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当中哪个汉字证明古人喜欢把玉作为祭品

汉字当中哪个汉字证明古人喜欢把玉作为祭品,第1张

"礼"字。

1、在商代甲骨文中由两个象形部分组成,下边表示盛放祭品的器皿,上边表示两串玉。

2、"礼"的含义告诉我们古人把玉当做了祭祀用的物件,让玉担当人和天地鬼神之间的使者,用玉作为礼器来换取天地鬼神的降福减灾。

当高古玉器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之后,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人对史前时代的文化认知的资料。玉器精美高雅,在古老的时代,它可并不是如现代人手中的玩赏之物。玉器不仅内存着自然之精华,更集聚着人心之信仰。试想原始先民们到底是出于一种怎么样的信仰才能够在技术条件极度恶劣的史前生产出不尽精湛而且数量如此可观的玉器呢?

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环、玉璜、玉玦

当然,时间太过久远,埋没于历史长河中有人类太多的记忆和未解之谜。对于中国史前时代的信仰,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我们已然无法获得清晰的印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民们留下来的,将信仰通过复杂的工艺化入各类文物中的符号和图画,来追寻先民们信仰存在的证据和他们信仰的本原。

制作精美的馆藏高古玉器

通过考古我们可以发现史前中国经历了两次艺术浪潮的洗礼,一次是彩陶浪潮,一次是琢玉浪潮。这两次艺术浪潮都与信仰传播紧密联系。可能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艺术浪潮,我们才能够从这两次浪潮中涌现出的作品中窥探出史前先民们信仰的形色。而先民们的信仰也正是有了艺术的依托,才有了后浪推前浪般大范围的传播。

三星堆文化出土 玉戈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看一下琢玉浪潮,古代玉器的研究,主要涉及原料、工艺、形纹、用途、意义诸方面,而以工艺研究似乎难度最大。对于琢玉,先民们很是疯狂,原始先民们在外有猛兽围困、自然灾害和玉资源十分珍罕,内有食物短缺、疾病困扰、琢玉工具极度简陋的情况下,毅然举全部落之力在制作玉器。足可见玉器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玉璋

玉器之于中华文化就好像金字塔之于埃及文明,就好像巴比伦神庙之于希腊文明一样重要。在已知的华夏文明八千年中玉器至少存在了七千年。并且一些玉器已经出现就被沿用千年,譬如: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这些器物。

兴隆洼文化玉玦

良渚文化玉琮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璜

春秋战国时期玉璧

在《诗经·小雅·斯干》中是这样用玉璋来表达生儿育女是的感情,这首诗是这样的: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在这首两千年前的诗在谈到生儿育女时以玉璋来比喻儿子,以瓦片来比喻女儿。当然,以现代的观念来看这种观念带有很明显的男尊女卑,作为后人的我们,在此没必要去指点古人的思想问题了。我们主要是想通过这首诗来解读一下玉璋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要远超女人,所以在古人看来生儿子要远比生女儿分量重。而《诗经》中以玉璋来比喻儿子,这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玉璋在古代玉器文化中的地位。

喜得双胞胎的夫妇

玉璋,流行的年代起于龙山文化时期,止至两周之际。由于玉璋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研究者很自然地将它与礼乐文明的出现联系起来,将它归结于礼器之中。后来通过研究证实玉璋在早在三代时期(三代时期是指:尧、舜、禹三代)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礼器。至于玉璋到了周代更是成为了《周礼》中明文规定的礼器。《周礼》有“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而这里所提到的六器就是璧、琮、圭、璋、璜、琥,璋。后来的文献中“以赤璋礼南方”、“秉璋以酢”、“大宗执璋”等记载也从侧面透露了玉璋的一些用法。

金沙遗址出土玉璋

玉璋在考古中出土过不少,其出土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阔,甚至在越南北部都有出土。就形状而言,玉璋的形状有点特别,整体为长条形,平薄,上端有刃,下端为方形,像是一把刀。玉璋大小区别明显,大可长达1米有余,小的长不及手指。当然,玉璋也因为其下端阑部两侧有牙状突起,亦被称作“牙璋”。《说文》中对玉璋的界定是“半圭为璋”,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对发现这一观点是有一定依据。

玉璋局部细图

虽然在《诗经》、《周礼》、《说文解字》等文献中已经有了对玉璋的形状、地位、用途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这些介绍依然解不了玉璋身后所隐藏的谜题。这个谜题就是玉璋的传播动能,因为就考古发现而言,所有玉礼器中只有玉璋的分布范围是最广阔的,出现在各个文化期不说甚至远致越南北部。关于这玉璋分布范围一点有学者认为,玉璋可能与华夏文明初期国家秩序的建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星堆文化出土玉璋

从出土来看玉璋多为王室成员的陪葬物,从文献记载来看玉璋又是王室宫庭重要的礼器,从用途来看,它主要用出现于“秉璋以酢”、“大宗执璋”这种层级分明的场合来表明执璋者的身份。所以笔者认为,玉璋的用途肯定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家国政治制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若不然,玉璋的分布也不会如此广阔。(越南在秦汉之际属于当时政府的郡县或者诸侯国,秦汉中央政府会遣派官员或者分封诸侯前往当地对其进行管理。所以当地出土的玉璋,极有可能是当时中央政府遣派过去的官员或者分封诸侯的身份证物)

玉璋局部细图

关于玉璋的猜测在未经证实之前终归是猜测。但不可否认的是玉器特别是玉礼器,它们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发挥的作用,要远超我们的估量。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玉工之精致,也远超我们的想象。玉工和玉义的研究,前路迢迢。

给你一个古玉自己感受

总之,研究玉器,仅由技术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心。古人琢玉,用心尽力,今人研玉,也得宁心静气。

“五礼”中以吉礼为首,而吉礼中又以祭天为尊,“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国家最重要的事是祭祀,祭祀中最重要的活动是“郊祀”。郊祀就是祭天地。先秦时祭天分三类:一是禋祀,祀昊天上帝;二是实柴,祀日月星辰;三是槱燎,祀司中(文昌宫第五星)、司命(文昌宫第四星)、风师(箕星,能兴风)、雨师(毕星,能兴雨)。祭祀的方法就是举火燔柴升火,在火中投牲、玉、帛,后世帝王祭天都以焚柴升火告天。祭地祇也有三种类型。一是血祭,祭社稷(土谷神)、五祀(五神即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五岳。祭祀的方法是用牺牲的血洒在土地上以祭地。二是埋沉,是把牺牲或玉帛埋在地坎中或沉在河中心祭地。三是疈辜,《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也就是祭四方小神,是用砍碎的牺牲肉以祭地。古时祭祀天地都是分开进行,其中已包含后世祭祀的内容和方法。

说到玉,我们往往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因为人们常常会说“玉是有灵性的”。古往今来,玉都是象征着高贵的身份和特殊地位。《礼记学记》中有记载:“玉不琢,不成器。”《周礼》中也有言:“共其玉器而奉之。”由此看来,这两处记载是“玉器”一词最早的来源了,最早的玉器据我们有着八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玉器的用途以赏玩居多,家家户户视若珍宝,但在古时候,玉器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基础必备品,且尤以汉代为甚。

西周出土的玉虎

那么玉器在古时候都有什么用途呢?

第一,制作成生产工具或武器。听起来真是奢侈至极,但这种情况一般是在玉器发展的初始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风胡子有言:“至皇帝之时,以玉为兵。”所以很多学者进而认为这是一个“玉兵时代”。但是这种说法也遭到了学术界的一番置疑,直到红山等墓葬群出土了一批玉器,多为刀戈,并且有些厚薄不均,坑坑洼洼,明显有使用过的痕迹,所以这一历史文物的出土,更加证明了玉器曾经以武器或生产工具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战国饕餮纹玉尊

第二,“玉养人”的说法直到现在都存在,但这其实是玉作为装饰品的一种衍生说法。玉器作为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一直延续到清朝。作为装饰品的玉器还更细致的分为三种类型:配饰品、服饰品和镶饰品。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呢?配饰品就是最普通的,像古人的玉珏、玉镯等;服饰品就是用来装饰衣服的玉器,比如玉环、珠璜等;镶饰呢就是把玉镶嵌在其他材质的器物上用作装饰的功用,比如商朝将绿松石镶嵌在柄形饰上,还有那些将玉嵌入黄金里面做成玉扳指的例子。

战国白玉龙凤纹璧

第三,玉器为何千古以来一直以一种正面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得到人们的崇敬和赞美呢?这与玉器作为礼仪器这一身份密不可分。玉器作为礼仪器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可分为五类:祭祀器(以六瑞的琮、璜为例);权利象征器(如圭、璋、戈等);财富象征器(如玉璧);礼乐器(玉磐)等。

第四,实用。谁用这么奢侈的玉用具呢?――社会上层人士。常常将玉器做成梳子、盘子、碗之类的使用。

战国中期玉带钩

第五,观赏用。把上好的玉摆在室内,赏心悦目,表示尊贵的身份,还有大型玉雕,不仅玉料要选上等的,做工细看也是一流的。

第六,丧葬用。这类用途是继观赏佩戴之外的另一大用途,也是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一大用途,毕竟玉下墓,这里面往往带有很多玄妙。所以,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仔细论述下玉器在墓中都以什么功用存在。

中国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的玉器

玉随死人进墓,我们俗称之为“葬玉”,最常见的就是玉衣、玉、玉握等,下面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金缕玉衣,没错,就是玉衣的一种。关于穿着玉衣,根据史料记载,玉衣的使用是有等级的,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在汉代,这种等级制度是非常严苛的,如果有些郡县豪家违法使用玉衣下葬,就要受到严厉惩罚。人死后穿上玉衣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直到魏文帝曹丕当权后,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原因大概是害怕穿玉衣会被盗墓人趁机盗墓,另一方面大概是常年战乱,民不聊生,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还殉葬玉衣,国家经济恐怕会承担不起,所以殉葬玉衣的制度被废除了,在考古中也未曾发现过汉代以后的玉衣。

汉代金缕玉衣

还有一种非常神奇之玉:玉九窍塞。因为古人都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所以通常有权使用玉衣的死者,往往都带有玉九窍塞,这属于高级丧葬习俗,比如中山靖王的玉九窍塞。

除了玉九窍塞,还有一种随葬玉称为玉。玉的形状多种多样,西汉以前,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自西汉中期后,玉开始流行蝉状造型的。有史学家分析汉代为什么流行以玉蝉形状作为口晗,是因为汉代人看到蝉的一生,周而复始的循环,似乎生生不息,幼虫在地下生活多年后又钻出地面蜕变成虫,所以将口晗做成蝉的形状,寄托一种美好的希冀,象征死者的灵魂得以蜕变和复活。

除了穿的含的戴的,古人还发明了玉握,就是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最常见的握玉大概就是玉猪,盛行于西汉,直至南北朝时期。富贵多金者除了玉猪,还会选择龙形玉握和凤形玉握,以此来显示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战国晚期玉龙形

有一些死者为了在死后保护自己的形象,还发明了一种叫玉覆面的东西,是覆盖在死者脸部的缀玉织物。

除了人身上的这些玉葬品,有钱的死者往往还会在生前为自己打造玉棺材,因为当时有人认为将尸体置于玉棺之中可以使灵魂升天,而且还可以保得尸身不朽。

古往今来,历史上从不缺乏对玉器的研究,但是无论何种说法,玉器一直以来,都是美好、通灵的象征,并且还能给佩戴使用者带来灵运,有些妙玉还能够入药,治疗顽疾。虽说玉的很多功用现在都是一个谜或者说还未探究到底,但无疑的是,玉所象征的美好永远不会被抹去。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文:江河澄澈

一、祀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天神是“帝”,或称“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名目错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五行、五方帝又与五方、五色、四季、五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构成了我国古代祭天大典的基本网络。

1圜丘祀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2祈谷、大雩(yú)与明堂

(1)祈谷《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两汉迄于魏晋,多于正月南郊祭天,就是将圜丘、祈谷混为一谈。梁武帝天监三年(504 年),确认祈谷与祀天是两回事,但实际上并没有加以区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73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靖十年(1531 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礼仿明制,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义。

(2)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

(3)明堂《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庙、灵台、辟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名异而实同。

3五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于四郊”的说法,“兆”即设坛而祭;《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5星辰

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祭星也泛指众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以百计,较大的有《周礼》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注释家说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灾咎,司民主户口,司禄主赏功。

上古时,人们又把天上的星宿同地上的州、国疆域相互联系,说某星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个地域或国家就要祭祀相应的分野之星。

属于星辰之祀的还有一些其他名目的神,这里择要简介如下:

(1)风师、雨师《周礼》郑玄注说箕星为风师,毕星为雨师。但异说很多,在屈原赋里,风伯叫飞廉;《左传》说雨师是共工之子玄冥,还有屏翳为雨师的说法。风师、雨师,自秦汉到明清除大祭天地为从祀外,都单独有祠庙。汉代起还祭祀云神、雷公(神)等,通常为小祀,偶有列为中祀的。

(2)太岁月将太岁本是古人设想的一颗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星,星占术士认为它的方位与战争胜负、土木兴建、谷物收获丰歉有很大关系,但周秦到宋,历朝都没有祭祀太岁的记载。最早祭太岁的是元朝,尔后,明、清两代沿袭其制。

元朝祭太岁,始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成宗即位后,在司天台与太阳、火星、土星等同祭。明嘉靖时,别建太岁坛(仍在天坛之西、先农坛东北、山川坛内)。

二、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地神,称为“地祗”,但古籍中常常讹作“祗”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礼记•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的说法。另外,阴阳家说,地中央曰昆仑,统辖四方大九州;神州是九州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即中国的九州。汉代经学家也有分地神为昆仑之神与神州之神的说法。

1方丘祭地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象土,琮为方形象地。

2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

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祭。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异,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祇的佑护。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4社稷

《周礼•春官•小宗伯》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弃(后稷)为稷神。礼经说,天子有天子之社,诸侯有诸侯之社,大夫有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等级、规格各不相同。天子为天下群姓而立的社叫太社,天子自立之社叫帝社或王社。诸侯为百姓而立的社叫国社,诸侯自立之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大小也各自不同,或有州社,或有里社。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希望能够帮到您!

信圭

古代玉圭一种。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周礼·春官》载:侯爵执信圭。

相传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为六瑞之一,侯爵所执。信,通"身"。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造型和纹饰较简单,因其随葬,主要为了起巫术作用。

日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长五寸。用于祭日,故名。《宋史·礼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拱璧

古代一种大型玉璧。用于祭祀。因其须双手拱执,故名。大璧径长尺二,天子礼天之器

这与“礼”字的含义有关。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字的本意是什么呢?专家研究,“礼”。殷墟卜辞同“珏”字,是两玉在器中之形,古代行礼为玉。就是说以玉供神食用。周代用玉制作“六器”,就是供不同的神食用。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古代玉礼器的形制更加完善起来。元代时,皇帝举行祭天地、祖先等仪式时,也同样使用仓壁、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六器。一些玉礼器在明十三陵墓葬中也有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58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