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新玉和老玉

怎样判断新玉和老玉,第1张

1、沁色包浆

玉器中,除了少部分代代相传的玉器,大多数都是出土古玉器,玉器成百上千年掩埋于地里,受周围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周围存在的物质影响,受到周围物质的入侵,往往在颜色上会发生改变,形成各不相同的沁色。

而在新玉器中,则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包浆,包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玉器在传世过程中,通过人的盘玩,形成的包浆;另一种则是玉器在墓穴中,在空气中通过氧化作用,自然而成的包浆,这种包浆形成的年份往往需要很久。前者包浆比较均匀纯净,后者则包浆则有深有浅,有杂质。

2、 表面状况

玉器在地下掩埋,必然要受到腐蚀,有细菌侵蚀、有虫咬、也有化学物质引起的化学反应,会在玉面形成千姿百态的痕迹,坑洼、凹凸、缺损等等。并且这些痕迹非常自然,远非人力可以模仿出来的。

扩展资料

玉石保养注意事项:

1、保持玉石的清洁,长期与油渍接触会影响玉石的光彩。另外油渍也会随着玉器的纹裂填充,既不好打理也影响美观。

2、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虽然较高,但是大部分的玉石脆性也很高,若是与硬物碰撞很容易造成内部碎裂,影响其价值。

3、保持湿度避免阳光照射,玉石本身含有的水分是在被发现之前长期呆在潮湿之地的结果,若是不注意保湿且受到阳光暴晒很容易失去水分,干裂失色。

-古玉鉴定

古人做玉是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这是我们要处在古人的位置来思考古人做玉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辨别老玉新工的一个尺寸。因为古玉价值非凡,动则上万,所以仿古玉的生意从宋以来一直随着太平盛世而兴旺起伏,而仿古玉中用老玉来仿老玉是仿古玉中最难鉴定的。宋时就有用汉玉中的边脚料来仿的。高水平的吃药和走漏大部分都和老玉新工的看法有关,这种现象已有近千年了,连聪明绝顶的乾隆皇帝也为古玉新作而龙颜长思。下面就介绍几种鉴定老玉新仿的方法:第一,天生玉纹。老玉新工的鉴定,最简单的就是从玉纹上入手。玉纹是玉石在几百万年前甚至与地球同时的岩浆喷射流动中形成的,一层一层的,边线很明确。大理石纹也是如此,在很多地方玉种,如蓝田玉、岫玉中都可以看见这类天生纹,很多仿品都是用这类天生纹来做旧的。天生石纹还好鉴别:注意纹纹之间的边线,一般来讲一层一层的天生玉纹的边线都是很清楚的,就象北方花卷的一层层卷边一样,几乎没有浓淡相溶的过渡层。一般来讲,从夏商周老三代到明清,都是用质地纯净的玉种,几乎不用有天生玉纹的玉料的,认为那是杂质杂色杂料,做玉时首先去掉的,所以看见有天生玉纹的都要小心。另外要注意的是玉筋和玉纹的不同,玉纹是有色的,而玉筋是玉质本色的,所以古玉中还是有用玉筋的。有一个诀窍: 玉筋比玉肉要坚硬、密度高,所以玉筋反而很不容易被沁浸入,高古玉自然的沁色中,遇到玉筋的地方,沁色就淡了少了,甚至沁浸不入,连蚀斑或老斑遇见玉筋也是如此,而仿的沁色或蚀斑都染蚀成一片,连有玉筋的地方也染蚀成一色。第二, 籽料老皮老沁纹。和田有籽料,其他所有玉类也都有籽料,蓝田籽料、岫玉籽料(河磨料)、独山籽料、俄玉籽料、青海籽料等。籽料就是大大小小的玉矿石在自然风化中被风和雨水冲刷到河川里、山沟里、平原里,经过几千年、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长时间的流水冲浸,玉质就慢慢越来越细润盈亮。在青铜器以前,古人无法开矿,都是用各种籽料来做玉件的原璞,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如此。但古人都是用纯色的或去老沁的籽料为多。据说,红山里已有巧雕,但不为主流。所以看见红山良诸玉中带原皮的都要小心了,不要误以为是沁色,现在的仿品反而喜欢用老皮老沁来冒充真品,就是所谓的老玉老沁新工做旧。第三,紧紧抓住老玉老工老沁这个顺序。真品都是老玉老工老沁,先有此玉料,再有玉工,再有沁生。一般都是看沁在工上来鉴别的,注意看砣或刀工的沟底和沟边。砣工的沟底是仿者的头痛之处,为了满天过海,仿者常常将沟底弄脏弄乱,所以,先看跎工以及沟底干不干净,再看沁色和沁纹是不是自然地爬进沟边,爬过沟底,爬出沟头。如果沁盖工,就是真沁,反之则仿。要看跎工干净利落,沟底亮亮的 ( 包浆 ) ,沁色沁纹自然地爬过沟底而上,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的剖面。还要注意,看沟底和沟边时,小心不要被做旧的假沁迷惑。那些假沁故意做在工上,盖住工。这时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看,千万不要心烦气懆。假沁是无根的,没有在玉里玉外的来龙去脉的,孤零零的一块沁都要小心细辩的。第四,从玉沁纹的纵向和横向来看。如果是老沁老纹新工,老沁老纹的纵横纹一定会被切断或切开,寻找沁纹的切断和切开面就成了关键。先要看整个玉件的拐角处,除非是天然的拐角,否则一定有人工切割的剖面。注意看拐角的上下左右是不是沁色纹路浑然一体,左右自然,上下联片。如有断面或不协调的沁纹出现,就要小心判断是不是人工切割面了,浑然一体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老纹的剖面才对。现在最难辨别的是用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很多造假者知道大家都在看工和沁的关系,所以就尽量的少用工,而且是在玉皮玉沁处几乎不用工,这样皮沁和工就没有关系了,这一招在仿新石器文化古玉中用的最多也最成功。造假的人四处去找合适的老玉料,通常都是籽料,如岫玉的河磨料。如果是圆形的料,就在边上无沁处跎出几道线来,做成一个乌龟样子,背上和腹部都是老皮老斑,再打一个象鼻孔出来,一件高仿的红山玉就成型了;如料是长柱形的,就打个对钻孔出来,外面全是老皮老沁,就是一件高仿的良诸玉了。辨别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除了细看那仅有的几道工外(通常这几道工都仿得很好 ) ,还要远看其神近看其形。先放远处,左右上下前后多看看,是不是神在形中?然后拿在手上近近地仔细看看,是不是形在神中?也就是说,远近都要一样的形神一致,如有不符,都要再三细细审核。换句话说,形神的远近细看,就是鉴别老玉原形少工高仿品的最好办法。因为造假者无法顾及到形状规正,如头部过大或背部过长等等。古人造玉是一项很高尚很重要的任务,几乎都是给部落的首长阶层或英雄们做的,都是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决不会是随意乱来马虎将就的。记住这几句话,再回头看看很多高古玉,特别是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真假就自然会有新的认识。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沁有所生符合这五句话的古玉,都是好藏品,都是我们祖先的鬼斧神工的创造,这是辨别老玉新工的一条分水岭。高古玉水太深,造假也最猖獗,且形成了一条龙式的生产过程,造假人结伙成帮。有专门负责购材料的,做“老玉新工”精仿品,先到陕西咸阳附近购买无纹饰的出土素玉片。有专门负责加工的,再到浙江、杭州去做纹饰,按要求仿雕古代花纹。若新玉仿旧,雕好纹饰后再到安徽蚌埠去做“皮”,即根据雕好的花纹做旧,做出各种沁色。做旧的方法也是参照古文物书籍上介绍的那些方法。但有一步“改进”,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骗死人的绝招,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搞考古工作的知道,春秋战国墓底,很多有薄薄一层腐泥,是当时人的尸体和各种布类陪葬物长久腐烂造成。古代人殡葬爱用朱砂,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着尸泥和朱砂。造假人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从挖墓人那里掏钱购买尸泥,伴了朱砂沾在做好“旧”的假古玉上,仿制新出土的古玉,再打上蜡,专骗那些有一定鉴定知识的“二把刀”。曾接触过的一个造假的人,他夸口说,在广州古玩市场,那些港台来的古玩商人,鉴定古玉最爱凑鼻子嗅一嗅,闻闻有没有古尸臭味,再看看古玉洞眼里有没有朱砂,往往上当。朋友们买古玉,首先一点就是先把沁色看准,看是真沁,还是借玉皮巧雕,看清楚是沁下工还是工破沁,请把古玉的时代风格掌握准确,最要紧的是加工方法。古玉用砣磨出来的花纹同现代电动玉雕机刻出来的不一样,古玉的线条用肉眼看流畅,十倍放大镜下可见迟迟纯纯,边有毛刺。另外是看光,古代磨玉的砂石没有现在磨玉的金刚砂锋利,人力加工的转速也没有现在电动的转速快。古玉手摸的感觉会很温润,放大镜下却显坑凹不平,光线散射。仿古玉却磨的很平,光色很强。看玉光要分清是“柔润”还是“光亮”。辨认老玉新“工”,注意纹饰内外光色不一。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 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 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 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 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此文章转发,供研究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694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