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丝银锭和清代银锭区别

元丝银锭和清代银锭区别,第1张

元丝银锭和清代银锭区别如下,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

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

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01

银锭赝品包括在假银锭中掺铅锡,或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还有的用新白银铸老银锭。

02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元宝”有明显突起,符合老百姓对银锭的认识。但事实上历代银锭中间都无突起,反是下凹,是因为方便其叠放和保存。

03

小银锭可能会没有蜂窝,而五十两的大银锭肯定会有明显的蜂窝。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形成的气孔一般口大洞小,深浅不一。

04

由于近几年造假者也在假银锭上伪造气孔,因此鉴定者一般还要观察气孔内部是否被自然氧化,有做旧的痕迹。由此也可判断银锭的年代。

05

一般银锭中间的文字是阴文(即下凹文字)而不是阳文(即凸起的文字)。

  老银锭的鉴别

  一、 看银锭的颜色。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二、 看银锭铭文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如今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

  

  三、 看银锭造形

  我国银锭的种类繁多,器形各异,是我国货币文化、货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元代银锭多无铭文,周缘翘起,中间内凹,明代银锭长度变短,厚度增加,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清代到民国银锭器形繁杂,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

  

  四、 看银锭的重量和听其声音

  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听银锭的声音主要是防包壳假锭,对有疑问的银锭,拿另一个银锭敲其锭,若有空心声或破声应是包壳银锭。

  

  五、 看银锭成型情况

  银锭的底部和侧面蜂窝状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锭的又一重要依据。凡蜂窝较深、较密、洞内圆润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泽者必是真银锭。蜂窝状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人为制造的蜂窝状正好相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405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