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可不是黑乎乎的又满是牙印的破石子,古代的银子在市场上流通的频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多数都是富商或者官员们之间流通,古代的银子可以分为官银和私银两种,但是都不会在市面上广泛流通。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还是铜钱和银票这种代替品。
古代流通最广的其实是铜钱。按照每个时期铜钱兑换比例的不同,一两银子所能兑换的铜钱数量也有差异,就像清朝时期,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两千文铜钱,这可是大数目了,够买一百斤猪肉了。谁家会没事拿银子直接买东西?万一人家找不开零钱,岂不是亏大了。
而且除了铜钱这种货币之外,还有银票代替银子出现在市场上,这样就更大程度地减少了银子的使用频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代的黄金和白银其实也跟现代的黄金所处的位置差不多,都是一种货币储备,只不过现在的黄金和白银已经退出了钱币市场,而古代主要还是拿它们来维持主要的大型交易。
这样看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随便就掏出一堆碎银子的行为,其实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再有钱也不会傻到吃一碗面条就付一整块银子做饭资的,一般一锭银子就是十两纹银,虽然分量不足十两,却是可以按照十两兑换的,这一锭银子在当时说不定都可以直接买下一个饭馆了。
而那些碎银子,多数都是从大块银子上切割下来的,这种银子多是纯度不够,私人炼制的,有点像是假钞的感觉,是不被官方认可的钱币,流通的面积自然也不会太广,更不会是黑乎乎的满是牙印。
看颜色、查硬度、掂重量、听声韵
1、看颜色
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2、查硬度
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3、掂重量
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做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4、听声韵
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看颜色、查硬度、掂重量、听声韵
1、看颜色
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2、查硬度
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3、掂重量
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做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4、听声韵
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古代银子如何提炼,需要记口诀: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
古代银矿冶炼技术有着悠久的 历史 ,目前考古发掘的银矿遗址可以发现,古代银矿业从唐初开始工艺上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宋代有了规模化的开采冶炼,明代时已经达到了鼎盛。有关冶炼工艺,在《天工开物·五金》、《云麓漫钞》、《菽园杂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1在提炼银子之前,古人在找矿、采矿、选矿工艺上也有了比较成熟完整的流程
古人识别银矿,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判断,对露出地表的矿化标志或者矿脉进行识别,这是长久以来积累的劳动经验。但是在大规模开采之后,仅靠经验判断已经不能满足提炼的需要,人们需要找出更为优质的原矿,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因此,在经验判断之外,也会采取相应的实验手段进行验证。此实验手段在《天工开物》中被记载为“凿取烹试”,从字面意思便可以判断,是通过实验手段进一步验证经验的判断。
找到矿脉之后,还要进行采矿,在大规模开采时期选择烧爆法,即使用火烧的手段将矿脉进行焚烧,令矿脉变得酥脆,这样便于工匠的开采。在机械应用不发达的古代,使用火烧工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分解矿脉,无疑是经济有效的手段。
经过了找矿、采矿之后,便可以进行选矿了,即开采的原矿石都是碎石、需要经过淘选选得含矿量比较多的矿肉,大致经历粗选、扫选、精选三个过程,便可以得到用以冶炼的矿肉。
2精选的矿肉等于已经经过石碓的粉碎处理,得到的矿末需要制团烧结
精选矿肉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将原矿石磨碎成粉末,所以矿石的第一个去处其实是碓坊,也就是通过石碓将矿石破碎,得到粉矿,经过分级初选、扫选之后,得到用以冶炼的矿肉,实际上已经是粉末状。
粉末状的矿肉需要加入米糊等粘合剂制成团,大小如拳头,随着工艺的发展也有制成圆柱体状的,无论是哪种形状,大小都不会太大,且便于进一步烧结为宜。在《云麓漫钞》中的记载很是充分,古人对这种冶炼工艺的流程记载得非常详细。就是制团后,将矿肉排列在炭火之上,然后再用同样多的炭火覆盖,“自旦发火,至申时住火”,大概有8-10个小时。
冷却之后的团状矿肉就是烧结脱硫的窖团。
3窖团需要经过一次还原(将银融入铅),再经过氧化(铅银分离),便可以得到生银
古人其实已经明白,金属冶炼的过程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将窖团取出之后,放到蛤蟆炉内,也就是所谓的分金炉,这种炉其实便是提炼银子的矿炉。然后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铅,烧化之后银便融入到铅中,剩下的炉渣便在最上面,可以捞出丢掉,经过几次提炼之后,可以得到铅银合一的金属块,在古代被称为铅驼,也称为贵铅,这里的铅实际上发挥的是还原剂的作用。
然后使用炉灰,将铅驼放到炉灰中进行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银变得雪花沸腾,由于铅容易和炉灰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便只剩下银,这样的银被称为生银,即没有被支撑银锭的银块。
由于冶炼工艺的成熟程度不同,所以生银中会含有多多少少的铅、锡、铜等杂质,银的纯度与色泽有明显的的关系,鉴定口诀有“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换句话说,如果银的成分只有七成的话,实际上此时的生银还是黑色的。
概而言之,古代银子提炼工艺:
其一,磨矿淘选 ,把含银矿石磨碎进行淘选,经过初选、扫选、精选三道工序,可以得到用以冶炼的矿肉,即精矿;
其二,制团烧结 ,将矿肉用米糊粘结制团,大小如拳头,排列在炭火之上,火灭后便可得烧结脱硫后的窖团;
其三,沉铅得银 ,将窖团和铅(还原剂)投入分金炉内进行还原冶炼,可得铅银混合物,后氧化吹炼,即得生银。
1银子可以折弯进行鉴别,真银的质地较为柔软,容易被折弯,假银质地坚硬,不易被折弯。
2第二,将银子从上而下进行抛掷,真银会发出沉闷的声音,假银会发出尖锐的声音。
3另外,观察银子表面的色泽,真银为微微带黄的银白色,假银色泽比较暗沉。
4折弯银具有易折不易断的特性,真的银子纯度越高,质地越柔软,越是容易被折弯。
5而假的银子质地较为坚硬,不易被折弯,若是用力过度还有可能会被折断。
6听声音将银子从上而下进行抛掷,真的银子在落地后会发出比较沉闷的声音,并且弹跳力不高。
7而假的银子在落地后会发出比较尖锐的声音,还会高高的弹起。
8色泽银子可以观察表面的色泽来判断真假,真的银子表面多为微微带黄的银白色,有润色。
9而假的银子表面的色泽有些暗沉,并且还带有微微的灰色,有些发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