么是这样呢?可能他们在集中时,也会加以选择,把这“至劣”之物,集中在景阳宫了。

图书馆把寿安宫辟为书库,设有以下各书库:

善本书库殿本书库经部书库史部书库子部书库 集部书库丛书书库方志书库重复书库满文书库 佛经库普通书库观海堂藏书书库

图书馆的馆址,也设在一起,他们的工作比较方便,书籍提到,分别入库之后,便可以自行编目,不再有出组的手续了。

他们也有不能集中的图书,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原存文渊阁,建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6)

,是专为贮存四库全书用的,这一部大丛书,共收经、史、子、集四大类的书三千四百五十九种,分成六千一百四十四函,合计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三册,完全是钞本,真是一件伟大的工作。最初是钞写四份,除文渊阁的一份外,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皇帝行宫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各有一部。以后又续钞三部,分存在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这七部书的存佚情形如下:

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第一部,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1781),四十七年 (1782)存入文渊阁里。这是最好的一部,里面还不免有挖补之后,忘记把字补了进去的,其他数部,竟有整幅空白,忘记作图的事,公家办事,总是不免马马虎虎。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第二部,民国三年 (1914),曾由东北运到北平,民国十四年 (1915)又运回沈阳,现在已无法知其下落。 文源阁《四库全书》的第三部,咸丰十年 (1860),英法联军之役,被毁灭了。 文津阁《四库全书》的第四部,民国四年 (1915)运到北平,现归“北平图书馆”保管。 文汇阁续钞三部之一。咸丰四年 (1854),太平军陷扬州,完全被毁。 文宗阁续钞三部之一。道光二十一年 (1841),鸦片战争,遭英军毁损一部分;到咸丰三年 (1853),太平军陷镇江,完全被烧毁了。 文澜阁续钞三部之一。咸丰十年 (1860),太平军陷杭州,建筑物倒了,书也散失。当时藏书家丁甲、丁丙兄弟,冒险收了八千一百四十册。光绪六年 (1880),重建文澜阁,丁氏弟兄送还阁中,以后续收补钞,大体复原了。抗战时曾运到四川,现在已不知其下落。

《文澜阁四库全书》(局部)

《四库荟要》,是在《四库全书》中,择其重要的,选出四百七十三种,钞成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分成二千零一函,共缮两部,一部存在御花园里的摛藻堂,一部存在圆明园的味腴书室,便于皇帝随时取阅的。这两部书,比《四库全书》缮写得工整,书匣使用木料及制作,都比《四库全书》讲究。圆明园的一部,毁于英法联军之役,现在仅存摛藻堂这一部,有很好的木柜贮存在那里,也没有集中的必要了。

除了上述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与摛藻堂的《四库荟要》之外,在文渊阁及乾清宫所存的《图书集成》各一部,也是同样情形,没有被集中到寿安宫的库房里去。

文献馆保管之物,以档案为大宗,他们和图书馆一样,把档案集中到南三所的库房去,便可以自由地整理编目,不受“出组”规定的限制。

文物审查工作在故宫博物院是非常重要的事

现在,我们该谈文物的审查工作了。

文物审查工作,在故宫博物院,那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已经说过,点查之时,担任“查报物品”职务的人,唱报名称的根据,是物品上原签,例如书画,外面的签上,都注有品名;或是宫里太监在器物上贴的小黄签,写有器名,万一这两项根据都没有,只有由他诌出一个名字来,如果他有一些古物常识,会诌得不离谱,如果他一点常识也没有,他报的名称,那真是不可想象,像什么古铜痰盂

(尊)

之类的都出来了。以上这三种情形,除了物品上的原签,大致不差外,其余的都有审查之必要,太监们的原签,也是靠不住的。

审查名称之外,还要鉴定真伪。有人说:“宫里的东西会有假的?”宫里的东西有假的,而且不少。这些假货是哪里来的呢?其来源可能是下列几条路子:

一、 大臣的蒙蔽

从前专制时代,皇上的万寿,大臣们都要送些寿礼,他们的师爷,便要早早地就张罗起来,希望得到一些真而精的东西,呈奉进去,博得皇帝欢心。不过,他们有一件事是放心的,皇帝根本不懂古董,把一张黑糊糊的山水画,填上宋人甚至唐人的款,装潢得好一些,给太监们送一些红包,便万事妥当了。宫里面怎会没有赝品?不过,这位师爷若是生不逢辰,正好是乾隆皇帝御极之时,那便要小心一点,否则主人在皇帝面前碰了钉子,自己的饭碗,也会发生问题,因为乾隆皇帝多少是懂得一些古董的。我曾看过一个奏折,是一位外放的大臣,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弄来几幅宋朝人米芾的字,他以为这是“宋四家”之一的字,应该是宝贝,缮折进呈,结果,皇帝在上面用朱笔批了四个大字:“假的不要”。碰了一鼻子灰。清代十个皇帝,有几个懂古物的?假货怎能不充斥内府?

康熙时,有一位著名的大臣高士奇,也是一位收藏家,在他的著作《江村书画目》里,把自己的画,分做九类,其中一类是叫作“永存珍秘”,注明是真品而值昂的,自己保存,从不示人。有所谓“进”的,用以进呈;有所谓“送”的,用来做馈送之需,都注明“赝迹且值极廉”。高士奇本是一位画士,康熙南巡,欣赏他的作品,把他带回京来,官运亨通,位至列卿,精于鉴赏,又深得康熙的知遇,他还拿赝迹进呈,其他的人,那些根本不知什么叫真,什么叫伪的,怎会不以伪品充贡呢?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代官员、史学家。

二、太监的抵换民国以后,太监的盗换,已然是毫无顾忌的事,中正殿之失火,也就是盗换太多,一火了之。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养心殿时,发见有内务府报告失火情形及修理火场价单各一纸如下:

谨查五月十三日 (即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德日新失慎,延及延春阁、静怡轩、广生楼、中正殿、香云亭六处,经臣等会同王怀庆、薛之珩、聂宪藩等,督饬消防队当场救护,遂即会商清理人底办法。……现在清理完竣,所有检拾熔化佛像经板铜锡等项,共五百零八包;金色铜片及残伤玉器等项共四十三箱。复经臣等前往详勘,恭查残缺佛像,亟应量加修饰,敬谨供奉,焚毁经板情形较轻者,拟交中正殿尊藏保管,其熔毁铜锡玉器等件,择其完整者四十九件,交进;其余残缺不齐者,交由中正殿司员,妥为收存。谨此奉闻。

事实上,焚毁不止六处,除报告中所列六处外,还有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积翠亭、玉壶冰等处。所毁房屋以多报少,则火后烬余,也必定以多报少了,蒙蔽恶习,已成习惯。关于此事,慎言著《故都秘录》里,所记载的是当年溥仪相信英国教师某人之言

(按当是庄士敦)

,想要大肆点查古物,宫监盗卖已久,惧罪纵火所致,其说颇可信。惧罪能出以纵火一途,所盗卖之多,可以见了。盗卖之外,兼以盗换,宫中怎会没有赝品?

基于上述原因,审查委员的聘请,是相当重要了,各按照所保管的文物性质,分别聘请专家。

古物馆所聘请的委员,有:

丁佛言 关冕钧 郭葆昌 容庚 廉南湖 福开森 王禔 邓以蛰 朱文钧 吴瀛 陈汉第 沈尹默 俞家骥 柯昌泗 溥侗

图书馆的专门委员,是:

卢弼 陶湘 洪有丰 刘国钧 朱希祖 朱师辙 傅增湘 陈垣 张允亮 俞家骥 赵万里

文献馆的专门委员,是:

陈垣 孟森 胡鸣盛 马裕藻 汪申 朱启钤 傅斯年 顾颉刚 罗家伦 梁思成 陈寅恪 钱玄同 朱希祖 徐炳昶 吴承仕 周明泰 齐宗康 蒋廷黻 吴廷燮 姚士鳌 鲍奉宽 郑颖孙

审查的情形,图书馆、文献馆方面,可能是专门委员随时到院,在各库房中做指导的工作,因为我个人不在这两馆工作,而来台职员中,除了已故的梁廷炜先生是在图书馆工作外,没有其他的人来台,不知其详。这里只把古物馆方面的情形,简述一些。

古物馆保存古物,品类不少,成立了审查委员会的,只有铜器、瓷器、书画三项。

铜器的审查会是由副馆长马衡先生主持,他是北大教授,讲金石学,容庚、唐兰都是他的学生,他把容庚先生约来同做审查工作,院里职员,由吴玉璋先生经管其事,这一组因为文物量数比较少,人员配备整齐,很快便把全数审査完毕。

瓷器的审查工作,由郭葆昌委员主持,时常来参加工作的委员是福开森先生。郭先生的研究瓷器颇有声望,把故宫的瓷器找出一个系统来,是他的功绩,虽然现在有人批评他有一些错误。他曾替袁世凯到景德镇烧过一窑洪宪瓷,他曾与工人一同工作,亲自入窑查看,所以他对瓷器的了解,比别人要深刻一些。院里职员,由李鸿庆先生经管其事。瓷器的数量太多了,完全审查完毕,不是一时办得了的。

《秋山图》。巨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画的审查工作,参加委员比较多,关冕钧、郭葆昌、廉南湖、福开森、邓以蛰、朱文钧、吴瀛等委员,都是常常到的。审查的手续,是在审查之日,由院中经办其事的朱家济、牛德明等先生,先把准备审查的画挂好,手卷、册页,放在桌上。委员来后,自己先看一遍,等委员到得多了,大家一齐走近一画,共同研究,把决定的意见,由朱家济先生登记在簿子上,然后再去看第二张。这个办法,产生了一个毛病出来,有一个人先开口说出了“真”,别人也就不好再说“假”,大家本是为了来看看画,谁还和人去争执,就这样定了案,朱家济先生本是家学渊源,对于古画颇多经验,每次审查结束,他总不免生一阵气。

传拓和刊印都是文物流传的主要方式

现在,我们谈文物流传。

文化的宣传,流传的工作是很重要的,故宫博物院的流传工作有二:一是传拓,一是刊印。

在印刷术没有发明到照相影印之前,对于铜器的形制、铭文,流传方法,只有传拓。著名的散盘,外间难得拓本,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时,便有人出高价想得一张铭文拓片,后来只好由院中传拓,公开发售,每张要卖到五十元,买的人仍是很多。现在,各部门都在发展起来,传拓工作,也扩充到嘉量、宗周钟、曾伯琦壶、颂鼎、大鼎等。这时珂罗版的印刷已普遍了,就钤拓一张之后,把它们影印出来,像散盘、嘉量、宗周钟等,还有与器形原大的印本,每份只售六角。拓片的生意渐渐不成了。

故宫所藏印章,也是不少,一部《金薤留珍》,就有一千多方,以前曾经钤拓过二十四部,费时费事不少,现在把原来钤拓本影印起来。又有毓庆宫藏汉铜印、避暑山庄藏汉铜印,也都钤拓一份,再根据拓本影印出来。

刊印方面,自己设立了照相室,自己设立了印刷所,非常方便,当时出版刊物,定期性的,有:

故宫月刊是古物方面综合性的定期刊物,每月一册,以法书、名画、铜器、瓷器、玉器为主,也加入一些雕刻、文具、漆器、珐琅之属。

故宫周刊性质同上,每周出版一次,大小与一般画报相仿,是用四开铜版纸,两面精印,内容比月刊广泛,凡是本院文物,无论古物、图书、文献,以及宫廷建筑等,各方面的材料都有。

故宫书画集仅印法书与名画,不掺杂其他文物,原则上也是每月一册。

史料旬刊每旬出版一次,专载各项档案中的重要史料。其属于专刊性质的,种类更多,法书方面的,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褚遂良倪宽赞、陆柬之文赋、颜鲁公祭侄文稿、唐明皇鹡鸰颂、唐人月仪帖等;名画方面,如卢鸿草堂十志图、刁光胤写生花卉、赵干江行初雪、李公麟白描免胄图等;图书方面,有各种书目、射阳先生存稿、淮海居士长短句等;文献方面,有三藩史料、清代文字狱等。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

其他如各种明信片、书画单页、日历、贺年片等,名目繁多,不一一列举。

现在谈参观地点的扩充。

故宫博物院在院外所属地点,也开放参观了几处:

一、 太庙

太庙是明清两代供奉列圣功臣的地方,列为大祀。凡是登极、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袝庙、郊祀、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宫、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都要祭告,殿外松柏林立,许多白鹤栖息在这树林之内,故宫博物院把太庙辟成公园,白鹤栖息的松林,用铁丝圈起来,不要游人扰乱它们的生活。

二、景山

景山在神武门的对面,一座土山,上面有五个亭子,正面一个,两旁各有二个,排列得很整齐。这里在元时,为“御苑”,又叫“后苑”,范围比现在为大。《顺天府志》卷三引《析津志》的话,说:

厚载门,禁中之苑囿也。内有水碾,引水自玄武池,灌溉种花木,自有熟地八顷;八顷内有小殿五所。元代诸帝,尝执耒耜以耕,拟于籍田也。

明代才有景山,是把凿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积而成。元时宫城,并没有护城河。有人说这不是一座土山,里面藏有煤,所以叫“煤山”,这是不可靠的。明时虽有景山,山上无亭,山后却有寿皇殿、观德殿,位置在山后偏东之处,不是现在的寿皇殿。

清乾隆十四年

(1749)

,改建寿皇殿于景山中峰之北;乾隆十五年,又在景山上左右五峰之顶,各建一个亭子,当中一个名万春亭,左边两个,是观妙、周赏;右边两个是辑芳、富览。山上遍植松柏,翠色参天。山下有倚望楼,山的东麓,有一株古槐,明思宗殉国时,就缢死在这株树上,故宫博物院在这里树碑一座,上书“明思宗殉国处”。

景山常常被作驻兵之所,张勋复辟之时,在山巅架炮与崇文门驻守的段军互相射击。冯玉祥军队在北平时,时有警报,为安抚人心,也曾在景山架高射炮,冯军去后,高射炮并未携走,我们好奇,上山看看高射炮是什么样子,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车轮,架着一个竹筒,上面覆以油布而已。

景山也开放参观了,参观故宫完毕,有许多人都到这里浏览一番,九九登高之日,来的人更多了。

三、神武门楼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后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时,外廷三大殿已与内廷隔开,成立了古物陈列所,神武门变成故宫博物院的大门。这里陈列了一些鸾驾仪仗,也开放参观了。

与历史文化无关的东西存之无用

现在谈到修缮工程。

宫中建筑,本来非常牢固,有些看着破旧的,是年久失修之故。故宫博物院想把内东路各宫殿,一律辟成古物馆的专门陈列室,便大事修缮。所谓东六宫的,是:钟粹宫、景仁宫、承乾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延禧宫因为破坏不堪,在这里修建一个新式的库房之外,其余五宫及斋宫,都加以修缮,辟为专门陈列室,前面已经说过。内西路的咸福宫也经修理,辟为乾隆御赏物陈列室。

另外比较大的工程,是景山上五个亭子的修缮及神武门前马路的改道。景山上的五个亭子,高耸在山上,破旧不堪,太不雅观,一律加以油漆彩绘,远远望去,好看多了。神武门前的路,本是北平东西城交通要道之一,路面既窄,又是土路,两面汽车对开,仅能勉强通过,遇到阴雨,泥泞不堪。自从故宫博物院开放参观以后,常常拥塞不通。故宫博物院与北平市政府工务局合作,在景山的北上门,与万岁山门之间,开辟一东西大道,于是北上门变成了神武门前的又一道门了。原来的路,堵塞不用了。

最后应当提到的事,便是处分物品了。

处分物品的动机,是觉得宫中有许多与历史文化无关的东西,存之无用;还有一些东西,存之日久,已将腐毁。不如把它们处分掉,为博物馆筹一笔基金。这个拟议,经理事会通过,并呈经政府核准之后,就开始筹备起来。

处分的物品,是金砂、银锭、茶叶、药品、布匹、衣服等,由理事会主持,秘书、总务两处执行。

故宫博物院旧照。

金砂是由金店里派人来熔成金块,然后与银锭一齐出售,金银有一定行市,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各物,本打算整批标售出去,可是没有人肯大批买去,因为大部是腐坏不堪用的。例如茶叶,七间大殿里堆得满满的,其中除了少数的普洱茶、茶膏,还可用外,其余的完全无用了。不得不采零售办法。记得出售不久,我也用了三元买回一箱碧螺春茶叶回去,回到家中,父亲一看便说这茶叶已无用了,告诉我不要再买,后来我看到同事及外面的人,每次都买几箱回去,我心里想,这些傻瓜,花钱买废物。再一打听,他们买了回去,把茶叶往垃圾箱一倒,拿着空锡筒到打磨厂去卖,每个可赚一二元,因为这锡罐都是上好的锡,赚了钱还得一个小木箱,真是何乐而不为。原来我才是傻瓜呢!

绸缎的销路不坏,买过的人,不少是上当了,因为绸缎放日久了,已不牢固。记得有一次,由库里提出一批牙白色的料子,是丝织品而较厚,有人看出,用它做西服裤子最合适,传说出去,总务、秘书两处的人争着抢购,半天时间,已经抢光,三馆人员,得到消息,已来不及了,大家不免有怨言,谁让自己不是近水楼台呢?但是,他们花了手工钱,做成之后,穿了不到一个星期,裤脚下便都破了。衣服的情形,也是如此。

药品根本不多,也被近水楼台购完,有一位同事深以未买到宫中的“万应锭”为憾,另外一个人安慰他说:“希望老天爷保佑您不生病,比存药好的多呢!”

本文节选自《故宫五十年》,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作者丨那志良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董牧孜

校对丨王心

级别确定时间名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1988年1月法海寺2006年6月承恩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1957年10月八大处长安寺1957年10月八大处灵光寺1957年10月八大处三山庵1957年10月八大处大悲寺1957年10月八大处龙泉庵1957年10月八大处香界寺1957年10月八大处宝珠洞1957年10月八大处证果寺1957年10月模式口冰川擦痕1984年5月八宝山革命公墓(1950年墓葬)1995年10月慈善寺2001年老山汉墓2001年田义墓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1983年8月石景山古井1983年8月隆恩寺冰川擦痕1983年8月万善桥1983年8月雍正御制碑1984年3月龙泉寺1986年10月皇姑寺1986年10月石景山古建群1986年10月八大处冰川漂砾1996年9月贤良寺塔院1996年9月福田公墓1996年9月双泉寺2001年10月礼王府2001年10月崇兴庵 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景山区发掘出汉代、唐代、辽金、明代、清代重要古墓30多处,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陶瓷、金银玉器、钱币、铁器、碑刻墓志、石人石兽等历史文物,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科学价值,如西晋华芳墓、汉代石柱石阙、辽代壁画墓等。1965年7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西侧500米处,出土了砖室墓一座,墓主人是西晋末年幽州刺史王浚夫人华芳墓。出土随葬器物有:骨尺1件,银铃1件,铜熏炉1件,漆盘2件,墓志1件。华芳墓已无存,该墓出土的文物,现在首都博物馆陈列展示和存放,供专家学者研究和广大群众参观欣赏。华芳墓志、西晋骨尺等随葬器物是北京地区地下文物中罕见的珍宝。1964年6月,在老山上庄村东的采石工程中,陆续发现汉代石刻18件,有石表、石柱、石阙等。石柱通高225米,正面刻有“汉代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的字样。这些出土的汉代石柱石阙 (阙: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分为城阙和陵阙两大类。),是北京地区东汉时期墓上建筑的唯一遗存,该石阙复原后,陈列于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1981年6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院内发现一座辽代壁画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周围会有彩画。出土的器物有瓷器、陶器、银手镯、铜镜、铜钱等60件。

玉玺是玉或者金所铸,玉大多是用的和田玉,也有黄田石等。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扩展资料:

宝玺制度

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

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纽式、文字都基本不差。

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由此可见历朝宝玺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且体积也越来越大,从秦汉的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的方二寸到四寸不等,直到明、清的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最大者有宋朝“宝命宝”“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

万寿天皇”的“定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见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永宙永昌”,“凝命神宝”印面却是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

-玉玺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

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

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

扩展资料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

-北京故宫

一直不大喜欢冯玉祥,因为觉得他算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如今其的声名实在是过矣。冯玉祥实际上在民国时期的名声并不怎么样,不仅有"基督将军",还有"倒戈将军"之誉,这点与他的部将石友三倒是相似:)正是由于其的背叛,导致玉帅的一撅不振,而当他穷末路,再次准备投靠玉帅时,却为玉帅所拒绝。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表现仍然很一般,正是由于中日战争的爆发,其坚决抗日的态度才使其赢得美名。但蒋介石的不买帐及其原部将宋哲元的不合作使其在抗战中未能大展拳脚,多少令人有些遗憾。这里算是很简单的列出了其生平: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省巢,1882年11月6日(清光绪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青县兴集镇一个下级军官的家庭。父亲冯有茂原为 瓦匠,后投身军籍,隶淮军刘铭传部为哨官。因父母境况不佳,玉祥的"童年时期",一直在穷苦中挣扎着,从小参加劳动,不仅断断续续地上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私塾。

1893年,12岁的冯玉祥便在父亲的军营中挂名领饷,以补家用。15岁正式入营当兵,由于长得魁伟健壮,有"冯大个儿"之称。在军营中,他勤奋好学,操练之余埋头读书,读过一些兵书和操典,懂得洋操,又无不良嗜好,所以升迁较快。1902年在武卫右军被提升为头棚副目,1903年升任四棚正目。1906年,冯又提升为二营后队队官。翌年调任三营后队督队官,移驻奉天新民府。1910年升任第二十镇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这时,清朝封建统治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以孙中山为首所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席卷全国。在这之前,冯玉祥已仔细阅读过至友孙谏声秘密给他的《嘉定屠城记》和《扬州十日记》,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初步认识到一切丧权辱国的现象都是同清朝政府的腐败,昏愦分不开的,故而君爱国思想发生了变化。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冯玉祥与王金铭、施从云等人在滦州第二十镇组织了"武学研究会",以读书为名联络同志,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参加的除第二十镇参谋长刘一清、第八十标第一营管带王石清、第二营管带郑金声、第三营参谋官孙岳以及张之江、李鸣钟、韩复榘等人。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冯玉祥和王金铭、施从云等参加武学研究会的青年军官,在滦州举兵响应,宣布成立北方军政府,通电南北主张共和,公推王金铭为北方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奉孙中山之命北上联络的革命党人白雅雨被推为参谋长。但这次起义很快就被清廷镇压下去,王、施、白等14人遇难,冯在海阳镇被捕,后被革职,递解回籍。

清朝覆灭后,袁世凯攫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建立北京政府。陆建章奉袁世凯之命编练左路备补军,重新起用冯玉祥,委任为第二营营长,并令其赴河北景县招兵,这是冯玉祥建立自己群众队伍的开始。他自定招兵标准,只收农村质朴精壮的青年,凡当过兵的一概不要。孙良诚、刘汝明、石友三、佟麟阁、冯治安、过之纲等便是这次被招收入伍的,原二十镇旧属来投效的有李鸣钟、韩复榘等,成为他后来建立西北军的骨干。1913年,左路备补军改编为京卫军,冯玉祥晋升为左翼一团团长,又 河 羡背且 带招募新兵。这次招收的有田金凯、吉鸿昌、梁冠英等人。在北京任京卫军团长期间,冯经常到崇文门教堂听牧师讲道,对基督教耶稣"博爱利他"之说深为敬佩,遂于当年由牧师刘芳施洗礼,正式成为基督教徒。冯曾对人说:"救国必正人心,除了耶稣,谁能正人心呢!"他认为,"耶稣博爱救人之旨,与军人献身救国之义一一吻合","若将基督教义在军队中加以深入的宣传,必收绝大效益"。从此,冯部官兵一律受洗入教。冯并在兵营中设立礼拜堂,每逢星期日都请牧师向中全体官兵宣讲教义,故时人称冯为"基督将军"。

1914年春,陆建章奉命为"剿匪督办",率五旅兵力赴陕西追剿白朗,冯团扩编为左翼第一旅,途中又改为第十四旅,均以冯为旅馆长。是年秋,第十四旅又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仍以冯为旅长。

当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时,冯玉祥毅然参加倒袁的革命活动。1915年底,由北洋元老王士珍领衔,全国旅以上将领联名通电拥袁称帝,冯拒绝签名,并对其部下说:"我武装先烈以许多热血染成民国,今为袁贼篡窃,很可恨。我辈军人若保不住民国,将何以对死去的先烈?"当冯部奉命进川讨伐反袁的护国军时,他便派人同蔡锷的护国军暗中联络,实现局部停战,又趁机率部进入成都,促使四川将军兼巡按使陈宦宣布四川独立,脱离袁世凯的北京政府,给袁的复辟活动以沉重的打击。

1933年春,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的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热河全省,接着分兵入侵平、津,5月并进占察哈尔的多伦,深入沽源、宝昌、康保等县。华北局势危急,全国人民抗日要求更为强烈。冯玉祥不顾蒋介石的反对,在中国***人的帮助下,从泰山到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于5月26日就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与团体的拥护和声援,同盟军迅速发展到8万人左右。6月下旬起,抗日同盟军连战皆捷,先后攻克康保、宝昌、沽源3城,并与敌血战5昼夜后收复察哈尔东北重镇多伦,震动中外。冯的声威大振,继而于张家口宣布成立"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声言准备兴师出关,收复东北。蒋介石则忌恨异常,派何应钦调集16个师的兵力实行全面封锁包围,用武力威逼冯取消同盟军,停止对日作战;并于7月28日与汪精卫在庐山发表联合通电,给冯玉祥加上"妨害统一政令"、"滥收散兵土匪"、"煽动赤焰"等种种罪名。31日,北平当局命令断绝平绥铁路交通。同盟军处于日伪军及国民党军的包围之中,粮弹断绝,军费开支无法筹措,伤兵不能外运医治,加上内部有一部分将领发生动摇,有的被蒋介石收买。冯玉祥一筹莫展,处境十分困难,被迫于8月5日通电"忍痛收束军事",9日宣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14日离开张家口,重返泰山。

1935年,日军加紧侵略华北,积极策划冀、鲁、晋、察、绥5省"自治运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冯玉祥为团结抗日力量,抵制不抵抗主义,拟定关于党务、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13条意见电告南京,并出席11月1日至6日举行的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与李烈钧等20余人提出一个《救亡大计案》,获得通过。该提案包括: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大赦政治犯,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起用抗日将领,充实军备9条。同年12月,冯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衔,但有较高的名位,冯利用这胩个身份到处演讲,鼓吹全民团结抗日救国。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冯玉祥在1937年2月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共同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团结御侮案》,获得通过。此后,国民党逐步转向抗日,中国***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 沟桥事变发生,冯玉祥旧部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冯玉祥通电旧部将领,努力:"抗敌守土","以保千万年之光荣历史"。"八一三"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冯玉祥受命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 沪抗战。但是蒋介石独揽大权,常常直接向前线各军以至师团下达命令,前方将领多不服从冯的命令。冯十分气恼,未及2月即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一职交由蒋介石担任,冯改作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但蒋同时又任命萧振瀛为第一集团总参议,唆使萧在前线挑拨宋哲元、韩复榘、冯治安等将领与冯的关系,使冯无所作为。10月冯被调回南京,第六战区亦被撤消。冯玉祥在这种情况下,仍不消极,曾动员并介绍旧部将领回乡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冯自已也利用视察国防工事机会,亲自到河南各地宣传抗日,号召青年参军,支援前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更趋反动,蒋介石在美国的扶持下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冯玉祥在政治上受到蒋介石的排挤,1946年9月动身去美国。行前他写了一封《上蒋主席书》,希望蒋不要打内战,要讲和平,实行民主。他抵美后,定居旧金山附近的柏克莱镇。

1948年国内战局急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已成定局。冯玉祥决定返回祖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于7月底乘苏联轮船"胜利号"离开美国。9月1日,轮船在敖德萨附近的黑海上突然起火,冯玉祥不幸遇难。1953年10月15日,冯玉祥的骨灰安葬在泰山脚下。

紫禁城内廷西六宫,在明清两朝皆作为皇帝妻妾之居所。西六宫区位于内廷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区对应。西六宫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和咸福宫。这里歌舞升平仿佛就在昨夜,转眼却已人去楼空,惟有那些高墙深院,伴着如水的月光,仿佛在述说着昔日的故事……

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有条狭长的广场,是紫禁城内的一条分界线,称“横街”或“天街”,又叫乾清门广场。它把故宫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前为国后为家。国是帝王的国,家是帝王的家。横街以南是外朝,是皇帝执政的地方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以北为内廷,也叫后宫,是皇帝、后妃生活居住的区域。“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紫禁城的横街,既是左右,前后,内外,阴阳的划分,横街与中轴相交,形成紫禁城的中枢。

以乾清门为界,无论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准许,不能进入内廷半步;内廷的后妃女眷,也不能随便跨出乾清门。内廷的东六宫和西六宫曾经住着紫禁城里备受恩宠的女人。

内延是帝王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六院是指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透过后三宫的华丽和东西六宫的陈设可以感受到昔日帝王生活的奢华和六宫粉黛生活的温婉气息。

后宫没有前朝的开阔与雄壮,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的幽深。高高的围墙,圈住了宫外人的脚步,也圈住了宫中人的目光。数百年前的月夜之下,不知有多少妙龄宫女在窗边对月垂泪,感怀身世之飘零,彻夜难眠。比宫女们尊贵的是妃嫔和皇后,但是比宫女们更凄惨的依然是她们。为了争权争宠,她们钩心斗角争得你死我活,外表光鲜内心却斑驳黯淡,全无女性应有的和善与柔美,到底头来大多数还是鱼死网破,对着镜中日渐老去的容颜茕茕孤老。

慈禧大半生居住在西六宫。那里曾经发生过多少诡异的故事,有着多少屈死的冤魂,都已无从考证。俱往,不论宁静若水,或滔天巨浪;不管君王爱恨,深宫情仇,还是人间尔虞我诈,都尘封在这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后宫里。这就是后宫,仅仅一墙之隔,有的是集合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的却独守枯灯寂寞一生。

永寿宫 :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代延用。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永寿,出自《论语》,表示对仁、寿的祈求。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明清史上唯一在冷宫中出生的皇帝明孝宗的生母纪宫人曾在此短暂居住。

明代的纪妃是广西贺县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其父亲是当地民族的首领,带头反对明王朝的统治,被朝廷派兵镇压,妻女掠到京师为奴。纪氏就被掠到了京城,因为纪氏幼小,长的端庄秀丽,就被留在宫中使用。随着年龄增长,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 一次,纪氏被宪宗皇帝偶然临幸,怀上了龙种。

当时宪宗皇帝正宠爱着比他大十八岁的万贵妃。万贵妃骄横,尤其不能容忍宫中其他女子妊娠。逼迫纪氏吃药坠胎,但是胎儿没打下来。太监张敏动了恻隐之心,谎称纪氏得了胀肚病并非有孕,这才逃过一劫。按照明朝宫规,有病或有罪宫女不能留在皇宫,纪氏便被送到北海西侧羊房夹道院内圈禁,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日,纪氏生下皇子朱佑樘。

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天,朱见深召张敏梳头栉发,对镜子叹气说:“我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伏地说道:“臣死罪,万岁已经有了儿子。”朱见深愕然,问在哪里?张敏说皇子潜养“西内”,今已5岁,一直隐匿消息不敢传出去而已。”朱见深大喜,立即派一名太监前往“西内”去接皇子。

这名太监来到纪氏处,纪氏抱着儿子泣道:“你去吧,我恐怕是活不了了。你见到一个身穿龙袍的人,他就是你的父亲。“小皇子穿着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扑进朱见深的怀里。朱见深把他抱置膝盖上,抚视久之,悲喜泣下,“真是我的儿子也,这么像我。”当即下旨让怀恩赴内阁向诸臣宣告这件事。群臣皆喜。明日,大家恭贺,颁诏天下。命纪氏移居永寿宫,数度召见。

按照明朝宫规,有病或有罪宫女不能留在皇宫,纪氏便被送到北海西侧羊房夹道院内圈禁,明宪宗成化六年生下皇子朱佑樘。太监张敏等人把男婴藏在暗室里,偷偷喂养。朱佑樘长到5岁,张敏找机会向宪宗皇帝哭诉了隐情。宪宗当时后继无子,就到北海羊房夹道看望儿子,5岁的朱佑樘从暗室出来,非常瘦弱,胎发未剃,头发拖到脚面,明宪宗好生悲喜,就把朱佑樘接进皇宫,封为太子。纪氏因儿得福,被封为皇妃,脱离苦海,住进永寿宫。

但好日子只过了一个月,纪氏就突然暴病而死。宫里一致认为是万贵妃所害,但皇帝却置之不理,不予追究,成为永寿宫 历史 上一桩悲惨疑案。

朱祐樘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朱祐樘是中国封建 社会 皇帝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他是中国 历史 上一位罕见地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在位18年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是明代 历史 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清代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和嘉庆帝如妃都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硕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

翊坤宫 :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明万历朝的郑贵妃、崇祯帝宠妃袁贵妃、清康熙朝的宜妃郭络罗氏以及晚年慈禧都曾是这里的主人。翊坤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翊坤宫遂成为储秀宫院落的前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关上殿门,南北即不能通行,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自院落。翊坤宫是东西六宫中最豪华的庭院。

慈禧居住在储秀宫,在体和殿进膳、饮茶和休息,这里是太后的餐厅兼客厅。1887年,光绪皇帝17岁时,慈禧太后曾在此殿主持为他挑选后妃的仪式。由于慈禧的严厉干预与控制,使得光绪帝被迫选了慈禧的外甥女隆裕为皇后,以及瑾妃、珍妃两姐妹为妃子。

明代,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曾居住此宫。崇祯皇帝的袁贵妃也曾在此居住过。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仪式也在此举行。

郑贵妃是北京大兴人,万历六年(1578年),郑氏入宫后,由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妃子,逐渐被万历皇帝真心宠爱,并为万历皇帝生下一子,郑氏遂被封为贵妃,搬到翊坤宫居住,成为后宫唯一经常陪伴皇帝,共同起居的贵妃。明代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与郑贵妃相关,但最终她饱尝世态炎凉,孤单离世,没能随葬帝陵。郑贵妃晚于万历皇帝10年去世,她被大臣们看做是一个给国家带来祸患的女人,而没有按照万历的遗嘱获得入葬定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袁贵妃居于翊坤宫,颇得崇祯皇帝之宠。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见亡国在即,便命周皇后与袁贵妃自尽。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袁贵妃领命后,回到自己的居所翊坤宫悬梁自尽,但绳子却断裂了,袁贵妃遂堕地昏去。崇祯皇帝见状,便拔剑对她乱砍了几剑,袁贵妃晕死在血泊中,思宗以为她死了,没有再砍。袁贵妃后来被人救活,但她终因伤势过重,日日悲伤,不久便死去了。

清朝末年翊坤宫成为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接受妃嫔们朝拜的场所,如今屋檐下可见两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环,是当年宫女们荡秋千的地方。这是这个王朝留在这里的最后痕迹。

储秀宫 :西六宫的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

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明间开门,单檐硬山式黄琉璃瓦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丽景轩原为 妃嫔居所,清咸丰六年(1856年) 慈禧为懿嫔时在此并为咸丰帝生下了皇子载淳, 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在五十岁生日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明朝和清朝前期,储秀宫居住的都是普通妃嫔。从清嘉庆朝开始,这里成为西六宫的一所重要宫殿,居住过许多重要的后妃。晚清慈禧太后做贵人、贵妃以及太后时都曾居住在储秀宫,末代皇帝溥仪的正妻婉容则是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

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在体和殿用膳。除慈禧太后以外,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也住过这里,她将大殿内东侧改为卧室,西侧改为浴室。1924年冯玉祥将军“逼宫”后,婉容等人搬出储秀宫,这里便成为宫中最后一位皇后曾经居住的地方。

储秀宫是慈禧太后的发祥地,在这里她由贵人直升至皇太后,所以对这座宫殿很有感情。 慈禧的小名叫兰儿,自幼就聪明漂亮, 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入宫,封兰贵人,居储秀宫。

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入宫,封兰贵人,居储秀宫。慈禧年轻时也是一位美人,她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 作为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被选入宫的,后来在六宫粉黛中脱颖而出。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她的手里走向最后的没落;两个少年天子,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同虚设。

慈禧皇太后两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控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掌控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同时她也是清朝同治、光绪时代实际统治者,为最有权势的女人,人称清朝“无冕女皇”。1908年,慈禧崩逝,葬于河北清东陵之定东陵。慈禧太后生前在政治上权威显赫,在生活上享尽了人间富贵,而她为自己所建造的陵寝也极尽奢华。她的显赫人生,注定要和一个没落的清王朝联系起来。

慈禧是 历史 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 价值 连城,如九玲珑宝塔、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夜明珠、碧玺莲花等稀世之宝。 1928年 7月的一天 ,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慈禧陵的地宫,被军阀孙殿英的士兵掘开, 她的遗体被扔出棺外,惨不忍睹, 在地宫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 相传 民间《爱月轩笔记》 详细记载了慈禧太后地宫中陪葬的 众多无价之宝。作者为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侄儿。当年李莲英亲自参加慈禧殓葬仪式 ,相传是李连英临死之前,叫自己的侄子执笔,自己口述,写下了这本《爱月轩笔记》 。然而,《爱月轩笔记》的原始版本早已失传。我曾去清东陵探访过慈禧太后的陵寝,也曾在神秘的地宫目睹了慈禧的棺椁,楠木棺椁华丽可辨,但棺内含恨吞辱的慈禧却永远无法“安息”。

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婉容出身满州旗人,知书识礼,1922年,已满16岁的婉容不仅容貌秀美、仪态不凡,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同年,她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1922年12月1日,溥仪迎娶婉容,揭开了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次皇帝大婚盛大典礼的序幕。她当初是怀着热切的期盼去做这个皇后的,不知宫闱似海。刚入宫的新鲜感过后,宫内日复一日的枯燥、寂寞、乏味的生活使她窒息压抑。婉容娇美容颜和高雅仪态的婉容虽然得到了皇后的高贵身份和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紫禁城的高墙束缚着她的自由,尤其是夫妻关系间的难言之隐,更使她体会不到丝毫的闺房之乐,床笫之欢。生活上的不如意,精神上的禁锢折磨,所以她很快就变得郁郁寡欢了。

婚后婉容就居住在这所储秀宫之中。当时已是20世纪初期,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早已传入中国。贵族出身的婉容更是从小就接 触到西方文化,并把其带入紫禁城。在这里婉容穿洋装、吃西餐、弹钢琴,并把储秀宫的后殿丽景轩改建为西餐厅,安装豪华水晶吊灯、陈设钢琴。今天,在 储秀宫的后殿 丽景轩依然能够看到当年末代皇后婉容用过的 西式家具、钢琴和餐具 。 妻子婉容在翊坤宫廊下曾设秋千嬉戏,廊下的秋千环尚存。这是这个王朝皇后在这里留下的最后记忆。储秀宫最后的主人是清逊帝溥仪的正妻婉容,据说,当1924年秋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开到神武门外,将要驱逐溥仪即日出宫时,溥仪和婉容正在储秀宫说笑。

太极殿 :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 朱厚熜 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咸丰九年(1859年)改建,与长春宫连为四进院。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太极,出自《周易》,意即宇宙之本体。

启祥宫本为妃嫔的居所。至清晚期,长春宫与启祥宫改建,两个宫院前后贯通,合为一座四进院落。启祥宫亦改名为太极殿。明万历年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后,万历皇帝朱翊钧曾在此居住十数年,成为明清 历史 上唯一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的皇帝。晚清时期,慈禧太后、隆裕太后都曾居住在此。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长春宫 :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名长春宫。咸丰九年(1859年)改建与太极殿连成四进院,并将太极殿(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

长春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 孝贤皇后死后,乾隆下旨:长春宫要长期保存孝贤皇后在世时的陈设,并于正中悬挂皇后的画像。乾隆帝经常来此凭吊自己这位红颜薄命的贤后。清朝晚期的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也曾在长春宫居住过。同治元年,慈安住在长春宫东暖阁,慈禧住西暖阁。一直到同治十年,慈安搬出长春宫到东六宫的钟粹宫居住,这里成为慈禧太后的独有宫院。1884年,慈禧也搬出长春宫到她早年居住过的储秀宫居住。长春宫最后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

咸福宫 :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取《易经》中咸卦的阴阳交感而得吉福之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咸福宫。

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 明朝在此居住过的后妃有万历皇帝的李敬妃。 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伫立在紫禁城的巍峨的宫殿和高高宫墙,已落满时光的尘埃。幽深的紫禁城, 不见帝王的身影 ,惟有这些高墙深院,仍然固守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多传奇 ……

深宫有几多幽怨,望尽惆怅,窥见可能。这里承载着佳丽的青春与梦想。西六宫上下600年,演绎着皇室太多的故事,明清两代,24位皇帝,上千位后妃,每个人都是一部 历史 ,每个人都有一番读不完说不尽的悲欢离合。行走上这些残旧的深宫,仔细品位那些岁月遗留下来的痕迹 ……

参考文献

孙克勤,2018,一个人的紫禁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2020,一个人的紫禁城。香港:中华书局。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46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