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4大奇案之一,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慈禧为何替他们鸣冤昭雪?

清末4大奇案之一,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慈禧为何替他们鸣冤昭雪?,第1张

杨乃武和小白菜冤案,能得到慈禧太后亲自过问并为他们鸣冤昭雪,和当时的大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为何这样说?请看下文。

自古红颜多薄命: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发原因。

小白菜样貌非常漂亮,肌肤润滑、身材丰盈,也正是因此人们称她为“小白菜”。

宝物容易招致贼的惦记,人太漂亮了也容易招致异性的惦记。小白菜长得这么漂亮迷人,再加上她和丈夫葛品连的感情又不太好,乡邻男子无不垂涎她的美色,这其中就有当时县令刘锡彤的儿子。

一般的男子可能只是想想而已,但刘锡彤的儿子仗着自己老爹是县令,胆大妄为,他为了得到小白菜不择手段。

有一天,他趁小白菜独自回家,示意衙役把小白菜捆绑起来,将小白菜强暴。以后他又经常找小白菜,小白菜知道他是县令之子,只能委曲求全。

一面是没什么感情的丈夫,一面是欺负人的恶霸,真是一颗可怜的“小白菜”。恰巧此时,她遇到了颇有文采的举人杨乃武。

杨乃武与小白菜可谓是一见钟情,已有妻室的杨乃武打算纳小白菜为妾。

刘锡彤之子得知后,怎可善罢甘休?他一心想把小白菜据为己有,于是千方百计地想置杨乃武于死地。

说来也巧,正在这个时候,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却突然暴病而亡,这让人们联想起潘金莲和武大郎故事,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县令之子一看这个情况,心生一毒计,他用金钱贿赂葛品连的母亲,让她告小白菜和杨乃武合伙谋杀葛品连。

官官相护下的冤案。

县令刘锡彤带人来验尸,由于葛品连是暴病而亡,再加上当时的天气还比较热,葛品连尸身发生尸变,嘴和鼻子有血水流出来,仵作没有用银针试毒,就直接判断是中毒而死。

于是,县令把小白菜抓起来,并没有谋杀的小白菜怎会承认?怎可耐娇嫩躯体抵不住县老爷的严刑逼供,被迫承认和杨乃武合谋杀死了丈夫。

刘锡彤又用同样的手段严刑逼供杨乃武,杨乃武受不了大刑,只得承认是从药店买的老鼠药。刘锡彤又找到药店老板串供。

经过一连串的操作,杨乃武和小白菜被判了凌迟斩决的罪行。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定后经过杭州府层层上报,当时晚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官相护,直到巡抚一级也没有提出异议。

不过,杨乃武并不服,写了一份状子,让他的姐姐去告状。

当时负责此案的翁同龢发现案件有疑点,恰在此时,杨乃武委托姐姐递送的状子也到了都察院。

于是,翁同龢询问了熟悉刑律的官员和在京城的杭州籍官员,大家也都觉得案件有疑点,也建议朝廷重审此案。

慈禧太后得知情况后,下令重审此案。

真相大白,冤案昭雪。

在慈禧太后亲自下令、翁同龢亲自关注下,对葛品连开棺验尸,发现葛品连并不是中毒身亡。

原来,葛品连虽然暴病而死,但在此之前就有病根,而且在死前3天葛品连已经出现腿部红肿、双腿无力的情况。

但是他认为没什么大事,继续去做工,结果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案件调查清楚,终于真相大白,杨乃武和小白菜得到平冤昭雪。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真相大白后,慈禧太后下令刑部彻查审办不力的相关官员,并且将刘锡彤等人革职、充军的处分。

慈禧太后重视的原因。

在晚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大政治环境下,像杨乃武和小白菜这类的案件还有很多,慈禧太后为什么要亲自过问这种小案呢?而且为此大动干戈?

原来,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发时正值1875年,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当时还有不少的王公大臣对此不满,慈禧太后急于树立威信。

恰在此时发生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慈禧太后非常关注案件的进展,通过平冤昭雪这一案件向大臣们展示她的政治魄力。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是个重大冤案,但正好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昭雪时机,若非如此,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很可能像历史上其他的很多冤案一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对此,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有用又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有啊!杨乃武(1841—1914),字书勋,一字子钊,因排行老二,人称杨二先生。浙江余杭人。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通奸杀夫,在刑求后认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此案惊动朝廷,在数度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杨乃武1841年生于浙江杭州市余杭镇澄清巷。其父杨朴堂以种桑养蚕为生,家道小康。家世以种桑养蚕为业。杨乃武自小聪慧过人,二十多岁考取秀才,三十三岁考中癸酉科举人。杨乃武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与官府结下怨仇。当时,余杭镇上有一丽人名毕秀姑,生得白皙秀丽,平时又爱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人称“小白菜”。十七岁嫁与豆腐店帮工葛品连为妻。次年葛氏夫妇租住杨乃武家。杨、葛二家毗邻相居,初时和睦融洽。但好景不长,由于毕氏年轻俏丽,举止大方,葛品连心胸狭窄,多疑善妒,毕氏婆母葛喻氏凶悍泼辣,蓄意寻衅;加之杨乃武丧偶鳏居,深居简出,虽然并无半点真凭实据,却横生枝节,终于传出毕氏与杨乃武关系暖昧的流言。杨乃武书生自重,急于脱嫌,便以入不敷出为名退租,大幅度提高房租。葛品连早已忿然,亦心领神会,顺水推舟,于第二年夏迁出杨宅。从此,杨、葛无关无涉。同年秋,葛品连患痧症身亡。葛喻氏无端怀疑毕氏谋杀亲夫,告了刁状。知县刘锡彤挟私报复,又先闻风传,成见在心,便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以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冤案铸就,葛毕氏谋杀亲夫,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通奸杀人,判为斩首示众,并报杭州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也草率从事,仍维持原判上报刑部。杨乃武不甘俯首就戮,在死囚牢里书写亲笔辩状,请其胞姐杨氏代为京控。以后屡审屡覆,历时三载有余,轰动朝野。《申报》对此案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申报》对杨案的报道,维护法制,申张正义,不但鼓励了杨乃武家属反复上京呈控,也促使朝廷不得不降旨着令刑部重审杨案。最后在慈禧太后的插手下,经开棺验尸,澄清了案情,得以翻案。涉案的300多名官员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杨乃武冤案平反后,回家继承父业,以种桑养蚕为生,1914年9月患疮疽,不治身死。此案后被人编为戏曲、评弹、**、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及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流传甚广。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676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