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

瓷器鉴定,第1张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

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

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

好的青花有玉质感。

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

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

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

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

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

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

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

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

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

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

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

“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

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

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

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

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

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

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

芝麻酱口、康熙都有。

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

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

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

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

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

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

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

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

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

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

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

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

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

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

梵文扁长,图案化。

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

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

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

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

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

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

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

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

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

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

乾隆色鲜,康熙青灰。

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

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

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

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

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

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

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

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

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

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

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

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

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

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

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

釉色细薄,不够滋润。

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

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

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

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

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

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

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

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

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应该属于清朝嘉庆时期民窑器皿。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案,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仿前朝的寄托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乾隆民窑款形式也极丰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体与正朝相同,故鉴定时有一定的难度。乾隆朝首次出现草记款。

乾隆朝款,字体最多,书写排列形式也最多,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一般来讲,官款比民款精、秀、细、润,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亦有少量楷书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民窑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称为草记款,故十分难认。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花押款除部分沿用乾隆时期的之外,新出现蝙蝠、桃子等款识。

道光官窑器一般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

民窑款器亦多有六字或四字纪年款,一般均不太规整,开始出现百结图记款。

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再次兴起楷书题款风气,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清秀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形式。这一时期篆书款不多。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

民窑款则多无定制,形式较多,同治时多有“同治年制”四字篆书戳记印款及抹红款。光绪时多伪托款,一般是“康熙年制”或“若深珍藏”。

近些年来,电视剧市场异常火爆,尤其是古装剧,吸引着大量的观众,也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里看到相似的桥段,到街上买点东西,或者是到店里吃顿饭,都会扔出几块散碎银子付账。

其实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古代常见的交易货币应该是铜钱,银子是金贵的货币,寻常人家轻易不得见,而且正常来说,古代的物价也并没有那么高,一顿寻常的酒席,也用不着说出一大锭的银元宝,亦或是几块分量不轻的散碎银子。

但是,对于身份稍微富贵一些的人家,很可能对银子的使用量就增多了,这个时候势必会涉及到银子的称量问题。

首先,唱的发明并不是现在才有,在很早以前,唱就已经成为了商业贸易的必需品,尤其是在大宗商品买卖中,会涉及到使用金子和银子,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用到称,先从一大块金子或者银子上脚下一块,放在秤上称量,多退少补,主要还是看个人的手法问题,一般经验丰富的伙计或者掌柜能够根据银子的大小判断出银子的大致重量,再通过称量进行细微的调整,达到准确定量金银的目的。

其次,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它叫做官银,所谓观音就是由官府制造,盖有官印的银锭,这些银锭事先称好重量,然后进行铸造,使它们的形状保持一致,重量相当,或是封存入库,或是拨付使用,因为重量是一定的,所以不需要细致的去称量,只要数目准确,重量上就不会相差太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流程,在当时来说,方便的政府办公,也方便了货币流通。

但是银子也有讲究,弄虚作假的事儿在古代就已经不稀奇了,现在有人造假币,不在私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之后想要铸造新钱,然后一个橙子就对他犯颜直谏,宿舍铸造新钱的种种弊端,其中就包括铜钱和银子的转化关系,这让我们似乎窥探到了碎银在正面交易得黑暗交易当中的冰山一角。

有些人会在碎银子里注入一些其他的物质,以达到碎银增重的效果,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商人,很容易上当受骗,哪怕你有准确称量银子重量的工具,也未必能够逃过此劫。

所以,古代对大掌柜的培养和选拔是极为苛刻和严格的,只有能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精明人,能够对银子特别了解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掌柜,他们只要一搭眼,就能看出银子的成色如何,大致判断出银子的重量,一上手,就能知道银子里是否掺杂了其他的物质,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手法不可谓不老道,他们对银子的称量,已经不再仅仅依托于工具,而更多的是靠心。

上,给你鉴定。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153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