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第1张

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萌芽期、成熟和繁荣期、高峰期、低潮期四个时期。

1、萌芽期: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魏晋南北朝

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临潼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体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采用象征手法,以气势雄壮、昂首挺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和他所统率的英雄健儿;以马下所踏的一个面目狰狞作垂死挣扎的人物象征被战败的奴隶主贵族侵略者,采取了大起大落,精细有别的手法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源于魏晋时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雕塑制作规模宏伟,数量巨大,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同程度超过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上互相交流,促进了雕塑的发展,在总的时代风格下有一定的地区特色。

3、高峰期: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时代,主要体现在佛教美术方面,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广大技巧更熟练的佛教造像。于此同时,从事雕塑的艺术家与工匠也更多的出现,创造出一批划时代的作品。宗教题材以外的雕塑,则以陵墓雕刻最为重要。它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风格。

隋代至盛唐时期是古代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最后一个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以及巴蜀地区。现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东云门山、驼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天龙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龙门奉先寺的雕像艺术水平最高,唐代的艺术风格也最为鲜明。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此时的佛像雕塑艺术已逐步摆脱外来佛像样式的影响,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期。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是菩萨、罗汉、侍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写照。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像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宋代帝陵的表饰仿效唐代,但其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庄温顺之态。宋代雕塑的过分世俗化,严重削弱了雕塑艺术应有的纪念性、恒久性,其作品在空间布局、形体数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

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从雕塑整体发展来看,宋至元题材因袭唐代而有变化,雕刻手法虽细腻写实,缺乏洗练,整体不够坚实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迈的气概,是中国古代雕塑日趋衰落的时期。

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艺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敬神意识的衰落与世俗审美趣味的增长。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佛教石窟造像骤减,佛寺造像虽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失生气,城隍、土地、关帝等偶像增多。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得到发展显著的雕塑品种是小型的案头雕塑和工艺装饰雕刻,生气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广州石湾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广东潮安漆泥塑和无锡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明清石雕佛像几乎绝迹,寺庙造像逐渐发达,且趋于程式化。

       玉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流传久远,为人们所喜爱,被奉为宝物。中国的 玉器 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玉器的喜爱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玉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辉。 《礼记》 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发现的一对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国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到了距今约5300-4300年的时候,出现了良渚文化,其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玉器。

良渚玉器在材质、数量、造型、纹饰、雕琢技术等方面卓有辉煌成就,良渚先民用简单、直接及富有感彩的线条,刻画出其神人纹、兽面纹、鸟纹及神面组合纹饰,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纹饰的玉器代表其崇拜神灵、祈求平安、并将其当做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的媒介物。这些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玉器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良渚玉器的器型和纹饰都与原始的神灵崇拜有关,最大的特点是器身大都装饰繁复的纹样,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内容更具特色。最能反映良渚玉器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而又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良渚玉器常见的雕刻方式有三种:第一种直接式,即把玉坯直接用“软玉法”处理,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全遮盖式,即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用“软玉法”处理,将软化的部分去除;第三种半遮盖式,即“软玉法”雕刻后,再用保护层遮盖,使得各槽沟深浅基本一样。

良渚玉器琢纹的方法有浅浮雕、透雕、阴线刻三种。钻孔打眼技术也已比较成熟,根据孔眼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钻孔方式,琮璧钺环镯等孔径较大的采用空心管钻;璜、梳背、锥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实心桯钻。此外管钻、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迹表明,使用解玉砂也是良渚文化玉作工艺的核心内容。

综合来看,良渚玉器有如下特点:

一、种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饰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镯三种单体玉器外,绝大多数是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术比较成熟,造型规整对称,厚薄均匀,线条端正,轮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体型较大(红山玉器的体型较小),上面常见浅浮雕,刻线技艺几乎空前绝后,是良渚玉器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主要用了浙江一带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江苏溧阳的梅岭玉),质地不纯,以青色为主,少部分是**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还有附近地区产的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石料。这种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钢制刻刀的硬度要大。

五、一些文献说良渚玉器使用了软玉法雕刻。因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较高的玉料,无法使用金属刻刀进行雕刻。经过软玉法处理后玉器表面的硬度会降低一到两个摩氏硬度,可以用金属刻刀(锟铻刀)雕刻,但是软玉法使玉器软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纹不深。

良渚文化玉器继承崧泽文化玉器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其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响,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而它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在夏、商、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良渚玉器。商朝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玉器中找到型,特别是良渚玉器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

玉凤是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玉龙、玉凤和龙凤相叠等玉雕的产生可能与巫术有关。

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如象的温顺,虎的凶猛等。

尤其是妇好墓还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玉钩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凤,这说明收藏古玉已经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生活。妇好是个爱玉的人,在她的墓中有500多件佩玉。

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器物1600多件,玉器多达755件,多数玉料和辽宁岫岩玉接近,有礼器、仪仗器、工具、生活用具、人物与动物造型等,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其中以玉雕人形最为著名,高7厘米,系圆雕,黄褐色,作跪坐状,头梳长辫,身穿交领衣,神态逼真,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的供玩赏的小型玉雕,题材广泛,包括有象、熊、虎、猴、兔、马、羊、鹤、鹰、号鸟、鸬鹚、鹦鹉、鱼、蛙、鳖、螳螂以及凤、龙和怪鸟等不下20余种,商代安阳小屯遗址发现的玉鳖是中国最早的“俏色巧作”代表作,选用玉料的墨色部分作鳖的背甲,灰白色部分作鳖头和腹部,色泽天成,独具匠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03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