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学玉雕到底有没有前途?

揭秘学玉雕到底有没有前途?,第1张

“师傅,学玉雕到底有没有前途?”

这两年经常有人这么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我知道,他们所谓的“前途”大多就是“钱途”的意思。换做十年前,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没前途,像我这种“高智商”的人怎会选择入坑?如果没有钱途,怎会连书都没读过几天的人都一窝蜂的涌入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一夜暴富的神话曾经是天天上演。

做玉雕的师傅们,曾经很傲娇地说,中国有七千多年的玉文化史,中国人还没学会怎么写字的时候就学会了怎样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玉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王的石头,只有王才有资格拥有的石头,历朝历代都是皇家专用的石头,它代表了中国最有权势的那个阶层。中国的“国”以前叫“国”,是有人带着武器把守的疆域,而现在的国,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有玉,所以才叫中国。

而玉石这个圈子,曾经是个门槛低到只要你长着眼睛就可以进来浑水摸鱼。低到你只要把石头磨光了就能换成钱,随便在上面刻点玩意就能说它是艺术品,甚至你随便拿块石头说它是玉,都能引来众人艳羡的目光。

曾几何时,五块钱的地摊货在大商场里标价几千都被人疯抢。曾几何时,连阿富汗玉都能冒充和田玉被暴发户们几十万元求走。曾几何时……想学玉雕,没点关系和人脉你连门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门,不给师傅白干三年苦力,不给师兄们上足了眼药水,你连摸石头的资格都没有。

而今,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如果回答说有前途,他肯定会说有前途你怎么入行十五年了还混成这样?我要说没前途,那人家某大师做件玉雕加工费十万起步,随便一件作品卖个几百万几千万的怎么说?

好吧,我就坦白的说吧。

但凡能问出这种问题的孩子,99%入这行肯定是没前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然他这么问了,一是他肯定不是基于喜欢这个职业才进入的。二是他根本不愿意也不懂得怎么去了解和分析他即将要进入的这个行业到底适合不适合他干,他关心的只是能不能赚到大钱。

马云马化腾干的事情最有钱途,你怎么不去干那个?

那个门槛太高。

呵呵,那要看是用什么来衡量这个门槛了?如果用时间来衡量,玉雕这个职业的门槛,其实比他们干的那个事情高的太多。因为他们干的那个事情,马云和马化腾用十年的时间就能成为中国首富。而十年时间对于成为行业精英的玉雕大师们来说,十年顶多只是入了门而已,至于入门以后能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下去,能不能坚持继续选择做真正的玉雕师,真的很难说。

尤其是现今的中国玉雕界,问题重重,两极分化严重,不管是精英层还是底层,毫不客气地说,都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环境中。有情怀的大师被有关系的大师压制,有独创精神的玉雕师混的不如会钻营的玉雕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己逐渐在这个行业变成了“是金子总会被磨光的”,当你不得不为现实低头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成为劣币,扮演着驱逐良币的角色。

但是,正如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那是我们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拥有一种纠错的基因存在,当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或坏的东西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时,这种纠错基因就开始迅速发酵,最终会把人类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来。

而现今玉雕行业“大师”称号的贬义化,正是这种纠错基因在发挥作用,这个行业回归正途也是迟早的事,那时的玉雕界,肯定是大有前途!

所以,如果你只是奔着钱途来的,对不起,你已经错过了最佳进入这个行业的时机。如果你是因为喜欢才来的,那你暂时就在家里自己玩玩好了,这个行业里的师傅们可能在教会你技术的同时会严重影响你的精神世界,比如我的这些言论,而那些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卑微苟且的大师们……他们总是把“玉”当成“欲”,把“德”字说成“得”,而且还冠冕堂皇地对你说,有“舍”才有“得”,而他们所谓的“舍”,往往就是舍去德的意思,却还总喜欢把它挂在嘴边。

你如果不认可他们的言行,那你在这个行业里一定会活的很累。

所以,玩玉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海派玉雕在形成至今,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

1形成初始阶段19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以至于苏州、扬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都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这种态势为上海玉器雕刻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苏州、扬州等地区的雕刻艺人大量涌入,在这东方的大都市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理想天地。,当时像著名的古董风格玉雕大师王金洵、万源斋、傅长华、尤洪祥,人物、动物雕刻大家杨恒玉、胡鸿生、顾咸池等,都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吸收了新的文化营养,大显身手,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玉雕风格——海派风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铺达200多家,有200多人从事雕刻专业工作,主要生产佛像、仕女、炉瓶等摆件雕刻品,“苏”、“扬”玉雕各自沿袭了当地的传统技艺特色。当时,上海玉雕业中,主要适应洋人需求而生产制作的被称为“洋装派”,扬州帮艺人生产以摆设玉器为主,多属“洋装派”;而苏州艺人专做玉首饰、花饰,以玉首饰和把玩件为主,被称为“本装派”;另有一支专做青铜器造型以及仿秦汉以来古玉为主的,被称为“古董派”。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玉雕摆件类作品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翡翠珍珠塔》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翡翠大宝塔》被美国旧金山博物馆长期收藏。

2传承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和雕刻装备的改进,海派雕刻行业发展迅速。80年代末,上海地区玉雕从业人员逾2000人,作品品类达200多种,作为海派五大类雕刻品种的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和天然瓶都已初具规模。“雕琢细腻、讲究章法、造型严谨、庄重古雅”,以及“炉瓶器皿精致、人物鸟兽生动传神”,成为海派玉雕的主要特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代表人物有“炉瓶宗师”孙天然、孙天仪,“三绝艺人”魏正荣,“传承创新”者周寿海,“南玉一怪”刘纪松和“飞兽大王”董天基等。

炉瓶器皿类是海派玉雕最具标志性的创作。海派风格的炉瓶器皿以稳重典雅的造型、古朴精美的纹饰、富有浓厚的青铜器趣味,在中国玉雕行业中享有盛誉。三脚香炉、四喜炉、五亭炉、天鸡瓶、端炉、羊尊、犀牛尊、百佛炉等都是海派玉雕久负盛名的代表作品。《墨碧玉周仲驹彝》、《青玉兽面壶》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著名海派雕刻大师、“南玉一怪”刘纪松设计制作的《翡翠百佛炉》,在高75英寸、直径8英寸的炉瓶上雕刻了100尊造型不同、神态各异的佛像,在1980年9月日本横滨举办的中国上海工艺品展览会上引起轰动。老艺人黄德荣创作的《珊瑚百花瓶》、《紫翡翠龙凤天然瓶》、《羊脂白玉巧雕蝴蝶菊花瓶》、《白玉海棠薄胎瓶》、《墨碧玉万寿万年灯》、《玛瑙冠上加官》、《白玉五羊》、《青玉独角兽》、《黑白玉调色器》、《墨玉犀牛尊》等等一大批海派名作,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并享誉国内外。由三绝艺人魏正荣领衔设计、13位雕刻技师合作雕刻的巨型密玉《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重2500多公斤,历时三年,于1962年完成。艺人们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生动刻划了我国41名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1979年,在一块7300多公斤的罕见巨型青玉上,萧海春、韩国卫、朱宁芳、许康先、虞龙喜等20余位当代最为杰出的大师和雕刻技师,设计制作了高26米、宽14米的《万水千山图》,再现了红军长征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成为当代海派的又一巨作。

3创新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迎来了玉雕创新繁荣的又一个春天。

海派玉雕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在江浙地区玉雕艺人的雕刻风格基础上,既融汇扬帮、苏帮、南帮以及宫廷玉雕的工艺风格,又继承了中国明清玉雕精华,博采众长,在“细腻”上下功夫,由此涌现出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玉雕高手。

当前,海派玉雕中最具特色和传统的炉瓶器皿类,也璀璨夺目。宋鸣放、戴永才、瞿惠中、李玉华、蒋大雄、钟建林和韩永年创制的海派炉瓶器皿,以“规矩、对称、端庄”享誉海内外,有“七君子”之称。“七君子”的作品板扎、严谨又不失动感,用料十分讲究,是“功力派”的杰出代表。

在新世纪,海派玉雕的能工巧匠们,都像“八仙过海”那样,各施才华,各显神通。

盛世年华,海派玉雕还善于运用各类玉石的天然形状和不同色泽,因料制宜、因材施艺,造型挺秀,形成了俊俏飘逸的“海派”艺术风格,它与北京宫廷派等几大流派共同形成了当代中国玉器的时代新风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13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