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呢?

清朝官员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呢?,第1张

我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朝代,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相比于其他的朝代而言,清朝的时代特征要更为突出一些,主要表现在清朝人的服装穿戴上,比如说清朝人的发型,和其他朝代的人就有着很大的不同,清朝官员所穿的服饰,和其他朝代的官员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清朝大臣脖子上都要佩戴一大串珠子,这串珠子有什么作用呢?可不要小看他,其实里面有很大学问。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统一了中原之后,虽然融合了汉朝人的风格,但也保留了满族的风格,清朝男子的服饰都是长袍马褂,女子服饰则是旗装。尤其是在服饰文化这一方面,清朝和其他朝代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清朝官员脖子上所佩戴的朝珠,这是清朝特有的文化,清朝之前的朝代其实是没有朝珠文化的。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清朝的皇族是由女真族演化而来的,女真的服装习惯,喜欢在衣服上挂一串珠子,尤其是在诵经的时候,都会拿在手里转圈。后来清朝开始信奉佛教,佛珠的作用更凸显出来,对于一些有着贡献的大臣,统治者就会赐下佛珠,古人的跟风也是非常厉害的,看着统治者喜欢佛珠,大臣们也跟着喜欢起来,会把珍贵的佛珠当做贡品,进贡给统治者,佛珠的价值和地位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高。清朝统一了中原之后,也形成了特殊的服饰文化,朝珠也成为官员特定的佩戴标准。朝珠并不是普通的一串珠子,是有着一定的标准的,周长标准为130厘米到170厘米,由108颗珠子组成,珠子的结构也很有讲究,比如说每隔27颗小珠子,就会穿入一颗其他材质的大珠子,将整串珠子分为4个部分,代表着春夏秋冬4个节气。

古代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戴也是不一样的,身上有资格佩戴朝珠的人,也就只有统治阶层,比如说朝廷大臣、皇帝妃子。不同等级的人所佩戴的朝珠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皇帝皇后和太后才有资格佩戴明**丝绦的朝珠,王爷佩戴绿色的,官员的品级不同,佩戴的朝珠也有差别。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场合,比如说在朝堂上,官员朝见皇帝的时候,都要穿着官员所特有的官服,脖子上佩戴着朝珠,朝珠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里面也是有着很大学问的。要知道在古代,官员拜见皇帝的时候,是要行跪拜大礼的,跪拜的时候,额头要碰触到地面上。因为官员脖子上佩戴着朝珠,虽然也要向皇帝行跪拜大礼,但是并不需要额头碰到地板上,只需要朝珠碰到地板就可以了。

身份地位越高的官员,所佩戴的朝珠的周长越长,特别是那些一品大员,因为朝珠周长长,所以在给皇帝行礼的时候,只需要稍微弯腰就可以了,并不是所有的朝廷大臣都有资格佩戴朝珠的,如果身份低的官员私自佩戴的话,这是一种僭越行为,违背了古代的等级划分,会因此受到惩罚,严重的还会丢掉小命。所以说朝珠的存在,也是身份等级划分的一大标志,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区分身份。清朝的皇帝都非常的喜欢朝珠,比如说乾隆皇帝,在80岁大寿的时候,就收到了一串四灵佛头朝珠,他就是非常的喜欢,是云贵总督鄂泰送给他的,送礼可是很有讲究的,还是给皇帝送礼,送对了的话可能抱不上皇帝的大腿,但是如果送错了的话,可能连小命就会丢了,鄂泰为了准备这件礼物,准备了近10年的时间。

四灵佛头朝珠所使用的血玉,是用动物的血来培育的,鄂泰以雪莽、雄鸡、野鹿和乌龟作为培育血玉的载体,在他们身上割开一道伤口,将玉放进去培育,培育了10年的时间才取出来,随后就通过永璇的手,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得到这几块血玉,非常的喜欢,就把他制成了朝珠的4个佛头,但是不久之后就病倒了,后来永琰告诉了乾隆血玉的来历,非常的气愤,因为乾隆晚年的时候非常的信仰佛教,自然非常讨厌血腥的事情,所以在知道了血玉的来历之后,就将其丢掉了,永璇因此失去了皇位继承权,而永琰也因此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虽然血玉是鄂泰培育的,但是因为他将血玉的培育方法告诉了永琰,永琰利用这件事打败了永琰,鄂泰也因此成为了军机大臣。

在清朝,从康熙皇帝开始上朝时都回带上佛珠,是因为顺治皇帝一生信仰佛教,宁可放弃皇位也要出家。虽然至今也没有确实的记载说顺治是真的出家还是有人代他出家,不过就在顺治“驾崩”后,康熙登位,因为顺治信仰佛教,所以皇帝上朝都会戴上佛珠。我们平时看清朝皇帝的朝服照(包括康熙在内的九个皇帝)颈上都会戴上佛珠,手中也会拿着一串佛珠。

历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基于因地取材的需要,制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其珠数为18-54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珠数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文玩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由较为常见的108颗子珠组成的上品挂珠发展而来的朝珠,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但顺治帝的皇后却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均可佩挂朝珠。场合不同,皇帝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皇帝祭天坛时,穿蓝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坛时,穿明**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在日坛朝日礼时,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在月坛夕月礼时,穿白色朝服,佩戴绿松石朝珠。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地、日、月。当时官员佩戴的朝珠也分为不同等级,官阶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质越是高贵。清代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样,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装饰。有封号的命妇也有朝珠,她们在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古礼时,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必须穿着朝服并佩挂三盘朝珠,历代皇后和太后的画像中也是如此。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都佩戴的朝珠,似乎与现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质的珠串一脉相承。

大家应该发现一个事情了吧,在历史上除了清朝的皇帝,别的朝代的皇帝是没有带佛珠的。在清朝,官员佩戴的朝珠也分为不同等级,很多人应该想知道清朝戴佛珠是为什么吧,并且会成为一种严厉的规定吧。

其实在清朝,佛珠被称之为朝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时期,清朝政府实施了扶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且经常把佛珠作为奖赏给自己的属下,各地的官吏也会把佛珠当成贡品进贡,后来就演化成了清廷官服配置标准的朝珠。

其实佛教在隋唐的时候,才进入繁荣时期,并且在中土佛教中大量运用。佛珠也是分为好几类的,其中就有持珠佩珠挂珠三种,而大家熟悉的挂在脖子上的佛珠就是挂珠,也就是清代佩戴的朝珠。

我们看到努尔哈赤和顺治帝两个人并没有佩戴朝珠,但是顺治帝的妻子却戴了,并且他的母亲也是戴了,康熙帝之后,历代的皇帝皇后都戴有朝珠。随着满清入关之后,制度越越好,着装等级制度也是出现了,还有了礼乐教化的新功能,所以说朝珠也逐渐成为了宫廷灌服配饰的定制。

皇帝皇后妃子还有五品文官以及四品武官还有侍卫命妇等人都可以佩戴佛珠,并且场合不同的时候,皇帝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官员佩戴的朝珠越高贵就代表官阶越高,这里面的讲究是很多的。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清朝官吏脖子上戴佛珠是什么意思

解析:

不是佛珠,是朝珠。

但朝珠是古代官服中特有的饰物,由佛珠衍化而来,亦108颗。

清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宗室、王公、异性世爵侯以下至文官五品,武宫四品以上本人及妻室或儿女穿着朝服时,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因此,清代文武百官在上朝时,够上等级者方可佩用朝珠,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那是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

朝珠 据说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在很多清宫剧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清朝的大臣都会戴一串佛珠,这也成了他们的标志。这就是清朝服饰的特点,也代表了身份的象征。

每个朝代在服饰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清朝入关以后,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风格,又结合了中原农耕的特色。朝珠服饰文化中的一部分,却有独特的起源。朝珠便是由佛珠演化而来的。

不要小看了这串珠子,朝珠的佩戴也十分有讲究,根据佩戴之人的品级不同,朝珠上的丝绦材质与颜色也有很大区别。在清朝,官员见皇帝时需要行跪拜大礼,行礼的尺度是额头触碰到地板为止。佩戴朝珠的官员虽然也要行大礼,但是并不需要像其他臣子一样触碰到地板,只需要胸前的珠子碰到地板就可以了,品级越高的官员,朝珠的周长越长,也就是说,品级高的官员行礼时只要稍微弯腰即可。

在清朝,朝珠的佩戴也是分人的。朝服上佩戴朝珠的人,要么是五品以上的文官,要么是四品以上的武将,又或者是京官等,反正身份绝对不低。如果低品级的官员私自佩戴朝珠,搞不好可是要砍头的,毕竟古代的人头并不值钱,尤其是在注重礼法的清朝。从这一点来讲,朝珠最大的作用在于区分身份。而朝珠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要戴着,大臣们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会佩戴朝珠。

朝珠不仅仅是清朝服饰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当时的身份象征,品级越高的官员,朝珠的周长越长,也就是说,品级高的官员行礼时只要稍微弯腰即可。在等级森严的中央集权时期,身份和地位是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一个因素,而身份地位又会被明确地划分开来,朝珠就是身份和地位的一大象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049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