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爱翡翠的人来说应该都听过“人养玉,玉养人”,在翡翠手镯中,翡翠颜色中的致色因子并没有完全的固化住,还是会在发生作用,而人体中的汗液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说翡翠中的铬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人们感觉到佩戴的翡翠首饰品中绿色变“长”,实际上是因为首饰内部的铬有了少量的扩散,产生绿“长”的翡翠首饰基本上都是与皮肤紧密接触的翡翠首饰。
以一块通透的无色冰种翡翠来说,戴再久也不会变绿,因为它是无色的,表示其中没有铬元素或其他致色元素,因而无法变色。如果是不太通透的翡翠,那么越戴越绿,或在原色之外,还出现别的颜色,是很有可能的。越戴越绿的原因是原来的翡翠中蕴涵着铬元素,只是还没有显现出来,透过人的体温,铬元素会渐渐地显现出来。
有些人的镯子戴久了会出现原来未有的红色或**,也是同样的道理,这表明原本镯子中蕴藏了铁元素,只是购买的当时还未显现。
如果镯子戴久了却由绿转蓝绿,这就不可能了。因为翡翠之中的元素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如果你手上的镯子变了色,却让原本的色彩跑掉了,这说明你买到染色的玉镯子了!
当然目前最普遍的被大家所接受的解释是因为人体有温度,加热出现流汗的情况,汗水中的酸碱性成分会通过翡翠首饰的微裂隙中渗入到翡翠内部。而这些成分可能会与铬、铁离子产生化学反应,或者把已经固结在翡翠中的铬、铁离子溶解而产生流动迁移,这样翡翠的绿色就显得变“长”、变“大”了,就是经常说的翡翠戴活了。
由于翡翠是岩石而非单晶,翡翠的物理结构中还存在很多晶体与晶体之间或是矿物与矿物之间的空隙。笔者认为,在没有经过特殊油渗的前提下,这些空隙都是较干枯的,翡翠饰物经人佩戴后,在佩带过程中,人体皮肤的各种分泌物会通过接触而渗进干枯的空隙,增加翡翠的透光度,使得佩戴过的翡翠看起来更加温润,透明度也会略有增加。而在翡翠饰物的佩戴之前,翡翠可能存在某些不是很明显的绿色,由于翡翠的不够通透的质地而不易发现,而经过佩戴后更加晶莹通透的质地会将这些以前难以发现的绿色逐渐显露出来,这就形成了民间“越戴越绿”的普遍说法。而这是一个可逆的物理过程,如果翡翠较长时间不佩戴后,空隙里的填充物挥发完后就会恢复到未戴前的状态。显而易见,其实这个“绿”不是戴了以后因为某人的“人气”才“生长”出来的,更不是因为佩戴以后身体皮肤分泌物促使发生特殊化学反应而生长绿色。而是戴后使之通透才“显现”出来的。所以,如果翡翠在佩戴之前连那些“不易发现的绿色”都没有,不管怎样戴都不会“越戴越绿”的,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戴不活的玉”。
玉不会越戴越绿,因为天然玉石是原生矿物,大自然形成,人体无法改变它的性状,经常佩戴,由于油脂的沁入和皮肤摩擦等原因,玉会显得更润更透更细腻,看起来似乎更绿了罢了。
再就是,人工沁色造成扩散:
新沁:古法新法结合,姑且称为新沁。在传统熏、烤、烧、炸、蚀的作沁手法中加入新的材料,用杏干、梅干、姜黄、血竭、蓖麻油、鞋油、沥青、酸碱盐、有机燃料等都能做出各种沁色。如鞋油、沥青造黑沁,红糖造红沁,姜汁、血竭造黄沁,高锰酸钾造血沁,氢氧化钠造鸡骨白。把新玉加热后突然冷却造成绺裂再涂抹各种不同的化工原料,如碱性橙、碱性绿、硫化汞、朱砂、铁红、姜黄,此法色彩下沉不自然,不像自然沁色有浮出感。新沁中褪光法是将玉器放入糠麸中摩擦,在摩擦中利用糠麸的油脂均匀褪光,仿冒古玉的柔和滋润光泽。
当代沁:当代作伪沁更多地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物理化学方法。“酸化法”用氢氟酸、硝酸、硫酸、盐酸等将玉浸入,日久玉表会形成一层白灰皮,灰皮上还会有虫咬或钉子孔。玉器要添加其他颜色,则在浸泡前将不作灰皮处用蜡封闭隔离,可作出红、黄、黑、褐等色。着色前需加热,浸入高锰酸钾可造“铁锈黄”,浸入硫化汞可造“水银沁”,浸入碱性染料可造“松香沁”或“血沁”,用硝酸、硫酸各一半浸泡玉器可使颜色浸入缝隙,造成灰皮已深入到器物内部的效果。“碱化法”用硫化汞、三氯化铁、碳酸钠、硅酸钠等与动物油脂混合,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可造出各种伪古玉。如用氢氧化钠将玉表密封,部分涂抹着色剂,放入高压锅内加温加压,控制温度和时间,取出再用硫酸清洗还原,就可出现白灰皮和玻璃光、鸡骨白。此外,还有用环氧树脂加辅料涂玉表,烘干,用砂纸加油打磨,造出玻璃光的涂料法;将玉涂上化学原料作电蚀一极,经高压静电触击,通过点解作用在玉质表面染上沁色,会形成带色牛毛纹状的电击法。
1、翡翠的内部有致绿的铬、铁等元素,随着佩戴时间长了才会加速它的变色。被优化处理过的B货翡翠,这种情况下注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在环境中受到污染源影响变绿。
2、另外,还有一种是视觉上发生偏差,即在不同光线和不同的角度下观察翡翠,可以发现它的颜色变得绿或者透润许多,其实它内部是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只是人平时在佩戴的过程中保养的好,才会出现的视觉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