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古瓷碗年代

如何鉴定古瓷碗年代,第1张

古瓷鉴定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应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的方法是目测鉴定古资的普遍方法。一般是按器物造型与装饰分类,或把不同时代的碗进行系统的排比,或把不同时代的五彩、青花、单色釉等分别进行系统的排比。在排比中,要充分运用以上所述的古瓷鉴定的五点依据,去解决鉴定的以上四点主要内容。 对某一时代的产品尚未取得标准器的情况下,则采用看两头、印证中间的方法。如美国波普氏在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乐,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必然会带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器形: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胫、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以景德镇宋代的碗类产品为例,有斜壁、弧壁、鼓腹碗三大类,其中又有唇口、葵口、撇口、直口以及圈足高低、宽窄和碗身高、矮大、小的变化。经过反复比较,各类碗的变化规律大致如下表:时代变化情况 北宋初 北宋中 北宋晚至南宋初 南宋中、晚期 圈足 高低 由低—————→高——————————————→低 足径 由大———————————→小(以后无明显变化) 足壁厚度 由厚——————————————————→薄(以后无明显变化) 足深度 由浅—————→深———————————→浅(至元代出现了实圈足。) 碗口 唇口 由多————→少由粗————→细 无 无 芒口 无 无 少—————————————→多 碗壁厚度 出现薄胎 ———→薄由厚———————————————————→薄 ———→厚 碗身高矮 矮———————→高———————————————→稍矮 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5、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6、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五、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

这个要求似乎同辨真伪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鉴定时对陶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的朝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宣德、成化等,清康熙、嘉庆等。只说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够水平了。还有,明、清历时长的朝代,如明之嘉靖、万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断时代与辨真伪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陶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清代仿明代官窑器等。

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宣德仿哥窑,永乐仿宋龙泉,康熙仿永乐青花,雍正仿汝窑,乾隆仿均窑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致鱼龙混杂,就算很有水平了。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个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进行准确判断的,上次我朋友在甄瓷坊做了一次鉴定,结果很不错,因为里面都是景德镇的手工匠人,比较有经验。

它能决定你在收藏的道路上,成功与失败之间,起到关键的作用。

新老瓷器的鉴别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牵涉到瓷器的胎质、釉面、发色、器型、纹饰、制作工艺以及反应在瓷器上的时代特征等。又可通过瓷器上的这些特征来断定它的年代。这可能对一个新入门的收藏者来讲,好像再看天书,云里雾里,捋不出头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古瓷的仿制层出不穷。已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就需要我们的收藏者在收藏古老瓷器上要谨慎行事,避免受骗上当。

在这里把自己鉴别区分新老瓷器方面的感想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老瓷与新瓷之间,在大部分器物中,在正常状态下,是正与反相对立的关系。故在这里只写有关老瓷器方面的特征与共性。

一、一般老瓷器的釉面温润如玉,没有耀眼的浮光。

二、传世老瓷器在釉面上应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迹,分布状况自然有序。

三、出土的老瓷一般应有土腥味存在。随着时间流逝,土腥味逐渐变少。

四、出土的老瓷,有的有土锈斑痕入釉的现象。

五、出土的老瓷,如有开片纹、土斑锈应侵入釉中的开片中,呈晕散状存在。

六、一般老瓷的胎质细腻坚硬。

七、一般老瓷的胎骨重量、手感适中。

八、一般老瓷的胎壁厚薄适中。

九、一般老瓷的纹饰流畅自然。

十、一般老瓷在器物造型上,以实用为准则,无臆造现象。

十一、老瓷的釉面彩料属低温铅釉料,日久可见银光色。

十二、老瓷的青花色调,埋入釉下,没有漂浮的感觉。

当然鉴别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且每个人的鉴别区分方法可能都有不同。还有可能你在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鉴别区分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瓷器的鉴定是指对历代瓷器制品的产地、年代、品类、质量、真伪等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古瓷器具有的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做出评定。因此,鉴定瓷器是收藏者首要练就的基本功。

当然,要精通瓷器鉴定也非朝夕之功。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瓷器浩如烟海,品种、风格异彩纷呈。尤其是清代仿古瓷,技术精湛、几可乱真,也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古瓷器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价值,不少人用各种方法仿造,甚至运用各种欺骗手段作伪,以图获利,这都增加了古瓷鉴定的难度。所以,古瓷鉴定是一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学问。除需要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鉴定任何其他文物一样,学习中国古陶瓷的鉴定的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鉴定任何其他文物一样,学习中国古陶瓷的鉴定还必须学习、掌握中国陶瓷发展历史,即掌握和了解我国陶瓷业发展和发展轨迹、各时期陶瓷器的风格特征、各主要陶瓷器窑场的兴盛和衰亡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还要知道一点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陶瓷器造型、装饰等的影响,及陶瓷器对他们的反作用,还有陶瓷器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影响等。只有这样,才能是鉴赏古瓷器的只是网络形成一个体系。

瓷器鉴定的主要依据

要真正做到正确判断瓷器的真伪和年代,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古瓷器鉴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器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瓷器是具有一定形体的物品,由于其用途、制作技术、使用者的生活或生产环境、制作和使用者的心理情况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决定着物品的特定形态及其演化过程。

第二,以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标准器:有确切年代标记的古墓葬,其随葬瓷器的年代,可以以墓葬年代作为它的年代下限。这样,其它未能确定年代的瓷器,可与这类标准器进行比较,确定其与标准器的异同,从而做出比较确切的判断。

第三,古代遗址出土的器物:古代遗址文化层所出的器物,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是按时间早晚,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推挤而成的,因此能够确定他们的相对年代,即相对的早晚的关系。

第四,器物本身的款识:有些瓷器在制作时,已经将年款书写或刻印在器物上了,这种带有明确年款的瓷器,也是鉴定时的标准器,但要注意是否是假款。

瓷器鉴定的主要内容

鉴定古陶瓷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也是鉴定的四个基本要求,或称基本任务。

一 辨真伪

辨真伪非常好理解,即区分某件瓷器是否属于真品,这是鉴定工作关键的第一步。对不懂行的人来说,瓷器的珍品、仿品、伪作很容易混淆……

仿古作为陶瓷的一般特征是鉴定工作中的“彼”。一下介绍的就是古陶瓷鉴定家们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之谈:

1, 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2, 胎质、釉质一般过细。

3, 造型市区古物风格。

4, 轮廓线条生硬。

5, 无使用后的光滑感。

6, 与第5关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儿不是泛青。

7, 造型、纹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

8, 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9, 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

10,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二 断代

断代即鉴定瓷器制作的年代。同一窑口的产品,有产于不同年代之别。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准确断定年代,就是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宋代或明代产品。景德镇瓷业在明清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这两代皇室甚至数朝同一品种瓷器的近似,因此对这类瓷器的断代就显得颇为困难。以前,收藏者往往习惯于把前后两朝瓷器并同断代,如明代早期青花瓷器,时尚是判以“水宣”,五彩瓷则断为“嘉历”,表明断代的难度

三 断窑口

断窑口即鉴定古瓷的产地。如某件青釉瓷器,究竟是耀州窑产还是临汝窑产,即需鉴定其窑口。准确辨认古瓷产地,是鉴定制品年代与真伪的重要环节。

判定陶瓷器的窑口,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胎: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

2,釉: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较固有的特征。

3,装饰手法:由于各窑所处时代、地理位置、性质(官、民窑)等诸种不同,瓷器在烧制时会受时代、区域文化、地方风俗等的影响,纹饰内容和技法工艺都产生各自不同的传统特征。

4,工艺:各窑生产传统、时间长短不同,技术影响、原材料来源不同,以及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反映在工艺上就大不一样。

5,器形:各窑性质、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形上也就差别很大。

四 评价值

评价值是通过对某件瓷器质量优劣的鉴别,以评定该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别器物的优劣,只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从而评定其艺术水平、收藏价值。

在古陶瓷鉴定中,唯有此点似乎比较灵活些,有时候剪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件古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

一般来说,价值高的陶瓷器,必须胎质坚致、釉色鲜艳、釉质莹润、彩色鲜明、绘画装饰精工、造型优美等。但从经济价值上讲,就无一定之规了,如:

1 科学研究价值。

2 艺术价值。

3 历史价值。

4 经济价值。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

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

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扩展资料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

-瓷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39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