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博宝艺术网上买一块寿山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自己购买预算
中华瑰宝——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同时,这些不同品种的寿山石,品质各异,大小与适宜的用途也有不同。
此外,自己购买的目的是什么?收藏、治印、雕刻、原石欣赏等等。
不同的寿山石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一般低端的几十上百元,高端极品几百万上千万也不乏其石。买什么样的寿山石最终会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实际用途和欣赏爱好设定预案。
2、对寿山石基本知识要比较熟悉
寿山石原石外行人看上去犹如普通石块,开好的印章胚料外行人也分不清好坏,看不出是否有致命毛病否。加上不良商家制假作伪并不少见,即便内行也有走眼的时候,而一眼看差,经济损失就很大。
所以,必须了解寿山石基本知识,并且有实践经验。最好能得到内行指导。
3、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
根据要购买的档次确定对供应商的选择。
购买贵重的寿山石必须面对面交易,避免网上购买。
每一块寿山石都是不一样的,完全准确判断是否物有所值的机构是不存在的。所以,发生购买纠纷是不太可能得到满意的处理的。
一定要网购,必须是购买低端低价的,即使如此也应该寻找信誉度高的供应商。
寿山石基本常识如下:
1999年8月,中国宝玉石协会在京进行首次“国石”定名活动。推选出福州寿山石、浙江昌化鸡血石、新疆和田玉、浙江青田石、辽宁岫岩玉、内蒙古巴林石等6个石种为候选石。寿山石名列榜首。
2000年2月19日,在第二届国石评选中,福州寿山石获得石类第一名,被誉为“石中之王”。
2001年10月17日,在中国宝玉石协会在第三次“国石”研讨会上,寿山石成为了“国石”第一候选石。
2002年10月,寿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参加第四届国石的评选,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是属于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都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主要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的流水溪泉,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山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主要分为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田黄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品种,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等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寺坪田石:寿山村外原有一座“广应寺”,建于唐光启三年(884)。寺中僧人时常采集田黄石,研磨成粉末给周围百姓治病,未用的石头储于寺内,日积月累,寺中积攒田黄无数。元末战乱,广应寺因曾收留过朱元璋而被元兵付之一炬,连同僧人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田黄石也沉默于火中,田黄石经火炙后又埋入土中。造化弄人,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水分浸蚀不但没有让这些深埋于废墟之下的田黄石黯然失色,特殊土壤的滋养反而赋予了它们更为绚丽的生命,既保留了田黄石原有的优良品质,更进一步成就了其温润如古玉的厚重质朴的独特魅力。此时的寺坪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石头,更像是历经风云变幻后的智者,它们静静的守护着广应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记录了历史,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广应寺明洪武和崇祯年间,两次焚毁、重建,反常的环境因素,是形成寺坪田独特的演变条件。其中明代毁于大火两次,也是寺坪石形成的最主要时间。明时寺坪石的数量颇多,到广应寺附近采集寺坪石也成为文人雅士的风尚,寺坪田的身价逐年上涨,很久以前就已经是“易金十倍”了。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主要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寿山石种类
1寿山田黄冻石
田黄冻石是寿山田黄石中的珍品,田黄冻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2桃花冻石
桃花冻石形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故名桃花冻石,桃花冻石又叫“桃花水”,或者“浪滚桃花。它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一,疏密有致,聚散有情,浓淡掩映,点点分明,光彩夺目,娇艳欲流,似三月桃花散落水上,凝而视之,似动非动,如花飘静水。所以桃花冻石是非常美丽的寿山石之一
3芙蓉冻石
芙蓉冻石凝结脂润、细腻纯净,按照冻石质地主要有: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绿芙蓉石、竹头窝芙蓉石、瓷白芙蓉等,产地主要是将军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
4荔枝冻石
荔枝冻石的石性凝结,透明度强,晶莹透澈,红、黄、白、黑等各色俱有,艳丽无比,肌里有粗萝卜丝纹,有些原石还有**皮。荔枝冻石分为老性荔枝、新性荔枝冻石、红荔枝、黄荔枝、红黄荔枝、纯白荔枝。
5牛角冻石
牛角冻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因色泽似牛角而得名。牛角冻石质地通灵,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黑中带赭,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色或灰黑色的棉花纹,其中以羊脂冻最好。
6鱼脑冻石
鱼脑冻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鱼脑冻石 石质温润莹洁,半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纹,产量稀少,十分难得,是水坑中的珍品。《后观石录》称其为“半脂”,因状如煮熟的鱼脑而得名鱼脑冻石。
7天蓝冻石
天蓝冻石,颜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纹,如云霞朵朵。
8环冻石
环冻石是因为寿山石上有单环、双环乃至多环相连,布满石面。以环纹清晰、圆圈色灰白或深灰,经油浸渍后或变淡或反增浓是好的环冻石。
9水晶冻石
水晶冻石是因为这种寿山石透明度好,没有浑浊感,如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所以因此得名。
10大红袍鸡血冻石
大红袍鸡血冻石的红色有鲜红、大红、淡红、暗红、深红等,一般以鲜艳的红色为上品,冻石质地细腻、油润、微透明至半透明为佳品。大红袍鸡血石红色越多,冻石价格越高,但是冻石的地子也非常关键,是决定冻石整体效果的因素之一。
11鳝草冻石
鳝草冻产于坑头洞,质地清灵,色蟹青中略带微黄,肌理含细点,类似鳝鱼之背脊。或色灰白,呈半透明体,内现条条粗纹,状如水底飘荡的草叶,或寥寥数片,或满石密布。鳝草冻石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色光而通灵,是寿山石冻石精品品种。
12豹皮冻
豹皮冻是因为寿山石肌理里有隐隐约约的豹纹而得名,豹皮冻很少见。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上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的现象都有。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等。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等。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微透明或不透明,富有光泽,年久不变,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色泽很丰富,以**为基调,有黄、红、白、紫、灰等色,或单色,或二三色相间,色泽深浅变化,或浓或淡,相互辉映。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杜陵坑山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掘性杜陵坑石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掘性杜陵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卜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二号矿石:产于寿山乡党洋村二号叶蜡石矿,属黄巢矿脉,石性凝结微坚,细腻滋润,色彩绚丽。结晶状态:有全结晶,半结晶,未结晶,即使未结晶的二号矿石,也至少已经起冻,而且质地细腻,光彩夺目。在开采叶腊石时偶然获取结晶体团状冻石,莹洁通灵,有红、黄、白、绿等色,并分布有白色糕点,以**为最佳。二号矿的一部分**品种被命名为黄巢冻、花虫洞、醉红。 寿山村是寿山石的唯一的原产地。其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东北部,出福州市区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盘山公路上行车三十余公里就能到达寿山。
寿山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寿山村由群山所环抱,正是这些山头构成了寿山一道道亮丽的的风景线。以寿山村为中心的“百里连亘”、“万山村立”的群峰里,主要有高山、旗山、旗降山、杜陵、善伯等。从高空俯视,一条美丽的线条—寿山溪镶嵌在寿山上,有“石帝”之称的田黄正是出产于寿山溪自身及周边。
寿山石颜色
寿山冻石颜色有多种,白色、乳白色、灰白色、红色、粉色,天蓝色,五颜六色的。寿山冻石红如鸡血,粉如桃花,让很多印石收藏者爱不释手。
保养
寿山石的保养是寿山石收藏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容易变,石色也不轻改,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到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依然要涉及养石和护石这个话题。
寿山石属叶腊石,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一些品种在开采时,因爆炸震动,结构遭受破坏,多裂纹、裂格,如果不善加养护,日久天长就会枯燥易损,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以油养石之风。
寿山石的养护虽然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但也不是没有忌讳,因而不可随意处置,同时不同的石种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养护也要因石而异。
首先,保持润泽,切忌高温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养护的关键要注意保持润泽。不论原石还是雕品,都应该避免阳光曝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的矿石不可长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时藏在地窖里或阴湿之处,时常洒些冷水以保润泽。
其次,开料水磨,谨防燥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如须在砂轮上打磨,则应预备清水一盆,待石料摩擦发热时,及时用冷水降温。
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装放 经过去皮、除污、清杂质,制成原坯后,应分出品种、档次和块度,置放在木质盘盒之中。块度大且石质粗者,只需将木盒放在阴湿处保存即可。如属高档石料,块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盆里。如果块度较大,为节省油料,也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包裹好,放在阴湿处。
第四,雕刻成品,除尘保洁经过雕刻加工的寿山石雕成品,适宜陈列室内。石表被灰尘、污物沾染时,只要用细软的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寿山石硬度低,约在摩氏二至二点五度之间,切忌用金属片或其它硬物修刮。
用途
寿山石除了大量用来生产千姿百态的印章外,还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这种供艺术雕刻用的寿山石主要产于寿山及峨嵋、东仔、湖潭、石碧头等矿床,其矿物成分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叶腊石次之。
那些色泽暗淡、质地较差的寿山石则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如耐火材料、造纸、橡胶、塑料、涂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学工业等生产即用之。
寿山石及其制品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
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
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至今,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真伪鉴别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上好佳品和粗劣下品之间有天壤之别,人们凭肉眼也能断其优劣,但是,假如把100多个寿山石品种全部集中陈列在一起,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缭乱,三思而慎言。
尽管当今市面上常见的寿山石只有二三十种,但是,不乏色泽相近、品质相似、肌理相似者。再加上造假技术渗透其中,这就使寿山石的鉴别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一定的鉴别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鉴别经验,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外形
包括形状、棱角、皮相。如: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有明显色皮。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凡坑头各洞出产的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
色彩
主要看色相色彩的分布情况,色彩结聚状态的表里情况。寿山石色彩多样,各种颜色均有,每个石种颜色都有规律可循。
质感
眼睛看的感觉(观察石质表面和内部的纹理),上手摸的感觉(体会表面的质感),上手掂的感觉(体会重坠感,如水坑、老坑的石品手感发重),刀刻的感觉(吃刀难易,流畅与否,涩阻度等;寿山石吃刀流畅)。
肌理
包括纹理、裂格(裂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缝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线或纹线)。寿山石大部分都存在着格,有些石种有漂亮的纹理,如荔枝洞石的萝卜丝纹,大山石的波涛形纹理,山秀园的斑斓色块等等。具备了基本的鉴别方法后,可对寿山石雕进行鉴别。
综合
寿山石雕鉴别方法除了以上几点,还要看作品的创意度、雕工度、稀有度、知名度以及看年代等。最后做综合评价,判断是否值得收藏,如作投资性收藏,要对当下、远期收益做出判断。
综合评价具有八品之一的就可以收藏了,如能兼具多品,更是世间宝物。这八品是:美品(美不胜收);奇品(奇妙无比);妙品(妙不可言);绝品(不可多得);神品(出神入化);稀品(难以见到);怪品(怪异多味);极品(完美无瑕)。
综合评价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做旧判断
石雕是真实的,为了提高收藏价值,卖家故意对石雕表面做老化处理,弄得老气些。作伪判断。仿刻古人和现代名家的篆刻和雕刻作品,有的卖家明说是仿的,有的则说不知道,让你自己去判断,有的就说是真迹,还拿出某某评奖证书,欺骗性极大,是藏家必须注意的。
作色判断
市场上现存大量经过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的石雕作品。物理法是用植物或矿物的天然色彩,对原石进行煮泡处理着色,这样处理过的作品往往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甚至有些鉴定机构也被蒙蔽。化学处理的色彩比较容易判断,色彩鲜艳,感觉发愣。相关地域石与寿山石的区别,这也是让收藏者最头疼的问题。
石质区别
寿山高山冻石与青海冻石的区别
寿山高山冻石目测质地坚亮,常有小的黑点(称黑针)存在半透明的肌理当中,刀感滑爽,手感光滑,手掂感坠手(因其密度大的缘故);青海冻石目测质地松暗,常有白色棉絮状纹理和烟色絮状纹存在半透明的肌理当中,刀感涩滞,手感略粗糙(相对),手掂感发轻(因其密度小的缘故)。
寿山月尾绿石与丹东绿冻石的区别
寿山月尾绿石质地细腻,常有裂纹;丹东绿冻石质地紧密,一般不裂,常雕成苦瓜,色泽鲜艳,手感滑快。
和巴林福黄石、河南黄冻石的区别
寿山田黄石有石皮,有细细的萝卜纹,温润,肌理洁净,玲珑清澈,微透明,六德具在(温、润、腻、凝、细、洁);巴林福黄石无石皮,没有萝卜纹,温润不足,肌理洁净,微透明,灵度(坚亮感觉)高,也是收藏的热点,好的福黄石市场也不多见。河南黄冻石是近些年出当今市场上的,常被石商当成田黄石或寿山鹿目石出售,没有石皮,没有萝卜纹,大部分不温润,透明度高于田黄石,肌理常常有裂纹存在。寿山高山朱砂冻与巴林朱砂冻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前者质地半透明或不透明,目测色彩浑厚,手感滑爽;后者多透明、半透明,目测色彩飘逸,常有色带,手感滑快等等。
寿山石与青田石的区别
· 主要矿物方面:青田石的主要矿物为叶蜡石,以叶蜡石为主的青田石约占青田石品种总数的70%以上,而寿山石的主要矿物为地开石(高岭石族矿物)。
· 次要矿物方面:蓝线石、红柱石、刚玉,特别是近宝石级的单晶体蓝刚玉为青田石的特征次要矿物。青田石中的叶蜡石较少伴生有硬水铝石,寿山石中的叶蜡石常伴生有大量的硬水铝石次要矿物。
· 新品种方面:青田石和寿山石中均发现有绢云母型新品种。
· 珍贵品种的矿物组成方面:寿山石中的珍贵品种田黄石的矿物组成为珍珠陶石和地开石,而青田石中的珍贵品种灯光冻的矿物组成为叶蜡石。
· 结构有序度方面:青田石的内部结构有序度普遍高于寿山石。
· 透明度方面:青田石的透明度普遍低于寿山石。因为青田石以叶蜡石为主,矿物组成复杂,次要矿物丰富,结构相对疏松,含铁量较多。而寿山石以地开石为主。一般来讲,叶蜡石型印章石的透明度低于地开石型印章石。
· 分类方面:青田石分为叶蜡石型、地开石型、伊利石型和绢云母型。寿山石分为田坑、山坑、水坑、原生矿、次生矿。
· 青田石、寿山石的产地特征存在差异与它们的母源岩性、成矿环境和蚀变作用差异有关。
昌化鸡血石——天然丽质 造化之功
产地: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玉岩山一带。矿山走势自原上溪乡西北角的鸡冠岩开始,向东北延伸,经灰石岭、康山岭、核桃岭、纤岭等山岭,约10公里。主矿区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种类:昌化石是个多姿多彩在大家族,主要分为昌化鸡血石、昌化田黄鸡血石、昌化冻石、昌化田黄石、昌化彩石五大类,共150个品种。昌化鸡血是昌化石的精华,在中国宝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昌化鸡血石的品质是血和地。血色为鲜红、正红、深红、紫红等,鸡血的形状有块红,条红、星红、霞红等,并能达到鲜、凝、厚为佳,深沉有厚度,深透石中,有集结或斑布均衡为佳。血量少于10%者为一般,少于30%者为中档,大于30%者为高档,大于50%者为珍品,70%以上者珍贵难得。全红或六面血为极品。红而通灵的鸡血石称为“大红袍”,是可遇不可求的神品。昌化田黄鸡血石是昌化石之新秀,其特征是昌化田黄的质地包裹“鸡血”。因田黄石素有“石帝”尊称,鸡血石又有“石后”美名,而田黄鸡血石兼备两者之丽质,故被称为“宝中之宝”、“帝后之缘”。昌化冻石是昌化石的优质品种之一,视觉特点是清亮、晶莹、细润、根据色泽分单色冻和多彩冻。昌化田黄石是近年新开发的品种,其明显特征是“无根而来璞”,自然成为单个独石,呈无明显棱角的浑圆状,表面包裹石皮,肌理通灵透亮,温润细洁,纹格清新。昌化彩石是昌化石色彩就丰富、产量较多的品种,它区别于昌化冻石的主要标志是不透明。特质:昌化鸡血石天然丽质,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意蕴美,雅俗共赏。雕刻代表作品:钱王功绩图、峡谷行、蝉鸣等。雕刻大师:钱高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临安市鸡血石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昌化石雕厂厂长,首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其作品题材广泛,构思巧妙。鸡血石雕《钱王功绩图》获中国国石精品展特等到奖;《千古一帝》,获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银奖;《日出东方》,获第三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金奖;《群仙聚会》获中国民间绝艺大赛金奖;《佛光普照》获杭州西博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金奖。
寿山石——石之君子
产地: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宦溪镇峨嵋村和日溪乡汶洋村等地,是非常珍贵的彩石,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之美誉。其历史也极为悠久,在南朝元嘉22年(公元445年)以前就被开采了。种类: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湿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按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还有“易金三倍”之说。水坑的主要品种有鱼脑冻、桃花冻、黄水晶、天蓝冻等。山坑的品种最多,主要有芙蓉、半山、都灵、高山、月尾、奇艮、刘岭等,多随产地而名,其中各品可视颜色差别冠以色名,如芙蓉石还分白芙蓉、红芙蓉、黄芙蓉等。特质: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性坚而韧、非常适宜雕刻,历来为雕刻家所钟爱,福州的寿山石雕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寿山石雕已形成了圆雕、浮雕、薄意、高浮雕、镂空雕,透花雕等工艺。并与传统的诗、书、画融这一体,创造出许多珍品。刻艺讲究“相石取巧”,即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使宝石的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功浑然一体,巧夺天工。雕刻代表作品:田黄秋韵、犀牛沐日、含香蕴玉、醉入童真等等。雕刻大师:寿山石雕刻大师有冯久和、林飞等等。冯久和福州市绣岭村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黄恒颂,以擅刻动物、花鸟闻名于世,群猪神态尤佳。能广传技艺,影响很大,代表作有《丰产母猪》、《花果累累》、《三羊开泰》、《松鹤延年》等。林飞是当今寿山石雕界的“院校派”****,其作品精妙恢弘、风格多变、既能在传统工艺的路上另辟蹊径,又有西方雕塑的形式感,更培养了一大批石雕界的中坚力量。
青田有奇石 五彩竞相宜
产地:青田石是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的一种天然宝石,成矿时代为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纪到白垩纪,是火山活动时期伴随岩奖上升的气液(包括部分天水)交代,分解火山岩或岩浆物质而形成。种类:青田石有青、黄、白、红、蓝、绿、褐、黑、花九类,148个品种。其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价重于玉”的灯光冻;有 “色如芳兰,明润纯静”的兰花青田,有“其质细腻,极适刀法”的封门青,以及封门三彩,黄金耀、金玉冻、山炮绿、封门蓝、龙眼冻、蚕豆冻等到名石。还有许多长着似水草,云霞、虎斑、木纹等各式各样的品种。特质:青田石质地湿润、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是石雕艺术家神思妙想,施展技艺的大好石材。雕刻代表作品:乾隆游江南、江山多娇、和平女神、西厢记雕刻大师:林福照 ,林家世代以雕刻为生,林福照13岁小学毕业就跟随父亲学艺石刻,迄今已有50年艺龄。林福照石雕技艺深厚,基本功扎实,而且对青田石雕的各大派类都能全面掌握,是一个有着深厚功底的艺术名家,在中国国石雕艺术界大名鼎鼎。代表作有《乾隆游江南》、《满堂红》等。
巴林石——草原瑰宝
巴林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质地湿润坚实,软硬适中,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巴林福黄石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之至,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冻石,石质细润,精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绚丽,似少女之肌肤,滑嫩无比。其中的彩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而水草冻那飘逸的水草,更是鬼斧神工,妙不可言。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特质:巴林石质地细腻,湿润柔和,软硬适中,最适于篆刻印章或雕刻精细工艺品,为上乘石料,历来为中外友人所推崇,乃是藏品中之珍品。雕刻代表作品:百龟图、蜂巢、火烧赤壁、鹤乡春景等等。
鉴别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外形,包括形状、棱角、皮相。如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有明显色皮。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凡坑头各洞出产的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
二是色彩,主要看色相色彩的分布情况,色彩结聚状态的表里情况。寿山石色彩多样,各种颜色均有,每个石种颜色都有规律可循。三是质感,眼睛看的感觉(观察石质表面和内部的纹理),上手摸的感觉(体会表面的质感),上手掂的感觉(体会重坠感,如水坑、老坑的石品手感发重),刀刻的感觉(吃刀难易,流畅与否,涩阻度等;寿山石吃刀流畅)。四是肌理,包括纹理、裂格(裂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缝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线或纹线)。寿山石大部分都存在着格,有些石种有漂亮的纹理,如荔枝洞石的萝卜丝纹,大山石的波涛形纹理,山秀园的斑斓色块等等。
要看是什么东西了,这个说不好,你是有还是咋的,有就传点照片放在博宝宝珍商城里,让人家专家给你鉴定鉴定。
寿山石中带朱砂的石头,较多是出在寿山山坑类的高山矿脉中,如:
寿山高山朱砂
寿山老掘性高山朱砂原石
寿山朱砂鲎箕原石
还有少部分出在其它的品种中。
如产于都成坑的杜林石,寿山石结晶性巧色杜林朱砂:
又如产于加良山矿脉芙蓉石,寿山朱砂芙蓉:
青田,地处浙江省南部,瓯江中下游,境内山峦叠嶂、江溪纵横。青田石温润如玉,却有比玉更丰富,青、白、黄、红、棕、紫、绿、蓝、黑、花等绚丽的色彩。名品有灯光冻、鱼脑冻、酱油冻、封门青、不景冻、薄荷冻、田墨、田白等。石头坚而不硬,柔而不粉,清丽雅致,被称为“石中君子”,是中国篆刻艺术应用最早印材之一。
寿山石和青田石是以地开石、叶腊石或伊利石为主的黏土矿物集合体。一般用来雕制印章,有时也用 来雕刻工艺摆件。 寿山石因产于福建寿山而得名;青田石因产于浙江青田而得名。
一. 宝石学特征
1. 矿物组成:主要是地开石、叶腊石或伊利石,另外可含有高岭石、珍珠石、石英。
2. 光泽与透明度:一般光泽较弱,常为蜡状光泽,冻地品种可呈油脂光泽。不透明至微透明,但冻 地品种呈半透明,彩石地多不透明。
3. 结构构造:主要呈隐晶质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常呈致密块状。 寿山石中的田坑石或水坑石常具有俗称 萝卜纹 特殊条纹,这些若隐若现的纹理颜色有深浅、条纹 有粗细、分布有无序与有序的差异。
4. 硬度较小,仅为 2-3,易于雕刻,其断面较光滑。比重 25-27。
5. 颜色:十分丰富,有白色、乳白、黄白、红色、粉红、紫红、褐红、淡黄、金黄、 深黄、褐黄、 棕色、浅黄绿、绿色、黑色和无色。 当完全由纯净的地开石组成时,呈无色及白色;
征集范围:只要你的藏品确定到代,确实是精品,一线拍行(北京瀚海,保利等)我都能帮你操作,陈老师,《壹伍陆》 《壹七七零》 《肆三伍叁》瓷器、玉器、金银铜器、木器、中国字画、油画、珠宝、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 塑、纺织(十字绣除外)、工艺品、文献、邮品、票证、徽章、奇石标本、珠宝首饰、杂项等。
当完全由珍珠石组成时,呈金**,且透明度较高, 为冻地品种;
当含有较多高岭石时,呈紫红色、灰紫色、黄紫色,而且不透明;
当含有微晶石英时,呈黄白色和灰白色,色泽柔和,质地细腻,呈半透明状,但硬度稍高。
二. 品种
根据产出位置的不同,寿山石可分为下面四个品种:
1.原生矿脉:无石皮,石色内外一致:
a山坑石: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原生矿脉,质地松脆而干燥。
b水坑石: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原生矿脉,质地坚韧而温润。
2.次生矿:具有石皮、萝卜纹、红筋,颜色外浓内淡,呈卵石状:
a田坑石:原生矿脉经风化剥蚀后,被流水搬运至溪水中的寿山石。
b掘性石:原生矿脉经风化剥蚀后,被流水搬运至地势平缓处的寿山石。
玉雕行业中对寿山石还有许多称呼,如月尾石、芙蓉、田黄、连江黄、牛蛋石、旗降石、 青田石也有许多名称:灯光冻、封门青、黄金耀
三. 质量评价
以田坑石最佳,掘性石次之,水坑石又次之,山坑石最差。 高品质者应质地细腻、 透明度高、色泽鲜艳、花纹清晰美观、无裂隙和砂钉,而且具有一定的块度。
1. 质地:细腻温润、透明度好、呈油脂光泽、具滑腻感的为佳品,工艺上称之为 润 或 透 。 而不透明、无光泽、无油性的为劣等品,称之为 燥 。
2. 色泽:以色泽鲜艳、纯正者为佳,且单色优于杂色。 田黄石以金**为佳,红田石以橘皮红为佳,白田石以纯白色为好,而黑田石以纯黑色为妙。其中, 红田石比田黄石更为稀少。 香港曾展出一块 3 5 7cm的橘皮红色红田石,重 155克,刻成 刘海戏金蟾 ,标价高达 280万港 元。
3. 净度:以纯净无暇、无裂隙、无砂钉者为佳。
4. 块度:越大越好,一般要求能雕刻一方印章即可。 田坑石一般体积不大,30克即 可成材,250克为大型材,500克以上为超级型材,十分罕见。
目前在青田石市场上,一般认为“三青”最高档:一是封门青,因产地封门山而得名,色青而泛黄,纯净如黄蜡,清淡如嫩叶,更有青翠如碧玉者。由于封门青的矿脉细,储藏环境艰险,数量稀少;二是灯光冻,油灯照射下呈透明状,又称灯明石,其灿若灯辉,莹洁如玉,光泽微黄;三是竹叶青,如竹叶青青,通灵明净,气质雅逸,极具温润凝脂感。产自封门的,也称兰花青,
特点
青田奇石最大的特点是一块石头有多种颜色,甚至多达十几种颜色,天然色彩十分丰富。其绚丽的色彩来自于它内部所含的矿物质:含有氧化铁、黄铁矿的,就呈**、棕**、赭色;含有赤铁矿的,则呈红色、红褐色;含有钛元素的呈紫淡红色,含锰元素的呈紫色,含有机碳质的呈褐色至深黑色,绿泥石混入的则呈绿色等等。另外,青田石中奇妙的花纹,也是在矿石蚀变过程中受外力的挤压、聚集、沉淀、浸入,而使各种色素矿物质相互浸染、压固、胶结而形成的。
品种分类
青田石品种繁多,据科学统计青田石共分为10大类108种。命名方式有冠以产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构成名之,有以花纹名之,其中最名贵的有:
青白色的有封门出产的灯光冻、封门青、兰花青田,周村出产的竹叶青;
**的有封门出产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产的北山晶;
红色的有封门出产的朱砂冻、石榴红、美人红、猪肝红;
蓝色的有封门出产的蓝带、蓝星、蓝青田;
绿色的有白洋出产的芥菜绿,山炮出产的绿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产的红木冻、紫檀冻、封门出产的酱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门出产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门出产的三彩,五彩,旦洪出产的五彩冻等。
青田石雕作为传统的工艺精品,其雕刻技巧、风格塑造和情趣意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程度。石雕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石材的自然特点,发挥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因材施艺,依色取巧。将石材原有的异色斑痕加以巧妙利用,使石材的缺点转化为艺术上的点睛之笔。同时令塑造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的形体构成也具有不同色彩的变化,从而增强了造型与自然物的相似感,堪称巧夺天工。在创作手法上,将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等技法交替运用,加之精雕细刻,创造出具有"精、细、美、奇、真"特点的工艺精品。
寿山石雕是福建福州传统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寿山石亦称塔石,其石质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寿山石以独特的意蕴,融会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五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象、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
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从前后两部《观石录》可知寿山石在两宋时已大量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 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有的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变成了寿山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寿山这地方起初不叫寿山,是叫别的什么名字。这里附近住着一个年轻樵夫,名叫陈长寿。陈长寿自小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两位白发老者正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对弈。陈长寿就挑着担子来到一旁观战。两位老者见这位年轻人看得如此聚精会神,似乎颇通棋艺,就邀他对弈。陈长寿也不推迟,就坐下来与两位老者交上了手。虽然两位老者棋艺老道,不想却被这位年轻人连赢了几局。一位老者手捻长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间竟有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两位老者见长寿衣裳朴素,砍柴为生,颇为清贫,心存怜惜,就将所用棋子送给长寿,吩咐他今后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完只觉一阵清风拂面,已不见两位老者的踪影。
陈长寿带着两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担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说来奇怪,只见这些个棋子一个个立即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石头,大石头又生出小石头,捡也捡不完。陈长寿一回到家里就将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妻子。于是他们夫妻每天都上山捡石头,挖石头。他们将捡到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不想被人一下子买光,得了不少钱,这样他们夫妇的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头,以后人们就将这座山叫寿山,把棋子变成的宝石叫寿山石。清代诗人朱彝尊写诗赞道:“天遗瑰宝生闽中”。
然而民间传说毕竟是传说,寿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远古时候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慢慢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从寿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开采,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去寻找。
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有“黄金易得田黄难”、“一两田黄三两金”等说法。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供上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因为田黄石稀有珍贵,所以福州民谚有说“黄金易得田黄难”、“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上两、价比黄金”等等。
寿山石中还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莹透明状。富有光泽,其中“坑头石”“冻油石”、“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等品种,质地优良,开采不易,亦甚名贵。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种。 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寿山石雕表现技法主要有圆雕、镂空雕、链雕、镶钳雕、浮雕、透雕、微调、线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寿山石雕特有的表现技法,它融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于一炉,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往往是几刀几笔带过,与其说是雕刻不如说是在石头上绘画。
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巧色的利用,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色彩非常绮丽,艺人们雕刻之前要经过一番相石的过程,这相石的过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初步构思,刻进去以后出现其它颜色还要进一步地构思。寿山石雕不仅具有边创作边构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点,而且强调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没有任何拼接的,整块石头原来什么样刻出来基本上是什么样,都是纯天然的。
在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玉茂、林谦培的传人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溪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总的来说,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 鉴赏寿山石雕注重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镂空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现在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人,西门派有林文举、刘爱珠、江依霖、王洧华等,东门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等。
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寿山石产于福州寿山乡。
它的 种类分为:
一、高山系之田石
田石,即出于田中。**者为田黄。田黄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的尊称。
田石产于寿山乡里洋、外洋之间的寿山溪,在溪的两旁水田和砂土中蕴藏着田石。田石原本并不生于田土里,而是附近高山、坑头、杜陵等处游离石块,由于地理变化移动到砂土水田之中,长年的埋藏地下,受田水、泥沙、地热等影响,使石质呈微透明,且具温润、凝腻的灵性。田石肌理常隐含细微有致的萝卜纹,外表常裹上一层黑色、白色或**的石皮,并多有红格,这些都成为田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产地不同,田石又分为上坂田、中坂田和下坂田。上坂田指寿山溪上游即坑头一带所产田石,石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石。中坂田指坑头以下至铁头岭地带所产之田石,此石质亦属上乘,田石中之黄金田石、橘皮黄田石等均产于此。下坂田为寿山溪下游所产,色暗质滞,脂润通灵度均比上、中坂略逊。此外,还有溪管田、碓下田等,也是以产地分类的。如以色泽区分,则可分为黄田(即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详细分为:
田黄 --- 田黄石,主要产于中坂田中,**、半透明、肌里隐现细罗卜纹
田黄冻 --- 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银裹金田石 --- 田黄石中,外裹白色层者
白田 ---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色白,略带微黄,萝卜纹明显
金裹银田石 --- 白田石中,外裹**层者
红田 --- 橘桔皮红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红如橘皮,鲜艳通明
煨红田 --- 外泛橙红色,裹层为**
黑田 --- 黑皮田上、中、下、坂均有田黄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纯黑田 --- 主要产于下坂田中黑赭色,微透明,萝卜纹较粗
灰黑田 --- 上、中、下坂均有浅灰色,略带微黄,肌里含黑斑
硬田 --- 寿山村水田中,田坑石中质粗劣者
搁溜田 --- 寿山田埂旁,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 --- 寿山溪水中,田坑石经洪水冲荡流入溪中者
二、高山系之水坑石
水坑石也像田石一样属于高山系统,因深藏于终年积水之坑洞之中,因而得名。
寿山村东南面有一座山峰名为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水晶洞两个主要产洞。由于水浸气润,故石质晶莹无比。
水坑石石质微坚,有黄、白、灰、蓝等色。品种主要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草冻、环冻及掘性坑头等。
详细分为:
水晶冻 --- 白水晶、坑头水晶冻 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 --- 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 --- 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 --- 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 冻 --- 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 --- 牛角冻,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 --- 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 --- 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 --- 坑头石,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 --- 水坑各洞 半透明,色红、黄
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土中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 --- 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 --- 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三、高山系之山坑石
高山位于寿山村南约二公里,是寿山主峰。高山在寿山诸峰中矿石储量最大,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由于高山石石质较佳,资源不断,故成为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田石和水坑石均属高山系,均为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因传统上自成大类,系谱图只集中介绍高山系所属之山坑石,产地除高山外,还包括邻近之杜陵、坑头占、月尾 、虎岗、栲栳诸峰。
高山系中之杜陵,性坚质灵,堪称山坑石之萃。与其相邻之山岗产有迷醉寮、尼姑楼、蛇匏等,石性相近,石农称为“四姐妹石”,均属寿山石之名贵品种。杜陵坑临溪处产有善伯洞,石质细润微坚,金砂地闪闪发光,亦系山坑石中之佼佼者。除此之外,鹿目格、碓下黄、月尾石、虎岗石等也属此系。
详细可分为:
高山石--- 产于高山峰各矿洞,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 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 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高山--- 高山石中,纯**者
巧色高山--- 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 高山大洞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 高山玛脑洞,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 高山油白洞,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 高山水洞,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 高山四股洞,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 高山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卜纹
高山冻---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 高山峰各矿洞,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 高山峰砂土中,结腻通灵外表泛淡**石皮
小高山--- 小高山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 高山石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 都成坑,都成坑山各矿洞质坚通灵,光彩夺目
黄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者
红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 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 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土中 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萝卜纹
鹿目格--- 都成坑山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山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 于月尾山,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 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 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 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 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 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 于金山顶,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 金山附近,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四、月洋系各石
寿山村东南面八公里的月洋山,以其为中心的周围山峰所产矿石均属月洋系。
月洋产石仅十种左右,由石英+叶腊石、硬水铝石+叶蜡石和叶蜡石等三种矿石类型组成,以其出产名贵石种芙蓉石而闻名于世。芙蓉石质凝、结、腻誉为“印石三宝”之一。将军洞所产芙蓉石,更为收藏家视如拱壁。其他如半山石、绿箬通、竹头窝等也属印石之佼佼者。
详细分为:
月洋石--- 芙蓉石,加良山顶,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 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 芙蓉石中,纯**者
红芙蓉--- 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 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 加良山花羊洞,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 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 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 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 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 加良山各矿洞,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 芙蓉洞附近,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 加良山竹蓝洞,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 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 加良山一带 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 月洋溪中,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
五、旗山系各石
在高山的北面,西起旗山,沿东北向走经柳岭、猴柴覃山、旗降山、黄巢山、柳坪、金狮峰,最后东远远离高山的金山顶,这绵延六公里的群峰中所产矿石均归入旗山系。
旗山系矿藏丰富,品种繁多,仅次于高山系,但颇为分散。石质与石性差距颇大,以坚、脆、硬以及不透明的粗劣品种为多,多数只能作为工业用料或雕刻普通罢件和规格化印章。当然也有佳石出产,如老岭晶、大山通、豆叶青、柳坪晶等也备受藏家青睐,而旗降石则可以与高山系、月洋系所产名石争一日之长。旗降石是旗山系最佳石种,石质坚实纯洁,色彩艳丽,富有光泽,且多为数色相间,色界分明,近年不少名家传世作品采用旗降石雕镂而成,艺术效果特佳。
详细分为:
旗降石--- 于旗降山,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 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 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 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 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银裹金旗降--- 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 旗降山砂土中,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 旗降山,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大山石--- 柳岭旁,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 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 三界黄,旗山一带 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窝--- 旗山一带,质粗劣,不透明,多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